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投资理财规划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老年人 老年人理财 理财规划 理财产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101-02
一、老年人投资理财现状
随着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投资理财的行列。2012年,中国人均寿命已达73.5岁,2013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将达14.8%,“银发人群”(即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达2.02亿。老年人为了更好地给自己养老治病,以减轻儿女生活负担,超过六成的老年人都表示有理财需求。老年人投资理财逐渐成为我国投资理财的重要社会群体,因此有必要对老年人投资理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老年人科学合理的投资理财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1.投资理财产品的种类
目前,市场上个人投资理财产品按风险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两类,其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包括基金和国债,高风险理财产品包括股票、黄金和期货;按投资理财载体主要分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类。其中,证券主要包括股票、期货、基金及债券等。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在国家法律法规核准的范围内,利用银行专业投资能力,为客户通过推出不同类别的理财产品,其按风险又可划分为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和非保证收益率理财产品;按产品存续形态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产品;按发行方式分为期次发行和滚动发行产品;按投资方向主要分为固定收益类、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国内资本市场类理财产品、代客境外理财类(QDII)产品及结构性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债券型、信托贷款型以及票据型理财产品,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主要包括新股申购类、证券投资类及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结构性产品,其收益主要包括固定收益和期权收益。
2.老年人理财产品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理财产品,追求稳定可靠性高、风险度低的投资理财产品,大多数倾向于操作简单方便的银行定存和国债等产品。老年人为了能安度晚年,提高万年生活质量,有必要参与投资理财,一方面以弥补养老金的不足,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员工人均退休养老金升至1500元每月,现如今物价上涨迅速,靠这些钱维持基本生活尚可,但无法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若生病吃的药品花费不能使用医保报销,就连生活也难以维继;另一方面,老年人投资理财能有效保证其手中所持财富保值甚至升值。见图1所示,2012年1月到今年5月份,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银行较低的存款利率增长甚至为负,难以满足民众的理财需求,投资理财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种矛盾。
二、老年人投资理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理财意识薄弱,没有理财规划
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有理财需求,但是购买理财产品的仅占三分之一,购买过三个类型理财产品的不足五分之一,这其中购买国债的居多,同时选择国债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少之又少。此外,老年人观念守旧,对投资理财的意识不强,更看重资产的安全可靠性,而不是其收益率。他们普遍没有理财规划,不会对自己的收入、可能的支出及预留金钱做一个合理的理财计划,而是一时兴起,或是看着手头有闲钱需要安置才考虑理财。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新推出国债的银行门前,有不少老年人一大早就开始排队等候,或是一些老年人趁着买菜、逛街的功夫,呆在股票交易大厅,直盯着大屏幕的股票走势和变化,或是趁机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购买珠宝、黄金等。一些走在时代前列的老年人会使用网络进行理财,可为了方便,也只会选择一家离家近的、熟悉的营业网点进行投资理财,这也限定了其理财产品的选择。
2.偏好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大多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已退休,不再有稳定的工资收入,身体健康也不如年轻人,仅靠固定的养老保险金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一系列开销,费用还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也不如年轻人强,所以在选择投资理财产品时,多以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为主,例如银行定期存款、国债等,而对理财产品、基金等过于排斥。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老年人为图方便,将手头储蓄一股脑都存入银行,看着三五年的定存利率比三六个月的高2%左右,比活期高4%左右,于是就选择定存至少一年,多则三五年。可在生活中,他们由于年级大,身体变化难以莫测,遇到疾病、家里苦难等急需用钱的突发事件,这些定存未到期,取出来又只能按活期算,导致损失利息收入,根本没起到实际的理财作用。例如,一名老年人将3万元做定期存款三年,资金就会被冻结三年,若要提前支取,便会按活期结算,原来的预期利息则基本都损失掉了。
3.缺乏现资理财知识,投资易盲目跟风
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不善于学习金融、投资理财相关经济学知识,对理财产品的形态、种类分不清楚,也不会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大多数都不会进行年化收益率的转化。一部分老年人还喜欢一味追求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被推销人员三言两语的片面介绍后,就选择了那些高收益的产品,甚至购买非理财产品的保险业务。而老年人信息获取不流通,大多数都缺乏主见,喜欢跟风,人云亦云,贪图便宜,甚至选择参与投资一些“非法集资”的项目,最后,发现理财产品收益不如预期,或是被一些社会人士欺骗,不但导致自身财产受骗,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情和身体。
三、对老年人投资理财的对策建议
