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国;科学教育;科学实践;三维科学实践活动

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每个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样,科学教育作为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及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课程,其改革成为各国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所面临的热点议题之一。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并组织科学及教育专家对科学教育进行长时间的研究。随着对科学教育研究的深入以及对科学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反思,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于2011年了《K-12 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下文简称《框架》),提出“科学实践”的概念,并确立该概念在科学教育中的首要地位。2013年4月,NRC依据《框架》了《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下文简称《标准(2013)》),将“科学实践”作为首要关键词列入该标准,取代了之前的“科学探究”。从此,美国的科学教育进入了新阶段。

一、改革背景与历程

(一)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

综合时代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及科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国新一轮的科学教育改革由多种因素促成。

首先,推动此次改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三个:其一,美国就业形势严峻,大量的工作需要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在国际考试中美国学生的成绩远没有达到人们对于美国科技强国的预期;其二,美国人进行了细致的国际间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出国际化科学教育的标准走向;其三,美国许多州兴起了统一标准运动。

其次,透过1996年《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下文简称《标准(1996)》)实施20年来的成效分析,美国科学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影响着美国科学教育的质量。一方面,《标准(1996)》中列出大量详细却缺乏联系的碎片化的科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难以深入;另一方面,对科学探究步骤的僵化认识,使得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活动沦为学生对几个固定“探究步骤”忠实地执行,而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却缺少相应的科学概念解释、推理、理解等理性思维过程,“动手”与“动脑”产生了分离。为此,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者迫切期望改变科学探究僵化的现状。

(二)科学教育本质的变革历程

科学教育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及人们对科技理解的深入不断发生着变化,20世纪初,美国的科学教育普遍将科学等同于科学知识,在“学科中心”的影响下,科学教育关注“是什么”,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作为过程的科学”受到了经验主义科学哲学影响,当时所谓的“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实验方法,即通过量化实验归纳得出确定结论。此时的科学教育沦为教授一套模式化的试验方法,缺少对学生思考的引导。“作为探究的科学”在杜威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由于“作为过程的科学”缺少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杜威提出“思维五步”,目的是通过模仿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方法及本质。但受到教学时间、教学材料、教师教学能力等限制,“科学探究”在科学课堂中被等同于固定的“探究程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及理论性思维被“探究步骤”的执行所掩盖。为了扭转这种模式化的倾向,同时为应对时展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标准(2013)》提出美国科学教育本质将走向“作为实践”的阶段。

二、改革目标及内容

(一)科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培养实践能力

美国小学科学课程将K-12科学教育分为K-2年级段、3~5年级段、6~8年级段、9~12年级段四个阶段,《标准(2013)》延续了1996年标准中对科学教育年级段的划分,并描述各个年级段的学生在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三个维度中的预期表现。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标准(2013)》的蓝本――《框架》提出,科学教育要使全体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一是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界的现象,二是能够收集科学证据,正确评价科学解释,三是能够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的发展,四是能有成效地参与科学实践和对科学问题的讨论。对比《标准(1996)》注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标准(2013)》更加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具体实例可见2年级生态系统单元相关标准(见表1)。

通过对比两个标准可以看出,目标的表述存在差异,《标准(1996)》列举出学生应理解的生态系统单元中的关键概念,《标准(2013)》则是通过列举学生的具体实践体现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如将“学生能够设计实验并能够通过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和水”作为学生是否理解“生命体只有当环境满足其需要时才能存活下来”的标准。这种重视实践的标准既避免了由于学生理解不同所造成的偏差,又使得标准易于检测。

(二)科学教育改革的内容标准――三维科学实践活动

《框架》围绕“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三个维度的内容展开科学教育,其中,学科核心概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载体及脉络,跨学科概念作为学科核心概念的辅助延伸方式,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科学与工程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同时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架构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与工程实践依据包含的要素分解为三个环节:其一,调查研究部分,学生与真实科学现实交流,包括观察自然现象,根据观察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出假设后设计见证假设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且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从而为假设提供依据;其二,理论建构(科学)或制定设计方案(工程)部分,学生需要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思维的加工,通过想象、推理、数学计算、预测等思维步骤理解实验中所展示的科学原理、建构科学模型;其三,评估部分,运用科学及工程的思维工具对前两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估(见图1)。

