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柯南特,随着人们对科学及科学素养涵义的深入探究,美国学者米勒后又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规范与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现阶段对公民科学水平方面的描述多用“科学素质”一词,其含义与科学素养略不同,但是从国家对科学教育日趋重视的程度来看,科学素质的提升最终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归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教育能力,又能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

一、拓展课外阅读

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整体规划,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进程来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入手,逐步培养提升科学素养的自主意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文理科之分,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而对于多数文科学生来说,科学领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学生往往会生畏惧之心,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技巧的引导方式,同时为学生推荐适合其知识水平的学习方式。例如,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强度的备考之后,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会有一段时间的“放松”状态,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入学的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推荐一些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加科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如动画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科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能量消耗,减少疲惫感的产生,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已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逐步增加科学类书目的阅读,并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科学史、科学精神的学习,在了解了感性的科学现象之后,学生在这一阶段能逐渐意识到科学素养对自身的要求,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兴趣基础上融入一定的意志努力和学业要求。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等更多的途径,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习科学,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会遵循自身的需求,教师应看到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只停留在某一阶段”。

二、强化教材研析

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承担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小学科学师资的短缺,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这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讲,小学各科教学的整合趋势,要求小学教师具有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无处不在,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只在于科学一门课程,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既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又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科学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逐步达到“一缸水”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采用“点—线—面”,即以某个科学知识点为核心的相关知识的拓展方法,由点成面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中学的科学知识相连,实现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同时,大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坚定意志,努力弥补自身学习过程中“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缺失,有意识地挖掘和探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史背后蕴藏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以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三、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学生视野的宽窄往往与教师的水平成正比,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前提也是关键。由于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相似,“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是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的缺陷,这对于需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大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是与大学生相比,教师能够更有意识地学习,并且教师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文献的搜集整理与阅读,深入小学听课学习,参与小学科学教育与教学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逐步完成科学教师的“华丽转身”。总之,“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整体过程,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脱离其他学科单独存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体现其双重价值的同时,更需要课程与教学的连贯性与延展性,以此实现素养而非单纯的素质的提升。

作者:董晶晶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第2篇

一、争鸣与批判:课堂提问艺术之叩问

1.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启发式教学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靠课堂提问而得以实现的,提问是获得最大教学效益的不二法门,而离开了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的选择配套,启发式教学就是一个空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寄寓于正确选择的教学手段中,当然也包括寄寓于恰当的课堂提问中,是可以感知到、捉摸到的。但是并非必设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并非提问得越多越好。提问必须有个度,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必须讲求效果,必须注意提问的科学严谨性,这样才能产生提问的正效应。自始至终,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2. 提问是课堂开展和实现的主渠道

在数学教学中,一般是以“设问―求解―反馈―拓展延伸”为思维训练主线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总是从问题开始,当发现了疑难问题后,必然会引起学生提问。根据教材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提问以及由提问者去指定另一个学生作答、解难、阐释,由学生去评价,最后由教师收网点睛,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提问学生作答,这是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的又一个渠道。后一渠道的开发利用,必须慎重,教师应能切实驾驭操纵课堂态势。否则流于形式,满堂哄闹,一发不可收拾,事与愿违。

总之,不管选择哪一条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都是建立在精心设计、积极引导的基础上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的利用,表现在教师问答中,贯穿于讲读、演示、练习、质疑等各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提问形式,都要有个周密精巧的安排。

二、原则与规范:课堂提问艺术之导向

课堂提问,切忌为问而问,空泛无边,流于形式,徒凑热闹,学生却无甚得益。所谓精心设计提问,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从利于目标达成出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纲,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依据。离开教学目标达成的目的来空谈课堂提问,是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目标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合宜地分布教学时间。乱设提问,不分场合,只能空耗时间,于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无益。

2. 从利于核心素养培育出发

独立性、发散性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三大支柱,“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也就是说,课堂提问要真正具有启发式教学的效力。反对提问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信口开河,不着边际。这样只会浪费时间,冲淡气氛,降低效益,亵渎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3. 从利于知识巩固出发

