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第1篇

美术教学美术教材编写方法在发展当今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新的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五条基本原则:教材编写设计的总体思路要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吻合;将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出发,利用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过程;教材内容的选定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教材内容的整合要充分考虑到美术学科特点;教材应兼顾多元选择性和可操作性。

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除了需要体现以上一般教材编写的共性要求外,还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将地方区域内的美术文化、美术活动、美术现象导入课堂,具体可以通过灵活设置综合课程,加强地方美术文化与学科内、学科间和与社会的交融汇合;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鼓励学生以个体形式或小组合作形式去探寻、参与各类民间美术的活动;大胆尝试各种地方美术中的材料、工具,继承并创新各种制作方法,通过个体的欣赏和小组相互交流评述等方法,汲取地方美术的精华与营养,体验美术活动的丰富乐趣,并增长视觉、触觉和审美的经验,获取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和动力;并由此获得对基本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灵活运用各种地方美术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在地方美术的学习与延续中,要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由天性和创新能力,要注意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美术实践能力,以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完善人格。

一、教材编写的途径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开发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去进行乡土美术教学实践,最关键的就是教材的导向性的确定与规范。因为任何成功的美术教学要落到实处,都需要一本好的具有导向性的教材才可能实现,那么我们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完成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与设计呢?其实,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明白,长久以来教材的设计都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策划,现在突然由我们自己策划编写这部乡土美术教材,虽然拥有了一定的自,但同时也多了几份责任。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必须贯彻的几点:

1.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理解乡土美术文化的博大与宽泛;

2.关注部分特有的乡土美术文化现象及美术作品,在了解与沟通中得到升华;

3.通过梳理各地的民间和乡土艺术,培养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提倡环保,加强环境教育,理解美术与环境的关系,使热爱和关怀大自然成为时尚与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5.促进地方美术文化中的社会课程资源的新发展,让交往,互爱、理解和尊重在本教材的活动中得到最大的张扬;

6.紧跟时代的脉络,挖掘乡土中的现代科技信息资源,了解与应用,与社会同步发展;

7.实现乡土教育的本土化与有机化,从身边的一切出发,使家庭、学校、社区及各种公共的、自由的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均能成为本教材的学习内容,并左右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启迪智慧、学会生存。

我们认为,其导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介入:

1.关注乡土生活。乡土美术教材来源于我们的亲身感受与美术实践,它是以我们的生存空间为出发点,因此才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也应该因地制宜,以自己的寻绎、探访、实践所得才更符合教材编写的最直接的经验。

2.注重时展。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时代性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主题,因为好的美术教材除了符合教学目标外,更应顺应社会变迁,才不至于让乡土美术教学感觉陈腐,除了传承乡土美术文化中旧的传统,更要注重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以便为其注入新生命,思考现在、创造未来。

3.追求完美统一。我们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在教材的设计与编写的过程中,虽不一定能面面俱到,但应该注意其知识和结构的完整,要体现学科知识和地方美术文化的有机联系。

4.注重传承研究。乡土美术的学习承载体应该可以说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最主要的学习受益者。乡土美术教材编写的侧重点也应该是多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地方美术文化,产生对家乡美术文化的认同,从而真正达到传承地方美术文化目的。

二、教材编写的方法

艺术是生活与文化的结晶,乡土美术是属于地方区域内的薪火相传的草根文化。乡土美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首先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度。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要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协同起来,让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兴趣需求和爱好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依据各地乡土美术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并扩展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

经调查研究,探寻进入乡土美术教材的内容,寻找材料进入实验课堂,通过课堂实践,形成初步的编写方案。在乡土美术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整体设计上去思考。乡土美术教材编写时注意“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丰富师生经历,有利于开拓师生视野,有利于发展师生个性,有利于师生自主选择。尽量使师生在以后能适应学习的教材,体现乡土教育的价值。

2.从课程角度进行梳理。在乡土美术教材设计与编写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明确地认为,乡土教材是美术课程的有益的补充,所以,在乡土美术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美术课程及美术课标,使本教材的三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内容的呈现方式、内容的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课程的实施(大约需要多少课时,教学的具体形式和手段等)、评价的设想和做法均落到实处。这一方法的运用,确保了以后教材使用中不在存在隐患,让乡土美术教材真正成为教师喜欢、学生热爱的新教材、好教材。

