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搞好体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整体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标,以提倡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鉴于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如何让学生和老师更爱体育学科?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有一些思考和想法。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首当其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知道,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要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学习目的教育,并尝试实行柔性管理,营造宽松环境。首先是基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前教师是“为教而教”,现在要变成“为学而教”。还有,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理,个性较强,渴望被重视,也渴望成才,民主意识很强,故柔性管理要引入体育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待不同素质和不同地区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及需求,给予不同的“待遇”。因为每个学生爱好不同,各个学校条件也不一样,各个地区的学生是不同的,而我们却用同样的课程来实施体育教育,当然会使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如果教学内容丰富,可供教学选择的教学项目丰富多彩、多种多样,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在此基础上,要多向学生介绍体育常识和一些体坛新闻,使体育教学更加接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二、准备互动,靓丽风景
体育课开始前,准备活动必做。以往的准备活动,无非是跑步和徒手操,时间一长,教师懒惰,学生麻木。中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世界更是丰富多彩,所以我们的准备活动要改进。作为体育教师,要用多变的准备活动来增添体育课堂的色彩,比如增加有趣的游戏、健身操和街舞等活动内容,总之社会流行什么,我们就介绍什么,就做什么。教学实践证明,多变的准备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眼前一亮,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学生和老师的感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还能树立他们的信心。在设计准备活动时,老师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准备活动的设计中来,如设计游戏、制定规则、编各式各样的舞蹈等等。学生通过搜集准备活动的素材,学会了加工整理,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的优势,更加能够培养他们合作和探究的精神。自己设计的准备活动,大家做起来都非常珍惜,因为它融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聪明和兴趣。当然,在做准备活动方案时,老师要及时引导,使活动切合实际、积极向上,不应偏离教学内容和目的。好的准备活动确实是体育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能让学生动得安全、学得开心、玩得尽兴,能打通与教材内容之间的通道,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表扬批评,结合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表扬和批评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且必不可少,同时也是对学生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教师必须正确地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注意表扬和批评的合理性、艺术性。教师表扬要当众表扬,批评不然,应尽量避免当众,尤其不可轻易点名批评。微笑的表扬能给人以和善的感觉,批评时要注意严肃性,忌讽刺和挖苦、侮辱人格,更不可随意批评。表扬和批评,要适时和符合实际。一般情况下,表扬应及时,教师对学生公正的评定,会使学生信任评定,从而会不断提高。对批评而言,教学秩序较紧凑时,可采用延时批评和个别批评。如果问题严重,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应该及时批评,但不能言过其实,否则学生心理会压抑,对教师反感和厌恶。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表扬和批评方式,视情况而定,对症下药,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分清是非,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使其产生荣辱感,进而使他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培养全面人才,发挥体育作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64-01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积极的搞好备课,通过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加强学生的品德培养,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我们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主观的原因,很多教师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层次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依然还是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以及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需要。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如实的搞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就应积极的从教学的观念上入手,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初中体育教学。为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实现角色变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一言堂”为“群言堂”,改讲堂为学堂;变主讲为导讲,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加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二、明确教学目标,课前充分备课
初中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传授学生基本的运动技巧和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体育课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掌握初中体育最终教学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应科学、和合理的对目标进行细化,使教学的设计在目标的范围更加宽泛,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更加适合于学生综合发展的要求。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的把握好学生该节课要做什么、怎么做,要充分的明白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到什么样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条件强化预期的行为,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充分的准备,认真的根据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落在实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兴趣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主体,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健康成长。罗伯特・特拉菲斯说:“教育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任何其他的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者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具有动作的技巧性、协调性和美感等特点,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做好的方式就是教师表演,因此,教师在体育课上要较好地利用这些特点,凸显教师技能,净化学生心灵,以自己的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和动作要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活跃,学生才能有效的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提高教学效果。
