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的信誉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工程公司)发展30多年来,经历了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对外合作、跨越发展等阶段,熔铸了石油老前辈的“铁人”精神。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员工观念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复杂性,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并成为做好员工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 海油工程公司员工的思想变化和特点
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战略性开发,并将建设海洋强国提上重要议程。在这一有利的大环境下,海油工程公司的资产规模、经营利润、海外市场开拓等经济指标也连创新高,员工队伍也在不断扩展,大量年轻员工加入公司。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员工的生活和思想状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1)对薪资待遇的关注度较高。通过调查问题发现,公司员工对于薪资待遇的关注度最高。这一现象有其客观原因,一是公司用工形式多样;二是住房压力和生活成本压力较大;三是国有企业待遇水平相对于国内一些跨国外企和民营企业来讲,存在一定差距,而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相对紧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员工心理的不稳定。
(2)工作环境复杂,易滋生负面情绪。海洋工程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项目化运作、工作区域流动性大,大部分基层一线员工需要经常出差、出海甚至长期派驻海外,面临的环境较一般行业复杂和艰苦。长期出海或驻外,员工也易滋生孤独、无助等负面情绪。
(3)现实容易催生多种心理表现。一是厌倦心理,有的职工长期在同一岗位上,每天从事着重复性工作,感觉工作和生活单调、枯燥无味;二是安逸心理,安于现状,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2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需要,而且是新时期国有企业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1)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落实我党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人文关怀是一种教育理念,主要是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它除了强调人的价值外,还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心理疏导是实施人文关怀这一理念和目标的具体方法,它更加注重对人性的审视,更贴近人的实际需求。
(2)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向理解沟通型的转变,是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也日趋激烈,导致人们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不断增加,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有助于企业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3)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重视人的内在需要,考虑人的个体差异,激活人的主体性。其次,要实现和谐管理,必须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始终尊重人的各种需求,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采用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方法,引导人自我管理。
3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途径
海油工程公司作为中国海油的专业公司之一,目前有8000余名员工,35岁以下青年员工比例为74%,工作岗位、工作区域分布较广。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入手,达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目的,以求得员工内在需求和企业发展相一致。公司主要是围绕积极心理资源模型,通过分群体开展员工心理工作的方式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1)针对全体员工:重点开发关键心理优势,帮助员工强化信念、乐观、自信、坚持四项心理特质。
①开展个人访谈、集体座谈和全员问卷测评,深入、真实地了解和评估员工的心理状况,查找心理隐患及影响心理状态的关键因素。我们随机抽取员工,由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和召开主题座谈会,从个人心理状态、工作资源、工作要求等维度和思想价值观等方面设计问卷,进行全员心理测评。调查结果形成《员工心理调查分析报告》,向公司管理层提出分析建议,以供改善提升组织管理。
②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引入主题培训讲座,帮助员工学习用积极的眼光审视问题(乐观),用积极的认识来判断自身实力(自信),通过积极行动解决问题(坚持),最终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重新形成对自己、对环境、对事件的新的、客观的认识(信念)。
(2)针对新入职员工:重点关注由于角色转换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帮助新入职员工尽快适应环境,培养职业理念。
①重视入职培训,打好根基助成才。每年公司都安排三级入职培训,为新员工提供全面了解公司和所在岗位的机会,还专门安排有心理健康讲座,如“积极心态-让职业生涯更灿烂”主题培训。
②为新入职员工选派优秀师父,建立一对一导师带徒机制。过去几年,海油工程公司一直选拔业务水平高、人品素质好的骨干人员,担任新员工导师,为新员工传道、授业、解惑,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发展目标。
(3)针对海船员工:重点关注增强员工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力,强化员工对自身情绪及心理状态的觉察与调节能力。
①送关爱上船。选择在重要节假日前夕,海船员工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的时期,由心理咨询师上船为员工提供面对面的个人心理咨询,并引入情绪舒缓培训、音乐减压体验,教员工学会情绪排解的方法。
②心理能量复原训练。在海船员工回归陆地休息时,引入以自我沟通为核心的自我成长团体活动、健脑操身心脑整合活动,帮助海船员工迅速恢复身体和心理能量。
关键词:财务外包;信息安全风险;甄别与控制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财务外包的重要性。公司在实行财务外包后,在享受其优越性的同时,也会面临着一些风险。公司在实行财务外包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需要公司管理层深思熟虑。主要面临的风险有三种,第一种为最为常见的外包决策战略失误风险;第二种为外包信息安全的风险;第三种风险为外包成本远远的超过了预期。因此财务外包策略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财务外包信息安全的风险以及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甄别,从众多影响因素中挑选出风险因素最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这些风险,以达到实行财务外包的公司在避免财务外包信息安全风险的同时,享受到其独特的优点。