在学校美术教育中适当引入乡土美术教材,有利于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这对于学校美术教育和乡土美术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

1.乡土美术因依附于学校美术教育这棵大树,能够免遭断层与消亡的命运,并能借助学校教育的延续性而不断向前发展;

2.学校美术教育也因为有了乡土美术教材的加入而增添新的活力,不仅教学内容得到拓宽,还有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直观教材与史料;

3.乡土美术中蕴藏的传统艺术观念、丰富的人文思想又能给中学美术教学与设计提供启示与借鉴;

4.有效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也给各地城乡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课程观.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

\[3\]侯令.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

\[4\]钱初熹.当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美术教育展望.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 大语文 开发利用 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是个体与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的综合体,乡土文化中蕴藏着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乡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渠道。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生活意义,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能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感受生活,实现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处处有语文,时时学语文,形成大语文观念,全面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现就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语文教学的做法进行探讨。

一、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及乡土资源创新教学的优势分析

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改善人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具有“根”的意义,其浸润与熏陶作用十分重要。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与乡土文化相结合,贴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之中,才能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要,让教学“活”起来。

笔者生活的潮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文化博大精深,地域风情独具特色。钟灵毓秀的潮汕平原,自唐代韩愈到潮州为官,逐步开化文明,大量融汇了江、浙、闽、粤人文,唐宋后,潮人参与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将南洋文化等海外文明引进桑梓故园。故一隅之地的潮州,实已成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汇聚点,从而也滋养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民谣、潮绣、潮州民居建筑、潮汕功夫茶、潮人文学……涌现出了海内外杰出的实业家、文人名士,潮汕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潮州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成为语文乡土文化教育不可多得的重要教学资源。

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大语文教育

1.挖掘乡土学习内容,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

“潮州文化”本身博大精深,涵盖面广,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必须先筛选学习内容。笔者把其分为“方言文化”、“名胜古迹”、 “节日习俗”、“名人风采”、“工艺美术”等五个部分。再由学生选择,以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讲授潮州方言文化(包括方言字词、俗语、历代诗选等)、潮州工艺美术中的民居特色,以及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是工艺美术(陶瓷、雕塑、装潢等),重点讲述潮州陶瓷历史文化、潮彩的文化特点、瓷画的构图、潮州木雕、剪纸等具有潮州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以及潮州风俗等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而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调整各部分内容的比例。

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阅读有关乡土文化的文章,注重用乡土文化培植和熏陶他们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培养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使学生热爱家乡的大自然,热爱家乡的历史和艺术,从而能领悟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将这一切融入到灵魂与血肉中,成为他们生命的底蕴与存在的根基。这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而丰厚的精神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乡土文化教育

语文课堂是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具有感染力。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多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对课文的赏析和对乡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一种大语文教育,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后,举行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赏析会,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探讨潮州音乐辉煌的历史和现状,并联系潮州大锣鼓上央视元宵晚会的话题,激发大家的热情,让他们踊跃发言,谈感想,抒心怀,为潮州音乐的发展出谋划策,使之发扬光大。这样的讨论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发展乡土文化的责任感。在学习一些古文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学习潮汕方言用词的特点,并对比方言用语、谚语、俗语的特点,让学生将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进一步规范书面语与普通话的使用,也从中了解潮州方言的生动化和通俗化特点。从教学《师说》中引出韩愈对潮汕文化贡献的介绍,以及韩愈在潮州为官、生活的情况,进而展示与韩愈有关的名胜、典故、民俗;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的寻找活动,深化认识韩愈与潮州文化的渊源。从《胡同文化》中引出对潮汕古居建筑、潮汕美食、潮汕俗谚等的介绍;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介绍中,引出潮州人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介绍等等。

3.开展“乡土文化之旅”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展“乡土文化之旅”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鼓励学生运用调查日记、自办手抄报、诗文朗诵、舞台剧表演、演讲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自己乡土文化学习成果。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之中皆语文,自觉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我们还举行潮籍作家作品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进行朗诵(如碧野、郭光豹、雷铎等的作品);举行“我与潮州文化”征文活动;举行搜集潮州音乐曲名,并把它连串成诗歌的竞赛活动;举行搜集潮汕谚语、潮州歇后语“看谁背得多”的活动……

