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耕文化产品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梅山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地处湖南中部。梅山文化集中展示了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瑶文化、楚巫文化等多重文化的特征,并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影响力,早已成为湘中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具参与性、娱乐性和重要的旅游开发潜力与价值。尤其是在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当下,人们对旅游服务体验和相关的旅游产品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如今许多旅游纪念品都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旅游产品渠道资源相对垄断的现象,让多数旅游纪念品在缺乏品质保证的同时形成价高质劣的现状。这种状况给广大游客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还有精神上的无形伤害。因此,将梅山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并与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结合在一起,能让游客的旅游记忆更好地寄托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上,避免出现旅游产品质量低劣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游客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视觉形象中,有效地获取梅山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以及在促进文化创意与梅山地区旅游业融合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生活。
二、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考
(一)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原则
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有别于一般的文化商品,是在梅山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将独具地方特色和感召力的梅山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进行创意产品视觉化。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原则,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和欣赏梅山文化的艺术特色,并引感共鸣。
1.文化性原则
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是将梅山文化与创意产品的附加值融为一体,让游客通过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去了解梅山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人文风俗等特色。产品需要将深厚的梅山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进行提炼,以提升湘中梅山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并为探索湘中梅山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新的思路和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2.实用性原则
作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一方面带给广大游客产品视觉化的享受,另一方面则应该从实用性出发,为出门在外的游客免除旅途劳顿之余的行李负担,采用轻便实际的设计材料和加工工艺,对产品的构造以及产品包装的材质、功能、存放和运输等客观条件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减少游客购物后的忧虑,让他们感受到人性化服务所带来的购物乐趣,以及促使他们对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保持长久的关注度和购买力。
3.创新性原则
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着重点在于创新性,改变产品类型单一、功能简单和复制性强的旅游文创产品现状。在现有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资源的基础上,对湘中梅山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模式进行研究,以扩宽湘中梅山旅游文创产品的类型、提升其附加值和促进当地文化旅游深度开发。
(二)梅山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创意来源
梅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风韵独特的人文景观,如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大熊山等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数以万计的游客,这些都可以成为旅游消费及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来源。与此同时,还可以对梅山民间美术形态进行充分挖掘,不仅让梅山独特文化环境下有着久远文化积淀的艺术产物得到更好地推广,还让其成为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基础。因此,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梅山宗教文化、戏剧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文化旅游节活动进行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对完善当地旅游产业链和传承地域文化遗产,促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点的形成都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三)梅山文化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中的探索
市面上许多旅游纪念品大多采用直接粘贴、复制和局部拼凑的方式进行制作,缺少自身旅游文化产品的特色,甚至在其他景点乃至普通商业街也能轻易买到,即使将当地有特色的景点和文化符号元素进行提炼,也是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生产。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在继承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结合现代的创作手法和加工工艺,合理地进行设计与创作,让产品更贴合广大旅游爱好者的消费心理与审美标准。
