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室布置的意义

教室布置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室布置的意义

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第1篇

情境二:小男孩冬冬回到家告诉爸爸,在幼儿园里,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是一起上厕所的,很多女孩子看他,他不敢上。

情境三:女孩子佳佳经常与邻居男孩子一起玩,有一天突然问妈妈:“我明天会不会变成男孩子呢?”

对于这时候孩子的问题,一些家长有些困惑和忧虑,不知孩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表现,这里就蕴涵着孩子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性别角色意识发展,那么,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你了解多少?

什么是性别角色意识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体现出阳刚之气,女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出生就开始萌芽,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一般说来,正确辨认性别角色和形成相应的性别角色意识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性别角色意识很重要

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的健康发展对其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性别角色意识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形成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

其次,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

再次,性别意识养成是性教育的基础,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健康的人格基础,使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先了解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性别角色意识的发展阶段

性别角色意识发展是以幼儿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幼儿知道男孩和女孩是有区别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性别角色主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阶段一: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儿童对他人性别的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但这时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大约到2岁半到3岁,绝大多数儿童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在性别认同阶段,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儿童虽然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并不清楚自己的性别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案例一:性别会变啊

有一天,妈妈问刚满2岁的小女涵涵,“涵涵,你知道爸爸是男孩还是女孩?”涵涵看了会一旁的爸爸高兴地说:“男孩。” 妈妈听了点头说对,又问涵涵:那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呀?”涵涵想了一会,迟疑地说“男孩”,妈妈脸瞬间失去笑容。涵涵连忙添一句:“女孩”,妈妈没了气地回她:“你性别会变啊?”“是的。”涵涵又高兴地回答。

阶段二:3~4岁,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到了4岁,儿童的性别意识逐渐丰富,学会从生理特征、发型、衣着上来辨别男性或女性,他们对性别的差异也比3岁时更好奇,甚至有的孩子会因为实在太好奇,玩起脱裤子之类的游戏。但对于三四岁的幼儿来说他们能接受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这说明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是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

案例二: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呀

一对龙凤胎,小男孩佐佐和小女孩悠悠今年刚上小班,妈妈发现两人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选择上开始有所不同。佐佐更喜欢有汽车、卡车参与的运动型、竞赛性游戏,女孩悠悠则更喜欢玩柔软的玩具娃娃等过家家的角色游戏。悠悠喜欢蝴蝶、珠珠、花边、鲜艳图案元素的衣服,每天都叫嚷穿裙子,但当妈妈问她:“弟弟佐佐能不能穿裙子?”她回答:“能呀”,几乎不认为这是违反了性别习惯。

阶段三:5~7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儿童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慢慢知道性别为稳定不变的特质,即性别恒常性,也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但是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对心理这方面的性别信息的判断相对简单,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常常会认为异性的同伴普遍地具有很多不好的心理特点。

案例三:我才不跟男孩子玩呢

一天,我问幼儿园一个5岁的女孩小婕:“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样?”她马上回答说:“男孩子不可以穿裙子,女孩子可以留长发,可以穿好看的裙子。”问她:“那女孩可不可以玩打仗游戏?”“女孩子不能玩那些打仗游戏。那是男孩子才玩的。”她甚至带着有点轻蔑我无知的表情。我继续追问:“若有男孩子邀请你跟他一起玩,你会去玩吗?”她想了想,摇摇头,表示拒绝和男孩一起玩,问她为什么,她说:“男孩子力气大,会打架,我才不跟男孩子玩呢!”

综上所述,孩子的性别意识是慢慢形成的,处于初级水平,家长的行为或态度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时下成人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或缺失,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将来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案例四:有些家长给男孩子扎小辫、剪齐刘海、穿花哨的衣服,不给女孩子穿裙子,把男宝宝当女宝宝养,或者女宝宝当男宝宝养,把孩子装扮成相反的性别。

解析:孩子的性别与父母的期望相反,有的家长为了圆梦或者好玩,对孩子实行相反性别抚养和反性别角色教育和要求,这些对性别认同都不好。好多家长觉得孩子小打扮错乱无所谓,其实对孩子而言是有影响的。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或把女孩打扮成男孩,短期内可能问题不大,但时间久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后会集中爆发出来。如果家长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或者把女孩打扮成假小子,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社会群体之后,很难融进自己本应该融入的圈子,很可能会出现性别错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等到性别观念真正形成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更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他(她)不认同自己原本的性别身份。

