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管理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6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上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速。它对传统的校园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师生产生了影响。如何利用好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摒弃其消极作用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园的精神氛围,师生在这种氛围里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并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其价值观和世界观。鉴于网络的迅速普及,高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平台,便于师生进行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和休闲娱乐。虽然网络上信息丰富,但良莠不齐,所以,网络文化有好的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有不好的一面,起到了消极作用。
1.1 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网络文化有其积极的作用,第一,网络文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求助于网络,并且可以得到满意的回答。第二,网络文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的开放性和普遍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局限,网络吸纳了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资源。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轻松获取这些文化资源,学生也不例外,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学习,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文化素养。第三,网络文化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很可能演变成心理问题。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看电影、听音乐、聊天等方式,把心中所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想发泄的不满释放掉,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帮助。
1.2 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
当然,网络文化有其积极作用,就有其消极作用。首先,网络文化严重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网上经常接触一些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无形中难免会受其影响,使学生对善恶是非、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产生模糊的标准,盲目追求个人享乐、刺激的生活方式。其次,网络文化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和人际交往,学生经常泡在网上,无论是学习还是娱乐,使他们减少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去网上寻找解决方法,使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其会削弱人际交往的能力;最后,网络文化冲击着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网络上的资源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资源的使用没有具体的法律和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陷入沉迷的境地,比如玩网络游戏,而学生处于一种无法自我控制的状态时,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2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基于对网络文化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分析,高职院校应拿出有效的建议与管理对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的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
(1)提高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视度,把它纳入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中。只有把网络文化纳入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中,才能真正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才能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功能,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帮助学生提升能力的平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这支队伍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深厚的计算机知识,这样在传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才能很好地过滤网上的不良信息,才能利用好网络上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学校就要出台相应的对策,对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给予其各种奖励,以激励他们向这方面努力;在评聘职称上,向这方面的人才倾斜,提升他们的待遇。总之,所有的对策都是为了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进而建设和管理好网络文化。
(3)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建设贴近学生的网络文化,凸显学校网络文化的特色。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把网络文化打造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把本校的文化底蕴融入到网络文化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文明和学术文化。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把网络文化创建成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内容体系,发挥其引导和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多投入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校园里学生可以方便上网,在网络上多开发一些学生喜欢的板块,比如论坛、成果展示等,使学生有说出自己想法、展示自己成果的地方,多展示一些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网络文化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网络文化才能被充分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勇飞,王建新.新时期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4).