二、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的相关内涵
一般来讲财务外包就是公司通过与承担外包的公司也就是承包商签订详细的合同或者协议,根据合同或者协议内容将本公司全部或者一部分的财务工作委托给承包商,在承包商依法履约其应有的义务后,支付其应有的报酬。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财务外包的重要性,甚至把其当成有力的竞争手段。公司的管理层充分的意识到,如果不进行财务外包,那么公司很有可能在激烈的外部竞争中处于劣势,以致予淘汰出局。财务外包在我国目前发展虽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许多公司对财务外包没有完全放下顾虑,仍然对外包后存在的信息泄露风险存有一定的顾虑。
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也就是指,公司将财务进行外包后公司内一些与公司核心业务有关的重要信息和数据被无意或者有意泄露以及盗用的风险。众所周知,一个公司的财务部门对财务部门的保密度比较高,并且在日常公司的运营过程中财务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内部信息,在这些信息之中好多信息对公司来说都是商业机密,如果在财务外包后这些重要信息发生了泄露,那么这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这些信息被公司的竞争对手的得到,后果就更加不可想象了。因此与财务有关的各项业务一般都会保密,除非强制性披露的要求,否则这些信息是不会向外部透漏的,哪怕是公司一般的管理层有时候也要加以保密。
三、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的甄别
在实施财务外包决策的过程中,要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甄别一些潜在的或者明面上存在的相关信息安全风险,在充分分析这些风险的来源、发生概率以及危害程度的基础上,接着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加以有效的控制,因此在此过程中,安全风险的甄别与控制对财务外包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着财务外包是否能够成功。公司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泄露的风险。信息泄露风险是公司财务外包所面临的发生概率最大的信息安全风险。此风险的发生虽然有诸多因素引起的,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客户公司重要信息或者数据的保密程度不够,或者承包商在采取保密过程中所采用的保密措施不够完善。因此外包商对于客户的资料是否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了比较严格的保密制度,对于承包商内部的员工是否明确了相关责任追究制度来避免信息泄露风险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对承包商内部员工产生影响,进而会有承包商内部员工将其所接触到的客户信息泄露的可能。
第二、信息被丢失的风险。信息被丢失主要发生在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处理时,有可能在外包过程中承包商的相关技术不够完善或者不够成熟,因此其相关技术在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上仍有不足之处。承包商在面对信息丢失事故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否得当合理、采用补救和预防技术的时效性,这些因素处理的效率和效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丢失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信息被盗取的风险。发生此风险主要的原因在于外包商对于自己客户的信息资料保护措施做得不够好,相关保护制度不完善,以致于在保护制度或者措施上存在漏洞。因此公司进行财务外包时,承包商是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客户的信息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承包商专业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情况等,这些因素实施的好坏,都会对企业信息被盗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对信息进行承包的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内部员工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因此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所承包企业在信息经营过程中被盗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不容易完全规避。
四、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
若想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控制,因此要结合公司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特点,从外包的全过程入手,在整体全局上建立合适的控制机制,从而从全过程以及全方位的减少和防范财务外包后所带来的不确定的各种信息安全风险,进而最大限度的为公司安全运营服务,公司在进行财务外包前要建立信息安全风险的相关防范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财务外包的重要性。公司在实行财务外包后,在享受其优越性的同时,也会面临着一些风险。公司在实行财务外包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需要公司管理层深思熟虑。主要面临的风险有三种,第一种为最为常见的外包决策战略失误风险;第二种为外包信息安全的风险;第三种风险为外包成本远远的超过了预期。因此财务外包策略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财务外包信息安全的风险以及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甄别,从众多影响因素中挑选出风险因素最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这些风险,以达到实行财务外包的公司在避免财务外包信息安全风险的同时,享受到其独特的优点。
二、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的相关内涵
一般来讲财务外包就是公司通过与承担外包的公司也就是承包商签订详细的合同或者协议,根据合同或者协议内容将本公司全部或者一部分的财务工作委托给承包商,在承包商依法履约其应有的义务后,支付其应有的报酬。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财务外包的重要性,甚至把其当成有力的竞争手段。公司的管理层充分的意识到,如果不进行财务外包,那么公司很有可能在激烈的外部竞争中处于劣势,以致予淘汰出局。财务外包在我国目前发展虽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许多公司对财务外包没有完全放下顾虑,仍然对外包后存在的信息泄露风险存有一定的顾虑。