案例五:孩子的父母长期分离,或者孩子是来自单亲家庭,例如一个单亲妈妈自己带男孩,爸爸的阳刚是不会传给孩子的,孩子接受的培养多半是来自母亲的阴柔。

解析:妈妈的好多习惯影响了男孩,潜移默化中孩子在模仿妈妈,若再加上家长一味溺爱,对孩子性格形成有不良影响,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亲子关系不良,双亲为孩子提供的双性别影响力不一致;男孩受父亲长期冷落,与母亲的共生关系牢固,受到母亲的溺爱和保护;或者女孩受到母亲的歧视,而与父亲的关系过于密切;孩子会处于恐惧焦虑和无所适从状态,无法确定认同偶像或出现性别错乱问题。

爸爸妈妈的功课

性别教育,就是引导和影响孩子向适合于自己自然性别特征的健康的个性品质、风格、行为发展的活动。对孩子的早期性别教育,主要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提供一些如何有效促进幼儿性别角色意识成长的策略。

首要的一步就是‘性别认同’。学前时期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它依赖于和谐、自然的双性别环境和双性别影响力。父母双方绝不能在孩子面前进行性别角色优劣的较量,更不要寄希望于自己能完全替代对方给孩子性别影响和教育。在正常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性别认同,家长应该在孩子能分辨性别的时候及时告诉他们自己的真实性别,在性别特点的培养上顺其自然。若是由于生理和遗传方面的因素造成孩子发生性别认同障碍,则应尽可能及早治疗和矫正。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双方要互相支持,展现自已的性别优势,充分展现两性的互补作用。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再次,注重父亲的角色。在幼儿性别教育的问题上,令教育者们比较担忧的是小男孩的女性化倾向。有小男生的家庭,母亲要竭力支持、鼓励男性化气质不够的丈夫,让他尽力为孩子做好男性榜样。

第四,父母在给予孩子正确性别认同教育时要注意不能太“刻板”。比如,要求小男孩要有男子气、小女孩要文静等传统观念,男孩子不能玩女孩子玩具,女孩子不能玩男孩子玩具,父母可在教育中根据孩子的个性适当要求。

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第2篇

《我的战友》,是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课文。廖忠明说,至少有三处内容不符合军事常识。在投入战斗前被烧死,他随身携带的武器(如手榴弹、爆破筒)在燃烧过程中为什么不爆炸?是如何做到至死不暴露目标?他的武器是怎样处理的?文 中只字未提。

课文内容不符合战争逻辑。埋伏的地点距敌人只有60多米,能听到敌人的讲话声,这让人疑问。烈火在身上燃烧半个多小时,居高临下的敌人大白天为什么不能发现目标?

文中数据表达模糊。一个“中午时分”就是几个小时的误差,“整个潜伏部队究竟是多少人?在一个山坡的草丛中能潜伏一支多大的部队?歼灭了全部敌人”,也不知道是多少。这些数字成年人都不知所云,何况是小学生。

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 位置 讲台

    听过无数节课,也看到过无数课堂现状,我们见过有的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唾沫四溅,乐在其中,再看看学生,他们却昏昏欲睡,或玩得非常投入。这样的课只是老师自以为讲得很好,学生收获肯定不小,可在学生那里几乎讲与不讲一样。也见过有的老师因为学生上课不守纪律而火冒三丈,大发雷霆,甚至破口大骂,结果却收效甚微,骂过之后可能就能好那么两三分钟,之后又开始看小说的看小说、睡觉的睡觉、说话的说话、传纸条的传纸条、发呆的接着发呆、想心事的继续想心事。

    那么为什么是这样一番情形呢?是不是真的责任都在学生身上,是他们太不懂事呢?

    我认为,责任,学生肯定是有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老师。一方面可能由于课的内容比较枯燥、理解上有难度、老师的讲课风格不被学生所认可。但我认为这些可能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老师太把知识当回事,太把自己当回事,忽略了学生。你忽略了接受信息的一方,对方肯定认为你讲的东西与人家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产生不了交集。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生短暂人家要做一些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不愿听咱们“废话”。这样的课堂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不愿参与或根本参与不进来,常此以往下去,这样的课堂不仅对学生的发展作用有限,更可能是限制了学生应有的发展可能。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上述老师的做法很明显地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老师在霸占课堂,是老师在强迫学生学习,是低效的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是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习惯、思想状况和个别差异等,以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中,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并集中到课堂中来。

    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并集中到课堂中来,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呢,我认为认真充分的备课,尤其是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有必要知道学生水平如何,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应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与方法去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满足这种需要。然后才是教师精彩到位、恰当好处的引导。

