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 培养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已经受到了全社会各界人士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实施新课改革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更是教育工作者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任务。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渐入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互动合作学习必然受到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别倡导互动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实施合作互动学习更显得顺理成章,不可或缺。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互动合作学习作一简要论述:
一 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国家把新课程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做为这次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三维目标中“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和形成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全的标准,既使一个人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壮的体魄,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同样是一个不健全的人,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把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重,教师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生心理上存在如自卑感太强、耐挫力差、胆怯、害羞等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体验的过程,又是教育意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形成态度并内化成价值观,如在活动中让学生“当一次主持人”,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勇气,消除胆怯和害羞等学生常见的心理弊病;组织学生“去参观爱国教育基地”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 教师要加强学生自我在心理上控制情绪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这句话包含着“学生个性有多样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承认这个事实,在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实施心里健康素质的教育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很好落实。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过渡期,他们的情绪时常不够稳定,有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时常为一些小事伤心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一次考试不理想而泪丧,甚至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兴趣。心理专家指出:“情绪是认识自我的镜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接受真实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抓住学生青春过渡这一关键时期中并非每个人时时刻刻的情绪和态度是积极乐观向上的特点,偶尔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但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情绪的教育,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让学生自己找原因、查根源,分析自己平常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事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强调学生要注意分析自己主观方向的原因以及体验不良情绪给自己或给他人带来的危害,通过找原因、查根源、体验等措施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不良情绪都是可以控制和转换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我在心理上进行控制情绪的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得到锻炼
教师是课堂良好教育氛围的直接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情和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使人类原本具有的欲望,以及其自然而最佳的状态发挥出来。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尊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消除学生心灵上的恐惧感,从而使师生之间增进感情交流,形成心灵上的和谐的共鸣,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教师还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谐,教学要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施教,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更要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随时调整学生的认知行为,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东西,都愿意做一个好人,只有在这样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品质等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去创新,才能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很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生活、学习充实乐观起来,推动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形成,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教材教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和新教学大纲,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四、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①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③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
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二、数据库课程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分析
1.地位及其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以及公安管理等专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信息时代的优秀网络安全管理与执法人员。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数据库同样应该成为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教授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管理,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前沿,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对完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库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的网络犯罪现场勘查与取证、电子物证分析、网络犯罪侦查、信息安全技术、恶意代码分析、数据挖掘等课程提供基础。
2.信息时代数据管理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公安信息资源以数据形式存在,而数据驱动警务变革成为现代警务发展趋势,这对整个公安工作提供了机遇、提出了挑战,使数据库管理、维护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全球网络化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无所不在,促成了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数字世界疆域扩大和数据内容纵深发展,数据挖掘等非传统手段的使用能力,极大地体现了公安战斗力的强弱。其次,数据间各种联系对公安工作蕴藏着巨大价值,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将为公安工作提供巨大助力,极大地影响着公安工作模式。第三,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中,网上“打、防、管、控”办案,网络犯罪现场勘验,发现、收集、固定、保全电子数据证据和分析检验,开展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情报研判工作,也都离不开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
3“. 互联网+”时代的公安工作新特色。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对于公安工作“互联网+”意味着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公安工作中,要求公安工作者转变思想,顺应信息化潮流。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相继以互联网、行业网为基础搭建了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整合获取各类信息资源形成数据资源池,围绕这些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应用系统,以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其中,数据的有效性是公安应用成效的核心。
三、公安工作数据库应用能力需求分析
数据库是可以表示信息的数据仓库,在数据库中可对这些数据按照组、列规则存放,并对其进行安全、规范、去冗余等集成化管理,最重要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几乎超过任何一门语言处理能力。理解数据库存储原理和应用是数据处理相关工作之必备能力,也是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人员的必备能力。数据库课程是培养数据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教学对象信息素养的有力工具。为使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有必要将该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能力需要结合起来,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输出满足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进行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1.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利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通过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存在若干不足。
(1)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库设计范式)、关系代数和集合运算数学理论基础、结构化查询语言等,内容繁杂且有较大跨度,但实验实训中实际结合的案例少,导致课程与实际解决问题脱节。
(2)教学方式方面。课程内容繁杂导致理论学习较困难,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二者相比,学生提出理论知识多且不好学,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适应该课程。
(3)考核方式方面。数据库课程兼具强理论性和强实践性特点,导致传统的考核方式反映不出真正的掌握情况。
2.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进行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为了提升数据库课程教学质量,解决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向导,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
(1)调研并确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在调研阶段,主要依据学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对数据库技术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我院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传授数据库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写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
