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贫困学生资助先进事迹

贫困学生资助先进事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贫困学生资助先进事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贫困学生资助先进事迹

贫困学生资助先进事迹范文第1篇

他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出来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同时他自己本身的事迹又都在时刻的感染着学生,教会了学生坚强,勇敢。他获得过很多的奖项,包括"南阳市课改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质课二等奖"等数十项殊荣。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同时还是一位热心的好人。帮助新同事,新教师张荑苇,因刚参加工作,没有教学经验,不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闹情绪,撂担子,郭春鹏看在眼里,经常找其谈心,帮助带班,教授新的教学模式,不出2个月,张荑苇就成了教学"能手".从此,学校有了不成为文的规定,教学上有难题就找郭春鹏。该校六年级的吴全友,父亲多病,母亲出走,家庭生活困难,面临辍学,郭春鹏得知情况后,立即与吴全友的父亲联系交流,决定资助吴全友一直完成高中学业。

家住该镇二岗沟村76岁的五保老人方延山,生活异常艰难,郭春鹏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每次过星期都要往方延山家跑,吃药给钱,吃饭给面。当提起郭春鹏时,老人竖起大拇指夸道:"春鹏是个好孩儿,我这把老骨头有福气啊!"

虽然他自己也经济拮据,但是他却时时刻刻都在帮助别人。每年还是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16年来累计捐款6000余元,共救助50人次。

郭春鹏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怀有感恩的心,经常帮助别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好榜样。都说"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无数的光辉,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不断的钻研,在生活上,帮助困难的家庭,照顾孤寡老人,不断的贡献自己,是一位很无私的人,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学习郭春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

向学雷锋标兵学习争做人民满意教师

近日,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方城县杨楼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师郭春鹏身残志坚,坚守三尺讲台的感人事迹在全市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为大力学习、宣传和弘扬郭春鹏同志的高尚师德和先进事迹,激励全县广大教师更好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4月1日,南阳市教育局党委印发了《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郭春鹏同志学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号召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向郭春鹏学习,争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决定》指出,学习郭春鹏同志,就要学习他扎根乡村教育,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1997年9月,郭春鹏从南阳第五师范毕业后,他放弃留在县城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师资匮乏的方城县杨楼镇乡村小学任教,立志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由于发生意外,17年来,他忍受着躯体病痛,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充分体现了他对乡村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忠诚、任劳任怨的坚守、执着无私的奉献精神。正如他工作时的感受一样,耳旁总会响起父亲的教导和遗言,眼前总会浮现同事们的关爱和孩子们簇拥着他不让下课的场景。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神和纯真的笑脸,让他清醒地意识到教师的价值在课堂。

《决定》要求,学习郭春鹏同志,就要学习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忘我精神。郭春鹏同志因病致残后,学校领导非常担心他的身体情况,提出给他特殊照顾,但他谢绝了组织的关爱,强烈要求要到教学一线去,说自己"情在教育、心在学生、爱在课堂"!时至今日,他每一次大声讲课和大幅度的动作都会让伤口揪心地疼痛,劳累一天都会浑身浮肿,一天到晚引流袋都是血红,每晚躺在床上都浑身酸痛,伤口还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感染。学校教师女多男少,每次有体力劳动,带病在身的他总是主动上前,从不搞特殊。为了节省治疗费用,他自己上山挖中草药,靠熬中草药来减轻病痛。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总是在晚上进行治疗,白天一心扑在工作上。

《决定》指出,学习郭春鹏同志,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为了不耽误工作,郭春鹏同志17年来以校为家。刚做完手术,身体还非常虚弱,他就积极帮助同事代课;身体稍有好转,就主动担任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他善于思考,大胆创新,他总结的"小组互助学习"教学法,学生们非常喜爱,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作为市级课改标兵,他成功实践的"学、观、磨、展"四字课改学习法,深受同事的欢迎与好评他带的班级,数学成绩连年在乡镇统评中名列前茅。他出身农村又返乡教书,对农村孩子怀有特殊的情感,常常在办公室边输液边批改作业,生怕耽误学生们的一丁点儿时间。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他还经常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孩子们讲励志故事、举办主题班队会、做心理辅导,引导孩子们树立"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自信。

