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93-02

传统武术是主要扎根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名族传统体育,充分体现了我国中华名族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文富。然而,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一些传统武术文化特性正在逐渐消失,这给我国名族个性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我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程下,关注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意义重大。

一 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个性,是一个民族独立于民族之林的标志。而当代中国所处的外在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代是西方文化主导的时代,西方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逐渐影响着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尤其在市场经济引入中国后,对外交流的频繁,国人的思想产生了较为深重的震动。现代人对时尚的炫耀,以及'休闲'、'简洁'理念占据人们的主流思想,使原已复杂、丰富而著称的武术等民族传统武术项目走入人们视野的边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韩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力是不可量化的,跆拳道的风靡,使得中国的武术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瑜伽的盛行让中国的传统引导术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所有这些都在凸显出一种文化的扩张,对此现象,广大的武术工作者和传统导引术的传播者应有所作为。我们每一个国人都有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义务与责任,对于我们体育工作者来说,就是大力推广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项目,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我们要把它们从人们视野的边缘抢救回来。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不同于一种器物,不可能像一件古董埋在地下几千年上万年,出土后还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那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所依存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必须要以创新的形式存在,这是防止民族插头体育衰退的重要途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繁荣的前提,也是许多研究者的共识。”木兰拳与合气健身操便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之一的武术在当代适应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新的发展态势,这给予了其它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新思路,不能依然靠过去的老套路在当代社会里谋取生存。21世纪是体育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在对自身现代化的改造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鉴、融合、嫁接和变异,只有如此在当代社会里才有新的发展空间。

1.体育教学中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及热情。 体育课是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适当加入武术教学内容。项目的开展不能单纯一个套路地枯燥重复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多样化;要充分重视学生想象中的武术和现实武术的反差对比,学生想象中的武术受传统传奇故事的影响和现代影视的陶熏对武术产生错误理解。且武术初始教学又一般都是基本功和基础套路练习,那么,现实武术很容易与学生的“理想武术”现象相排斥,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必须做到: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开始学习武术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浓厚的,因此在刚开始教学时注意暂降低对基本功的要求;基本套路动作要短而少,有代表性,能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作奏感就达到了目的。如弓步、马步练习时,要把几个动作篡编成:马步转左弓步,右脚上步成右丁步,右脚打开成马步,左脚上前成左丁步,左脚打开成马步,如此往复。套路可用五步拳或是拿规定拳、四十二式太极拳中一个分段,去掉较难的动作做为教学等。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要体现武术的特点,并同时选择几个有难度的组合或分段表演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学生不容易服输的心里特点,分组进行教学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训趣。

(2)教学内容要形式多样。 在武术教学中,学生有一定武术基础时要立即推出擒拿、格斗、散手的拳法、腿法和组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了解到武术的攻防意义,体会到武术的博大精深。例如,由学生自己提出在平常戏耍中碰到的无法克服抱缠的动作,教师针对抱缠动作进行讲解如何使用巧劲摔倒对方,反败为胜,体现了武术的实用性,同时可减少受“理想武术”的负面影响。

(3)教学手段要多变。 在教会基本功和基础套路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实施不同的武术项目,如文静的学生授以文静流畅的太极拳、长拳;好动、活泼、力量较好的学生授以刚劲猛烈的南拳、擒拿格斗、散手等项目。尽量把学生的个性在项目的特点中体现出来。利用四十二式太极拳做放松运动,改变以往单调的放松运动,增强学生的新鲜感。

(4)思想政治工作要常抓不懈。 思想政治工作是武术生存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也是学校是否支持开展武术教学的最重要原因。斗志旺盛、容易冲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影视的打斗场面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要求教师时刻要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专项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喜爱,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吸收武术礼节,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纪律,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且更有利于帮助学校政教的德育工作,为学校获得了两赢。

2.不断提高教师的武术技术水平。 随着项目的快速发展,师资水平必然受到挑战,要组织教师经常观摩高水平的武术比赛或技术、规则研讨会,提高教师教学教育能力和技术水平、评判水平,进一步提高武术素养,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3.建立比赛制度。 比赛是技术水平的体现,是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设置比赛可以从本校或本运动队小规模开始,使教师和学生的努力结晶在比赛中得到体现。将有力地推动教师和学生更努力去探索,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学生兴趣的调动和水平的提高才能得到家长、社会的有力支持,反过来又促进武术运动的更好开展。

4.国家政策及国民的需求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全民健身”是传统武术的时代价值。事物要生存,必然要有其生存的空间。并且空间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过程。目前,尽管我国竞技武术模式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传统武术依然广泛活跃,这是传统武术拥有顽强生命力和发展生存空间的最大特点。从而也为传统武术发展地位的定位指明了方向。

