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研究性学习方式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要求:在初中阶段,对初中生通过小型多样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收集资料、综合研究、得出结论。本文仅对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尝试,以供教师在进行研究型的教学时作参考、讨论和进一步研究。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

①使学生从感知到初步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感。

②使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并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具备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③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的审美情操,具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自我的能力与选择学习、生活和发展能力。

(2)以偏向于化学知识作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①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化学式一门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科学。

②使学生具有个体独立和群体协作的能力。

③使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使学生具有形成观点、表达观点及评价的能力。

⑤使学生具有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的能力。

⑥使学生具有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能力。

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⑧使学生具有探究、求真、求实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⑨使学生能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学习和理解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特征的能力。

2.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科研究性”,能够使不同学生都能发挥其个人特长和想象,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形成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营造一种师生、学生间 结论的交流和争论的研究氛围,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充分被挖掘和开发,最后形成相对的结论而不是唯一的结论。因此,也使学生在挫折和失败中养成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并通过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体验,更激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

从研究学习的特征和目标来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教师在确立了学习目标后再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因而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广域性、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分科性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辨性课题;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学术性前瞻性课题;从研究的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暂时还没有结论的课题;同时,可以是上述各种角度不同课题的交叉与综合。

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偏向于化学知识的课题,可以是以化学学科知识为主的化学实验、物质性质、物质用途、物质制备、实验方案、仪器装置、物质检验、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等为课题,也可以是化学学科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课题,还可以是化学与人类、化学和社会、化学与环境等为课题。

4.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出发,主要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空性的开放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并将是一种全新类型的学习方式。即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具体方案,讲学习性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区,因此,教学时间、空间和形式的安排应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而灵活、动态的调整。

5.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流程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流程课分为三个阶段:课题提出和方案设计,实施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价。一般第一和第三阶段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而第二阶段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课余完成,且时间由所研究的课题和研究进程具体调整。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的课题,可以是由教师提出,且教师提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供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作出选择;也可以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而提出研究课题,或是学生在完成某个课题的研究学习后找出新的探究课题。

案例: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中红磷燃烧停止的探究

1.问题: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停止的原因?

2.假设

假设一:瓶中与红磷反应的气体以用完

假设二:所用的红磷反应完

假设三:瓶中所剩气体是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使燃烧停止

3.验证

设计实验发案

4.结论

研究性完成后必定会形成一个相对的结论,这就必须有一个将研究成果展示的过程,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另一种则是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示。但从学校教学的角度上看,可以组织一次课堂上的成果展示,并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奖研究成果直观、生动地展示,汇报的学生可以是小组长或随意选定的学生,并在汇报后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这样可以让群体共享研究成果。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间的质疑和评价,教师也可以作出一些点评,并由此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火花,从而引出新的研究课题。

6.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应注重整个研究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评价,而非评价研究成果的正确与否,因此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教师角色: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评价者。

学生角色:兴趣、意识、态度、参与、思维、探究、方法、体验、观点、展示、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选为教育改革的灵魂,数学学科的改革更是教育改革大潮的潮头。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拓展。”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己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清楚表明,现在和未来的数学学习必须实现《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己经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式的新的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方式。

纵观《课标》的《总体目标》,学好《新教材》必须改变教学和学习方法。而唯一的好的学习方法,无疑是“研究性学习”方法。下面就此谈点笔者浅见。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或项目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获得的各科体验和经验为基本内容,以由教师为指导,学生按小组或个人形式采用探讨、议论、反复发现、总结,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为基本学习(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最主要特征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与开放性,以达到最广泛地开创并发展学生的各科能力。

二、我们为什么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1.“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达到的目标

就目前看“研究性学习”已呈现出许多明显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的“自立性”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课标》前言)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开放式,以学生“自主”为原则,由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学习,而不是以老师“自主”的教学过程。(这是区别于旧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不再“听命于”老师,老师则只作帮助、组织、指点,参与其“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看出了什么新问题,作出及时补充和调整。

(2)培养学生的“实践性”

《课标》前言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另一个特点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须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选择、研究切合实际问题,去分析和探讨,以求得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研究”是现实的研究,是问题的研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和培养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

(3)培养学生的“研究性”