贫困学生资助先进事迹范文第2篇

倾心大写人间爱

——甘肃省平凉惠君肛肠医院院长刘惠君同志先进事迹

平凉惠君肛肠医院院长刘惠君不但在陇东远近闻名,就连陕、宁、青等患者也络绎不绝地慕名前来就诊。她不仅亲手创办了现有60张病床的肛肠专科民营医院,而且集仁心妙术、慈善助人为一身,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 “全国德医双馨医务工作者”、“甘肃省医德医风模范”、“甘肃省关爱留守儿童工心人士”、“甘肃省春蕾计划贡献奖”等奖项34项。 倾慈心,全力收养12名孤儿健康成长。刘惠君常说:“医院作为社会的企业,只有回报社会才会更加长久。”她热心参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自觉扶助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妇联“春蕾计划”等活动,及时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小学、初中学业;资助聋哑儿童、孤儿、单亲贫困母亲走出困境;为留守儿童做起了“爱心妈妈”,常去学校看望进行家访,掌握日常行为表现,每学期送去学习用品和课外书籍,六一儿童节也都要送去节日礼品,并为部分学生带去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品。天冷了,她还组织医院女员工为他们每人编制毛衣、手套等。刘惠君每当看到来自偏远贫困乡村的病人住院时穿的单薄,或吃不上一顿可口饭菜,她就自掏腰包给他们买来吃的还从家里拿来衣裳。她有一个儿子,但多年来和她收养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蔺建惠、徐静宁、刘彦军、包彦彬、于利、吴军伟等“儿女”12个。蔺建惠是和她的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9岁那年,她随重病母亲来庆阳市正宁县看病,住院第九天,母亲不幸病逝留下了无依无靠的她。当时刘惠君还在庆阳市医院上班,得知此情后,刘惠君义不容辞的担负起抚养小建惠的责任。一晃10多个春秋,她倾注了亲娘般的爱心。如今,蔺建惠和他的丈夫就职于上海一家外资企业,每逢春节都会回平凉看望她这个“妈妈”。

倾善心,长期扶助334名弱势群体渡过难关。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刘惠君回报社会的决心更加坚定,她把助残济弱纳入了医院工作范畴。多年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资助学、资助春蕾女童、留守儿童、聋哑儿童、孤儿、地震遇灾儿童,以及单亲母亲、孤寡老人共334人,捐资90多万元,损物600多件套。在市妇联组织的“春蕾计划”和“爱心妈妈活动”中,为崆峒区解放路小学的郑小雨、王芳、何浩又做了“爱心妈妈”,帮扶34名留守儿童度过难关。六年前,崆峒镇小学六年级品学兼优学生兰愿梅,因她哥哥一场车祸丧生,强烈的打击她的父母亲精神失常,一连串的不幸降落在这个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面临失学窘境。刘惠君得知后将她接到医院为她治好了病,又送去学费、被褥、衣服等生活学习用品,鼓励好好学习,在她的资助下,今年已是平凉一中高三既将高考的学生,2011年刘惠君将兰愿梅和她患病妈妈晁小琴一起接到家里和全家人一起生活。现在小愿梅妈妈的病情已基本病愈,刘惠君也决心资助愿梅到大学毕业。

倾仁心,义务入户普查

贫困学生资助先进事迹范文第3篇

生活从来不缺少伟大的人,从教至今,刘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走遍村庄,只为通过教育改变更多大山孩子的命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乡的孩子们奋斗的力量。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感动中国人物刘秀祥先进事迹观后感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刘秀祥先进事迹观后感112年前一则“儿子不惜千里背着精神病母亲上大学”的消息引发全国的关注,很多人被这个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很多父母幻想自己有个这样听话懂事的孩子该多好。

这个孩子叫刘秀祥,出生于1988年,是贵州偏远山区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家里兄妹三人,他最小,有个哥哥和姐姐。本来一家人过着清贫又幸福的生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当时的刘秀祥只有四岁,父亲在干活的时候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溘然离世。父亲的突然辞世,让一家人措手不及,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一个原本贫寒的家庭坠入深渊,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刘秀祥家里发生变故的时候只有四岁,哥哥和姐姐也才十岁出头,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三个年幼的孩子身上,他们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半大的哥哥姐姐一边学习种地,一边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生病的妈妈,靠着村里好心人的帮助艰难地维持着生存。这样的苦日子过了整整七年,不堪忍受生活重压的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么多年也苦了这两个孩子了,也不知道现在他们过得好不好。

哥哥姐姐走后,家里只剩下十岁出头的刘秀祥和生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这一年刘秀祥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和当初的法子英一样面临命运的抉择。但是刘秀祥挺住了,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承受了连三四十岁的成年人都很难面对的艰辛。

