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但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

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德性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86-02

教师专业与一般职业相比,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有的、具有公共情怀的服务。教师是否具有这样的专业底气,是能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的前提。近年来,教师职场生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热点问题,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也伴随着对教育、教育知识的生产及教师在教育知识生产中作用的认识而逐渐深化。求真、崇善、爱美的意识,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成为教师专业化的主旋律。同时,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广泛开展和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强烈愿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专业化进程中教师德性要求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作者将结合几年来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以及对高职教师在专业化进程中内外在动力方面的一些思考来谈谈在这一大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德性要求。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

我国学术界把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一般理解为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的专业性,即专业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职业道德和伦理范畴的不断专业化。高职教师专业化也不例外,即通过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专业能力的专业成长过程。但笔者认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有其自身的核心问题,即高职教师存在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要求,只有实现三性统一和整合发展,才能不断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及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仅应具备各类教师均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要求,而且还必须具备实践技艺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体现着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统一发展的整合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并尽量强调其学术性。同时,高职教师主要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实用型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所以应强调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性。有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但无法在教学中发挥出来,不能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吸收的内容,也是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的。因此,高职教师也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即师范性要求。只有具备应有的教育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及其实践能力,高职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界定及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其出现具有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在社会生活快节奏、高压力下,学生同样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牺牲品,中小学生如此,高职生更是这样。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特定时期应运而生,这也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具有教师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在很多学校,这一群体大多以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来充当,似乎觉得只要看过几本心理学书籍、听过几次心理健康讲座就都可以、都能够有效从事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工作。这一现象是混淆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的表现,也就不能建构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了,那又如何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呢?可以想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甚至于让真正向寻求心理帮助、心理咨询的学生在德育、说教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前望而却步,以至于贻误了最佳的教育、治疗时机。

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性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搞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理论基础,还要学习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而教师德性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教师德性不仅能维持教育实践使教师获得教育实践的内在利益,充分实现其潜能,也能促使教师内心一种向善的追求。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塑造一个完善的专业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应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学术空间,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独特的完善的专业自我。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建立充分的专业自信。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最初进入教学之时,总会对自己是否能很好地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心中没底,特别是在“任何人都能对教育发表评论”这一历史时期,似乎每个人都能通过平时的学习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但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走专业化之路时,就不仅仅满足于一些“道听途说”了。他需要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来为其搭建教育平台,为其教学和心理辅导奠定一个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最基本的专业尊严。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自觉、自主的学习,以积极向上的执著力来达到在专业化培养的“内升”,促进其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并且进行适当的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有了这份专业自信,在从业过程中,才能体验到一种自我超越。自我效能感,才能让自我的发展朝着高度专业化的目标去努力。

(2)独立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自己扎实的专业思想和意识,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专业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功底――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才可能有专业的行为和表现,最终才能有专业化的体现。为什么当前一些辅导让学生在其中更加迷茫呢?可能更多地是因为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思想、意识充斥着他们的头脑,让他们更加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必须用现代的心理学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从业过程中形成自觉的心理学意识。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思想,将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融入环境,潜移默化地表达,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熏陶作用。

(3)娴熟的专业能力、技巧,丰富的理论准备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其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体现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能力和工作的悟性!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从师范性出发,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培养受教育者完善人格的德性。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虽然不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教给学生看似实用的专业知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一个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

(1)要能从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出发,让学生了解自己,接受并深刻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正向、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个学生能能否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2)帮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人的任何心理困扰的背后,都是人自身性格的不完善。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师,需要从其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形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技术的巨大进步易导致世界的非人化倾向,因而教育特别是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解决自己的问题,肩负自己的责任。在此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要促使个性不断成熟发展。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将高职专业与心理学专业结合起来的专业实践性。

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把事情本身从当时的情境中剥离出来,进行“空对空”的教育,即或是采用、借鉴一些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也大有让学生产生遥远的感觉。例如,从我院来看,大多是土建类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是电子信息类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上,是带着不同的心态来分析、汲取的,作为一个追求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如何将学生的专业与自己的心理学结合起来,其结合后的效果如何,就体现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实践性的德性修养了。

时代对教师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自主成长型的教师将是教育全民化、学习化的内在呼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何实现职后的自主成长,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就需要在德性方面来历练自己了。

