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化学发展史

绿色化学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化学发展史

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第1篇

 

随着城乡不断交流与融合,城市农业的发展,为向往田园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城市某一个角落可以享受静谧田园生活。把果树资源应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美化城市街道、百姓居住小区、公园庭院和广场等区域,让城市簇拥在园林中,把城市装点得绚丽多彩、生机盎然,以满足广大百姓的审美要求,净化人们的心灵,进而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它符合国家要求的把城市打造成环境科学、绿色生态园林城市的划时代主题。如何利用果树资源丰富城市园林内容,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已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1果树观赏的分类

 

根据观赏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观叶、观花、观果、观干及综合性状观赏等。

 

1.1观叶果树

 

观叶果树一般是指彩叶果树。这类果树一般是红叶或紫叶果树。常见的有红叶桃、红叶李、王族海棠及紫叶稠李。

 

1.2观花果树

 

观花果树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碧桃类、海棠类、石榴类。

 

1.3观果果树

 

除了传统果树,苹果、梨、桃、杏、李、等以外,像海棠、石榴、观赏枣、部分碧桃等都是较好的观果树种。

 

1.4观干果树

 

观干主要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干形,如龙须枣弯曲的干形,碧桃品种中枝条下垂的红雨垂枝、朱粉垂枝以及垂枝樱花等。

 

1.5综合性状观赏

 

某些观赏果树的观赏性是多方面的,如红叶碧桃除了观叶外,红色的重瓣花也是一个亮点;碧桃中的人面桃既可观赏双色的花,又可观赏较大的果实;牡丹花石榴,可同时观赏红色的花及红色的果;碧桃中的红雨垂枝、朱粉垂枝以及垂枝樱花,既可以观花,又可以观赏干形。

 

2目前发展观赏果树存在的问题

 

2.1树龄的选择

 

目前,有些小区园林在果树的选择上求快的心理比较严重,大都选择10年以上的大树,力求早结果。而果树在整形上与大多数绿化树种不同。绿化树种大树移栽将树冠回缩,带土坨,一般就可以成活,并很快长成树冠;而果树需要每年修剪、打枝,形成较规范的树形,因此,移栽时不能破坏原有的树形,否则很难恢复原有的树形。因此利用大树反而欲速则不达。

 

2.2树形及修剪

 

每种果树都有它的树形,如苹果、梨等,可以选用纺锤形、疏散分层形等;桃可以选用开心形。无论哪种树形都要求主枝平缓,不能直立,否则不能正常结果。所以在果树修上一定要有专业人员管理。

 

2.3结果问题

 

整形对于结果至关重要,而正常开花也需要进行授粉才能坐果,对于某些果树或品种需要配置授粉树,甚至需要人工授粉。

 

除了上述问题,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园林果树绿化应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把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使之相辅相成,充满生活气息,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二是选用特色鲜明的果树植物,使景观形象增添绿化活力和艺术感染力。三是科学搭配,注重植物造景,运用不同的果树植物素材,创造不同的景观,满足人群对不同的空间需求。四是以利用本土树种为主,同时引进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品种,来增强果树绿化环境、美化景观的效果。

 

3观赏果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与配置

 

绝大部分观赏果树都是阳性植物,如把观赏果树种植在高大乔木间或建筑物阴影下,它只能成活,不能开花结果,观赏价值低。所以必须把果树种植在地域较开阔、光照充足的位置。对不耐涝的果树树种,要选择在地势较高处种植。多数树种、品种的年生长期长,种植时要考虑株距适当,株距过小,观赏果树生长空间狭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1居住小区和单位附属绿地绿化

 

居民住宅小区绿地种植观赏果树要把绿化美化效果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庭院栽植果树的种类有很多,当今住宅小区的绿化美化已逐渐成为新的焦点,出现了生态围墙、生物墙、屋顶绿化和绿屋工程等新热点的垂直绿化,果树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长廊的绿化,可以在花架上栽种葡萄,春季繁花叶茂,秋季硕果累累,不仅美化了小区,而且人们还能吃到葡萄,提高了的生活质量。果树在庭院和单位附属绿地中种植,不仅能达到景观美化效果,还可形成生态植物群落,发挥出一定的保健功能,提高环境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收获美味的果实,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2公园绿化