【摘要】高等院校在新建校区的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当前采用了以办公室为单元的转移模式,不利于高等院校在新校区功能的快速恢复。文章认为高等院校新校区的建设实质是老校区原有职能的恢复,因此老校区固定资产的转移应以基本的职能功能为单元、结合模块化的操作手法实现原有功能的快速恢复。
【关键词】固定资产转移 新建校区 功能单元 模块化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历来受到资产所有者与使用者的重视,一直以来关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研究也有相当成果。总的来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随着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与发展,已经逐步积累了相对实用和可靠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与体系,整体表现为固定资产的入库、使用与报废等系列性的流程管理与涵盖了资产生命全周期的过程管理,同时在资产的管理体系上形成了以资产管理方、财务部门与二级使用单位共同负责并强化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并且越来越倾向于细节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对高校资产的价值衡量、损益评估及资产更新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日渐形成了以资产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为代表的管理体系,条码与资产管理数据库的结合不仅使高校固定资产全面转向数据化和信息化,也使资产过程管理变得更为轻松。整体而言,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形成一套以条码信息化为代表的信息管理体系,并且在数据的开放接口等方面也正逐步与财务系统等其他系统进行良好数据交换的复合系统,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与评估等构建成为一个动态、完整和全面的立体系统,为我国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与当前的绝大多数固定资产管理研究均建议于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基础之上,而对新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则少有涉及。例如当前高校固定管理研究倾向最为丰富的表现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接口开发与资产的动态管理方面,对新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涉猎较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出发点联系紧密。当前常见的固定资产管理多为既有资产和历史积累资产的重新评估、更新换代与资产重组,对建立在初始状态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实践领域较少,而对高校的新建校区的固定资产管理也依然延续了既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表现为老校区既有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分列,并未对其进行全新的规划和管理,体现出明显的资产延续性和管理体系的稳定性。
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着新校区的建立、老校区的延续维护或者消解,这些都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适当的管理,从最大程度上盘活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在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与研究中,对高等院校进行校区搬迁过程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则几乎处于空白。由于高等院校自身的运作特点,一般高等院校进行校区搬迁均选择工作负荷最小的暑假期间,校园中各项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都处于停滞状态,无疑对资产转移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时机。然而,在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基于校区搬迁为前提的固定资产转移往往表现出非常单一的打包、装车、卸载、安装的工作流程,呈现出原始且线性的工作模式,不利于校园内各职能部门快速恢复工作能力的目的,需要对其进行更为恰当的规划和研究。
一、当前新校区搬迁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的高等院校新校区搬迁过程中,尽管从资产管理方与使用方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来保障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与良好状态,但在当前的资产转移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较高的资产损毁率。一方面,由于部分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年限,加之在此前的使用过程中维护不足,导致其在搬迁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损毁率,这是搬迁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只要搬迁过程中不出现过高的损毁率,都应属于正常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在以往固定资产的购买与使用中均实行了尽可能节约资金的原则,因此导致部分固定资产无论在使用寿命还是自身质量方面都处于近乎极限的状态之中,在相对稳定和固定的使用环境中能够发挥出较好的状态,但是在长途搬运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较高的损毁率,这也是当前校区搬迁过程中出现较高损毁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校区搬迁这一过程中,资产管理面临着转移资产数量大、种类多、门类杂、质量参差不齐等多方面的考验,尤其是搬迁过程中的操作更是难以掌控,进而导致固定资产本身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固定资产转移尽管是建立在条码与计算机动态管理的基础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依然停留在原始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转移延续着以办公室或二级使用单位为原则的打包、装车、运输、卸载与再安装的操作方式,尽管在资产的掌控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效率上却体现出较差的状态。
