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前言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前进的,职业教育课程也不例外。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迁等;内因是指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职业学校设施,师资水平等。由于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也要进行不断地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逐步转变到更依赖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从而对劳动者基本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校从发展的角度培养传统的产业技术人员,更需要从创新的角度培养出能够符合时代特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职业人。课程专家钟启泉指出:“近代课程在不断寻求自身的变革,以期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社会、学科发展的实际。改造以往的课程组织、设计成新型的课程组织的作业,谓之课程改革或课程改造。”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课程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随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更加综合,更加均衡,更加可选的课程体系也将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具体来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德育
(1)强调整合。职业教育体系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统一于课程之中,整合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环保教育、社交礼仪教育、艾滋病防治教育等内容。
(2)强调渗透。把社会实践教育渗透到文化课、基础课、德育课程的传授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包括:劳动意识、安全意识、职业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及民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中注重寓教于乐,在课内外各项活动中发挥德育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到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 文化基础课
(1)注重实用。按照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功能定位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按照浅显性、广泛性、生活性的原则选择和开发教材,注重使用性、实用性、适用性。
(2)因材施教。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采用分层教学、校本课程、改进教法等措施促使学生想学、会学、爱学。
(3)专业课。职业教育课程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讲究教育教学的整体性。职业学校注重开发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课程项目,注重开发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课程项目,注重开发专业大类通用课程项目,注重开发网络课程项目,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新课程体系的优点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新型职业人才。遵循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通过素质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在课程的“基础性”“专业性”与学生“潜力”开发之间建立起适当的纽带,帮助学生建立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新课程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有机结合各类型课程的长处和优势。加强活动课、综合课程的地位,充分展现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兼顾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在课程体系中,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充分展示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课程整体性和功能性,保证专业各个学科知识的完整性。
新课程体系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兼顾社会需要、专业需要、个人需要。课程内容将融入大量的新兴学科知识和信息,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缩小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各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坚持工具与价值相统一,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统一。
新课程体系将会注重隐性课程的影响,利用快速发展的传媒,把新观点、新思潮放入学生多元价值判断的情景中,不是在数量方面简单地增减课程,而是进行整体性的构建。积极建构较为理想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功能。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具体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突出“四个作用”。
(一)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要使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得到生动的德育教育,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善于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同时要善于把握住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德育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获取,这是能否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突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具有散布性特点,贯穿于整个教材中,有的容易被教师忽视。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科学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德育教育巧妙地嵌入到化学教学中。
(四)突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依托作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实验活动比较多。化学药品的观察、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总结、日常生活用品的化学分析以及食品安全,都可以成为开展德育教育的活动途径。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
中学化学的教材内容存在着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体现了中学化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化学教学本身的客观需要。
(一)通过我国古今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高一教材的绪言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如古代,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03年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上天;目前,我国的纳米技术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等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进一步介绍天体、地球、生物和人体都是由氢、氧、碳、磷、钙、铁等元素组成的,进而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原则。在进行物质结构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不停运动,明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教育。
在“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学生可以从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满矛盾的运动,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又如:溶解与结晶,水解与中和,加成与消去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实例。
量变到质变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元素周期律是量变到质变最典型的例子,即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又如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同素异形体性质的差异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
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如: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物中各种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即使同一种物质分子里不同官能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苯酚分子中,苯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环保意识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所涉及到药品及有毒或有害物质,特别是有毒气体直接危害师生健康。因此,在实验中,老师应对学生强调,做实验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安全教育
高中化学教材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有些实验的试剂或产生物易燃、易爆、易挥发,有刺激性、毒性和腐蚀性,在操作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正常进行,要对学生强调安全知识及急救措施的教育。
(五)挫折教育
认识挫折,是承受挫折、战胜挫折的前提。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针对这种现象,可利用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结合教材内容,开设第二课堂讲座,来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
