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比赛的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体育运动正在逐步向深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尤其是难美性项群比赛,对比赛的难度、动作优美程度、创新程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表现力在此类赛事的进一步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提高体育运动艺术性,提高参赛分数,满足大众的鉴赏需求,实现运动员及教练的自我目标等方面探讨艺术表现力在体育比赛中的价值,研究艺术表现力在体育比赛价值的必要性。
关键词 艺术表现力 体育运动 提高比赛分数
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在竞技健美操、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具有表现难美性项群的体育比赛中。此类体育比赛的发展越来越看重运动员的动作技巧、可观赏程度、创新性、稳定性等因素。艺术表现力是体育比赛中重要的评判对象,因此,提升艺术表现力是提高体育参赛分数,实现体育比赛价值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艺术表现力的概念
艺术表现力是指通过展现纵深空间,突出主题影响,丰富画面内涵从而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感染力[1]。
在体育运动中,艺术表现力可以理解为运动员将自身的气质,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动作编排难度,动作美观程度等通过美丽的服饰,适合的音乐,恰当的表情来展现出作品所要表达出来的内容、精神与内涵。艺术表现力将内在的情感体验与外在的动作表现结合,充满激情,带动观众,评委认可,取得高分,从而得到比赛的胜利。
二、艺术表现力在体育比赛中的价值
(一)艺术表现力可以提高体育比赛评分
在体育比赛中,获得较高的分数是最直接的目标,竞技类运动的分数是评判胜负的标准。完美的艺术表现力指运动员将动作的难度与姿态的优美相结合,恰当的表情与具有感染力的音乐相结合,通过力量、灵敏、柔韧、速度等方面多层次表现作品向评委和观众表达的内涵与灵魂,实现创新,引起共鸣,从而得到高分数,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当动作的难度水平差不多时,艺术表现力就成为了评委评判的标准[2]。
(二)艺术表现力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竞技体育之所以存在,有一部分原因是观众的需求。观众需要从体育比赛中获得刺激的体验,胜利的享受,心理的满足。而在难美性项群的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完美的艺术表现力则可以使观众获得感官上,精神上的审美享受,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有了观众的支持,难美性项群的体育比赛才可以继续发展,竞技体育才可以不断完善。因此运动员在动作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给观众评委带来视觉听觉与心灵上的享受[3]。
(三)艺术表现力可以实现并突破运动员和教练的自我目标
目前,国际各大赛事向着更高水平更高标准发展,对运动员和教练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要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素质、水平制定高水平的参赛作品。运动员则要不断突破自己,增强自身的舞蹈表现力,音乐表现力,表演能力,表情处理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养[4]。长此以往,在各国运动员和教练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比赛会朝着公平合理竞争的良好趋势下发展。
三、研究艺术表现力在体育比赛中价值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提高艺术表现力是在当下难美性项群体育比赛中获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各国体操比赛技术难度不断增加,此时艺术表现力的差距便是体育比赛能否获胜的关键。相对于国外我国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欠缺,缺少艺术环境的熏陶,艺术修养的培养,单单依靠技术上的难度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重视我国运动员对艺术表现力的提升训练,研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方法途径,从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举例分析说明艺术表现力在体育比赛中的价值
我们根据艺术体操规则艺术分值得演变情况与健美操竞赛规则中关于艺术分值的变化进行分析。
(一)艺术体操规则中的艺术价值从1985年所占分值为0逐步增长到今日的10分,艺术表现力在体育比赛中的评分所占比值阶段性增大。
(二)健美操竞赛规则中的艺术评分从1994年所占分值为0增长到今日的10分,艺术分值在体育比赛中的评分所占比值阶段性增大。
(三)这反映出了艺术表现分值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的趋势:艺术评分从无到有;在难美性项群的体育比赛评分中所占比例增大;分数逐步提升;艺术评分的内容越来越具体。这些数据变化充分体现出了艺术表现力在当下乃至今后体育比赛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的分值,才能在体育比赛中获得较大优势,艺术表现力在体育比赛中的价值得以体现。
五、结语
艺术表现力可以提高体育比赛的参赛成绩;满足观众的审美鉴赏需求;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实现并突破自我目标。随着近年来体育比赛向着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层次发展,艺术表现力在体育比赛中也从无分值发展到有分值,所占分值比重逐步增多。这就要求在难美性项群的体育比赛训练中注意对运动员艺术性的训练,提高动作难度的同时增强姿态的优美性,做到外在表现与内在情感体验相结合,感染观众,带动评委,从而获得比赛胜利。国家体育机构也应积极地对提高艺术表现力制定相应的措施与方案,使中国体育向更远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 姜桂萍.艺术表现力在体育比赛中价值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01:95-97.
[2] 姜桂萍.艺术表现力在艺术评分类项目中的竞技价值及其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07.