 

公园的种植观赏果树要和建设公园的总体规划相结合,根据地理条件选择的品种与栽植形式、果树特点和公园建设的方法来科学合理的确定。栽植果树要与公园造景相结合,其树种的选择与栽植形式可依据当地条件、果树特点及造景手法而定。在公园中群植形成果林或果园,是果树主要应用形式。此外,果树作为观赏树或园景树也较广泛。

 

3.3城市道路绿化

 

作为行道树要选择能适应城市各种环境因子,抗病能力强,生长旺盛的树木寿命长,树干挺直、端正、优美、冠大、花香、果丰、叶色具有季节变化的果树最佳;耐修剪,愈合力强,通过修剪能避免架空线路的矛盾。适宜的果树有银杏、华山松、樱桃、枇杷、柿、橄榄、芒果、核桃等。对街头绿地面积较大的地方,应栽植桃树、李子树和杏树,在草坪的衬托下,具有田园的情趣。墙壁处可以栽植葡萄,使空间展示出绿化的观赏效果。

 

3.4风景区和森林公园绿化

 

风景区与森林公园一般人为破坏痕迹较少,讲究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类园林中种植果树既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不破坏环境,同时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类果树有桃、白梨、海棠果、杏、杨梅等。

 

3.5作为果树盆景的应用

 

果树盆景是在盆栽果树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树桩盆景的造型艺术,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形成观赏价值很高的艺术品。它们以其春花婀娜多姿、夏叶青翠欲滴、秋果色彩艳丽、冬枝骨硬苍劲的特有魅力,别有情趣,被园林专家赞誉为将新、奇、妙融为一体的活体艺术。由于其特有的美化效果,它们将成为居室、阳台、大型宾馆、酒店、庭院等室内外绿化装饰的一大景观和时尚。如金橘,树姿优美,夏日花白如玉,秋冬碧叶金丸,是人们喜爱的盆栽果树。

 

4绿化果树的栽培管理

 

4.1整形修剪

 

绿化果树的整形修剪,要与它的绿化功能、经济功能相适应,既要体现枝、叶的整体美,使枝条疏密有致,型体美观,形成合理的树形结构,又要体现花繁果满,从而提高其观赏价值。因此,根据功能的需要,一般只在冬季进行修剪,对不同的树形分别采用短截、回缩、删疏等方法,同时对伤口要刷白或涂药后包扎保护,以促进愈合。

 

4.2肥水管理

 

在进行肥、水管理时,既要区别于其他园林植物,又要区别于生产栽培的一般管理,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分清主次,充分发挥果树在园林中的作用。绿化果树可施入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以及腐熟无害化的有机肥,但一般不施人畜粪尿等有气味、易挥发的肥料,以免污染环境。

 

4.3病虫害防治

 

蛀干害虫(天牛)、食叶害虫(蚧、粉虱、蚜、螨)为园林果树的主要害虫。在对食叶害虫及病害进行喷雾防治时,也可用内吸传导型农药进行土壤处理和高压注干施药。在进行化学农药防治时,要注意对周围空气、水域等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人和其他动物的影响,对绿化果树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有机农药。

 

5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外培育了诸多的观赏果树品种,这对于改变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单调和生态多样性不足的现状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各地都在规划旅游观光果园、采摘果园,美化城市及庭院,观赏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日渐广泛。在城市园林绿化果树配置中应针对观赏果树的各异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造园方法,环境景观应该和多种绿化植物相互配置,让观赏果树彰显其独特的性格魅力,达到情景交融的美化效果,以发挥出观赏果树在城市同林绿化中的应有作用。

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实验;绿色化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5-02

化学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给人类也带来了危难,这也给公众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是化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而每一门科学的发展史上都充满着探索与进步,由于科学中的不确定性,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合成出未知性质的化合物,只有通过经过长期应用和研究才能熟知其性质,这时新物质可能已经对环境或人类生活造成了影响。