5.科研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解放后,武术这一学科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我们应当看到,相对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的科研工作明显不足。传统武术科研工作严重滞后于武术实践,传统武术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搞好传统武术的科学理论研究工作,才能使传统武术技术规范化,才能真正做到传统武术的继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总之,武术要在学校广泛开展,必须走先体育教育后竞技训练,先调动兴趣后培养,利用成功促发展这些途径,武术运动将很快在学校体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①不断完善政策,加强小学武术管理实施力度,加大对中学武术的经费投入,大力培养中学武术师资人才,不断创新教材,积极主动创造武术教学条件,营造中学武术发展空间。②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到会讲、会做、会教、会看,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武术学习中来。从自身入手,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综合素质。③小学武术教学要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从教材教法入手,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并与实际情况结合,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

2.建议。①加强武术对小学生的宣传力度,介绍国内外武术的发展动态,带领小学生一起关注武术“走向世界、走进奥运”的发展情况。②让小学生观赏各类武术比赛录像带,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中学生对武术运动的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加强武术文化的教学,了解中国武术悠久的历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继承并弘扬民族传统武术中的精华,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北京:国务院,2005

[2]国务院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05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第2篇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中学生中考、高中生高考都是人生中的一次巨大考验,而武术作为一门非必修的科目,并没有要求学生必须要学习,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武术不但不会在竞争激烈的高中考中加分,而且学习武术只能是将大量的宝贵时间给浪费了,与其如此还不如多花时间在文化课上。再加上很多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武术师资力量并不充足,很多教师并不是专业的武术教师,大都是半路出家的或者是以前有学过一点,这使得很多教师在理论和技术上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将武术技术的内容及内涵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对学习武术的兴趣自然也会感到无趣,而不是像电视上演的那么好,对武术失去了兴趣。在很多学校武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学校领导自然也就不会太注重,从而也会觉得在体育其它项目中武术的安全性也不够高,会引起学校打架斗殴的事件,所以有意识地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武术。

2、普及武术运动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现今,人们受新观念和新思前的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考验,体育教学者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另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各方面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思想为主体,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学者的教学能力,并且不断加强体育教育者的再教育和培训工作,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保证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地发展。

2.2、建立相应的考试考核制度

尽管现今中小学教育不断向素质教育发展,可是考试考核制度仍然是检测教学成果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育者都应该将武术教学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不断地将武术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谈及开来,甚至可以将武术教学也归到考试考核当中去,并且将考核结果也列入到总成绩。可以说,是将传统的只考文化课而不考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变,不断提高武术教学的重视度。另外,还应该将武术也视为是体育达标项中的一项。

2.3、加大宣传力度,扭转大众对武术错误肤浅的认识

武术不仅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文化。武术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民间杂耍”,而博杀则是我国古代中“用武止武”的一种有效手段。武术因与其所结合载体的不同,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而人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则是“民间杂耍”、“军事战争”等,对于武术的文化性的认识却很少。为了改变人们以往的认识,将武术的文化价值和功能发扬和传播出去,就应该不断地借助媒体和其它有效的手段进行宣传。

2.4、完善教学设备

现今,在甘肃省的各中小学当中,武术教学所需要的各类设备极为匾乏是影响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适当的加大对学校武术设备的投入,协助各中小学的训练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和购买,保证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应适当的扩建武术教学场地,以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训练及比赛。武术作为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应该不断地发扬光大,绝对不能将其视为是一种普通的体育项目,而是要将武术内在的价值及内涵挖掘出来,将武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发挥出来,为培养优秀而全面的中小学生发挥积极的作用。

3、结语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内容设置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相应的内容设置构想。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高校体育院(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①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讲义,1977年在对它进行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②此后,在1983年、1988年、1991年等不同时期,相关部门对武术教材作过修订。武术教学对武术进入学校,武术形式的统一化、标准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到来,如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教育学著作、武术文献资料和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2)专家访谈法。就相关问题访问教育界、武术界专家和体育院校学者。(3)教学测量法。本课题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级立项课题,考评组为除立项组成员外的民族传统体育系的教师和教育学任课教师;实验测量对象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2003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共48人,女生18人,男生30人,均分为2个班)。以新课程内容为实验条件进行教学实验,由考评组对实践结果进行考评记录,并做出期末学生综合能力分析和成绩评估。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多且形式单一,学习乏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有其专业特殊性。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上,相对于体育院(系)武术专项教学,其内容难度较小,学时分配也较少;相对于非体育高校武术普修或选修教学,其内容较为丰富,学时安排也较多。纵观多年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其用于技术上课时间大约为每学期60课时。内容以初级套路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一套初级长拳、一套长兵和一套短兵。

