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教育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人的一生中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特别是生命意识的教育。实施幼儿园“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成的重要场所,“三生教育”家园合作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还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在家园联系栏张贴相关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明白“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了解我们“三生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目的,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家长也从中受益不浅,从而也更加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

11月26日,我园组织开展了“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感恩节活动,活动邀请了每一位幼儿的家长来参加,在活动开始前,我请家长们说一说什么是感恩节?为什么要过感恩节?可让我吃惊的是,居然没有一位家长能站起来说一说。我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还是害怕自己在孩子和众多家长面前说错而不回答。不过,我班的情况有些特殊,全班34名幼儿,有31名是傣族幼儿,他们全是附近一些村寨里的居民,家长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较低,也许他们真的不知道也无从回答我的问题。这让我又一次感到了“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在活动中,我认真讲解了“感恩节”的意义以及我们这次活动的教育目的,让家长对我们的活动有所了解,通过讲解,家长们有所觉悟,幼儿也知道了什么是感恩节,许多家长还主动讲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说出了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和感恩的话。在我班教师的组织下,家长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亲手制作了爱心卡片,并在爱心卡片上写下了许多祝福的话,孩子和家长有的是感恩父母的,有的是感恩朋友的,有的是感恩老师的…

最后,我们全园师生站成一个大大的心形,共同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并真诚的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恩的话,整个幼儿园融入了一片感动之中。活动结束时,每一位家长、幼儿、教师都把自己亲手制心卡片挂到了幼儿园的感恩树上,以此寄托自己的祝福。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12-02

一、要把握感恩的本质

“感恩”,狭义来说,主要指对他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从广义来讲,内心心存感激或采取行动表示感激的心理和行为都应该属于“感恩”的范畴。“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通过教育途径,自然地形成“感恩”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因此,“感恩”教育其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在德育层面的要求,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在美国和加拿大,感恩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的功能有点像中国的春节,用于家庭团聚,热热闹闹,吃吃喝喝。至于它本身的感恩教育的意义由主要通过书籍、媒体和仪式对节日进行阐释。西方人对感恩节的释义多数人认为是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据说这是欧洲白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本来的感恩节寓意。后来基督徒则演化为感谢上帝赐予世间一切。到现代,美国人用感恩节来对新移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记住先辈们的勇敢、孤寂和坚忍,才能实现美国梦。这一点与中国感恩活动组织者的意愿并不相符。中国的感恩活动,主要是指接受帮助的人对援助者表达感激之情,即受惠的弱者被要求感谢施恩的强者,底层人民感恩上层权势集团。而在西方,信教的底层民众虽然也是常怀感恩之心,但感恩的对象是彼岸世界的上帝,而不是此岸世界中某个更强势的集团,更不会是掌握着资源配置权的政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人的确应该常怀感激之心。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只要帮助过我们,我们都应该懂得感恩。正是这个原因,尽管感恩节和圣诞节都是西方比较重要的节日,但在中国抵制圣诞节的人多,而抵制西方的感恩节的人甚少。显然西方的感恩节虽然是从宗教仪式演变而来,但至今为人们所重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能教化人们学会感恩,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保持协调、祥和的心灵氛围。

在中国,没有关于“感恩”的专门节日,却有着深厚的“感恩”思想和文化底蕴。古人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古人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感恩”思想传统是古已有之的,它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推崇、向往的道德品质。然而,在中国现行大学德育体制中,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基本还是一个盲区。突出表现在:没有关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目标导向;没有关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理论基础;没有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方法。虽然随着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工作的广泛开展,以此为切入点率先设立了“感恩”教育目标,但是其目标内涵、理论基础、培养途径等内容的定位显然是比较模糊的。

从上面的论述来看,尽管“感恩”的概念和本质在不同的国界没有差异,但无须回避的是中、西方的“感恩”认知度和形成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的宗教教义(基督教)感化着大部分的信教者;西方的社会观念也会感染社会个体“感恩”意识的形成;西方国家每年必至的盛大节日更会激发人们“感恩”思想的升华。而在中国,当代关于“感恩”的教育苍白无力,社会关于“感恩”的氛围平平淡淡,人们对“感恩”的信从意识也日益降低。中、西方存在的这些差异,是历史积淀形成的,也是不同的社会基础形成的,更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面对这些差距,高校更应该积极地调整我们的教育理念,从“感恩”教育入手,加强理论研究,加速实验推广的进程。