每天早上天还不亮,刘秀祥就去砍柴种菜,然后走两个小时的路程去上学,放学后回家干农活做饭照顾母亲。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孩子,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考上重点中学,但是高额的学费却让他望而却步,还又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该怎么办呢?这时刘秀祥做了一个大胆又明智的决定,放弃重点中学去免费的民办中学读书,带着母亲一起去县城上学。为了解决住宿的问题,刘秀祥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搭建了一个简陋的窝棚,这个漏风漏雨的房子成了他和母亲的新家。白天,他在学校刻苦读书,晚上,他去拾破烂换钱,然后去菜市场捡剩菜做饭,常常十天半月碗里看不见一点油花。初中和高中的这段时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刘秀祥长得又干又瘦,体重只有80斤,但是为了自己和母亲心中的梦想,他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2008年的时候,他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地围着山坡跑了好几圈,为了赚取大学的学费,他又背着母亲前往山东打工。毕业那年,刘秀祥拒绝了多个单位提供的offer,面对一片大好的未来和丰厚的薪资待遇,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心,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他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山里的孩子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刘秀祥先进事迹观后感2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这个地方四周都是大山,贫困闭塞。直到2020年11月才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在小秀祥四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丢下了三个孩子。母亲不堪生活的重压,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后来,哥哥出外打工,杳无音信;姐姐也离开了家,不知去向,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小秀祥孤儿寡母两个人。那年小秀祥11岁,独自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个人照顾母亲。

他身单力薄,无力下田干活,就把家里的农田租了出去,换些口粮和母亲糊口。小秀祥一边照顾着母亲的生活起居,一边捡垃圾、挖药材换些生活开支,就这样和母亲相依为命,勉强度日。

背母踏上求学之路

小秀祥从小就具有远见卓识,他认准了只有文化知识,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生存困境。因此小秀祥学习格外努力,小学毕业时的成绩排在全县第三。可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的原因,无法去上最好的县中学,而是去了县里的一所民办中学,以摸底考试第一的成绩免费入学。

小秀祥带着母亲离家来到县城上学,举目无亲,首先要解决的是食宿问题。小秀祥自力更生,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了一间窝棚,在地上挖了锅灶,作为自己和母亲的容身之处,就这样安顿了下来。小秀祥还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打零工赚点花销,支撑着把书读下去。

三年后,初中毕业,小秀祥考入了安龙县第一中学。

小秀祥又带着母亲来到安龙县开始了高中的求学生活。在县里租不起住房,这里也没有条件再搭窝棚,小秀祥就想办法租下了农户不用的猪圈,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钱。小秀祥将猪圈打扫干净,用编织袋遮挡住四周,勉强能够遮风挡雨,算是解决了两人的住处问题。

小秀祥还是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刻苦读书。长期的营养不良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小秀祥终于在高考前病倒了,高考落榜了。

人生谷底的生死抉择

这个多年来一直支撑着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了。小秀祥再也坚持不住了,他要离开,永远地告别这个带给他这么多痛苦和磨难的世界。小秀祥默默地收拾着东西,做着离开前的最后准备。

他翻看着自己的一本日记,自己曾经写下的一句话蓦地映入眼帘:“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子时,却发现旁边还有没有脚的人。”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小秀祥突然醒悟了。“难道就这样放弃吗?就这样抛下自己的母亲离开吗?我有手有脚,有母亲,还有家,比起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我还可以重新来过!”

小秀祥又振作起来了,他找了个学校复读,准备再次参加高考。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小秀祥发奋苦读,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第二年的夏天,小秀祥收到了来自临沂师范学院(现在的临沂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小秀祥成功了,他抱起母亲喜极而泣。

可是随之而来的学费、路费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小秀祥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够答应他带着母亲去求学,解决学费和路费问题,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并且签下协议。”

秀祥带母求学的经历被媒体报道了出来,牵动了亿万人的心,也感动了校方。校方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住处,还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的工作,秀祥顺利地开始了大学生涯。

秀祥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秀祥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寄回家乡,给他一起拾破烂时结识的三个弟弟妹妹,资助他们上学。

大学毕业在即,秀祥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就业该何去何从的难题,摆在了秀祥面前。此时他一直资助上学的一个妹妹打电话告诉他,她要嫁人了,她不想再继续读书了。

这个电话让秀祥感到非常震惊,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毕业后返回家乡,做一名教师。“我要回去,我要告诉他们,梦想的力量有多大。”回到家乡,他可以帮助那些和他曾经是一样的孩子们,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家乡更需要他。