关键词:全空气送风系统 气流组织 防排烟系统
一、建筑概况
梅河口市体育馆的主要使用要求为举办全国及地区性的体育比赛。承接比赛的主要项目有篮球、排球,适当兼顾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平时也可用作文艺演出及各类展览,以满足运营成本的需求。
梅河口市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5500m2,其中地上建筑13590m2,地下建筑1909m2,建筑高度19.41m(檐口),固定座席2015座,活动座席1922座。
体育馆功能用房主要分布在一层,共分4个部分:
① 运动员活动区,内含运动员休息间、训练间、检录处等;
② 媒体工作区,内有新闻厅、记者采访区等;
③ 官员工作区,内设体育比赛官员、裁判员办公室及贵宾休息室等;
④ 设备用房区,包括为建筑配套的空调机房、消防控制室等。
二、空调系统设计方案
体育馆主要是用于体育比赛,还兼顾一些演出及展览,使用具有较强的间歇性,经综合比较,空调系统采用如下的总体方案:
① 比赛大厅空调系统采用全空气送风系统;
② 其它功能用房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方案的特点是各功能区可以分别控制,能根据需要运行、停止或调节系统的工作状态,充分降低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1. 体育馆比赛大厅
比赛大厅建筑高度较高,冬夏季气流组织的设计非常重要。参考国内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体育馆的设计案例,一般均采用喷口送风、地板回风或座椅送风、集中回风的形式较多。在本体育馆的设计中,考虑了建筑的实际情况,综合经济成本及运行效果、性能,决定采用全空气喷口送风、集中回风的送风形式。
本项目的技术重点、难点在比赛大厅的空调系统,方案既要考虑制冷、制热效果以及人员的舒适性,还要考虑送风风速、气流等对比赛的影响。
本设计方案将比赛大厅的空调系统分为四个系统,各负担大厅约四分之一区域。四台组合式空调机组分别布置在一层东西两侧四个空调机房内,每个系统的送风管通过竖向管井向上布置在观众席上方,在每个送风管上设电动球型喷口,射流送风,在观众席固定座椅的楼板下设回风静压箱集中回风,形成合理的气流组织。
在观众席人员活动区域,通过调整送风口的送风角度和射流长度,使送风气流满足舒适性要求。
对于比赛区域,当进行大球(如篮球、排球)比赛时,空调送风可全部开启;当进行小球(如羽毛球、乒乓球)比赛时,送风风速要求小于0.2m/s,可由设在送风管上的电动调节阀调整送风量和风压,缩短喷口送风的射流长度,使球场区域的风速满足比赛要求。
2. 一层运动员活动区、媒体工作区、官员工作区
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供给方式,室外新风经处理后直接送到室内,新风与风机盘管共用一个送风口,既节省资金又可满足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
3. 二层观众休息厅
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供给方式,共设四个新风机组,可以避免出现因风管管路过长损耗大风压无法达到要求而使送风口末端风速过小的情况。
三、防排烟及通风系统设计方案
1. 体育馆比赛大厅
比赛大厅的防排烟系统采用双速高效低噪排烟风机共12台,平时低速排风,火灾时高速排烟,系统补风利用比赛大厅空调机组实现。
2. 一层内走廊
一层内走廊共设置二套防排烟系统,其中一套采用单风管双风机系统,用于运动员活动区及媒体工作区的排风、排烟,平时排风机开启。当火灾发生时,由消防控制中心关闭排风风机,同时开启排烟风机进行排烟。另一套为单风管单速风机排烟系统,用于官员工作区的排烟,因官员工作区设有对外开启外窗,所以方案可满足消防要求。
3. 地下室
地下室共设置二套独立的防排烟系统,系统采用单风管双速风机,平时排风,火灾时排烟,同时还设置了独立的送(补)风系统。
在地下室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均设置加压送风系统,前室送风量为14000m3,楼梯间送风量为2000m3,加压送风风机设在一层风机房内。
4. 一、二层卫生间、一层运动员沐浴及更衣间
一、二层卫生间各自设立独立的排风系统,排风机设在卫生间的吊顶内。一层运动员沐浴及更衣间设置排风系统,排风机设在吊顶内。
5. 联锁及控制
所有排烟风机入口均设280℃熔断的防烟防火阀,当其熔断时,联动排烟风机停止运行。
通风、空调风管穿越空调机房的隔墙、楼板及防火分区的隔墙时,均设置与风机联锁的防火阀(70℃熔断)。
防排烟系统控制,当火灾发生时,加压风机、排烟风机以及与相关的送风机均启动,空调机、排风机及冷热源系统均停止运行。
四、冷热源系统设计方案
1. 冷源
制冷机房位于地下室,制冷机组选用多机头单螺杆冷水机组2台,冷却塔与冷水机组一一对应,冷水泵各3台(2备1用),冷水系统为一级泵流量系统,通过连通分、集水器的电动压差控制调节阀,负荷侧变流量运行。采用补水泵对系统进行补水定压。
2. 热源
冬季的热源由外网的换热站供给,水温为60~50℃。
五、空调水系统的控制方案
1. 冷水机组的控制:根据本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使用规模,运行时按需要开启相应数量的冷水机组,冷水机组本身的控制由自带控制系统实现。
2. 压差旁通阀的控制:根据冷水供水、回水管与总管压差设定值,调节旁通阀的开启程度,以稳定流过冷水机组的水流量,保证冷负荷侧压差维持在一定范围。
3.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冷水回水管上设电动二通阀,通过调节表冷器的过水量控制定温。
4.风机盘管设三速开关,由定温控制器控制冷水回水管上的二通阀开启度,以调节进入风机盘管的水量,恒定室内要求温度。
5.空调机组、冷水机组、风机盘管上的二通阀均与风机联锁控制。在冬季,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停机时,二通阀应保证5%的开度,以防止加热器冻裂。
六、消声减振及环保方案
1.空调机组的送、回风管及所有送、排风机的进出管均设双层阻抗式消声器,排烟风机、排风机选用带壳式消声壳体,机房应由建筑专业做消声处理,机房选用防火隔声门。
2.管路与冷水机组、空调机组、风机盘管、水泵的连接采用挠性连接。
3.冷水机组、空调机组、水泵等设备基础做减振处理。
4.管道穿过楼板处用弹性材料进行密封,风管的支吊架采用弹簧吊架。
七、采暖系统设计方案
梅河口市属于严寒地区,为使整个系统经济、合理运行,在冬季场馆不使用时,由散热器供暖维持值班温度,正常使用时再开启空调系统,达到节能目的。
参考文献: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是为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而设置的专门展示性比赛活动,是国家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研活动形式的创新,也是针对近二十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下降情况而创生的赛事。
一、本次教学技能比赛的特点
与所有国家级体育比赛活动不同,参与比赛的是体育教师。因此,本次比赛,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比赛,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比赛,是一个体育教师展示其职业才华的比赛。
(一)开创性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专门针对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比赛。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体育教研活动,是体育教研活动的顶层设计。毫无疑问,本次教学技能比赛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为本次比赛的见证人和策划者之一,笔者能参与其中,倍感荣幸。
(二)权威性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是在总结20多个省(区、市)体育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大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赛的设计方案汇集了大部分省市的设计思路,是全国既有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比赛设计智慧的结晶。