1.梅山民间美术形态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应该立足于梅山文化本身,根据文化性、功能性和创新性的设计原则,同时依据产品的流通途径和传播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将产品分为实用类产品和服务类产品两大类。实用类的产品主要围绕生活家居礼品、工艺特色礼品、娱乐休闲礼品进行设计制作;服务类的产品主要以游客旅途中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服务。例如,梅山剪纸中的婚庆窗花应用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其粘贴在产品表面,可以将婚庆窗花进行抽象化的提炼并延伸到人们一些实用产品的用途中去,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加深对梅山文化的理解和印象。
2.梅山传统手工艺产品在现代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现
梅山传统手工艺产品资源非常丰富,梅山剪纸、竹艺、年画、石雕等手工艺产品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工艺上都融入了梅山文化的精髓。设计中可以运用文化创意的力量,让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旅游文化产品碰撞出强烈的创意效果。例如,可以将梅山传统手工艺产品以轻手工半成品的方式让人们参与其中,重新赋予梅山传统手工艺产品新的时尚特征,以此拉近梅山文化与游客的距离,并得到他们更多地关注与喜爱。
三、结语
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必须根植于自身文化特色中,将梅山特有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与旅游创意产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让其渗透到当下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以此实现传统梅山文化的新生并在传承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作者:欧阳丽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靳埭强.文化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创意产品;设计
一、前言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居住地区,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影响,培育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为广西民族艺术文化的延展以及艺术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宝贵源泉,如服饰文化、器乐文化、建筑文化、编织文化、陶瓷文化、节庆文化、礼俗文化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文化艺术元素可通过提炼、转换、设计与现代产品结合。
二、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与整合
在广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是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推陈出新的途径。如广西的铜鼓、绣球、壮锦、苗锦、侗锦等工艺文化元素和桂林山水、龙胜梯田、花山壁画、程阳风雨桥、三江侗寨、黄洛瑶寨、融水苗寨、吊脚楼等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以及苗族芦笙踩堂、傩舞表演、侗族吹木叶等民俗活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民族艺术元素形成了丰厚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源泉。
(一)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纹饰
广西少数民族的纹饰大致可分为几何形纹饰、植物形纹饰、动物形纹饰、人物形纹饰。几何形纹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特点都是以点、线、面组成的三角形、菱形、圆形、多边形、八角形、方格形等具有较为严谨结构和布局的本民族特色的纹样。植物形纹饰的装饰性较强,有树纹、果纹、八角花、太阳花、荷花等图形。这些植物纹饰通过简洁的艺术表现手法,多以线条构成,蕴含着吉祥幸福的寓意。动物形纹饰多选取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的鸟、兽、鱼、蛙、虫等为原型。如壮锦的龙凤纹、凤穿牡丹、双龙抱珠、蝴蝶朝花等;苗族服饰的龙纹、牛旋纹,铜鼓上的蛙纹以及婴儿襁褓中的“蝴蝶妈妈”图案等。人物形纹饰中以关公、八仙、财神、寿星、麻姑、观音等图形为主,表现祥瑞之意,而广西花山岩画中的人物形象和广西铜鼓中出现的羽人纹则以比较简洁的形象塑造。
(二)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色彩
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色彩特征主要体现在服饰上。其大胆的色彩应用,色相、明度、纯度上的强烈对比,突显了色彩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体现出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广西通志》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
(三)广西民族艺g元素的造型
广西民族元素的造型多样、类型丰富,在建筑、乐器、服饰、农事用品等方面都有特色,如程阳风雨桥、侗寨吊脚楼以及贺州围屋的建筑特征等都带有独特的本民族的文化烙印。将这些元素进行延展设计与应用,打造广西特色旅游文化市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
(四)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材质
广西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形成了民族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相对静态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方面仍保留较为传统的习俗。这些习俗也同时体现在所采用的材质上,如罗城仫佬族手工织染的土布、融水苗族制作的亮布都是通过自种、自采、自织、自染、自晒等繁琐的工艺生产出来的,具有较高的手工艺价值。在建筑方面,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多就地取材,采用本地生产的竹、木等材料。在日常使用的物品和乐器中也多采用经济且随手可得的竹、木、石、藤、草等材料。因此,将现代创新理念与原生态的材质交融既现代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再现民族文化的本真,将材质作为文创产品的研究不失为一条创新之路。
三、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创新与延续
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实现离不开特定的资源平台,广西本土丰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资本和动力,最直接的观念就是“物尽其用”,将本土资源作为所开发产品内容的决定因素。桂林的山水,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典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鼓楼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圩以及绣球、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等。这些自然地理资源和民间文化资源通过长期融合形成了具有固态文化形态表征的广西文化艺术形式,如不同民族的服饰、建筑、器物等具体形态和客观形态,这些形态也正是创意产品设计的源泉和动力。