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寻找一条不破坏环境,不危害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今,冠以"绿色"的名词成为最时髦的名词,从绿色蔬菜、绿色产品到绿色科技、绿色化学,绿色话题成为人类最具共识的话题。这种绿色意识,是人类重新审视自然的表现。传统观念中把人类和自然放在对立的位置上,人类总是妄图征服自然,操纵自然,为己所用,却完全不顾及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而绿色意识把人看成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以及人对自然的尊重。它和通常所讲的"环保意识"不同,通常讲的"环保意识"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当我们谈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多少疾病,经济损失时,仍然把"人"放在与自然对立的位置上,以"人"为中心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培养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意识",才能实现对环境,对人类更友善的化学-绿色化学。作为化学教师,应具有绿色化学的思想,提倡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实验中以身作则,具备一定的对实验排放的"三废"进行控制的能力,以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

首先要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在实验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认识到绿色化学有利于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消除学生对化学的恐惧情绪,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状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联。因此,教学中,尽量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尽量体现绿色化学的"4R"原则(即拒绝使用危害品;减量使用;循环使用;重新使用),尽可能推广绿色实验,并利用"4R"原则来考虑和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以利于达到最好的环境效应。

其次绿色化学在实验的选择、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要选择低毒、污染较小且后处理容易的实验项目。规范实验操作。例如:我们要练习液体的取用,有些同学就用药品--氯化钠溶液来取用,按照规定取出的药品是不能倒回去的,那取出后没用就倒掉了,这不是浪费药品吗?因此,我就用水代替液体,这不仅让学生真正的练习了液体的取用,而且也节约了药品,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使用药品。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的做实验,为此打好基础。这样减少了药品的损失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实验操作技术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于携带等优点。在微小型的仪器中,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进行实验(一般为常规量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因为只有仪器微型化了,才能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量,同时还应尽可能减少中间产物的转移过程,以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为此,师生可对教科书的常规化学实验进行二次开发。如在对"氧气的性质"教学中,常规化学实验是用燃烧匙盛硫或红磷进行实验,存在的问题是燃烧匙凹陷太深,可燃物与O2接触受阻,燃烧时间长,燃烧不完全,不易熄灭,因而产生大量的SO2、P2O5等物质污染环境。对这个实验可将燃烧匙进行改进,取一细玻璃棒的一端烧至半熔后用镊子压出一个小凹槽,微型燃烧匙就制成了。用青霉素瓶作微型反应容器,该燃烧实验现象明显。所以,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微缩,也不是对常规实验的补充,更不是与常规实验的对立,它是在绿色化学思想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尽可能小剂量是微型化学实验的核心,它是没有终止的,是动态发展趋势,它使每一个化学工作者无论在何种实验条件中都在考虑:"为了保护环境,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我能不能把实验技术、方法、仪器和设计等改革一下,使改革后的实验相对于改革前,尽可能少用一点试剂? ""尽可能小剂量实验"是一种思维方向,为了追求新的"尽可能小剂量实验",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化学实验的不断改变,这是化学实验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之一,是绿色化学思想在化学实验中的具体体现。

实验操作过程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以至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效果,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若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接受、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节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教师实验教学过程中,限定用量,把好的经验传播给学生,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加上正确引导,既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史;科学发展观;按需设计;教学情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2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06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展现创造魅力的学科,化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功不可没。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有机化学家伍德沃特的话来说,化学家们“在老的自然界旁边又建立起一个新的自然界”,化学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发明创造史。

化学史中大量的发现或发明,都遵循着按照人类需求而发展的“按需设计”的规律。当世界面临着粮食危机时,哈伯在1909年发明用锇作催化剂的高压合成氨工艺,满足了人类的粮食需求;当人类在与各种传染病激烈抗争时,抗生素应运而生,提高了人类至少25年的平均寿命。“按需设计”是化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式。

