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观的内涵

科学观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观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观的内涵

科学观的内涵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薄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不能把科学发展观仅仅理解为一般的个别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容,又要具体认识这四个方面的各自内容,这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益,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在发展实践中得出的重要认识。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科学观的内涵范文第2篇

在学习中,我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从精读原著切入,领会精神实质与内涵,通过学家一致认为,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只有把“好想法”与“好办法”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发展的科学性,并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工作中,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通过学习,每位教师都能从自已的工作视角出发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索学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科学解决问题办法,认识到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只有坚持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才是最科学的,才能实现学院快速发展的目标。

在大家广泛的思想讨论与调研的过程中,提出了35条建议,通过梳理形成了10条共识,下面我就其中比较重要的5条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

共识一:如何进一步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在重大项目申请、高水平成果及奖项获得上有所突破。

凝炼研究方向、构建科研团队,形成有方向、有项目、有成果、有队伍的四有学术团队是目前生命科学学院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根本所在。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几年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有一定科研实力的队伍,申请并获得了一些国家级科研项目,但是我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大方向、获得重大科研成果与奖项,存在研究方向散、单兵作战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后必须要解决的。目前,我们已着手于这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张树彪博士就是很好的例证,恰恰是有团队、有方向才能获得国际排名第五的知名制药企业-罗氏公司的亲睐,人家才能信任你、资助你。最近,罗氏公司的专家对张博士的研究成果非常满意,说:你们学校没有大名气,但科研实力、研究水平、敬业精神是不输于一些名牌学校的。这充分说明了,领军人物只有组建团队才有能力承担和完成大项目。在项目申报上,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要组建好团队,加倍作好项目准备,积极推介自己、推介项目、推介学校,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共识二:如何进一步理顺学科与专业关系、整合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与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这些年,经过建设,我院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学院的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有9名教师,其中学科带头人和教授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在科研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研究所没有专业为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只有将研究所打开,与生物技术专业打通,建立生物技术专业、成立生物科学系,使他们在学科发展上有根基、在教育教学上有专业、在专业发展上有目标。

通过研究所与环境工程系的资源整合,成立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将成为融合已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两个专业和目前新建的生物技术专业资源的学科大平台,形成了由9人发展到21人的学科大团队。这样做,有利于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发挥作用、有利于他们在学科建设上有立足点、有利于在环境、生物、生态等方面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服务。这样做,在我们学院就构建了2个一级层面的研究中心,一个是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取得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等多项建设成绩,形成了非常好的学术团队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个中心涵盖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五个专业。第二个就是新成立的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它涵盖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将来,我们将加强这个中心的建设,使其在三个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辐射与平台作用。

共识三: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真正做点实事,体现民族高校办学的贡献度。

多年来,我校在利用科研与人才优势,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产品深加工、逆境植物利用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总支书记姜国斌博士选育的抗逆杨树新品种已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正在辽宁西部推广。副院长吕国忠博士的生物防治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阮成江作为年轻博士在抗逆植物沙棘对生态环境改良的研究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以我们这些教师的学术实力,其取得的成绩还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在于其项目对接上还缺乏很强的针对性,仅限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没有突显出来。对于这个困扰了我们几年的问题,范圣第副院长、王晓华副书记、以及科技处与我们学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首先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研,鉴于以往的作法,我们这次先在家里把我们已经成形、成熟的科研成果与技术进行筛选与论证,带着项目到民族地区进行现场对接,目前,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计划下月底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等地区进行洽谈和项目对接。

共识四: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一直以来,我们把人才培养质量做为学院中心工作,大家在讨论中都认为,办大学、办教育,必须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让学生能就业、能发展、能成才。这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秉承的基本思想。这几年我们一直重视学生质量培养,无论在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下了很大力气。现已在精品课程建设、学生考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学习、调研与讨论中,我们的教师、用人单位和我们的毕业生都反映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再扎实一些,那会对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成才会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为了我们学生的发展、为了我们学生的未来,也为了我们学校的长期生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结合09版培养方案的修订,我们是这样思考和实施的:

一是,将多个独立的生物工程系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成立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确定我院骨干教师朴永哲博士担当主任一职。

二是,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在8个专业建设中,有效利用教师资源与实验条件,建设2个大类专业基础教育教学大平台,形成多个专业分流与培养模块,建立15-18个导师工作室,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导师工作室,使学生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进行全程指导,让学生的专业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社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最终突破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制约瓶颈。

