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86-03
一、改革的背景与基本思路
(一)CDIO工程教育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专业。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背景与基本思路
新时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产业结构战略升级,要求高等教育迅速做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变革,要求工程技术人才既要掌握应有的知识,还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具备对本专业、本行业乃至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大系统的理解与掌控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好的从事职业工作的工程能力和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鉴于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模式与现代工业发展对高级工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针对制约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此背景下,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创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对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能力和现代工程意识的应用型本科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决定积极主动地应对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要求,以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引,以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为龙头,以团队建设和项目运作为着力点,以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激励机制与管理制度创新为保障,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对CDIO工程教育理念内涵的科学分析
(一)能力本位
CDIO工程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育学生能够领导新产品开发、实施过程控制和指导系统的创造与运行。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必须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来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其次,CDIO的目标强调的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其教学模式就是通过真实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社会实际环境下的系统构思和工程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
(二)“做中学”与“一体化”
CDIO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将工程产品、生产流程或生产系统的生命周期抽象为“构思、设计、实施、操作”4个阶段。其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完整的项目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建立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联,以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得到真才实学。这实际上就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个人能力、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这就要求正确处理课程的功能定位与课程体系架构之间的关系,以全面落实由职场需求和学科专业要求确定的能力和态度目标,以反映职场典型工作和任务的综合性项目为载体,科学设计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三)工程教育环境与产学合作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以最短的时间和精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产品。CDIO第一条标准就是关于环境的定义:产品、流程、系统的生命周期发展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是工程教育的环境。所以,对工程教育而言,就应该将职业的实践环境引入大学作为教育的环境,首先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把产业界做过的项目来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把课堂学的知识和技能付诸于实践。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替代现代产业环境,只有经过真正产业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工程的需要。因此,必须引入产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实用的技术,更且在成本、质量、团队合作、劳动安全、班级管理、沟通交流等各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高。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
基于对CDIO内涵的分析,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导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要求和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将企业生产的实际引到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二)全人教育
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习得,还要使教育者在世界观、方法论、智力、情商、道德操守、创造性、身体与心理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即培养“完整的人”。
前言
MOOC理念近年来备受教育界关注,2012年开始,美国的一些著名高校就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现在我国像清华、北大等名校也已经加入了MOOC教学平台并且会定期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还设立了类似“学堂在线”等公开课。MOOC课程引入时间还比较短,我们也是处于一个摸索尝试阶段,下面我们主要对这一理念下《酒店管理概论》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进行分析说明。
一、MOOC理念下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
《酒店管理概论》是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应用型课程,除了讲授酒店管理的基础管理理论和知识外,还要介绍酒店各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方法和实践,而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将知识内化成能力、缺乏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等主要问题。要在MOOC理念下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了解这一理念下《酒店管理概论》的课程特点,并针对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逐一解决。
(一)《酒店管理概论》MOOC建课结构分析
