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质量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概念 导入 理解 巩固 教学质量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应,是学习理论和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奠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如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备条件。
一、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概念的导入
科学,有效,合理地导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关键。这一环节的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好与坏,以及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是重视解题教学而轻视概念教学,导致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含糊不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世纪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力争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导入新概念时教师应阐述清楚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2.导入新概念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现状,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生活素材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务必要把要先教的新概念和已学过的旧概念进行必要的对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过渡衔接。
二、理解概念的本质
理解概念的本质,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入手,还要根据概念的不同定义形式,采取不同的剖析方法。
1.对于采用描述方式定义的概念,要结合典型例子,注意描述语言的科学性。描述语言要准确精炼,不能产生歧义,例如:“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可以得出结论: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2.对于以类比方式给出的概念,通常是通过比较来明确概念的含义。例如讲线段,射线,直线这三个概念时,就要逐个加以区分。线段: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3.对于以判断方式给出的概念,通常是列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判断。例如: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可举出例子1+5=6和2x-3>7.前者虽然是等式,但不含未知数;后者虽含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按照方程的定义很容易判断出上述两个式子都不是方程。
三、教学中注意加强概念的巩固
巩固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帮助学生对所学概念加以巩固。学生只有把自己所学的概念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算是达到了最终的学习目的。
1.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辨析类题目让学
生通过反复比较来明确概念的含义。
2. 对于约束条件多的概念,教师必须充分提示概念中的关键词的真正含义,揭示概念间的关系,把他与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放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去,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区分,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概念是有很大帮助的。
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自身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养性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武术在体育事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和有效的开发,自身的重要作用没能体现出来,大多数学生对武术运动的本质不能深入了解,加上武术教学的内容与组织方法存在着不当的情况,导致学生失去了武术学习的兴趣,影响了武术教学的质量。所以如何促进武术教学改革,将素质教育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素质教育与高校武术教学
1.1 素质教学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全新教育观念的体现。根据相关的教育方针要求,应该对受教育者和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教育,促进体育技能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本性得到完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整体功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适应了当前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实质内容。
1.2 素质教育与高校武术教学的关系
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武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易学、哲学、美学和文化观念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增强学生的防卫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和精神要素的培养,充分的体现出了武术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智慧和体育运动方法,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通过对这些科学内涵的深入挖掘,可以加深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在武术活动的轻松气氛中提高科学文化的素质。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对传统武术养生和保健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丰富了体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
2 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教学形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教学目标上,武术教育的内容过分的强调技术性,要求学生对相关的技能进行掌握,忽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和武术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武术素养不能够得到提升。在当前的武术教学形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无法打破单一的行政班授课制,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学生的学习意愿发生相互背离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明确教学的内容,只是一味的去适应教材的内容,不能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教学手段存在单一和守旧的情况,没能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另外,在考核评价上,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的评价,学生无法明确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前的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完善,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对武术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全面素质为主要的教育核心,改变教学的方法,充实武术教学的内容,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
3 素质教育理念中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
3.1 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
在促进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转变教学的观念。高校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应该以培养目标为主线,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中心,与社会的用人需求相结合,锻炼学生的身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理论基础,以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我国教育部门对武术的教学方法做出了相关的规定,提出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学生的锻炼方法和攻防方法,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3]。