三是,学院实验室全部开发,为学生全方位提供自主选择进入实验室,并能得到教师指导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坚持我们原有提出的大学生素质、创新、考研、就业四项工程的实施,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共识五:如何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构建团结和谐奋进的领导班子,为学院和教师的发展服好务。

科学观的内涵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唐铁梅,1973 04,女,汉族,学历:余市人民医院医学学士,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从事中医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85-01 中医药学各分支学科的不断进步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前提,中医药学术发展应基于学科建设的原理,加强各学科学术进步,将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摆在首要地位,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针对该学科的特征,明确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对学科的分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中医内分泌学科作为中医重点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基于我院多年的研究基础,从学科内涵、外延方面对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进行了阐述,为我国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内涵

中医内科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就是中医内科内分泌学,指的是通过中医方法及理论对有关内分泌代谢系统的病因、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进行说明的一门学科[1]。人体多种系统疾病都跟内分泌代谢有很大的关系,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呼吸系统等疾病都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大致可以划分为代谢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

内分泌腺、激素分泌细胞及细胞分泌的激素共同构成了内分泌系统,利用多种激素调节轴,通过调节内分泌的方式达到控制机体器官功能目的。其中激素分泌细胞遍布全身,有时还以细胞团的形式存在;细胞分泌激素的主要类型有拮抗剂、受体激动剂以及激素受体等。基于中医学角度,可以将内分泌系统概括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功能的发挥,涵盖了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其在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包括多方面的知识,涉及范围广,所以要想研究人体多种系统疾病,提高临床疾病的诊疗水平,就必须了解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基本知识。

2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任务

深入对内科内分泌代谢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统一的整理是促进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众多专家学者对内科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掘学科内涵,通过中医方法及理论对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2]。此外还要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融入现代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技术,科学的研究有关内科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使中医药学术不断进步和完善,以期增强中医药对有关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3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独特理论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既具有中医内科学的一般特点,也存在其特有的学术理论体系,即在中医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整体的观念,注重针对性和动态性治疗。

3.1 内分泌调节轴与肾命三焦系统: 内分泌系统利用多种激素调节轴,通过调节内分泌的方式对人体的器官功能进行控制,人体内分泌调节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胰岛―内分泌―旁分泌系统、松果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内分泌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机体能量代谢调节系统及生长激素和相关激素调节轴等[3]。人体每个脏器的功能都受到肾命三焦系统的影响,肾命三焦系统指的是肾命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对人体的气血津液的代谢和输布进行调节,是调节人体代谢和内分泌的原动力。中医学中脏腑经络运行状况同内分泌轴功能有紧密的联系,只有使各个内分泌调节轴相互协调,利用激素、靶腺激素及促激素之间的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各器官和系统的和谐统一,保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3.2 中医精气学说: 激素的分泌具有周期性,由生物钟决定,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叫做生物节律。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是利用激素的生物节律来实现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说明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精气是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和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的根本,其中就包括激素。激素是否正常分泌、分泌量的大小均与肝、肾等器官的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直接的关系[4]。

4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诊治特色

4.1 注重和解、调节的治疗方法: 基于中医辨证理论分析内分泌代谢疾病,可以将其归为气血津液病证,表现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而肾命三焦系统同内分泌代谢疾病有极大的关系,能够对五脏六腑功能起到调控的作用, 而肾、肝、脾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不能正常运转必然会打破机体阴阳平衡,引发内分泌代谢疾病[5]。因此,在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整体调节的重要性,侧重对疾病的和解和调节,通过调和胃肠、调和气血、调和肝脾、和解少阳、调和阴阳等方式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4.2 重视医患配合: 中医治疗强调患者要积极的进行自我调节,在人体自身免疫调节的作用下进行治疗。病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仅通过药物的调节不能治愈疾病,还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像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和肥胖症等内分泌代谢疾病都同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主动配合治疗,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5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分支学科

根据医学领域研究途径的不同,可以将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划分为实验、临床及基础中医内科内分泌代谢病学3个分支学科;而从中医传统理论角度分析,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包括中医内科内分泌代谢疾病护理学、治疗学、辨证学及病机学4个分支学科。学科的分化过程可以体现出学术发展的不断深入,反过来也有利于促进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进.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探讨该学科的建设[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 邢淑丽,秦玉龙.从《证治汇补》看李用粹对中医内科学贡献[J]. 吉林中医药,2011(08)

[3] 孙伟,盛梅笑,周栋,等.对中医肾病学科外延界定及外延建设问题的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03)

