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可否认,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全新的,科学的,它尽可能揭示教育的本质功能。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当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教材把握不准时,只能去认真研读课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而不能因某个新增内容高考可能不考,就随便应付一下。也不能说某内容在以前教材中是一个重点,就像过去一样在这里“广种粮,深挖洞”。具体说吧:课程标准对立体几何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现行教材中的立体几何部分,先让学生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再以长方体为载体,通过观察、实验和说理,让学生归纳出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并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对立体几何部分应怎样立足课标,把握教材来进行教学呢?下面是本人处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一节时的课堂教学片断:
教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拿出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教师也准备了一块大三角形纸片作为教具,并在纸片上标出点A、B、C、D)
学生: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
教师:过三角形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直放置在桌面上(边BD,DC与桌面接触)。
全体学生开始做实验,教师在教室中巡视,并指导他们做实验,待实验做完后――
教师: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学生:经过短暂讨论后,积极发言,有的说不垂直,有的说垂直,并且都拿出他们的实验结果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肯定他们对纸片进行不同的折法从而得到不同的结论:折痕AD与桌面垂直或不垂直。又不失时机地提出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刚才实验中在折痕AD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的三角形纸片中,折痕AD与边BC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后,很快得出结论,当且仅当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时,即翻折后,ADCD,ADBD。
教师:很好,由这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展开探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如果一条直线与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教师要马上抓住这个瞬间,控制好课堂节奏,并把这个同学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讨论这个结论准确与否。
学生:提出质疑,由于CD与BD是相交的,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须相交,并且举出反例,如平面内两条平行直线则不可以。
在经过同学们的充分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在以前的教材中,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都进行了详细的证明,证明要分两种情况分别考虑,证明过程较繁锁,在过去实际的教学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条定理的证明感到很难接受和理解,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证明这条定理,这样反而给学生增添了不少学习障碍。新教材把这条定理的证明删掉,正是贯穿了新课标精神。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新旧课标,新旧教材的显著差别。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立足课标,贯彻新课程精神,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建构性地接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从而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的。
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立足教材,强调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再设计者,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合理使用好教材。记得刚开始使用这套新教材时,初一看觉得教材内容“简单”,不足以应付高考,于是有时就脱离教材,大量使用教辅。经历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好,首先是教辅上一些习题过于繁锁,依然是老套路,与课改精神不合拍。其次是花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形成不了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方法,也无法完成新课程教学计划。经过反思,觉得还是自己对新课改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研究不透,对学情把握不准,没能创造性使用好教材。
例如,新教材《函数的极值与导数》这一节中,教材只给出了一个例题:求函数f(x)=x3-4x+4的极值。怎样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呢?本人作了如下尝试:
练习一:已知函数: f(x)=x3-4x+4,(1)求f(x)的单调区间;(2)求f(x)的极值。
学生上黑板板演(过程略):(1)函数f(x)的单调增区间为(-∞,-2),(2,+∞),单调减区间为(-2,2)。(2)当 x=-2时, f(x)有极大值,当x=2时, f(x)有极小值-。
教师:你能根据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画出f(x)的大致图像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图,待学生画完后,对该学生画的图像点评并修改。利用数形结合,帮肋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也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变式一:已知函数:f(x)=x3-ax+4在区间(-2,2)上为减函数,在区间(2,+∞)上为增函数,求实数a的值。
学生(上黑板板演):f ′(x)=x2-a,由已知x=2时使函数f(x)取得极小值,所以f ′(2)=0解得a=4。
教师:这样做有没有缺陷?
学生:还要检验,经过检验该结果是符合题意的。该题在练习一的基础上采用了逆向思维。
变式二:若方程:x3-4x+a=0有三个不同的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两分钟,然后提示该题与上面两题有什么联系?