通过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个体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能改变以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格局,能沟通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有利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中,走到社会中,实践学习生活,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家庭生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感受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文化资源;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对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从激趣――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动情――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践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三方面整合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一、激趣――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历史,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得以优化。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但又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现实,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历史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1.备课过程中

在备课过程中,积极收集与本地有关的历史故事、地名典故和风俗习惯等。历史教学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或依事牵连,或依人联想,或在导入新课环节,或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风土人情,在课堂上巧妙地引申拓展,既可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结合郡县制,可介绍本地的历史沿革,针对宗法制,就与学生探究本地姓氏中几个“大宗”的来历;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经济时,结合本地的一些地名比如“横溪”“田市”“皤滩”等的来历,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向学生介绍本地的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历史名胜,要求学生课余进行参观和考察,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调动起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课堂教育效果也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2.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会让遥远的、全国性的历史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历史,学生周围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件,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让空洞的历史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同时,通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乡土文化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这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动情――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乡土历史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家乡的辉煌过去、灿烂文化、名人事迹都是让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情感的生动材料。同时,家乡历史名人的非凡经历和生动感人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好例子。本地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乡土人文资源可以说相当丰富,这一切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活教材。

有位法学家说:“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活生生的榜样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在校本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家乡资料,形成自己的“家乡英雄谱”,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一些当地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觉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榜样那样的人物,而学生在了解家乡历史中的优秀人物、先贤名人的格言、历史人物的成长足迹的同时,效法先辈、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也被激发起来。家乡美景、历史名人凝结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学生在亲密接触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达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功效。

三、践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从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到思考历史、运用历史指导现实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智慧积累和能力锻炼的过程。结合乡土文化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考察和探索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乡土知识的渗透外,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如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家乡英雄谱”,且有每个英雄的个人传记,每个学生还要寻找“身边的历史”,能对人介绍“我身边的历史”。要完成这些探究活动,学生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收集乡土资源,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周末、清明以及其他节假日时间,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考察自己本家本族的历史,搜集相关的历史变迁、诗词名句、历史典故等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类。这些实践性的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教具、语言进行虚拟情境的欠缺,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和创新场所,提高了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发挥了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同时,汇报和交流学习成果活动也使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为构建和谐课堂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已成为达成历史教育目标的重要帮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润物细无声的乡土情结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亮.整合乡土历史资源,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文教资料, 2013(24).

[2]宋丽婷.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山东师范大学,2008.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一、乡土资源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纵观这些年的研究文献,乡土资源的相关概念主要出现在各级学校的课题研究界定中。

(一)乡土资源的定义

根据文献可知,“乡土资源”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乡土”的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一般意义上乡土的范围最小可具体到乡镇,最大不超出省的范围。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指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二)与之相关的概念

农村资源,即指农村特有的资源,与乡土资源概念相近,只是地域范围主要针对农村而言。民间美术,常有人将民间艺术中的民间美术资源混同或等同于乡土资源。其实,民间美术指由平民、常民或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笔者认为民间美术属于乡土资源,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在美术教育的指导性纲领和各类理论文章、实践研究经验中均有所阐述,综合如下:

(一)有利于更加贴近生活,尊重未成年人认知发展的需要

从生理学角度考虑,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以切身生活为基础的、全面综合的视觉审美文化教育是真实而生动的教育,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新热情。

(二)有利于陶冶高尚情操,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乡土情怀与民族认同感

笔者认为在当前视觉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学生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流行文化趋之若鹜,相反,对民族的优秀文化却采取轻视或鄙薄的态度,导致了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渐弱。尹少淳教授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增加美术教育效益,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乡土资源是可以重生的资源,是最省钱的资源,同时也是最自然、最原始的资源。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乡土资源的种类

文献中有关青少年美术教育可用乡土资源的种类相当广泛,也比较庞杂,综合起来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分类:

(一)从资源的内容上分

1.自然资源

包括自然景观,有城市、村社、校园等;自然材料,有沙土石木、瓜果作物、田地花草、家禽鱼虫等。

2.文化资源

包括传统美术文化,有民俗风情、古建筑、民间艺术;现代美术文化,有当代艺术家美术作品、现代视觉影像艺术(时尚)、现行建筑及装饰等。

3.社会生活资源

包括各种活动,有节日、庆典祭祀活动、文化艺术主题活动;社会机构,有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等。

(二)从资源的动态角度分

谢在《论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文中,将乡土资源分为:

1.原生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原生资源是指原本存在但要经过开发才能生成的资源,主要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关的传承性的乡土文化资源所构成,如人、物、风、俗、史等。

2.延生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延生资源是指随着某种资源的利用、消耗,其作用影响仍然存在的资源,它集中表现为由物质教育资源派生出来的文化教育功能。如被有幸保存下来的祠堂、神庙、牌楼等等,这些都会以一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产生教育的作用。

四、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美术课程领域而言,使用最多的是手工制作,如利用蔬菜、水果进行雕刻、拼插,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等。其次是欣赏,如利用四季变化、丰收季节等,带领学生外出,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

(二)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民间美术的开发和利用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中具有绝对优势。根据本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种开展研究,如剪纸、陶艺、布艺、印染、皮影、编织、刺绣等,在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完成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第5篇

《大漠祭》是一部表现当代西部农村生活题材的长篇乡土小说。雪漠自小受到凉州文化的浸润,在《大漠祭》中透露了其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情结,他用史诗般的笔触抒写了中国西部农民在酸甜苦辣的生活百态中表现最直观的感知和最深切的感叹。雪漠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以及大漠边陲的放牧经历,成为其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假如说西部寂寥困苦的生活锻造了雪漠自身的韧性和坚强,那么那片踏满他足迹的黄土地则是他洞穿整个西部的聚焦镜。通过这样的黄天厚土,流淌在雪漠身上的人文细胞充满激情而急剧扩张;依靠着这片黄土地,雪漠破解着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人类战天斗地的命运;诚然,也就是这片黄土地,塑造了雪漠和他不朽的小说《大漠祭》。雪漠对于西部黄土地的真情实感、西部人文精神的探索、宗教文化的感悟,促其定位在本质上探究一个时期的西部农民生活的片段甚或整体而耕耘不辍,恰似行走在戈壁沙漠,用粗犷悲惋的歌声咏叹西部农民特有的磅礴豪放和朴素睿智。

真正的文学应该为人类带来清凉,带来宽容祥和,带来宁静和平。

――雪漠《文学朝圣与灵魂滋养》

《大漠祭》以中国西部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为写作特定的背景环境,描写中西部农民在偏远、狭陋、贫瘠、落后的地域中的生存状态。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的农民无不为生活的艰辛唏嘘与哀婉,无不为这里同胞的生生死死挣扎落泪与思索,一生中充满着战天斗地的倔强。西部农民在战天斗地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期颐能过上衣食保暖甚至于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虽然生活总是十有八九不如意,天灾人祸也总是在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偏遇顶头风时降临在他们的身上,但是像老顺一家这样在贫穷的生活重压下苦苦挣扎的西部农民,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对心中理想和幸福生活的向往。神奇的西北风情以及浩瀚的大漠L光,有点矛盾的邻里邻居的生活冲突,形形的西部文化和特色人文精神,繁重辛劳而又艰苦的生活现实,加上雪漠入木三分的生活情感体验、对命运的个性化本真化的领悟,使小说《大漠祭》产生了扣人心弦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感人魅力。这样西部农民生活的景象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他们的生活现状应当是:在沙漠边缘生活着一群战天斗地的农民,他们艰苦、顽强、诚实、豁达而又苍凉地活着,这种情形好像沙漠一样呈现着浑厚的、酷厉的景象――那是一种沉寂和荒寥,是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固有的沉寂和荒寥,那是没有声音和生命迹象,却能人感到涌动的生命力的雄浑和苍劲。从内容看,正如雪漠《从“名人”谈起》(自序)中说到的情景,他想创作和描写的,恰恰就是西部沙漠边缘一户农民一年艰苦而又充满乐趣的生活,他的家庭苦难的一年何尝又不是他们全家人度日如年的一百年。其生活场景或小说的基本组成无非就是训练兔鹰、捕捉野兔、煮(炖)吃山药、喧谎谝话、捕打狐狸、田间劳作、骂俏、祭神捉鬼等;换句话来说,雪漠写的无非是爱情的幸福和甜蜜、生活的艰苦和寂寥、病痛的无助和凄婉、生死的无奈和绝望而已。但是纵观历史长河,这无疑是西部农民生活中小而又小的生活琐事,然而正是这些琐事构成了西部农民的整个人生。这些只言片语中裹挟着西部农民生活独有的黄土地气息,倾注了雪漠浓烈的乡土意识,以怜悯慈悲的胸怀,关注着为生之艰辛、爱之甜蜜、病之痛苦、死之无奈的西部农民群体,抒写了一段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西部农民战天斗地的历史,也毫无掩饰地倾吐了一个有责任心的小说家应有的胸襟。正如雪漠所说:他只是想平静、祥和地告诉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有一群西部农民他们似乎很坦然、很幸福,但又很无奈、很艰辛地活着。《大漠祭》带着黄土地泥土清香的信天游似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喷薄而出的是中国西部最普通的农民形象。自得其乐的鲜活生活场景,明白晓畅的个性化语言,显示出雪漠常年扎根乡土而汲取深厚西部人文资源的精神情怀,亦向众生传达了中国西部独有的乡土乡情以及粗犷而又淳朴的人文风貌。