科学观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 科学化

[作者简介]曹新锋(1977- ),男,陕西渭南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工资。(河北 邢台 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28-03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与投入,高职院校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以国家教育改革的宏观指导为调控方向也在不断地进行自身的完善,逐步解决了快速膨胀的规模与办学能力之间形成的一些矛盾,但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水平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各省配套的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为标志,我国的高职教育开始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调整转型。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又面临着不被社会认可和生源减少而竞争更加激烈的不利形势,这些机遇和挑战对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工作也要由“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探寻高职院校的管理规律,推进科学管理,促进高职院校规范有序、和谐高效地运转,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本质内涵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激励、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等资源,以期高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组织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过程,对应的英文为Administration或Regulation;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单位或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对应的英文是Manage或Run。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就是一个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具体实施并不断改进从而达到组织各项目标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含义: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总之,管理就是不断地决策和实施,在反复地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协调调动各种资源,指导和激励组织内部的人员共同努力,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科学化就是使管理工作符合客观规律,从而达到实事求是、规范高效的过程。“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管理科学化既包含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组织文化、发展愿景和长远目标,也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还包括明确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以及及时有效的监控和反馈等。管理科学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时代性,组织目标及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落实手段都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其次是系统性,每个组织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有要实施的计划和反馈的问题都应纳入这个系统,在系统内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决策;再次是规范性,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工作程序都很明确,也很规范,不是临时动议、信马由缰的;最后是人性化,管理科学化真正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作用及其自身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总之,管理科学化是注重效率和质量的管理,是符合组织发展规律和管理规律要求的管理。

高职教育虽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但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上都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在管理上自然也有特殊要求。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对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就是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内涵所在。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就是指管理者对学校面临的所有问题进行统筹分析处理,提供和采用可操作计划、程序、方法和手段,实现对整个学校管理的系统分析、系统决策和系统控制,对学校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涵盖学校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管理的全过程,是学校管理思想体系形成以及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动态过程。

二、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

(一)基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历史的特殊性需要

一方面,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要么是继续沿用原中专的管理模式,要么是在照搬模仿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而没有结合自己本身教育特点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迅猛增长,增长速度已远超软硬件建设的速度,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因此,必须推进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二)基于高职院校自身职能的特殊性需要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其承担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也有特殊性。在教学上,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实际的技术操作能力,采取的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大量时间要么是在校内仿真实训,要么是在校外的企业中顶岗实习和生产实训,这都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适应这一要求进行科学管理。由于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更注重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高职教师一般在传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上处于劣势,而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改造和推广等服务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这类研究又同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也需要适应规律的科学管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或与社区联合等方式,在科研开发、技术应用、教育培训、咨询、信息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加切合市场实际,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因此也需要科学化的管理。

(三)基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需要

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有来源于校内固定编制的专职教师,也有来源于企业一线不占学校人员编制指数的兼职教师,校内满足“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要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需要每年及时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和行业发展现实,不断地更新技术,从而提高实践技能;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平时需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而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一线指导。这种不同身份和不同阶段工作场所不断变化的情况使得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复杂和困难,如果不能科学管理,就无法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四)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需要

国家对高校实行的录取体制和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以及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是那些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和整体素质较差的群体,而且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在生活习惯、学习要求和自我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偏差和弱化,外界对大学的层次论和对高职不客观的评价又强化了他们本身可能就存在的自卑、失望和埋怨情绪,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必须科学管理才能做到和谐稳定。

(五)基于高职院校管理现状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上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和认可,时至今日高职教育已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近年来又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具体的高职院校管理层面都还缺乏对高职院校内在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和全面认识,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和内部管理都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宏观上讲,国家缺乏对高职院校的专门管理体制,在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其他日常管理制度上都等同于普通高校管理,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方面,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忽视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普遍存在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而忽视实践教学管理和外出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重视学校内部正式职工的管理而忽视外聘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重视后勤经营指标的实现而忽视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等问题。另外,在学校内部部分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观念不强,工作标准认识不清楚,沟通衔接不好,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因此,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无论是从学校整体还是管理者个体来看,都需要管理科学化。

三、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一)在转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管理理念

要实现管理科学化,高职院校就要在高职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策略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转变必须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新形势:一是由被动维持型管理向主动创新型管理转变,被动维持型管理就是仅仅局限于日常事务和常规程序的消极管理,主动创新型管理就是主动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强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强调管理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科学性;二是由传统的封闭式静态化管理向开放式动态化管理转变,传统的封闭式静态化管理主要是和普通高校一样的内部常规化管理,而开放式动态化管理就是要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点所构建的管理;三是由刚性管理为主向柔性化管理为主转变,刚性管理片面强调规章制度,讲求人的无条件服从,而柔性化管理则以人为本、以德服人,让教师主动自觉地服从。

