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遗传学技巧

遗传学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遗传学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遗传学技巧

遗传学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浒传;藏译本;文学风格;翻译技巧

文学翻译中风格是最重要的部分和特点,被学者一致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按照风格标记理论风格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可以认知的,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形式标记是最主要的部分,包括作者的观点,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等,按照作者个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来认知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主要体现在作家的艺术境意境上,所以若能完整的再现原文的艺术意境,也就能再现了作家的精神面貌。形式标记是风格的次要部分,包括词汇、句型、段落、修辞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部作品风格是通过语言体现。“风格无论如何设计,都将以语言的形式呈现,风格的外在形式即语言是我们认知风格的主要方法”,翻译时运用译文的各种语言手段和艺术手法再现作者在创作中所表现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然而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各异,作者的风格并不一定能一一对应的完全翻译,但可以根据语言的表达特征和艺术方式做到最大限度的翻译。正确的认知风格之后,译者就需要再现原文的风格。风格翻译的关键就是译文要与原文风格相适应,本文以《水浒传》藏译本为例,浅析风格的翻译技巧。

一、仿译法

脱离了原文翻译也就无法称之为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语言形式,即词汇、句型、修辞等与原文的一致性。翻译家王佐良曾说:“语音的强弱与原文一致,文体与原文一致”。仿译法是译文采用与原文风格相近表达方式来再现原文风格。翻译时关键是要紧紧的抓住原文的语言特色,在了解原文的语言艺术的基础上,不能曲解和增减原文的内容,恰当的采用仿译法保证了从结构上与原文的一致性。比如:

原文:玉露冷冷,金风淅淅

译文:skya chil chil,grang psil psil

原文运用叠字,译文也同样采用叠字再现了原文句型的特点。仿g法适合于基础层次的风格的翻译,不仅能够正确的表达原文的意义,而且可以再现原文语言的风格。

二、重建式译法

重建式译法是在忠实原文内容的情况下,表达形式根据目的语创造性的再现语言艺术的一种译法,它是最高层次风格翻译技巧。风格意义再创造性的依据首先是目的语与原文缺乏相应的风格系统,其次是文化差异导致表达法和习惯法的差异,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哲学观和民族心理导致思维模式和思维风格的差异。同时对于译者而言如若缺乏审美观而一味的进行模仿,是无法正确的表达原文的内容,风格更是无法再现,所以译者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原文的风格传到目的语。例如:

例1 原文:常言道:不怕官,只怕管

译文: dpon la mi scrag,dang la skrag

例2 原文;众人却似吃了吕太后一千个宴席。

译文:mi tshang ma tsher ma sgang la bsdad pa bzhin bde bzod mi bde ba gyur

例1中的原文官和管是谐音字,译文巧妙的将其译为 dpon和dang。例2中的原文是句谚语,如若采用直译法,读者无法理解其意,故而用与原文意义相近的谚语代替。

三、减译法

减译法是风格翻译的一种权宜之策,即在不违背原文内容的条件下,语言表达形式进行适当的减译。“译者之所以诉诸淡化的根据,与重建式相同。例如:

原文:悲秋宋玉泪涟涟。江淹初去笔,项羽恨无船。高祖荥阳遭困厄,昭关伍相忧煎。曹公赤壁火连天,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

译文:chil chil rgya htsho’a rba klong ‘aphyur ba bzhin ‘aur ‘aur rlung dmar drag tu ‘atshub pa ‘adra

原文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及其典故,译文对其恰当的进行减译,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译法。风格翻译的最终目的也是语言交际功能的强化,机械式的翻译手段更是无法再现原文风格。

以上三种译法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以上三种译法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翻译时首先要对作者的世界观、社会观、创作的特色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样才能正确的译出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相反如若只是片面的注重语言形式的表达,而忽略了原文的内容,使用任何的翻译方法都不能再现风格。

参考文献:

遗传学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遗传和变异;解题技巧;疑难解析

生物知识学习中,掌握好的解题技巧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让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有更好的认识与理解。由于遗传和变异知识难度比较大,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决遗传和变异习题,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对于遗传和变异题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很好的解析,下面就选择一些题目对遗传和变异解题情况进行分析。

例1 生物遗传学中,果蝇是常用的模式生物。

(1)图中甲乙表示的是两只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乙的染色体都是正常的,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甲的1号染色体出现了结构异变 B、甲发生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D图示染色体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下表是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的部分性状。

