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法的定义

教学法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法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法的定义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茶馆式”教学 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92-01

80年代上海的教育家段力佩先生提出了“读读、议议、练

练、讲讲”的“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这种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它关注学生的生命体,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茶馆式”教学让学生先读,先练,先议,而教师的讲解则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的。这种教学的模式精髓就是“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种教学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在以学定教的空间内,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热点来学习。

郭沫若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中做出教师“教”的反应,真正服务于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呢?不妨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1 当学生质疑的时候,提醒其探讨的范围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使学生通窍,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学的基础进行有效施教。先学后教,即在课堂上教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学与尝试,暴露问题后,教师才给予点拨释疑,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作业。由于学生学在先,学后发现问题,感到困惑,这样学生可以带着目标,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其求知内驱力明显增强。

在学生自行质疑、产生问题的时候,我们作为教者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探讨的范围,比如学习《秦兵马俑》时,有学生质疑:秦兵马俑的规模究竟有多大?秦兵马俑的类型有哪些?具有怎样的特点?就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些相关的中心语和提示语,找到学习秦兵马俑规模的内容在第二自然段,学秦兵马俑类型的内容在第三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之间,这样学生把研究的眼光聚焦在这些特定的段落,就不至于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从而真正高效收获学习的成果。

2 当学生自学的时候,提出学习的目标

学生“先学”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设定的。教师的教就是要做到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每当学生进入一个自学的环节时,老师就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条件和水平提出一些他们通过努力可以达成认识的目标和要求。比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探讨三棵名松的奇特时,先让学生自读,老师有意识地提出第一个要求:这个段落写了几棵黄山名松?圈圈画画找出来。这样使学生的初次学习就锁定了明确的内容,也巧妙地不着痕迹地揭示了层次。

当第二次学生自学的时候,老师又提出了一个自学要求:用横线、曲线、虚线分别画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内容。这样学生的自学真正落实到了几个层次的具体语句中。然后老师就具体引导学生抓住一些语句和字词感悟学习迎客松的内容。

当第三次学生开始对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内容进行自学时,老师又提出了比先前更高层次的自学要求。

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一步步把学生引向文本深处,学生的感悟也一步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因为有了目标可循,有了要求可做,所以不至于在盲目中浪费时间,真正实现了高效教学。

3 当学生探究的时候,提供选择的途径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必须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

指导学生会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有一定的路径指向的。比如在教学《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内容时,老师不是盲目地放手让学生进行随意的形式化的自学,而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条进入的路径:“孩子们,请注意这一段中的一些数字。”这一个小小的提示点醒了学生,他们就找到了一条比较快捷而可行的路径,从这些数字着手加以感悟,学习就水到渠成了。低年级开始有了明确的路径指向,慢慢地就会在日后的学习中自寻出路了。

4 当学生尝试的时候,提供灵便的方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掌握学法的过程,教师应通过示范引路使学生自悟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见缝插针,随时渗透。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

5 当学生发现的时候,提炼有效的总结

学生自学必然会有他们独到的发现。这时老师的义务就是及时引导点拨,帮助他们提炼,进行有效的总结。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无定法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209-01

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教学领域的不断研究与创新,加之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过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因过度地对个性、创新的追求,片面理解“教无定法”,形成了不利的教学局面。究其原因,是对“教无定法”的错误理解造成的。

一、“教无定法”的含义

对于“教无定法”的理解,我们很多人都会单纯地理解为“教无定法”就是教学无法。然而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

“教无定法”绝不是“没有法”,更不是“不用法”,而是“不拘成法”,可以“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法”。教学的“艺术性”并非意味着教学时没有原则可循,而是减少对规约性教学准则的依赖去理解实务的脉络,在规范性的原则中去寻求“恰到好处”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学的艺术性展现在重视差异、欣赏过程经验、随机应变、开发可能性、寻求方法与内容的恰到好处(周淑卿在《从课程政策到教学转化――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中谈到),这才是“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

二、“教无定法”――教学中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师熟练地运用教学技能、技巧,按照教学法则要求进行的一种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是集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于一体的。