英国学者,被称为“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提出的“创意生态”概念为“创意生态是指某地的社会群体享有充裕的本土资源,并且有目的性地相互影响、产生新的创意。创意生态有四个可测量的指标,即交换、差异化、学习和改编,它是创意经济的摇篮,如所有摇篮一样需要用心呵护。”广西拥有丰富的创意生态基础和背景,大量的各民族文化保留传承下来的动态或静态资源都保持着纯朴的面貌,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四绝。这四绝中所延展出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乐器文化、器物文化及工艺都为现代创意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创意产品开发的主体,洞悉广西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以实物形式展示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张力才能为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创新与延续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在本土文化体系中,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趋同化的时代境域中突显本土文化的特殊价值。以广西苗族头饰、颈饰为基本造型,结合所创作的中国剪纸艺术《溪・梳》系列梳子作品,设计师团队紧抓苗族银饰的大银角造型和项圈特征,将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征的饰物与石榴、莲子、鸳鸯这些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幸福美满的传统图形与借鉴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材质上选取绿檀木、鸡翅木等上等木材,着力设计出蕴含温厚浓郁婚庆文化的喜梳。这一系列设计抓住了广西苗族银饰文化的造型核心,将平面造型、立体造型、材质选用进行极好的综合创意设计,也获得了2016年广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的一等奖。在2016年第三届“博物馆・美与时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中,作品《花山壁语》以广西花山岩画上的人物、动物、器物为设计元素,将拙朴的造型与木材结合,设计出一系列软装饰品、墙饰、杯垫、标签架、屏风、挂钟等产品,这些创意产品为营造家居环境的文化氛围以及对花山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推广作用,此系列作品荣获本次大赛金奖。
结语
广西民族艺术为现代广西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基础和取之不竭的创意源泉,为生长于广西本土及对广西民族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设计师及团队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为广西本土文化的传播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为创意产业市场产品的艺术化、多样化、趣味化、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1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消费特点
1.1从需求结构上看,情感比重上升旅游者在注重产品本身构成要素质量的同时,更应注重产品与外界情感的需求,因为旅游者更加关注旅游产品与自身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喜欢与自身的心理需求相一致或者能满足和提升自我价值的富有情感的旅游产品,使自身充分融入旅游产品中。与原有旅游需求结构中旅游者过多地注重景点、景区质量,重视接待质量等相比,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者注重情感的比重明显上升。
1.2从消费层次上看,文化产品增多随着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业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居高不下,而旅游消费者对于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加。由于旅游消费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传统文化或异域文化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情感,导致他们对此类文化产品产生较强的消费心理并主动接近与自身偏好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与原有旅游消费层次中过多注重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数量明显增多。
1.3从消费内容上看,个性产品增加旅游者的消费经历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要求更加细致,旅游者对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感到无趣,开始追求表现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并更加注重自身的体验感。近年来的旅游调查数据表明:旅游者对国内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的兴趣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类,这充分说明了旅游活动倾向于对异域风情的体验和感受[3]。目前旅游者已由单一的组团观光旅游向形式多样的度假游、特色旅游、散客旅游等项目扩展,这种趋势都是旅游产品具有个性化、主观性特点的例证。
1.4从价值目标上看,感受产品增强现代旅游者不仅关注得到何种旅游产品,而且更加看重如何得到这一旅游产品,也就是说,旅游者不再过分重视结果,而是转向重视过程[4]。旅游者在农业生态观光园里吃新鲜的鱼,也愿花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在园区里钓鱼的感觉。另外,互动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观光旅游产品正在逐渐转变为体验旅游产品。比如在旅游观光地举办的生存训练、挑战极限、蹦极、拓展训练等旅游项目都受到旅游者青睐。
2体验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旅游产品特征
2.1周期短,可满足体验者需求农业旅游周期较短,大部分产品的季节性很强,周期短的旅游产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产品内容,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比如部分城郊地区的农业旅游产品,春季时可以举行赏花、踏青等旅游活动,到了秋季就可以进行采摘等秋收类的活动,并且可以根据旅游者的需求,随时变化种植种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体验视角下的农业旅游产品可以因其变化的产品内容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这也是旅游业追求的目标之一。这种变化的产品内涵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追随旅游者的消费意愿,不断变化种植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体验需求。每年、每季都有新的产品吸引游客,新的产品卖点也应运而生,在为消费者带来体验的同时,增加了当地的收入。