中国教科院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为完善比赛方案,分赴全国5个省、市进行调研,在包头、上海、北京分别举行座谈会征求意见,最后结合本次比赛的条件,将调研结果和征集意见有机吸纳到比赛方案中去。
2011年11月5日,利用浙江省举行教学技能比赛的机会,按照比赛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性质的“测试赛”,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将解决意见写入到最后的比赛方案。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准备,三易其稿,形成了本次比赛的执行方案。本次比赛,为了最大限度体现对体育教师“教学的”技能这个核心的检测,比赛设置的内容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应用能力”――与体育教师实际教学紧密联系的教学应用能力。
本次比赛的设计理念,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理念完全不同,没有使用试卷进行理论、知识的测试,也没有采用任何以时间、距离、高度、长度等量化指标为尺度的达标竞赛。所有的比赛,都采用质性评价。
最后形成的执行方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实践部分包括队列队形、广播操(武术操)、专项技能(自选)和教学技能(规定)。
为了保证本次比赛的权威性,组委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体育教学专家担任比赛的裁判。本次比赛的裁判,主体是各省省级体育教研员、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授,还有部分地(市)级体育教研员及优秀高级教师。
(三)引领性
本次比赛设置的比赛内容,以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为主,理论部分是体育教师对具体教材的处理能力、教学计划制定能力、教学资源统筹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实践部分是口令与队列队形、广播操和武术操、专项技能和基本教学技能等内容。其中,专项技能和基本教学技能设置了田径、武术、体操、球类、韵律操与舞蹈五大类技术的技能水平和教学传授能力。
专项技能和基本教学技能内容的设置,在最初的设计中,内容和项目要丰富得多,难度也要大得多。如有跆拳道、轮滑等新兴体育项目。但在方案实验过程中发现,本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作为一个受过专业培养、培训的体育教师,田径、武术、体操、球类、韵律操与舞蹈五大类技术、技能,都是曾经学过的最基本的技能,教师应该掌握。但是,实际上,当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中,真正掌握这些内容的并不多。于是,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成为本次比赛的主体目标。
事实上,由于大学扩招,九十年代进入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体育技术、技能基础差,致使新一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水平低下,所以,今后一个时期,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最重要的任务,而体育教学技能比赛是这种培训的最好引领。
体育教学技能比赛对体育教师培养、培训的引领作用,在持续开展过教学技能比赛的地方已经有很好的体现。如重庆市,连续开展三届全市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直接参与市级比赛的2000多名体育教师,从市到区、县,辐射广泛,覆盖教师群体达到40%以上。体育教学技能比赛已经成为继优质课展示(比赛)之后最重要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四)职业性
本次体育教学技能比赛,是以展示体育教师最基本教学技能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其特点是职业特点鲜明、专业特色突出,展示的是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学职责、胜任体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需的能力。
体育教学技能,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体育教师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体育教师,不能掌握这些教学技能,就不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专业体育教师。
中小学体育教学技能比赛,就是一把鉴别体育教师真伪、良莠的衡量标尺。
二、教学技能比赛有待改进的地方
尽管赛事取得圆满成功,但是,由于受制于赛事举办的条件,受制于比赛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空间,本次教学比赛留下许多遗憾。除此之外,教学技能比赛本身还是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关于体育教学技能概念的界定,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厘清
什么是教学技能,在学术界存在巨大的争议。教学基本功属不属于教学技能,或者说教学技能是不是教学基本功?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并取得统一认识。本次比赛的设计,采取了回避理论争议,直接以“教学技能涵盖教学基本功”的认识为理论基础的方式。这种认识可能是错误的和有误导作用的,需要专家和体育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明确。
有许多学者对本次比赛设置的内容提出质疑,认为这些内容根本不能代表一个教师教学技能的全部。另外,他们认为,对于不同学段的教师,不同性别的教师、不同年龄(教龄)的教师,教学技能的比赛内容应该有所不同。质疑最集中的是本次比赛将初中和高中教师混编成“中学组”的做法。
(二)如何更加全面、客观检测参赛者的教学技能水平
本次比赛设置的内容中,教学技能(规定项目)“模拟上课”部分占总分30%,而这个项目是通过抽签确定的。对于在不同运动项目上技能水平不平衡的体育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运气好”的教师抽到优势项目,成绩一定好,“运气不好”的教师如果抽到弱势项目,成绩就不好。
极端的情况是,由于地域不同,有些地区的学校体育根本没有开展所有规定项目的体育教学,来自这个地区的体育教师整体上就肯定得不了好成绩。
同样是地域不同和文化差异,有的教师在语言表述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短时间内,要克服来自地域、语言、气候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对于这部分教师而言,现有的比赛要求显然过于苛刻。
如何减少偶然性,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客观、全面的测评?是适当增加比赛时间、增加选择的项目,还是干脆测试全部十个项目?是特别设置地域特色项目,还是增设长教龄(或教龄超过30年的另设组别)特别项目?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评分标准和尺度如何更加客观、科学
本次比赛的理论部分的部分评分和实践部分的全部评分,都是采用分组评分的方法。尽管“评分规则”对“起评分”、“评分区域”、“评分差距”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事实上,不同组的评分差异依然存在,并且,这种差异在本次比赛名次的排列中还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本次比赛的评分规则具有可操作、易执行的特点,但仔细研究,在科学性上是存在问题和瑕疵的。
如何在下一次比赛中进行改进以保证评分的科学性?是将不同组的得分(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后再进行比较?是不是还是有别的方法?