二、着力“感恩”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和谐互动

1.心理健康的内涵必须融合“感恩”意识。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人不仅仅是一人生物体,而且是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过去我们主要采取的是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近年来,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更多的是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许多人生的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别强调的是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关于社会适应性,其标准是与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个体心理的常态相比较而言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个体总是首先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社会要求个体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各自的动力和“奉献”,没有“感恩”于社会的心理基础,动力和“奉献”的度和量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从社会适应性的角度来看,学会“感恩”,对社会个体也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至于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习惯,实际上,这是一种动力定型。基于这种理论,“感恩”教育不仅要从中小学抓起,而且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要引起重视,甚至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像思想政治品德课那样,列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因为“感恩”的思想是一种十分朴素的意识,非必需要文化知识的积累即可形成。遗憾的是,中国颁布的现行《大学生守则》尚未列出“学会感恩”条款。

2.“感恩”意识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感恩”实质上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对自然、人类的给予和创造所感受到的深深的感激意识。这种意识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前面已经说到,心理健康的内涵必须融合“感恩”意识,心理健康的人格特点要求大学生拥有“感恩”意识。那么,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应该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强调高校社会感恩长期性和全面性

1.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理论和实践调研。这是把“感恩”教育引入大学德育教育的首要环节。教育行政部门人员、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是调研的先锋;广泛的社会力量应该是调研的主角;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现状与时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应该是调研的切入点。鼓励更多的专家名流进行务实高效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寻求基本规律的必经之路,由于我们对于“感恩”教育的概念、内涵、特征、形成过程以及其他因素对“感恩”教育的动态影响程度等规律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统一的认识,因此,必须有大量的走在教育科研前列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寻求规律、发现规律,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感恩”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开展“感恩”教育的理论依据。

2.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感恩实践活动可在校园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园外、特别是要利用大学在校外建立的德育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开展,要让大学生在亲历亲为中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想,陶冶情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还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的感召力量,开展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如母亲节来临,开展对父母长辈的感激之情,结合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结合教师节,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结合国庆节,感激祖国之恩,结合学雷锋活动,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积极构建感恩实践校园环境。高校要将知恩图报的道德取向融入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和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和欣赏中潜移默化。首先,应从校园布置着手,围绕“感恩”主题精心设置,如悬挂感恩标语,树立感恩人物塑像等。其次,充分利用班会、宣传橱窗、楼道标语、黑板报、校报、主题雕塑等进行感恩氛围渲染,营造浓厚的舆论气氛。最后,利用丰富多彩的感恩文化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展感恩主题活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学会关怀,学会感恩,让爱的旋律在心中唱响,让感恩氛围融入校园。通过感恩实践环境的建设,大学生生活在感恩的氛围里,行走在感恩的包围中,亲自体验感恩、接受感恩、认同感恩、实施感恩。

4.努力构建感恩实践教学氛围。在感恩教学上,高校老师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感恩现实,形成问题,及时点拨学生,形成感恩教育课堂实践教育氛围。感恩教育的课堂问题设置非常重要,问题是进行交流、沟通的发端,有问题才会有自主、创造、发现、体念和感悟。老师的问题要设置合理,要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要引起学生感情共鸣,要触发大学生感恩末梢,在问题之中让同学们自己的心灵在充满着感恩的气氛中接受洗礼。如可设置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感恩、我们该对谁感恩、我们该怎样感恩,让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并相互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又提出新问题,问题的一环套一环,让学生在观察问题中学,向他人学,向社会学,让感恩在大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在课堂上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生活中感受,在社会中学习,充分利用丰富的感恩教育的资源,把每位大学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这是我们教育者的目标追求,也是我们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麻艳香.大学生的人格完善问题[J].社科纵横,2005,(3).

[2]詹磊.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周爱平,计颖.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结构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

[4]庞玲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强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滁州学院学报,2010,(1).

[5]赖斌,胡西民,刘佳,王晓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0,(15).

[6]李殿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亚健康状态”的克服[J].鸡西大学学报,2008,(6).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一种人文教育。它也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现在的儿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父母长辈深爱有加,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他们的眼里,从不会顾及别人,有的只是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理所当然给予自己的,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为自己做的。

(二)父母对儿童感恩教育认识不足,引导不够。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一些父母也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孩子教育的投资。然而针对儿童感恩教育的认识与引导,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背景不同,家长对儿童感恩教育内涵认识也不尽相同,从而对自己孩子的感恩教育效果也参差不齐。

(三)教师对儿童实施感恩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教师作为孩子的直接教育者,大部分教师都能意识到对儿童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四)家庭与学校合作欠缺,互相推卸教育责任。无论是什么教育都应该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完成的,而不单单只是靠哪一方,在教育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感恩教育重任应由对方承担,自己只是辅助,这都是不正确的,要让孩子真正懂得感恩,感恩教育应该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去完成,共同承担责任。