    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种距离我个人认为既有心理距离,也有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我是指我们要认同我们和学生的关系不仅是师生的关系,更是合作者,是英语中的partner,必须是互相配合的,而非单打独斗,甚至一对多。我们要认同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的partner,而非只是接受者,一定要强化他们才是教学的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忽视了partner,我们事情会做成怎样,我想就是上面出现的哪些学生的表现。所谓的空间距离指我们和学生实际身体距离。有很多效果一般甚至很差的课堂,恰恰是教师站在,甚至坐在高高的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甚至远远的角落里,两者的身体距离的拉大,非常容易造成心理距离的拉大。可以想象,学生与老师在心理和空间上距离拉大后,他们会怎样认识和对待老师讲授的内容和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不愿听、不感兴趣、不认可、甚至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或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就有出现的极大可能。

    我粗浅的认为除了讲一些非常严肃的事情,或者必须要用黑板板书讲述的知识有必要站在讲台上以外,其他一切时间我们完全应该站到学生们中间去,走下讲台走到过道中去。增强与学生眼神与语言交流。你会发现这时候再爱说话的学生,他都会有所收敛,再爱看小说,玩东西的孩子都会把东西藏起来,没有看书没有注意听讲的孩子他也会努力集中注意力的。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发现的一个共同的现象,更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所以,当我们的课堂上纪律不太好时,我们没必要一定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神色俱厉地都用语言去教育,说这样的表现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影响了他人、会影响自己的前途等。这样的话说一两次也许效果不错,可是说多了味同嚼蜡,你一张嘴学生都知道你要说什么,可以想象得到这样的说教其教育效果有多大。也许动动腿(走到学生身边)比动动嘴(批评教育学生)作用会要大,效果会更好,更容易让不注意听讲的孩子能在不损及尊严的情况下,回归课堂,再次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的做法,还能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达到轻松管理课堂的目的。

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一、研究背景

公司治理改革的不断演进对内部审计的定位与作用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实践来看,我国于2006年分别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都规定上市公司应设立专门负责监督检查的内部审计部门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检查和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执行的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新的政策对以公司治理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内部审计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所以,现代内部审计必须跳出传统审计范围,将功能延伸至公司治理的层面,并以此为契机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提升其整体价值。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任何一家公司要持续高效的运作都离不开有效的制衡机制,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履行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如今,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的功能作用也在不断拓展。

(一)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公司治理是解决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问题而产生的制度,而内部审计则是其有效措施之一。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审计财务报表,及时发现雇员舞弊和财务错漏,既可约束管理层的编报权力,也可督促其充分披露财务信息,缓解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内部审计的评估功能保障了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委托问题的事后性变为事前控制,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弱化信息不对称。

(二)让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

随着治理环境的变迁、参与者的多元化,公司需要将审计的重点置于利益相关方,而不是个别组织或个人。拉里・里坦泊格认为,公司治理是一个公司的所有者和债权人对委托公司的资源实施控制和要求经济责任的过程,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则作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主干贯穿整个过程(见图1,图2)。

在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全面审查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确保提高企业的业绩和价值。内部审计中的沟通将公司治理过程中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整合于整个公司控制过程,利益相关者作为企业增值的沟通者,在风险和控制方面成为企业各部门的伙伴,将传统的维护所有者利益的经营目标转变为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审计的存在从客观上使得经营管理者不断接受监督与检查,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以缩小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差距。

(三)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保障

内部审计有助于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性,从而保障内外部激励机制正常运行。内部审计的建议、测评和评价制度督促管理者和员工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起道德倡导者的作用。而且,内部审计本身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开展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监督和评价本身就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三、完善内部审计的策略探讨

现代内部审计是评价和维护公司治理有效性、优化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内部审计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结合我国公司治理过程中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和完善。

1、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明确不同的内部审计定位。很多公司的内审部门往往没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因此应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做好内审部门及其工作规范的设计并严格执行。国有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一般都采用监事会加董事会的双层治理结构,监事会专司监督职能,因此可由其领导内部审计部门;而民营企业、其他上市公司等可以采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模式,这既有利于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也便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2、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现实中公司治理往往因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而遭到破坏。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任用以及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成果的审核等,应均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可同时向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报告,这样既可以及时向股东提供治理所需的信息,又可以协助管理者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3、积极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内容。企业内部管理日渐复杂、外部竞争更加激烈,迫切需要对影响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因素深入分析、客观评价和严密控制。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除了传统的财务监督以外,还要拓展非财务领域的职能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和投资决策审计、经营战略风险审计等。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研究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紧密地结合起来,理清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定位和作用。内部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将促进公司治理的发展,而持续的公司治理改革也必将带动内部审计的发展,两者的有效互动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司治理改革进程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耿慧敏.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发展研究.财经问题研究[J].2009.6.6.