文化是土地之魂,土地是文化之魄。与时俱进,直指人心,文化趋向大善,土地趋于大美。

――雪漠《光明大手印:智慧人生》

所谓“西部”,这里特指中国的西部,是文化传承的西部和人文精神的西部。有了“西部”这样一个较为明确的意识形态的区域划定,人们就明确了文化研究的地域范围和空间对象。中国西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不必言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伏羲之妹风姓女娲,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等,其足迹不仅遍及中国西部,更是开创了中华优秀文化之光。曾经大到中国西部,小到甘肃,就有实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其祖籍在甘肃,也有历史文化名人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诗仙”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祖籍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唐代散文家、哲学家李翱,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著有《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唐代著名传奇的作家李朝威,祖籍陇西( 今甘肃东南部 ),与李复言、李公佐合称“陇西三李”;也有被钱谦益称其“诗不操秦声,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列朝诗集》)的明代散曲家金銮亦是祖籍陇西(今属甘肃)等。这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那里以石窟及壁画而闻名天下,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敦煌。这些厚重的黄土地孕育的人类先进文化和先贤智者,历久弥新地影响着历史、影响着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中国人。一个时代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以及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是孕育人才以及文化作品的重要文化介质和文化土壤。没有这个文化介质和文化土壤,理论上很难产生出非常优秀的人才及文化作品。如果这个文化介质和文化土壤非常肥沃,那么遇上适宜的气候,并在充足的阳光和雨水滋养下,加之健康的种子,就会涌现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及文化作品。其中,很有可能长出一棵参天大树,那就是文化巨人、文化大师,当然必然会产生出泽被后世的鸿篇巨著。

这大概就是《大漠祭》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小说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的原因吧。一方面,中国西部就是雪漠生长的肥沃土壤,他也是遇上适宜的气候,在播下健康种子后成为了优秀乡土文化、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另一方面,雪漠虽说《大漠祭》“是几易其稿,草字百万,拉拉杂杂,写了十二年,动笔时,我才25岁,完稿时已近四旬,但我终于舒了口气,觉得总算偿还了一笔宿债,今生,即使不再写啥,也死能瞑目了”但这也理所当然成为雪漠在十年如一日辛勤耕作中遇上适宜的气候,播下并收获的健康种子。他在这样广袤无垠的文化土壤里寻觅、耕作,就一定会将近似原生态的父辈生活写成妇孺老幼皆宜、读来如话家常的名作。这幅作品呈现了一种真实而悲怆的西部农民生存情景――老顺们的悲剧,是经济上的贫困所致,是温饱、生存,乃至人性的问题。贫困和无助、悲哀和沧桑、无奈和辛酸使中国西部农民的生活充满了悲彩。然而,作品的基调悲怆而不绝望,老顺的坚忍与乐观,孟八爷的睿智与豁达,都体现出西部农民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顽强的生命力与灵动的生存智慧。在这一层面上,人们可以说《大漠祭》是时代的产物,是雪漠智慧和毅力的结晶,体现了雪漠把握时代律动的敏锐能力,展示了非凡的艺术功力,也才有了雷达先生所称的《大漠祭》是“一部充满钙质的作品”。人们也大概理解了雪漠的“文化不掠夺土地,土地不挤对文化”“文化是土地之魂,土地是文化之魄。与时俱进,直指人心,文化趋向大善,土地趋于大美”的深层次内涵。

