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直接关系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调查和说明,指出现在中小学信息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建议。
0 引言
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技术道德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②独立学习能力:具备使用技术的强烈兴趣,并能够运用技术理解和表达他人的作品以及对信息进行独立探究和创新。
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师作为导学者,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 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组织的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邮寄、e-mail发送等形式,对全国分布在东、中、西部的十几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总结出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 教师家庭计算机普及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利用率和上网率都不高。根据调查,电脑在教师家庭里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其中中学教师家庭电脑的普及率略高于小学教师。但是,从电脑的软件设施来看,电脑的利用率并不高,只有不到1/3的电脑配有充分的软件工具,如绘图、flash、网页设计等;从上网条件来看,大部分用调制解调器上网,而且有一部分人不能上网,即使能上网的使用率也很低。
(2) 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水平差距比较大。通过调查有近七成的教师还处于电脑的启蒙阶段,计算机资格考试通过率很低。熟悉硬件市场信息,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维护的教师只占不到1%。对于计算机硬件或软件出现一些小问题,只够自行解决的只占不到一成。大部分教师成人对硬件基本上是不了解的,对于word、ppt这类作为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最基本的沟通点工具。教师们的掌握水平仍是令人担忧的。能够熟练掌握的不到两成。会编程和网页制作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了。
(3)多数教师不能经常上网,没有自己的个人网页。从上网时间来看,年龄差距明显存在,能做到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只有两成,几乎不上网的占近三成。且有许多教师上网只是聊天或娱乐,没有运用在搜寻信息上,教师的个人主页拥有率只有不到1%,和学生交流方式大多限于课堂。
(4)信息技术教师改行的居多,师范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力度不够。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计算机专业的比例几乎为零,中学的情况要好些,但也不容乐观,大多数老师都是自学成才,在大学中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很少,且有许多教师都是在职后依靠学校和教委的培训。师范院校一般只是将计算机作为公共课开设,重视力度不够,许多教
师长用到的软件没有完全掌握,这也造成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能力不足,课程整合程度低。教师在使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时最大的障碍是在技术方面,大多数教师表示,尽管没有进行过网络教学,但并不是认为其不必要,而是技术上作不到。技术能力好的教师对专业课程不熟悉,专业代课老师技术能力不够,有很多适合信息化教学的课却没有能力运用。这种情况在老教师身上尤其突出。课程的整合程度很低,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很好的对一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整合,能够完美运用技术等方面因素。
2 思考与讨论
(1)学校技术环境的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从信息理论的观点,学校环境应建成为方便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环境。主要是教学信息包括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和作为教学传播的教师环境等;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为教师和学生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包括建立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其中,教室环境是对教学活动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现代的教学,教师不能只限于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去传授知识信息,还必须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去形象、生动的、科学、准确地呈现各类信息。因此,教室内应装备有方便教师控制的能呈现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设施。
(2)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它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用教育技术的方法、手段将各种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不仅仅指媒体技术。教师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不等于就能发挥了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熟练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作为教育技术两大基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实践。现在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基础都是很薄弱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3) 教师要做一个信息化环境教学的管理者。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要要做好一个信息化教学的管理者,而这点就依赖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对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是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调控整个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信息化学习环境决定了需要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管理方式。首先是对各种学习资源的管理。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收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效率,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与他接触和掌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有关。因此,教师要管理好各种学习资源,便于学生的浏览、搜索和利用,特别是对学习资源的支持系统的管理,以及学习资源运行系统的管理。其次,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情况,需要教师加以解决。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适度的控制,以维持教学秩序,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随时对学生主动积极的反馈予以鼓励,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并妥善予以处理。
(4)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评价者。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步骤。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为教师搜集评价信息提供了丰富、快捷的信息交互工具,而且提供了一些已有的评价平台、评价工具给教师使用。所以教学中怎样设计,并恰当、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工具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关键工作,也是教师所面临一个主要问题。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空间,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设计评价中不仅需要考虑怎样评价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而且在评价中应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体现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本着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总之,教师应将网络评价工具和原有评价工具相结合对学生学习做出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的评价。
3 对中小学教师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务实型师资培训。教研部门应以网络为平台,充实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成功范例,如整合教学课例、归纳明晰不同环境条件适用教案等,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务实型培训,建立校本教学中坚队伍,以骨干带一般、以示范推普及,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意识和技能。