复习和练习时,贯彻恰当和巧妙的提问,可以刺激学生迅速地回忆起已学内容,加深识记和理解,同时在复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架起一座跨越新知识彼岸的桥梁。若提问不科学不精巧,学生思维梗阻,达不到巩固旧知识和开启新的知识大门的目的,更加不必说培养能力和修造“桥梁”了。

4. 从利于探求激发出发

研究新知识的兴趣,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课堂教学必须时时注意的工作。生动活泼的提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思维的自由王国。

5. 从利于全面照顾出发

提问的角度要合适,要求解答阐释的内容必须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必须切中肯綮、确切实际,注意使学生普遍都能领会,通过积极深入思考后能在不同程度作答。问得太深,绝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望而却步;问得太浅,无思考价值,根本用不着伸手,更加不用跳一跳,果子就在嘴边,激不起劳动收获的热情和兴奋。这些都会导致兴趣疲劳,导致课堂提问和作答低效,导致答问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大部分学生不关心。

三、技巧与实战:课堂提问艺术之灵魂

课堂教学提问是需要预先设计的,但也需视教学进程而随机应变的,即使是随机应变,临时创造提问,也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师还要充分地运用自己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进程,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

1. 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并告诉他们:“一张纸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2. 启发式提问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上,笔者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数学的图形教学往往通过画草图帮助理解,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环的面积时,简单的基础题型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但当笔者抛出这道题时,学生难住了:“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2米,在花坛的四周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这条小路的面积。”笔者引导学生弄清题意:“题目给了什么条件?还差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小圆的半径,还有环宽。”笔者继续问道:“对,环宽,你们可以在本子上画出草D,标出环宽吗?”学生纷纷动手画草图,标出环宽,然后恍然大悟:“大圆的半径便是3+1米。”笔者再继续问道:“哪假如花坛给的是直径2米,哪大圆的直径又怎求?”启发式提问,加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草图,就让学生融会贯通了。

3. 游戏式提问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而且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 一般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大概在15---20分钟左右,如果是遇上概念教学,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干吧,学生兴趣更淡,更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懂得搞搞课堂气氛,增加学生活跃度。例如,五年级第十册的质数和合数这节内容,概念枯燥,学生容易混淆。而当学生理解了合数与质数的意义时已觉疲倦。于是笔者为活跃课堂气氛,请学号1―20 的学生站起来,让认为自己学号是合数的学生坐下,让认为自己学号是质数的学生也坐下,结果还有一个学生没坐下,问他为什么不坐下。他回答道:“我是1号。”笔者继续问道:“同学们,你能帮他找找理由,为什么他不能坐下吗?”学生交头接耳,纷纷翻书查找、互相讨论,最后得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不能坐下”的结论。

4. 驱导式提问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非智力因素 培养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揭示了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使我们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教育就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健身育人”的课程新理念。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各方面教育和培养,尤其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体育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非智力因素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初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析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它们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初中学生处于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明显变化的特殊成长时期,在身体快速生长的同时,心理的发育也十分迅速,但二者的发育是不平衡的,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只有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特征,才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具有五大发展特征:

1.动机具有多变性

动机是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学习动机是激起人去从事(或抑制)学习活动的内部推动力。

因为体育课给初中学生的表面现象是“动”和“玩”,不像知识型课程(如语、数、外等)那样给学生明显的学习压力,学生也有明显的学习目标(考上大学等),又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得不够完善,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够周密,因此,他们往往由于突发的诱因而改变原先的学习动机。正是初中体育学习动机的多变性,使他们不能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变化不定,给体育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体育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的,调动学习积极性,自觉有效地参加体育学习。