(四)关于教学技能的其他方面是否要展示,如何展示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涉及的内容,其实只是有关教学技能的很少一部分。也就是说,即使掌握了本次比赛中的所有内容,也并不能代表就一定是一个教学技能高手。
关键词:跨栏架;自动复位;体育器材;国家专利
中图分类号:G8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143-02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utoresetting Hurdle
HU Zhigang,DONG Shaowe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150080,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the hurdles which are knocked down in training or race have to been reset manually. Therefore,in order to save labor and time,the autoresetting hurdle is being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physics,athletic mechanics and relat ive reliable designingtheories. Building block design has been adopted in the hurdle and magnetic force is applied to resist the outside force. The developm 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utoresetting hurdle will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 blems in hurdle race and thus meet the demand of the race and training of differ ent events.
Key words: hurdle;autoreset;sports apparatus;state patent
跨栏架是体育比赛径赛项目和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及训练不可缺少的体育器材设备。在 田径比赛或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跨栏架倒下后,需要人工进行位置复位和高度校正,因此 造成了人力和时间上的浪费,从而延误了体育比赛和体育教学训练。自动复位跨栏架的研制 与应用将为体育比赛和体育教学带来极大方便,对跨栏项目的开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深 远意义。自动复位跨栏架的研制与应用,是跨栏项目器材设备自动化、人性化的必然趋势, 是体育运动器材发展的需要。
通过资料和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外从事跨栏架自动复位研究工作的,还仅限于理论研究 和试验阶段,而本文研制的自动复位、高低可调跨栏架是在2005年6月取得实用新型国家专 利授权后[1],经过深入的实践和发展推出的体育器材设备。自动复位跨栏架的研 制与应用 着眼于一种在体育比赛和体育教学训练中倒下之后能够自动复位、高低可调的跨栏架,这种 跨栏架的设计成功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缩短比赛和教学训练的用时。
1 研究方法
1.1 头脑风暴法
针对自动复位跨栏架技术的薄弱环节,邀请了3位体育田径跨栏训练方面的专家和3位机 械设计方面的教授在一起,探讨了关于跨栏架自动复位方面的独自想法和观点。经过大家无 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总体上的思想理念和技术细节上的想法,最后通 过总结共研究出3套可行方案,即:方案一,利用新型折合弹簧完成自动复位目的,当使用 者 的脚拌到跨栏横板时,在折合弹簧的作用下,横板会向前折下,接着会自动复位;方案二, 利用重力及杠杆原理达到自动复位的目的,跨栏架的活动架可绕支架上的固定点转动,活动 架下部增设一较重横杆,当活动架倒下后会由于重力的原理而自动复位,重新回到垂直状态 ;方案三,利用缓冲器达到自动复位的目的,在跨栏架支柱上安装缓冲器,缓冲器会将承接 栏板的来力缓冲,然后靠缓冲装置内的弹性装置将栏板弹起复位。
1.2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查阅跨栏架和机械设计方面的论文30余篇、书籍6部 ,从而对现在使用的跨栏架的最新动态有了深入了解。通过分析,对自动复位跨栏架设计中 的技术环节、制作材料和结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基本确定了自动跨栏架的总体设计, 从而在理论上达到可自动翻转、底座相对跑道不产生位移、无须外力帮助、不对跨栏者的运 动轨迹产生影响,仅靠栏架自身的特殊设计,略经延时即能自动复位的目的。
1.3 试验法
初步确定各种自动复位跨栏架的总体设计方案后,进行了制作模型在理想和非理想环境 下的实验,最后确定第三种方案最为实用,可靠性最好,安全性最高。方案一可以达到自动 复位的目的,但使用寿命短;方案二的跨栏架在横板倒下过程会对运动员产生阻力,影响 运动员的正常发挥;方案三的初步模型成型后进行了反复试验发现了多个问题,其中发现的 主要问题是在使用过程中,跨栏架底座与跑道有时会有轻微相对滑动,针对这一问题,将跨 栏架底
投稿日期:2010-01-19
作者简介:胡志刚,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座进行了改进,在底座边缘处安装了锯齿型防滑装置,从而杜绝了相对滑动的产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动复位跨栏架整体架构
跨栏架宽度为1.20 m,底座最大长度为70 cm,总重量10 kg。栏架高度的允许误差为3 mm , 栏顶横木宽为7 cm,厚为1.0~2.5 cm,边缘应圆滑,两端应固定,栏顶横木应漆成黑白 相 间的颜色或涂以其它对比醒目的颜色,两端为浅色条纹,其宽度至少为22.5 cm。栏架的标 准高度为106.7 cm、91.4 cm、84.0 cm、76.2 cm。使用时在横木顶端中央至少要施加3 .6 kg的力才能使栏架翻倒[2]。