“按需设计”体现出化学发展的人文理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需”即“以人为本”,笔者将本文的“科学发展观”界定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环境、能源、食品安全等问题困扰着人们,于是人们将这些问题聚焦在化学上,甚至闻“化”色变。然而“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在中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课堂中除了传授系统的化学学科知识之外,还应开发化学人文资源,渗透化学史中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学科内涵教育。

“按需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化学史中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笔者有意识地挖掘了部分教学素材中科学发展观的学科内涵并创设了“按需设计”的教学情境,现与大家做如下分享:

案例 1:氯气与漂白剂

[讲述]1774年,舍勒发现了氯气,并且发现氯气能够漂白有色鲜花和绿叶,由此舍勒推断出氯气具有漂白性。

[对比实验]氯气与干燥的红色小花、氯气与湿润的红色小花。

设计意图:以化学史为切口,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关注氯水的漂白性。

[过渡]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

[学生活动]书写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述]次氯酸不仅具有漂白性,还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1897年英国首次使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

[讲述]1785年,法国化学家贝托雷提出将氯水的漂白作用应用于纺织工业,实际应用中,发现放置一段时间的氯水漂白作用明显减弱。

[演示实验]次氯酸的分解。

[学生活动]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推导次氯酸分解的产物。

[提问]次氯酸见光易分解,表明次氯酸具有不稳定性,所以久置后氯水的漂白作用减弱,那么如何保证次氯酸的漂白性呢?

设计意图:鉴于次氯酸见光易分解的事实,提出如何改进漂白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按需设计”的意识。

[讲述]化学家贝托雷偶然情况下把氯气通入草木灰的水溶液中,发现稳定性提高很多。

[视频实验]氯气通入草木灰水溶液后,对其产物进行光照。

[讲述]草木灰是一种碱性的物质,次氯酸是一种酸,二者反应生成了盐,此实验证明次氯酸盐比次氯酸更加稳定。次氯酸钠制备成本较高,限制了以次氯酸钠为有效成分的漂白剂的推广。1789年,英国化学家台耐特把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制得现在仍广泛使用的、价格低廉的漂白粉。

设计意图:在“提出需求―按需设计―提出新需求―按需优化”的漂白剂设计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感受到“按需设计”在漂白剂发展历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案例 2:氨气与氮肥

[设疑]植物生长需要氮肥,空气中有大量的氮气,但植物并不能直接吸收,如何将空气中的氮单质转化为氮肥?

[讲述]1909年哈伯发明合成氨工艺,将氮气转化为氨气,实现人工固氮。氨气是气体,不适宜直接作为氮肥,可制成氨水再使用,如何证明氨气溶于水?

[演示实验]塑料瓶变瘪实验、喷泉实验。

[学生活动]氨气与水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氨水性质分析。

[提问]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氨水作为氮肥,曾经广泛地使用于农业生产,不过近些年,却不再被大力推广了。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

设计意图:氮气―氨气―氨水,从人工固氮讲到早期使用的氮肥,为氮肥的“按需设计”做铺垫。

[讲述]氨水易挥发且加热易分解,不稳定是氨水作为氮肥最大的弊端,于是科学家们将液态的氨水与酸反应转化为固态的铵态氮肥。

[学生活动]氨水与硫酸、硝酸、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讲述]早期的铵态氮肥主要是硫酸铵,硫酸铵一度在意大利、英国、日本和印度等国的氮肥生产中所占比例特别高。氨气经过催化氧化可以得到硝酸,硝酸与氨水反应生成硝酸铵,使氮肥工厂避免了运输硫酸的困扰。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后,氯化铵作为侯氏制碱法的副产物,成为我国主要的氮肥来源。

[讲述]农民伯伯在高温天气下施氮肥时,经常会戴着口罩。碳酸铵、氯化铵等固态氮肥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

[学生活动]碳酸铵和氯化铵加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讲述]无机氮肥不仅加热易分解,高温天损失肥效;而且无法更新土壤有机质,使用频繁后,土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板结。于是有机氮肥――尿素在此背景下得以合成,成为当前使用程度最大的氮肥。