(2)从表中可知,果蝇______________的特点,常用于遗传学研究。

(3)果蝇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对短翅基因是显性。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纯合时,仅使雌果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对双杂合的雌蝇进行测交,F1中雌蝇的基因型有_____种,雄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是存在差异的,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盒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结合题目意思和图式可以知道,1为X染色体,对比结构,能够判断出甲和乙果蝇的细胞中X染色体有差异,表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由题目可以知道,乙的染色体都是正常的,与甲对比可以知道,甲中1号染色体出现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所以A是正确的。根据A选项可以知道,该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是基因重组,所以B是错误的。甲、乙中1号出现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所以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是不同的,因此C是错误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因此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此D也是正确的。

结合表格分析,果蝇有翅形、复眼形状、体色、翅长等多对相对性状,常用于遗传学研究。

结合题目可以知道,双杂合雌果蝇的基因型是FfXMXm,隐性雄蝇的基因型是ffXmY,测交后代雌基因型为FfXMXm、ffXMXm、FfXmXm、ffXmXm,由于ff使雌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因此雌果蝇只有FfXMXm、FfXmXm两种基因型;后代雄果蝇FfXmY(短翅可育)、FfXMY(长翅可育)、ffXmY(短翅可育)、ffXMY(长翅可育)、ffXmXm(短翅不育)ffXMXm(长翅不育),因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长翅可育:长翅不育:短翅可育:短翅不育=2:1:2:1。[1]

例2 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每2 500人中就有一人患此病。如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又与另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的双亲生一孩子患此病的机会是( )

A.1/25 B.1/50 C.1/100 D.1/625

解析:令其性状的基因为A、a,则A ×A aa

可以通过反推得出这对健康夫妇的基因型为Aa和Aa。

又因为1健康男子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是:

再婚双亲生一患病小孩的几率=1/4×2/50=1/100。答案为C。

总而言之,要掌握遗传和变异习题的解题技巧,让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有更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遗传学技巧范文第3篇

如果将来此项“光遗传学应用于唤起记忆”技术普及应用,对苦恼于记忆遗忘的学生来说,真是“喜大普奔”的事情,“爸爸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啦!”

一起来认识光遗传学

这已经不是光遗传学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了,2010年著名的方法学期刊《Nature? Methods》评选出的年度技术就是光遗传学技术,这项对生物学研究有深远影响的技术给神经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什么是光遗传学?光遗传学是一项结合遗传工程与光,来实现操作某些特定神经细胞活性的方法。光遗传学,即是研究人员使用某一种新的光控方法选择并操作某种生物的一类细胞。

目前,已经有多项利用光影响大脑的研究实验取得了成功。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已经实现了对大脑中的旧记忆进行编辑的过程,知道了如何在大脑中植入虚假或新的记忆。另外,也已经有实验室成功将小白鼠的恐惧记忆转化为快乐的记忆。

丢失的记忆真的丢失了吗?

记忆的科学释义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者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类记忆同大脑中的海马体以及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相关。举例来说,我们学习知识,然后记住知识,碰到问题回想起知识的三个过程,就叫“记忆”。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有错误的现象。遗忘属于正常现象,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存在于每个人一生当中。

人类为了提高记忆力也是拼了。几乎每个人都体会过记忆知识的痛苦。大部分中学学校都安排了早读课,就是为了让学生记忆学习过的知识,如公式、文章、单词等。我们还听说过很多提高记忆力的技巧,如空间图形记忆法、概念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等。有报道称,很多世界记忆大赛的选手能在45分钟内记忆2?000张以上的扑克牌,就是采用的空间记忆法,把记忆形象化,但是这也有缺陷,这只是短暂记忆,不是长久记忆。

关于遗忘的原因,目前有很多种说法,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同化说”等。这些说法多是关注记忆的存储方面,如存储中的擦出、减弱、扰乱、压抑或者同化等问题。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遗忘是因为记忆取回过程受损。获取记忆的过程就是大脑神经网络中某些神经元被激活,形成物理结构或者产生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如果这些神经元能被特殊的光照或者气味激活,同时能唤醒记忆,这些神经元就称为“记忆印记细胞”。

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遗忘了,但是它们并没有丢失,只要通过光遗传学技术激活我们的记忆印记细胞,我们的记忆就能被唤起。这就好比电影存储在U盘里,我们不能直接用眼睛看到,但是电影还存储在U盘里,通过电脑读取U盘,就能直接看到我们的电影了。