1.树立正确的投资意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老年人有投资理财的需求,参与投资理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应该树立正确的投资意识,要明确理财投资的目的和意义,不要过于保守,固步自封,不肯将一部分资金拿出来理财,坐等手头所持货币贬值;同时,也不能只看收益,不考虑风险,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选择那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另一方面,老年人理财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要将资金集中在某一类投资产品上,这样既能有效防范风险,也可能获得一些意外的投资收益。
2.保持良好的身心,科学合理的投资理财
老年人年事已高,身体变化莫测,老年人理财应让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在此基础上,去选择理财投资才是最合适的。而且,老年人理财应该留足日常生活备用金,例如可能的医疗费用等,以及一些不确定的大额开支等,这些开支是可能会随时用到的资金,因此,老年人应该最好以银行活期存款方式留存一定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而且,考虑到老年人理财知识的欠缺,应选择专门的理财师帮忙理财,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方式,例如中低风险的债权、基金、定投保证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等结合储蓄型保险等方式,通过组合投资,分散可能的投资风险。此外,老年人在做投资决策时,一定要注意比较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比如,购买理财产品,可以选择保本型的产品,买得更安心;购买保险产品,可选择期限相对较短且资金领取方式更为灵活的万能险,一般有最低保底收益,满足自己稳中求胜的要求;至于基金类产品,老年人可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货币基金,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下,进可攻,退可守。
3.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
目前市面上的理财产品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别。所以,老年人在投资理财时,应该选择合适自己的产品,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晚年收入和家庭财务状况,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承受情况做出判断,切忌偏听偏信高收益的产品,或者盲目跟风,而应选择自己熟悉的、市面上常见的、投资标的喜闻乐见的产品进行投资。另一方面,老年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较差,因此,对于理财的流动性要求非常高。为此,老年人在投资前,应预留三至六个月的生活开支,放在活期存款或者可以随时支取的理财产品上,以备生活上的不时之需。其次,投资期限主要以三个月至一年为宜,以保证资产的稳定流动。再者,如大额购买长期产品,应问清楚是否有提前支取或者质押贷款的可能及相关手续。
参考文献
[1]艾正家.关于老年人理财问题的几点思考[J]. 中国证券期货.2011,(08).
[2]唐晶莹. 老年人理财投资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福州市为例[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1).
[3]杨丽生.老年人理财“五提防”[J]. 农村财务会计.2007,(06).
2004年2月 隆重推出改刊号,全面阐述“精明理财,快乐一生”的杂志基本价值取向,专题、资讯、消费、投资、文化、财识六大版块内容精彩设置,贴近都市白领生活,注重理财技术,着力塑造理财师和理财机构的专业形象。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温馨时尚的版式风格,轻松自在的阅读过程,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服务。《大众理财顾问》将走出一条在国内独创的理性内容,感性风格的生活财经杂志之路。
2004年7月 成为国内门户网站之一搜孤(省略)理财频道的重要合作伙伴,共同搭建专业化的理财信息平台,开设向读者展示杂志形象的又一个窗口,在“服务读者,方便读者”方面继续向前迈进一步。
2004年7月 与建设银行长安支行合作出版《建行理财》(季刊),至2004年年底,共出版2期。
2004年8月 成为国内知名财经网站和讯(省略)理财频道的重要合作伙伴,进一步发掘大众理财需求,加强业内理财知识的切磋。
2004年8月 作为特别支持媒体,参加首届深圳金融文化节暨理财・竞技博览会,于展会上接待深圳市市民,答疑释惑,交流心得,同期特派记者采访深圳市多家金融机构和专家人士,完成《大众理财顾问》个人理财系列调查――深圳理财人群投资与消费倾向调查报告及“深圳理财业系列报道”。
2004年9月 作为协办媒体,与金融理财界近200余名专家学者和各方代表齐聚北京翠宫饭店,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发展研究中心和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理财策划发展论坛暨CFPcm认可财务策划师教育与研究项目会”。旨在普及国际先进的理财规划专业知识、传播规范的现代国际理财服务理念、推动国内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理财精英。
2004年10月 参加北京市报刊发行局组织的第六届北京图书――报刊宣传活动日,充分展示杂志形象,与热心读者亲密接触。
2004年11月 作为协办媒体之一,在首届北京国际投资理财博览会特装亮相,营造三大亮点。亮点一,特邀机构资深理财专家,现场对观众进行理财规划指导;亮点二,成功举办个人理财系列讲座“增值你的财富――个人投资者理财策略”,并以此为契机,将于2005年陆续推出十次以上的进座及沙龙活动;亮点三,作为支持媒体,参与2004亚洲财富管理北京高峰论坛,进行了关于“保险中介的市场发展机遇”访谈,与业内中高层管理人士进行了沟通。
2004年11月 参加杭州融资&理财金融产品展,特派记者完成“杭州理财业系列报道”。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设;高职课程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岗位职业能力
当前,高等教育被赋予了四大功能,即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已经充分认识到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才能提高高职教育经济贡献率,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在这种高职教育发展背景与形势之下,紧密结合社会服务能力开展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必然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可见,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已明确提出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开展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成为了高职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高职教育建设的核心内容。
为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职教育从院校、专业、课程等多个层次进行自身建设。其中,课程建设始终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建设体系的核心。
