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教学 教师提问
音乐活动作为幼儿园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受到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以声音作为传播的媒介,只凭幼儿自己的能力是不容易理解的,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所以“提问”就成了教师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
一、总结分析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提问的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观察真实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对教师提问这一师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和思考,反映了部分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一)提问的主体:重教师话语霸权,轻师幼双向对话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以儿童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儿童,倾听儿童内心真实的声音。广大幼教工作者在观念上都已经接受了这一说法,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像音乐这种以听觉化符号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教学活动,教师往往又回到了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儿童的想法,轻视与幼儿之间的对话,忽视了幼儿的想法和感受。
在韵律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着话语的霸权。幼儿园教育在使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预先赋予了教师教育幼儿的社会权威。另一方面,教师由于年龄上比幼儿成熟、知识比幼儿专深,使教师在教育情境中,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语交往中处于优势。教师一般认为教教学并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在代替社会、国家对幼儿实施教育,行使社会和国家赋予她们的将社会认可的合法化内容内化为幼儿的价值观和信仰的权力,因而她们认为其话语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容易质疑性。教师的霸权话语虽然代表的是社会的要求,但在教学上形成的教师独自言说的权力,使幼儿没有自己言说的权力,师幼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当幼儿抱在一起创造性地表现“小花和小雨做朋友”的时候,教师否定了。可见,教师控制了教学活动中的发言权,同时也控制了幼儿的思维。幼儿的话语,成为了教师话语的依附,没有幼儿主动思维的参与,没有幼儿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意见的参与。
(二)提问的内容:局限于表面联想,忽视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幼儿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音乐的表现形式是以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和声、调式、曲式等通过艺术的组合而显示出来的,不同的音乐要素经过不同的组合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在音乐表现形式的作用下,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音乐形象、意境、风格,体现了特定的情绪、情感和人文主题,也就是音乐的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提问的目的是要使幼儿在音乐的表现要素和形象之间建立起联系,而不简单地停止在“像什么”的层面上。而如今的教师提问普遍都处于这样的层面。
(三)提问的重要目的之一:常规的维护
幼儿园通常把常规分为日常生活常规和教育常规。幼儿园教育常规,是指为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在教育活动中经常使用的用来规范儿童行为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当然,也就包括幼儿音乐教学活动。
在如今的教学中,常规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常规不再是教学的保障措施,而成为教学内容本身;即遵守常规不仅是一种事实性认识,同时也是一种规范性认识。常规拥有了事实价值之外的规范价值,且规范价值远大于事实价值。教师借助提问来完成对儿童的控制并借此形成儿童普遍秩序。在这种秩序下,儿童仅被作为教学的客体,被动的接受和驯服,其主动性被压抑、主体性被抹杀、积极性被磨灭、创造性被扼杀。这种教育遮蔽了儿童本应拥有的丰富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儿童自由和主动性的“镣铐”。
(四)满堂问——形式的互动
提问作为师幼互动的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与幼儿双方的真实投入,包括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沟通、思维激发与信息交流。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教师与幼儿在进行“积极”的互动,其实是以形式的互动代替实质的互动。形式的互动,指的是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表现为教师一呼、幼儿百应,对幼儿智慧活动没有多大激发作用的互动形式。如教学中教师、幼儿都明明知道某幼儿回答正确了,但教师还不止一次地问“对不对”,幼儿一齐回答“对”。
总之,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提问水平低;提问频度高,但以低水平问题为主;提问目的片面性;提问形式化;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馈策略性不强等问题。
二、提高幼儿音乐活动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从各个视角来审视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现状,既是为了找出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缺失与不足,更是为了找到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消除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不合理性,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因此,笔者将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和提问策略、提问走向对话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教师提问的建议。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它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如座位的排列形式、班级的规模等,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转贴于
音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是一方压制或变革另一方,而是共同参与,塑造一个属于双方的情境。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改变幼儿处于被动、受抑制或其主体性受到忽视的,实质上被异化为客体的状况。教学要从幼儿出发,充分发掘每个幼儿的潜能,让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的设计、实施中把幼儿当成是发展中的、富有潜力的、整体的、具有主动性的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被动承受教学活动影响的客体。
(二)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和提问策略
1、精心设计,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问题的价值
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有组织、激发、反应等不同的功能与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发挥不同类型提问的价值。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提问时,教师还要注意表述的技巧,把握提问的一些基本规则,如问题中心要集中,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述清楚,语音、语调要突出问题的中心和重点等。
2、给幼儿适当的问题的解答距
教师的“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幼儿的智慧。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首先,给予幼儿适当的问题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是促进幼儿智慧生长的必然要求。其次,“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给幼儿留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幼儿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必要的心理过程没有完成,“问”的效果自然不好。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幼儿只需2-3 秒的思考即可回答。如果问题可能引发争议,需要幼儿仔细想一想,教师等待的时间则要相应地延长。
(三)从提问走向对话
幼儿音乐教学要充满生命的气息,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必须以对话的方式而不是独白的方式进行。对话方式的教学为幼儿的茁壮成长和教师的生命成长营造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幼儿会质疑“权威”、反思“真理”、超越“教材”,而不是单纯的聆听权威的“传授”、理解课本的“真理”、适应教材的“内容”,师幼在对话中达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关注幼儿的心灵、呵护现实的生命、尊重幼儿的需要、关照幼儿的感受、接纳幼儿的观点、宽容幼儿的“错误”。师幼在理解、分享、崇敬、盼望、自由、开放、轻松的教学中,敞开自己的心灵,真诚地呼喊出生命的真切感受,知识在生命对话中变为活跃的生命气息流入到幼儿的个体生命。
总之,在提高教师提问艺术方面,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是一致的,都是以提高有效教学为目的。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教师关注教学提问,提高教学提问的水平,进而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童时.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J].早期教育.2003:1.