(一)教学需要适当的个人教学风格

由于教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专业素养、理想追求。对于教师而言,即使相同的学科甚至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教学个性;即使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特性。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极大可塑性,所以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年龄特征,恰当地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教学是不可以复制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艺术创造的成分,包含着随机应变的艺术成分:偶然性、不确定性、随机性、多样性,这些都是教学艺术性的表现。

(二)教学以“自由境界”为极致

教学严格的说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或者说首先是技术,终极是艺术。课堂教学是从技术开始的,逐渐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向艺术,它以技术做基础,以艺术为巅峰。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是一个由技术、技能到技艺的过程。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学技术、技能、技艺在实践中的应用、发挥、创造和升华。在技术境界,教学依据而行,“按部就班”,按照教案进行教学。在技艺境界,教学需要融会贯通,灵活自如地选择运用,能够随机应变。到了艺术境界,就是一种“自由境界”,达到我们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富有教学机智和灵性。

所谓教学的艺术性,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

(三)教学需要突破、创新与超越

在教学中,教学的艺术性表现在高超的教师绝不会墨守成规,而是主动寻求教学上的不断突破与创新。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是一种再创造,一种创新,它是继承过去的教学模式,向未来发生质的飞跃的过程。俗话说,一级教师会教,二级教师会讲。一个教师需要不断地吸纳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融化凝结创建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也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

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定法”,是一个漫长的境界提升过程。书法家信笔挥毫,写无定法,是因为他走过了一丝不苟的“入帖”过程,走过了博采众长的“出帖”过程,走过了提炼感悟的“创造”过程。如果一开始学书法,就信马由缰地随手涂鸦,那是永远也成不了书法家的。

从教学发展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科学――艺术(两个“艺术”的内涵不一样)的过程。从原始的第一次教学出现开始,到人们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总结规律,再到对教学因时、因地、因人的教学创新,所以真正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是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无定法”以“有法”为基础。我们要坚持遵循教学基础规律方法,灵活掌握运用规律方法,善于总结成功规律方法,积极探索创新规律方法。

【参考文献】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白蛋白类 干化学法 溴甲酚绿法

材料与方法

仪器:HITACHI 7080(日本)及VITROS 250(美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临床样本:48份来自甘肃省中医院检验科健康体检样本,无溶血、无脂浊、肝素钠抗凝。

白蛋白试剂及定标液:HITACHI7080应用郎道公司提供的白蛋白试剂(批号:0505004),定标液为RANDOX公司提供的Cfas校准批号:357UN;干化学法所用试剂定标液为美国VITROS公司生产,批号为09287441。

质控品:由RANDOX公司提供的As―sayed human 8era level I和levelⅡ质控品,批号分别为2350和2352。

测定及分析方法:①溴甲酚绿法(X)在HITACHI 7080上测定;干化学法(Y)在VITROS 250上测定。②每天选取8份临床病人样本,分别用2种方法按顺序18进行样本测定,再按相反顺序81重复测定。③记录测定结果(xij和Yij),计算每个样本测定结果的均值(Xi和Yi)。样本重复测定值间差值的绝对值(DXi和Dyi)及用2种方法测定结果均值间的差值(Yi―xi)。④以Ⅵ对xi做散点图。⑤以Yj-Xi对xi做偏差图。⑤目测离群点。计算样本重复测定值间差值(DXi和Dyi)的平均数。计算2种方法测定结果均值间差值(Yi―xi)的平均数。判断:超出上述平均数4倍时,检验结果视为无效。可用EP9-A数据软件进行处理。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然性;学生主体;椭圆定义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主编寄语”中明确说明: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数学.南京大学的郑毓信教授在《关于“问题解决”的再思考》中也提出:只有通过深入地揭示隐藏在具体数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也才能使学生真正看到思维方法的力量,这样才不会变成一门纸上谈兵、借题发挥的空洞“学问”.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突出知识产生的自然性与合理性.