2.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武术按其运动形式期,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③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功法为基础,套路为形式,搏斗为目的,要求三者均衡发展互相补充,任何在习练过程中出现偏重都是不科学的。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的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很难向套路以外的传统武术形式拓展。第二,教师不具备散打、擒拿搏斗知识和功法训练的基本知识。第三,教师对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理解不够,不能把技击攻防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3.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动作、了解武术运动的历史,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和武术教学能力。其中,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只有重视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才能胜任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但现有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却过分注重学生的套路形式演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的设置原则

武术普修课教学是培养体育师资,培养学生武术专项基本技术和武术教学能力的过程。其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武术的整体性,在继承和发展前提下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武术。首先,应淡化套路形式,套路作为记录优秀传统搏击文化的载体,认真学习和掌握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全部的上课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套路的学习和演练上,对武术的理解和学习则过于狭隘。其次,应还原和丰富武术的内容,增加散打和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的内涵。

2.技击性原则。即充分考虑武术的根本属性——技击属性,通过武术普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本领,提高学生的攻防格斗仪式。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实战技术。在讲解内容上,突出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应用时机。在练习内容上,注重队攻防格斗技术动作的练习。

3.健康性原则。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项目的培养和形成,适当增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项目形成的套路,如八式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木兰扇等。

4.综合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在培养武术专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识图自学自练和课堂教学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岗位,从事多种体育项目的组织和教学,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武术识图自学自练能力、课堂组织与教学能力。

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实验结果发现,试验对象学习积极性提高,运动参与热情高,教学效果反馈较以往有明显转变。考评组在对实验对象考评结果中发现学生的武术基础知识、运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通过试验,我们初步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武术礼仪、武术套路技术、功防格斗技术、擒拿与解脱技术、教材与教法五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课时分配和考评方法。

1.武术礼仪。主要包括抱拳礼、抱刀礼、持棍礼、持剑礼等。采用随堂授课方法,共2个学时,最后采用组期末终结性评价。

2.武术套路技术。内容为初级三路长拳和长短兵各1/2,或者太极拳和长短兵各1/2。采用课堂授课,共38学时。考评组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3.攻防格斗技术。内容为摸肩游戏、定步徒搏和散打基本技术。采用课堂授课,共12学时。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4.擒拿与解脱技术。内容包括腕部(金丝缠腕、跪地求饶),肘部(压肘、搬肘、托肘),头部(推、搬及锁喉等),裆部等擒拿与解脱技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共8学时。教师随堂考评。

5.教材与教法教学。主要有中学武术教材识图自练及示范讲解(组织教学)。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布置作业,共4学时。同学自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随堂考评。

以上课程设置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武术礼仪首次作为技术内容考评指标,强调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二是武术套路主要内容分为1、2类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内容。三是学时分配为理论数据,可根据具体教学加以调整。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在教育实践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内容多且形式单一;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应注重整体性、技击性、健康性、综合发展等原则,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

注释: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98.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第4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信息技术对于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有着特别的优势。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创设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通过感悟和体验,逐渐产生学习兴趣并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讨论,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大大增强。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课堂空间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拓展课堂空间、加大知识传授密度成为可能。传统物理教学中的教师板书、演示实验费时很多,影响了课堂知识传授的信息容量。这一缺陷已被现代教育技术所克服。计算机技术以图形语言、动画语言等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学反馈

师生互动,及时检测,及时反馈,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计算机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可以使时空距离缩短,使师生间的沟通加速。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迅速搜集统计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节奏和进程。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电子白板将上课的授课情况进行录制,在课后让学生整理,这和“翻转课堂”应用有相似之处,我把积累的视频,放到邮箱里面,学生某一块知识不熟练,就可以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学,节省教师重复性劳动。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计算机技术的图形处理能力超强,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达的场景做微缩处理,化枯燥为生动。这对突破教学难点无疑帮助很大。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多媒体技术;生物教学;整合

生物学是系统化地研究生物的变化进程:主要是生长的形态与结构、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等方面的问题。生物学属于理科学科的范围。它主要是强调宏观与微观的全方位思考教学的学科,比较注重学科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科的特性可以将动态转化为静态、将抽象变为直观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形象化,有益于帮助学生们对学习的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加深印象。而且该学科也需要不断延伸知识的外延方面的内容,本身就可以与其他理科学科进行融合,有共通之处。所以,将高校的生物教学与计算机进行融合也是一种新型化教学课题的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与高校生物教学整合的探索