2.2易操作,有极强的参与性与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可以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能够满足消费者体验的热情。比如采摘的季节,旅游者可以亲自采摘自己喜欢的农产品品尝,也可以尝试不同方式的烹饪方法,体验农家的家禽风味。随着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观光体验,而是期望近距离、多方式地与旅游吸引物进行全方位接触[5]。农业旅游产品为其提供了一个参与的平台,如参加滑草项目,品尝地方美食等,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直接参与特色活动,多方面体验农业景区特色、居民的生活方式、劳作的整个过程等,并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参与性强是农业旅游产品区别于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实现了人们的体验心理,更有旅游者完全将自身融入农业旅游产品中,与农业旅游景区和当地居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深刻体验景区的特色和文化,帮助旅游经营者设计更符合大多数旅游者的农业旅游产品。
2.3纯天然,环保意识突出在“绿色经济”、“绿色营销”、“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多数旅游者能够理性地对待旅游环境问题,这对农业旅游产品而言,是难能可贵的。由于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中的自然资源都是历史悠久的天然资源,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仅限于不随地乱扔垃圾、遵守游客规则就可以了,但农业旅游产品是可以被旅游者改变的资源。首先,旅游地出产的产品一定是符合旅游者需求的,否则旅游产品就没有旅游市场;其次,旅游者可以参与旅游产品的部分环节,如种植、养殖、采摘等,这就要求旅游者在体验的同时具有环保意识,并作出与之相符的行为。大多数游客具有环保意识,但在体验中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增加参与过程中环保行为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也增加了产品的文化体验。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农业景区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游客增加环保知识,加强环保行为,提高体验过程的意义。
2.4主观性强,产品个性化突出体验经济的最突出特点是主观性强、个性化突出。在大众观光型的旅游产品中,无论是团体出游还是散客外出,个性化都很难体现,只能在交通方式、住宿地点、用餐档次等方面稍有不同,体现一些个性。但农业旅游产品与之相比,突出特点就是可以满足旅游者主观性强、个性化突出的需求。目前,城郊农业旅游区内已开发有类似的旅游产品。旅游区将周边土地划分成面积不等的小块,旅游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认养”地块,种植自已需要的农作物,也可以认养不同的家禽,或付费由当地人种植或者饲养。旅游者可以随时参与到该过程中去,土地上生长或者饲养的产品由旅游者自行处理。这种个性化的土地运作方式只是农业旅游产品个性化的一个典型案例,但它充分证明了农业旅游产品的主观性。
3体验经济时代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3.1游客参与内容设计的体验产品体验就是旅游者完全融入旅游产品中,深刻体会农业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农家文化,因此,让旅游者参与农业景区的策划和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参与农业旅游线路的设计和产品要素组合就成为体验性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比较重要的内容。旅游企业在开发新的农业旅游产品时应征求旅游者意见,或让旅游者自己设计出行的旅游线路,让游客设计在农业观光园等地的停留时间、参与内容等,既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要,更为扩大旅游市场提供了可能,这种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农业旅游产品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6]。游客参与度高,也就增加了旅游市场关注农业旅游产品的程度;参与互动程度高,旅游者从中获得的体验也深,农业旅游景区获得的关注度也就越高。目前,我国旅游正在由以观光为主体的局面向休闲等体验旅游产品转变。农业旅游产品有先天的优势,在产品设计环节就可以牢牢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从产品角度而言,旅游者可以为景区设计出很多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产品,比如种植农作物可以有游客参与的环节等。目前部分景区饲养了专供女士和儿童用的运输和交通工具———小矮马,这是应游客需要而产生的新的交通工具。增加了旅游者的体验感,同时也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
3.2多种内容追随需求的体验产品由于土地出产的农作物等资源不同,因此种类较多的农业旅游产品目的地更加有吸引力。农业旅游产品目的地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追随游客的体验需要,产出不同种类的旅游产品。如大棚等观光地,可以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种植多种农作物,养殖多种家畜等,让旅游者可以体验多种产品带来的愉悦,增加其体验的满足感。这种做法同时也可以人为地改变农业旅游产品极强的季节性的特点。旅游的季节性是业内不可回避的话题,但农业旅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避免产生很强的季节性,表现在游客可以在春节时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在冬季捕食饲养的家禽等,缩小了旅游淡旺季带来的收入差距。
3.3高参与度互动操作的体验产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时应该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为目标,要注意旅游产品要素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环节以及互动模式设计。互动式农业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建立农业旅游经营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稳定消费关系,还能增强旅游者的体验,增加消费者的重游率。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应尽可能地在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中为游客设计和提供参与性强、兴奋感强、个性化强的旅游活动和项目,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和接待方产生互动,和旅游资源亲密接触,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难忘的体验,加深对产品的印象,增加游客重游的机率。农业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大多来自城市,体验式的旅游对他们而言意味着离开都市的污染、拥挤、现代生活工作的压力,回归田园,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桑野就耕夫,荷锄随牧童”的农家生活。农业旅游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以田园及周边为产品基础环境,以农家为产品接待单元要素,在田园之间或在森林等地,开发“农家乐”项目并加入游客参与的成分,比如从事钓鱼、采摘等收获性体验,或者可以从事种植、饲养家畜、灌溉施肥等农耕体验,让游客在高度参与产品过程的同时获得劳动的快乐。