社会交互性、运用科学语言、科学代表作和工具的使用是科学实践的三个主要特征。在《框架》中,科学实践活动被分为三个环节,其中学生的科学操作活动主要发生于调查环节,此环节偏重使学生经历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建构与解释的环节偏向于学生将收集到的证据与科学理论建构相结合,通过想象、推理、计算等理性思维活动,达到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与理论模型的建构;评价则是将前两个环节的过程与结果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过程。因此,在科学实践的活动中,学生从单一的实验探究调查活动转变为包含“动脑”“动手”“动嘴”在内的多维活动。

1.科学与工程综合的科学实践活动

《标准(2013)》首次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国家层面把工程教育整合到科学课程中,用“科学、工程和技术”取代了《标准(1996)》中的“科学与技术”,《标准(2013)》将科学实践活动及工程实践活动整合到科学探究的范围中,以工作任务单的形式呈现标准。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对工程实践的重视使得教师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素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获得运用科学知识认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机会。

《标准(2013)》在指出科学与工程的共同关键性特征的同时对科学与工程实践进行了区分,科学实践侧重在自然条件下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收集数据,通过理论性论证形成理论或解释。而工程实践侧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调的是运用数据来进行设计,最终指向解决实际问题。

2.理论性探究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标准(2013)》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作为重要目标,突出学生建构自身科学理论及科学模型的能力。科学实践重视帮助学生建构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的语言、科学代表物和工具来想象、推理、计算、预测合理的科学理论和模型,学生科学思维的建立同样需要不断运用语言和工具并达致熟练。

3.社会交互能力在科学实践中得以发展

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科学探索和工程建立活动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社会性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在课堂科学实践活动中同样需要社会交互。学生在科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思想碰撞,如在经验调查环节,提出的问题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学生提出一个科学探究的问题不仅需要对这一问题产生已有观念,听取同伴对这一问题的观念也使其不断修正、丰富已有观念,从而提出具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在科学学习的共同体中,学生不仅需要与已有材料对话,还需要与同伴对话,同伴的知识、技能、动机和态度都会影响学生自身观念的建构。

三、启示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经过十多年基础科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科学探究已成为教师在设计、实施科学教育课程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真正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还难成常态。科学教育在我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知识、轻实践。大班化的课堂使得科学探究活幽岩陨钊虢行。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进行的科学教育,有些虽然已从科学方法的传授转向科学探究,但探究活动模式化倾向严重,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界定,使得我国的科学教育困难重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 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科学实践”理念将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启示。

(一)厘清科学实践的内涵,避免科学探究模式化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在实施中形成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强调“做科学”在科学学习过程中重要地位,使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在一起。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及教育背景的影响,科学教育仍难免受到模式化及应试化的影响,教师迫使学生背诵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应对考试,学生按教师设定的步骤进行试验,探究过程缺乏学生对探究的思考与设计,脱离了科学探究的多样性。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应考虑科学实践的三个维度,重点考虑学生科学证据与理论的协调能力、建模能力等科学学习能力,使科学实践的进行与科学知识的掌握紧密结合。

(二)重视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理论探究

我国课堂科学教育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大多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知识产生或验证的过程,强调对最终科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然而,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对科学理论的理解程度及批判、论证等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却受到了忽视。因此,可借鉴美国科学实践内容在各个学段的学习进阶目标,发展学生的证据与理论的协调能力、运用科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建构科学模型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批判性思维等科学素质。

(三)重视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社会交互及科学学术语言

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社会交互和对科学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科学教育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营造科学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在与同伴和材料的交互中修正和丰富科学概念。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不仅需要科学语言进行交流,而且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工具建构科学理论,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在描述科学现象和论述观点时正确运用科学语言,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借助图表、图像等工具构建简单的科学理论模型,引导学生用语言或文字清楚、准确地与同伴进行科学论证、辩论,学会发现现有理论及同伴科学推论中的漏洞及不足。

参考文献:

[1]王磊,黄鸣春,刘恩山.对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前瞻性分析――基于2011年美国《科学教育的框架》和1996年《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对比[J].全球教育展望,2012,06:83-87.