刘秀祥先进事迹观后感3刘秀祥回到了家乡贵州省望谟县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言传身教,以真诚善良的心灵,刚毅顽强的品格获得了学生们拥护和爱戴。“祥哥来了,赶快奋斗!”这句话,表达孩子们对他的肯定和信任。

在教坛默默耕耘的7年里,一组组的数字串起了刘秀祥的累累的工作硕果:

刘秀祥担任了5个教学班的工作和3个班的班主任,并且兼顾学校的德育、团委、教研组和年级部的工作。刘秀祥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了望谟县的各个乡镇到学生家中家访,摩托车骑坏了8辆,先后把40多个孩子从打工工地拉回了校园。

教学之余,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牵线企业和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刘秀祥曾经在一个差生班担任班主任,毕业时全班47名学生全部都考上了大学。

刘秀祥说:“在我教书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告诉自己,一个都不能放弃,一直都不能放弃,要让大家相信奋斗的力量。”经过刘秀祥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辛勤的劳动,终于使全县的教育工作全面改观,教育水平直线上升,高考上线率翻倍提高。在望谟县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

“望谟教育成效显著。把教育扶贫作为提高脱贫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穷根的根本举措……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本科录取人数从2015年以前的全州挂末提高到2018年的全州第四位。

2019年本科上线学生达946人,上线率增加值在全州排第3位,上线人数实现逐年大幅增长,较2014年增长了477%。”

望谟县的教育工作得以蓬勃发展,可知道这个成绩的背后凝聚了刘秀祥等教育工作者多少辛劳的汗水和呕心沥血的付出啊!

刘秀祥2018年被任命为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同年被评为“中国好教师”,得到了社会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和赞扬。

如今的刘秀祥也成立了美满的家庭,他的贤内助帮他一起照顾母亲,不但使母亲过上了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替刘秀祥分担了后顾之忧,使他能够拿出更多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服务社会,回报大众!

提到过去的艰难生活时,刘秀祥感到历历在目。当年在面对困境时,刘秀祥选择了坚强面对和勇敢付出,他开玩笑地称自己为打不死的“小强”,经过了种种磨砺终于苦尽甘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说:

“如果没有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我可能没有那么坚强,没那么勇敢,有了她我才有了活下去的目标,因为我知道有一个人需要我。”

刘秀祥先进事迹观后感412年前,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学生,为了读大学,而又不得不同时要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所以只能背着自己的疯娘一起上大学。他的故事当年感动了很多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那么12年过去了,这位不惜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刘秀祥如今怎么样了呢?

他叫刘秀祥,1988年出生在一个贵州偏远的普通农村家庭,如果生活是顺其自然的,那么也许大家也就都不会认识他了。但是他正因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而收获了成千上万人的眼泪和感动。

他在家里他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本来最小的他应该是得到哥哥姐姐们的照顾,和父母的宠爱的。生活即使过得有点艰难,但是一家五口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然而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他四岁开始就要承担起所有家庭的责任。

在刘秀祥四岁那年,命运的魔爪便毫无声息地扼着了他的咽喉,让他本来幸福的家庭偏离了轨道。这一年,刘秀祥的父亲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不久便去世了。这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也许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永别了。

刘秀祥的父亲走得很急,家人甚至都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更别说他怎么托付别人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了。在失去了丈夫的巨大悲痛中,紧接着他的母亲也因为承受不住这天大的打击,患上了间接性精神失常。屋漏偏逢连夜雨,全家人的生活全部落在了这三个未成年人身上。

在经受了这样的打击,4岁的刘秀祥本来还可以依靠一下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可没想到7年后自己的哥哥姐姐因为忍受不了这样不堪的生活离家出走,再无音讯传回。刘秀祥从此过上了更加艰难的生活,只能依靠村里的一些邻居帮衬过日子,好在哥哥姐姐这些年教会了他如何种地,才让这11岁的孩子可以维持生存下去。

刚读三年级的刘秀祥,承担起了照顾患病母亲的重担,忍受着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正是因为这种磨练,让他懂得了坚强,懂得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每天他为了不影响去上课,迎着还未褪去光华的月亮就得起床了,去地里种菜,去山上砍柴,为一天的生活提前做好准备,最后给母亲做好早饭才能放心去上学。

生活已然怎么艰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的念头,所以他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当时学校离他家很远很远,每天来回就得花4个小时,这不得不使他要比别人跑得更快,所以脚常常都被磨破了皮,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

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的,因为他付不起高额的学费,也不能去太远的地方读书,家里丧失自理能力的母亲还需要他照顾。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坚强的决定,选择了一个不要学费的民办中学就读。