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也就是指,公司将财务进行外包后公司内一些与公司核心业务有关的重要信息和数据被无意或者有意泄露以及盗用的风险。众所周知,一个公司的财务部门对财务部门的保密度比较高,并且在日常公司的运营过程中财务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内部信息,在这些信息之中好多信息对公司来说都是商业机密,如果在财务外包后这些重要信息发生了泄露,那么这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这些信息被公司的竞争对手的得到,后果就更加不可想象了。因此与财务有关的各项业务一般都会保密,除非强制性披露的要求,否则这些信息是不会向外部透漏的,哪怕是公司一般的管理层有时候也要加以保密。
三、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的甄别
在实施财务外包决策的过程中,要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甄别一些潜在的或者明面上存在的相关信息安全风险,在充分分析这些风险的来源、发生概率以及危害程度的基础上,接着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加以有效的控制,因此在此过程中,安全风险的甄别与控制对财务外包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着财务外包是否能够成功。公司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泄露的风险。信息泄露风险是公司财务外包所面临的发生概率最大的信息安全风险。此风险的发生虽然有诸多因素引起的,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客户公司重要信息或者数据的保密程度不够,或者承包商在采取保密过程中所采用的保密措施不够完善。因此外包商对于客户的资料是否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了比较严格的保密制度,对于承包商内部的员工是否明确了相关责任追究制度来避免信息泄露风险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对承包商内部员工产生影响,进而会有承包商内部员工将其所接触到的客户信息泄露的可能。
第二、信息被丢失的风险。信息被丢失主要发生在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处理时,有可能在外包过程中承包商的相关技术不够完善或者不虺墒欤因此其相关技术在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上仍有不足之处。承包商在面对信息丢失事故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否得当合理、采用补救和预防技术的时效性,这些因素处理的效率和效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丢失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信息被盗取的风险。发生此风险主要的原因在于外包商对于自己客户的信息资料保护措施做得不够好,相关保护制度不完善,以致于在保护制度或者措施上存在漏洞。因此当公司进行财务外包时,承包商是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客户的信息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承包商专业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情况等,这些因素实施的好坏,都会对企业信息被盗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对信息进行承包的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内部员工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因此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所承包企业在信息经营过程中被盗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不容易完全规避。
四、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
若想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控制,因此要结合公司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特点,从外包的全过程入手,在整体全局上建立合适的控制机制,从而从全过程以及全方位的减少和防范财务外包后所带来的不确定的各种信息安全风险,进而最大限度的为公司安全运营服务,公司在进行财务外包前要建立信息安全风险的相关防范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慎重选择承包商。唯有慎重选择外包商,才能在有效的降低财务外包的风险,这是第一步,同时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决定承包商之前,要详细的了解承包商的信誉度,因为信誉是经过常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信誉良好的承包商,因为它们不但保密工作做得好,并且各项技术也比较齐全,这些都是保证公司财务外包信息安全的物质基础。并且要有几个备选的外包商公司,来进行综合的比较,择优录取。另外公司还需要时刻关注外包商的相关工作是否有相关合法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可以在法律层面保护公司的财务外包信息安全。
第二,与外包商签订相关的安全信息合同或者协议。为了保证公司财务外包信息的安全,公司应该与承包商签订详细合理的信息安全协议,并且要合法的、详细的列举公司与承包商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控制承包商所拥有的权限,禁止其有越权的行为,并且在今后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承包商依法对信息安全做出承诺。在实施过程中若因为外包商的原因造成的信息泄露或者丢失进而对委托方造成经济损失的,那么在合同或者协议中要明确规定具体相关的补偿办法和措施来对委托方进行相应的补偿。由于财务外包还属于新兴的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因此目前仍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这也是财务外包发展所面临的障碍。目前我国的信誉体系仍比较脆弱,并不能完全满足其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唯有订立严格周全的信息安全协议才能在法律层面为公司的信息安全提供最坚定的保障。
第三,合理选择财务外包的内容。公司在决定进行财务外包前,应对财务业务链上的每个环节进行检查,优先将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随着公司与外包商逐步建立起合作信任关系后,在考虑外包一些重要的、核心的业务。对于一些外包后信息安全存在较大风险的业务,公司要慎重考虑,最好不进行外包。这样公司选择的余地更大,更能充分利用外包商的核心优势,并且还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五、总结
本文在分析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的内涵的基础上,给出了财务外包的有关定义。并结合其定义来对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甄别:有信息泄露的风险、信息被丢失的风险以及信息被盗取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采取了一些风险控制的措施:有慎重选择外包商、与外包商签订相关的安全信息合同或者协议以及合理选择财务外包的内容。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财务外包的信息安全风险,并未财务外包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艳.财务外包风险规避的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0.