学生:构造函数f(x)=x3-4x+a,要使方程有三个不同的实数根,即函数f(x)的图像与x轴有三个不同的交点,由练习一图像可知:f(x)极大值大于0,f(x)的极小值小于0,解得-
变式三:若方程:x3-4x+a=0只有一个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学生:由变式二很快可得出结果:a。
点评:由于教材的“基础性”与高考的“选拔性”有目标差异,首先,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问}的精巧设计,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作图、猜想、归纳、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其次,设计了有层次性的“问题”和富有梯度的“变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使自身的数学素养获得了新的生成。
依据学生的学情,由一个基本问题变式而生出互相关联的问题链,使学生学一道题,会一类题,有助于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掌握数学问题设计的真正结构,并使原有的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体化,促进对知识块整体的认识,增强系统性和条理性。从而使教学源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
探究式教学成为一种常态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数学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后,用归纳、类比和猜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探求数学结论,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结论作出证明,最后对探究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为贯彻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点处都设计了探究问题,因此,在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可以根据具体的班情、课情,选择合适、有效的方式进行探究。对于一个具体的探究课题,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将探究活动的问题设在那些主干知识以及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有所发展的地方,做到属于让学生产生独立探究行为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课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可以大胆指导,甚至于可以通过陈述的办法顺利越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也就是说探究过程没有必要刻意地追求某种固定模式、程序和细节,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灵活处理。
例如,新教材必修四1.3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材设计了一个思考与一个探究问题,因为我们是利用单位圆来定义三角函数的,而圆具有很好的对称性,能否利用单位圆的对称性来探究角?琢的终边与角?仔-?琢、?仔+?琢等的终边有什么关系?从而由角?琢的三角函数值得到角?仔-?琢、?仔+?琢的三角函数值。本人在处理这一节课时,就完全放弃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而是在提出问题后,全部交由学生自己通过“合作学习”进行探求,然后把诱导公式一至公式六的全半部分写在黑板上,每一个学习小组派一个学生来探求结果,并要求学生详细说明你得到这个结论的理由。最后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公式的形式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诱导公式的十字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从学生后续的学习、检测及反馈情况看,学生不仅对该节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地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培养了能力。
论文摘要:英语教师是英语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是英语课程实施的活水和助力,决定着英语课程实施的方向和水平,因此必须不断地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养。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所发生的新的变化不仅给英语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促使他们要对本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积极的探索,以便更好地面对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挑战和需求。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也已全面启动。高师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如:由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传承教育”转向“创新教育”;由“单纯的技术教育”转向“全面教育”;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转化为“重过程”。然而,在欣喜之余,冷静思考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有些体现出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课程本质的变化,有些却与新课程理念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师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有些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过于强调所谓知识的实用性,过于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与基础教育教学内容靠近,固而不仅浪费了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也失去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机会。
现在有些毕业生,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新课程实施的基础教育学校以后,总会发出一些感叹,认为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无用。于是有的教师就开始过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对学生有用。他们主张在课堂上更多地以基础教育教材中英语课本中文本出现的内容作为授课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能够一走出校门就能学以致用。其实,这种教学行为使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走上了一个偏颇:在课堂上以“快餐式”的形式对学生加以训练,并将对其能力的培养视为一种召之即来的、短期即成的行为。从近期目标上看,学生的施教能力似乎得到了提高,而事实上,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新课程理念下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宗旨,即所有的课堂教学行为都应着眼于促进大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具体而言,是指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习高深知识、发展复杂性思维和实现知识远迁移的能力。高校毕业生施教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知识远迁移的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用什么教什么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疏于思考、疏于探究、疏于勤奋,其能力之根难于向纵深处延伸。其实,目前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并非是真的学无所用,而是所学不知所用,他们缺少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从事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而忽略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有价值的引导作用,使得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的关系出现失调,这也使得高师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行为走进了一个误区。
目前,有些师范院校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应顺应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于是,他们一改以往的“权威式”课堂教学方式,目的是想实现自身角色和自身作用的根本改变。诚然,大学课堂教学行为,不是教师的单向劳作,它应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互动或交往的活动。以此为基础,有些教师就开始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化发展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一味强调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其实,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分强调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学生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师的有效途径。
最后,在教学手段上,有些英语专业的教师不分学科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也是目前师范院校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出来的又一问题。
二、主要应对策略及措施
1.更新理念,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认识问题,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就无法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转变育人观。表现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上,因为英语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英语专业知识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似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知识引进课堂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量”上的“度”,关键是应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保证英语课堂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有利于促进知识由学术型形态向教育型形态的转化;有利于英语课堂内容整合与贯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英语素养的发展与养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化智为能的方法,引导他们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基础教育的施教能力。
2.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意义创造。在高师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课程资源,加强教师的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给在校生以自由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使他们在独立思考中体验英语学习的本质,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创新的过程。
另外,高师学生可以各种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英语的平台。例如,他们可以自己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内容,探索研究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且自己感兴趣的英语问题,从而增加“做英语”的学习机会。目前看来,在高师英语教育中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大学生参与开展课题研究的力度,让他们在课题研究中实践新的学习方式,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
3.转变教学方式并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英语观认为,英语教育应该重结果更重过程,同时还要重视应用和学习者个人的发展。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观从传统封闭性、传授性的教学观向现代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观转变。即,让英语教学走出单一的“讲授、练习加考试”的模式,让学习者在开放的、广阔的环境中去体验英语和英语教育。
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方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师范生在校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经历“大学教法-学法-中学教法”的转化过程,实现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这是高师院校教学所特有的规律。因此,为使高师学生适应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的教学,就必须改变高师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新的英语教育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模式中解脱出来,实行多元化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手段的特征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有量有度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应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为一切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只能是对教学起辅的作用。
微课是教师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在课堂内外开展教学的过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少、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少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与教研及教师听、?u课模式,是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对学生而言,能够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既可以查
漏
补缺又能够巩固知识,同时还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初中数学教学不再枯燥、死板.