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他带着母亲到县城上学,为了解决住宿问题,他在学校的附近山上搭起了简易的棚子,这里便成了他临时的家。

这样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影响他求学的信念,白天他在学校心无旁骛地上课,晚上他就出去捡破烂来换生活费,去菜市场捡剩菜拿去做饭,吃肉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奢望。为了梦想和母亲,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而是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那个金光灿灿的夏天他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通知书,高兴得在自己的“家”的上坡上跑了好几圈。为了凑足自己的学费,他背着自己的母亲到山东赚学费。当然大学他同样是背着自己的疯娘去学校,在经过了报道之后,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好心人开始向他伸出援手,在学校的帮助下,他最终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

毕业那年,很多单位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可是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在面对前程似锦的未来时,他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名乡村老师。也许在大城市里工作会更好,工资也会更高,但是他说,他要回馈这个家乡,回馈这个社会,要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更多的孩子,让他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就这样他带着母亲回到了曾经的故乡,成为了当地的一名普通老师,不再过漂泊不定了生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今他已经是县里实验高中的副校长,不过他仍然坚持在教育一线的岗位上给孩子们上课。

2018年刘秀祥入选了中国好教师,他说这只是幸运,而没有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是上限了,他觉得自己还要更加努力。

2020年刘秀祥荣获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说这是碰巧,他的内心到底有多伟大才能承荣誉时而没有半点骄傲。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战胜不了的磨难,不抛弃,不放弃就会成功。我们出身的环境没法改变,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他用自己最励志的人生告诉我们,“倘若命不眷你那便与命争,倘若天下不容你那便与天斗。”

刘秀祥先进事迹观后感5“我们努力读书,是为了回来帮助家乡摆脱贫困。”12月17日,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应邀参加了在贵州大学举行的读书活动。

活动当天,刘秀祥在贵州大学里见到了自己的学生韦天琴、杨娜娜和黄锦秀,看着他们现在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奋力拼搏的样子,刘秀祥很是欣慰。

皮肤黝黑的刘秀祥,身高不算高挺,但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比同龄人多一份的稳重与坚韧。

2012年,刘秀祥从山东省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这个曾背母求学从大山深处艰难走出的学子,选择回到了家乡望谟县任教。

或许是深知走出大山不易,也或是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刘秀祥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上心。

教学工作中,刘秀祥不只上好每一堂课,也常常奔波在控辍保学、教育帮扶的崎岖山路上。8年的从教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望谟县的每个

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8辆,先后把40多名孩子“拉回”了课堂,并帮助他们考上大学。

今年17岁的廖段写就是被“拉”回来的一名学生。2018年,廖段写进入望谟县实验高中学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在外务工的母亲,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加上母亲的思想落后,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她只能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外出务工的消息,刘秀祥十分着急,下着大雨也立马赶到她家中,对她母亲做了思想工作。

刘秀祥没有放弃把廖段写“拉”回学校的机会,一直保持与她电话联系。“刘老师我好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就只能做苦工……”在电话里,刘秀祥听到廖段写这样说更是心疼。

2019年12月31日,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的母亲终于同意她返校读书。

重新回到校园的廖段写,因坚守读书信念,被评为“2019年望谟县实验高中最美少年”,2020年被评为“望谟县新时代好少年”。“我很感谢刘老师和学校帮助我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如果不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今天也不能坐到教室里学习,我要像刘老师那样,靠自己奋发读书来改变命运。”廖段写说。

在望谟县,像廖段写一样被刘秀祥求学故事激励到的学生还有很多……

刘秀祥经常到其他学校做演讲,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鼓励学生们坚持学习。每次演讲他都分文不收,但是邀请单位必须要资助两个贫困的孩子。八年时间里,刘秀祥巡回演讲1200多场,听众累计超过百万人,用这种方式,也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2600多人。

后来许多老师与刘秀祥交流反映,学生们的作文里多次提到了“刘秀祥”这个名字,表明要以他为榜样,他才明白身上有了更大的责任。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山里的孩子们坚守下去,用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贫困学子看到希望,点燃他们心中火苗”。

“我不知道你是谁,清晨6点的校园,但我知道你的未来。”12月11日,刘秀祥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新了这样一句话并配了一组照片,照片里的学生正在这个寒冷冬季的清晨迎风苦读。天虽还未亮,但孩子们的前路一定很亮。

刘秀祥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刘秀祥告诉记者这或许就是他存在的意义,是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