1、多媒体技术与高校生物教学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革新可以帮助教学的难点的突破,优化整个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对生命现象进行抽象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深刻记忆知识点。有些教学难点的分析如果缺少图像方面的形象化表现就会出现违和感,学生也无法具体了解,有碍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透彻分析。而且多媒体课件往往对动态的分析有着显著的成果研究,这是静态的板书所永远不能够代替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事物的发展就会使学生了解更全面的结构特点,然后自己再加以分析就能得出深层次宽领域的结果。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略加引导帮助他们得到所需。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化、深入化、系统化。直观的方法就使学生更快的接受所学知识,缩短时间上的困难。这样就会增加了信息量的出现,对学生的知识量的快速掌握不失为一种妙招巧法。利用多媒体的课件能够形象化真实地反映生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生理活动。宏观化处理微观世界的问题,将抽象的事物形象生动的表现出,变为具体化过程。

应用多媒体中的插图技术优化生物学教学课程。教学中的插图种类比较丰富:如结构示意图、生理功能图、分析统计图( 包括曲线图、 表格图等)、照片图等。 多媒体以形象化生动化的表现形式将知识的内容更加宽层次的表达出来。实现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抽象具体化的转化进行。将插图优化处理更深层次的体现了多媒体的优势之处。图像化的插图尤其是颜色化的强烈对比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重点分析模糊不清的知识概念。现在图片处理软件多种多样而且越来越先进,帮助学生还原真实结构,点面具体化呈现的模式使学生认识到客观规律实现教学目的,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2、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的应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把多媒体与生物教学相结合的特点可以改变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受某些方面的客观现实原因,生物教学一直是讲授环节与实践环节分开处理。但是这样的结果却不是很合理,学生们很难进行具体化的分析,无法真正掌握,并且运用的自由。为了避免这种局限性引进了这种新型的方法――多媒体技术与高校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将原本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分析出来,帮助学生把不能理解的概念细分开来,逐一攻破就可以实现全局的掌握。之前本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的知识点短时间就可以自由运用。这种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有机结合就是学生不仅得到感性认识还能进行理性分析。进一步地提高了师生之间的同步性和各方面的效率。

(1)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丰富生物实验教学。这种辅助教学已经普及到高校的教学中,它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它采用静态图形、连续动画、片段动画的多种形式将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化的模拟出来。原来的枯燥文字用图片和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演示方法让教师略加讲解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能使学生了解得更为具体深入。

(2)多功能视频展示仪给生物实验教学增添新的气象。视频展示仪是高校利用先进的功能化方法将文件等事物资料以真实的情况再现出来。它可以录制,将实验的过程细化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还有利于存档。实物的野外采集标本,教师可通过展示仪保证画面清晰度。进行充分的对比,还原其逼真的色彩。对多样的植物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讲解,以及辨认各种花的颜色、果实的形状,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掌握其核心特点。

(3)多媒体电视显微镜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显微镜可以将学生们带入微观生物的世界。原本用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在课堂上生动形象化的活跃在学生们的面前。标本的观察和实验是基础课程内容,所以能够保证学生们观察到标本的形态是重要的主题内容。在电视显微镜的操作下,细微的细胞结构经显微镜――显微摄像头――中控系统经投影机再放大,然后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们观察的更加清晰具体,收效甚佳。

二、多媒体技术与高校生物教学整合的思考

1、合理化整合作用

对媒体技术运用到生物教学中的新型模式不仅新颖独特,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形象地记忆。而且媒体量的内容特别丰富,含量大,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让学生们的课堂时间利用的更为充分和高效,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典型化的融为一体,使抽象的内容系统化、方向化、具体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方便灵活,紧密联系起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而且这种新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了基础实践环节的教学,也提高了野外实习的质量要求。

2、合理化整合改进

教师应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做系统化的深入研究,合理选优化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的教学内容部分,制作的课件要细心。多媒体教室一般光线较暗,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就应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最好不要拖堂。这样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果,打消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为了方便课后的复习,教师也应该完成一套与课件相应的讲义给学生。教师还要准备一套与课件相应的练习题库,以便于学生加深理解本堂所消化的知识点。多媒体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验性质进行处理, 优化教学的模式,并且提高高校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开发新的课程,共享信息化资源。

三、结束语

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的当今,越来越多的方面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的优势之处,品尝到了计算机带给他们的便利之处。所以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高校教学的生物学科当中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这将大大改革了传统化的教育模式,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合理整合,对生物教学的研究也能有所帮助。多媒体的强大的信息化资源会丰富学科的知识化结构。这项应用也会慢慢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给学生们给来的更高的学习效率,更能优化他们知识的结构化体系,不断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