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教学的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多媒体背景下的拼音教学更具严谨性和科学性
受年龄、教材、教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老师们经历课程改革洗礼后,慢慢适应了穿着新教材的木屐在信息技术的大道上行走时,我像大多数语文教师一样在收获喜悦的同时,内心同样被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所充斥着。拼音教学在整个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位高权重。然而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们的“不拘小节”演变成了自身的一种错误的书写习惯。例如:在书写“b”时,正确应该先写竖,后写半个圆圈,而大多数老师习惯性的先写半个圆圈,再写竖。写“d”时本来要先写半个圆圈,再写竖,而一些老师们却先写竖,后写半个圆圈;“m”本来是三笔,但两笔就写完;“n”本来需要两笔,但一笔就写好。像以上这样的小错误大多时候都不会引起老师们的重视,长期以往这种错误的书写习惯就会变成老师们拼音教学中的一个盲点。方言对于农村小学老师来说是拼音教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受地方方言的影响,以及教师个人的原因,老师们普通话水平有限,发音不准成为大多数老师汉语拼音教学中最失败的一笔。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段,试想在这一授课环节中,若是老师的发音本就有误的话,那么我们岂不把错误的知识灌输给了无辜的学生?例如:在读舌尖中音:“n”和舌“l”时很多方言中“n、l”不分;还比如,各地方言中经常把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的字读音相混淆。当面对以上这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在拼音教学中的顽固污渍,老师们究竟情何以堪我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发现多媒体技术的横空出世恰到好处的添补了以上传统教学中拼音教学的不足,那些曾经令老师们头疼的困惑都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下迎刃而解。为了规范良好的书写习惯,课堂上老师们首先邀请学生和自己一起认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的字母书写动漫,等熟悉了最基本的笔画顺序后,老师们可以拿起粉笔,胸有成竹的在黑板上事先画好的拼音格中示范书写,最后老师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平台中的投影仪,对好的作业进行展示。这样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又树立了学生的积极乐观的学习信心。对于拼音的发音来说,只要能将多媒体教学巧妙地引入传统的教学课堂,就会使拼音教学起到一本万利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借助一些汉语拼音发音软件,及时纠正发音,还可以下载一些名师示范课例,以此为途径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方法。例如:在学习“U”的发音时,教师先讲清“U”的发音方法:两个嘴角轻轻收拢,嘴唇向前突出,舌面后部向里靠拢,发出的声音要长而响亮。让学生按照老师说的方法照着镜子做好口型,教师再播放多媒体课件朗读示范。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拼音教学巧妙地融合,使得拼音教学更具严谨性和科学性。
二、多媒体背景下的拼音教学更具灵活性和趣味性
为了进一步将拼音教学从最浅显的读写提升到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迎合。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各式各样的活动,让拼音教学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在练习巩固“m、n”的区别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在活动中适时地播放音乐,缓解了部分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编动作,编儿歌的方式熟记拼音字母。例如:教师先出示儿歌“呢呢呢,呢呢呢,小火车,唱起歌。”一个学生随口就说“一个门洞n、n、n,我坐火车也唱歌”,然后用身体做出一个门洞的样子,其他学生也很开心的做出门洞的样子,所有的门洞连起来便是一辆小火车了。老师抓住时机带着学生模仿小火车开起来的样子,然后边开火车,边唱儿歌。练习“m”时,有的同学用胳膊做出两个门洞的样子,并编出儿歌“摸摸摸,摸摸摸,小朋友们躲猫猫。两个门洞m、m、m,边玩边学真开心”。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游戏中学生就可以准确区分这两个字母了。在复习声母时,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笔者在课前制作了摘苹果、闯关等有趣的的课件,课堂上在老师的鼠标点击下,同学们遨游在游戏中,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拼音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传统拼音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的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巧妙协调下,学生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就连身体、情感、智慧都动起来。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拼音教学巧妙地融合,使得拼音教学更具灵活性和趣味性。
1 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包括具体历史史
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
实施观察、导读、启发的教育方法,以切实教到学生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经验积累与判断为教学目标,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的基本材料必须是具体的、真实的。基本的历史概念是建立在具体的史实基础上,透过对历史课文的概括,让学生对史实有一个大致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抓住课文的重点,从而明确地、深刻地认识历史。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包括历史时间的因果联系、事件发展的内因关系,还有人类发展规律的总结。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形式,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
2 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导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落
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变革过去单项、固定、生硬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法,将关注投向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每门课程都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去拿学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知识。学生也要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和针对历史教学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还有学生的身心发展趋势。同时利用教学的双边有系统、有计划地实施教育,促使学生在理性上得到妥善的改变和个性化人格得到升级。对于以往教师那种“填鸭式”教学在多媒体高中历史教育中是不可行的,要重新在多个角度研究新课标。因为,新课标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体”的教学模式。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锻炼。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