[2]唐小为,丁邦平.“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解读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理念的首位关键词之变[J].教育研究,2012,11:141-145.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第2篇

摘要:素质教育关注人文精神教育在科学学科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挖掘人文内涵,在实验探究、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是知、情、意并重的教育,就是以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为主导,把科学教育的各个要素组合起来,使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到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理念。

关键词:科学教学;人文教育;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科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合作,能反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成果与社会的关系。从课程的整合设计、科学探究的目标,都体现了科学教学的人文关怀。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使之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纵观科学教材,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等方面,也对学生在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提出了人文教育的要求。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人文教育,对学生提高全面素质、人格健全有着深远的意义。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科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关注和作用。

一、发挥科学史实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奋斗史,讲科学家的故事、运用科学史例会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学生因受科学家故事的感染而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880年达尔文植物向光性实验到1928年温特实验到1934年郭葛等人分离生长素,历经半个多世纪,从生长素发现史教育学生科学研究要有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潜心研究并成功发明“侯氏制碱法”,打破国际垄断,名震中外,使我国的化工技术登上世界舞台,无疑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献身事业。以及哥白尼的献身精神,钱学森、邓家先和居里夫人的祖国情怀,牛顿“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谦虚等等,让学生从众多科学史实中获得对人生理想的启迪和感悟,充分发挥科学史实对人文教育的桥梁作用,以他们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素材,渗透人文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科学教材涉及人、自然和社会广博的知识,本身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学生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培养上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作用。

1、尊重生命,关爱健康

生命科学中有许多关于生命诞生和价值的内容,如种子的萌发、昆虫的生命周期、动植物的繁殖和发育、人的一生、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等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的过程,认识到一颗小草、一只昆虫都是生命的奇迹,决不能随意扼杀一个生命,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珍爱自己的生命,体会到一花一草都有情,体会来自动物的情感,形成人与其他生命在大自然中和睦共处的意识。通过学习现代健康的标准、传染病的防治、艾滋病和遗传病、的危害、急救常识等知识,教育学生做一个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的人,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防治疾病,关注自身的健康,并赋予残疾人、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塑造学生去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2、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和环境问题是当今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我国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大气、水、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还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现代中学生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将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国环境的生态发展和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教学在介绍我国环境状况、空气污染及防治、酸雨对环境的破坏、温室效应的警告、水资源的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展望等内容时,要随时联系周边生活实际,如介绍家乡空气质量检测现状,河流、水库等水资源的变迁,气温的变暖和异常天气现象,大工业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建设等等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使学生能深深地感悟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我们的家园,增强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学习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知识时,让学生从大量的媒体中体会到生态平衡对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不破坏一草一木、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小事做起,努力为建设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3、认识科学的双刃性,培养科学人道主义精神

科学是一面双刃剑,必须从人文价值的视野理性地看待科学技术的运用,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在学习原子能时,要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用于能源、医疗;也要认清核污染、核放射对人类的灾难。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自然界”,同时也对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以及杀伤性化学武器在恐怖活动和战争中造成的危害。还有基因技术——克隆在作物改良、器官移植上将发挥巨大的价值,同时也存在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险和生物伦理道德的冲突。

三、注重实验探究教学,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科学新课程创导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许多知识以实验、探究活动、思考等形式呈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注重实验设计与检验,强调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如在液体压强特点研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因素的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等探究活动中,采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践探索、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计划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提醒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决不允许有任何空想和臆测,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求真意识。