[讲述]全世界每年化学工I的固氮量,只能达到生物固氮量的1/4左右。因此,在不断设计的人工固氮方法中,生物固氮的模拟过程最受人瞩目。当前化学家们围绕固氮酶催化固氮活性中心这一问题展开模拟工作。人们正期待突破性的氮肥品种出现,这将会是继哈伯合成氨工艺后,又一载入史册的转折性的科技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氮肥“按需设计”、不断发展的科学过程,体悟化学家们积极探索的科学品质、甘于奉献的社会情怀和日臻至美的理想信念。

案例 3:原电池与化学电源

[讲述]公元1800年,伏打把含食盐水的湿抹布,夹在银和锌的圆形板中间,堆积成圆柱状,制造出最早的电池――伏打电池。不久后,伏打发现,用任何两种金属代替锌和银都可以产生电流。这种将不同的金属片插入电解质水溶液形成的电池,通称伏打电池。

[提问]伏打电池在使用时,电流电压不稳定。伏打电池的模型是单液原电池,请你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并试着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学生活动]得出结论:锌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将锌与硫酸铜溶液进行隔离。

[讲述]1836年丹尼尔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在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锌溶液中,用多孔陶瓷将两种溶液隔离,发明了丹尼尔电池。

设计意图:伏打电池和丹尼尔电池在化学电源发展史上有不可估量的地位,与中学化学里讲解的单液原电池和双液原电池有直接关系。学生能够独立参与到电池改进中,切身体会“按需设计”的。

[讲述]丹尼尔电池不便于携带和使用,于是科学家们又开始投入电池的设计工作中。1887年,英国科学家赫勒森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干电池。干电池的电解液为糊状,不会溢漏,方便携带,获得了广泛应用。

[讲述]当前家电越来越小型,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功能,人们迫切需要小型化、多功能化的电池,于是人们制造出了纽扣电池。

[过渡]由供电不稳到供电稳定,由不便携带到方便轻盈,由功能单一到功能多样,化学电源的设计越来越完善。但电池使用过后,如若废弃,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如何保证化学电源的生态环保,成为化学家们的研究课题。

[讲述]可充电的二次电池应运而生,铅蓄电池、镍镉电池等二次电池在生活中屡屡可见;绿色高效的燃料电池大放异彩,氢氧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等清洁电源越来越受到关注。

设计意图:化学电源在化学发展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化学家们贡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但化学电源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科学家们不断地遇到挑战,不断地取得突破。通过化学电源“按需设计”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问题会不停显现,面对问题最佳的态度,应该是积极思考与认真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通过融入“按需设计”的教学情境,学生得以在化学的历史海洋中去发现,去探索。发现渗透在化学史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发现蕴含在化学史中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发现之余,做一个探索者,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今后化学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第4篇

一、创新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创新?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目的和任务,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以能动的思维活动发展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现在的这个经济时代,创新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可以说它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创新引领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善于创新的民族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一味地因循守旧只能落后,而落后的结果就是挨打。在这个新的世纪,技术与人才是重中之重。对于高中化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引导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有创新的需求,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学习能力。对于社会,若想长期稳定地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它是素质教育的必要实现途径,确实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注重目标的确立以及价值的取向,具有创造性思维,加强人格培养,重新确立“学生观”,优化教学过程,拓展自由空间。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但是随着化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好多学生对它失去了兴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们认为化学与生活无关;同时当今高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受到缺乏教学设备和升学考试的双重影响,一直以应试为主,所以现在我们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创新尝试

1.引用化学史中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化学史也是具有着独特美丽的历史,它是具有进步性的科学史。这样的历史讲给学生们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老师们需要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案例,绘声绘色的实验现象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们动手能力的提高,增强参与热情。举一个例子:老师在讲解空气的时候,可以讲解一下空气研究的发展史。学生们学习氢气时,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了解到16世纪中叶和17世纪的一些科学家发现了某些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这就是氢气的产生。对于磷的学习,老师可以介绍一下磷的发现者法国人布兰特以及他的发现过程。