【关键词】 职高数学 专业背景 教学 改革
新一轮的职业中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中学数学课程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高素质劳动者的数学需求,明确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我校结合专业实际,在学生一年级学完数学基础部分的基础上,逐步开发旅游、电美、幼儿保育专业的数学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选择能为学生就业生活服务的数学教学内容为我校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职高数学教学沿袭普高数学教学模式,过于偏重演绎论证的训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上,很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展开,导致学生误认为数学与专业没有多大的关系,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其结果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教得吃力。要想改变现状,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脱离专业特点,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绝大多数职业高中的学生将来从事技术工作,他们不是数学工作者,更不是数学理论研究工作者,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的行业与数学联系紧密;而有的行业则相对松散,如,旅游业和服务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由于进入职高的学生,升学不是主要目的,就业是主要目标,选择的专业不同,将面临着数学方面的不同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让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了解和涉及本专业的是相关知识,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及时地让他们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从而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二、改变现状的原因分析
学生改变学习现状,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⑴职中生的数学底子薄,基础太差,以至于学生听不懂数学,就不愿学习数学,产生厌学情绪;⑵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数学和语文一样,都是工具性学科,许多专业课程,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理论课程更是离不开数学。这要求数学老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列举出大量的实例来说明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⑶国家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区域实验当中,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三、以专业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呆板,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改革后的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论文、报告、问题引入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我们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尽量多地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有关定理发现的数学历史及数学家趣事等,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教师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思路讲解与动画演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以便学生易于接受、吸收,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倡导考试改革。数学评价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考试观,在考核的内容方面,不仅要体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考试的方式,形式上可以是灵活多变的,采用多种形式,将成绩分成平时、考勤、论文、上机实验加期末闭卷等部分,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以评(考评)促教、以评促学,快乐学习。
【关键词】大学 数学基础课程 教学内容 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51-02
高等学校工科类、管理类或经济类本科生数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几门课程共同承担起培养非数学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演绎等理性的思维模式。虽然数学基础课程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似乎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各个高校都在针对如何实施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改革,也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然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线性问题”和“确定性问题”为主正在转向以“非线性问题”、“随机性问题”、“模糊性问题”、“数值分析问题”和“反问题”等研究为主,如何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这些现代数学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这已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探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如何融入现代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一、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极限和连续的概念,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和常微分方程等。教材的编排往往是从给出概念到证明定理,然后计算求解的模式,于是教学上也遵循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论证,然后到计算技巧的灌输。如何在教学内容上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当然,经典的主要内容是不能修改的,但我们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加”和“减”。首先,在基本定义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物理和几何背景。比如极限的定义,我们一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用极限定义证明或求解问题,但极限定义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的研讨课,从为什么要有极限的定义的实际背景和几何图形上分别考虑极限的定义及不满足定义的各种情形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导数、微分、定积分等概念,都有明显的物理和几何背景,把这些背景融入教学中,增强其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在开放的讨论中既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能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也许还能产生意外的和突破传统的思维。其次,在定理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知识。“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数学的定理的教学中,不只是逻辑思维的训练,而应该包含一种历史,从这种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的辉煌,激励我们自己。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明白数学大师们在思考各种问题时的各种思想斗争,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思考很有借鉴意义,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重视解题的基本技巧,其他技巧留给学生思考。解题是有技巧的,一些基本的技巧应该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但我们的思维不能停留在基本的技巧上,而应该有所发展,这些当然不是几堂数学课所能够解决的,而需要学生对数学有所研究,适合有专业特长的学生,然后达到因材施教。
(二)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线性代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行列式、n维向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矩阵特征值与向量空间和二次型等。在这些内容中,如果单纯地讲理论、讲解题技巧然后考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似乎又落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所以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经过调查发现,非数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使用的线性代数知识主要是行列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所以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要花更多的时间讲解。其他的内容主要强调基本的思想,当有需要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去查找资料。其次,线性代数的教学中要加入Matlab等数学软件的使用。比如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中,用手计算最多达到四个方程已经是很复杂。而这与专业学习中的要求是不相称的,因为在专业学习中,他们往往要求解几十甚至上千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而这些情形是不可能用手解决的,必须靠计算机。所以在讲这些知识的时候,更深入地加入数学软件的求解方法,显得很有必要,也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最后,适当地增加非线性的知识。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非线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如果在线性代数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非线性的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探索和发现的空间,并且考虑用数学软件求解简单非线性问题,这无疑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让他们做一套试卷获得一个分数。