[2] 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4
[3] [美]索里JM&特尔福特.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刘范.林传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52。
[4] 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1998(2)
[5] [美]Cazden,B‘C.著,蔡敏玲、彭海燕(译).教室言谈一教与学的语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59.
[6] 张玉成.教师发问技巧[M〕.台北:台北心理出版社,1984.9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因此,将唐卡中的构图和色彩艺术运用到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后,发现幼儿的绘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绘画时幼儿细心、耐心的态度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幼儿绘画作品质量有了一定的改观。
1.用欣赏打开幼儿认识颜色的大门
《3-6岁幼儿发展与学习指南》中的艺术明确提出了感受与欣赏,在欣赏唐卡的准备活动中支持家长和教师一起收集实物、图片、画册,欣赏的过程中首先利用故事来让幼儿感受色彩。如:认识红唐卡时,老师就将一个国王的故事,因为唐卡里红色象征权力,认识白唐卡时,老师讲一个关于和睦四兄弟的故事;其次让幼儿说唐卡,很多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唐卡中有很多的房子、有漂亮的花、云、水浪、还有胖乎乎的人,甚至有的幼儿发现了唐卡中还有舞蹈表演。当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后,教师顺势引导:"漂亮的花是什么颜色?房子是什么颜色?云像什么?是什么颜色……如果你是小画家,你愿意用什么颜色来画花、房子、人、云、水呢?第三是引导幼儿在欣赏的基础上初步运用颜色,如:在绘画活动中让每一个幼儿画房子,并用喜爱的颜色进行装饰染色,最后,将幼儿的作品按顺序或错落有致的粘起来,形成建筑形象唐卡的中心画面接着让幼儿用自己和谐的颜色搭配装饰边框,一副宏伟壮观的就出现了。这个过程中幼儿达到了"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的目标,即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并喜欢观看欣赏艺术作品,为幼儿下一步的表现与创造奠定了基础。
2.用模仿提高幼儿的基本绘画技巧
唐卡的种类很多,在幼儿园的应用中我们选择了彩唐、绿唐、朱红唐、黑唐、金唐让幼儿模仿学习。首先是教师画出一些幼儿喜欢的形象作为幼儿临摹的对象,如:祥云、彩莲、海螺、鱼、彩结扣等,引导幼儿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用较粗的线条描。其次是然,通过欣赏观察唐卡,让幼儿给已经描好的形象染色,在染色的过程中强调还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染,尽量不将颜色然出描好的线外,最后是给整个画面涂染背景,如彩唐就是各种颜色为背景的唐卡,朱红唐就是用红色或红色作为背景的唐卡,黑唐就是用黑色画背景的唐卡。
3.让再创作使幼儿表现和创造美的空间更广阔
幼儿一旦被唐卡作品感染,体会到作品的独到之处,就会跃跃欲试,欣赏便会带动创作,创作便会加深体验,因为幼儿亲历绘画和制作的过程比单纯观察、欣赏更有效的多。为了让幼儿们体会唐卡的创作过程,首先要增强幼儿绘画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就是在动笔之前就要预先计划好中心画面要画什么,是植物还是人物,是建筑还是其他事物,装饰图案画什么?是祥云还是浪花、是花瓣还是彩结扣等,这些形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尽量做到画面有主题,主题中再凸显出画面主角,鼓励幼儿作品画面要具有情节性,提高作品的可听性,从而增强幼儿表达的自信心。其次,在活动中,让幼儿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要求只是让幼儿的唐卡画内容与背景构成一幅和谐的视觉色彩图。这样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自己的用色风格,提高幼儿运用色彩的能力。如:一位幼儿在画面中央画出了小朋友再一起跳舞和唱歌的形象后,将人物轮廓全部描成蓝色后,再用黄色和红色交替从中央向四周由深到浅扩散染出背景,整个画面效果呈现出喜庆和欢乐,这与唐卡中的蓝唐卡创作不谋而合。最后是装饰,为了满足幼儿的创作兴趣,提供一些纸、布,或者是平时收集的一些图片,边角废料等材料,让幼儿自主装饰作品边框,这个过程中不但有剪、撕、粘、搓的技巧运用,还能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配合能力和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再如,用油画棒画中心画面和装饰图案,最后用水粉颜料涂抹整个画面,让幼儿感受油水分离画的乐趣和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方法丰富了幼儿的作画形式,提高了幼儿的设计能力和绘画兴趣。
4.让评价作品解放幼儿的眼睛,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
评价作品在美术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但以往的评价是一带而过或是匆匆略过。而在唐卡绘画中,有针对性地评价活动,可以是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也可以是幼儿之间相互评价,但主要采用幼儿之间的互评为主,教师的补评为辅的策略,从而实现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和幼儿不是简单地用漂亮不漂亮来衡量幼儿的作品,而是要说出自己喜欢或或不喜欢的理由。比如:画面是否整洁好看,颜色是否涂染到线条以外,中心画面和装饰图案不协调等。例如:有位幼儿的唐卡作品中,画有太阳、小朋友、山、小鸟,在幼儿评价时,有的说:"他画的太阳太大了,人太小了"、有的说:"他画的山看不清楚"……因此,通过评价活动让幼儿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和自己需要努力提高之处,进而让自己有更明确的提高方向,实现更快,更有效的进步。