[2]柳金叶.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
[3]雷振红.高校信息安全服务外包风险的管理与控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4]钟男.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应对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关键词:国际评级机构 母子公司 评级 关联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企业趋向大型化、集约化、集团化,大量的子公司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选择以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目前,对于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等发债主体,我国债券市场的第三方评级机构还未公布单独的评级准则。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惠誉、标普和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在对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发债评级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此,本文将对这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母子公司评级方法进行比较,从评级的角度分析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度及其对评价等级的影响,希望为我国的评级机构提供一定参考。
母子公司的定义
(一)从评级角度定义母子公司
三大评级机构对于母子公司的定义大致相同,认为如果一个公司对另一公司拥有绝对的所有权或者控制权,则两个公司为母子公司。即使两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不合并,但若子公司对于母公司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个公司的关系也应为母子公司关系。例如,子公司的财务对于母公司并不重要,但其偿付能力对于母公司十分重要(即子公司违约会给母公司带来信誉风险);或者母公司需要依靠子公司进入外国市场。
(二)我国对母子公司的定义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母子公司关系的相关规定较少。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1998年的《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中规定“子公司应当是母公司对其拥有全部股权或者控股权的企业法人”,可见我国在考虑母子公司关系时比较倾向于采用母公司对子公司控股的观点。
(三)国外对母子公司的定义
各国对于母子公司的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其内容实质基本一致,即母公司持有子公司半数以上的股份或母子公司之间具有从属或隶属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以美国、法国的公司法为代表,即控股是形成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唯一纽带;二是以英国公司法为代表,即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建立除了控股外,还可以通过公司之间的控制合同来形成。
(四)母子公司的法律地位
在通常情况下,母、子公司都是通过有限责任原则成立的、在法律上相互独立的法人实体,它们相互不承担法律责任。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若母、子公司间无任何协议,则母、子公司独立对各自的债务负责。
惠誉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方法
对于母子公司的主体评级,惠誉、标普和穆迪均是首先确定两个公司间是否存在母子公司关系,若存在这种关系,则首先根据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独立的信用状况分别进行评级,然后通过分析二者的关联程度,在各自独立的评级结果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得到母公司和子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鉴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流程类似,本文将对惠誉的评级流程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并简单介绍标普和穆迪相应的评级原理。
(一)对母、子公司独立评级并进行比较
首先,对母、子公司分别进行独立评级。此时不考虑母、子公司的相互影响,仅通过判断母、子公司各自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包括或有负债)等因素来进行。
在对母、子公司分别进行独立评级后,惠誉会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级别进行比较。如果两个公司的债务违约可能性相似,即母、子公司各自独立的信用状况相同,则两者最终具有相同的主体级别;若母、子公司的级别有差异,则需要评价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在独立级别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得到母、子公司各自最终的主体级别。
(二)判断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程度
惠誉主要通过分析母、子公司间的法律关联、运营关联和战略关联来判断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其中法律关联最为重要,因为即使二者之间缺乏运营与战略关联,法律关联也可以单独作为判定母、子公司间是否具有紧密关联的依据。
1.法律关联
惠誉主要考虑子公司为母公司提供的担保、股息限制协议、连带违约条款以及不同司法管辖区影响等因素。
对于担保因素的分析,惠誉认为,如果一个实体担保另一个实体的所有债务,则这两个实体的最终主体评级存在紧密关联。被担保的债务比例越大,则母、子公司的关联越紧密。但在某些地区,子公司为母公司提供担保并不会被法律强制执行,因此,惠誉会考虑担保的有效性和强制性,认为公开或非公开的支持信件、安慰函、支持协议等不构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担保,但某些资金拆借协议可能构成担保。
如果母、子公司间存在股票分红或者内部贷款的限制条款,则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也会不同。一般情况下,母公司可以通过股票分红或内部贷款的方式从子公司获得现金流,但母子公司之间若有股票分红或内部贷款的限制条款,则可以限制子公司的现金流入母公司,这可能会导致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当母、子公司间存在连带违约条款时,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会相同或趋于相同。但同时惠誉认为,在某种情况下,当子公司可能触发连带违约时,母公司会在连带违约发生前通过将子公司从集团剥离来阻止连带违约的发生。因此,惠誉对连带违约条款导致的母子公司的评级联系将视情况而定。
