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的要素

体育课程的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的要素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识到了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性。体育隐蔽课程教育具有文化性、行为性、依附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敬业精神、较强的业务素质、一定的审美素质和良好的情感素质。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完善,体育隐蔽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它是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教师的行为方式和在体育教育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内隐的间接的文化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教师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尤其是对那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更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隐蔽课程的涵义

隐蔽课程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但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起作用。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是隐蔽课程教育所要涉及的方面。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对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

二、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特点

(一)文化性

高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因此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继承、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和社会规范,也是人的社会化的手段。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它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格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复杂整体,而隐蔽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构成的。所以体育课隐蔽课教育也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文化价值(含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陶冶与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是将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中“唤醒”的过程,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它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行为性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包涵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位性、智慧能力性等,是以其外延的行为来评价的。体育课不同于别的课,它是以操作行为、身心互动和课堂指标为特点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要求体育教师把内心的精神境界外化在身体行动上,进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即“身教”的影响。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素颇多,但教师外延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给学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行为的动作、表情、举止等。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正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三)依附性

体育隐蔽课程的存在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其功能。离开了这些客观的载体,体育隐蔽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体等。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价值并非完全直接显现于学生身上,它所携带的教育信息只能部分地被学生直接吸收,而相当部分则依附于其他载体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行为、校园文化、各种人际关系都携带着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受到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意向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结构。

三、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1]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因此,体育教师要作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常规,首先自己要遵守。例如不迟到、不早退,体育教学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以及着装要求等,教师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作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爱和体贴学生。教师的爱心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巨大磁铁,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不能真正和蔼平易地对待他们,是不可能从心底里获得学生的喜爱的。 转贴于

(二)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特点,体育教师往往要冒着寒风顶着烈日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承担课外活动和体育训练等繁重任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科教师更多的心血和劳动。高尚的敬业精神、坚定的奉献信念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三)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了较强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几分钟精彩的讲解、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较强的业务素质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体育器材的合理摆放美、学生队伍的组织美、练习时的队型设计美、教师的仪表仪态美、教师的语言美、示范动作的形体美等等。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满足,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美学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五)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

体育教师情感素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LP.索普指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合作,这是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2]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师生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会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而且,师生沟通,情感融洽,有助于形成师生的亲密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情感上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人格平等的原则,事事尊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发挥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导向作用。

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表现的倾向、方式、分寸,以便有效地感染教育学生。善于控制支配自己情感,抑制无益的情感,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兴趣; 教学手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主体,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更有效地学生健康地成长。分析发现影响学生体育兴趣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社会环境,教师的教与学,运动项目及体能状况等方面的因素。下面针对教师的教与学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看法。

一、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投完后看谁投中的最多,让观察的学生说说原因,让投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投篮动作。以赛促练,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有易到难的规律。虽然学生在以前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动作,但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给他们教的过程中,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教难的技术。如在一堂课中前滚翻的技术学好了,就可以在下节课中教前滚翻分腿起的教材了。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之乐。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教师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心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一)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就会显得冷淡,学生压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在对待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对男生或女生,对性格开朗或内向寡言的学生则特别要注意批评的环境和处理的方法,尽快地使课从逆境中走出来;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内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即使是批评,是否使学生得到激励。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对学生没有情感,没有尊重和爱护,就没有教育。

(二) 参与到学生中

积极性差的和好学生不同,好的学生一个篮球就可以玩的满头大汗,而积极性差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运动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当他们打篮球比赛兴趣下降时,就参与到他们的比赛中。当学生长跑体力下降时,就和他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距离。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是学生不仅爱运动而且更爱上体育课。

参考文献

[1] 季浏,胡增荦. 体育教育展望[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 盛昌繁. 激发学生兴趣的技巧[J]. 体育教学,2004.4

[3] 李翔. 学校体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4]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2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结构方程模型 高校体育课程 评价指标体系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经历着巨大的嬗变。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的不继深入,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不仅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而且对体育课程的目标作了新的阐述,即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将以往体育课程在实际主要关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运动技能方面,扩展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基于这种价值观念的根本改变,以传统的“单一”的体育课程评价办法已完全不能反映《纲要》的精神。因此,构建科学、以人为本、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是一项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工作。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必须通过实证研究将抽象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般是指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在实证性研究中,操作性定义尤为重要,它是本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前提。

在实证研究中,建构指标体系是定量分析现实社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解释性研究中,而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就属于解释性定量分析研究,是在对学生课程学习进行检验,因此必须先建立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将思辨色彩很浓的学生掌握知识理论概念转变为经验世界中那些人人可见的具体事实,对假设的检验才成为可能。高校评价指标体系是有关一个概念的树状分层(分级)结构(指标体系框架),最高层称作日标层(概念),最底层称作指标层,中间各层叫作次日标层,也可以简单地将从概念的下位开始的各层称作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等。在建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统计学、社会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模糊数学、系统理论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叉方法,因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大难度,各自所建构的指标体系不论是体系框架还是权重分配都有差异,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建构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的思想起源于Sewll Wright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路径分析概念。SEM是应用线性方程统表示测量变量与潜变量(难以直接测量的变量)及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通过为潜变量设定测量变量,用测量变量之间的关来研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1]。