究其原因,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定位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切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为社会提供先进职业技术的推广、培训、咨询等。而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特色,最终落脚点是它的课程建设质量。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才能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二、目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从实际状况来看,作为高职教育建设核心环节的课程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从岗位职业能力出发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的方法,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但在实践中,受到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组织形式影响以及学校师资实践能力、实训基地开发等方面的限制,现实推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未能完全实现由系统知识传授的学科本位到以岗位和就业为目标的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与技能训练环节优化不够,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还不能与社会服务要求完全对接。同时,在单项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内容停留于表面和形式,没有真正把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没有真正把课程改革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结合起来以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最终使得单项课程建设的岗位实用性、社会适应性不足,不能做到技术创新,也难以有效开展社会培训与咨询,提升社会劳动者素质,与对课程建设的社会服务能力要求相差甚远。
三、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思路
(一)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必须以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定位为基础。
在实践中,不同专业各有不同的社会服务功能定位。作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核心内容的课程建设,要提升服务能力,不能脱离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定位。因此,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必须对本专业能够提供的社会服务进行调研分析,以此为基础上开展课程建设。也就是说,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是完成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定位。
以投资理财专业为例说明,其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在能够为金融机构培养具备投资理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金融机构员工进行专业资质培训、为社会公众进行投资理财知识的推广普及等。该专业进行课程建设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些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确定本专业设立哪些具体课程以及对这些课程如何有效安排,形成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时必须找准每门课程与社会服务的结合点,形成明确的建设目标。
一般来说,不同课程能够实现不同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开展专业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时,必须明确每门课程所能够实现的社会服务内容,以此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课程建设。
例如《个人理财》课程,结合其课程特点,可以分析确定该课程首先能够针对金融机构理财客户经理岗位培养训练学生理财规划、理财咨询、理财产品推介技能,提升师资水平后也能够为金融机构员工进行专业理财培训,另外还可以为社会公众进行投资理财知识的宣传推广。在明确了该课程所能实现的社会服务点之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开展该项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三)以系统化的课程建设促进高职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课程建设方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建设,才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满足社会需求,达成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1、分析职业岗位,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建设方向
高职课程建设的起点是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对课程面向职业岗位以及所需岗位能力的清晰分析,才能够在后期有目标性开展教学过程,使课程教学符合社会需要,实现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
以《个人理财》课程为例,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客户理财服务岗位分析之后,可以得到岗位能力要求。初级能力是熟悉金融产品理财特性,与客户良好沟通,接受客户咨询,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中级能力是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理财理财规划,对客户提出理财建议并推荐适宜理财产品;高级能力是全面系统对客户进行分析,写出理财规划报告,给出综合化、长期化理财建议。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岗位能力以适应岗位要求,成为后期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2、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合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分析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所提的要求,有针对性合理搭配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完成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在分析课程面向岗位的能力要求后,《个人理财》课程以“课证融合”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国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证《个人理财》课程、国家理财规划师考证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接,有助于学生取得岗位所需职业资格证书,符合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的要求。