[2]张考考,刘永祥.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功能研究[J].职业圈.2007.

[3]张砚,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7.1.

教室布置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不少学者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吴成颂认为产业转移的承接离不开金融支持;杜传忠等人认为商务成本、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环境等方面是制约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丁建军从产业转移机制、特征与规律、福利效应以及政策效应方面总结了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相关解释。上述的研究往往偏重于资本、技术等要素或者产业本身上,而忽视了制度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区域发展失衡期,制度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还很大,特定的国情决定了从制度的视角研究产业转移问题的必要性。

一、基于制度视角的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本文按照Scntt所提出的“三个支柱”的制度分析框架,将制度划分为管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并从这三个维度分别分析有哪些因素制约着西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

(一)管制制度对产业转移的制约

法律和规则是管制领域的两个要素,构成了组织和产业行动的依据。

1 管制制度强度

在产业转移初始阶段,法律法规的缺失意味着投资者不愿意投资。伴随着规章制度的完善,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断增强,产业转移进程加快。然而,随着管制制度继续强化,法律规则的限制就会愈加明显,投资者又会感到环境不利,导致产业转移进程减缓。综合以上推论,提出命题1。

命题1: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转出地的转出意愿与产业承接地管制制度的强度呈倒U形关系。

2 管制制度维度

从管制制度的维度来看,西部地区存在着“制度短缺”和“制度限制”并存的局面。一方面,西部很多地区虽然都出台了不少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政策,但是产业政策趋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突出,形成了“制度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政府热衷于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形成了“制度限制”的局面。

(二)规范制度对产业转移的制约

规范制度意味着共同的理解和意义,或者说是一种逻辑性,体现在一个特定国家已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观、规范和信仰等。

1 网络关系

网络关系源自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在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同东部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网络越严密,佃越有可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东部地区也越倾向于向此地投资。综合以上推论,提出命题2。

命题2:与产业转出地的网络关系越强,产业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越大。

西部地区一些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希望在短期内能够提高当地的GDP总量重在招商而轻于安商,对于原先给予的优惠政策根本不予兑现,以致后续的招商引资不能成功实现。

2 文化距离

文化距离是指地区之间住传统习惯价值观、做事方式和市场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地区间文化的相似性将导致地区间的合作,反之,会使投资者感到必须习惯来自不同文化消费者的内在压力,给投资者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综合以上推论,提出命题3。

命题3:产业转出地往往选择文化差异较小的地区进行投资。

(三)认知制度对产业转移的制约

认知制度指的是共享价值观、信仰和认知框架的集合体。

1 内部模仿

从认知视角看,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产业转出地的企业来说,必须要符合社会共识的要求。如果向产业承接地直接投资,由于存在文化等认知上的差异,市场风险太大,成本也太大,这些不确定性鼓励企业模仿现有企业的行为。综合以上推论,提出命题4。

命题4:为了增加认知度,产业转出地往往会采用与当地企业联合兼并、合资等方式来完成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现行的一些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转移等模式大大促进了产业转移的发展。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在引资过程中一味追求GDP的增长,不注重与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

2 外部模仿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网络中其他企业相互联系。因此,企业的决策受到其他企业行为的影响,模仿其他企业先前的行为将增加企业决策和行动的合法性。综合以上的推论,提出命题5。

命题5:产业转出地企业在转移产业时倾向于模仿先进入企业的做法。

从认知的角度看,西部地区一味地引进那些在东部沿海已经淘汰的产业,而不在提高自身投资环境的基础上承接先进的产业,不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对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制度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制度创新改变“制度短缺”和“制度限制”并存的格局

一方面,完善政策法规。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创新和完善,及时修改那些不合时宜,不利于招商引资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法规。通过提供更多的优惠条款、补贴等引导性政策,为外来企业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东部地区企业前来投资。

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真正做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减少有碍于招商引资的各种行政障碍。

(二)加强产业转移的网络关系和人文建设

首先,西部政府要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制定好的优惠政策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重视招商更、要重视安商。其次,东西部政府之间可以通过高层互访机制、协商机制和合作论坛机制等方式签署合作协议,加强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增强网络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东西部就同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西部地区有必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企业与政府间及企业间的互动,发挥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作用。

(三)创新产业承接模式,确定新的产业承接发展战略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应该进行承接方式和路径的创新,可以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合资等产业重组、产业链整合方式来完成转移,减少投入降低风险。利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原有的产业基础,还可以为西部地区企业注入新的资本和技术,加快以产权制度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西部地区要打破先前转移一些技术含量低产业的认知思维惯性,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向高端产业链发展。一方面,继续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承接相应产业: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在生产技术、物质消耗水平、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