2.兴趣具有不稳性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人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动力的作用。稳定的兴趣可以促使人把学习等活动坚持下去,取得成就。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的全天候管束中解放出来,而思维也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加上初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往往对什么活动都有兴趣,什么都想试一试,很多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非常的广泛,他们一会想成为学校的足球明星,一会又想成为学校的篮球健将,一会还想成为学校的乒乓球冠军,正是这样多梦的年龄以及不稳定的兴趣,使初中生往往对体育学习活动朝三暮四、一事无成。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就要在发展学生兴趣的广泛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使他们能够学一样,爱一样,精一样,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3.情感具有肤浅性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与社会性的需要、人的意识紧密相联。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和自调能力较差,虽然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较肤浅,一旦要求他们改变原来的计划或活动等,他们的情感会受到影响,情绪也易受到波动,会无意识地产生一些抵触的心理,甚至有小部分学生不明是非、不辨美丑,产生哥们义气等不健康的情感。

体育教学是锻炼学生身体,教育学生做人的活动,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社会情感的阵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堂教学,做好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4.意志具有薄弱性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坚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取得最终的胜利。

体育学习是一项枯燥而艰苦的活动,初中生的意志独立性没有发展成熟,思维独立性较差,他们的学习活动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大多数初中生一直以来受到家庭的溺爱,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时的艰苦而产生意志动摇,从而放弃对体育的学习。

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进行创新,使体育课堂教学在艰苦中充满愉快,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锻炼学生困难面前绝不退缩的顽强意志,使学生爱上任何项目的体育课,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5.性格具有可塑性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初中生的性格还没有发展成型,它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在塑造学生的优良性格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掌握他们的特点,发挥体育教学内容的自身优势,在培养学生的坚定、顽强、主动、独立等优良性格方面做出努力。

二、非智力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1.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国家的综合实力。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体育教学是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学习的观念,同时,要不适时机地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重大的体育活动如北京申办奥运会、足球甲A联赛、美国NBA篮球赛等,向学生们宣传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强烈动机。

体育教学一方面由于“动”和“玩”的特性,具有对学生天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体育学习的艰苦性也会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者相互统一,相互对立,是对立的统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强化积极因素,弱化消极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创设游戏教学法、比赛教学法、音乐助跑法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耐力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如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或者在同一时间上体育课的班级中组织几分钟的比赛,找出自己班级的差距,充分发挥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现代教学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而要让课堂焕发这样的生命活力,就要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即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学生活动的创造性。

我们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设了体育课堂全部由学生自主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下面表格只是其中的一种:

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项这样的实验:把学生按学习兴趣分成几个组(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选择一个项目,具体活动由俱乐部安排,下课前留一点点时间,大家畅所欲言地提出问题,集体分析,找出解决方法,制订改进方案,而教师则在关键的地方给予一定的指导。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练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非常突出。通过教学模式的调整,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既增强了他们体质,又增强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既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实验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3.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竞赛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可以培养学生勇于竞争的精神,乐于竞争的斗志。我们在教学中引进合理公平的竞争机制,制订一定规则,开展各种形式的个人竞赛,如组织100m比赛、跳远比赛等,形成你追我赶、争取胜利的激烈场面。鼓励他们要学会竞争,学会展现自己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此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在竞争面前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的心理素质,为未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竞赛,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超越自己,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使他们明白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们还非常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如组织小组、班级之间的比赛等一些需要集体智慧与力量的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定要有全体队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将个人的荣誉与集体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我们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层次的“组荣我荣、组辱我耻”的团队精神。

4.塑造学生完美个性,培养优良意志品质

尽管初中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得不完善,但是他们对勇敢、刚毅、顽强、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重视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具体表现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自觉完成学校和班级所交给他们的任务,并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等方面。

体育学习在塑造学生完整的个性,培养优良意志品质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碰到过一个这样的学生,家里父母双亡,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因缺少父母关爱,学习成绩较差,在班级中自卑感较强,不愿与同学们多交往,但是他很喜欢体育学习,体育成绩也很好,我就把他请进训练队参加训练,发展他的体育优势;另外,在体育课上,我还常常委他以“重任”:请他示范动作、派他管理器械等,让他感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增强他的自信心,这样,他与同学们的交往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关心班级里的事务,性格也一天比一天开朗起来,学习上有什么不懂也愿意主动去请教老师、同学了,文化成绩稳步提高。去年中考,由于体育特长和文化成绩,他考取了县重点中学――沛县中学。