3、全方位安排展现教学内容,有效组织课程教学,满足岗位能力要求
(1)教学设计
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必须结合岗位能力要求,预先安排教学历程,实现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教学顺畅进行,实现预定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如《个人理财》课程,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及教学内容,对其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即按照理财岗位实际操作流程开展教学,展示客户理财规划工作的全过程以及理财过程中各项理财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将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突出学生的技能训练,符合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要求。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合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在《个人理财》课程的教学中,根据理财岗位工作流程,将工作内容划分为项目式的教学内容,围绕项目安排有效案例、布置工作任务、模拟实际工作情境,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专业理财模拟软件、网络虚拟课堂等多种有效手段辅助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不仅仅指传统的纸质教材,还包括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实训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教学参考素材资料、课程网站等立体化教材。在进行课程建设时,教师不仅要完备课程教学资源,更要针对地区经济或行业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及时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课程资源,使得课程建设能够追随社会需求发展,实现社会服务。
(4)课程考核
随着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项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考核方式必定随之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完全不能符合教学要求。因此,在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考核内容与方式,如进行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考核、课程对应岗位能力的模拟性检测。通过灵活多样的与课程教学匹配的考核方式改革,使考核真正成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使课程建设效果真正符合社会服务要求。
4、积极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并充分利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不能仅局限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更需要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营造仿真职业、岗位环境或创造工学结合机会,使学生真正得到职业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大力争取社会尤其是企业支持,促进课程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5、有效提高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促进社会服务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社会服务建设的水平。高职教师应该通过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不同形式深入一线岗位,培训技能,得到生产实践锻炼。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有效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通过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化培训、提供供高质量人才,以服务换社会支持,以服务换自身发展。因此,作为核心环节的高职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虽然任重道远,但唯有坚持。
参考文献:
[1] 曲媛媛,徐少林,伊爱焦,管理攀 .《高职浅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7月下期
[2] 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34期
理财产品投资需求消费渴望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居民存款的不断攀升和在负利率时代的持续,加之互联网金融极大地便捷了居民接触、购买的机会,理财产品对于我国城乡居民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百姓已不再满足于把储蓄作为唯一的投资理财方式,他们在牛市情绪的推动下,积极购买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前期的高回报进一步吸引了无数观望的投资者进入理财市场。
理财产品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阶段性产物,商业银行要想提升理财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逐步提高管理咨询类理财服务的能力。而现阶段发展理财产品,伴随着理财产品的市场发展,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是尽善尽美,特别在结构性理财产品方面,中资银行缺乏设计经验,对市场趋势把握不准确,加上前期不当营销,导致了08年爆发了数次结构性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风波。在这起风波中,部分投资者惊呼上当,相关银行纷纷出面澄清原委。这对理财产品市场造成了一次不小的冲击,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和用户的需求,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复苏的局势,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1.01亿,较2015年底增加用户1113万人,网民使用率为14.3%,较2015年底增加1.3个百分点。互联网理财市场历经几年的快速发展,理财产品日益增多,用户体验持续提升,网民在线上理财的习惯初步养成。这反映出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巨大的发展前景,那么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将成为银行占领市场的重要竞争力。