结构方程模型假定一组潜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潜变量可以分别用一组测量变量表示,是某几个测量变量的线性组合。通过验证测量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可以估计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从而在统计上检验所假设的模型对所研究的过程是否合适。如果证实所假设的模型合适,就可以确定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是合理的。

一般来说,结构方程模型有3个方程式:

其中:x――外生显变量组成的矩阵;

y――内生显变量组成的矩阵;

ξ――外生隐变量组成的矩阵;

+――内生隐变量组成的矩阵;

Λ――外生显变量与外生隐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外生显变量在外生隐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Λ――内生显变量与内生隐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显变量在内生隐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δ、ε――分别为测量方程(1)和(2)的残差项,反映了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结构方程一般可以写成如下通式:

η=βη+Γε+ζ (3)

η是内源潜在变量,ε是外源潜在变量间关系,ζ是内源潜在变量间关系,Γ是外源潜在变量对内源潜在变量影响,是模式内未能解释的部分。

结构方程模型有如下特点:

(1)可同时考虑及处理多个因变量;

(2)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项含有误差;

(3)允许潜变量由多个测量变量构成;

(4)可构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估计模型与据之间的吻合程度。

二、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专门的技术和和考察手段对学习者进行的相对获取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比较和科学分析的过程。体育课程评价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从出勤率、学习认真程度等方面出发,来评定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程度,是一个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绩进行系统衡量、评比和估计的过程。根据基础和学习相对能力,可以确定不同的等级,因此建立公正公平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直观评判法与运动能力测评法相结合的评判方法最普遍。此评判方法的设计核心就是根据体育课程评价要素,并采用一定的分数表示每一个要素的权重,然后按照课程标准衡量标准,对学生现行掌握的技术动作、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估,最后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学生的分值。

通常采用直观评判法和运动能力测试评判法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步骤如下:

1.与学生体质健康、技能掌握、学习态度等有关的要素,都可以作为评价要素。例如: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等。

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要素的确定,从大量国内文献资料来看,一般通过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这五项指标进行衡量的,如表1所示。(注:各类学校具体指标可能有所不同)

2.为了精确评价各学生体育课程的掌握标准,需要将评价要素进一步细分。在细分过程中参考各高校学生特征。

3.要素权重确定。不同要素对学生体育课程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需要确定各要素权重。

4.在此基础上,需要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编制实施细则和评分标准,实施细则和评分标成为教师评判学习使用手册。

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后,需要进一步计算各个要素的权重,明确各要素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模糊评价的思想确定要素的权重。

1.模型标量设计

为了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必须先对高校体育课程潜变量进行研究。体育课程最终成绩必须与学生学习程度成正比。体育课程学习掌握程度越高,进步越大,给予的成绩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本文中,需要将体育课程影响要素进行度量,考察各要素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贡献。高校体育课程构成要素有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

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为外生潜变量,体育课程评价相对成绩为内生变量。在本研究中的标杆则是以往我国体育课程评价课程评分标准。

根据结构方程,可以构建方程图1:

2.结构模型

课程评价受上述的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η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五个潜变量的影响。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定义变量,如表2所示。

高校体育课程模型时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方程。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机构方程模型:

η=Bη+Γξ+ζ(Ε[ζ]=0)(4)

其式中,

η―内生潜变量

ξ―外生潜变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B―内生潜变量间相关系数举证

Γ―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影响系数举证

基于上述变量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模型,表达式如下:

系数大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估计。

结合上述潜在变量和测量变量的构建,我们可以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测量模型。测量模型如下:

y=λ・η+ε(6)

在上面表达式,λу为标杆对课程评价相对成绩的系数。

3.权重的计算

针对课程评价,为了实现评价体育的公平,在原始数据的获取过程中,本文通过“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课题获取大量高校的数据。

在处理数据时,本文使用LISREL8.8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计算。根据运算后的路径图,可以得到模型中每一个潜变量和测量变量的路径系数。通过归一化处理可以确定权重。所得路径图如图2所示。从拟合指标来看,卡方检验值为187.44,自由度为64,且统计显著。其它拟合优度指标NFI,NNFI,CFI,IFI及RFI都在0.7以上,从整体衡量,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尚可。