8年前,刘秀祥回到望谟当教师时,望谟县全县高中1000多人参加高考,考取本科的只有70人。而在今年,望谟县本科上线人数1200多人,排名全州第三,紧随兴义、兴仁两市之后。

贫困学生资助先进事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资助工作;育人路径

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党和政府坚持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强了高校资助制度建设,不断加大资助工作力度,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2007年以来,构建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有机结合的新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解决了贫困生补助的资金来源和补助方式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之时,也出现了少数学生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助和任意挥霍资助款的现象。由于资助工作量很大,有高校仅将国家资助款评定发给学生,没有更好地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失去了一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党的十报告指出,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提出不仅要加大资助力度,更要重视资助质量。如何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做到资助与教育并举,济困与扶志并重,提升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效,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路径进行探索:

一、把诚信教育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环节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大学生资助工作要顺利推进,必须以诚信为前提。诚信原则要求受助者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正确使用资助金,对于助学贷款,要按照和银行签订的协议,按时还款。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虚假申请、干扰评定、不当使用、恶意欠费和违约还贷等现象。为此,对受助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

现在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已经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但是数据库主要收集的还是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对贫困生本人的学习、思想和表现情况记录不全。同时很多资助政策都是在前期管理上狠抓,而在后期跟踪上缺失,这样就造成了申请各项资助变成“一锤子买卖”。靠弄虚作假取得资助的学生和部分贫困生将资助款看作一笔“天降横财”,任意挥霍,或者拿着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钱却荒废学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完备的贫困生诚信档案,主要记载学生在校期间助学贷款、缴纳学杂费、遵守校规校纪、勤工助学、履行相关责任义务和承诺等情况,将档案记录与推荐入党、评优评助、就业推荐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生诚信轨迹,可以更好地起到督促和引导作用。

2.细化大学生品德教育

大学生品德教育本身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诚信教育也是大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国资助政策的完善,资助力度也不断增大,国家奖学金为8000元,国家助学金依次是4000元、3000元、2000元,还有各类社会奖助学金,金额都比较大,这些数字对于尚未进入社会的学生确实是极具吸引力。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容易造成他们不能理智地对待这些资助款。要在行为上规范,就要在思想上引指,诚信教育要成为高校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细化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自觉情感。

3.加强典型宣传,从正反两个方面开展诚信教育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宣传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开展诚信教育,二是通过大学生背离诚信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在笔者所在高校,有贫困学生自强不息,靠自己打工挣钱,三次让出评给自己的国家助学金的先进事迹;有捡到巨款,拾金不昧的优秀学生典型;还有学生因为诚信品质好被用人单位高薪聘用的典型案例。

同时,现在大学生中不诚信的案例也有很多。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将北京某大学的23名大学生告上法庭,理由是这23名大学生未按合同约定按时归还来自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这样的案例在很多高校也发生过。有的学生认为借国家的钱不像是借个人的钱,可以赖账或者晚一些时间再还,这是学生没有诚信意识的典型表现。随着国家个人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有的大学生因为不诚信,没有按时还款,导致在银行出现不良诚信记录,后来尝到了苦果。有这么一位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向中国农业银行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由于他毕业后没有及时还款,在银行产生了不良诚信记录。后来因为结婚要买房,已经交了首付,当他去银行办理贷款时,却因为有不良记录无法办理,后来他想退房,房产商也不退他交的首付款,他尝到了不诚信的苦果。让学生讨论这些典型案例,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把感恩教育与资助育人工作有机结合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对他人和社会给予的恩惠或方便产生认可并愿意反馈的一种意识和行为。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报恩。而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继而达到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因此,感恩教育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自助,一个是助他。国家现在拿出大笔资金对学生进行资助,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捐款资助贫困学生。结合资助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绝佳良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感恩教育:

1.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自助就是将他人给予的帮助作为基础,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感恩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与生活技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磨炼其坚强的意志,使之树立逆境成才的信念。可以通过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提供兼职工作和有偿社会服务工作等方式,鼓励贫困大学生迎难而上,靠光荣的劳动解决自身困难。

2.将感恩教育与志愿服务工作结合起来

将感恩教育与志愿者工作结合起来是培养助他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我国现行的资助项目,大多是无偿赠予的方式,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申请,申请资助的手续也较为简单。更有人开玩笑地说到:“花3分钟盖一个贫困章,再花3分钟写一个申请,就可以拿到3000元资助款。”资助取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说是不劳而获。2012的助学金评选结束之后,笔者在某高校的一个年级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更多同学只关注于资助款申请条件和如何分配,鲜少有人去思考资助款从何而来,这笔款项的资助用途是什么,思考获得资助款后如何回馈社会的更是少之甚少。大学生经过良好的教育,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如果将感恩教育与志愿服务工作结合起来,让贫困大学生加入到社会服务工作者中去,组织受助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优势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不仅可以使志愿者服务质量更高,并且引发他们进行“受助与助人”思考,使大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收获与付出的平衡关系。