管理理念的创新包括整个学校的管理要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制度为基础、以文化为根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教师管理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的理念,树立起以投资效率和产权概念为基础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要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理、持续提高培养质量为理念;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变管理为服务、先成人后成才为理念;科研管理要以突出高职特色为根本,以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为理念;后勤管理要以学生和教学为核心,以服务至上、兼顾效益为理念。

(二)在分析高职办学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符合高职办学需要的组织结构

高职教育是面向市场以工学结合为教学方式、以就业为导向的开放式办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必须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也不能简单地移植普通本科院校的组织结构。对于与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来说,必须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符合高职办学需要的全新组织结构。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和趋势下,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组织结构的再造不仅需要提高内部组织结构和所需功能之间的契合程度,而且要构造高职院校与外部各个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在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再造过程中,既要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发展战略对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探索,还要依据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对学校生存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探索,以便建立起真正契合高职特点的组织结构。在具体的管理结构构建中,高职院校要充分体现市场的需要,建立企业、市场和社会相关人士参与的学校董事会,营造并落实民主管理机制,在公众监督之下行使管理权限。

(三)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并优化保障高效运转的学校运行规则

高职院校的内部运转和外部合作交往要求必须设计并实施一套有效的运行规则和机制,以制度创新为手段激活组织功能。符合组织目标并且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一个学校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组织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体现公平原则的前提下,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保障制度体系,使任何事情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在制度创新和制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和求职的需要,要遵照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做到各项工作数量化、标准化和精细化。例如,可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避免党政两条线的基础上做到信息沟通、协调一致;实行专项工作统筹制,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和统筹协调地解决问题;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制,在招生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系部的危机意识和管理责任意识;实行同一管理岗位二人制,即每个管理岗位有两个人承担管理责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出差、培训或个人事务等临时离岗造成的管理缺位;建立真正可上可下的岗位聘任制及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在加大管理竞争意识的同时完善管理岗位责任体系,从而保证学校的有效运转。

(四)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和管理能力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岗位人员要么是从专职教师转岗调任而来,要么是刚毕业的普通大学毕业生,都没有进行过管理学的教育和培训,也没有管理经历和经验;另一方面,即使是管理岗位之间的轮换,也缺乏对新岗位的管理经验,因此必须通过系统的培训才能使其胜任新岗位的工作要求。同时,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与绩效评估、激励等手段结合运用,可以提高管理人员和整个管理队伍的能力,增强活力,提高工作效能。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将学校的战略目标、发展形势、规章制度、运行机制、重大决策和管理要求等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全院教职工,尤其是处于管理岗位的人员,这样可使管理层和执行层统一思想,了解管理目标,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其次,对教职工特别是管理层要常抓不懈地进行政策宣传、形势教育和管理规范的培训,对学校全局的了解可以有效地激励管理者主动思考、提高工作绩效。最后,要对管理者进行本岗位的管理业务知识培训,可以加速本岗位的适应速度,为早日顺利高效地进行岗位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观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验;管理类专业;ERP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招收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全国管理类的毕业生每年超过5万人。管理类专业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超速发展,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各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每年为我国各类组织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有效地提高了社会总体管理水平。但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类毕业生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质量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张而发展和提高。管理类毕业生眼高手低,管理实践能力不强,“好看不中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在“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大背景下,根据管理类学科和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究类似体验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显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操作认知

体验教学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特定的知识总是与对应的情境相联系的,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在不同情境下,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只有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才能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过往的知识经验。知识既非完全来自主体,亦非完全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教育是体验的生长与改造的过程,学生从体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这种全新的教育观,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发挥作用的重新界定。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则由“教”变成了“导”。体验教学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有利于目前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摆脱重理论轻能力的传输式教学现状。

因为就知识的获取途径来说,无外乎两条:一条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取,另一条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取。目前,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方面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间接经验的传输式教学,大多数学校管理类课程都没有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只是重视抽象的管理理论传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重点上,以管理理论框架性的记忆和概念理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管理知识的应用体会和管理情境的应激能力培养。很多的教师认为,大学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只要让学生记住教材上的管理理论就可以了。在教学形式上往往对学生进行传输式教学,从管理理论到管理理论。二是虽然现在很多的高校引进了管理案例教学,也强调管理思维的训练,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情境体验,这些貌似精彩全面的案例,也只是使学生建立理论到理论的僵化联系。如果能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入管理情境体验教学,则可以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管理情境和机会,再现、还原管理理论对应的管理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管理情境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能获得直接经验。事实证明,学生在体验式的教学中会对自己在管理过程中应用、讨论过的管理理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是在相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遇到类似的管理情境,学生也能够迅速地回忆起管理情境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管理理论。