所以说,我们体育教师应在各方面多关心学生的成长,在学生完美个性的形成方面作出最大的努力。

三、结束语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培养出具有远大的理想、广阔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拼搏,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的现代中学生。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绝不意味着就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可根据体育教学特有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具有充分发展的智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文博等.《体育运动心理学》.古林教育出版社,1990.10.

[2]徐家杰.《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6.

[3]林文川.《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福建学校体育卫生》.1993.2.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平等对话;智慧引导;言意兼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26-03

在苏派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有王兰的“和谐、本真”,有薛法根的“组块教学”,有于永正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有孙双金“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情智教育,有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可谓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细细研究品味这些教学流派,无不显示了一个共同的教学追求,那就是“构建高效和谐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观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走过了一条由“低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探索之路。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语文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我们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在明道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成立典礼上,我有幸聆听了由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自编教材并执教的《儿童〈论语〉――学习之道》一课,赞叹之余,我感触颇深。孙老师的课堂竟然能够如此美丽、和谐、高效,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个个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孙老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他通过创造性的教学环节,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亮了学生的心灵之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强调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境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丰富和加强。《论语》距今已有2500多年,离我们今天的孩子十分遥远,再加上文言文深奥难懂,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孙老师却独具慧眼,他从儿童的视角,精心选出《论语》中最精华也最贴近儿童的内容。正因为有了这一“儿童版”的《论语》,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纷呈。来自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高大的杏树下,静静地等他们敬爱的老师――孔子来给他们举行开学典礼。只见高大的孔子走上讲台,面向他的弟子们朗声说出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孙老师就是这样巧妙地创设孔子讲学的大情境。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跟随孙老师,走进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课堂,聆听着孔子的谆谆教诲,领悟着孔子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温暖的话语牵引,和谐的课堂氛围,还有儒雅的孙双金老师,就是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气息中,孩子们走近《论语》,走进了温暖的语文。没有想象中的艰难晦涩,孙双金的《儿童〈论语〉――学习之道》一课始终充满情趣,他充分运用故事来激趣,巧妙创设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欢快的笑声中,在亲和的话语中,走近儒家学派的经典,激发起研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二)强调学法指导

孙老师很重视学法指导,课堂上他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孩子们去学字、品字。如“学而时习之”的“学”,孙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繁体字的“学”,接着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学”字就像一个孩子想伸出两只手去获取知识和智慧。但是,他头上总有一个长长的东西把他遮蔽着,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掀开自己头上的蒙蔽的东西去获取知识、获取智慧的过程。中间的两个“叉叉”代表知识和智慧。而“习”字呢?孙老师则让孩子们先组词,再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这句话意思的词语。还有“愠”“悦”等字,他也都运用了比较直观形象的方法带领孩子们去理解。整节课,孙老师就像一位率先得道的现代孔子,以其独特的视角,精妙的安排,儒雅而激情的教学,和孩子们一起演绎了一曲古典与现代的文化乐章。

(三)自主探究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通过自己的讲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下大工夫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从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课堂上,老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把握文中的“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和谐高效的课堂应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期待,这样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花足工夫,对于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认真研究,力求将课堂效率最大化。当然,在课前做足功课的基础上,课堂上还要进行适时有效的调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自学的氛围和民主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有深度地诱导,科学地指导,灵活地训练,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不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对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也是大有裨益的。总而言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和谐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教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

二、研读经典,平等对话,点亮学生心灵之灯

经典作品,犹如种子!语文教师,就是播撒种子、守护种子、浇灌种子的人。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心浮躁、娱乐至上的时代,一个网络无极限的时代,一个喜欢读图的时代,如何激发孩子对经典的热爱?如何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门?如何用经典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如何引导学生去研读好《论语》这样的国学经典,为他们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子?