四、加强科学实践活动,体验科学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科学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外实践活动更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延伸。加强科学实践活动的指导,不但使学生自主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也让学生在合作动手实践以及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陶冶性情,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到人融入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在实践作用中人文教育更是充实有力的。在科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动植物园、气象站、生态农业基地、科技园区、城市垃圾处理场等科学实践基地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开展地球仪模型制作、校园植物检索挂牌、绘制校园平面图、水果发电、市售食盐中碘的检测等创新实践活动设计和操作比赛,丰富学生的科学实践经验,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一步组织开展跟学生生活相关课题研究性活动,通过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查阅资料、调查走访、实地考察、实验指标测定系列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机渗透了对学生的科学实践教育。

五、揭示科学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科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真善美的统一,充分挖掘纷繁复杂科学知识内在蕴含着结构美、层次美、和谐美等丰富的美学要素,利用这些具有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科学世界中的美表现出无限多样性,如自然界中大到无垠宇宙、浩瀚的海洋,小到奇妙的微生物、晶莹剔透的水滴,远到闪烁的恒星,近到碧绿的草地、芬芳的花朵,都各有着其美的特色。又如动物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所表现出来的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美,DNA双螺旋结构的对称美,金刚石、水晶、金属晶体外在与内在结构的统一美,物质世界质量与能量稳定、均衡的比例美等等。当然在让学生感知美的事物和现象的同时,教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新奇巧妙的实验,给学生另一种美的意境。通过揭示科学的真善美,使学生获得科学美的感受和体验,不断提高境界、陶冶心灵、增强情趣,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协调发展。

新课程的科学教育在突出科学理性教育同时,正逐步和人文教育相融合,这是真善美的结合,理性与情感的结合。融入人文思想的科学教育才是完整的,只有找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点,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文教育,才能将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也充分体现了科学新课程教育的价值趋向。

参考文献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第3篇

一、科学素质的含义与特征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科学素质”尚无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有关科学素质的论述却有许多。科学素质(science literacy)一词源自英文( literacy) 。literacy的原始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有学识, 有学养, 跟学者有关; 二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 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素质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和得到了发展。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等已发展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内涵。如1996年出版的美国科学教育国家标准提出:科学素质是指个人选择和决策,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和经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能力。同时美国在国家理科“内容标准”中对培养“科学素质”列出了八项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 科学和技术; 个人和社会前途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在我国,人们对科学素质也进行过探究, 但都是把科学素质的内涵概括为几个范畴,或把科学素质的内涵划分为几个方面或几个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三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三个层面, 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方法与思维、科学精神与价值。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和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素质涵盖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科学品质(科学道德、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习惯) 、科学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创新能力) 等三个方面。三是中国科普研究所袁正光老师把科学素质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三个方面来论述。②四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至少应包括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知识、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主要是科学思维、方法和技能) 和活动能力等四个方面。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现代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人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综合体现。三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是由科学知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方法(自然科学一般方法、学科科学方法、学科学习方法)、科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科学精神( 科学观、科学品质)构成。③五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的内涵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因素构成。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作风等五个方面。三是2002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化学测量研究与实践》一书指出:科学素质主要指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基本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学科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科学价值观、科学自然观) 、科学品德(科学兴趣、科学情感、科学意志、科学态度) 等五个方面。④六因素说。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 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六个方面。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的论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在四个维度: 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对三个领域的理解:科学的三个层次:知识、方法、观念, 观念是最高境界; 文化的三个层次:符号、规范、价值观, 价值观是最高境界; 教育的三个层次:知识与技巧、方法与态度、感悟与价值,感悟与价值是最高境界。我们认为科学素质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观念,它是学生在认识自然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

在科学素质的五个构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它是一个德育和智育相互兼顾,知识、观点、能力协同培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考虑的系统工程。科学知识和技能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科学素质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 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科学素质的翅膀, 科学品德是科学素质的灵魂。科学品德严重影响着智力因素的水平, 是整个科学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条件; 科学思想是导向; 而智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其中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究, 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科学品德, 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想。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是以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 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下文按照科学素质的内涵定义,分别论述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

转贴于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对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科学观的形成。化学知识总量大,增长快, 在化学教育中只能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及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学化学中的科学素质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知识、有机知识和化学计算知识六大块知识体系。