在设计过程中,就以下问题进行了如下讨论与研究试验:1) 自动复位跨栏架所应承受的 水平来力的分析;2) 跨栏架倒下后自动复位的延时控制设计;3) 跨栏架底座的定位设计; 4) 跨栏架的材料选择;5) 跨栏架所承受外力的转换。
在设计过程中依托物理学、运动力学和可靠性设计理论[3],综合考虑运动项目的 特点和实用原则进行材料选取和结构设计,在反复计算,设计模型,假设理想环境下的模拟 实验的基础上确定跨栏架的以下数据: U型架吊块的材质、重量和力臂;旋转轴的伸展距离 及旋转半径;缓冲装置的设计;各部位材料的选取;自动复位跨栏架伸缩臂的高度;底座的 大小和重量,跨栏横杆杆在底座上的位置。
2.2 自动复位跨栏架工作原理
自动复位跨栏架由六大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底座、双侧立柱、伸缩臂、缓冲器、旋转 轴、U型架(图1)。
图1 其工作原理是:U型架通过旋转轴与双侧立柱连接旋转,可旋转角度不大于180°,当其 上端栏板旋转至栏架双侧立柱位置的时候,立柱前的缓冲器将承接栏板的来力将其缓冲,然 后靠缓冲装置内的弹性装置将栏板弹起复位。
自动复位跨栏架的底座由底座体、配重和底部双向的固定齿组成,可保证跨栏架在跑道上位 置的相对固定。
自动复位跨栏架的伸缩臂上有4个可调孔位,可进行4个高度的高低调制(106.7 cm、91.4
cm、84.0 cm、76.2 cm),因此可满足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的需求。
当大于或等于3.6 kg的水平来力沿前进方向作用于跨栏栏板的时候,跨栏架的U型架将绕 旋转轴产生自动旋转,由于自动复位跨栏架可旋转U型架的栏板的翻转向下,并且U型架的下 端是没有挡板的,因此,不会对运动员的运动产生任何阻挡。
2.3 自动复位跨栏架特点 自动复位跨栏架设计精巧,器 械部件的可用时间长,器械本身的消耗程度较小,自身的损耗对其工作精确度影响较小。其 中控力装置采用电磁设计,因此能够保证对前冲力的稳定控制。
自动复位跨栏架的U型架与伸缩臂相连接,能保证跨栏栏板的高低可调,可满足不同级 别的训练和比赛需要,提高了器材的利用率。
自动复位跨栏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模块化分体设计,使跨栏架可分体储存运送,因此 保证了栏架具有存储空间小,而且运输方便的特点。由于跨栏架的底座采用了双向定位设计 和可增重技术,因此适应于不同场地的要求,既保证了器材的稳定工作,又方便搬运。
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栏架靠其自身的特殊设计,可自动恢复原来状态,可节省人 力,具有高性价比。自动复位跨栏架结构简单,进行模块化设计,可拆卸分体安装,使用方 便,生产制造容易。
3 实践检验
自动复位跨栏架设计成型以来,经过了一系列专业测试,效果良好。测试表明,自动复 位跨栏架在室内、外田径跑道均可正常使用,适用于多种条件的训练和比赛。经反复试验证 明,自动复位跨栏架的有效自动复位次数平均值在1000次以上,而且具备安全性高,操作及 维修简单,适用人群广等特点。在1所普通高校、1所高职学校、1所中学进行了试验性应用 ,试验效果良好,损坏率低,安全性高,达到了预期目标。
4 结 论
1) 运动器材自动化、人性化一直是体育器材发展的趋势,也是体育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 虽然在体育器材研发方面,各体育器材厂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形状设计、功能 多样化等,但在跨栏架设计方面仍然没有突破由人力来控制的限制,没有实现跨栏器材的自 动化,而自动复位跨栏架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2) 针对现如今跨栏运动中对自动复位跨栏架的需求设计而成的自动复位、高低可调跨栏架 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实践检验,达到了切实可用,稳定性良好技术含量高的目的。3) 自动复位跨栏架整体结构简单,构架与传统跨栏架十分相似,可调可拆,适用各种比赛 和训练。利用物理学、运动力学和可靠性设计理论,特点鲜明,使用寿命长、使用方便、生 产维修容易、安全可靠,并可拆卸,便于储存搬运。4) 自体育比赛设置跨栏项目以来,跨栏架在形状和功能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改进和提高,但 到目前为止,在比赛、教学与训练中需由专人反复的扶正,并且在扶正后需进行第二次测量 ,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自动复位跨栏架经过一系列实践检验,经过多次改进,克 服了传统栏架的诸多不足。
参考文献:
[1] 董少伟,郭召林,吴东,等. 自动复位、高低可调跨栏架[P].专利号: ZL200320111744.8,2005.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体育竞赛;仪式;闽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0032-05
19世纪,“仪式”作为人类学一个专门术语出现之后,仪式研究发展成文化人类学的一个专门领域。进人20世纪,在比较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对仪式的探讨与宗教、历史等社会文化议题发生交叉,并渗透到社会研究的其他领域,体育即是其中之一。虽然人类学家对仪式的表述还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认同仪式是一种“社会行为”。广义的仪式包括各种各样的行为:从“你好”等日常问候的礼节到天主教弥撒的隆重仪式。狭义的仪式则是指在特定时空并按照一定程序实施的社会行为,这也是一般人通常所理解的“仪式”。仪式按照性质大致可分为两类:宗教仪式和社会仪式,其中社会仪式中较常见的就包括日常生活仪式、政治仪式和体育运动仪式。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种类:过渡仪式(出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就职仪式、定期仪式(圣诞节、复活节、生日、纪念日和国庆日等)等等。其中,过渡仪式又称“通过仪式”frites of passage),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标识性作用,因此在研究中颇受关注。