一、微课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对数学课堂缺乏兴趣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知识本身的枯燥性与抽象性.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还会使他们对数学更加不感兴趣,甚至出现“谈数学而色变”的现象.因此,及时变革数学教学模式,合理使用微课,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直观、生动.[1]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就可以提前为学生制作一个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插入一组图片,并配合图形提出几个具有思想性的问题.比如:“如何根据视频中的图形来证明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随着视频内容的不断转换,学生的注意力也变得集中.当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没看够、意犹未尽.这个时候正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最佳时期.可见,利用微课视频来辅助初中数学教学,不仅可以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要点,在愉悦的状态下学到知识.
二、微课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微课中,讲授法是一种最基础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在视频中可插入一些基础知识,如概念、公式、定理等.随后要求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教学内容中,部分知识较难理解.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形象具体的例子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各个概念所对应的状态就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留下较深的印象.微课借助图形与动画的形式,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学生普遍对这一概念感到抽象和陌生,对这一概念难以快速理解和记忆.而对于图形的概念、判断方法和性质都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此时借助微课可把轴对称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地描绘出来.数学教师应把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与特点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同时将它们的对称轴找到.通过观察和分析,完成对图形性质和概念的理解.对于一些概念性较强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微课,以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以微课重复学习,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内容可以反复播放是微课最大的优势.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到几何证明题的时候,因为个体差异性,导致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掌握知识.部分经典的例题,个别学生不能全部听懂或者不会书写证明的过程.而教师因为课堂时间的关系无法对所有学生答疑解惑,借助微课对一些重要题型进行细致讲解,通过反复播放的形式让这部分学生去看、去听、去理解.这样即使课后教师不在学生身边,学生的复习也不会受到影响.学生也有自主选择权,想学几次就播放几遍,以学透弄懂为目的.[2]
例如,在
讲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国内先进的网络技术得到普及和应用,社会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教育自然不例外。自从“互联网+教育”的兴起,新的一番教育技术革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眼下“微课”变得炙手可热,它的出现,在教育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对口单招数学教学中更引发了一波波的“微课热潮”。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指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讲解知识点、考点或者作业题、考试题的一种微型教学方式,是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微课”带来的变化是知识传授模式和载体,从现实空间课堂走进网络空间课堂。模式的变化引起理念的变化。要充分发挥微课传授知识的功能,就要跳出现实授课概念的束缚。教师是教学知识点的阐释者,是教学基本资源的提供者,是设计生产作品的待选者。一门完整课程的全部教学知识点,是由学习者自由选择汇集而成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点是碎片化的,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碎片化的知识点集成化、系统化成为教学探索的重要方向。
“微课”作为适应于网络的知识传授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形式和载体,不变的依然是教学设计。那么对于职业类学校的对口单招而言,数学微课如何进行合理应用并发挥效益呢?
二、“微课”在概念教学上的应用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教学一直是困扰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数学教师觉得概念教学费时费力,往往花了很多精力,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正确理解并运用数学概念,恰恰是发展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运算能力的前提。概念课教学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
1.“微课”在预习和复习中的应用
“微课”是教学的需要,这是微课应用的前提。概念教学的“微课”可以课前供学生预习所用,可以是课堂实录,也可以是复习指导,模式不固定。比如“集合的定义”是学生在高中数学中接触的第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课,教师需要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提炼出抽象的集合概念,因此这个微课显然是课堂上的应用。再如,后续在讲授“函数的概念”时,由于初中阶段已经有函数的初步概念,只是在集合的基础上重新抽象出函数的概念,所以,可以制作微课在课前预习用,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有些概念,如并集、交集、补集、复数等,由于简单易懂,这些概念教学可以通过微课在课前自学完成,把课堂时间做其他方面的学习,充分体现微课短小精悍的优点。
2.“微课”集的应用
在讲“集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记法、集合的交运算、集合的并运算、集合的补运算等要讲授的知识点分别制作成微课集,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随时观看微课来预习、复习,掌握、应用相关概念,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而且当学生做题需要运用概念而又不是十分清晰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其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再如,在进行“椭圆的定义”概念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几何画板得到一段椭圆生成的动画,加入教师的讲解,制作声情并茂的微课,相信学生对椭圆概念的把握定会“识微见远”。
在概念教学的时候还经常看到学生上课在用心笔记,却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有了微课,教师就不必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知识点,学生也不用记笔记,对概念不清晰的学生,随时可以借助PC、PAD、手机等终端重放微课进行学习和巩固,真正做到有求必应。