a.设定十六周作为一个课程周期,每周的视频学习时间可以在90分钟,一节课,课后有15分钟的时间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例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对于《酒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在学习的时候,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分割,将重点知识均匀分到每一节课程之中,让学生能够学习的更加全面。
b.对课程部分内容进行模块化的分割,创建酒店管理MOOC教学视频的目录指南和相关章节大纲。使学生能够快速的通过目录找到所需要的知识点视频。每个视频围绕一个概念、知识点或者主题,便于学生查找所需要的知识点。根据《酒店管理概论》的大纲筛选出酒店组织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业务部门管理、酒店服务质量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营销管理等重点章节,并增加到MOOC教学的过程中,来适应不断变化的酒店行业发展现状,使酒店管理本科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来选择性学习。例如:在制作“酒店业的发展”这一节的视频时,根据该课程讲授的规律,一般把它放在第一章较为合适。
c.多样化MOOC视频拍摄,提高技术支持。由于《酒店管理概论》这个课程教学要偏向于理论学习,这样这个课程中很大一部分可以使用PPT录播,一小部分可以采取到五星级酒店选景外拍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选景外拍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观和形象的了解酒店各个业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在进行“酒店主要业务部门管理”这些章节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制作外拍视频。
(二)《酒店管理概论》MOOC课程教学制作设计
MOOC课程设计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件、讲说稿件和视频。《酒店管理概论》MOOC教学设计是运用角色深入的方法来从酒店内部过渡到外部进行教授,其中主要角色变化过程是由门外汉到酒店职场新人,再到未来管理者这样不断深入,所以仅靠PPT来展示效果不明显。建议制作一些酒店业务管理部门英文的课件,这样展示会更加的生动形象,也能提高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酒店英语基本交流能力,如经费足够也可聘请专业的团队来完成。在课件的最后可以加入吹泡泡游戏,使学生在调节放松的同时还能回顾这段知识点。对《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来说,讲师讲课是否条理,语速快慢,音质好坏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效果好坏。此外,还可以在视频中安排讲师穿着酒店各部门的专业制服,这样会使整个视频显得更加专业化,更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学习课程的学生普遍会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她们会避免与老师同学交流,所以在互动环节我们提前设计准备好,实际拍摄之前做好排练工作。
(三)《酒店管理概论》MOOC考核方式和线上社区建设
在课程教授完毕后,我们还需要考核一下本科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在每一阶段视频结束后作一个小的测试或者在平时作业中做一些随机测试,最后可以做一次闭卷考试,这样多次考试结果权衡下作为期末的成绩,这样激励学生去刷新成绩,进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在对线上社区进行建设时,我们可以建立几个不同的板块,建立能帮助大家相互认识、同伴互评区域模块和大家可以合理建议的知识共建区域模块,以方便师生交流和教师改进。教师在整个MOOC社区中扮演着辅助指导员的角色,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进而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结语
[关键词] 高职 公共英语课程 改革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因为其“公共性”在充满改革与争鸣的高职文化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各种思想直接交锋的影响下,英语教育者们在尝试、摸索和奋进中总结着经验与教训,为课程的生存和价值奋斗着。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校期近20年,其公共英语课程在高职阶段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的变革,为课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一、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简史
笔者自从1996年进入广州番职院应用外语系工作,以公共英语教学为主要工作,见证了番职院公共英语课程发展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课程的依附阶段(1993~1999)。这段时间的跨度,主要从建校到番职院获得招生权。学院建校时的名称为番禺理工学院,挂靠原广州大学进行招生,所开设的课程也基本是本科课程的修订版,学制为3年。当时,公共英语课程名称为大专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遵循原有的专科英语的基本要求,采用本科大学英语的教材,授课主要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即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练习的“讲授-练习法”为主。课程教学方式基本采取的是小班教学,每周4个学时,分4个学期学完。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学生要参加由广东省统一组织的英语二级考试,通过者则颁发广东省承认的二级证书。这段时期课程主要是依附于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个模式。
2.课程的自主阶段(2000~2004)。自学院1997年挂牌为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后,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学院进行了反思和讨论,由此拉开了全院课程改革的序幕。在全国范围内,公共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课程的基本要求按教育部当时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2000年)》,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参加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的PRETCO(A、B级)课程考核的测试。在这一阶段里,课程使用的教材也逐渐出现了有“高职高专”标识的高职类公共英语课程专用的教材,满足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要求。在课程的教学法方面,在传统“讲授-练习法”的基础上,针对语言课堂教学的特点,逐渐引入了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任务式教学法”等。在学院层面,改革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针对扩招所带来的各种资源的不足,学院将原来两年共4个学期的公共英语课程改为一年两个学期内完成课程,总学时不变,周学时由原来的4变为8(吴敏,2006)。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提高了PRETCO测试的通过率)的同时,课程改革产生了诸如教学管理等问题(吴敏,2006)。
3.“工学结合”理念的影响下课程的深入改革阶段(2005~2009)。在高职“工学结合”理念的影响下,学院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作了全面深入的检讨。在这次大讨论中,公共英语课程在课程性质和学时上遭受了的挑战。为满足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要求,公共英语课程的总学时由240减至180。与此同时,对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深入改革,由“模块式、阶段式”的教学内容组成贯穿了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宋梅梅,2007)。具体就是将课程分为听说、阅读、专业英语和PRETCO备考4个模块,在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兼顾专业英语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过级考试备考的需要。