在我的心中,每一个小说人物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不是我编造出来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思想与追求,也有着各自的命运,我不会去干预他们,就像一个母亲不会干预腹中胎儿的成长一样。

――雪漠《光明大手印:文学朝圣》

雪漠说:“真正的孤独是智慧的觉醒,是感悟生命的易逝、世间的无常和作家想建立的永恒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真正的孤独是一种境界,是独上高峰望八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怅然,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冷寂。”相对于近十多年来的中国小说界,《大漠祭》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亦或文坛对其的高标准评价甚或西部乡土文化对文学界的冲击无疑是强烈的。这种影响源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是真实的历史画卷,是平平常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作者将一滴滴生活琐屑,汇聚成了作品的伟大。当人们再次审视《大漠祭》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审美因素,发现文学界对《大漠祭》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有的认为雪漠以其自身的真情实感、叹为观止的叙事状物的笔法,创作出了神奇的西部乡土和民风民情以及沉重的生存现状;有的认为这种真正描写或创作西部黄土地农民原生态的小说,又同时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以及视觉冲击力的小说真的是太少了;有的认为《大漠祭》描摹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西部老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切,是对西部人文精神的深入挖掘和探索,它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有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意义;有的认为《大漠祭》得力于对中国西部农民人文精神品质的深刻探索和挖掘;还有的认为《大漠祭》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西部农民的痛苦蜕变和战天斗地精神的凝练,反映了他们在艰辛的生存境况中,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无论多大或多高的评价,《大漠祭》总是凝结了雪漠的心血,是他花费了二十年的生活经验加之十多年的辛勤孕育,才将其情感和生活原动力欲望发注笔端有感而发之作,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父老们的“许多情绪”,有悲哀、有无奈、有辛酸,更有希望,“但唯独没有的就是‘恨’”(雪漠语)。在书中,荒凉严酷的自然条件,瑰丽奇幻的大漠风光,老顺们无穷无尽的苦难生活,构成了西部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景――它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在物质与金钱充满人的现实生活的情景下,还能对中国西部农民命运的力透纸背的揭示与关注,在于对中国西部原生态自然风光的抒情化描摹,在于对西部农民整体的人文关怀的深沉呐喊,在于内心深处蕴藏的对老顺们深切的同情与沉重的忧虑。在这一切平静的审美意象与艺术形象的描写中,倾注了雪漠的悲欢离合和哀痛之情,时时处处可以感知到雪漠跳动的脉搏、滚烫的眼泪、温和的笑容、虔诚的祈祷以及救世的宗教心理。雪漠作为大漠世界的一员,拥有这里的一切,喜怒哀乐,生死歌哭,样样有份,他成了这里的“代言人”。《大漠祭》的真实,是它震撼人心的有力武器。雪漠用“大境界、怀、大悲大悯、无缘大悲、同体大悲”的佛家胸怀,将写文与做人结合起来,知道自己一生为什么而活着,知道自己一生要创作什么样的作品,为什么要创作,要做出理智的抉择。乡土文化作和日常繁冗生活都是要有所坚守,不能轻而易举地被文化界鱼目混珠的观点和表象所困扰、甚至有所改变,不能趋同于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是非不分的观点和主张,用那些观点和主张来约束自己自由的心灵――这就是大智慧,一种智慧的清凉与觉悟,显示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的高贵良知,为文化界甚至是时代都增色不少。因此,雪漠的作品承传的是一种十分博大的人文情怀与和西部特有的人文精神,承传了整个时代文化界甚或小说界对西部特色人文精神的思考,这种情怀、精神与思考,随着雪漠诸多作家的作品一同承传开来,就可能影响中国西部甚至中国的年轻一代人,让他们通过优秀的西部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的西部,了解中国西部的人文,了解中国西部憨厚淳朴的农民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