三、“微课”在公式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公式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物与物之间时发现的一些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法,表征自然界不同事物数量之间的或等或不等的联系,它反映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是我们从一种事物到达另一种事物的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在进行数学公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也可以把公式推导过程给学生看。前者太过唐突,而后者冗长的推导过程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效。公式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需要重现公式的推导,每一个步骤,本身就是数学知识的应用,是不可少的。其实,让学生熟悉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灵活运用公式,也能让学生领悟蕴藏在数学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基本运算技能。
例如,在讲授“二项式定理”的时候,课前制作微课“杨辉三角和二项式展开式”,通过数学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是重现了低次的二项式的展开。接着再制作一节微课“二项式定理”,强调定理内容,突出展开式的特征。一旦学生知道二项展开式的特征,对二项式定理的学习显然就不会再有困难。
再如,在进行“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讲解的时候,制作微课,不仅能够突出公式的本身,更能体现公式产生的过程,能让学生知晓倒序相加法的应用,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微课”在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
复习课是对一节一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构建学生自身的知识脉络,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条理化,深化理解,加深巩固。复习课往往内容多、跨度大、课时紧,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复习得到提升,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微课”运用到数学复习课上,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也能减缓课时紧张带来的压力。
1.“微课”在引导复习课上的应用
有的复习课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微课”进行复习。例如,在“集合的概念”的复习课前,教师则可以利用XMind等软件制作“集合”章节内容的思维导图,通过“微课”进行概念的复习。
2.“微课”在自主复习上的应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标准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那么,如何通过微课做到学生的自主复习呢?可以应用“四步法”来实施。第一步,在上复习课前,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前提下,凭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把整节或整章内容的知识结构画出来;第二步,在把书本内容进行温习的前提下把自己的知识结构修改完善;第三步,在复习课上拿出来进行小组探讨,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修改,最终形成一份满意的知识结构图;第四步,利用学生得出的最终知识结构图并录成微课,方便学生课后复习所用。这个知识结构图由于是学生自己研究出来的,学生看这个微课的时候印象更深刻,更有效果,既达到了自主复习的效果,更学到了归纳的思想方法,这是一个个知识的碎片通过整合有序化、模块化、体系化的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
3.“微课”在习题课上的应用
习题课是复习课的一种,一个习题的讲解往往要用到几个知识点,解题过程就是知识重构的过程,也就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这恰恰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常规教学的解题过程非常严谨,而知识点的重构只能靠语言表述来完成,不利于效率的提升。而通过“微课”,可以通过提示框、批注、旁白等方式来完成知识点的重构,提升解题的效率。一题一“微课”,收效却不小。
4.“微课”在试卷讲评上的应用
一、提高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微课的教学时间很短,1~20分钟不等,以5~10分钟为最佳,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可使用,同样的微课资源也可以重复使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微课需要突出一个主题,重精不重多,一个微课可以讲解一个知识点、一个题型,也可以列举一个案例,甚至可以讲解一个概念.微课的制作者,不仅限于教师,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制作成微课,放在公共资源区,供同学学习或评析.在微课资源中,关于化学的知识点,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微课中多彩的画片、生动的动画等,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因此更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作为学生预习,也可以作为课堂导入,还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提高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化学能与热能”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社会生活与生产中运用的化学与能源的微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化学能与热能产生好奇.在课中,让学生实验和讨论后,使用微课向学生播放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并随时用微课的形式总结课堂重点、难点,把微课资源巧妙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新授课结束后,以微课的形式列举一些典型习题,练习内容有基础、有拓展,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及时对错误的认识进行调整和修订.虽然在课堂中多次使用微课,但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把这些知识同化为自身的技能,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二、保证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奋斗的目标.为探索课堂的高效性,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学习各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微课短小的特点,要想在每一个微课中都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就需要教师提炼微课内容,精准把握知识内容,精心遴选教学素材,巧妙运用微课资源,以开阔的知识、精准的取舍,把每一个微课资源都设计成教学精华.例如,在讲“元素周期律”时,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过部分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如核外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等,我便直接在微课中展示出来,然后和学生讨论由这些规律是否能推出原子半径规律,再由原子半径规律推出离子半径规律,把这些规律具体运用在周期表中的元素,把比较结果以微课形式给出,最后对这一规律进行拓展,简要介绍这一规律在专业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规律的推导过程,即使学生对有些规律出现记忆混乱,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推导得出正确的结果,并了解在课本上学到的每一个化学知识都有其实用性,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增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