有关通过仪式的经典论述首先出自阿诺德・范・杰内普,他为“通过仪式”所下的定义是:“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态、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所举行的仪式。”在他看来,所有的通过仪式都有着标识性的3个阶段:分离(separation)阶段、过渡(margin-transition)阶段(或称“阈限(limen)阶段”),及整合(reaggregation)阶段。在范・杰内普的分析框架中3个阶段依次展开:首先,与日常生活的各种事务分离;其次,跨过门槛即通过阈限,过渡到一个仪式的世界里,这是一个脱离了日常的时间和空间的神圣世界,也是介于“分离阶段”(对应世俗世界)和“聚合阶段”(同样对应世俗世界)之间的中介状态;最后,重新跨过门槛(阈限),回归日常生活的世俗世界。在这3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是中介状态,亦即“阈限”状态。
在范・杰内普有关阐述的基础上,维克多・特纳对通过仪式理论加以发展。与范・杰内普一样特纳也将通过仪式划分为“分离、过渡、聚合”3个阶段,只不过他把它们表述为:前阈限(preliminal)、阈限(liminal)、后阈限(postliminM)。他强调在通过仪式理论中,“阈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阈限”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有“门槛”的意思。“阈限”状态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阈限有这样一种暗示,即如果没有身处低位的人,就不可能有身处高位的人,而身处高位的人必须要体验一下身处低位的人的滋味。因此,进入阈限前的磨练就显得至关重要,正是通过前阈限阶段的身体磨练,通过含有颠覆社会性逆反仪式性的行为使日常生活规范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和对抗,人才能跨过“阈限”这道门槛,由世俗世界进入神圣世界,从人转变成神。因此,前阈限磨练也是很多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神圣与世俗的分水岭。利奇(Leach)则将通过仪式视作人为的时间流,人在这个时间流中转变了自己的世俗地位和神圣地位,从世俗地位改变为神圣地位,再转变为世俗地位。而在这个时间流的转换过程中,进入阈限前的磨练扮演了重要角色。
1 作为“通过仪式”的体育竞赛
在人类学家看来,仪式是在一个社会“公共空间”中的“表演”(社会实践),由此看来,体育竞赛就是一种典型的仪式,它是在体育场馆这个特定的社会“公共空间”,由运动员充当“演员”进行“表演”的一种仪式过程。范・杰内普将通过仪式解构为“分离一过渡一整合”3个阶段,维克多・特纳以“前阈限一阈限一后阈限”与之相呼应。以此来考察体育赛事,则可以发现:体育竞赛从训练阶段到比赛再到赛后训练的整个过程也可被视作一种典型的“通过仪式”,与分离(前阈限)、过渡(阈限)、整合(后阈限)3个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比赛前的训练阶段、各级别的比赛、赛后的再训练阶段。其实,每个运动员都是在“训练一比赛一再训练”这样的历练中不断提高运动技能与水平,并实现由一般运动员到优秀运动员的升华。
范・杰内普将通过仪式解构为“分离一过渡一整合”3个阶段,其实每个阶段还可以进行细分,每一次“训练”或“比赛”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以过渡阶段的“比赛过程”为例,它在时空上同样可以划分为分离(前阈限)、过渡(阈限)、整合(后阈限)3个阶段。比赛前的热身、运动员入场、等待比赛状态是分离阶段,运动员听到指令开始比赛、经历比赛进程、到比赛结束为过渡阶段,比赛结束后的运动员庆贺、颁奖、向观众致谢可视为整合阶段,每个阶段的转变都有明显的分界点。
2 前阈限阶段:磨练的重要意义
2.1 创造神圣性
在通过仪式的理论中,前阈限阶段的磨练我们称之为“阈限磨练”,是人跨过“阈限”(门槛)实现由“人”到“神”的转变的重要保证。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平时与赛前的训练扮演了前阈限阶段磨练的角色,对运动员取得参赛权(即跨越阈限这道门槛)并取得好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刻苦的训练提升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解读:前阈限阶段的磨练,艰苦的训练使运动员承受着超乎常人的体能与意志力的考验,而这种磨练的结果是使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得到提升,同样也使运动员的人格由于提升而具有某种神圣性。
通过仪式强调阈限磨练的重要性是人类只有竭尽全力使自身与世俗事物分离开来才能变得神圣,而这种分离往往要以身心的艰苦磨练为代价。如果我们不能对身体施以暴力,不对我们的本能有所磨炼,我们就不能摆脱世俗生活。现代人中与苦行僧、圣徒最相近的人就是运动员,他们通常必须忍受身体痛苦和单调重复的训练。通过对身体的训练,或者说对身体忍受极限强度,来证明自己运动技能的高超和意志力的坚强。因为这种折磨和挑战是超出常人的忍受力,所以,那些优秀的运动员也被视为超常之人,人格也具有了某种“神性”,这点从人们对他们的称呼中便可看
出,最典型的莫过于:巴蒂斯图塔被称为“战神”、乔丹被称为“飞人”等。显然,“超人”的成就应归功于阈限磨练。
2.2 塑造“超人”的能力
对体育竞赛而言,“阈限磨练”的意义与其在纯粹的宗教仪式中的表现有所不同。在纯粹的宗教仪式中,“阈限磨练”更具象征性和抽象意义,那些标志与世俗生活分离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经历往往具有表演性质,而在体育竞赛的过程中,“阈限磨练”是真实且具体的现实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这种痛苦历练没有半点儿象征和抽象的意味。正是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阈限磨练”,帮助运动员在体能、意志和心理方面形成了超常的能力,进而奠定了他们成功的基础。