再来看《大漠祭》。它作为一部用现实主义笔法创作的反映中国西部农村农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了鲜活、通俗、简洁、质朴的农村化或农民化的语言,处处彰显着非常有特色的西部民风民俗文化,将读者引进了一个奇幻无比而又瑰丽神奇的大漠世界。例如,为了展示中国西部腾格里沙漠边缘农民独具特色的捕猎场景,雪漠描写了孟八爷教灵官如何分辨狐狸的踪迹――辨踪是一门非常有生活经验但又难以掌握的生存学问。在《大漠祭》第三章中就有这样的叙述:

“孟八爷先教灵官辨‘踪’。‘踪’就是狐子在觅食后留下的足印。为了生存,狐不能不觅食。一觅食,猎人便跟‘踪’追击。‘踪’分三类:夜踪,五更踪,亮踪。夜踪是狐子在半夜之前留的足印。五更踪是五更后留的。亮踪是天亮留的。‘夜踪’几乎无用,‘狐颠颠,人三天。’狐狸夜里留的踪,没两三天撵,连个狐毛也见不着。有经验的猎人不追‘夜踪’。‘五更踪’可追,但累,从凌晨追到日落,或能见得狐影。‘亮踪’最佳。狐的习性是昼伏夜出。按孟八爷的话,一见太阳,狐狸的头就疼,必须找个地方歇息。一见亮‘踪’,不用半日,便能见到在柴棵下歇息的狐子。寻踪易,辨踪难。狐足印似狗,五点梅花,印在蠕蠕细浪上,笔直射向远方。寻常时候,狐很少拐弯。沙湾的猎人中,会寻踪的人多,但真正会辨踪者,只孟八爷一人。孟八爷打狐子,如探囊取物。”

这段充满智慧的“寻踪易,辨踪难”的讲解,给灵官学习辨踪猎狐上了一堂课――对狐狸等沙漠里的动物的活动规律、追踪猎捕的思考和摸索、总结经验及实战运用,是雪漠长期生活在西部腾格里沙漠边缘特定环境的一种真实感悟,也是西部农民在艰苦环境中能够生活的独特生存技艺,是老顺们一辈子狩猎生活知识的积累,更是西部人文精神世界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张扬着西部农民的生存哲学和人文智慧,孟八爷的形象也就成为西部老顺们的一种象征。

再举一二例加以说明。例如,第一章花球和孟八爷猎鹰的一段对白:“花球皱眉道:‘你尽说这些,把人的信心都说没了。’孟八爷说:‘这可是好话呀。啥有个够的?有了吃,想穿;有了穿,想富;有了钱,想……哪有个尽头?霸争了天霸争地,临完了,谁都霸争个四块棺板。’”土头土脑的花球,在孟八爷的眼里,就是一个无聊时消遣时光的小娃子,但孟八爷看破红尘的几句话,活画出一个被苦难命运磨光了棱角、逆来顺受的“老顺民”的心态,使用着“霸争了天霸争地,临完了,谁都霸争个四块棺板。”这样极普通的字句,却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也是西部老顺们的普遍心态,在接二连三的生存打击与命运捉弄面前,老顺们默默承受着一切,雪漠在《光明大手印:文学朝圣》中说:“他没有力量改变贫穷,但却是心灵的富翁。他可以哀叹,可以哭泣,但从不绝望:‘老天能给,老子就能受’,老天能给是老天的能耐,老子能受是老子的尊严。”这种人格和尊严可看作老顺们这样的农民的强悍坚忍和蛮勇任性的生存观念的精彩勾勒。孟八爷教给花球的生存哲学和人生的智慧,以及无意间流露出苦吃勤做的满足感,代表了西部农民的豁达而又苍凉的生活品质,别一味强调战天斗地,还要顺其自然,还要面对艰苦的生活现状,顽强地与命运地抗争。