4.课程改革新动向(2009~)。学院2006年成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后,作为示范性指标之一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水平,PRETCO测试的通过率成为学院关注课程教学的重要指标。为此,学院狠抓课程质量,明确了以PRETCO证书代替课程考试的制度,各专业也对公共英语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的外部环境影响下,课程的管理者们制定了以过级考试结果为导向的绩效制,即以学生过级的平均成绩排位计算教师培养学生的绩效,并以此来衡量教师的工作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教师的绩效意识,提高课程质量,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保障课程质量的意识。
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动力分析
改革必然有其目的和推动力,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具体来说,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动力有如下3点:
1.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1998年起实行扩招,其主力军在高职教育。从小班到合班教学的实践并非是高职特有的现象,本科院校在扩招的过程中,在面临师资和时间等资源的不足时,合班也为权宜之策。在实践的过程中,合班教学在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的默认下逐渐成了既定的事实。可以说,语言教学的合班现象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大特色。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合班是节约了资源,但是,是以牺牲学习者的口语实践等课堂参与活动为代价的。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传统的小班教学已成记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转变为众所周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对于部分教育工作者来说,合班教学不失为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手段。在网络日益普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的环境下,高等教育在走向社会中心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受考验。在这样的环境下,高等教育的扩招必然会使涉及教学对象众多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和争鸣成为焦点。
2.课程体现高职特色的需要
从传统来看,公共英语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译5种语言技能为己任。虽然,在课程发展历史来看,课程在侧重点各方面有所不同,即重在听说还是读写的能力培养曾经历过争鸣,但是,课程发展的中心仍然没有偏离传统的培养路径。随着高职教育由规模发展进入深入改革的阶段,高职课程的改革亦步亦趋,达到了“泛化”的境界。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不少高职院校在面对公共课程改革(主要指“两课”、计算机基础和公共英语课)时,首先,想到的是“取经”――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于是有了“两课”、计算机基础和公共英语课程也必须体现高职特色,也要“工学结合”。在这种改革的大环境影响下,课程的管理者在顺应潮流的同时,采取了课程内容选取方面的革新。于是,出现了公共英语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创新,在强调以语言技能培养的同时,采取折中的办法,引入体现行业或工作场景中的英语知识,以此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实践确实带来了不少新的理念,例如,以工作过程的场景所需要使用的英语知识组织教材学习内容等。虽然这样做增加了英语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在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影响下,面对语言能力培养的渐行渐远,似乎有些迷茫了。
3.课程质量提升的需要
为体现高职特色需要的改革在轰轰烈烈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渐告一段落。冷静之余,人们在思考着课程改革的得与失。此时,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的集结号已骤然吹响,围绕着高职课程质量的行动正式展开。课程质量的好坏必然有其体现的指标,除了课程成绩、竞赛表现和学生与同行在测评系统的打分外,最直接的就是学生参与证书考试的表现,而在高职院校层次,涉及范围广的计算机水平和英语水平考试就直接成了两个最为重要的指标。在规模发展阶段,尽管学院对课程质量、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水平和过级考试成绩一如既往、同等程度地重视,但是,在教师层面,学生考证通过率始终是对自我工作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回报。高职教育进入深入改革阶段后,学院急需能直接体现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较强表现的指标,公共英语课程的过级考试成绩理所当然成为必选。
三、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路径取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有教师、教法、学生和环境并列出了一条公式:课程教学质量=(学生+环境+教法)*教师质量。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公式可以看出,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路径选取有4个因素,虽然教师的作用固然不可替代,而改革的路径往往也较多选取教师和教法,但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是4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果仅在环境、教师和教法作努力,忽视学习者的需求,课程质量亦无法保障(陈华胜,2008)。
纵观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不难看出,改革路径的第一个取向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变量中的环境因素的表面上的改变。例如,合班教学,虽然改变了单位内学生的总数,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法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这些改变的目的是被动的,并非围绕语言技能的提高而改。再如,为了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作了充分的改变,但是,在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环境下,对于语言能力训练必然会减少。必须指出的是,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环境的改革是在高职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条必选取的改革路径也是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始发路径。
相对于教学环境路径的必选,教学法改革路径的选取似乎是教师们各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法宝,少有涉及。其实,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法中不少都是比较成熟且可以借鉴到高职其它课程教学中去的。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很早时就已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具体的如“交际法、小组讨论法和任务式教学法”等英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法,还是较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随着“做中学”教育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的流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也受到影响,直接体现就是课程教学者们在教学交流中纷纷使用“项目教学”的字眼。有鉴于此,笔者也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发现在工科领域流行的教学法未必对公共英语课程所有内容的教学适用(陈华胜,2010)。