三、儿童感恩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让儿童识恩、知恩。在感恩教育中,对于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这一突出问题,家长与老师想要使儿童感恩教育取得显著效果,首先,要让儿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然而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长辈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所导致的,因此,要让孩子改变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长辈对孩子不能过分的溺爱,孩子的事不能样样包办,更多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去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从而体会父母长辈为自己做的一切更不是理所当然,进而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二)父母加强感恩教育认识,正确引导是关键。我们知道,父母加强感恩教育认识,是感恩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一个良好的教育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无论是父母还是长辈都应该充分认识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呼吁人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把感恩融进学习生活当中,形成知恩、感恩、进而报恩的氛围,从而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三)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儿童的世界中,他们眼中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教师要利用儿童的这一看待事物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在集体教育中,从一日常规中突出感恩教育,渗透感恩教育。诸如教儿童唱感恩歌曲,讲感恩故事、观看感恩教育影片等。此外,节日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凝结,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节日蕴含着许多深远的教育意义。在感恩教育中,把节日融入进来,激发儿童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也是对儿童实施感恩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很多家长与老师抱怨当今社会重智轻德教育理念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儿童进入初中的工具。现代儿童教育领域中各种早教班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珠心算、早期识字班等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产物应运而生。因此,改变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儿童德育的发展,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里的要求。针对此次调查问卷体现出来的家庭与学校合作欠缺的问题,也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从学校的角度看来,对儿童进行的感恩教育想要到达预期的结果必须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学校老师在校对儿童进行的感恩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比如教师可以向家长发放家园联系卡,内容包含儿童一周的表现和教师的工作,还可以包含哪些工作需要家长协助与配合。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应该认为孩子交到学校,教育就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责任,家长可以坐视不管。新时代的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儿童的发展,尊重教师的辛勤付出,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及时主动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等活动,及时与老师配合共同引导儿童的感恩教育。让儿童知恩、感恩和报恩,不仅能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大学,其感恩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通过对曲靖市沾益县三所公立小学儿童感恩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目前儿童感恩教育中存在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家长对儿童感恩教育认识不足,引导不够;教师对儿童实施感恩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学校缺乏统一安排管理;家庭与学校合作欠缺,互相推卸教育责任等问题。继而笔者联系发达地区儿童感恩教育的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曲靖市沾益县儿童感恩教育发展,最终为其它地区儿童感恩教育提供可行性参考。

作者:李亚洲 单位:云南曲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09.

[2][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9-12.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感恩教育

1.子在内,母在外

在教根式和分数指数转化的时候,如,学生经常不知道分子对应哪个,分母对应哪个。于是我就想到了一句口诀,“子在内,母在外。”分子对应根号里面的指数,分母对应根号外面的指数。这象征着母亲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保护在怀抱内,自己隔离在外应对一切困难,灌输了一种对于母亲的感恩教育。

2.哭哭生生

在教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的时候,学生经常把三角函数名称记错,还总是把角也记错。于是我根据cosα的谐音“哭”、sinα的谐音“生”,把它编成了哭哭生生。意即妈妈在生你的时候,是哭着哭着才把你生下来的,而你呢又很叛逆,所以前面是“+”后面却偏要改成“-”,灌输了一种母亲生育时的艰辛,可孩子却不懂得感恩,只知道一味叛逆,所以应该好好感恩自己的母亲。

二、友情教育

1.两直线平行

在教两直线平行时,有两直线方程L1∶y=k1x+b1,L2∶y=k2x+b2,则L1与L2平行?圳k1=k2且b1≠b2。学生经常分不清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充要条件。于是我采取图形和代数联系在一起以喻友情,两平行直线就像两位同学,都是沿着自己的轨迹走,一旦两个同学有相同点时即k1=k2,那么他们就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是两个人又不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b1≠b2,这样他们的友情才会长长久久。灌输了一种友情教育,交朋友不是一味地听从对方,而是在追求共同的兴趣爱好时也要保持自我,这样以后的道路才会长久。

2.渐近线

在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时,当双曲线焦点在x轴上时,渐近线方程为y=±x,当双曲线焦点在y轴上时,渐近线方程为y=±x,无论渐近线方程中的a、b怎样“上蹿下跳”,它始终无法接近双曲线。渐近线与向外无限延伸的双曲线逐渐接近,但是又始终不相交。有些同学之间,就像那渐近线,明明不断在靠近,却永远也无法真正找到可以交集的那个点,永远无法成为好朋友。因为有些人,终究只是渐近线罢了。灌输了一种不是你情愿,别人就把你当朋友的友情教育,要你情我愿地交朋友,友情才会洒满全世界。

三、个性教育

1.自由向量

只有大小和方向,而无特定位置的向量称作自由向量。在向量第一节教到这个概念时,正经受了之前诸多概念的袭扰。太多枯燥的概念不会让学生记住。于是我在讲到自由向量这个概念时,我想到了一位数学系学子的QQ签名,“我想做一个小小的自由向量”。由此及彼,我讲到了自由向量的特点,自由,想去哪就去哪?不像在学校,只能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枯燥的生活,还要遵守学校诸多的纪律,学生听了后纷纷点头赞同。于是在学生兴致泛起的时候,向学生介绍在抒情文字用得泛滥的年代,你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你的情感,以此彰显自己的个性,从而灌输了一种雅致的个性教育。