谈到优秀运动员成功的原因,除了天赋外后天的刻苦训练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天赋相当的人,训练刻苦者会更胜一筹。在高手云集的NBA赛场上,科比的天赋条件并不是最好的,然而近年来他却是表现最突出的一个,究其原因,就是疯狂而又刻苦的训练。用科比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的成功“一点秘诀也没有,只有不断刻苦训练。”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同样以训练刻苦著称。虽然拥有极好的身体条件和天赋,然而他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其超常付出,正如他所言,“我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然而,艰苦的“阈限磨练”并不仅仅是科比和菲尔普斯这种顶尖运动员所面对的,而是所有运动员都必须经历的生活方式,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这就是竞技体育,没有辛勤的耕耘,就没有丰收的果实。”“训练必须要拼命。”“拼命”就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法则,也正因为运动员的成功是建立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之上,所以,同为被追捧的偶像,人们对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的看法有着显著不同,娱乐明星的成功更多是靠先天条件和运气,而体育明星的成功更多靠的是实力和拼搏,因此,他们的成功也是实至名归的。
3 阈限阶段:“神圣空间”的构建与“集体兴奋”的实现
3.1 “神圣空间”的构建
按照涂尔干的理论,整个世界在时空上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领域: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比如,澳洲土著人的生活可以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部分:一是举行圣事、进行膜拜;一是狩猎、捕鱼和打仗。这两种生活形式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前者是神圣世界,后者是世俗世界。在世俗世界里,仪式的意义就在于人为地制造出一个时空上的神圣世界,将神圣事务和世俗事务隔离开来,使之互不相容。涂尔干的“神圣/世俗”区分旨在间隔出一个独立的时空范围,而这种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神圣,世俗”的区隔对于宗教仪式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就空间而言,仪式必须被安排在一个世俗世界之外的“神圣空间”中展开,因此,我们看到宗教活动往往必需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凡俗生活不能介入其中,这样,庙堂和圣所就被建起来了,它们是受到敬奉的圣物的居所,其地点不是任意选取的。如果神圣与世俗没有产生足够的“隔离空间”,仪式和宗教的崇高性便无从生成。宗教仪式如此,源自宗教仪式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电具有类似特质。宗教仪式拥有自己的祭坛、教堂、寺庙等圣所;体育活动也有专门为竞技和表演而设计的体育场馆,二者都制造了一个脱离日常生活的特殊空间。古希腊人在古奥林匹克竞技场进行祭祀仪典和体育竞技时,人们跨入竞技场就来到了圣地,进入了神圣的境区,这个境区和一般的土地是“隔离”开来的,是专门献给神的。由此可见,从涂尔干对神圣领域和世俗领域的划分来看,体育比赛便构建了类似于宗教场所的一种“神圣空间”。当然,这个空间的大小是不确定的,甚至没有十分严格的边界,它可能是两人对弈的棋局,也可能是10人对垒的篮球场,更可能是重大赛事举行、观众如云的大型竞技场。
然而,无论大小如何,这些体育空间都体现出了作为“神圣空间”的典型特征:同质性与平等性。在特纳对通过仪式的分析中,前阈限阶段与后阈限阶段均对应世俗社会,有着差序格局,有着等级制度和层层盘剥;而阈限阶段却是超脱世俗社会的,所有成员是平等的,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异。因此,在特纳看来。阈限前后的阶段反映了社会构成的现实,因而称之为“结构的”阶段,其特征是异质的、不平等的、世俗的、等级分明的。而阈限期的社会构成体现了“人的特殊关系”,在世俗世界是不存在的,故而称之为“反结构”的阶段,其特征是同质的、平等的、简单的、一视同仁的、谦卑的。阈限阶段的“同质”、“平等”等反结构特征构造了一个世俗世界里不存在的理想世界,体育比赛正是如此,顾拜旦因此而称体育为“阶级平等的工具”、“一切恶劣本性的有力克星”。作为“神圣空间”、“理想世界”,体育比赛把公平(平等)、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发挥到极致:运动员平等参赛、公平竞赛、裁判公正执法、比赛成绩公开透明。因此,有学者认为体育社会之所以建立起完美的形象,不仅仅是由于它宣称要去实现的价值,而且也是因为它展示其价值的直截了当的透明手段。正因为它毫无遮掩地公布成绩和名次,确保了正当的排名,所以体育的形象才更加完美。然而,体育比赛所建构的“神圣空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不仅为运动员的自我实现创造了一个机遇平等、公正无私、崇尚功德的“神圣空间”,同样,也为观众创造了一个能够尽情挥洒情感的理想世界。
3.2 “集体兴奋”的实现
体育本质上是一个身体经历的过程,保罗・康纳顿把这一身体经历的过程叫做“身体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伴随仪式过程的人群而构成的“共同体”,人们聚集到同一个特定的地方,形成一个人群的共同体,就开始了仪式过程。按照维克多・特纳的定义,共同体是一个没有结构或者只是初步建构起来的没有差别的社区,它甚至就是一个由平等的个体组成的团体”。其成员可能是互不认识的、平等的、直接的、非理性的关系,联系的纽带是具体的、松散的、暂时的。人们聚集在同一场所,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互动传达关注的焦点,分享共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此时不管他们是否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够通过其身体而互相影响。共同体的意义就在于它对造就集体意识和集体兴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莫里斯・哈布瓦斯认为,“集体兴奋”是人类创造力的温床。以澳洲土著人为例,他们的社会生活是在两个不同的周期中交替度过,两个时期形成了鲜明对照。在前一个阶段中,世俗生活占据优势,为了谋生而进行采集或者渔猎,社会的分散状态使生活单调、萎靡而且沉闷。当进人下一个阶段后,人们集中在特定的地点举行宗教仪式,集中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兴奋剂,由于集合而形成的一股如电的激情迅速使人达到极度亢奋的状态,“集体兴奋”就开始了。所有人敞开心扉,想表达的任何情感都不受阻拦,每个人都对他人做出回应,同时也被他人所回应。最初的冲动就这样被推进、加剧,犹如雪崩一样在不断地增强,最终,这种激情冲破了所有限制,爆发出来,所以到处是狂暴的举动、哭喊、嘶咧的嚎叫等各种刺耳的噪音,而