在《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说明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研究对象的发现者、选择者和确定者。要求对问题自主地、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地去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为得到研究结果,去实验,查阅资料,去请教他人……这一切也都包涵着“研究”过程。所以学生在完成“研究性学习”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新课改”的主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课标》《前言》中说到:“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发展。因此数学要求人们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学习”适应了数学《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造精神,唤醒学生天赋的创造潜意识,养成时时、处处留意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好学习惯。同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达到了“创新”要求,还培养了“创新”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创新思想,坚强不屈意志,不折不挠精神;严谨仔细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一旦养成,学生终生受益。

(5)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如今许多学生“智商特高”而“德商不敢恭维”;“科技发达”,“人文素质欠缺”。在“研究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养成对科学负责,对人类负责,树立起“献身科学,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时展需要

“研究性学习”培养目标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但还得从下面几点再说明。实施“研究性学习”意义最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点,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意义。当今社会已步入经济社会、信息时代。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己过渡到“后工业社会”,在“后工业社会”里教育(包括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必须是“高效学习”: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的扩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第二,为达到“高效学习”,就必须采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而在教学中创设科学研究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增进思考和创造力。“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恩格斯语),它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二点是“研究性学习”目标能力使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产生;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

第三点,《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课标》不仅有“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知识技能目标,也有“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这种原则和目标就为达到一个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目前研究性学习为何仍然受到冷落

前面笔者己较“全面”地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伟大意义”,按理说“研究性学习”应该“兴旺发达”地在教学中全面开展。但事实远非如此,目前,就在我们地方和我们的学校,也只是“说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实施仍是灌输教育”。笔者以为其原因有:

1.高、中考指挥棒压力下,严峻就业面临是导致“研究性学习”难以实施的首要原因,“高分名校高就业高收入”,这在目前全围范围内是“生存方程”,而如何在考场上能获得高分?唯有高压灌输。的确,对于学生家长、学校,高中考显而易见是“高利害评价”,是关系到“生存”的考试。“研究性学习”对人的素质提高是有效,但是需要一较长期积累才能显露出来。除了极少数学生能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奖,获得保送重点大学或高中考加分外,绝大多数学生虽然存在科学探究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会有提高,但都不能得到“立竿见影”效果。虽然近年来高、中考试题有所改变,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但却因种种原因也不能有“立竿见影”效果。

2.师资水平制约了“研究性学习”开展。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有跨几门学科、综合能力非常强的“多才多艺”“多功能型”教师,但在以往传统教育中培养出的绝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研究经验,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不力,点拨不到位。

3.资源不足也是因素之一。基本资源与设施的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的资源与设施不只是导致“研究性学习”开展难的又一个原因。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信息难收集,需要的一些设施没有。

4.最关键的还是领导、主管部门和教师、家长们的观念的转变,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招生、招生的试题和用人制度等方面作出改变,方能使“研究性学习”开展起来。当然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啦!

四、实施“研究性学习”途径

在前面也“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的原因,这就为我们今后实施“研究性学习”多少找到了一点解决办法。笔者认为解决途径当然很多,但许多方法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能力所不能及的(如教科书的编纂,高、中考命题,用人制度改革)。我们这些凡人小辈只能做到力所能及的事,那就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者要认真解决好“培养学生能力”与“适应‘国考’考得高分”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是教师要认识到:“其实能力高的学生定能考到高分”这个道理,“只有理解了,才会应用;理解加消化了,才会发展性的应用”这个事实。这就决定了教师课怎么上,知识怎样去传授:是“讲当然”,还是“讲所以然”?重“风暴头脑”,还是“重灌输头脑”?那些高中考状元,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不是靠死记硬背知识考上的。

2.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知识更新,不断“兼学别类”。做到“有容乃大”,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新教材》包涵文理,容纳人文。这非单一、专门知识拥有者所能驾驭之,所能教之。更何况《新教材》日渐走近高科技,谁不发奋学习,谁就失去“教书”资格。

3.坚持“负重前行,小步渐进”,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实施“素质教育”一样,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全国都在讲“素质教育”,全国都在做“应试教育”。有什么办法呢,在中国许多事就是这样。就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而言,只能首先自己相信“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才能在教学中一点点、一堂堂课实实在在地做下去。这样“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化学教学 实践步骤 思考 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W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尤其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培养学生们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并以适当的最优化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化学学科因为它特有的学科特点,一直以来就站在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最前沿。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满足于表面现象的研究性、探究式教学模式太多,而真正的具有实质性的教学实践却问题重重。下面,我就借我的《研究碱的性质》一课的设计来谈谈我对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在本课中的体现