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多媒体教学中的图像教学、音像教学都可以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形成,加强记忆,促进学生学习的效率,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历史课程教育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给历史课堂营造了有适应高中历史课文的课堂情景预设,让历史重现,增强教师历史教学的说服力和有效性,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古代历史与现代历史的气息氛围,透过这样形象的体现开启学生内心的悸动,再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多媒体教学可以实际地达到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要求,特显隐藏性教学的可靠性。
4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适应新课程
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强者就会表现得勇往直前,弱者就会退缩不前,作为学生应该寻求最佳方法解决困难,战胜挫折。作为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树立自主积极的人生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励新的一代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品德,提高他们对祖国建设的历史使命感。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新的学生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更多的与科技、与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表现得更加灵活,其自身的能力也得到增长。在整体上,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发挥教师的领导能力,隐性地给予学生帮助,把“学生为主体”这一概念表现出来,同时尽力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特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情感的一面,从而体现人性化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研究中,与学生一起探求新知,做到模范作用,要在开启学生心灵手法上深作研究,教导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精神品德。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多媒体
一、引言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尝试了“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互动式”英语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可能。教学手段变化了,那么该如何设计组织课堂活动,如何充分利用教学光盘上丰富的教学素材以及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优势,以及在多媒体背景下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这是引入多媒体以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多媒体为“互动式”课堂教学带来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即“课件”)可以使知识化抽象为直观,其丰富的教学资料图文声并茂,语言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可以创造出传统英语课堂无法比拟的语言环境;课前设计的大容量的知识内容使课堂节奏更加紧凑,从而大大减少课堂的浪费现象,提高了课堂效率: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课堂成为一种轻松愉悦的场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九单元(song of defiance)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例来谈谈将多媒体运用到“互动式”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二、课堂教学设计
实行“互动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传统的“互动式”课堂教学通常包括热身活动和课文学习两部分。多媒体投影教学信息量大,内容演示速度快,大大节省了授课时间,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热身活动(warm-up)、课文学习、演练和结束四个部分,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化、多样化、生动化的特点,注重知识的纵向及横向的联系,尤其注重了教学的灵活性和交互性。一切课堂活动都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采用图、文、声、像多媒体立体语言教学调动学生一切感官,通过启发诱导式的语言输入活动及大量的语言表达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语言操练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同时也激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演示中不忽略总结,讲解中不忽略交互,组织好课堂讨论,及时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互动。本单元的内容是集中营中犹太人利用音乐来对德国纳粹进行反抗,当代的学生并不是很熟悉,教学过程的总体流程如下:
(一)热身活动(warm-up)
课前的热身活动(warm-up)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英语环境中,并对将要学习的新课一次充分的思想动员。传统热身活动包括争议话题辩论、趣味或热门话题讨论、讲故事、就主题大脑风暴等形式。采用多媒体以后,在传统方式基础上充分运用图、文、声、像多媒体立体功效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创造生动形象的课堂环境。根据本科内容,先让学生观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国纳粹在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迫害屠杀的片断,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个主题上来,使得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感官的认识,再让他们联系自身知识对影片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讨论点评。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创造机会引出本课的词汇“consentration camp”、“jew”、“cammandant”、“gas chamber”、“extermination”、“nazi”等,并把它们写到黑板上。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英语环境中,使得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感受到富有情感特色的挑战性,同时对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作了一次充分的思想动员,得到了“引导”而不“牵掣”的教学效果。
(二)课文学习
多媒体主要是为互动式教学服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信息量适度的原则,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发挥互动式教学优势,加强对学生的诱发引导,对他们的出错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注意保护其学习积极性和讨论的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方式: 1、引导学生了解本课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使用多媒体软件中的“背景知识”部分,既有文字又有图像,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生动、形象的特点。
2、教师设计一两个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件中的课文录音。本课教师设计的问题为:“why did the nazi make an e