其具体体现在:①初中阶段要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初步知识,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酸、碱、盐的性质及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的知识和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 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基本化学计算; 初步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②高中阶段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物质的量、氧化- 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的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胶体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卤素、碱金属、氧、硫、氮、磷、碳、硅、镁、铁等主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进一步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技能; 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③对化学学科的一般了解,包括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自然、生产联系十分紧密,现行的课标和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的一个信息源, 大量的信息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自身, 在教材的知识点外, 大量使用的是潜在的化学知识点。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哲学主义;库恩;拉卡托斯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4-107-2

0引言

作为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和拉卡托斯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科学发展模式,这两个模式有其发展动力和内涵。尽管他们对于哲学科学发展的真正历史还有距离,但却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引领人们领略到科学哲学理论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强化了对于科学哲学主义理论的认知。

1从本体论视角比较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主义理论

1.1科学哲学主义理论内容的比较

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与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有其共性,也有其不同。库恩是基于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之上,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研究纲领理论,则更为清晰化、细致化和规范化。

1.1.1库恩范式科学哲学理论的内容

库恩范式理论是其科学哲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要了解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必须首先了解范式理论;而了解范式理论就要先了解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和关系。“科学共同体”是同一个领域的科学研究者的团队集体形式,他们对于该领域内的问题有接近的理论基础和兴趣,范式是与“科学共同体”互为前提的关系。范式理论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信念,它在科学研究者进行科学实践时起到了引领和趋同功用。范式的这种信念支撑了“科学共同体”的理论认同,范式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者提供了科学研究的空间范畴,为科学研究实践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们同时应当看到,这种范式一旦存在理论结构上的缺失,就会使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实践偏离真理的轨道。

1.1.2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内容

拉卡托斯建构了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其学术背景是批判理性学派和历史主义学派的结合,涵盖了波普尔和库恩的合理研究要素,被称之为“精致的证伪主义”。其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硬核结构。它是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基石,是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根本部分、不可否定的核心部分。②保护带区域。它是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辅部分,主要用于应对硬核的质疑和批判,它通过对假说进行调整的方式或者用新的假说替代原有假说的方式,化解质疑,保护硬核。③启发法。有正面启发法和反面启发法两种,一种是正面地引导科学研究者进行某项工作,一种是从反向告诉科学研究者不能够去做些什么,从而避免硬核被否定。

1.2科学哲学主义理论特征的比较

1.2.1库恩的范式理论的基本特征

库恩对科学动态发展模式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它在科学动态发展模式中,阐述了科学是如何发展的、科学是如何进步的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在波普尔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传承,将科学进步的理论进行总结,认为科学进步的脉络可以归结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常规时期—新科学危机时期,显示出一个初始到完善、从成熟到衰退的过程。

1.2.2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的理论特征

拉卡托斯继承了波普尔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以及库恩的科学动态发展模式,并增加了科学动态发展的进化阶段和退化阶段的交替发展内容。其中科学发展的进化阶段,是拉卡托斯表述的第一个阶段。他认为,科学新问题的出现是对原有的科学研究纲领的完善和优化,而不是根本性的否定。科学发展的退化阶段,是拉卡托斯表述的第二个阶段,这是指当保护带的调整或辅助条件的假设都无法保护硬核时,原有的科学研究纲领不得不否定和创新,这也是科学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时期,进入了科学的退化阶段。新旧纲领的替换,是拉卡托斯表述的第三个阶段,它是用新的科学研究纲领替代原有的科学研究纲领,这必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前提是旧有的科学研究纲领已经对新的问题无法适应和调整的状态下而产生的,这就使科学实践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循环过程。

2从认识论视角比较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主义理论

2.1科学进步观的比较

在科学进步的领域之内,库恩的范式理论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共同信念;拉卡托斯却认为,科学的进步是由于经验的不断累积而生成的。

2.1.1库恩的科学进步观点

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内心中的共同信念。科学并不存在进步的问题,而是“科学共同体”内部信念的改变问题,是一种心理因素。他对科学进步的态度表现为不认同继承或者发展之说,他引用了格式塔转换这个概念,认为新旧范式之间并不存在相联性,只是“科学共同体”对于外部世界认识的改变,当范式无法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其他的范式工具。