在培训中,因人施培、因地施培,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教育、师资基础实力和意识水平,实行级次差别培训。如在经济发展快、教育硬件投入量大质高、配套设施完备、接受现代信息意识强的地域,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条件简陋、信息技术教学配套设施差的地域,就不可能使用同一层次培训内容;同一学校内不同水平的教师之间也应当实施不同级次的培训内容;重视经济型适应性强的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
(2)建立区域、校园信息技术网络化交流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要重视建设县级网络、校园网络,丰富网络教学研讨和论坛活动内容,要加大县级、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建设的力度,制定激励措施,让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特点,有更多的时间更自由地阅览思考,阐述个人观点,让教师在同一区域、同一学科、同一学校的教学学术得到更广泛和深度的交流,接触更多更近似自身实际环境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法,更好地充实完善自己的教案,提高工作效率。在一个大的范围内,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在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模式上要和中小学互动。有一些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只是注重论论方面的知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把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当成一门公共课来开设,并没有认真的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像flash、网页设计等一些软件都没有基本掌握,流于形式。
(4)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上的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上的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关系到教师怎么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信息技术运用不好必然影响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一线教师中有很多都不了解一些运用很好的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例如“探究-发现”、“协作学习”“webquest网络探究”、“big6教学设计模式”、“自主学习”等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适应自身课程的教学设计比人能够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5)完善考核评价管理机制。项目评价直接反映部门管理意向和定位。在普及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教学评价指标既要反映要求、进度和时期目标,合理地评价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能力在教学实施中的效果和作用,也要激发教师的内在需要和索求欲望,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积极性,促进树立积极探索和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意识和理念。通过完善项目评价机制,考核教师的能力和成果,不但要看到教师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量,还要看到熟悉程序操作的质;不但考察到教师收集和下载、制作和整合教学资料的能力,还能检测到整合教学资料是适用于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引导,是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才适用的实践效果。不要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流于一种形式,一线教师只是把信息化课堂教学当做一种表演,就是出现的一种“做课”现象,这是和我们评价体制是有很大关系的。
4 结束语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整体不高。这直接影响到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也是影响信息化课堂有效性的最大阻力。因此,学校在进行硬件和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注意加强教师的培训,并且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将培训做到实处,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最终真正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让信息化课堂切实有效,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敬涛.中国教育技术调查报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文剑.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6).
一、“整合式”教学模式
关于“整合”,一直以来更多的是指不同课程间的“整合”,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今天我要说的是针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进行的课程内“整合”。这中间当然不排斥对其他学科的涉及与合作,但主要目的还是针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的。
(一)精熟教材,“整合”要点,明确目标
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教师间的学与教都是围绕着一本教材展开的。“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大纲的要求并熟悉掌握教材,这样能更好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与需要学习掌握的新知识、技能“有机”的进行整合。
(二)巧设任务,制订“整合式”教学计划
既然整合涉及到几个章节甚至整部教材,当然就更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周密、可行的教学计划。“整合式”教学计划是针对所整合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联的所学知识而设置的学习任务展开的。
学习任务的设置,是“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它的设置要足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有足够的可实践性的同时更要将教学内容贯穿其中。
(三)分层次形式教学
信息技术上机辅导教学,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普遍提高。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分层次教学手段,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更好地发挥潜能,老师应结合他们的实际设计合理的分层目标,既让优学生吃得饱,又让后进生吃得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找到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老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如在教学《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单元中,老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在文章中设计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计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以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既不同于学科课程,也不同于活动课程,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下面,我就从研究性学习自身特点的几个方面,说一说“整合式”教学模式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一)自主性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源于“整合式”教学模式的任务设置。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整合式”教学模式中,活动任务的设置基于社会实践、基于学生所学,大大提高了W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在设计创作中,学生主动探索并发现问题,这样会使得新授课程可以更顺利地被学生消化吸收乃至于利用和发展。
(二)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把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而在“整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从一开始接受任务进行设计直到最后对作品的自评、互评,无论是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还是对旧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以及对问题的探究和拓展等,都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的。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巩固、实践操作以及创新发展等计划也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
(三)问题性
首先,任务的设置本身就是面对学生群体的一个首要问题。其次,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设计的不同,每个人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如何用老师新授的知识、技能完成自己的创意,每个学生在制作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知识、技能,都会因完成自己的创意而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探究性