3.4强文化性情感感受的体验产品随着旅游者对文化类旅游产品要求的提高,为旅游者量身定制文化类旅游产品和服务,注重旅游者文化需求类的旅游产品成了近几年旅游经营企业的目标之一。体验式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区别之一在于体验式旅游关注的焦点是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开发设计以及为旅游者提供的服务都是源于旅游者的需求,为旅游者创造满意的体验产品并赢得现有和潜在的旅游市场[7]。文化性是体验过程中增强旅游者情感的直接途径。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应尽量突出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农耕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期间的发展历程有太多的文化内容可以在农业旅游产品普及和使用过程中被利用,其中不乏传统农耕文化和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饮食文化等。在开发过程中,应创造田园文化,为农业旅游产品赋予新的特色,不断创新,以满足现代旅游者日益增长的体验需求。
3.5多种类别的重个性化的体验产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产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化旅游者的主观需求。在旅游者需求的前提下,农业旅游区内的规划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的重构。农业旅游产品资源区别于大众旅游产品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农业旅游产品可以在相同的地点,甚至相同的时间内,变化出不同的资源种类,以满足不同体验需求,重视旅游者的主观性和个性化。
关键词: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农业机械;阅读能力
1提高专业技能
1.1提高专业知识
农业机械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农业装备作业对象的特殊之处,在农业装备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业装备作业对象的物理性能、土壤-植物-机器的相互关系。研究现代农业所需的关键装备技术,包括现代化农业装备的工作原理、工作部件、机器系统、性能试验和产品设计开发,以及农业装备和植物、土壤相关的力学问题。就专业知识而言,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机械类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专业素质能力中最为基础的两个方面。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专业是机械专业的一个分支,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生产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农业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维护。因此,掌握机械制图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在机械制图课堂中引入像Solidworks等三维教学软件,通过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这类软件的强大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积极探索软件的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取得更大的进步[2]。授课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后任务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熟练地掌握3D软件的运用[3]。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3D设计比赛,以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软件应用技能,在实践中认识到绘图软件对提高设计能力的重要性,在软件的辅助下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能力。另一方面,设计能力是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的又一必备能力。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基于装配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提高设计能力必须要有正确的设计理念,设计理念的形成不只是依靠平时学的软件和设计方法,或学了几门课程、明白了几个问题就行的。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设计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不只是用计算机绘图,而是一个全面的逻辑规划。机械专业所包含的课程几乎包含了所有设计中要采用的方法,如优化计算、有限元计算和分析和可靠性设计等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缺少的是综合应用这些方法的能力和实践的训练。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如针对工程设计过程、机械产品设计过程等的课程,并结合具体的产品样例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这两方面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帮助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提升专业水准,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2培养动手能力
目前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偏弱,在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中不仅要学习理论课程,还要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验证和创新。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去田间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去企业了解生产的方法与工艺,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通过实践的过程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科技的创新。