2.1.2拉卡托斯的科学进步观点

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存在内在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其科学研究纲领理论中,他认为科学是经验不断累积而导致的进步。尽管这种观点还有待商榷,但我们也看到,科学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不断认识和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

2.2科学真理观的比较

2.2.1库恩的实用主义真理观

在真理观态度上,库恩所创立的范式理论蕴含有实用主义的思想。他将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这便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的。他对真理的态度也建立在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并具有浓厚的心理学概念。他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不认为真理客观存在,而认为真理存在于“科学共同体”中科学研究成员的心中。因此,库恩并不注重对真理的追求,而侧重于对科学实践者心中的范式感知。

2.2.2拉卡托斯的经验主义真理观。

在科学研究纲领理论之中,拉卡托斯以经验作为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基础。他认为,科学研究纲领的真理以外部经验的真假为前提。即如果外部经验是真实的,则科学研究纲领的理论也是真理;而如果外部经验是虚假的,则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就不是真理。也就是说,在拉卡托斯的认识中,认为任何理论都以经验为前提,与库恩的范式理论的唯心主义观点迥然不同。

2.3认识方式的比较

库恩的范式理论的认识方式,是在科学实践者达成科学共识的前提下建立的理论,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称为科学理论;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则认为,在经验不断累积并且不断地有预想的空间理论,才能够被称为科学理论,他注重的是量变到理论质变的过程。

3结语

综上,库恩提出的范式科学哲学主义理论与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都是科学哲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学说内容,他们是以前理论的批判性传承,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对于这两种科学哲学理论的比较和辨析,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发展,有助于我们依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来研究科学史,并深入认识科学哲学观理念和思想。

参 考 文 献 

[1] 王有全.拉卡托斯纲领与经济学方法论[J].商业时代,2011(27). 

[2] 申宁.浅析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J].科技创业月刊,2011(2). 

[3] 斯洪桥.析《淮南子》天人同构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 周文华.论科学划界的标准[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5] 曾三侠.论范式的两种建构[J].滁州学院学报,2010(1). 

[6] 阮春晖.宋明儒学中的异端之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 王鑫.解析库恩范式[D].曲阜师范大学,2012.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第5篇

摘 要:民族植物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是19世纪末的事情,虽然蒙古族的民族植物学发展的更晚但也在我国算得上比较前沿,经过进30多年的发展,内蒙古民族植物学发展已经渐渐的走向成熟的阶段,于此同时也要看到所谓成熟只是一种标准科学的术语,本文试图从新兴的科学实践哲学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对其做大概的述评。

关键词:科学实践哲学;地方性知识;内蒙古民族植物学

一、科学实践哲学视角下的地方性知识及其意义

内蒙古民族学作为一种方性识在科实哲学的地方性知概念,是种哲学规范义的概念,指的是知的性质具有方性,特别学知的方性,而不是产生于非方地域识。这的方,主要在识产生辩中自然形特定情境。如文化、价值观利益和这成立和视域等。就是,科学践哲视野下的方性知识与以前有地方性知识本质差别:地方性识与普遍性识并非造对等系,而在于地性识的观下,不在遍性知识。普遍性只是一种地性知识转到另种地方性知识结。基于这观,少数民族总是着眼形成识具体,对这识进行研究,必具体情发,民族识及社会思境研究也是于一种尬的地:一方,它会民族国家占支配位民族的识系统相对充量也就补充或上面说比较框的另类知而已,也与范围、更空间中是西方为表的所谓“普性”识相对,之抗争少数族知经不被认可,在战线斗争、它不自列人教育、程中的,而政意义上值性产物―因为少数民族利而附加东西,这是它自然状态!方性知识予我们的就是对于境况揭示和反驳:同予我们于不同族的意义问题。唯有样,我们的研究能凸显其重的意义。