参考文献

1 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发展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场合中,为儿童青少年及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与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较,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根据职校生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职业心理的培养目标为核心,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形成职业兴趣与理想并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对湖南省86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70%为兼职教师,且多为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事等,当中35%的兼职教师未参加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都在工作实践中边教、边做边自学,这已经成为了制约职业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的瓶颈。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要有什么样的素养才能胜任所担当的工作?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

素养是指人类个体经由平时修养而形成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教师素养是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所有素养,体现的是对教师理想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 理想的教师素养包括教师首先作为一个公民的所有优良品质,还包括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高超的“专业技能”。据此,我们立足于教师角色理论,把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结构确定为两个层次:基本素养、专业发展素养。这样,既兼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人(基本素养)的角色,又兼顾向专业化(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努力的专业人的角色。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素养

1.基础文化知识素养。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复杂思想、丰富情感和无限发展可能的鲜活的学生生命,因此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养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关注和了解青少年学生所喜欢的文化,如文学、诗歌、影视、歌曲等,学会用青少年的思维去看待青少年自身,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

2.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教师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当代职校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的,网上活动已成为这些“网络时代”的重要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但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完善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的契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环境与资源,利用电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统整学业成绩和心理测验等资料,利用网络得到专业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机会,并能开通专门针对职校生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网络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平时当面不敢说、不好说的心理障碍,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3.仪表素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虽然仪表、风度有时也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就一般而论,在大多数场合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师的穿着、仪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穿着整洁,大方,能带给学生奋发向上的气势,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素养

“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意味着经过系统学习、培训而拥有一整套专门的“知识”,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实践能力”,并形成体现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职业要求的人格特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技能,将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及学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1.具有职业要求的人格特质。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气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的教育活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格特质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吻合,将情感、责任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等融入其人格特质中,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面对学生,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我们认为,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人格特质:真诚、有责任心、乐观、给人积极的正向关怀、自身情绪稳定、敏锐的洞察力、尊重学生、有同理心、值得信任、公正和客观等。

2.专业知识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首先必须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基础知识、心理诊断与干预知识、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知识等,特别强调的是,针对职校生这一群体,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心理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更为理智地考虑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职业与自己的个性特长方面取得良好的匹配;另外,性困惑是职校生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比较普遍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性心理知识,加强对职校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有效处理异性交往中的情感与行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实践性的知识储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一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熟悉情况各异的职校生的心理生活,理解他们,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产生共鸣。

3.专业能力素养。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具有“多专业性”特点,首先要从事教学实践,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要有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能力,对于存在个体差异的部分学生,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个案辅导,消除职校生的错位心理;同时,面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工作的“多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具有多重的专业能力素养。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运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能力,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职校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运用心理学或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提高心理素养、促进心理品质优化,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模式,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熟的处理情绪的能力。

(2)心理辅导与咨询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人际、自我意识等心理辅导,能够灵活的运用心理辅导相关的技巧与策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诊断,并能实施具体的指导与帮助的能力。

(3)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指向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危机、处于困境和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职校生提供支持,并能准确评估心理危机事件,快速决策及时救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的能力。

(4)指导他人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与家长、同事等发展有效的工作关系,指导他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5)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能力,是指准确掌握职校毕业生在择业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相关职业的性质与自身的特点,提高职业价值感,同时挖掘学生潜能,对智力特征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的能力。

(6)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善于有效的总结教学和咨询实践经验,并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最终把课堂的教学、课外的咨询和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教研相长”的能力。

4.专业情意素养。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情意素养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专业的职业道德。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观念,“理念决定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师脑中的“内隐认知结构”,其潜在的观念会影响教师的态度,影响教师某些判断、思考与行为决策。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包括:对职校生心理健康及其标准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具有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意义、目标、原则、内容、实施途径、方法等;“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启发和促进学生成长”的职业角色观等。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教师职业,首先应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还应遵循学校咨询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职业道德包括能明确专业职责,即对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职责;尊重来访者的人格、权利和隐私;严格遵守为来访者保密的心理辅导原则;能认识到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并积极参加继续职业发展活动。了解自己专业职能的局限性,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进行转介,寻求其他专业人员的帮助;在法律限定范围内使用心理测验,严格禁止对测验资料的错误解释和使用。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策略