研究性学习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最为显著的特征。学生为主体体现在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研究小组,自己定夺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自由展示研究成果等各方面。笔者认为,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应该是向导、参谋和顾问。在《研究碱的性质》一课中,笔者由一个“法师捉鬼”的故事引入新课(注:指示剂变色反应),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设疑和启示,学生开始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方案。由此开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显现,同时一定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即重研究过程、重知识应用、重学习体验、重全员性参与。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下图表示:

(一)研究性学习主张全员性参与,在研究过程中要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教师不能主观的认为优生就研究的好,差生就研究的不好。在指导研究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研究和创造的潜质,同时,培养学生的互助和合作精神,这既能取长补短,使他们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又能让学生彼此尊重、彼此理解。

笔者在指导学生研究碱的性质时,也考虑和贯彻了这一点。学生分组研究,给每个人以发言和研究的机会,让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假想,最后每个人都表达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再课堂上有的小组就提出自己制作一个“捉鬼”的道具,结果小组成员就真的演了一把“法师”,惟妙惟肖,引起了哄堂大笑,研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在学生研究学习中,要重视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决不是看学生是否简单的掌握了具体的知识,不能又回到“背过即掌握”的老路子中去。当然,学生地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尤其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设想,教师要做好指导而不是以教师的思想去给予“传授”。下图的互动过程可做参考:

在指导过程当中,解决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是:理论和原理的应用及实验研究。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如何观察分析、如何寻找合适的手段或工具获取信息,如何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记录数据并处理数据,最终得到启示和结论。

在本课的研究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有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NaOH溶液、饱和石灰水和稀盐酸,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鉴别。学生获得这一问题启发后,开始积极的解决问题,设计最优化的解决方案。结果,学生的着眼点很多,有从酸、碱的性质入手的,有从饱和溶液知识入手的,还有从密度入手的,有的小组四名成员设计了五种方案。在他们的方案指导下,再通过探究,学生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的结合起来,结果,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让听课教师们吃惊。

(三)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创造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但有效的、高效的动手能力却不高,这就要求教师有有效的引导和启发。

比如在本节课中,提到了熟石灰和苛性钠的工业生产过程。做为研究主体的学生,并没有见过这个化工生产过程,那么他们能不能进行探究呢?回答是肯定的。笔者从制取物质的原理入手,即引导学生从找离子逆向考虑,结果学生顿然醒悟,这时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每个小组都制定了自己的方案,有的小组还编排了情景表演,形象而深刻;有的小组找到了于谦的《石灰吟》,一句一个化学反应,让同学们记忆深刻。而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研究,改进了实验,用了自己发明的简单实验步骤,虽然有成功有失败,但的确切实地锻炼了动手能力,创造性学习的最终目的达到了。

这使笔者深深感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性,强调学以致用,是因为学习体验不仅仅是行为、能力、方法,而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我们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艺术和观念为目的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步骤在本课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的步骤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下面我以《碱的研究》一课的课程设计,来介绍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一)分析问题阶段

由学生展示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这节课所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围绕着物质性质展开的,现举几例:

1、法师“捉鬼”的谎言背后有什么玄机?

2、 如何来研究常见的化学物质?

3、 Ca(OH)2与NaOH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异同?

4、 如何通过实验来鉴别NaOH溶液、饱和石灰水和稀盐酸?

5、 碱的通性有哪些?

6、 碱的性质怎样影响碱的用途?

7、 在工业上是如何制取熟石灰和苛性钠的?

8、 …

9、 …

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讨论:你是怎样想到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你提问题的依据是什么?你能猜测出这个问题的结论吗?你怎样去验证它?研究方案怎样设计最合理?

(二)收集信息阶段

这一阶段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但是在学生收集信息以前,教师必须要先提供给学生一些帮助与建议。在本课中,笔者的建议在课前已经给出了一部分,如: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书籍查询、课本预习、社会实践考察等方式方法寻找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课上,笔者会引导学生从离子角度看物质、引导学生从酸的通性入手对比研究碱的通性等问题。当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和判断。总之,收集信息的目的是逐渐让学生自己构建起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三)综合研究阶段

经过信息收集的自主学习阶段后,要让学生再回到学习小组中,利用他们收集的信息重新ξ侍庾鞒銎拦馈T谡庖唤锥危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设疑、质疑、交流、合作、研讨等,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阶段的关键并不是简单的总结学到了什么,而是应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化学学科中,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化学问题,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外化,既巩固与应用了原有知识,又发现了新方法、新问题,从而牢固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本节课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找到许多新的探究方法,特别是他们应用了几组实验的结论,自己树立了对碱的认识体系。现举几例:

1.对碱的物理性质的研究与对比(以NaOH、Ca(OH)2为例)

知识链接:溶解性不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

2.碱的通性的研究

3.NaOH的工业制取研究

原理:

(四)展示成果与反思阶段

学生们对知识进行了综合研究之后,肯定有了自己的收获,这时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展示欲望,不仅要展示自己的成果,还要展示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影像等不同形式来展示。在第三阶段中笔者的举例同时也是部分学生成果的展示。在指导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展示。下面是一位学生设计的一段对话:

《熟石灰与火碱的对话》

熟石灰(以下简称“熟”):兄弟,你好。

火碱(以下简称“火”):老哥,你好。

熟:我们都很白呀,皮肤护理的不错啊!

火:哈哈,我可比你有保湿能力啊!我在空气中站一会儿,我就会大汗淋漓啊!

熟:是啊,你这叫什么啊?叫潮解好了。

火:哈,对。可我不能见太多水,一用水洗澡,就会全身发热,哎,真糟…

……

学生除了要多角度的总结以外,教师还要做出一定的评价和对关键环节的点评,让学生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反思。其实,可以讲,学生适当的反思是知识升华的关键。

以上主要谈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实施步骤,除此之外,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参与指导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合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对于建立一支适应新型人才需求的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总之,笔者认为,只要把握住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等特点,树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观念,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为出发点,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就一定会有所作为,在研究学习实践中就一定会有所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某校教育教学科研处.新课程 新理念 新实践――一位政治教研员的教研感悟[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09).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网站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已被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普遍认同并广泛加以实验研究,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以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和自主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取得其预期效果。随着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将有效地解决传统研究性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效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推广。本文以“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为示例,阐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以供参考。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明确规定,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2001年4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法国把研究性学习称为“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PE)课程”,香港地区称之为“专题研习”。[1]二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而提出来的,是指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在美国的大、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和手段,其中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最为普遍,[2]且较多采用一种称为“Web quest”的学习方式。[3]“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上述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可以简要地把“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解释为: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研究性学习相比,除了具有传统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资源的丰富性。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和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借助网络的搜索引擎功能,学生可以快速查询相关的信息。网络搜索引擎具有智能化、搜索面宽、检全率高、实效性强等优点。目前Internet上不仅有WebCrawler、Excite、Lycos等著名英文搜索引擎,而且还有诸如谷格(Google)、雅虎(Yahoo)、搜狐(Sohu)、百度等优秀中文搜索引擎。据统计,目前Internet上拥有600多个大型联网图书馆,400多个联网的学术文献库,2 000多种网上杂志,900多种新闻媒体的网络版……总计近100多万个信息源。[4]

2.教学的交互性。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可以实现形式丰富的交互,提供丰富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协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电子邮件、BBS、在线交谈(QQ)等方式查询资料、进行信息的反馈和交流。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向指导教师咨询,并且可以向其他教师、学者和专家请教,获得更多的指点和帮助。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封闭的个体工作方式,实现经验和智慧的共享;网络良好的交互性更有利于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教学的跨时空性。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平台,如电子公告栏、新闻讨论组和聊天室,还有属于学生自己的文字工具、交流工具、收藏工具、提示信息等,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零距离”。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自己喜欢的进度学习,既可以同步集中交流,也可以随时随地异步沟通;既可以寻求与身边的人合作与互相帮助,也可以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导师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在约定的时间上网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对需要解答的学生进行讲解。通过网络虚拟技术构建网络校园、网络教室、网络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网络实习基地等虚拟环境,把虚拟的教学变成跨地域、跨国界的教学。因此,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

4.教学的愉悦性。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便于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探究,其观点、想法一旦得到认可,会使其产生尊重自我、实现自我的优越感。同时网络便于学生发表研究的成果和对别人成果的评价,既能了解自己的成果,又能及时了解别人的成果,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另外,一个主页或网站在色彩的合理搭配、文字的工整美观和布局构图的和谐等方面若能符合浏览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给浏览者以美的享受,使浏览者产生愉悦的感受。