总的来看,高校校区搬迁过程中固定资产的转移在表现上为设备的地理位置变换,但实际上则是其功能的地理位置转移,当资产管理者将思维定位为设备的转移时则将采用注重物质本身的完好性管理,进而采用以办公室或职能部门为单位的搬迁转移模式,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校区搬迁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然而,若管理者将思维转变为职能部门基本职能的转移的话,采用的将是基本职能依托设备与人员的快速转移,将极大程度提高职能的转移速度与效率,使职能部门快速实现在不同地点的功能构建,从而为新校区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来看,当前以办公室为基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转移模式面临着下列几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固定资产在转移过程中的整体损耗率偏高,单次转移的固定资产门类、种类与数量等都偏大,转移过程中难以做到精细化操作,校方也无法提供面对复杂对象集合的精确搬迁要求,工作过程处于混沌状态难以监管;二是以办公室为单位的固定资产转移在进入新校区后校园整体功能恢复较慢,复建周期较长,难以快速的恢复高校相关职能;在当前的高校职能部门中,各个职能部门体量不一,设备拥有量与搬迁要求均不一致,单纯以办公室为单位进行搬迁尽管能够在资产管理上体现出较强的固定性和完整性,但是在学校的整体功能恢复上则难以保障,往往出现部分职能部门搬迁复建完毕却无事可干的状况;三是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往往受到来自基建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影响较大,以办公室为单位的资产转移模式面临着部分区域内功能无法恢复却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好反馈的窘境,进而对整体校园的功能恢复造成阻碍。
二、基于功能单元的新校区固定资产搬迁模式
如上所述,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与老校区的搬迁过程中,转移的不仅仅是设备,体现的不仅仅是物质和设备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化,更是高校在相关职能方面的位置变换。在具体实践之中,新校区的建设相比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和转移难度相对更小,其最为重要的便是新校区所拥有的功能都是在老校区功能之外的新增功能,其所需要注意的是对新功能的增列得到保障即可。而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则不一样,与新校区新增功能不同,老校区的功能完全被消解,若新校区的功能无法得到快速恢复的话,学校的整体功能将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整体运转,因此老校区在整体搬迁时尤其要注意功能的完整转移,这也是笔者建议老校区在进行校区转移时以功能为单元进行搬迁实践的根本原因。
相较于在老校^外进行新增校区的功能完善而言,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功能备份,只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有功能,否则将影响到学校的整体运转。基于此,笔者认为此种类型的校区搬迁需求的固定资产转移应遵循以基本职能保障为单元进行搬迁工作实践,以达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保障功能的转移与对新校区基础设施的全面测试。
基于此,笔者认为基于功能单元的新校区固定资产搬迁模式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信息化操作,功能前置配置。在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对资产进行条码化、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常态,对固定资产的转移过程管理和功能复建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起以基本的条码化、信息化为基础的资产转移模式,对其进行功能配置。在以往的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往往采用使用搬家公司进行办公室整体打包转移的模式,然而实践证明该种方式对于校区整体功能的快速恢复并不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老校区灭失而新校区亟待进行功能恢复的固定资产转移工作,应该以计算机为基础在搬迁之前进行基本功能的搭配与管理,即在搬迁工作开始前对基本功能进行梯队化、数据化管理,即合理分配一个办公室的职能梯队,首先筛选出最为基础的固定资产设备进行搬迁,使其在搬迁到位后能够立即恢复新校区的基本职能,而不是将办公室整体进行搬迁后缓慢恢复的操作方式。
使用该种操作方式的前提在于,当前的资产管理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即需要对相应职能部门的职能与拥有设备进行整体的功能等级划分,从而在搬迁优先级上进行选择和配对,以最快的速度筛选出各职能部门的基本功能进行打包搬迁和异地复建,从而快速构建出异地的基本职能。这个过程需要以计算机精细化管理为代表的信息化方案进行支撑,不仅需要对全校职能部门的设备和资产进行数据化、电子化,更需要对其功能进行优先级的评估和动态搭配。
第二、设备的通用配置原则。异地功能复建的基本原则在于原有功能的良好复制和转移,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资产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是整体过程较为耗时一个方面,即将合适的资产转移到合适的地点使其发挥出恰当的功能是该过程的核心要求。相对于新增校区建设中固定资产的转移多采用全新设备配置不需要顾虑到功能匹配的问题而言,老校区的固定资产转移面临着固定资产与设备的新旧功能匹配问题,即需要将原有的设备和资产转移到新的地理位置的原有功能中去,这一过程无论是对搬迁过程还是对功能的良好复建都显得繁琐而漫长。
基于此,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在配置之初就需要体现出较强的通用性,即设备的适用范围尽可能广、使用场合尽可能宽泛,从而使其具有较好的通用条件,为后续在资产转移过程中的功能配对实现较好的基础条件。而对已有较长使用时间和规格不一的设备而言,资产管理方应在日常使用中及时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将资产的匹配性提升到最高程度,进而形成基础设备完全通用化、特别设备针对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而在部分设备中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也应遵循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使用固定资产的梯级化管理。
第三、基本职能的模块化设置。为尽可能形成较好的新校区功能复建条件,原有职能部门的基本职能应该形成较好的模块化设置。即原有的职能部门所拥有的职能应该是梯级化、模块化的,而不应是含混的职能分配。如前所述,新校区的建设实质上是相应职能的恢复,因此职能部门的固定资产与既有职能的划分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新校区职能恢复的效率和程度。
基于此,笔者建议在老校区搬迁之前对相应职能部门的职能进行模块化切割,结合计算机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对相应职能的优先等级、复建难度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匹配优先等级进行数据标签设计,再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的模块化操作方式对其进行模块化搭配。针对新校区功能复建的实际情况,对老校区的职能部门搬迁和资产转移进行有计划的、分批次的进行以功能复建为原则和基点的资产转移,实现功能的模块化转移。
三、结论
高校固定资产转移是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一个难以规避的环节,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尽管日益精细化,但是对该方面的研究还颇有不足,因此笔者认为未来高校固定资产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的资产转移应该遵循以基本功能为单元的功能模块化方式操作,从而尽快恢复新校区的相应职能。
参考文献:
[1]马琳,张波.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 长春大学学报,2007,(09).