光来帮我们找回“丢失”的记忆

麻省理工学院Tonegawa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记忆并不存在于脑细胞的突触中,而是存储于许多记忆细胞和它们之间的回路当中。比方说,一些学生手牵手连接起来,组合成一个图案,少一个人,或者手松开,图案就不完整了。这也就是记住知识很困难,而忘记却很简单的原因。

知道了记忆遗忘的原理,我们该怎么找回大脑中的记忆呢?这和以往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不同。过去的记忆方法仅限于提高记忆速度和记忆时间长度。记忆遗忘后,我们仍然束手无策,只能重新复习。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找到了具体的找回记忆的方法,即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唤起我们想要的记忆。

这首先要找到对应的记忆脑细胞。在大脑中找到一段记忆并不简单,好比大海捞针,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学家史蒂夫?拉米雷斯用一种巧妙的方法让大脑自己把这个告诉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只需让大脑生成一段记忆,聚焦于海马体,就会看到某些细胞处于活跃状态,这就会留下“印记“,就可以确定对应的记忆印记细胞。

找到细胞后,将开关植入对应脑细胞。每个细胞都带有一些传感器,细胞工作时,传感器就会开启,就像一个小灯泡,告诉我们那个细胞工作了。植入的方法是取小部分传感器连接到控制开关上,通过人造病毒把开关安装到大脑中对应细胞上。

再通过光遗传学技术,找到“光开关“来开启或关闭脑细胞。研究人员找到某种光敏感通道作为开关。开关被植入脑细胞后,就会使脑细胞具有光敏特性,即细胞对光脉冲变得敏感。我们用特定的光击开关,就可以激活或者抑制脑细胞的活动,从而间接控制记忆的唤起与遗忘。

总的来说,我们手里有了光作为工具,就可以编辑大脑的记忆了。我们可以激活想要的记忆,抹去不想要的记忆。这种虚幻世界里的魔法师才会有的法术,已经成为了现实。

我们的生活要变了

史蒂夫?拉米雷斯通过研究老鼠来了解记忆的运作机制。他在一次TED的公开演讲中表示:“今天可以证明,现实中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快速激活一段记忆,只需两个简单步骤,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首先在大脑中找到并且标记某一段记忆细胞,然后打开开关激活它。就是这么简单。”同时,他也预言:“我们可以重新激活那些我们想要激活的记忆,且同时抹去那些我们不想要的记忆,改编记忆将成为现实。”

遗传学技巧范文第4篇

笔者主编的《遗传学实验》自2004年出版以来,承蒙读者厚爱,连续印刷了7次。最近笔者对原教材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订,修订版教材至今重印了3次。两版教材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拟谈谈在该教材编写及修订中,力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想法及做法,算是在实验教材改革中“凑个热闹”,以期拋出引玉之砖与诸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国内遗传学实验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据国家图书馆藏书记录的不完全统计,自1979年以来,国内出版的普通遗传学实验教材约有30多种。近年来,一些作者力图打破传统教材的写作模式,努力写出一些新意,但总的来说,国内现有教材尚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是背景知识介绍过于简单,同时又没有提供参考文献或进一步的读物让学生深入阅读。以“果蝇的形态、生活史及饲养方法”这一实验为例。果蝇可以说是世界上研究得最为深入的生物,有关它的文献真可谓丰富。但为数不少的教材写这个实验时,引言部分仅短短的一段,甚至不足300字丨很难想象如此浓缩的文字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果蝇这种经典模式生物的优点,以及它在遗传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遗传学研究中除果蝇外,还有众多的模式生物。这些模式生物都是些什么?选择模式生物一般都考虑些什么?为什么选择模式生物?这些问题是学生做这个实验时问得最多的。但在这段引言中见不到只言半语。如此惜墨如金或许可以解释为“篇幅限制”,但无论在这个章节最后,还是全书最后,都无法找到相关文献,或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深入阅读,或说明作者写作时所引用的信息“典出何处”。学生要看文献,还得自己现找,而作为初学者,学生通常是很难知道哪些是经典文献的。这就失去了作为一本入门教材的引导作用。背景知识简单,大多缘于二手文献多,原始文献少,甚至没有。这是国内实验教材编写的通病,或许这也正是一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特色、以讹传讹、相互抄袭的重要原因。例如果蝇有多少突变性状?不少教材写的是400或几百种(笔者自己在第一版教材中也传了一次讹),而Lindsley等在文献中记录了4000余种自发或诱发的基因突变,9000余种染色体重排。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能认真地查一查原始文献,就可以避免这些本不该发生的错误。