二、选题意义
理财业务在中间业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人均收入稳步提高,人们的理财需求迅速上升,理财市场前景广阔。但理财产品市场真正的需求将决定谁能在接下来的金融战中取得优势和胜利。基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同质性高、竞争性弱的现状,本文将分析理财产品市场的需求度和饱和度,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国内理财市场作出一些贡献。
三、国内外理财市场分析
从个人理财角度看。国外关于个人理财主要有两种理论。
一是费朗科莫迪利安尼美国的生命周期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支出取决于预期的终身收入。预期的终身收入取决于预期的工作年限和年劳动收入以及家庭财产。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二是米尔顿费里德曼美国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无关,而由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生命周期理论是由莫迪利亚尼与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布伦博格、安多共同创建的。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人力资本积累阶段、人力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阶段和金融资本兑现阶段。个人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划他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以在他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该行为少年阶段的客户提供储蓄账厂、提供优惠存款利率、免收账户管理费、提供年度财务报告等,大学阶段和参加工作初期提供银行服务。各类生活信息电影、音乐、旅行、艺术等。成年阶段提供银行服务重点是储蓄账户、定期存款账户、信用卡、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人寿保险按揭、退休规划、子女教育等,各种商务信息,综合理财规划。老年阶段岁以上提供年长者账户,定期存款账户以及综合理财规划。生命周期理论是个人理财的理论基础。
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只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且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已经非常成熟,早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金融业最重要的和最稳定的利润来源。以美国为例,其私人银行理财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都高达35%,年平均赢利增长12%一15%,其业务收入已占到银行总收入的30%以上,远远优于一般的银行零售业务。其中,花旗银行自世纪年代以来业务总收入的来自个人理财业务。国外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发展重点,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经营环境下的个人理财业务呈现服务内容多样化、理财方案个性化、服务手段科技化、服务水平专业化、服务范围全球化的特点
通过国内外个人理财的比较,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还是不完善,原因可能是,目前的理财业务要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不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具体操作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将存贷款产品进行简一单组合,或是只提供较初级的咨询服务,并不涉及房地广、债券、股票、基余等投资品种,投资咨询只满足足传统储蓄业务介绍,而所谓的网上银行其实是将传统银行业务照搬到互联网,而在线投资种类仍然缺乏。在国外,由于混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个人理财服务可以利用基金、股票、保险、债券等各种金融手段为客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只需一个电话,就一可以获得各种投资咨询,银行还可以担任操盘手。所以,相比较而言,国内的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处于割裂状态,客户资金只能分别在三个市场体系中循环,而无法享受到混业经营的便利,资金不能在三个市场间自由流动,这样,在一个市场的客户资金就不能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实现理财增值。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的个人理财市场十分不完善,仍有待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长春.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1(48).
\[2\]彭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02).
未来10年,不仅是中国经济结构大转型、大升级、大挑战的时代,也是私人财富快速膨胀急剧变动的时代。
据瑞信私人银行预测,2015年,中国的家庭财富总值将由现有水平增长111%至35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高的国家。2020年则将突破60万亿美元,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而通货膨胀、养老、社会保障、理财服务、私人银行等词语也将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国人的生活,“财富管理”这一在欧美国家似乎专属于高净资产人群的名词,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人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一。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等目标。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巨大的私人理财市场中,中产阶层市场将是国内金融机构未来的制高点和利润发动机。
根据工行的理财业务实践,笔者定位的中产阶层,是指当前家庭纯现金资产在50万-500万元;或者是一线城市家庭年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二线城市家庭在15万元以上,三四线城市在10万元以上的客户。
从近年来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来看,外资银行由于较多的负收益产品陷入信任危机,中资银行因经验欠缺和受分业经营限制,导致高端财富管理这一金矿并不好开采。
相比之下,未来10年中产阶层对理财服务需求将空前旺盛,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理财市场和银行理财业务的坚实平台。中资银行如何依托自身的客户优势,利用外资在中产阶层理财市场缺位的机会,奠定自己在理财服务市场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