四、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锻炼作为我国民族多年的传统,是立国之根本。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 们,不能仅仅只是教给学生锻炼的技巧,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在此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要去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注重学生体育品德修养的教学,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让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为此,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不断的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受到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观、人生观、爱国观。只有这样,让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意义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有效的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总结: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想要提高教学效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创新教学途径,不断引导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 胜.谈体育教学的课前准备[J]. 学周刊,2012,(36)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影响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因素,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阐述,指出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学科健康、良性发展的帮助,只有每个学科平衡有序的发展,才能共同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学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 教学科研 发展
高校体育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经越来越引起高教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过去人们提到体育课、体育生,肤浅认为那是一群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育爱好者或体育特长生。每年高等院校举行的体育特长生招生考试,就是高等院校内择优录取、严格选拔的招生政策的体现,能够让更多品学兼优的学子通过体育特长进入大学深造,既落实了“人尽其才”的政策,又能充实高校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学科发展走出一条公平竞争的道路。
当前,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高校素质教育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和必修课,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扎实开展工作。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体育院系的发展建设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扎实调研我省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和建设工作,结合其实际情况,撰写出实事求是的调研报告,然后提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拟定高等学校体育院系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具体实施步骤落实到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老师的头上。制订严格的体育学科发展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激励制度,鼓励大家在体育教育中大胆创新,推陈出新。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体育院系、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放在与其它学科一样重要的位置,资金上加大投入,建设上加大力度,改革上加大举措。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思想,创新观念,弘扬一种重视体育工作的新风尚。
二、高等院校要注重体育学科的发展建设工作
高等学校作为体育学科的实践者、建设者,应把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困难向教育主管部门如实反映,争取获得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在学校资金调配上多划拨资金给体院院系,让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配备最好的体育院系管理队伍,让体育学科接受专业化管理。
(三)配备较好的师资队伍,让一些专业素养高、学识能力强、思维超前的老师,充实进入体育学科任教,为体育院系充实新鲜血液。
(四)严格选拔体育特长生进入体育院系学习,提高选拔体育人才的标准和水平,向社会广纳贤才,让那些热爱体育、勤于上进,甘愿为体育教育事业做贡献的莘莘学子进入大学深造。
(五)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除了体育院系,其它专业的院系,也要积极发展体育运动,让整个大学校园形成一股爱体育运动的新风尚。
三、高校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学科的教学者和研究者,处在教学和学术科研的第一线,需要其既有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又有扎实的体育技能,同时还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敬业的学术道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体育教学和研究工作: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有较高的学识,具备较强的体育专业知识。
(二)高校体育教师要热爱体育事业,把爱好和工作完美结合在一起,兢兢业业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三)高校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既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同时教给其教书育人的思想品质。
(四)高校体育教师要为自己学院的发展鼓与呼,把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向学校上级部门反映,为学生争取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
(五)高校体育教师要努力开展体育教学与科研工作,把体育学科放到与其它学科一样重要的位置。把体育成绩作为毕业考核的必考科目,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四、大学生和体育生都要重视体育学科
大学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只要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都不把体育课当一回事,甚至连平时的体育锻炼都懒得动了。操作上或体育活动中心,一般只能看到体育生的身影,其它专业的学生,借口学习任务重,早已把体育课抛到脑后。只有所有大学生都重视体育学科,才能整体提升体育学科发展的质量。
(一)大学生除了应付体育课毕业考试外,还要把体育课当作必须课之一,每学期扎实学习,才能提升体质,提高体育学科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生和体育生应经常相互切磋、交流学习体育课程的心得和经验,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提高、进步。
(三)体育特长生应经常抽时间带动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程学习,向他们传授体育的乐趣和好处,慢慢培养他们的乐趣。
(四)其它专业的大学生要虚心向体育特长生请教,耐心学习体育运动中的技巧和要领,循序渐进就能慢慢产生喜爱。
(五)每个大学生都做体育学科的学习者,体育运动的爱好者,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浓厚学习体育知识的良好氛围。
五、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要与其它学科教学环境互相促进
大学是专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但只要学科之间衔接好了,其实每个专业都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在当前普遍轻视体育学科的背景下,学校应组织其它专业学科,一起做好体育教学环境的转变工作。
(一)体育学科要积极走出来,主动融入到学校大环境里,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向其他专业的学生渗透体育思想,让学生渐渐喜爱上体育运动。喜欢的人多了,教学环境就会发生良性转变。
提学生首先必须注意所提题准确、简练,答案非常明确。英语和汉语不同,汉语里有许多开放性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作答,而英语题答案则相对较明确:其次,所提题必须有思考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题的能力。