下面,笔者以椭圆定义的发现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老教材中,课本先以情景方式举出了行星运行轨道、汽车油罐等相关椭圆的例子,然后用绳子画椭圆,再由画法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在现在的课本中,直接给出了椭圆的画法和定义.不管是老教材还是新课本,这种知识的传授都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建构”.让学生迷惑的是,这一画法是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会想到这种画法?椭圆的定义来得非常“空洞”.当学生离开课本后,不能真正得到其本质的东西,让学生感到这一概念来得极其的“不自然”,有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该节内容作了重新处理.先让学生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1:将一个球体置于桌面上,用一束光线斜射(即不垂直于桌面)在球体上,观察球体在桌面上形成的影子.(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感性认识)

实验2:在圆锥中,用不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观察所得的截面.(该截面即为椭圆,让学生能够进行感知)

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教材中关于椭圆的定义,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图,作圆锥的斜截面及两个内切球O1和O2,两球在截面的两侧和截面相切,其切点分别为F1和F2.在椭圆上任取一点P,圆锥的母线SP(S为圆锥顶点)与两球分别切于点T和R.显然TR是两球的公切线,其长为定值.于是有:

|PF1|+|PF2|=|PT|+|PR|=|TR|=|AB|=2a.(定值)

由此得出教材上的椭圆定义:“平面上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该定长大于两定点本身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得出这一本质定义后,自然就是一些相关问题(如让学生动手实践画图过程,探讨定长等于或小于两定点本身的距离时其点的轨迹等)和求椭圆标准方程的内容,在此不用赘述了.

通过上述分析,让学生对椭圆的认识从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椭圆是在现实中被发现后,通过分析才得出其严谨的数学定义,学生对椭圆的概念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笔者在对本节的教学实践中,所收到的教学效果与之前的收效相比,的确大不一样,这可以通过学生获取新知识时的那种兴奋和愉悦完全感知得到.

数学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来得“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则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而且耐人寻味.

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究逻辑推理,要给学生“讲道理”,而不能“凭空”得出.要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求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二册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教学法的定义范文第5篇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难免有无趣之感。因此,针对计算教学中最难的“退位和连续退位减法”内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算理的理解上。

案例:

(一)

师(出示主题图,如下):根据主题图,谁能列出算式?(生列出算式:215-93)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大胆试试看!(学生先在自备本上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算出正确结果,但有少数学生得到的结果为222)

师:十位是多少减多少?差的百位上是几?(生答略)

师(用计数器拨珠演示计算过程):想一想,十位上怎样减呢?不够减怎么办?百位上还剩几颗珠子?(让学生看清十位不够减,找百位,百位上的2退1只能是1)

学生在计数器的帮助下,理解了退位减法的算理。

(二)

师(出示第二道习题,如下图):你能帮大象算出它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吗?动笔算算看!(学生尝试计算)

师:你们有没有遇到困难?发现了什么?

生1(迟疑):我发现610-375,不仅个位不够减,十位也不够减。

师:是的,这就是连续退位减法。我们一起请计算器来帮忙吧!(先引导学生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然后让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竖式)

这时,我发现有少数几个学生发生错误,于是又找了几个学生分别说说个位、十位是怎么减的,并让发生错误的学生改正过来。

(三)

接下来,我出示三道竖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发现只有几个学生发生错误。我想,学生计算粗心总是难免的,只要以后加强练习就能提高正确率了。就这样,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从学生的计算结果和计算思路来看,都可以说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基本上理解了算理,掌握了三位数的退位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

午间短课,我来到教室,在黑板上写了四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十分钟时间内完成。时间到了,居然还有6个学生没有完成。批改下来,学生的错误层出不穷,全对的只有10人。于是我让学生订正,其中一个学生订正了三次,最后流着眼泪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做。”这句话,给了我当头一棒:原来顺畅的教学背后,学生出现错误并不是我以为的粗心,而是不会做。

反思:

1.理解背后,应紧跟巩固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基于这一教学理念,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在认知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计数器的操作演示,学生明白了退位减法的算理。但是,新知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由“退位减”到“连续退位减”又是知识飞跃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在没有得到及时巩固训练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错误背后,应寻找原因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他们总结计算经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教师经常会把学生的错误简单化,只要是计算出错的,都统一贯上一个名字——“粗心”。学生计算出现错误真的都是因为粗心吗?案例中的学生就给了我们教师很好的范例,此时学生的错误就不是因为粗心造成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错题追根究底,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3.练习背后,应紧跟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