ffort to turn terizin into a showcase?”及“what happened to schachter and his chorus members not long after that performance?”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课文正确的语音语调,又能培养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就将听与说结合起来,而听、说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也不应该将这两个环节割裂。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
3、要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布局展开分析,主要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文章结构,学生进一步把握及理解原文提供了便利条件。
4、进入段落细读。具体方法为:(1)理解段落内容。教师先提出问题,要一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样,教师的提问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表达的机会,又可以激发学生与教师间及学生与学生间一连串的对话和讨论,也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提供便捷的反馈信息,及时地了解学生理解错误的原因,如语言表达的特殊结构(包括词语和语法等)和内容理解上的困难。(2)分析句子结构与词汇。这一部分采用问答和演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异常活跃。在问题设置方面,采用的方式是:师问—生答和生问—师答。在提出的一些问题中,有些涉及到难句分析及翻译的,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加以演示,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教师就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语言活动,并体现了语言的交际特点。(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读听增加了语言储备;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又增强了使用语言的能力。对难句、篇章的分析以及重点生词和短语的学习,正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长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与前面自然导出的本课生词短语前后呼应,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关键词: 互动方式; 教学设计; 民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41-01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全面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并通过对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并最终为课堂教学最优化开辟道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理念,更新观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教育观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遵循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以及中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按照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要求,探索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新时期的合格建设人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原有模式,教师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学;学生从单纯的接收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设计理念
1.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理念。依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注重人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化学科知识。一是实践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结构。二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三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与渗透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活化作用,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接收抽象的政治理论。
2.根据新的教学观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是增加学习的导学模式,主要用在传授新课时,其目的是在认识领域提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在心理领域引起兴趣,训练意志力,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个性品质。二是优化效果的活动模式。三是提高创造力的探究模式,这主要用在课堂讨论中,指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能力。
二、具体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建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早在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我具体做法如下:
1.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教学理念。一是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互动性。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更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引导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性间的意义关系。例如:在最新人教版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弱化知识点,删掉了一些知识点,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形式补充一些其他适合该课的相关内容,本校实际、学生身边鲜活事例等等。二是在认知规律中,注重思维方式转变的训练,其主要包括让学生了解思维的品质、特点、规律等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使学生超越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贯穿于人的各方面发展的全过程。三是调整好人的情感领域,包括好奇与兴趣、动机与效果、情绪与情感、气质与性格,以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独立自由发展的人格。如果教师没有丰富教学情感,不能动之以情,师生之间心理就难以亲切和谐,教与学就不能发生“共鸣”。以上所述各项的实现最佳途径,莫过于信息技术的运用。