所有被动和主动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学生带着探究的态度去解决。尽管任务的设置是被动的,但任务的设置也是基于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出发的,因此,任务提出后的设计、计划、制作等就都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行为了。因为主动的设计和目的在前,因此所有的制作过程都是探究性的,都是要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五)实践性
在“整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领会任务“精神”之后,设计、计划在前,制作完成在后。也就是说,在“整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从一开始就是实践性的。设计自己的创意就是提出问题,而制作完成自己的创意则就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因此才会带有主动性地去学习新知识、技能,并结合所学,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再解决问题。
(六)开放性
一、 工作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提高语文教师们课堂教学能力。认真搞好教学研究,争取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取得进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继续强化协作精神、创建团结、和谐、充满创新与活力的教研组,争取在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相互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是每次听课后尽量多交换些缺点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二、 工作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语文功能。语文素质在人的全部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教育素质作用,自觉地承担起语文素质的培养功能,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人、会交际。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导学为主,以实践为主的思想。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念,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尽量摆脱“教本主义”的樊笼,开辟“学本主义”的天地。
2、学习教学大纲,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整体观念,立足本学年、瞻顾全学年。不仅要熟知本年段和整个学段教学目标,弄清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提高,贯穿于教学实践中,而且使学生学生明白《课标》的要求,使其在语文学习中自觉朝着《课标》规定的目标奋进。
3、强化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无论是教学多年的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a、 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
b、知识、技能及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具体落实;
c、 教法安排和语文实践活动及学法指导实在可行;
d、重、难点清楚,教学过程明晰;
e、 版书设计使用、清晰、明了。
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不原学,不勤学、不会学的观念”力求在40分钟内给学生具体、实惠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其次,训练要落实:
a、 教师要精心选择,组织训练题,做到每课有练习,单元有检测;
b、凡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必须做;
c、 所有训练教师都必须收、查、改、评,不得简单的公布答案了事;
d、加强阅读导引,切实提高能力。阅读教学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阅读方法的点拨,重视质疑、批判精神的倡导。
e、 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做好教案定期检查工作。
f、 高度重视研究课学习,无论是新分配的老师,还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新课改面前,要甘当小学生,潜心研究,相互学习,公开课教学就是一个很好交流的平台,本期在5、6周进行优质课评比。
三、 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各教师制定教学进度表,撰写教学计划,收交各类计划。
2、检查教案
3、召开家长会
四月份:
1、理论学习
2、期中考试
3、检查教案
4、校园读书活动
五月份:
检查教案
写字比赛
六月份:
检查教案
七月份:
1、各教师拟写教学总结、论文、案列
2、期末复习及考试
3、收交资料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能力;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60-02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实践意义的自然学科。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实验的特点,尤其注重受教育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及方法是生物教学的关键。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实践精神也有重要意义。
一、围绕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特点,开展兴趣教学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与逐步成熟的阶段,对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小学阶段过渡,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与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极易退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对生物学科的教学是不利的。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生物学科地位的重要方法之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还要坚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情与态度,使学生学用结合,发现生物学理论能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到一起,并且能合理而科学的解释生活中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有规律的课堂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吸取,开展实验课教学,突出课外科技活动结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实践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实验技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提高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思考
1.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中学生物教学的思维是上课的核心内容,训练逻辑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做到对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思考为基础,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包括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综合思维等的开发。学生是思维开发的受体,教师则是决定思维如何开发、怎样开发以及开发得怎样的主体因素。因此,课堂设问情境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启发具有引导性作用。设问需要技巧,反问逆向思维更能体现思维的特点,也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尝试不同方向研究与思考,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疑问的心理,提出合乎学生兴趣的问题,课中通过逐步引导把学生带入预设情境,慢慢延伸。在生物基础义务教育实施的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必须时刻进行反思、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思考能力,不断提高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活动具有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等特征,然而,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停留在娱乐性层面,难免又会陷于粗糙、肤浅、浮躁。将中学生物学科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与实践结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既可以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同时又可以解决课内教学内容枯燥的尴尬境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突破。因此课外建立生物合作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个体积极参与合作、各小组交流讨论、发现知识、巩固知识、总结知识规律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3.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所谓教学相长即主体与客体、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教学工作中,课堂学习的氛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持久的关键,学习气氛的浓厚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有良好而和谐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有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较有经验的中学生物教师,笔者认为刚开始从事教授生物教育教学的阶段,就应做好学期前准备工作,对所有教学对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包括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态度与看法、学习积极度、学习热情与学习方法等,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规律,探索课堂互动方法,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育质量。