二是知识陈旧,缺少科学趣味。以经典实验“果蝇睡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为例。在背景知识部分,国内教材的写作模式几乎如出一辙,内容大致包括睡腺染色体的形成原理、尺寸、特征、在研究中的意义。这些知识大部分还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像睡腺染色体的原位杂交技术这么重要的技术进展在这段引言中竟只字未提丨读完这段引言,学生记住了几个陈旧的结论。但睡腺染色体在形态上与普通的染色体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如何知道它本质上是一种染色体?这种特殊的染色体与普通的有丝分裂的染色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如何建立的?用什么材料制备、观察果蝇的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睡腺染色体在分子遗传学及基因组时代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诸如此类学生最感兴趣、最希望了解的知识在这段引言中却无法看到。看完这段引言,学生无从知道作者所提到的结论如何得来,感受不到前辈科学家在获得这些结论时曾做的努力,体会不到科学研究中探索发现的乐趣,看不到科学技术“在曲折中前进”的那种脉络,也认识不到新时代赋予这种结构的新应用。学生知道这种结构有“重要意义”但具体有什么样的意义还是一头雾水。

三是一些实验的材料与仪器之准备、操作步骤或实验结果辨析写得太笼统,太模糊,无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多数实验指导的材料与仪器这部分,写得非常笼统,无论教师准备实验还是学生做实验都非常不便。还以睡腺染色体的制备为例。很多教材在结果辨析部分,对睡腺染色体几条臂的特征仅仅有几句笼统的文字说明,甚至没有说明。这些说明文字,如果写给有经验的研究人员阅读未尝不可,但写给初入门的学生阅读则嫌过简。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单凭这些文字,学生最多仅能认出第IV染色体丨再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观察”为例。一些教材使用的实验材料是蝗虫。蝗虫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的好材料,但以此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也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仅凭着细胞学的证据将减数分裂I与减数分裂丨丨的一些时期(如中期丨与中期丨)区分开?对这个问题,许多教材并未作说明,尽管部分教材附了实验结果照片。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学生会操作,能看到结果,但却不知道如何合理地解释结果。

总之,国内_些实验教材给人的感觉:实验课就是操作课,是照着实验指导完成一系列操作,最后交一份报告的课程,因而在启发学生的思路及探索精神方面,则显得比较单薄。实验课的特点决定了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地讲解,与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主要是靠学生借助教材及相关的文献在课前预习获得。有了丰富的背景知识,才可能正确观察并深入解释观察到的结果,科研如此,实验教学亦如此;而背景知识是否有趣则决定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影响他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学生照着实验指导成功做出实验,并真正理解了实验的内容,这是推动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如果实验教材的引言索然寡味,而实验操作又不存在挑战性,学生做出结果又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学生学习的热情必然受到影响,从而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遗传学实验》编写及修订的一些尝试

笔者在编写与修订《遗传学实验》时,除了分析国内外同类教材编排的实验内容、写作方法及其优劣得失,以期吸收其长避免其短外,还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查阅大量的原始文献(而不是二手文献,目的是弄清一些研究的来龙去脉,并力图使教材跟上最新进展;给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避免以讹传讹。所看的文献时间跨度为1890年代直到最近。(2在每一轮的教学中留意收集反馈信息,诸如学生在课上经常问的问题、普遍犯的错误等,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写作思路。写完稿子后,请上过这门课的学生读一遍,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这本教材的主要读者群体是与笔者的学生们知识水平大致相当的本科生,因此从笔者的大量的学生中反馈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实验内容上,本教材并没有多少新技术或新材料,所列的20余实验主要集中在经典的孟德尔遗传、微生物遗传、细胞遗传这些方面,但突出了“同样的实验写出不一样的内容”这样的思想。在写作及修订中,针对目前国内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学生的实际,作了如下尝试:

一是在篇幅许可的范围内,背景知识尽可能介绍得详细些,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实验意义的基础上再动手。像“果蝇的形态、生活史及饲养方法”这一实验,引言中详细介绍了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模式生物的优点、目前研究的状况及这种生物对遗传学的贡献。而且这一介绍是放在遗传学实验选材的考虑、模式生物的选择等注意事项这种背景中去讲述,这样就使学生能从广阔的视野看一个小的问题。在每个实验后,附录大量原始文献并对一些经典文献做简要点评,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就弥补了由于教材篇幅限制或教学学时限制不能详细讲述或没有讲述的不足,使学生对所做的实验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培养起对专业的兴趣。