由公式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于教师质量因素路径的选取其实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然而,这条路径在操作实践的改革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偏差。例如,绩效制作为一种激励制度是顺应改革潮流的,但是,制度设计如果过于仓促,其执行结果必然会牵制部分教师的积极性的发挥,总体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制度评估手段和变量的单一加剧了制度漏洞的凸显,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经验与问题
1.经验
(1)课程改革作为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手段,是不能成为其发展的目的,否则,课程改革就失去了其意义。当然,课程改革的过程本身就是课程发展的宝贵经验,经历过课程改革过程的教师明显就是课程不可多得的资源。并且,该项资源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领悟高职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同时,在已有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和坚定了改革的方向。
(2)被动的课程改革很容易丧失课程的性质,即作为语言类公共课程的公共英语,因为其影响面大,课程的一些指标如过级率等容易作为课程质量的参考依据而受广泛关注,但是,课程改革必须在遵循改革原则和明确课程性质之间寻求平衡,否则,课程改革很快就失去原有功能,在掩盖掉课程性质的同时,走了弯路的同时又转回了原点。
(3)现代的课程发展理念离不开传统的课程发展理念的借鉴与吸收,否则,课程改革可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2.问题
在基于网络平台的现代教育逐渐普及的环境下,传统的公共英语课程如何确立课程发展和改革的方向?课程改革如选取学生为主要路径该如何发展?这些课题作为探索课程发展的主战场必定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五、结束语
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实践为探索高职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平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改革的实践者们秉承着传统,为了实现最终的目的,在不同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走过了不同的探索道路,为课程发展乃至高职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华胜.论PRETCO机试对公共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陈华胜.英语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0,(1).
[3]刘春林.高职英语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4]吴敏.论高职英语“二•八制”分层教学[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启发和点拨。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通过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帮助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追求。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应用文写作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目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建设也愈来愈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以其自身具有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然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如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模式老化、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论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途径。下面,该文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出发,就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方向及策略谈点浅见。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1)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民跨入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主导与推动的作用。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3)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人才。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越发重视实现工学结合,在课程改革上尤其重视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倡导“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的教学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主张突破原有学科体系的框架,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建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这一崭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1.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符合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应用文写作是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应用范围广、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课。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应用写作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写作技能,培养学生更好地与社会融合、更科学地处理好公私事务的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科研中的写作需要。它为实用而作、以用为本,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决定了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现代办公的基本写作技能,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技能,如何结合学生专业及未来职业生涯进行写作技能训练,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及企业对实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成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工作环境和过程为其搭建平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突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课程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生产出产品或提供服务为目的的课程模式,给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