再如《大漠祭》第二十章憨头得癌将死时的描写:“神婆走后不久,憨头闭上了发涩的眼……思维恍恍惚惚地游荡着。疲惫,极度的疲惫,而又难以入睡。是耗干了精力的清醒,是衰竭的清醒,是清醒的迷糊,是能理性思维却无法摆脱的噩梦……健康消失了,才知道健康真好。健康是最大的幸福。”雪漠在《世界是心的倒影》中说:“无常无法抗拒,但它并不可怕。”《大漠祭》将人的生老病死,唯心地交与神婆和命运之神主宰,这是西部老顺们的生存哲学和普世之道。“健康是最大的幸福。”这是世人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更是生活在西部大漠边缘老顺们的所求。雪漠将大众语汇的矿藏加以提炼,不仅让西部人民能看,还让全国读者欣赏,这是“纯洁祖国语言”的神圣职责,更是雪漠极力重视的一个表现。在当今这个太需要精神的钙片的时代,《大漠祭》表现出雪漠对西部农民悲剧命运的发自肺腑的思考和人文精神真谛的哲学化和宗教化的探究,作品中的民间小曲、方言土语的独特性写法,在于从生存状态的意识中和人文精神的视角关注中,洞悉黄土地农民的生存世界和精神世间,并以此为出发点,达到探究人如何活着和如何活得更好的一种体验,从而挖掘出人为何活着的真实意义和价值。这大概就是有人说《大漠祭》写绝了沙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具体印证吧!

我的作品,都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而不是自己刻意为之的东西。

――雪漠《光明大手印:文学朝圣》

除了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老顺们、真实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贫瘠的土地也生长着快乐的因子。例如,年长者训斥后生小辈规规矩矩生活,不说“豁出我这条老命,和你小子拼了”,而是说“豁出我这张老羊皮,换你一张羔子皮”,这是因为雪漠极其熟悉家乡丰富的民间方言而折射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又如,家庭子女众多,但个个还要老人费神操心,就说成这样“老母牛养了十个牛,事事留不了老母牛”。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语言鲜活明了。再比如,描写青年男女之间打情骂俏的话,双富的媳妇这样说:“其实,你心里的嘀咕我知道,你是童子鸡儿,我是二婚头。”猛子笑着说:“啥童子鸡呀,早踩过蛋了!”这种含蓄而又直露、放荡而又风趣的话语,随手拿来,不露任何痕迹,雪漠通过这样的对话将两人描写得淋漓尽致,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当然还有一些民俗民风和乡土乡语,把执行死刑这样恐怖的事情,轻而化之说成“吃铁大豆”,把手铐说成是“罗马表”,把人民币说成是“票老爷”等。这种农民日常使用的口语,对雪漠小说语言特色的评价是非常恰切的。

中国西部的乡土小说蕴含着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元素,积淀了博大而深厚的西部特色文化和人文精神特质。这些文化和特质是将西部乡土小说与其他文学类别区别开来的典型特质,使西部乡土小说展现出极强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张力――西部文化的雄宏与博大、粗犷与平和等。雪漠在中国西部生活了几十年,他已谙熟甘肃凉州的乡土乡情、民风民俗以及一草一木。在《大漠祭》中,雪漠如实地记录了西部农民的狩猎民俗、民间信仰、婚姻民俗、饮食民俗以及民歌民谣等生活风景、风俗、风情,再现了西部乡土文化的原生态面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乡土文化世界,而老顺们依然过着艰辛凄凉却与世无争的耕耘收获、繁衍生息的生活。可以这样认为,雪漠是有意识教化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脉,也不要认为乡土文化是愚昧的标志。相反,西部乡土文化以及西部乡土人文精神正是滋养中国人文精神的一汪清泉,它能够非常有效地净化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人已经渐渐麻木的有个性、有信仰的高贵灵魂,提醒西部农民甚至中国人都应该健康地活著。这种乡土小说的构造和表现,道出了雪漠题记所说:“我不想当时髦作家,也无意编造离奇故事,我只想平平静静地告诉人们:我的西部农民父老就这样活着。活得很艰辛,但他们就这样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