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他们所体现的精神状态。这种欢腾往往愈演愈烈,直至产生骇人听闻的行动,释放出来的狂暴激情势不可挡。又因为集体情感要想通过集体表达出来,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秩序,以便在协调中合作进行,所以那些举动和叫喊就趋于变得有节奏、有规律,于是,舞蹈和歌唱就此产生了。
与宗教仪式一样,体育比赛在其实践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在世俗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集体兴奋。体育比赛的同质性与平等性有助于观众“共同体”的形成。与运动员一样,进入体育比赛场域的观众也是同质平等的,在这里他们暂时脱离了世俗世界,褪去了世俗社会的印记,身份、地位、职业甚至性别的差异都变得不重要,他们更多扮演的是诸如某运动员的支持者、某球队的球迷之类的角色,在这个理想世界里,他们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暂时的、没有差别的、非理性的共同体。通过共同的参与,体验到激动或振奋,得到即时的回应,产生高度的集体兴奋,激发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感和团结感。在这个“神圣空间”里,人们尽情欢愉,欣赏体育带来的美感和激情,由于没有了世俗世界的差序和制度的约束,在这里,类似大喊大叫等“失礼性”行为也被合法接受,体育赛事也往往成为充斥“合法化的失礼(licenseddisrespect)或规定性的无礼(prescribed immodesty)”行为的狂欢。在狂欢中,运动员与观众的表现相互呼应,又有所区别,可以说是一种分层性的庆祝仪式。就运动员而言,在时刻,在此之前的一系列比赛所逐渐积累的紧张情绪引发了非正式的庆祝仪式:队员们一边拥抱,一边重复几个简短的词语或者为胜利而哭泣。胜利越大,悬念越多,所导致的身体接触就越多,接触的时间也越长,从拍手到拥抱,甚至是在赛场上垒起人山;就观众而言,此时也陷入狂热的情绪中,他们不仅以声音呐喊想参与运动员的庆祝,而且想在身体上距离运动员越近越好,不过,他们通常被阻止接近运动员,因为近距离的身体接触作为一种团结性仪式只留给仪式中的精英们,所以,狂热的观众们只能观望、呐喊、或者互相做一些身体接触。正是这些狂欢式行为造就了比赛场面最根本的诱惑:人们的情绪被周围喧闹的人群所点燃。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体育迷宁愿到现场观战而不满足于在家看电视转播的重要原因。到体育比赛现场,参与集体狂欢、体验运动员精彩表现瞬间的愉悦感,这就是体育的终极魅力所在。
4 后阈限阶段:反思与超越
4.1 角色的转变
社会中的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相应地,个体须依照社会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其权利。一旦社会位置发生变化,意味着他将扮演新的角色,必须以新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新的社会期望。而每一次体育比赛都如同一个通过仪式,运动员经历一次荣誉得失与地位转变的洗礼,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有些运动员继续从事体育运动,而有些运动员从此退役,他们面临的角色适应和转变是不一样的。对前者而言,社会身份和角色转换是一种同质性转换,只有层次和目标的高低之分,而作为运动员的身份、生活方式并没有本质变化;而对于后者而言,这种转换则是异质性的。这些退役的运动员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这种生活与以往的运动员生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性质与状态,是一种相对常态而世俗的生活。
在后阈限阶段,运动员告别了“神圣空间”,重新返回世俗社会,然而这不是以往社会身份的简单回归。在经过阈限阶段的考验后,往往带来社会角色的转换:胜利者获得地位的提升,失败者面临地位的下降,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地位甚至经济收入都产生了极大落差,而这种落差是与比赛的级别与重要性成正比的,比赛级别越高、越重要,则对比赛前后运动员社会角色的变化影响越大。因此,我们看到,诸如奥运会在内的国际性重大赛事对运动员的个人发展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其实,几乎每个运动员都是在“训练(前阈限)一比赛(阈限)一后阈限(再训练)”轮回般的历练中成长,经过不断的艰苦训练,通过一个个不同级别的比赛,运动员的水平不断提升,角色也不断更新:从3级到2级、1级,再到健将级运动员,从省冠军、国家冠军,到世界冠军。
4.2 反思与超越
阈限(比赛)阶段为运动员成长提供了重要经验,也是后阈限(整合)阶段反思的来源,这种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与他者的交流。赛场除了是竞技场所,更是个社交场所。除了选手与选手技术交流外,选手与教练、教练与教练,甚至与参与比赛的裁判、组织者、观众等他者之间的交流,皆可能影响选手赛后的生活。(2)与自我的交流。选手通过与自我的对话,对比赛中自身技战术、心理状态、赛前训练等进行再思考和反省。运动员通过比赛的历练,有意识地反思,重新设计自我实现和自我把握的方案,通过自律、磨练,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来接近或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