若母、子公司设立在不同地区,即使母、子公司间存在担保或连带违约条款,由于不同地区的司法条款可能存在不同,子公司的财务实力也不一定对母公司有益,即在分析担保或连带违约条款时需考虑当地的司法情况。在考虑子公司给母公司提供担保或支持带来的益处时,如果对子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法律的稳定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有所担忧,惠誉会认为该益处的作用有所限制。
2.运营关联
由运营关联决定的关联性标准取决于母公司与子公司独立信用状况的强弱。当母公司的独立信用状况较弱时,管理控制和财务控制就非常重要;当母公司的独立信用状况较强、子公司的独立信用状况较弱时,管理控制和财务控制就不再那么重要,运营的融合性将会成为考量标准,这反映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程度以及两者的关联程度。
管理控制是指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管理并影响其管理层决策,这是辨别母、子公司是否有紧密运营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当子公司的资产转移不受限制时,母公司可以利用子公司的资源,特别是子公司的现金流来清偿母公司的债务。比如,母公司对子公司董事会的有效控制就可以看作较强的管理控制,因此可以判定两者具有紧密的运营关联。而当母公司只能决定子公司一些级别较低管理人员的配备,并且母公司与子公司具有不同的总裁、财务总监、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两个公司的市场职能也有所不同时,则可以判定母、子公司间不存在紧密的运营关联。
财务控制是判定母、子公司是否有紧密运营关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母、子公司的运营关联较紧密时,两个公司的外部融资往往都通过母公司取得,母公司相当于子公司的中央银行,子公司不会单独从外界融资,而且子公司的现金也会存放到母公司的账户下。当母、子公司的运营关联较弱时,子公司往往有自己的资金中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外部融资,自行管理资金而不依赖于母公司。
当母、子公司运营的融合性较强时,子公司的运营往往与母公司的核心业务不可分割。例如,母公司为油气生产企业,而子公司为其下游的化工企业,双方之间存在长期包销协议且缺乏替代供应商,则说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依赖性,运营关联较为紧密。
3.战略关联
当母公司独立的信用状况较好时,战略关联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因为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能为子公司提供财务支持对于母公司非常重要。这里,惠誉主要分析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战略重要性以及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物质支持。
战略重要性对子公司的主体级别有直接影响。当母公司的业绩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公司的运营状况时,就可以认为子公司对于母公司具有很高的战略重要性,此时评级较低的子公司会被调整到与母公司具有相同的评价等级。反之,若子公司的运营和商业战略与母公司的核心业务存在显著区别,并且对母公司的未来发展不具有商业意义,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母公司会倾向于出售子公司或者面对子公司倒闭而不予帮助,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就等同于根据其自身的信用状况进行独立评级而得出的主体级别。若两者的关联程度位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即子公司对于母公司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但还没有达到可以让母公司全力帮助其清偿债务的地步,子公司的最终级别会在其独立级别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不一定会与母公司的级别一致。
母公司对其子公司的物质支持程度越高,说明两者之间的战略关系越强。常见的物质支持包括经常性的现金股权注入、非经常性的内部贷款以及较低价格的土地注入等方式。如果子公司是新成立的,则没有办法依据历史情况进行判断,那么可以考虑子公司从集团中剥离出来的概率有多大,以及集团管理层对于剥离该子公司的意愿。通常情况下,对于母公司为了剥离风险较高的业务而成立的子公司,往往暗示着当子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时,母公司的支持意愿较弱,此时就可以认定母、子公司的战略关联较弱。
(三)关联程度对级别的影响
通过法律、运营和战略关联来确定母、子公司的关联程度后,惠誉分别按照子公司、母公司独立主体级别较高的情况进行分析,评定最终的主体级别。
1.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母公司
(1)关联程度紧密。母、子公司的关联越紧密,两者的级别越会趋于相同,这种情况下会将母子公司合并进行评级,母、子公司最终的级别均会等同于合并评级。
(2)关联程度较弱。当母、子公司的关联被认定为较弱时(比如无担保关系、不存在管理控制等),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可能高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具体做法是,将母公司的级别向上调整,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2个子级(类似的,母公司的级别也可能是从子公司的级别向下调整)。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的差异是可以扩大的,比如当母公司破产而子公司可以在无破产风险的情况下持续经营时。一般来说,子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能否高于母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往往取决于是否存在保护子公司现金流的文件或法律。
2.母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子公司
(1)关联程度紧密。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程度越紧密,最终给定的两者主体级别越接近。只有当两者的关联特别紧密时,其级别才可能达到一致,否则子公司的级别会低于母公司的级别,但两者的差异通常不会超过5个子级。若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满足下述绝大部分条件,则最终子公司的主体级别与母公司的主体级别一致;若母、子公司的关联只能满足下述部分条件,则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就会低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