2.实现教学空间的最佳化。教学过程的空间结构是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反馈五部分构成的。为了形成最佳的教学空间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必须合理整合教学系统各要素,也就是说既要考虑具体要素的改进和完善,更应从总体上关注教学个要素间的良好组合和协调。具体讲在根据社会对教育和教学的需求而提出教学目的之后,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体现该教学目的,然后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信息技术应渗透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之中。例如在学习《感悟青春》一节时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这样一个画面:展示班级中学生的成长经历的照片,介绍几件有助于成长、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让大家讨论,对照自己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优点,根据学生自己的教训,总结自己的缺点。教法的选择最好要新颖,不要使教学仅仅成为一种“颈部以上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开展探究、发现、讨论、试验、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运用启发法、问题法、情景法、研讨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与学习对象相互作用,从而使其主动认知、主动创造,获得充分的发展。俗话说的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此外还必须进行反馈要对教学结果进行分析和自我分析,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是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如果不能及时或定时进行反馈,得不到反馈信息,就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协调各教学要素间的关系,就不可能有效的控制教学过程,就不可能使教学的空间结构达到最优化,也就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检验效果
1.是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学习和探索,一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研究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二是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使他们在操作中去感知和理解,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三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把远方的东西放到眼前,把复杂的内容变为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四是改变了单一的教材形式,通过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主的认知结构,并使教学过程空前加快。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 物理 教学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21世纪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实施建议提到: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目前中学生普遍对物理学缺乏兴趣,感到难学。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和认识新事物的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为了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不断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此外,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进程的多维动态方式,使一些深奥的理论、复杂的结构和情景通过模拟仿真的手段呈现出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且还能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其创造能力。
一、合理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及情感因素参与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手、口等感官。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和记忆力。例如:人造卫星发射速度的演示就可以做成动画,贴上一张地球图画,在地球表面以不同的速度发射卫星,当速度足够大时卫星就不会落到地面上。卫星运动可用物体沿轨迹运动来实现,再配以适当的解说及背景音效,就把书上静止的插图变成了生动的动画,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物理情景。这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认识。
2.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原型”的放大、重复、慢放等特技手段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同时,还可以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原子物理学时,物质的微观结构可利用声像俱全的动画来模拟,这样在屏幕上创设出一幕有“生命”的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领略物质微观结构的奥秘,学生自然会触景生情,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践学习环境,达到培养学生感知的目的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类似真实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从中体验,学会在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经验。例如物理教学中的微粒作用、运动过程的模拟。又如水面上的两列相干波互相叠加时,形成美丽的干涉图样,由于波动过程连续不断,演示和观察起来都比较困难。然而运用计算机的动画效果,就可以将前后两个半周的干涉条纹轮流显示出来,既可自动快慢显示又可控制,以至“定格”观察分析,通过模拟仿真,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生动。模拟环境不但可以形成与教学环境相吻合的独特教学情景,还可以进行发现学习,如有些危险性的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仿真,使学生既掌握实验要领,又熟悉操作步骤、理解实验过程,使重点和难点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单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知识的过程。总之,在模拟环境中教学,除了覆盖我们现有的绝大多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外,还可以开拓新的教学领域。
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案例中的合理利用
物理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有三个方面:提供物理事实,创设物理情境;转化模型,形成表象,认识重要的概念和规律;提供应用物理知识的典型示例和练习。从认知角度来看,就是三个过程:感知,激发认知冲突,提供思维素材――这是启动思维建构的阶段;形成认知表象,转化物理模型,形成物理图景,通过科学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这是形成认知结构的阶段;返回具体,还原模型和图景,解决物理问题――这是活化和扩展认知结构的阶段。下面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质点概念的课件〕
质点模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模型之一。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扩展对它的认识。能否把一个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质点模型离不开对具体的物理对象及其运动背景的分析,为此,课件中可以创设一系列的质点模型“组块”以引导学生思维和理解。例如:
1.动画:火车在田野上行驶。能否把它当作质点来看待?因为没有背景信息,不知可否。
2.动画:把镜头推进到火车的驱动轮。研究火车车轮的运动,能否把火车车轮当作质点处理?
3.动画:火车过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出桥。研究火车走完全程需要的时间,此时能否把火车当作质点来处理?
4.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能否把火车当作质点来处理?动画:地图上的“点”由北京出发向南运动。
在上面的课件中,展示了一组组动态图景,提出了一个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由实到虚的思维活动抽象出质点模型。在课件中,深入地展示物理学发展中人们对某个问题的认识过程及走过的弯路,对实现学生思维的建构过程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