三、将廉政文化引入校园,纳入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资助工作涉及的资金数额庞大,一旦有利益就容易滋生腐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少数学生在班级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私下拉票、学生干部指定受助学生将获助金拿出部分作为班费等不良现象。所以在资助工作中,结合现在中央开展的反腐工作和作风建设工作,要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树立资助工作者的廉政形象,增强学生的廉洁意识,将廉政文化教育引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廉政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在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渗透廉政文化教育

现阶段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全国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主观的因素较大。同时因为大学贫困生认定材料主要来自于学生家乡,乡邻之间容易因为私人感情而提供虚假信息,再加上高校在进行跟踪和核实工作时难度较大,所以贫困生认定工作容易产生漏洞。作为高校资助系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学校要组织一线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等学习领会国家的资助文件精神,建立公正的认定标准,通过学习和宣传,倡导廉洁从政和公平认定。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将来他们中间很大一部分将走向各个层面的管理和领导岗位,在大学阶段就对他们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在资助工作中,针对学生中间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要加大处罚力度,培养学生的廉洁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廉政文化深入学生头脑。

2.建设透明公平的高校评定系统

在资助工作的操作中,作为民主评议小组重要负责人的辅导员、班主任和主要班委一定要诚信立人,廉洁奉公,做出表率。根据国家要求,针对不同资助类型制定公平的贫困生评定规则,通过评前信息公开、民主评选、班主任、辅导员过程监控、公示等环节,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规程,并且在整个评定过程中尽量用数据化的方式来进行测评,将各项参考指标形成具体数据,用打分的方式得出结果。如果发现特殊情况无法量化,就需要相关评定人员民主讨论决定,并且将情况对公众进行说明。

3.完善监督机制,及时总结反馈

腐败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监督。因此,在整个资助工作推行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初步结果产生后,按照规定将名单公示,让监督小组成员和其他同学在规定时间、按照既定程序反馈意见,有利于形成民主监督的氛围,及时化解矛盾。学校、学院建立学生投诉信箱、投诉电话,及时对评选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进行干预,建设完善的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裴巧玲,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2):59-61.

贫困学生资助先进事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42-02

贫困大学生是指那些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又缺乏其他经济来源,无法缴纳学费以及缺少必要生活费的学生。

学生交费上学是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客观原因,不发达的区域经济是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地区原因,学生单双亲下岗,家庭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的贫乏和市场竞争力的低下以及家庭变故等造成家庭收入下降是贫困生出现的直接原因。学校困难学生的比例较大,需要救助的学生较多。目前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但在完成经济上的资助之后,学校党委、行政如何高举育人大旗,扶贫扶志,加强助后教育,让助学与育人并重。使贫困生都能充满阳光地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1 贫困生现状

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的贫困生,遇到由经济困难带来的生活、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挫折,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衡、紧张和焦虑,思想包袱,情绪低落,心理灰暗,主要表现在:一是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自卑和自尊的矛盾性使他们对很多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他们希望融入集体,得到同学的认可和赞同,却又因为自身的问题无法达到理想的结果。二是将贫困作为争取资助的资本,认为贫困就应该获得资助,三是缺乏进取动力,对改变自己的现状没有实际行动,生活懒散,没有昂扬的斗志,四是不诚信,没有对获得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经济和生活的巨大压力,相当一部分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2 以贫困生建档为契机,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一定要加强资助与育人的结合,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与诚信教育的结合,贫困生资助是国家、社会及其他团体和个人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高校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地对待这份关怀,公平、公正地进行评比,将这份温暖真正送到那些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确实需要帮助的同学手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是学生正常享受资助的前提和保证,高校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贫困生实际,出台了《贫困生建档及认定办法》,从资助申请的条件到贫困学生认定的标准与程序,从评议结果的透明度到贫困生档案的动态管理要做具体规定。

2.1 “绿色通道”,做好诚信教育的第一关

高校每年在给新生邮寄《录取通知书》时,同时要寄送了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制的《高等学校资助政策简介》宣传手册以及《高等学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使录取新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资助政策,也让贫困家庭提前做好家庭贫困证明材料的准备工作,以便在报到当天能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