这些条件有:一是存在定义清晰的连带违约条款,且该条款影响到母、子公司所有主要债务和公开债务;二是子公司的运营与母公司的核心业务不可分离;三是子公司对于集团运营的未来方向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具备提供长期财务利益或参与母公司无法涉足市场的潜力;四是母公司给子公司提供持续现金补贴或担保等有形财务支持;五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水平被认为与该集团及其财务资源的规模关系密切;六是公开宣布或惠誉发现的有关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现金流支持的集团战略。
(2)关联程度较弱。当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联程度较弱时,则两者最终的主体级别只会依据各自独立的信用状况确定。
标普和穆迪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方法
(一)标普的评级方法
标普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也是依据母、子公司的独立评级孰高或下面三种情况分别考虑,但在判断母、子公司关联程度时,认为经济动机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1.母、子公司的独立主体级别一致
当母、子公司的独立主体级别一致时,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也相同,即为其独立的主体级别。
2.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较高
当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母公司时,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不高于其母公司。因为母公司有能力和动机从子公司获取资产或在面临财务压力时将债务转移给子公司,并且无论子公司的信用状况如何,母公司的破产也可能会导致子公司的破产。标普认为,股票分红或内部贷款限制条款对子公司信用状况的保护十分有限,因为这种限制不会影响母公司使子公司破产的能力,并且在母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压力时,在破产前通常有极大的动机从子公司获取财产,而法院不能强制公司遵守限制条款。
3.母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较高
当母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时,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比其独立级别高,因为母公司可以在子公司面临财务压力时给子公司提供支持。但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进行了担保或母、子公司之间存在连带违约条款,则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可能会被下调,子公司可能会被上调。例如存在连带违约条款时,若子公司面临财务压力,则母公司会有较强的动机向子公司提供支持,否则子公司的违约会导致母公司违约。
(二)穆迪的评级方法
穆迪在对母、子公司进行评级时,没有按照母、子公司独立级别孰高的不同情况进行考虑,而是从法律关联的角度分析母、子公司之间的相互支持,并综合考虑母公司在子公司困难期对其提供财务支持的意愿和能力。
1.母、子公司法律关联的判断
法律关联的紧密程度会影响母、子公司最终的级别,联系越紧密,则两者的最终级别越会趋于一致。
若担保属于有效、无条件、不可撤销及具有强制性补救措施的全信用担保,母、子公司之间的法律关联程度就会被认定为紧密。
支持协议没有担保的力度强,往往只是特定的信用支持,且不同的支持协议,力度也有所不同。力度较强的支持协议会规定关于定量支持和坏账准备的条款;较弱的支持协议通常不包含定量支持,仅有一些“保持其运营良好”、“告慰函”和“道德上的义务”等内容;最弱的支持协议为一些仅表达财务支持意愿和关于子公司战略重要性的书面声明。
因为支持协议没有担保的法律效力强,因此在通过支持协议判断母、子公司法律关联程度时,往往还需要考虑实力较强一方的支持意愿。
2.母、子公司不存在法律关联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级别的影响
当母、子公司不存在法律关联时,母公司在子公司财务困难时期对其提供财务支持的意愿和能力将会影响子公司的最终级别。
意愿包括信誉和信心敏感性、战略、运营关联、投资回报以及财务地位。穆迪认为,在分析时需要考虑子公司业务预测的不确定性、支持行为对母公司财务的影响,以及因不支持子公司所带来的信誉损失对母公司财务的影响。沉没成本不需要重点考虑,比如初始投资和过去的现金支持。
能力包括母公司自身级别、母、子公司财务的相关性以及子公司在母公司投资中的相对重要性。当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营业务高度相关时,如果子公司遇到经营困难,往往母公司的经营也会比较困难,由此降低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能力。
通过分析意愿和能力这两个因素,子公司最终的级别可能会与其独立的级别不同,但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身的独立级别,母公司对其非法律关系的支持仅会在很小的程度上有助于其级别的提高。特别是当实力较弱的子公司属于高风险、历史短、并且没有母公司担保和法律支持时,则该子公司最终级别将会等于或者接近其独立的级别。若子公司不是新成立的,也不属于相对高风险的投资,则母公司将会有更多的意愿来支持子公司的发展,因为子公司的运营往往是母公司持续经营所必须的。此时,母公司有较强的财务动机来支持子公司,子公司的级别可能会有所提高,幅度一般为1或2个子级。与此同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也可能会影响母公司的最终级别。
总结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出,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对母子公司的评级方法大致相同,均是首先判断两个公司是否为母子公司关系,若为母子公司关系,则进行母、子公司各自独立的主体评级,然后根据母、子公司的关联程度,在各自独立的评级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得到母、子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