二、提的“难度性”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提时,可以把简单提和详细提结合起来,把要求学生口头回答和板书回答结合起来。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难度逐渐增大,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题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挖掘对话、文章的深层含义,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的“角度性”
题的设置应注意新颖,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注意力,例如:教师在提“bank”一词有哪两种含义时,可以先作这样的提示:“为什么河岸总是富裕的?”学生肯定会马上联想到“bank(河岸、银行)”,该词在此应译为“银行”之意。所提题应力求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波澜,培养起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完成掌握语言知识的巩固及提高,以达到教学之目的。
四、提的“跨度性”
从纵向上看,看题要具备一定的坡度和难度;从横向上看,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必须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提出的题就不仅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跨度。当然,题的跨度不能太大,否则学生就不可能立即想起许多相关知识,乃至难以作答,并因此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反之,如果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适得其反。一经提,教师就能当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到查漏补缺。例如,我在提“过去进行时”时,可以把它和“现在进行时”或“一般过去时”作一简单比较、归纳、小结,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五、提的“精度性”
课堂提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精确发,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隔靴搔痒,而要抓住题的实质性。例如,我在提学生单词时,就不仅仅是单词的拼写形式,而应是涉及其语义、相关词语(同义词、反义词等)、用法等综合思考题。要想提出题的精度,需要教师把功夫下在课外,精心、科学地设计好每一个教案,备课时设计好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题,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每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并围绕核心题进行思考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课程单元以及教材自身出发,围绕由学生在几篇教材中寻找或挖掘出来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个“主题”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思想。它是几篇课文的切合点、触发点、共振点,是文本的核心知识,是文本的情感密码,是文本的灵魂。由这一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能力体系的全身,把这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一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多层次阅读原则。文学作品是多义的,读解也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同一个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便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施“主题教学”,实质上就是要我们选择好教材编写者预设的“阅读角度”,或者说要求我们在教材“母题”的启示下,从实际出发确立符合教材编制意图的“阅读角度”。
(二)归纳整合原则。围绕主题展开教学,除了学习教材外,需要教师创新并利用教学资源。这样,语文教学内容实质上就成了“教材+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平铺直叙,与教材平起平坐的,需要教师依据教学主题的内在规律性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逻辑严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整体。
(三)再次创造原则。在正确处理教材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关注在“主题”指引下的教学过程如何富于艺术性地展开,即通过再次创造,使“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凸显,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富有创意和文学灵气的活动了。
三、实施主题学习要抓好相关措施的落实
(一)多角度扩大学生阅读量。初中主题教学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教师根据主题,选择教材以及教材之外的拓展材料。主题教学的整个教学内容是有系统的,每一个教学内容是相互补充,相互连结,融为一体的。所有的内容不仅要紧紧围绕文本,而且要丰富文本。我们可以把主题教学看作知识建构式的学习。这种建构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体现在课前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建构,这一过程不仅要结合要依托的教材载体,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现状来建构教学内容。这样就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无限扩大,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中与新知识发生碰撞,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主动地去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课型上倡导百花齐放。主题学习往往紧紧围绕一个单元的主题来设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好课本的基础上用好材料。教师要教育学生做到“开卷有益”,同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的目的。“单元授课模式”是一种好的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形式,就是在授课过程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具体有“识字课”“过关课”“阅读欣赏课”等课型,一般三至四课时就能够完成一个单元的主题学习。主题学习的总体要求相同,但是各个年级的侧重点要有不同。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重点研究教师,并进行观摩活动。
四、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施案例
以亲情主题为例进行分析。
亲情主题,这是一个经典主题,每一届学生都会研究,那么如何教学这一类的文章,我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归纳主题式和主题引领式是我常用的一些方法。
所谓的归纳主题,就是先把与教学有关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细读文本,归纳总结,在小组间交流探讨合作创造,从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炼出主题。例如,《祖父、后园和我》《我的母亲》《爸爸的花儿落了》《背影》《台阶》等都是写伟大亲情的文章。让学生在细读文本,归纳出主题之后,并不是教学的终结,反而是新的教学的开始,学生在细致地体会了经典文本中的亲情之后,应该让学生去体会发生在他身上的,他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去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从而创作自己的作品。
所谓的主题引领,就是先让学生知道我们要教学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去用心观察体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创造自己的作品,并搜集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文本,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总结升华。但是不管用那一种方式进行教学,都要注意运用资源整合的方法,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点,同时学以致用也是一个必不缺少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亲情类文章创作的时候常常是平淡无味,那么如何写好亲情类的文章,学习这些经典作品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会模仿。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学习这一段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在细细的咀嚼品味中,父亲对孩子那深沉的爱已从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