2提高基础能力与兴趣
2.1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农业机械化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量大,知识点所覆盖的范围也大,课程种类多样,学习任务较重。专业教师们若仅仅采用严格课堂纪律、加大作业量或加强考勤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不够的。一线教师们应该更多地思考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讲授,课堂的主要甚至唯一任务是知识讲解,教师是主导,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理论的灌输,授课过程中,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模式,课堂上时有走神、瞌睡或看手机等现象。而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是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愿意且有途径探索、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提出问题,引导、指导、总结和强化,而学生的任务则是探索、认识、掌握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不同问题的提出和不同任务的下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还应通过教育者的激励和帮助,培养和增强自我塑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有待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有待在学习实践中培养[4]。实践与创新要在有学识的基础上方可做好,学生应当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做到与时俱进,不是坐等现成的知识和理论成果的灌输,而要能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汲取前沿知识、锻炼动手和实践能力、在创新与实践中收获知识、丰盈自我。教育工作者应从自身做起,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
2.2提高外文文献阅读能力
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时刻掌握国内外农业的先进装备、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学生也需要认真去完成阅读的任务,主动把握国外最新动态,对比国内外农业地块与装备的不同,在掌握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将所学应用于科技创新中,为我国农业装备的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力。
3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每一项职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农机操作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职业道德表现出与其他职业道德不同的鲜明特征。农机操作人员主要在农村,面向“三农”服务,其职业道德必须坚持一个核心,即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有待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有待在学习实践中培养。通过教育者的激励和帮助,培养和增强自我塑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全体农机操作人员必须警钟长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时时刻刻注意安全,不负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农机操作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广大农机手必须对自己从事的职业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认认真真扎根“三农”,时时刻刻为“三农”作贡献,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提倡公开、公平与公正竞争,通过这种竞争来促进农机队伍素质的提高,坚决反对贬低同行,抬高自己,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弄虚作假,互相拆台的不良竞争。另外,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于农业工程类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启迪与学习尤为重要。农耕文化本身就对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改进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教师应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农耕文化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发扬。在学习中注重对文化的尊崇,在实践中注重文化的指导作用。
4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演变
城市森林公园多以山岳居多,其中不少自古就是名山大川、游憩名地,不仅拥有山川自然之美,不少也留下诸多的文化古迹。这些景区在历史上的游憩活动也非常丰富,如祭祀、封禅、士人漫游、宗教庆典等等,其活动的目的主要包括观光审美、宗教及礼制等;活动的主体也集中在权贵阶层,平民涉足的内容不多;活动的频度也因主体不同而有着较大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大众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人们需要在闲暇时间里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憩活动来使自身从单调、疲惫的工作中得到恢复和调节。同时,城市化进程也使得不少风景名胜、森林山岳距离城市越来越近,甚至被纳入城市区域之内。这些位于城市内或城市近郊的景区就首当其冲地充当了城市居民的重要游憩地。当然,现代的游憩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对于我们理解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演变分析
(一)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演变趋势。
1.中国古今城市森林公园游憩活动对比。
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在农作文化和意识的指引下,逐渐形成自然、崇尚自然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涵,并且使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容纳了极其丰富的旅行与游观思想和欣赏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1],如中国儒家思想所推行的自然“比德”观以及道家所推崇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游观思想等。因此,中国古代的游憩活动多围绕自然景观展开,而景观欣赏常被作为“与民讲道”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来教化民心,而这就是中国山水一直被推动成为公众游憩场所的最基本根源[2]。森林公园以自然山水为本,一直是中国古代权贵、士人、旅行家所热衷的游憩场所。中国古代的森林游憩活动比较单调,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观赏性游憩活动,主要在自然季节转换时或是节庆时刻进行,游憩的地点多为风景秀美、独具特色的山水佳地。如春赏百花、夏赏夜蝉、秋赏红叶金菊、冬赏寒雪,文人雅士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进行吟诗作赋、饮酒唱和等活动,成为古代文人都非常喜爱的游憩形式之一。