从根本上来说,体验教学法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创造适宜的管理情境或模拟平台,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应管理情境的体验和业务流程的操作,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体验中遇到的或预先提示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见解与心得,做出适宜的管理行为与正确的业务操作,借以提高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业务的能力。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集思广益的教学过程。教师在管理类课程中采用体验教学法具体和活化了理论知识。学生在典型的管理情境体验中体会内化了蕴藏着的管理理论知识。熟悉了常见的管理业务流程。整个的体验教学过程既可采取“导出法”,即先行体验、分析体验,后导出讲授理论。也可采取“引入法”,即在讲解完管理理论之后,再设计相关的管理情境,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管理理论。如在讲授组织行为学群体沟通这一章时,可先由“传话体验”和“书面沟通找错”实验引出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到沟通管理的问题,进而再讲解群体沟通的管理理论。也可以在讲解了群体内沟通的相关管理理论之后,再设计沟通情境实验,提示学生运用最佳的群体沟通理论解决实验中的群体沟通问题。这样学生学习起管理理论来就不再觉得过于抽象,因为相关的管理情境体验对于管理理论起到一定的促进。使管理情境与管理理论达到一个统一的记忆并保存在学生头脑当中。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组织步骤

1.体验方式和情境的选择阶段

管理类课程体验教学法的核心是“体验”,体验方式或体验情境的选择必然成为体验式教学方式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课程特点、对应的理论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确定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体验式的教学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景剧模拟、管理游戏、调查访谈、岗位实践、电子沙盘模拟、ERP管理软件实训等。教师要充分参考利用企业拓展训练、管理案例,或是直接利用实验软件构建合适的管理体验情境。根据体验教学的具体实施要求准备相应的道具、场所、软件等,力求准备充分,体验操作方便,情境真实,使体验教学过程高质量地完成。

2.体验教学的组织和实践阶段

为保证体验教学有序顺利地进行,教师最好根据实际体验教学的需要,在课前就从学生中抽出一些有一定组织能力、理论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善于表演的学生来担当体验教学中的体验团队核心,如果师资充足也可由多位教师共同指导。在体验教学内容实施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启发性问题,提示操作的重难点,对学生在体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如何解决、如何完成体验情境中的任务、涉及到哪些章节的理论内容、运用何种学习工具或学习资源、如何运用工具和资源给出建议和指导等有所准备。通过这种指导,让学生结合提示的理论知识点,对体验教学实施中面对的情境与任务进行分析与判断并采取行动。

3.理论知识的内化阶段

这是“体验教学法”实施的关键阶段。这里的内化是指通过个体反思、重复操作等方式,将体验过程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对情境及人物的管理体验,流程的操作内化为自身行为或观念,将管理软件的零散功能体验操作内化为稳定的业务流程规范。因此,在此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教学活动过程及自身获得的体验进行及时的讨论、辩论,示范操作演练,互相启迪。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促使体验主体――学生再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内化进一步深入。教师在交流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4.系统强化拓展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教师指导为主以校正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中的不足,完成体验中涉及理论的概括和系统梳理。因为学生在体验教学活动中通过讨论与反思、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已经对理论知识有了内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的是,系统地概括,总结教学知识点和理论体系,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迁移,学生经过知识的这种拓展迁移后,获得应用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或完成某项管理任务的能力。

三、管理类专业推广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意义

1.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创新带来思路。传统的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只注重理论的传授,相对来讲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即便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也只能是在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思维能力上有一定的改善。但学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进入企业后,全然不懂常见的经济管理业务操作流程的问题。而体验式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体验学习主体,教师为体验学习指导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学生在各类具体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主动引导下,思考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联系,理解抽象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如何在管理实践中体现与应用,具体的管理业务流程操作如何一步一步完成,这些过程都切实增强了管理学课程教与学的效果。这一新颖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2.促使教师关注经济管理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管理教师,都没有从业经历。高校毕业后即走上讲台,虽然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相当熟悉,但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经验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结合实际管理经历讲解管理理论,以致不得不采用照本宣科的传输式教学方式。即便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由于不是自身经历,仍然会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学生也觉得是隔靴搔痒。而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以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眼光去收集、分析、营造合适的经济管理情境、预处理相关的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同时,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问的都是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推动教师摒弃传统经济管理类课程就是讲理论的教学思维,促进教师向既具备实际的经济管理业务能力,也有较高的经济管理理论素养的双师型教师转变,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