【关键词】 医院;建立;高效;管理模式
1 医院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上去了,如何为它提供一套相匹配的软件系统,如何让一个三级标准的现代化医院能够正常的运转?而目前医院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已造成了医院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1.1 医院组织管理体系欠合理 责、权、利未达到高效一致,协调运行不力,绩效不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制度的可操作性欠缺,执行力度缺失。管理结构上存在重叠,条线交叉,存在职责重复、互相推诿的现象。
1.2 人力资源管理传统,与发展不相适应 在目前政府严格控制医院进人权的情况下,医院并没有真正成为人才市场上的主体,医院的人事部门仅仅是一个行政服务部门,考核评估沿用的仍然是德、能、勤、绩几个方面,看似全面具体,实际上笼统空洞,难以反映不同岗位对不同层级人员的不同要求,评估往往流于形式。
1.3 薪酬制度沿用的是类似于政府机关的等级工资体系,工资结构和工资水平基本不能体现一个人的贡献情况,即基本薪酬远没有和个人绩效挂钩。为弥补这一缺陷,医院也进行了相应调整,设立了绩效工资,但没有一套具可操作性的业绩评估制度,事实上难以实现与个人实际工作绩效挂钩的绩效工资,应该说,医院的薪酬分配在实质上已很难起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而且会直接导致人才的流失。
1.4 医院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服务流程不清晰,有待优化 一方面,医院既希望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医以增加业务量,同时又担心医院提供的服务是否安全、快捷、有效、舒适,是否满足患者需要,医疗需求旺盛是一个大趋势,[1]注重环节管理,改善服务流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1.5 我院的信息化建设在成都周边区市县市级医院里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项目。不过随着办公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纵横比较了北京、上海、重庆等医院之后,我们看到了差距。医院的信息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好了,一些模块也相继运行,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
1.6 设备管理只是处于最基本的被动型管理,管理方式比较粗放,人员的岗位技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2 关于改进管理模式的一些设想
2.1 以规范促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严格按照医院等级标准设置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尤其要对各个工作环节及各部门之间的接口作出明确规定,避免因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接口不明等原因造成的相互推诿现象。
结合目前我院发展的趋势,下一步的医院管理应步入以“岗位管理”为轴心的医院综合目标管理阶段。首先进行岗位设计,明确岗位的责、权、利,尤其注重设计的可操作性,再选择竞争上岗。
2.2 以创新促发展,搭建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建立一整套包括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激励、流动和绩效评估体系,制订出内容详实、具可操作性的制度,重点在于执行。在薪酬分配制度上,改进原有“收-支结余提成比例”的绩效奖励核算方式,探索建立以岗定薪,以工作业绩定酬,以重点岗位和技术含量倾斜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体系。目的在于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和技术价值,发挥其激励作用。
2.3 以培训促提高,保证医院发展的持续动力 ——地震后到现在,医院已经分期分批地有计划地安排各专业、各层次人员到北京301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华山、第一妇婴等地进修学习,作为对口医疗援建单位的上海瑞金医院先后派出了八批优秀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到我院进行技术支持、业务培训。三年援建任务结束后,两院仍继续采用“后援建时期”的方式,以一对一的培训模式,以一定时间为期限,对各层面的管理人员、专技人员进行专业化再造培训,加强职业化管理的走向,包括让从专业岗位上提拔起来的管理人员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管理知识。——随着高精尖设备的大量购入,医院需要大量懂操作的持证技术人员,要有目的地引进人才、参加各类资格培训,同时也对我们的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前单纯的设备维修上,而应当包括从设备的引进、使用、保养、维修到最终淘汰设备的全部过程。
2.4 优化工作流程,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 ——优化诊疗服务流程,突出全程化概念。通过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科学管理、加大对病床周转率和平均住院日的考核与奖惩力度等多种途径,消除冗长的就医环节、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其目的一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二是避免因服务流程的不够科学合理而造成医院运行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优化诊疗设计流程。完善医院服务必须进行医疗服务流程再造[2],所以,应规划出合理、实用、快捷、高效的服务流程,让患者即使是第一次到医院来就医,也能够通过清晰、正规的标识和导医服务,顺利完成从挂号、就医、做各种检查、划价、缴费、取药,甚至入厕一系列的活动,尽量避免让病人一次又一次地来回奔波,避免让病人产生一种进入迷宫的感觉,这样既节省病人的就医时间,又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
2.5 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初步实现管理现代化。目前我院每个职能办公室都配置有电脑,并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办公模式,可是职能科室之间并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下一步我们设想应该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需要每个职能科室不断更新自己手中的数据、信息,院领导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其决策服务。职能科室也由原来的被动提供信息变为主动提供信息,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以信息技术为保障,实现流程化管理。我们以门诊流程为例,将门诊患者就医过程分解为导医、挂号、候诊、诊疗、检查、取药、收费等基础流程,从而对每个流程实施监控,实现流程化管理。
这样的流程,从简化门诊环节、优化诊疗流程着手,将病人持各种单据等候的情况变为在病人到达前相关人员已通过网络传送的信息着手准备,减少了病人等待的时间,可以缩减病人平均就诊时间,改变目前排长队的现状,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病人病情得到了及时记录、更新与保持,有助于保证病人在机构内部获得连利用续性的医疗服务,将医疗服务真正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
——发挥信息平台功效,实现病案管理科学化。通过将大量、准确、分散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再利用医院现有的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对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充分发挥病案统计的反馈作用,通过反映医疗市场的需求、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费用使用情况,避免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消耗。真正把统计室由过去的“单纯数据输出库”变成“综合资科智囊室”。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陈 鹏(1978―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参考咨询;学科馆员;民办院校
摘 要:民办院校图书馆建立参考咨询学科馆员制度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文章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论述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588 ( 2016 ) 01-0052- 02
学科馆员制度是大学图书馆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工程,是大学图书馆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当前民办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意义