新生报到后,高校在一个月内对贫困生的情况进行摸底,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逐一对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进行谈心,走访宿舍,了解同学,避免个别学生不诚信弄虚作假,骗取各类资助。

2.2 贫困生建档,做好诚信教育的第二关

按照《贫困生建档及认定办法》精神,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根据学生本人提供的由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以上民政部门出具并加盖公章的贫困证明,组织学生填写《建档登记表》,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组织班级学生根据该生的生活情况民主评议该同学的贫困等第,经审核,学生本人诚信签字,完成建档。

2.3 毕业生还贷,做好诚信教育的第三关

高校每年有部分同学通过当地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学生资助管理部门通过开展倡议书、诚信签名等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请银行为学生宣传理财与征信知识,给每个同学发放征信手册,利用主题班会课开展征信大讨论,同时加强贷后服务工作,建立诚信档案等,积极宣传国家助学贷款与银行征信系统政策。同时在办理助学贷款时与每一位贷款学生签订还款承诺书,以此来敦促贷款学生珍惜自己的诚信记录,履约践行,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希望学生珍惜个人信誉,珍惜母校荣誉,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贷款学生就业去向,保持经常性联系,积极配合学生所在地的金融机构跟踪了解其还贷状况,努力把贷款违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3 以感恩于心、行动于学为出发点,加强学生感恩教育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高校要教育大学生在获得资助之后,要感谢国家和各级政府,感谢资助大学生的企业和个人,告诫大学生不能不停地叫穷,将最真诚、最珍贵的慈善之举看作是别人的义务和责任,是应该的奉献,每个受资助大学生要有最起码的感恩之心和做人的“阳光心态”,高校要教育大学生要记住正是有了这份帮助,才渡过了经济难关,才能完成大学学业,要充满感激地对待这份帮助,并将这爱的火种接力相传。因此高校要将感恩教育进入到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去、组织感恩主题班会、看感恩电影、写感恩征文、实现感恩愿望、召开座谈会、给好心人写一封感谢信等活动,让受资助的大学生真心地去体会,去感受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在点滴生活中学会理解、心怀感恩、受助思源、诚信做人。

高校通过这些感恩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感恩的平台,让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理解、互助、责任、奉献、服务精神,传递关爱之心,让他们以一颗感念恩情,让贫困生资助成为充满神圣与温暖的爱的交接。同时要使贫困大学生明白。只有胸怀感恩,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回报他人及社会,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回报”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让他们明白有责任和义务为家庭分忧,为社会奉献力量,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发奋图强,将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经济生活状况。

4 以榜样示范作用为抓手,加强学生励志教育

高校要宣传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树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学习榜样,使他们能够从身边同学和事迹上感受到先进典型的感召作用,高校每年要举办国家奖助学金颁奖暨受助学生励志座谈会,在会上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三好学生为大家讲解学习历程,生活的艰辛,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明白贫困是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些麻烦,他们需要为学费、生活费操心,但他们要正确地看待它,贫困不是我们的错、你的错、他的错,更不是父母的错,这是由诸多因素和原因造成的,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要将贫困看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因为贫困,我们比别人多了一份思考、一份节俭,一份坚强、一份心理承受力,我们比别人更加理解生活,那么这些对我们的成功都很有帮助。高校通过召开座谈会,让受助学生向优秀学生代表学习,学习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努力拼搏,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和期望,努力成长成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5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加强学生成才教育

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情感态度起伏多变,各种利益关系上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如果大学生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不能很好地协调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势必会在心上引起很大的不适,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要面对校外复杂的社会及其关系,又要面对校内学习、生活,劳动、活动、品德、婚恋、人际交往等具体问题s既要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人生、事业,又要考虑自己随年龄增长需要对家庭和父母承担的责任。贫困大学生更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的“特殊”,他们面对发达地区来的大学生,经济方面的落差,容易导致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上的不良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良好健康的个性心理有利于正确认识和适应复杂社会的生活现实,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有助于发挥心理潜能,提升创造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经验反复证明,一个人发展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还要看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即他是否还具有一个良好、健康、积极的个性心理。一个健全的人,不仅需要充实的知识和强壮的身体,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内心完满、精神融通的人,一个性格完备、充满阳光的人。

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渡过“心理贫困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要与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联合,一起为所有建立贫困档案的学生另外建立心理档案(这部分档案存放在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解决或解答贫困生的疑难问题,稳定贫困生的思想情绪,帮助他们培养正常的心理状态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互助活动。为贫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展示的舞台,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平衡,自信的面对他人、面对生活,摆脱“自卑”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