二、开发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很多,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就是其中一种。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围绕一个特定的专题,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相关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结构化专题知识的学习网站;进而以这专题学习网站为基础,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专题网站,实现师生对专题网站的共建和共享。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的网络学习模式,它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主动地进行知识重构和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题学习网站在研究性学习中,既是出发点,又是目标。专题学习网站开发的好坏可作为对研究性学习结果的一个评价依据。同时研究性学习在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完全可以看作资源的组织方式,因此,专题学习网站和研究性学习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

转贴于 三、“华文写作在线”专题网站的开发与应用

写作课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2001年9月以来,我们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写作课的整合,开发了“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写作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写作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提高了写作教学的质量。

(一)一种“审美型阅读、研究式学习、创造性写作”的学习理念

在“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的文字阅读素材,制作了大量的Flash动画阅读素材并收录大量的影视阅读素材,把抽象的文字表述变成图片、动画、视听信息,化无声的字词组合为音像的流动,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型阅读环境,以提供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传统教学方式中只能作用于视觉的作品文本在“华文写作在线”网站里可以借助声、乐、画、文的多媒体方式对读者进行全方位的审美刺激,写作教学中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从获取知识向审美体验的转变。

在“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里,我们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针对教学任务或感兴趣的专题,或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或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等等。无论是审美型阅读活动,还是创造性写作活动,研究式学习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写作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告知式的教、接受式的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开展主动的、有目标的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

在“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为网站里所有的文章都设置了评论区,供师生交流阅读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满足个体自由表达。同时,我们设置了“网上讨论区”,通过互动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既可以使学生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又有利于学生的再思考和推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实现创造性的目的。因此,通过“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写作学习,学生能够便捷地发表自己的写作作品,激起了写作的兴趣,并获得写作的动力。在网站里师生共同编撰自己的作品文集,共同编写研究型写作课程的校本教材,充分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的特色

“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hwxz.com或202.192.143.133)设有“基础写作”“实用写作”“文学写作”“网络写作”“新闻写作”“教改前沿”“研究性学习”等栏目,“基础写作”“文学写作”“新闻写作”等相关网络课程的课件也陆续挂上网站。在网站正式运行后,我们开展了基于网络的写作教改试验,逐步形成了不同于一般教育网站的特色。

第一,构建写作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展示强大的专题学习功能。“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是面向广大的各级各类写作教师和学生的开放型写作教育网站,它从理论概述到教学实践,力争系统地构建写作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在理论概述的层面,网站的各栏目如“微型小说”“基础写作”“文学写作”“实用写作”等均提供专题理论知识,如在“微型小说”栏目里,网站提供了“方法指南”“作家群像”“理论前沿”等次级栏目,系统地介绍微型小说的作家论、作品论以及创造论等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方面,写作系列课程的每门课程均列举了大量生动简明的教学案例并附有互动练习、网上考试。网站中所有的板块均围绕写作系列课程的教与学这一专题设计、开发,展示强大的专题学习功能。

第二,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构建新型学习模式。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等各种教育思想日趋交融的背景,“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融合,注重运用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发挥的协作学习、模拟情境学习、研究性学习、互动式学习等先进教育方法,积极探索把先进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写作教学中。网站上的写作素材、写作课件尽量避免单纯的演示和说教,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写作知识,更是一个便于师生探索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充分体现了以师生互动、交流协作和自主学习等为主要方式的学习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从专题学习网站中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通过与同伴、教师乃至专家的讨论,构建有利于个人终身发展的学习体系。

第三,共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学习平台和科研平台,获得自动生长的机制。我们努力建设这样的网站机制──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不断将自己教学、科研、学习的信息与成果更新网站,补充、生产新的写作信息,整合、累积新的写作知识;学生不断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经验与学习成果上传到网站,更新网页;师生共建和共享的写作成品、创造性写作成果像滚雪球那样不断累积,为网站树立越来越丰富的学术形象和教育形象。网站应获得这样的网络生命──自动地成长,成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学习平台和科研平台。

第四,引领中学语文新课改,构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园地。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因此我们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把“引领中学新课改,构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园地”作为网站建设的宗旨之一,开设“教改园地”“课改前沿”“研究性学习”等栏目,指导实验学校的师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搜集整理有关中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案例,提供给实验学校的师生学习与参考。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交互功能为实验学校的师生提供互动、方便的交流平台,实验学校的师生可以通过网站的管理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研究课题、搜集课题资料、协作研究、交流研究心得、展示研究成果,从而有效地强化了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效果。同时也实现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连接”,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脱离中小学实际、滞后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问题。