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学科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速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建设学科馆员制度能够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大大加快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速度,真正体现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学科馆员是由图书馆挑选出来为读者主动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能够通过多途径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能够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最新的文献信息。在保证信息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的基础上,学科馆员制度使得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基于学科馆员与信息用户的紧密联系,能够使图书馆更多了解用户信息需求及其变化,从而建立一个提供最佳学科文献资源的服务平台。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使得图书馆的发展模式由传统的文献管理模式转变为知识管理模式,摒弃了当初那种“坐等”用户上门的被动服务形式。由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动与学校相关学科老师联系,针对其对信息的需求开展与其专科对口的学科信息咨询服务。及时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与整个图书馆能够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匹配,以更快速直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及协调图书馆各个部门为读者解答问题。这种主动的较为深层次的服务,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能量。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使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由以前的单一、简单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综合、系统的服务模式。提供服务的不再是单个的图书馆员个体,在学科馆员制度背后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图书馆。
图书馆为了获得信息资源,必定会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有所消耗。如果这种消耗带来的信息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需求用户手中,那么这种消耗的价值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小。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和信息用户的联系人,能及时了解信息用户的情况,在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变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学科馆员制度使得图书馆的服务不再是单向的,信息用户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学科馆员的纽带作用下,成为一种互动关系,最终这种互动关系必将变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良性循环必然会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莫大的益处。
2 民办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不断地壮大。学院的办学层次在逐步得到提高,相应学科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是势在必行的。学院通过学科调研和比较,确定了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对相关学科及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为学院科研提供保障和服务的图书馆,面临的既是压力也是发展的契机。在教师承担学科建设和科研任务越来越重的时候,图书馆为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就显示出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对图书馆来说也是提升自身地位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一方面,虽然图书馆一直被称为高校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保障。但是在普通老师眼里能够看到的仅仅只是藏书的多少以及图书管理员借借还还等一些非常简单的服务工作。图书馆的工作甚至被认为是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胜任。另一方面,教师承担学科建设和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又苦于找不到获得相关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每年的毕业生当中就有很多同学对图书馆能提供的文献资源和帮助了解甚少,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无从下手。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图书馆应主动将服务融入学校发展中去,使图书馆员不再是坐在图书馆里被动等待服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让图书馆的资源和读者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匹配,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谋求图书馆的服务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长期的发展,同时也必将提升图书馆自身的地位。
3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
虽然民办院校图书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作为私立学院,在人力、物力方面还有很多受局限的地方,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也比较落后,要跟上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发展形势谈何容易,但是国内外图书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对民办院校很有借鉴价值。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逐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
目前,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由4~5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兼任,他们本身还要完成其他岗位的工作,且现在只能提供初级的服务。具体服务内容:①通过一些常用的网络工具形成较简单的图书馆与学科信息用户的交流机制。②能根据与读者交流的信息和用户的需求提出增加和丰富相应馆藏的建议。③宣传图书馆的各种文献资源、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内容与方式。④收集与解答学科信息用户在资源使用方面的问题,对用户开展适当的培训活动。总体来说,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是较为初级的,对更深层次的服务现在尚无法开展,这也是大多数民办高校馆员制度建设的普遍现象。
4 发展学科馆员制度面临的问题
4.1 人员短缺问题
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的学生读者有约万人、教师读者有近千人,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有二十多人,维持一般日常工作尚需招聘勤工俭学的学生,设立学科馆员的人数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因此,目前提供的学科服务仍主要在学科信息导航层面,无法深入到知识服务层面。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对象大多是主动来咨询相关科研信息及检索方法和途径的读者。民办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大学科馆员人力投入的力度,学科馆员可以在图书馆现有人员基础上进行选拔、培养,也可以引进专业人才。
4.2 文献资源相对匮乏
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有纸制图书160万余册,电子图书30万余册,电子数据库也逐步购买了一些。无论是纸制文献还是电子文献,资源的质量都直接决定着学科服务的质量,增加相关文献资源的投入是必要的。购买电子图书、期刊都是必需的,但是不能全部依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付费的电子资源,那样必然会耗费图书馆大量的经费,必须提高学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科馆员信息检索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得与学科研究相关的更多和更新的信息资源。
4.3 学科知识服务深度不够
一方面,有些学科馆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不够;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科馆员在馆内还兼任其他工作,只能对读者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指导服务?无法提供个性化?深层次学科专业知识服务,这就造成了用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偏低?