总体看,三大评级机构均认为母、子公司的关联程度越紧密,两者的最终主体级别越趋于一致。但是在判断母、子公司关联程度时,穆迪和惠誉均认为法律关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标普则认为经济动机因素最重要。在分析母、子公司的法律关联时,惠誉认为股票分红或者内部贷款限制条款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标普则认为该限制条款对于评级的作用十分有限。在对母、子公司进行各自最终级别的确认时,惠誉与标普均根据母、子公司独立级别孰高的情况分别在各自独立级别基础上调整而得;而穆迪主要根据母、子公司是否存在法律关联进行考虑。当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母公司时,惠誉认为,如果两者的关联程度较弱,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可能高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2个子级)。而标普认为,无论两者的关联是否紧密,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不会高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
加油站以良好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著称,在该同志同志的有效管理下,公司的客户管理、现场管理、队伍管理谨然有序。2009年在安全大检查当中都有良好的成绩,加油站在2008年拿到了《安全先进集体》,这些荣誉都与该同志同志的付出息息相关。加油站现有员工六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而且除了该同志同志以外,其余都是女同志。面对队伍年轻化,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该同志同志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担任加油站经理一职以来,该同志同志始终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带领全体员工奋斗在加油站。他在加油站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一、抓管理,把握安全防范重点
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由于加油站的行业性质所决定,安全防范和管理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因此,他始终把安全防范作为油站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来抓。经常教育员工,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牢记“宁可千日无事,不可一日不防”“千里长堤,毁于蚁穴”,决不可麻痹大意。同时,加强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实际防范演练,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安全意识,使员工深刻认识到本行业安全的重要性。
二、抓服务,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关键词:担保公司 风险控制 构建
随着最近几年金融改革的深入,各种小额信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的金融机构不断地涌现出来,融资渠道越来越广。虽然担保公司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风险控制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担保公司主要是依靠经营“或有负债”生存和发展,进行风险控制的实质就在于将担保公司的或有负债风险进行化解,才是担保公司的一稳健、持续经营的重要基础。由于“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担保公司的业务经营想要得到持续的经营,就应当将担保代偿赔付尽量减少到最低,以此来提升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为了扩大担保规模,就需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风险控制机制,才能够将负债风险降至最低。有效地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够提升担保公司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这对规范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尤其重要。
二、担保公司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复杂性
在融资市场中,担保公司是最主要的经济主体,几乎是涵盖了所有的内外部风险;正是因为内外部都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就可能对担保公司的利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如有关利益主体的微小市场变化都有可能经过融资市场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同时也放大了风险,而这就是一种客观的、不可分散的系统性风险。此外,由于担保公司对于自身客户的“三查”不到位,没有进行充足的市场调研、风险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决策的正确性;并且由于担保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担保项目的投资方向、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等也可能导致效益出现回落现象,影响到资金的正常运转,出现无力还贷的局面,最终引发非系统性的风险出现。
(二)自担性
担保公司的资产主要是以担保的或有资产的形态存在,对于现金的流入方面则是相对微小的担保费用。相比保险行业,担保公司可以根据大数法则的统计方法,将风险损失概率相对精确的计算出来,从而通过保费率覆盖风险损失率,从而对风险损失以及经营成本进行有效的弥补,最终获取利润,将风险分散到客户之间。对于担保公司风险的转移或者是分散的实质决定,担保公司对于风险只能够通过组合、识别策略进行选择性的承担,将风险尽可能低分散,但是却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风险只能够承担,如果无法承担,就只有停止业务或者是申请破产处理。
三、担保公司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
(一)外部风险
1、不具备确定性的地方政府政策。对于担保公司而言,因为地方政府政策之间的差异,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地方性、条条管辖烙印具有鲜明特色。在办理担保公司业务时,如果政策方面出现了较大的争议,政府的各个业务主管部门就会根据自身的立场来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导致在担保公司处理业务时,会面临难以处理的问题,结果往往会加大不确定性风险,甚至会导致业务项目的失败。