根据结构方程路径图,进行归一化处理,高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4.结论

本文通过结构方程,从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衡量、估算,并确定各要素的权重值。

为了使课程评价更加合理,最大程度地降低教师个人因素对学生课程成绩评价的误差,实现评价体系的内外部公正,本文运用了结构方程。

结构方程模型的采用,使课程评价各要素权重的确定更加具有客观性,克服了已有层次分析法研究中直接对评价要素采用专家打分的主观性;而标杆管理衡量方法的采用,增强了课程评价的横向可比性,使得课程评价结果能够保持外部公平。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讨论课程评价要素权重的确定方法和过程,对于课程评价中各要素的确立未作全面研究,只是参考以往评价体系各要素的构成,因此各高校在建立自身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Sik Yum Lee,Xin Yuan Song.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to Quality of Life [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2005,12,(3):435-453.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08-06.

[3]丁曙.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体育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1):76-79.

[4]徐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6):88.

[5]张瑞林,闻兰,黄晓明,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2-57.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校本课程 人力资源 开发利用

一、体育校本课程与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实施到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成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资源是国家顺利实施“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顺利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条件之一。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体育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体育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其中体育教师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体育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对体育教学有全新的认识,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与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是在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能够发挥创造性劳动的群体。

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是其它资源得以发挥作用的媒介和载体,人力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优化配置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它关系到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层次、质量和效果等根本性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展开的,教师、校长是具体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因而教师、校长就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中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没有了学生也就没有了教育,学生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因此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中,以校长为核心,以教师为关键,以学生为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体育校本课程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学校的管理层是决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

由于本次课程改革是由上至下、由国家再到一线教师,改革在学校、课堂的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及其学校的管理层对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领导。因此,在体育校本课程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学校的管理层成为第一要素。同时,学校管理层良好的统筹兼顾和综合协调的能力,能够为顺利推进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适宜的内外部条件和氛围。

(二)体育教师是推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的核心

首先,体育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且是课程的主人,即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效益水平,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课程资源,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文化积淀、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都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宝贵资源,都可以经过体育教师升华后进入课堂转化为课程要素,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

其次,体育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课程要有人文关怀”。体育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体育资源,如山林、湖泊等,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使体育教学变得非常多彩,通过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可以用鼓励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器材、设施和教学方案等;通过科学地布置体育场地和器材,并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达成体育课程目标。体育原本就来源于生活,随着我们生活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体育教师要不断创新出具有时代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例如,健美、野外生存训练等,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再次,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与专长,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注意发挥群体合力,有效地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合理的开发,使其具有鲜明的本校特色。

最后,体育教师还必须重视学生的体育课外实践活动。体育教师借助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体育资源,可避免学生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体育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学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教育的根本是学生,学生还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担当着其特有的角色。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自己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其在整个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深刻。因此,校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经验等自主选择合适的内容,自主调用各种学习资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建构的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编排工作、裁判工作、场地的布置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践活动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家长与社会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补充

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家长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果得到家长的配合,把学校体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有效整合课外活动,如一些“亲子体育活动”或是“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潜质,提高他们培养孩子成才的信心。与此同时,家长可以连接学校与一些社会机构,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接触社会;学校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也能通过家长与社会得到锻炼与解决。因此,学校要大力发挥家长及社会的人力资源,使之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成绩的评价等方面构建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模式。

引言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一、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恰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1.12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都对学分制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课程的公共体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学分制管理,无疑是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需要的积极举措。

1.1.3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高专生源不仅在文化成绩上参差不齐,而且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分制加以引导,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1.2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施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职高专学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为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到目前,学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的加强,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3高职高专加强教学投人,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管理模式的建构

所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学分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综合而构成的,具有相应管理体育课程功能的系统。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学习评价的结果是以学生获得学分的形式表达出来。

2.1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四个模块。

2.2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2.2.1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制”:理论教学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方式讲授。可组织学生按自然班听课,也可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集中若干班(专业)听课。

2.2.2普修教学内容“必修制”:学生入校后必须按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必修一学年的体育普修课。普修教学内容安排分两学期,每学期选择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犯学时。

2.2.3选修教学内容“选项制”: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项目学习的不同需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模块开设的若干个运动项目中,每学期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学习内容。

2.2.4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经常制”。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要安排在每节体育课中,其成绩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反映。

2.3关于学习成绩的评价

2.3.1评价的内容

2.3.2评价的形式

2.3.2.1《大学生体质一与健康标准》测试。按国家要求,新生人学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3.

2.3.2.2体育理论知识考试。以学期为单元,每学期进行4学时的体育理论教学,考试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4a

2.3.2.3身体素质测试。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选择安排两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试,按百分制,成绩取4项平均值。第二年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项内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单项身体素质测试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

2.3.2.4运动技能技评。按百分制,分项目制定标准进行技评。每学年2项,成绩取平均值。运动技能技评成绩与学分换算。:

三、小结

3.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