提升学科馆员的专业技能以及服务能力成了当务之急。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培训来提升学科馆员自身的综合能力。能力培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掌握图书馆软硬件及网络的能力。主要是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以及对图书馆内部信息资源的熟练掌握?其次,能单独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能力?主要的内容为信息资源获取能力、信息资源的筛选能力,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分析和正确解读能力。最后,能够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主要表现为能够协同图书馆其他馆员为读者提供服务和问题解答,能够协调信息需求者之间的矛盾,做到信息资源服务最大限度的优化匹配。
要想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人群,必须提高学科馆员服务的质量。除了对学科馆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之外,还必须在服务意识上转变思想;需要学科馆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学科馆员要有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意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学院重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情况,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实时跟踪掌握学科发展,了解学科的文献信息需求变化,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分析研究学科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只有不停地对相关学科进行关注、跟踪和学习,才能为信息用户提供优质的科研信息资源,才能真正地履行好学科馆员的职能。
5 结语
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学科馆员服务虽然面临不少的问题,但是学科馆员服务的建设却是图书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如果回避这些问题,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将会裹足不前。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需要高校、图书馆以及学科馆员自身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能把学科馆员服务建立并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申荣.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探微[ J ]. 菏泽学院学报,2008(10):140-142.
[2] 赵晶.民办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初探[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269.
[3] 黄义文.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 49-50.
[4] 王婷.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探讨[ 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10):49-51.
一、学校领导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师生健康。
可能由于超市、小卖部是由外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造成学校负责人对其经营的放任,把安全经营放在一纸责任状上,忽视了对学生、老师生命健康的重视,食品卫生安全责任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对师生生命健康安全负责,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服务意识。
组织超市、小卖部经营人员认真学习《食品卫生法》及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文件,严格按照卫生防疫、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察,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的规定要求,合法经营。要把师生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增强服务意识,不唯利是图,体现公益性,让利学生,减轻学生负担。
三、改善环境,提高卫生水准。
超市、小卖部要宽敞、墙壁洁净,保证学生进行高峰时流量顺畅,避免发生踩踏事故。货架、展柜摆放合理没有破裂尖锐避免学生划伤。室内原有设施、物品、食品外包装等无尘。保持防鼠、防蛇、防蟑、防尘、防霉设施齐备有效。室内空气清新无异味。设有食品卫生、食物营养、科学膳食的宣传栏板。经营服务人员必须经过卫生部门体检取得健康合格证方能上岗。上岗期间服装整齐干净,不浓妆、不佩戴首饰,语言举止端庄自然,态度亲切。创造学生轻松怡然的购物环境。
四、严把食品质量,杜绝安全隐患
1、食品卫生质量是超市、小卖部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对取进食品必须索取进货企业的相关合法证照(生产许可证、食物流通许可证、工商登记证等)及取进批次的合格证、检验证等,并登记进货日期、质保期限。
2、坚持食品保质期前下架制度。真空包装食品保质期15天前下架退货。新鲜食品保质期前一天下架退货。有专人每天对照进货登记,查验,负责食品下架工作。
3、坚决取缔自制食品的项目,如烤肠、冰饮等。
五、建立检查小组,保证信息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