(三)“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的实践效果

自2003年10月开通以来,已有湛江师范学院、湛江教育学院等高校和湛江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硇洲中学等10多所中学利用“华文写作在线”网站进行写作系列课程和语文选修课的教改试验。[5]学生的写作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网站日均点击率达到800人次以上,每天均有50篇左右的来稿,网站共收录了5 000多篇学生的作品,其中50余篇被《写作》《应用写作》《中国散文诗》以及台湾地区的书刊发表和转载。随机统计结果显示,访问者的地域分布较广,几乎覆盖全国大陆各地,还有5位是国外的访问者。学生自发组织的网上“微型小说沙龙研讨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举办了微型小说家滕刚、谢志强、蔡楠等作家的作品研讨会。由学生编写的“读·品·悟”感动系列文集已由中国九州出版社出版。

“华文写作在线”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让我们深深地感觉到网站的建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参与,他们是网站中最高效、最智能化的资源。网络并不仅仅是平台和工具,它的价值更在于跨越时空地将每台计算机终端后面的人联系在一起。当然,网络并非全能,也并非全无弊端,“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1.

[2]张人红.“研究性学习”在美国[J].教育发展研究.2001,(8):47—48.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4.

[4]肖朝虎.安全:令人不安[N].中国计算机报,1998(16).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们的结合日趋紧密,有着教育心理化的趋势。心理学的技能掌握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理论基础,如练习的主动性、分布练习、局部练习与整体练习、练习的反馈强化、技能的迁移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它是由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学习理论。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表征和意义学习的过程,而且还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意义。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圃社会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知识意义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奉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具有自发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强调要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要把学习者作为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交融、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担当起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或学生的帮手、助手的角色,并积极发挥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觉得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小组式学习易于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习者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罗杰斯认为: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是意义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作用;强调意义学习或意义建构;强调师生交互、自主、探究、开放、实践、综合、多样性等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核心所在。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现代教育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开放化和师生的交互性,现代社会也呼唤人的个性的展现,因而教育要给予学习者个体选择教育客体的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习个体需要基础上的,无论是学习目的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的选择,都离不开学习个体的需要。因而,个体需要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源泉。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习者有非常明确的学习动机,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模拟科学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再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学生成为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兴趣和爱好,与一般学习方式相比,学习者的个性因素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应用,活动中不能只让学生从基本知识剩理论观点,总是停留在抽象思维层面上,而要关注过程的实践活动,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学到科学知识,又使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自主、开放和研究性学习,必须有适合学习者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学习内容的情景支持、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和构造方式、知识的结构体系、学习平台和创作平台、实验平台、知识水平测试系统和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研究、设计、验证求解方案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雇用创新能力的虚拟研究机构。在构造良好的立体化环境中,学习者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进度,能随时监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主”、“探索”和“交互”的特征。

三、研究性学习的交互环境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无疑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从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和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看学生能否有所发现、有所制造,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并阅读老师的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阅读教师的解答;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环境随时阅读学习的问题,并把解答写入其中。这样,对于学生,他所面对的是没有人格的机器,可以以轻松的心态毫无顾虑地提出问题;对于教师,可以直观、全面地考虑所有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便于发现所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师生交互性和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即有机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图所示)。

在教学中,师生交互环境方式有集中讲授方式、集中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非集中环境下的 个别化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对于上述的不同教学方式,我们要通过对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保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

交代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通过语言和动作指导观察的重点、特征部位等;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述观点;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意建构;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强化记忆,促进迁移。对重点问题给予强调,帮助记忆。联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参与性学习活动。对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境,进行积极的观察,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反应;实际操作,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查询检索,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观察,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深入思考,发现并提出进—步探索的问题;通过学习资源进—步的研究,或进行仿真实验,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环绕待探索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参与协商讨论;在协商过程中,积极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计算机汉字输入),进行意义建构,即对学习过的内容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进行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

通过教学设计,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将可以营造一种学习者可参与的教学环境,建构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能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的。对学生学习方法或认知方法的培养是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学会通过信息获取、加工处理、问题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性学习可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 Instruction)”、“认知学徒式教学(Cognitive Apprentices hip Instruction)”、“抛锚武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自我反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自主学习策略。我们在立体化学习环境中,主要来用了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式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撒去支架。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学生逐渐内化和掌握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学生获得这些技能后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支架式教学的环节是:①搭脚手架;②进入情境;③独立探索;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又称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的环节是:①创设情境;②确定问题;③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

(三)随机进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