二、地方性知识视野审视内蒙古民族植物学

内蒙古民植物学我们可以看作是地方性知识,内蒙古民族植物学的研究的起步很晚但在我国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中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上世纪80、9年代初起,内蒙古开了民族植物的研究工作。到现在也经有近30年的历,在内蒙古兴的一门学科民族植物很短时间里发展迅速、成果常丰富、形成了明的地特色、在全国致界范围也具有一定影响力,然如此,内蒙民植学发展伐取得的果也我也会发现民族植物西方经的族植物学越越远而又越来靠近的现象。内古地区有很好的植学研究基础,草植与草原生这方的研在全国世都有影响力。雄厚的研基为民族植物在蒙古立与发的有保障。但也偶经典的科学识和民传统知识间相互脱却导致了一科的发展走瓶颈。与此时,自界出现的很多很难用纯论研究,解决。很多民所形成素知和经验经的实践,蕴了丰的科道理、有很强实性。基于此就现要保护和发展的民植物文化是植物文化全部学这种问题,可是文化已全球化进正在逐消失。正是这个景科学实学以其独视角阐了知识地方性特点,而提供了力理论视角。以不但要及加以保护更重的是我们要找民族性东西,挖掘本民族地区研特色,这才最终的义。下面从古族民间传命名来分蒙古族植物的民族特色掘其文化特色。

三、蒙古族民间传统植物命名与分类的地方性知识的分析

蒙古族为其历史、文化、以语言文字和化的不同对植物的命名的方也是多种多样的,成了蒙族独的民间植物命文化。植物间的名是通过人植直接作用和响而的,反映了蒙对其处的环境独特认识。研究蒙族间植物学命名是植物学研究的要的内容,方面的研内容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内蒙古民植物自建时起就蒙族民间植物命名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成果常显著。在这方代表的章有:陈山的“物命名与蒙古文化此文全面归纳用蒙语拉丁化命的植物1属、191个种、3亚种和8变种分析了这植物命名民族文化的涵。如:锦鸡属德国植物分类学家法林休斯(1714一1774)在162年的《物系统名录》第一第42页中建立,的名称是,属的种(衡pu)是树锦鸡(蒙锦鸡)。锦鸡的蒙古原名叫“har”讼“na”,蒙古文中“hara”字义为“黑色”,再用蒙古文加“gana”成为名词规律而变来的,意在指草原植物群落中远望锦鸡灌丛时所显的深色。还有,帖木儿是草属是由著名的帖木儿汗的名命名的。还有很多种是,蒙古地名,山名等。其他蒙古文作种加的。该文以国际植物命名作为前提,从世界通用的植物拉丁名上审视蒙古语词汇,阐明了蒙古富了植物学丁文,为世界植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按照谨而范的国际物命名法命名植物拉丁学名也丰的民语言文化素,民族植物学的内拓宽到植物拉名和蒙古语词汇域。正是这里们可以发国际的拉丁命名法很多民族特也就是体现了实践哲学地性知识知识的性,普遍性知识知识种地方知识转移到种地方知识的,而不是有一个之四海皆准统一一切民族文知识的普遍知识,即使是标准科学也一种地方性知为此而已。

哈斯巴根、陈山的《蒙古族传统植物命名中的动物及其文化研究》究了古族传统物中的动物文以及其其。此文运用族物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究蒙古民间录传统物命名。了蒙古族独文化特征。文应的蒙古用骆驼牛和羊修词,命名同属不同种的,反映蒙古族的化以及此景下的思维方式。

哈斯根、苏亚拉图的《阿科尔沁蒙古族民植物名的集与鉴定》(蒙古文)与《鲁科尔沁蒙族民间植物名的结构、类型、义及命名据》(蒙古文)篇文章用民间调查的,系统多角度研究了内古峰市鲁科尔沁旗民间植物名。植命名民族文化重要组部分。这涉到自然生态、生方式、语言、统文化等方面素综合范畴。随着代进程的,传统文化在消失。文化某部分被替或消社会发展的可是优的统文化的消失是类可挽回损失。蒙古命名中的文化是古族秀文化,说以上究容是对统化的拯救研究,对文化的传承着非积极作用。需更加广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