二是娱乐性游憩活动,主要是节庆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清明踏青、重阳登高、林间诗会、曲水流觞等等。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传统的承续是活动的主要目的。
三是宗教祭祀与纪念性游憩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以宗教祭祀为其活动内容,但是逐渐演变为民间举行娱乐活动的栽体。如寒食和清明节,在农村地区流行极广的春社活动,以及由于宗教祭祀引起的人数庞大的朝山进香活动等。
现代社会的森林游憩活动与古代相比,有着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游憩主体的范围扩大。中国古代的游憩活动主体多为权贵、文人士大夫阶层,而普通百姓或是不愿、或是不能,其实际广泛参与的活动不多;而现代社会的游憩活动主体已扩大到全体大众。
二是游憩的动机多元化。中国古代的游憩活动主要以休闲娱乐、人际交往、文化交流、自然审美、宗教纪念等为目的;而现代的人们进行游憩活动又增加了社交聚会、疗养保健、商务会议、体育健身、科普教育、追求时尚等具体动机,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休闲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游憩活动的利益幅射面扩大。中国古代由于游憩活动产生的社会经济利益极为有限,也并未形成产业化;而在现代社会,游憩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2.现代城市森林公园游憩活动演变趋势。
现代的城市森林公园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类型适宜,成为城市居民游憩的优选地点。而随着游憩需求的不断发展,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如下演变趋势:
(1)适应游憩者数量上的不断增加。城市生活紧张的节奏、生活方式的变化、新的假期政策的执行使得城市日常游憩需求不断的增加;同时,由于城市森林公园位于城市近郊或市内,在可进入性上拥有越来越多的便利,能够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需求,成为市民游憩的优选地点;丰富多彩的游憩活动类型也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前往城市森林公园享受游憩带来的轻松和愉快……这些有利条件使得城市森林游憩者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数量上的变化,既拉动了森林游憩产品的市场,也给森林公园这一特殊的游憩场所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环境容量、公园功能区划分、活动类型设计等。
(2)满足游憩活动类型多样化的需求。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需要更多具有新意的游憩形式来放松身心、实现自我提升和满足,传统的观光、猎奇型游憩活动已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游憩需求。近年来在森林游憩中逐渐兴起的活动形式有社交聚会型游憩活动、参与体验型游憩活动、康体休闲型游憩活动、科普艺术型游憩活动、个性创意型游憩活动等,此外,由于城市森林游憩者中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使游憩活动的设计也要更多地考虑老年人这一市场需求。
(3)在游憩时间上更加多元化。城市森林游憩在时间分布上也呈现多元化倾向,不仅局限于节假日。由于近郊风景区与城市间距离的缩减、周边居民的增加、老龄化的影响以及私家车的普及和公交运营时间的延长,使得城市森林游憩的时间分布发生了变化,如早晚游憩增加、非节假日游憩增加、游憩停留时间延长等。
(4)对游憩活动空间进行功能细分。随着游憩者数量的增加和游憩时间的延长,对游憩场所的空间承载力必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森林公园游憩场所而言更为重要。为了实现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对森林游憩空间进行功能细分,明确核心游憩地带与非核心游憩地带。同时对游憩活动进行分级,根据游憩活动对环境的依赖要素和影响程度确定不同游憩活动的功能区。在对功能区进行管理时,要注意满足需求的同时,控制游憩活动对森林环境的负面影响。
(5)满足不同游憩群体需要。现代城市森林游憩者群体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团队旅游者外,还包括家庭、朋友群体、学生群体、会议度假群体、个人出游者等。不同游憩群体在需求上有着较大的不同,尤其体现在出游时间、出游目的、服务要求方面。对于整个森林游憩者群体组成来说,团队旅游者的比例不断下降,城市居民出游比例增涨较快。
(二)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演变的原因
引起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功能的演变的原因探究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与森林公园的地缘关系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与一些位于城市郊区森林公园的空间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对空间距离缩短,游憩地的可达性提高。这种地缘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城区向森林延伸:城市区域的扩张,缩短了与森林公园的距离。城市建设使原来的城区在不断地扩大,可能导致原本距离城市较远的远郊森林公园走近城区,转变成为近郊森林公园,甚至是城内公园。
(2)森林周边被城镇化:城市规划对森林公园周边土地的利用,使得森林公园被城市新功能区所包围。
原来森林公园周边土地多为农业或林业用地,随着城市的扩张,一些近郊的森林公园周边的土地被纳入城市发展新规划,或作商业用地、或作工业用地。这种土地性质的改变促使人的聚集,给公园景区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车流。
(3)城市至森林的可达性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城市与森林公园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此外,私家车出游的增加也推动了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的发展。
2.城市森林公园游憩主体变化
功能的存在是为了满足需求,因此,游憩者主体发生的变化是影响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变化的直接原因。游憩主体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憩主体绝对数量的变化
城市森林的游憩主体包括外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其中城市居民数不断的增涨是造成游憩主体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次城市与森林公园之间可达性的提高,也提高了游憩活动的便利程度,间接促进了游憩主体数量的增加。这种数量上的变化,也并非理想化、无限制增涨,在现实中往往必须受到公园本身承载力的限制。