(2)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围绕着上述不同层次目标,从简单到复杂递进构建数据库课程教学体系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可将网络安全与执法的数据库课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个是在大二阶段进行《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主要教学内容为结合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学习。之后,可在大三或大二下学期开设《数据库应用实践》课程,具体学习内容为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通过实践掌握数据库应用技术,达到毕业后在工作中能够迅速上手的教学目标。
(3)设计教学方案并落实教学。根据数据库教学内容及课程性质,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巩固基础知识、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及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尤为重要。依照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分析,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工程实践两部分。课程实验目标、内容和方案主要是针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吸收设置,工程实践教学则为培养创新能力而设置,要求学生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了解前沿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实战演练中将锻炼和提高能力。
(4)实践总结并改进方案。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解中进行代码分析,利用演示加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用数据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在实践中通过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和锻炼学生,实现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测试课程学习效果。根据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改善。
一、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制定的能体现一定教育价值观的办学出发点。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决定并制约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并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教学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长的管理实践,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方向和品牌形象。
我国从2001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极其重视校长培训,说明了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改革进入纵深推进阶段的关键时期,校长的办学理念仍然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必须要面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面对每一位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而新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因此,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验现状,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最大限度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拥有科学的管理水平
新课程改革前1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校长必须要在立足本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践,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管理决策上,应遵循教育及管理规律、新课程的核心精神,制定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决策方案。通过适当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处于良性互动之中。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调动全校的各种积极力量,齐心协力完成学校的工作目标。在管理目标上,应着眼于适应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学校制度创新,而不仅仅囿于日常管理事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要做到科学管理,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突出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定位,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人格发展需要和知识养成需要,建立适应当代教育教学生态的工作机制。在管理思想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师生充分而又自由、主动而又生动、全面而又独特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发掘师生的创造性潜能,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关心师生的价值诉求,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
三、开拓教学的崭新局面
课程改革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小学校长必须到教师中去,从学生中来,推进生动活泼、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西部地区的小学而言,校长必须要走进课堂,做到引导教师的教学观念、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借鉴新课程改革10年来成败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课程改革现阶段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发挥教师投身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积极性,把新课程精神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适应的崭新教学模式。
走进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校长应带领教师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精神,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内容开展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课程三级管理的实践,引导教师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学校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使学校办学走向特色化发展模式。
一、对数学课程改革的解读
1. 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
迈入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解和适应信息社会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决定21世纪社会命运的人才培养中,社会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小学数学教育是夯实数学基础的奠基工程,其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自然尤显突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数学教育中的教与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 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 难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无法满足社会对数学教育的极大期望, 结果造成书本知识严重脱离生活实际, 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与社会所背离的,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部决定实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
2. 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内容基本有以下几点:第一,数学课程功能的转变。《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应该树立不单纯为知识而学习更为发展而学习.我们要学习的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数学是既要教知识、技能、方法,还不能忽视情感的发展。数学的情感发展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自信心意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对数学的认识。第二,数学课程结构的改革。《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性的学科,他更应该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来体现这门学科的作用.这也符合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的精神。数学应该活学活用。这正是数学课程结构优化的目的。第三,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内容‘偏、难、烦、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次数学课程改革更新了课程的内容,删去了数学课程中陈旧和偏离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密切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如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削弱了平面几何。第四,数学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以往我们一直将教学过程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受“知识本位”文化价值的影响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学习变的被动。新课改我们转变这种“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 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树立交往、对话的教学观。第五,课程评价的改革。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发展性评价”新观念,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手段,注重过程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第六,课程管理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二、 谈教师观念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数学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最终要看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教学模式是否真正转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数学观念的转变。
1. 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前面对数学课程改革了解,我知道到日益信息化、国际化和科技发展迅猛化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推理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需求与旧有的教育体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新一轮课程课程改革势在必然。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命运。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只有真正理解这些基本理念含义,才能把握数学课程改革的脉搏,响应改革。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现今有一句流行的格言便是: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这其中的道理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前喻文化中,整个社会的发展十分缓慢,教师现有知识就是学生未来所具有的知识,因此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到了并喻文化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而后学生同辈之间也以相互的交流 ,自己阅读书籍。现如今已是后喻文化时代,信息科技的革命使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变的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三、数学观念的转变
就数学课程改革而言,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念”也需要转变。然而何谓教师的数学观念呢?即教师对数学本质、数学教学、数学学习这几方面的看法。关于数学的本质和理念,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仅仅用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来刻画数学的观念,要有“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也要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