2.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中学习中有好多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缺乏现实意义,既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缺乏创新精神。如果把这些验证习惯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就更加有科学性了。这样,学生们就处于一种主动求知的兴奋中,自然增加了学习兴趣。例如讲到制备Fe(OH)2以及它的性质时,老师需要把这种物质的颜色、状态、溶水性等讲解清楚,然后亲自做实验演示FeSO4与NaOH溶液的反应,此时学生们需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看到的结果就是灰绿色的沉淀代替了白色絮状沉淀。如果学生们认真观察了就会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实验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实验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实验时滴管的使用需要注意,要插到试管底部,并且保证浸没在溶液里,然后再缓慢地挤出NaOH溶液。NaOH溶液时间放久了会溶解一些物质,学生们认真思考过后就会知道,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所以FeSO4和Fe(OH)2很容易被氧化。这样为了证明思考的正确性,需要换用煮沸后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再次进行验证试验,同学们可以观察到,反应首先产生的是白色沉淀,随后立即变成灰绿色沉淀,最后变成了红褐色沉淀。这样的变化也会引起同学们思考:怎样可以降低Fe(OH)2的氧化速率?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分析,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在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滴管需要插到试管底,然后再加几滴经过煮沸的NaOH溶液,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降低白色沉淀的氧化速率。

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教学 德育 渗透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充满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感悟辩证法,客观对待事物,把握人生的方向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化学课程,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化学家们为科学发展矢志不渝钻研到底不放弃的精神鼓舞着学生们执着追求真理……;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化学知识,教师可利用此平台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求真的欲望;另外化学发展史,化学家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等等都能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因此,本人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可行的。

二、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从上文的分析,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德育渗透之实践策略:

(一)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理念

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本人在实验教学中摸索到以下两种方法:

1.将几个实验合并在一起,节约原料,减少污染。

例:“苯酚是一种酸性比碳酸弱的酸,它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苯酚钠和水。苯酚钠易溶于水,所以向苯酚的浊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变澄清。”我们需要做两个实验,分别证明苯酚是一个酸性比碳酸还要弱的酸,苯酚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那么可以把这两个实验结合在一起。首先使苯酚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现浊液变澄清,证明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了,再像澄清溶液中吹气,发现澄清的溶液又变浑浊了,实际是苯酚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苯酚和碳酸氢钠。这样有效的节约了原料。

2.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换为产生无害物质的实验。

例:“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实验”,教材上用的酸、碱、盐分别是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氨水和氯化钠,其中的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在通电时,电解产物中存在有毒有害的氯气,所以可以将盐酸和氯化钠溶液换为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电解产物都是氢气和氧气。这样既达到了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目的,又避免了氯气的污染。

(二)利用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例如:我国化工先驱侯德榜先生就是化学界一面光辉的旗帜。出身贫苦的侯德榜通过刻苦的学习,以 10 门功课 1000 分的优异的成绩被公费派往美国留学。当他学成之际,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接受永利碱业公司的聘请,于 1921 年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发展中国自己的化工事业。面对外国资本家制碱技术的封锁,他凭着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的信念,发明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即联合制碱法。而对他的发明,他不仅没有高价出售专利发大财,而是写成《制碱》专著,将它公布于世,轰动了整个世界。但是当日本侵略者威逼永利公司与其合作时,侯德榜与其同仁却凛然拒绝,寸步不让。他们说“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会与侵略者合作。”他的高风亮节、爱憎分明的品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1.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是教师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专业道德别强调为学生奉献的精神。

2. 以身作则,行动引领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如果老师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提重物;如果老师在校园里随手捡起一个包装袋扔进垃圾桶;如果老师在升旗仪式上严肃、崇敬的唱着国歌;如果老师扶起了吹倒在路边的交通指示牌;如果老师带着受伤的打着绷带的胳膊出现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多年来捐助着几个贫困学生。那么无需多言语,他的学生也会是充满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因为老师的行动已经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人的研究及探索,本人觉得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但是,本研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在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还不够深入,也值得进一步推敲。

参考文献:

[1]詹可义,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德育工作亮点的反思[J].成功(教育),2012/03

[2]程平,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同行[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