中产:金融机构利润发动机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中产阶层群体面临通货膨胀、住房、医疗及养老等一系列压力,对理财服务需求空前旺盛。因此,与欧美等国银行理财业务利润来源主要集中于私人银行业务不同,国内理财业务的主要利润区域应集中在中产阶层客户。
美林公司与凯捷顾问公司联合的《2010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加剧了中国私人财富的急剧膨胀。《2010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的私人财富在2009年一马当先,以31%的富裕人士增长率居全球前列。
麦肯锡的报告称,预计到2015年中国年收入25万元以上的富裕家庭,将由现在的160万户增长至400多万户,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全球富裕家庭数量第四的国家。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到2020年,中国这一人群将达到7亿人。而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2020年中国人口约达14.5亿。也就是说,10年后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占到总人口的48%以上。而在发达国家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中产阶层占了总人口的80%。
但不同的是,为了拉动消费,欧美中等收入家庭一直在堆积债务,其理财需求更大层面在税务及保险等规划,以及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养老规划。而中国的中产阶层则需应付养老、医疗、子女教育、保险等全方位的财富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独特的中产阶层理财市场。
多因素刺激中产理财需求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现实压力日益增强。尤其自2010年6月二次汇改启动以来,人民币升值通道再开。2011年3月初,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升至1∶6.57,踏入6.5关口,多次刷新2005年汇改以来新纪录。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0年6月19日中国宣布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特别是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每个月均超过1%。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私人财富将出现一定分化:对于少数仍然坚守出口领域的私营企业主来说,将面临财富缩水的挑战;而对于绝大多数私人财富来说,由于其资产配置90%在国内,以人民币计价,无疑增加了其财富总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强,外资不断流入中国,推高国内资产价格,从而间接增加私人财富总额。同时,这一过程也是财富再分配的过程。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如影随形,使得私人财富保值升值压力加大。数据显示,2010年11月中国CPI同比上涨5.3%,创近30个月以来的新高。12月份虽略有回落,但仍高达4.6%。今年年初,尽管统计权重进行了调整CPI仍高居不下。CPI指数的不断走高,使得偏好配置现金和存款等流动性资产的中国私人财富直接缩水。
抵抗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现金财富相对缩水以及跑赢CPI指数,成为中国中产阶层财富管理市场繁荣强有力的催化剂。从长远来看,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中产阶层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显示,在中产阶层内部,只有170万人,即30%左右处于中上层,还有70%处于中下层,面对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用并不高的收入水平面对房产、汽车、子女教育、养老等大宗消费,成为“房奴”、“车奴”等。
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养老保险金平均替代率为41%,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对于收入较高的中产阶层,未来社保替代率可能会低于30%。这意味着要想达到退休后替代率不低于70%的目标,40%的养老金都需靠自身积累。在目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环境下,为了过上舒适的退休生活,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经济保障,中产阶层必将滋生强烈的投资理财需求。
理财需求与服务倒挂
事实上,商业银行正越来越多地将理财服务的重心移向中产阶层市场。一方面,相比高端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在中端市场更具优势,可以避开外资银行的竞争。另一方面,在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兼具安全和抗通胀银行理财产品大受青睐的背景下,理财市场的巨大潜能正不断释放。2005-2010年,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由2000亿元增长至6万亿元。
在理财产品方面,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各大金融机构也积极进行创新尝试,使得理财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为满足中产阶层市场的需求,商业银行围绕各类币种、预期收益和产品类型(债券类、票据类、信贷类、信托类、打新股、类基金、QDII、结构型、混合型)开发了大量理财产品。根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2010年9月底,国内商业银行累计发行12580款理财产品,其中中资银行占据绝对主流。已发产品中,周期集中在3-24个月,委托起始金额则一般在5万元或1万美元。
近年来,商业银行开始在产品创新上做一些尝试。一方面,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股票、产业投资市场。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将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则进行股票和实业投资。在此种投资路径打通以后,理财产品形式上的创新层出不穷,比如新股申购、信托受益权转让以及由债券、股票、信托融资等产品组合而成的资产配置产品等。另一方面,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结构性理财产品,实现覆盖全球市场的投资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疏通了人民币海外投资的通道,扩大了资源配置的半径,理财市场上出现了数量众多与利率、汇率、股指挂钩的产品。
然而,与业务和产品规模迅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尽管目前各大银行纷纷建立了贵宾理财工作室,推出了各自的理财产品与理财服务,但其所提供的理财服务大同小异,大多局限于专人服务、优先服务、专属场所、亲情服务等,提供的产品种类也较为有限,无法真正满足中产阶层客户个性化的服务要求。