4.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强调学生把握和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所采用概念水平的高低,个体知识认知学习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中学生物知识的内容也是十分紧密的,例如生物链的学习,动物由低等向高等分阶段性地进行演化的过程等,知识结构是分层次而逐步有规律进行延伸的。学生认知学习能力与学生思维习惯有关,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提醒他们了解自己的思考习惯,同时把抽象与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转化与内化,提高认知能力。
5.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中学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育是生物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对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及探索程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教学宗旨,从而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细胞如何以及怎样进行质壁分离章节,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探索是很有意义的。因此,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过冲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敦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弘扬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浅谈如何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学生主动参与性学习、课堂互动性、认知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法可知,从整体来说,要实现中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就要体现教师的睿智与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引导方法、更要强调课本知识内容与实验操作的结合,充分重视实践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具实效性,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一切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实施方法和过程都是以教师为授体的,这就要求中学生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增强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对学生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孟永红.浅议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特色教育[J].学周刊,2013,(30).
[2]柴秀霞.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学术研究2013,(3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36-02
众所周知,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特质上要呈现出探究性和生成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性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教学过程中的规定性、操控性“淹没了”探究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态,必须充分体现课程的探究性,并从“核心”“载体”“目的”和“尺度”4个维度得以拓展和实现。
一是核心――自主探究。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个体、小组、班集体亲力亲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体验、表现和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是载体――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学生的兴趣是探索活动的起点,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组织广泛、灵活、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开放式活动课程。
三是目的――创新发展。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通过运用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通过学习规则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运用概念与规则即运用科学知识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四是尺度――过程评价。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运用。因此,衡量评价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多元、立体的,以正面评价、积极鼓励为主,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
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成应该具有怎样的视域?即生成着眼怎样的主体?主体生成的价值取向又是怎样?这是生成性教学的本体性问题。作为一种教学观的生成性教学,它所着眼的生成是全面的生成: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和教师都得到生成,学生的生成又应是个体的全面素质生成和学生全员的生成。
一是学生“3个维度”的全面生成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追求学生的全面素质生成。这一“生成”的价值取向,建立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之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人的全面发展是追求的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我们的教学生成也无疑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是传授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和生活世界中感受自我生命的律动和成长的过程。叶澜教授指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缺陷。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目标,不只是知识的认知积累、技能的训练形成,还在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操、人文情怀得到陶冶培养和内化生成。教学生成旨在实现人的精神建构,教学中的精神建构,既是作为教学的本真性价值,同时也是教学生成最终所要达成的目的。
二是每个学生都获得生成与发展。这是坚持“全纳教育”和实现教育公平对学校课堂教学生成的要求。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促进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公平的进程。全纳教育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要关注所有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综合性实践教学的生成要求教师能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收获、学有生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就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三是教师自身在教学中的生成与发展。当代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性共育共生、互为互用的交往实践,也是教师和学生主体共同的生命成长历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应如此,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求教师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课堂教学也是一个教师不断进行创造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来看,生成性教学的生成取向应该是既着眼于学生的生成发展,又关注教师的自我生成,教师的生成与发展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