5.思考与建议
确保幼儿艺术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前提是明确目标。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幼儿观,尊重幼儿,并加强对新课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大班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将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作为目标,兼顾艺术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外部有机结合,促使艺术活动相互影响,激发幼儿听觉、视觉等感觉,并通过艺术活动获取丰富的情感,提高艺术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在语言、社会等领域全面发展[2]。
(二)丰富活动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主题是艺术活动的核心,指导艺术活动发展方向,对幼儿身心发育存在直接影响。因此,要丰富活动主题,促使幼儿能够全面、系统的接受各领域熏陶,可以将自然和人文作为出发点,联系实际生活,为艺术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要注重主题内容的全面,可以利用多个课时围绕一个主题多方面内容开展活动,并确保活动具有逻辑性,避免随意性,提高教育针对性。例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把大海作为主题,围绕海洋动物、渔夫打渔等内容进行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幼儿情感和感知,还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能力。
(三)坚持相应原则,合理设置活动内容
在进行艺术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相应原则,合理设置活动内容,首先,坚持融合性原则,将不同类型、性质的事物有机结合到一起,一般是艺术内在融合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在学习画画时,我们可以为幼儿播放一段音乐,并引导将他那个音乐所感受到的画面画出来。前者能够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艺术情感,通过音乐、韵律及舞蹈等艺术形式,感受艺术魅力;后者能够帮助幼儿日后建立艺术体系。其次,艺术来源于生活,加强与幼儿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让幼儿通过艺术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认知生活、情感等。例如:在进行认识声音过程中,为幼儿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幼儿回答声音来源,如:汽车、火车等,与此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启发幼儿探索更多的声音。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中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资源环境的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园在近三年来开展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充分地感受到社区资源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其中蕴涵着深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特有的社区资源,不但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而且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拓展幼儿的学习途径,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一、走出校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民间艺术内容繁多,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在民间艺术的表现过程中,我们大胆地尝试走进自然,回归生活,充分的发挥日常生活、农村地区所特有的乡土资源的优势,让民间艺术在与乡土资源的有机结合中尽善尽美,淋漓表现。例如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泥、沙、石、水都是人们最亲近的朋友和生命依懒的因素,又是孩子们游戏、工艺制作的玩伴和伙伴。于是,我们带领孩子走出校园,走进泥、沙、石、水。引导孩子们用鼻子去闻一闻,感受着自然界中的浓浓乡土气息;又鼓励孩子们大胆地用小脚去踩一踩,尽情地追逐与嬉戏,体验小石头带来的不同感觉和变化;同时孩子们又情不自禁地用小手玩了起来,从无意摆弄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些乡土资源的无限魅力,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和探究。紧接着,我们将这些乡土资源很快地请进了我们的校园、搬进了我们的课堂。在一次次的游戏和操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将乡土资源与我们生活中的另一些自然材料有机结合运用,会表现出更大的价值和创造的空间。如:我们先在各种形状的石头上用无颜六色的水彩、碎纸等装饰成了形态各异的动物头、娃娃脸,接着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瓶罐和纸盒,通过剪贴、拼插,将这些本来不起眼的瓶罐和纸盒分别变成了动物的身体、娃娃的新装,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小动物、天真可爱的小娃娃在孩子们的精心琢磨中诞生了。最后,孩子们又用这些自己心仪的艺术作品和其他自然材料的有机结合下,经过不断探索,共同合作构建了“有趣的动物园”“快乐的游乐城”等等。
孩子们在与这些乡土资源的有效互动中,不断地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走近社区,全面挖掘特色资源