2.0!――0的阶乘

在讲到阶乘这个概念的时候,书上规定0!=1.我怕学生记不住,于是我就说你们不妨来算算4个0能不能算出24?一听算24,学生眼睛都亮了,气氛也立刻活跃起来了。可一看是0,又焉了。于是我耐心开导,你们看这个0平时不声不响的,看着最没用,然而进行阶乘之后变成1了,那再想想怎样让它变成24呢?慢慢地开始有学生低头计算了,不出几分钟,就有学生算出来了,(0!+0!+0!+0!)!=(1+1+1+1)!=4!=4×3×2×1=24,没过几分钟,又有学生算出来了另外一种解法,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感恩教育;渗透方法

一、引言

1.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近期一段时间对于中学生的各种行为的报报导,出现了很多中学生不尊敬父母、师长以及团结同学的行为。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关于中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呼吁的浪潮。从实际来看,感恩教育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敏感的年龄段,他们正处于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时期以及叛逆的时期。目前的初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存在不尊敬父母和师长等行为。主要是初中生中没有形成这种意识以及没有接触到实际的教育,他们身上永远都不可能形成一种感恩的意识和美德,也不能使得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有助于他人的行为。初中生的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感恩教育只能通过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把学生的感恩教育逐渐渗透到日常教育的一部分是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人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逐步形成感恩意识从而进一步感恩父母、师长、朋友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使得教育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2.初中语文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关系

通过语文教育来对中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对我国初中学生学会感恩精神的主要方法。因为语文教育主要就是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来逐步加深其在学生的观念中的印象。通过语文教育中的不断强调和实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意识的提高。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感恩方式以及逐步养成感恩的习惯。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老师的亲自指点。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挖掘有关感恩的话题和题材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加强他们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以及身边和不是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有助于感恩意识的进一步传播。对于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育中有助于提高感恩教育的权威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此项教育的认真程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中是实现感恩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以及主要的手段。

二、我国初中感恩教育的问题

1.独生子女的基本家庭组成模式

目前的社会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以及家庭经济压力的逐步加大,一般的家庭基本上就只有一个子女。而目前基本的家庭构成情况是父母双方、爷爷奶奶双方以及外公外婆双方和一个孩子。因此,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对于他们的需求更是一应俱全。他们身在无限的溺爱之中,所有的长辈都认为孩子小什么事情都可以被原谅,什么事情都会替孩子办好。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养成,孩子就会对身边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也不会特别珍惜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从这样的生活环境一直发展到初中时期的话,这个时期正是发展和形成自己人格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学校的教育就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原来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就是学生只会只顾一味地索取,根本不懂得感恩所为何物。从我们的上文中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缺乏感恩精神。关键的一点来源于家庭的原因,试想,如果一直生活在此种家庭环境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又怎么会形成。

2.社会大形势的影响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的话,年轻人普遍存在缺乏感恩精神的现状。所以说是在初中时期就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实施,而语文教育是初中学生必修的最重要的n程之一。作为一个极其有优势的载体,对于目前许多学生不知感恩的现状,可以通过此项举措得到相应的改善。根据近来的一则报导,有一位学生的父亲给学校写信,当中指出自己的孩子完全不懂得感恩这一现状。这一则报道揭示了我国对于学生感恩教育的重大缺口。现在的社会也是一个多重诱惑同时存在的时代,对于感恩的传承的确是需要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三、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法

1.在语文教育中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想要通过语文教育这种方式来我国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极其强烈的感恩氛围。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此来营造浓厚的感恩的校园人文氛围。物质文化环境可以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校园文化的精心布置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如果校园到处都是关于感恩的宣传以及跟感恩相关的人和事的话就会一步步增强学生对感恩的概念化的加深,从而使他们自己也有一股愿望想要成为一个具有感恩精神的人。

2.关于感恩文化的宣传栏

因为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知识角以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就可以不断加深以感恩为主题进行的活动。例如,在教室的最后面的知识角中多写上与感恩主题相关的文摘和故事,这样可以供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另外在校园里的文化宣传栏中也可以张贴跟感恩主题相关的海报以及学生的文章等来供全校的师生学习等。另外,在全校师生的集体活动中也可以不断加入一些以感恩为话题的全体活动等。

3.注意事项

在对学生的感恩精神的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一点的是,不要激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具体表现在感恩教育不要出现得太频繁以致于学生都有一股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要做到恰当和适当两点。

参考文献:

[1]黄顺朝.如何在初中语文中渗透感恩教育[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01期:112-112

[2]肖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8期: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