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涉入课堂,充分彰显优秀教学的本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何实现对话?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和《论语》对话,和孔子对话;联系生活,和老师对话,和同学对话;思考聆听,和自己对话。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拉近距离,和孔子面对面,和《论语》心灵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比如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孙老师没有生硬地说教,而是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不动声色地让其说说另两人的优点、缺点,谈笑声中师生面对面的对话,使课堂的学习氛围亲切自然和谐,在学生说出优点之后微微一笑:“这一点我们也可‘从之’”,当学生说出缺点时,哈哈一笑:“这一点我们也可‘改之’”。文本、师生、生生之间就这样不着痕迹地进行着面对面的阅读交流和心灵坦诚,在这样平等的对话过程中,人文内涵的解读和教学内容达成默契,经典的内容和精华的文本积淀为学生心灵的财富。在这样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学习《论语》不是想象中的高深莫测,而是这样的生动有趣;走近孔子,也不再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而是如此的亲切自然。

三、智慧引导,言意兼得,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学要“言意兼得”。“言”从文章角度讲,就是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言”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意”从文章的角度讲,就是作者的“立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论语》一不留神就会被上成思品课。如何保证其语文味?孙老师在带领学生充分领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蕴含的要做一个君子的“人文性”后,便巧妙切入“工具性”。孙老师说:“我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不仅要讲做人。你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看谁有发现的眼睛。孔子三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经过一番品味,学生很快明白了《论语》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完全是口语化的。这三句话的句式都是“不亦……乎?”,这是反问句式,也是排比句式,这样的句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研读以明道,经典润人生。孙双金的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他的朴实与情智令我惊叹,他的灵动和深情令我折服,这样的经典阅读课将滋养孩子的一生,令我终生难忘!听完孙老师的课,我不由得想起了斯蒂文森的诗《点灯的人》,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孙双金老师不正像那位点灯的人吗?他把《论语》这本耐人寻味的国学经典,带到了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竟然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孙老师点了很多盏让人长大的灯,让人优秀、优雅和完美。但愿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能成为这样的“点灯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第5篇

一、改进教学模式

在現有的主要教学模式中,学生并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处于次要地位,是被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是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的,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因此应该对现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人,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也应由目前的主导者身份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有序开展探究活动。

二、调动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好奇、好动、兴趣广、求知欲强等,但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定理等则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应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现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由教师口述教材,不生动、具体,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在现有的教学手段基础上增加直观、生动、新颖、有科技含量的方法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有文字,也可以有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将复杂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动态演示,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来直观展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生活阅历较少的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融为一体,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趣味性,还可以调动他们多种感知觉器官参与,更好地理解、记忆、思考教学内容,达到提高积极性、启发思维的效果。

三、激起参与欲望

科学学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验比较多,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用实验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教师实验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一般用来导入新课,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实验多是一些探索性实验或改进性实验,主要用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享受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小学生爱上科学课。学生在做实验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的实践精神。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实验课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而现在很多小学生因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恰恰缺乏这种能力,这样在操作时难免会出现失误或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不要批评,防止其他学生对其进行嘲笑,导致其自信心受损,从而对实验操作产生畏惧情绪,甚至不愿动手。而对于学生的进步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使其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其参与实验操作的欲望。

四、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

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有欠缺,对现代科技发展了解较少,一些科学现象自己不明白,更不能向学生做出科学的解答。教师的科学素养较低,无法做到以身作则,正确教导。同时一些教师还缺乏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没有深刻领会到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性,以至于不重视关于这方面的发展与培养。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除了教师自己应注重日常的学习外,学校也应定期对相关课程的教师开展讲座和培训,了解现代科技的进展,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操作能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了解教学需求,组织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发现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进行推广。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为出发点,改革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索的乐趣,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领略学习科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