毋庸置疑,数学软件和非线性知识的增加一定会增添老师不少知识更新的压力,但这也能迫使老师们不再因循守旧,而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从而培养出具有开拓意识的优秀学生。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主要的目的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已经渗透到理、工、农、医、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领域。应该说,这是一门与学生的专业或实际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所以这门学科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在教学中加入随机试验。概率论的思维模式与传统的确定性思维模式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各种随机试验如掷硬币,掷骰子等,甚至可以自己制作一件道具,让学生分析和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基本概念和已有的模拟及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学会这种随机的思维模式。其次,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减少复杂计算和证明。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应该做得每个同学都理解,而多维随机变量及分布的计算等应该减少。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应增强,而参数估计的计算技巧减少,侧重于思想方法的理解。最后,增强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一个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做调查,然后统计,总结规律。而这样的实际问题是很多的,小到一次考试成绩,大到学生对学校的看法或多社会现象的观点,等等。这些调查分析工作可以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二、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样的体系内容上是经典的,但是缺乏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往往在解题技巧上下的工夫多,联系实际少;希望得高分多,想锻炼数学思维的少。而这几门课程也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联系。所以,应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渗透现代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关于如何设置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许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数学素养、知识和能力,给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首先,针对所有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的解题技巧和基本的数学史知识,让他们具有基本的数学素质,这些工作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教学中完成。其次,搭建数学应用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试验或者数学建模。还以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基础,从数值计算、统计分析等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在大学三年级作为选修课设置。再次,引入非线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等数学理念,与专业研究中的相关问题相衔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未来的科学家打下基础,可以在大学四年级的数学讲座课程中设置这些内容。
(二)构建多层次学习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智慧和持久的努力。学校的主要作用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老师的作用是指导他们为自己的学业和理想不断地前进。首先,构造网络学习平台。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精品课程为基础,构造网络学习平台,专门安排老师网上答疑解惑。其次,定期安排老师教室辅导答疑。这主要针对那些想考研或在专业学习中碰到的数学问题为主。再次,多层次的数学竞赛和数学沙龙会,积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方法,有必要在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融入现代数学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且与时俱进,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何瑞文,童季贤.《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及内容调整的几点设想[J].工科数学,1997(4)
[2]贺才兴.工科数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上海交大高教研究,1996(4)
[3]刘楚中,罗汉,李晓沛.工科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1)
[4]张孝理.论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09-01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和医学结合起来的交叉学科,是横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地位也随着科学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而不断提高。这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实验教学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多以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启发创造性思维[2]。
我校在二年级医学生开设医学遗传学,性质为任意选修课,理论授课与实验课组成本科生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后者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验证遗传学理论、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密不可分隔的一部分。但我校实验课时只有6个学时,长期以来开设实验课的学时不足,其实验内容的改革受到极大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选择实验内容是我校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积极实施实验教学改革。
1 实验课内容选择原则
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取对这类实验的总体认识,而不是这个实验的认识,也就是说,侧重于建立起一种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实验本身。根据这一原则,我们确立的实验课内容选择的原则是不求全但求精
2 加强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用性强、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是课程开设成功的首要条件。由于受教学时数、教学实验室条件的制约,有选择地开展部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此我们选择X染色质制备与观察实验[3],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写出实验报告。该实验以学生自身口腔黏膜细胞为生物样本,学生可以带着极大的兴趣完成实验,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
3 培养学生自然科学辩证思维
单基因性状的遗传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系谱分析法[3],该方法是对绘制好的系谱运用遗传学原理进行分析,了解该病的遗传方式及其规律,是诊断遗传病的一种特有方法。通过系谱分析可初步了解该病是否为遗传病以及其遗传方式,并进一步推断家系其他成员及未出生儿的发病风险。掌握系谱分析的方法,就可为遗传病的诊断,预防提供重要信息,并为病人及其家属的婚姻、生育和疾病的防治提供遗传咨询。此部分实验内容我们以病例的形式列举于实验指导,课堂上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发学员的思维能动性,激发学员对新知探索的需要与兴趣,能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而发展创造能力的可能性。加深对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的理解,培养培养学生自然科学辩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遗传咨询奠定基础。
4 加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我们选择一项综合性实验——群体平衡定律的应用,实验的具体内容为ABO血型、MN血型鉴定PTC尝味试验[3]。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内容,得出结果,然后进行Hardy-Weinberg定律的检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实验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能力,在实验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忠于实验数据,尊重客观事实。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会用理论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结果,从而实现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5 存在问题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教学改革,改变了我们过去医学遗传学实验课枯燥乏味的状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除了经费、时间、空间等问题外,课程性质和理论教材等也都是问题,因为课程是选修课没有教材,就很难实现我们所希望的触类旁通的目的,带教老师必须有很好的基础才能驾驭实验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墨林.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