教师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基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一方面,要求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保持宽容的心态,看到老师的努力和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激励、主动探索和勇于开拓,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说,外在助力与内在发展需要相结合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下面主要从教师自我成长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走“双师型”发展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充当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是教室里的教学者和心理咨询室里的咨询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也需要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实现二者的统一,成为一名既能从事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加强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中有丰富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的沟通合作,从他们那里了解心理咨询第一线的工作理念、专业技术、专业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心理学从业人员素养的新要求,进一步促进自己向“双师型”发展。

(二)学会反思

所谓的反思,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自我和职业活动作为思考对象,不断对自我及对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因此,反思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自我反思。包括能否意识到自己对职业生涯未来发展的期望;能否通过自我观察而产生自我认同感;能否对职业的发展作出自我设计;能否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负责等。二是职业活动反思。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的反思、心理课堂教学反思、团体辅导反思等一切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活动有关的反思。特别是对关键行为事件的反思,可以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来进行,就自己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认为成功的或失败的事件进行回忆,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剖析,发掘或揭示这些事件、经验或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理念,从而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规律与价值等,这也能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三)参与课题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其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仍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之中,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高研究意识,从职业活动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参与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经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与心理辅导两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些研究课题,如自我意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职业生涯辅导、网络心理辅导、性健康心理辅导等。二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对案例的剖析与研究,在实践中收集、选择案例、通过对学生的个案进行深入剖析,比较、归纳,在不断的总结、评价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技能,再运用于案例的拓展实践。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

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突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由此而得到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目前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现在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中考的失利、父母的责怪、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导致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中职校既要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要求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

1.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

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越好。但是目前中专校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所以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 有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意识,自觉加强知识储备,转变学生观。

2.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的了解还不够准确,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性的认识。根据相关测试,在学习成绩、学习状况、学科兴趣、业余爱好、职业理想、同伴关、重要他人、性格特征等八个维度对100余名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知觉水平是不同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学习成绩、学习状况、重要他人;而在诸如性格特征、职业理想、同伴关系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维度上,教师的知觉水平比较低,排在最后三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3.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师使用策略的可以分为六种类型:言语疏导型、责任转移型、惩罚约束型、行为疏导型、拒绝忽视型和情感关爱型。这些策略都是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是在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内隐理论的认知水平上提出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判断不到位,在解决问题时不会自觉地从心理健康角度去考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就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还亟待提高,教师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

开设心理辅导课,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系统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应将心理课程排入课表,每周一到两节,由心理教师根据学生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分层次目标”辅导,教给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促进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发展学生个性和人格,优化其心理品质。

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一切活动中,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班主任工作之中

“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特别是中专学生,中考的失利、父母的责怪、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使得他们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中专校的班主任自然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有着广泛的直接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广泛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有预防性的心理指导。班主任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二,利用主题班会课、体育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第三,通过与学生个别谈心、写“谈心日记”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各学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的训练,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方面的指导,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成功归因、确立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学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按照学习的心理规律来提高学习效率,逐步树立健康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纠正学生不良心理。

1.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讲座

心理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带共性的心理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心理辅导讲座,例如,中专一年级开设“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讲座;中专二年级开设“人际交往与异往策略”讲座;中专三年级开设“正确面对就业焦虑与职业选择”。通过这些不同时间针对性强的讲座,分别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青春期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细致、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心理问题,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网上QQ咨询室”等,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时间里由心理辅导老师通过问答咨询、谈心咨询、书信咨询、追踪咨询等方式,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消除心理障碍,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积极地看待挫折与失败,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3.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辅导室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和测试,了解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对测试结果实行电脑化管理,进行分类归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积累学生的个案资料,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轨道,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化、系统化、科学化。

五、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康心理

学校还要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的游戏、娱乐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喜欢活动是人的本性。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表现和形成的。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创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专栏、手抄报、心理校刊,开设心理广播,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素质训练营等,在全校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还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活动、科技活动、体育卫生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促进学生建立团队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增强竞争意识、锻炼意志,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达到以环境育人的目的。举办好学校常规的文化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科技活动、演讲会、报告会、书画展等,以集体活动增强凝聚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品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建立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学校除通过校内各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沟通指导家庭教育。要有计划地向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指导家庭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而以正确的内容、良好的行为、恰当的方法影响和教育孩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次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第一级队伍是广大学校教师,以从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辅导学生为主要任务;第二级队伍是学校心理学专门工作者,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为主要任务;第三级队伍是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为主要任务。其中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真实实地全面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应开辟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诸方面、全过程之中,以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

[3] 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华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