2、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在大多数地方的主管部门都能够认识到担保公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有部分担保公司建立,但是由于针对担保体系,国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法律体系,导致担保公司本身的地位不够明确,难以界定出其性质。在现实中,就可能导致公司资本筹集出现不稳定性,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认可,面临经营实施难等方面的困难,最终出现了法律风险。
3、不稳定的外部市场。担保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对中小经营实体的成长加以支持,打破融资瓶颈。由于中小经营实体本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国际政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地区经济产业的变化等,给中小经营实体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一旦中小经营实体受到了影响,就会加重担保公司的业务经办风险。
4、缺少社会信用。对于担保公司而言,信用风险是公司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由于国内整体的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信用意识不强,信用方面的法律规定更是罕见。因此,对于担保公司而言,这样的环境就相当于一道危险的信誉门槛。
(二)内部风险
1、内部经营制度约束机制的缺失。担保公司在经营方面主要是依靠良好的信誉和声望的支撑,而在具体的办理中,由于各种担保业务的不确定性,促使管理层需要根据公司的本身,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内部经营风险的管理制度。由于担保公司所在的行业属于新生事物,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还有待发展。虽然部分老的行业制度可以克服部分的缺失,并且少部分制度也可以根据担保公司风险失败的案例来针对性的控制,但是只有等待风险损失遭受了重创之后,才能够发现隐藏制度。
2、人员道德素质偏低。担保公司各级管理人员以及业务人员自身的良好业务素质、品德素质是担保公司经营的良好信誉和声望的保障。如果担保公司的内部人员都不遵守行业规定,那么担保公司自身就可能面临不可预计的道德风险,在业务经营上也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3、担保业务经办人员缺乏轮换。由于担保公司存在部分常年的业务客户,就可能存在负责具体经办人员的不轮换风险。虽然业务经办人员长期与老客户打交道,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熟练程度和效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可能存在经办人员思维套路化,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缺少应有的警觉性,就算客户的财务状况出现了严重下滑,本来应当对担保数额作出一定的压缩的,但是由于都是老熟悉,也不好撕破脸皮,依然保持数额不减。如果客户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很可能就会给担保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4、担保业务量盲目的扩大。第一,担保公司的主打业务时担保,企业的强弱可以通过担保的金额来进行判断;第二,实收的资本金的存款收益,随着公司资本金的增加,也会出现一定的增大趋势;第三,地方政府投入的财政补贴资金,在一定时间段内,法律规定的财政补贴资金也会充当风险准备金,供担保公司使用,但是不能作为其他的用途。如果已经过了冻结期,担保公司在以财政补贴资金为应纳税所得额,交纳税后,可用作公司的实收资本。由于担保行业经营的高度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导致担保公司过于盲目地追求扩大业务资金量,这样也会将担保公司经营风险放大几倍。
四、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担保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1、内控机制与业务制衡机制的完善。通过廉洁、严谨的制度,担保公司可以建立出对内部风险防控的制衡机制建立,对于风险的管理,根据前中后三个阶段可以设置出三个部门:担保业务部门作为开拓业务的部门;风险管理部则是进行审查业务台规、审核合同文本的部门;综合管理部则是档案管理、章证管理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需要按照“审保分离”的原则,明确分工,做好相互之间的制衡。对于项目审批决策程序、代偿追偿、保后监管等程序也需要加以完善,并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程序规范。
2、科学的建立担保风险评价体系。在风险评价体系方面,可以参考银行方面的客户评价体系,尽量减少人为性误差的存在,也可以根据客户群的业务开拓需求以及特色来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当然,对于风险的把握也需要将定量与定性、普通评价与特殊评价相互集合。担保公司应当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模型化的项目评估系统,以此来提升对于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注重管理客户关系,以此来建立长期的,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客户群体,做好客户资料的积累与完善;强化内部监督控制力度,避免道德风险的出现。
(二)对于担保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各种内部控制流程的制定,例如:独立调查、交叉检验、独立审核等方面的措施来避免出现业务执行上的风险。再以此作为基础,采取集体审核的方式,对于担保风险进行综合化评价,并且提出相应的组织安排来保障担保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保后监督。
(三)担保贷款方式的创新
考虑到担保公司主要的客户群体是中小企业,就可以根据客户互保、分期还款等方式来拓展业务范围。由于小额货款客户还款能力相对欠缺,就可以制定分期还款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可以提前收取到款项,也可以对客户可能存在的财务问题进行应对处理。对于反担保缺乏的客户,互保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四)风险预警
建立严格的贷后监测制度,对于客户是否根据货款合同所规定的使用资金进行持续性跟踪,这样也能够及时地发展当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提前预警,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可能面临的风险。
(五)考核激励
制定合理的客户经理奖罚制度,将其收入与放贷金额 、客户数量及客户逾期情况挂钩,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
(六)信息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