二是很多实验的引言是用研究史来写的,即在篇幅许可的范围内,按一项研究发展的历史,尽量将一个实验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还原认识的过程。像果蝇睡腺染色体制备这个实验,笔者顺着研究历史,介绍了睡腺染色体如何_步_步走进果蝇遗传研究并成为重要的工具,使来龙去脉一清二楚。这比笼统介绍睡腺染色体形成的原理或重要意义更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富有趣味。而前辈科学家巧妙解决科学问题的研究故事,则是启发学生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最好教材[7]。听完故事,学生也明白了实验原理,自己动起手来“重走路”也更有兴味。学生自己观察到睡腺染色体后,再对照Bridges或Lefevre的图谱,就深深体会到什么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了。国外一些优秀的遗传学教材,如《Genetics:PrinciplesandAnalysis〉》8],都非常注重相关文献的介绍、研究史的介绍。这也是笔者在修订教材时增加了许多这方面内容的原因。

三是对实验材料、器具与试剂,实验步骤,结果辨析作出清晰的说明。“实验材料、器具与试剂”这一部分的内容,参考了《Geneticslaboratory'nves-tigations》9]的写法,尽可能将所需应用之物准确量化以便老师与学生准备实验;同时,尽量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实验步骤、结果辨析,特别是一些要点、难点更是详细说明。如“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这个实验,在修订本中,对学生难于理解的蝗虫的减数分裂丨与丨丨中几个重要的分裂相特征、识别要点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不仅能操作,同时也能真正读懂实验结果。

除了上述三点外,在教材的写作及修订中,笔者还做了如下的努力:

一是在第二版中,根据多年教学反馈,特意增加了两个放在全书的最前面的“非遗传学实验”的章节,分别介绍如何系统地记录实验结果及如何撰写实验报告。这么做的目的,是因为做记录、写报告是一个实验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报告,不仅可反映学生实验结果如何,更反映学生对一个实验是否真正了解,可谓是一个实验中最重要的部分。正如一项研究只有当论文公开发表才算结束一样个实验只有当完成报告时才可谓结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这方面的基本知识都没有。但似乎目前国内很少有教材谈及这些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内容也是“无人管辖区域”。反观国外诸多高校,则在这方面做得比我们好得多,例如,一些高校的网站上,详细介绍记录的方法[1W1],而一些高校则设有专门的写作中心[〜3],对诸如论文、实验报告的写作都有详细的介绍。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在每个实验的最后一部分是“进一步的问题”。在这部分内容里,引导学生关注与实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交一张片子”或“画出某某结构”,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X染色质小体检测”这一实验中,“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思考:染色质小体检测如何用于重大体育赛事的女选手遗传性别的检测,而这种检测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最终为何无疾而终?三是注意科学性的同时,还尽量注意人性化。比如:在全书的开始部分,有一张“实验安排”表,以便教师统筹规划海个实验的开始,则有一张或数张与该实验相关的科学家照片及生平、成就的简要介绍,使学生心目中的知识英雄不再是抽象的名字;版式尽可能美观大方,看起来不让人觉得沉闷;使用的语言也尽量平实,而不故作艰深。

三、《遗传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效果

前文谈到,在每一轮的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这个信息包括学生对教材材;作为学生,他们在课上听过课并亲手做过实验,对教材的优劣得失最有发言权。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教学实践看,笔者在这本教材中所做的改革尝试收到如下的效果:

一是引言内容丰富,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而对研究史与研究思路的剖析,学生感觉“比较有意思”,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文后不少经典参考文献,可供学生深入学习时参考,使他们的视野不被一本教材所拘束,加深了他们对一个实验的理解。笔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在每一堂实验课前,都推荐二到三篇的经典文献让学生课前预习,

而在课堂讲授引言时,通常也是将一些经典文献串起来。这些做法方面使学生加深了对一个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使他们也逐渐地学会查文献、看文献的好习惯,而查文献、读文献则是科研最重要的基本功。

遗传学技巧范文第5篇

教师作为“学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够提供给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师具备激励型人格、热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师的教学“以成功为导向”;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条理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认为,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2]。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谙熟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本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联系、医学发展前沿动向。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问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口。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它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者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客观而具体的依据。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体方式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表、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化表、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