造成中产阶层理财需求与服务品质倒挂的根源,首先在于人才匮乏。与国内迅速提升的中端理财服务需求与规模相比,中国理财规划师数量明显不足。欧美等成熟的理财市场,基本上每三个家庭拥有一名专业理财师,依此计算,中国理财规划师尚存巨大缺口。此外,据工商银行的一项内部统计,在中国,只有不到10%的中产阶层得到了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远低于美国58%的比例。抛开理财规划师的缺口不说,即便是目前已经从业的理财规划师,由于专业素质或经验不足,职业素养也良莠不齐,客户感觉更大程度上是理财产品营销人员,而非专业理财师水准。
其次,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范围虽逐步拓宽,除向贵宾客户提供传统的理财业务外,还通过与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进行了服务模式和产品的多元化摸索与创新。但由于分业经营体制障碍以及服务对象广泛,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仍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中产阶层理财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而且,中产阶层客户与理财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降低了财富管理服务的质量。规范的财富管理流程是先充分了解客户,在此基础上进行资产配置,筛选合适的金融产品,跟踪资产配置方案并需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商银行内部统计显示,理财师并不能获取客户全面的信息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帮助客户进行综合理财规划。比如,由于对理财师存在戒备心理,客户不愿将自己的信息全部提供给银行,导致理财师不能切实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理财规划服务;其次,各银行对中产阶层客户群体的理财信息和需求资料等未形成系统、顺畅的传导机制与途径,从而无法指导理财师的作业。
创新中产阶层服务模式
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中产阶层理财客户都是由中资银行先前的大众理财客户成长起来的。与先入为主的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中产阶层理财市场上的客户资源极度缺乏。另一方面,与私人银行这一高端理财业务相比,中产阶层理财业务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中资银行可通过学习、借鉴迅速开展业务,通过本土化与创新迅速实现超越。
外资银行缺席的中产阶层理财市场成为国内银行同台竞技的大舞台。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国内银行在中产阶层理财业务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如工商银行在理财产品研发方面的创新――在理财产品研发上以流程为中心,首先确定对产品变化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流程,在这一流程基础上成系列地、灵活快速地开发大量新产品,以适应“新产品=新市场”的变化趋势。
因此,如何分羹中产阶层财富管理市场,摆在中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创新服务模式。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了积极的创新:首先,利用大股东的综合金融平台优势,进行产品的设计与交叉营销,为个人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深层次、多层面的需要。其次,加强渠道建设,实现由单一网点向立体化服务网络转变――加大对自助设备、电话银行、网络渠道整合的力度,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网络服务体系,通过联网联合,扩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向个人客户提供3A水准的服务。
最后,由产品服务向过程服务转型。许多理财机构意识到理财服务不是单纯销售某一个理财产品,而是让客户在长期理财规划下,最终获得较高的收益,进而形成长期、稳固、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积极将理财服务向过程服务转型――贯穿于客户的整个服务过程与财务周期,为客户的家庭以致为整个家族提供个性化、持续的理财服务。
可以预计,国内银行的白热化竞争,必将推动中产阶层理财市场不断朝个性化、综合化、品牌化与国际化方向发展。
随着中产阶层理财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理财规划师群体的成熟与成长,理财机构将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对不同等级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能为自身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的重点优质客户,对中产阶层客户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这种顾问式的财富管理服务将逐步成为国内中产阶层理财服务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未来中国的财富管理将逐步朝综合方向迈进。目前,由于中国金融业仍是分业经营,而各类第三方理财机构尚未能支撑起市场的一角,在渠道、资本实力上也远远不能与国有金融机构相提并论,这使得目前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在提供综合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
然而,在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中信集团等拥有多种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一直在探索内部的混业经营,并积极针对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为客户提供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在内的理财服务与理财产品,逐步向多元化综合性理财服务方向发展。而四大国有银行银行也充分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点渠道优势与日趋成熟的理财师队伍,积极探索、深化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整合服务资源,搭建完整、统一的理财综合业务平台。
个性化与综合性理财服务的不断升级,必将推动中产阶层理财服务品牌化,具体表现为理财产品与理财团队的品牌化。随着个性化与综合的不断推进,国内金融机构为了突出自己的业务和服务特色,已陆续打造个人理财产品系列和服务品牌。这些个人理财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必将使得客户对银行其他业务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成为吸引客户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从而大大提高机构品牌的附加值和商誉,对银行整体形象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随着理财经理的专业化知识、能力与经验的成熟与完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不断增强,品牌因素在个人理财服务的市场竞争中将越来越重要,理财服务将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