(2)游憩主体结构的变化
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主体从人口学特征方面来看,具备共性的变化趋势,即年龄结构变化较大,表现为老年人在游憩主体中比例提高。这是现代中国城市老龄化趋向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人享受生活、健康保健意识提高的体现。虽然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较之于年轻游憩者较低,但对于森林公园这一公共性资源来说,服务老年人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转贴于
从游憩主体类型结构上看,包括外来旅游者、当地居民,而当地居民又包含了两大类,日常游憩者和节假日游憩者。不同类型的游憩主体在对游憩功能的利用方式、游憩时空流动规律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从游憩主体构成比例上看,外来旅游者、当地居民在不同的游憩地点所体现出来的比例有着各自的特点。有的游憩地点较能吸外来旅游者,当地居民游憩者比例较低;有的游憩地点则以当地居民游憩为主,外来旅游者比例不高。
(3)游憩主体游憩行为变化。
游憩主体受现代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在游憩行为上也呈现出时代的特点。
首先体现在游憩主体的游憩时间安排上。中国现行的假期制度使得我国人民的基本可支配闲暇时间占全年的1/3,且假日分布均匀,非常利于短途旅行和游憩活动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游憩主体出游的积极性,提高了出游频度。
其次体现在游憩观念的转变上。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382美元,经济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提高,人们对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有了更多的想法,观光猎奇型活动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游憩需要,人们期望享受能满足更高层次心理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游憩活动内容。反映在现实生活中,社交、科普、康体、参与型的游憩活动相较于普通观光型游憩活动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
再者体现在游憩出行方式的变化上。城市森林公园做为游憩场所,在交通上有着较大优势,能够满足人们游憩所希望的“轻松”出行。游憩者无论是采取公共交通还是私家车出游方式,都能够轻松实现从城区到森林的位移。此外,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对“游憩”理解的深入,许多人们甚至会采取更为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如自行车、徒步等方式进行森林游憩活动。这些变化都将会影响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功能规划和产品设计。
二、游憩功能演变对城市森林公园的影响分析
游憩功能的演变推动了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也给城市森林公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游憩功能演变对于城市森林公园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面影响。
1.丰富城市游憩功能。
城市森林公园位于城市近郊或是市内,在可达性上要优于其他的风景点。而且这类森林公园素有“城市绿肺”的美誉,对于游憩者,特别是城市居民来说,能够使他们耗费较少的成本(时间、金钱、精力)满足亲近自然的需求。因此,城市森林公园为外来旅游者以及城市居民提供游憩的场所和服务,无疑是对城市游憩功能的一种丰富。这对于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为整个城市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提高城市人口素养都具有极大的好处。
2.为森林公园提供稳定的客源。
我国的森林公园在开发初始,大多都被定位为风景名胜区,针对旅游者市场进行产品设计与营销。在观光型旅游产品吸引力逐渐下降的今天,如何保持森林公园的经济效益,是许多老牌森林公园都在认真考虑的问题。森林公园由于资源的性质,其开发和利用都必须慎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游憩功能的开发使得森林公园吸引了更多的城市居民,这些本地游憩者虽然不会如过夜旅游者一般产生交通、食宿等方面的费用,但是其消费潜力仍不容小觑。如果游憩服务产品开发得当,也可以为景区增加不少收益。同时,由于游憩活动的习惯性和日常性,这部分城市居民客源会比较稳定。
3.推动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
游憩者对游憩环境的要求一般比较高,期望能在生态条件比较好的环境里交流感情、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城市森林公园如果要满足游憩者的需求,就必须在森林的生态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多下工夫。因此,游憩功能的发展对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森林公园也可以利用游憩者对森林环境的期待,设计生态、环保主题的游憩项目,使游憩者通过参与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努力维护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
(二)负面影响
1.环境容量承载压力加大。
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的增强,必然会使当地游憩者数量增多。这类游憩者的游憩活动大多具备社交家庭性、日常性、习惯性等特点,这使得森林公园在日平均接待量上相对地有较大的提高。在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这种情况会更突出,这对公园的环境容量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对于森林公园来说,环境承载力往往意味着资源的生命线,经营者必须在这个方面进行理性的权衡和科学的调节。
2.森林公园规划要求提高。
传统的森林公园多以景观观赏为主要产品的供应形式,而对于现代游憩者来说,不会为了观赏这一单纯的目的,频繁地出入一个地点进行游憩活动。游憩动机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游憩场所的要求更为复杂,因此,森林公园若要增强游憩功能,就要认真调查分析游憩市场的需求情况,合理规划森林公园,设计多样化游憩服务产品。
3.可能导致旅游收入的波动。
森林公园游憩功能的增强,还可能对市场结构和市场定位产品产生影响,造成旅游收入的波动。这是因为,公园游憩市场中外来旅游者与本地游憩者之间的相对比例会随着游憩产品的增加而有所变化,可能出现外来旅游者的相对比例减少的情况。森林公园在游憩市场方向的侧重,也可能会导致在景区规划、产品设计方面发生相应的调整,最终对旅游收入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的负面因子能够通过合理的规划尽量减少或避免,甚至可能实现游憩市场与旅游市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楼嘉军. 农耕文明和民间娱乐—中国古代民间游憩活动浅析[J].1996,(5):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