越剧、风筝、腰鼓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艺术活动,其表现的独特艺术个性多年来深受男女老少的青睐。那么,在我们幼儿园能否开展这样的民间艺术活动呢?我们把触角伸向了社区,在那里寻找和挖掘到一些现成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有效地运用到民间艺术活动中,获得了可喜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
例如我园开展的“鉴畔越艺”教学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水乡囡越剧团”是我区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民间组织,曾参加过市内无数次的大型比赛和展示活动,并享有一定的声望。于是,我们及时地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多次邀请他们来园对我们的老师、家长、孩子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与指导,并且也一起参与他们的一些社会性的演出活动。在她们的指导、合作下,如今,我园的越剧艺术教育活动开展地扎实、有效,我园的“小不点越剧团”在柯桥区内小有名气,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0 多次,幼儿园还成为柯桥区越剧艺术教育基地、越剧艺术教育特色幼儿园,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审美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愉悦的情感得到了尽情地宣泄。
三、融入家庭,巧妙激活家长资源
家长资源是社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块宝地,在我园民间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开发利用这快宝地,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是我们一直努力和探索的方向。首先,我们对全园家长进行了刺绣、编织、剪纸、泥塑、越剧、印染等多方面民间艺术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家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特长,由此我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意外地发现在祖辈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上有着一定的爱好和一技之长。我们及时组织召集了这些家长,仔细聆听了他们的心声,家长们对我们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与支持,都表示愿意随时来园配合指导,家长们的高度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更增强了我们的自信。
关键词:创造性;美术活动;幼儿主体性;策略
幼儿创意美术是以幼儿的生活和美术活动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独特、新颖的作品表现为内容,整合多种美术表达方式来创造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陶冶情感、熏陶情操、提高幼儿自我探索的能力,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儿美术教育纳入了艺术教育范围;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幼儿兴趣入手
在美术活动中,首先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氛围和多样的绘画形式,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创作欲望。并尝试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作品,让幼儿在一种安静、柔和的气氛中来进行绘画创作,宽松的作画环境扫除了幼儿绘画的心理障碍,也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
以前教师准备的材料都比较单一,除了纸就是水彩笔。现在的教学中,有戈壁滩上的石头、农家的各种秸秆、沙子、羽毛、各种树叶等等,以及各种废弃材料:纸团、牙刷、瓶盖、蛋壳、纸巾筒、毛线、一次性筷子、旧布、瓜子壳、冷饮棒、废报纸等材料都变成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为幼儿营造充满创意艺术氛围的教育环境
儿童喜欢画画、手工,就如同喜欢游戏一般,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想象之大胆是成人所不及的。给儿童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创设一种能激起其创作欲望的艺术空间,让儿童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情绪和认识,儿童的创造潜能、审美表现愿望和能力、创造型人格是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得以充分挖掘、激发和培养的。
1.同伴的创意作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在每班的教室墙上创设了幼儿作品展示栏,并且每个班在园里有对外开放的作品展示架,提供了这些框架后,我们孩子的作品就可以展示在这儿,这是孩子们阶段性美术成果的最好展现,也为孩子们创设了一方艺术交流的天地。
2.用家长的设计灵感来为孩子开辟一个展示舞台
除了孩子,家长也是我们艺术环境的参与者,我们每学期在各班组织家长进行教玩具制作比赛,作品要求是家长和孩子们用生活中的废弃环保材料构思、制作的,我们在每个班都有作品展示柜,里面陈列了家长与孩子的智慧结晶,有的新奇制作出人意料,奇思妙想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孩子们参观时都津津乐道地向同伴讲解自己的作品和与父母制作中的趣事。
三、挖掘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大胆尝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