3.2 完善武术教学课程设置
要想促进武术教学的良好发展,应该以高校武术教学为主要目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确立武术课程教学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在武术教材的内容编写上,应该与武术教学的内容相适应,以便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适应能力。由于当前的武术教学存在着内容枯燥乏味的现状,高校应该合理的进行教材的选择,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技术性和实用性的功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武术动作的技术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防卫能力,锻炼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4]。
3.3 武术教学模式应更具针对性
武术教学模式在设置上应该充分体现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的完善性,要与相关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应的教学模式。由于武术运动自身存在着基本功难练和动作套路复杂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的形式。依照教学对象和教材性质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做实验的形式来判断教学模式的合理合法性。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使高校武术学科得到快速的发展[5]。
3.4 运用多样化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是教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高校武术教师应该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将评价制度与教学理念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中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未来的武术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承认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在评价形式上,采取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武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改革的内容必须要顺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趋势,对武术教学的套路和方法进行改革,强调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武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武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拓宽教学的思路,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便起到良好的健身和娱乐效果,有利于学生自觉的参与武术锻炼,形成终身锻炼武术的好习惯,使武术的理论知识成为促进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的必备素质。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 质量 评价
分类号G760
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益问题虽日益受到重视,但保障特殊幼儿的入园机会以及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目前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作者认为,在目前考虑学前教育立法之际,应该同步考虑如何保障适龄特殊幼儿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其中,切实之举是探索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并把其整合进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之中。这对待案的《学前教育法》不仅是有益且必要的补充,也是改变全国特殊幼儿命运的重要机遇。对普通幼儿园而言,开展融合教育实践这样的压力也会转变为进一步改进观念、提升质量的动力。
1 普通学前教育对质量的界定、解析和评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学前教育质量及其评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且成果颇丰。就托幼机构教育而言,“质量”主要指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国内外幼儿教育专家对质量的共识是:评价学前教育质量应侧重于对过程性质量的评估。但毋庸置疑,结构性质量与过程性质量不是割裂而是相互发生作用的;某些结构性质量,尤其是班级空间格局、区角规划和材料提供对过程性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用总体环境质量可以更贴切地表述学前教育质量的内涵。Harms等(2005)编制的《幼儿学习环境评估量表(修订版)》(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Revised,ECERS—R)是体现这一理念最具代表性的产物。ECERS—R包含七个子量表,即从空间与设施、日常照顾、语言—推理、活动、互动、作息结构、对家长和教师的支持等七个维度对幼儿的学习环境(主要是班级)的质量进行评价。ECERS—R的判断标准包括:选择性、独立性、自由创造、多样化、计划性、积极氛围、监督管理和成人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自1970年代起,美国在几项全国性长期研究中均应用了ECERS或ECERS—R作为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最权威的评估,可以说,ECERS—R是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之一,
国际幼儿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基本公认,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Children,NAEYC)推广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最确切地代表了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内涵。DAP背后所支持的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及杜威等所倡导的建构主义教育方式。NAEYC倡导DAP的原因主要是想避免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进入“拔苗助长”(即小学化教育倾向)的误区,一味强调帮助幼儿发展基础学科的各项技能。相反,DAP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适宜环境让幼儿发挥“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鼓励其主动参与游戏活动,让他们能自然地培养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健康、坚实的基础。但是,Copple和Bredekamp也补充说明:DAP并不意味着“集体教学”和“基础学科教学”就是错误,或所有的游戏和活动都必需由幼儿主动发起的;DAP也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方法,相反,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facilitator)。优秀的幼儿教师的最大特点是“有意识性”(intentional),即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和文化背景等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教室布置、区角规划、材料投放;选择主题和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选择如何、何时与幼儿互动——交流信息、提问、纠正或提供反馈意见等_2 J。值得一提的是,ECERS—R所代表的质量概念与DAP关于高质量的定义完全吻合,因此得到了众多幼儿教育专家的认同和推广。
2 学前特殊教育对质量的界定和评估
与普通学前教育相比,有关什么是高质量的学前特殊教育(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ECSE)及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与内容的探讨较少,相关研究亦显贫乏。主要原因是影响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较少。其中,斯金纳和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班杜拉的认知一行为理论对学前特殊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育实践影响最深,具体体现在学前特殊教育强调个体化的干预和评估,并且不断检验干预的效果。其次,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最能解释支持或影响特殊幼儿是否有效地接受各项教育服务的不同因素及其关联性。因此,学前特殊教育强调家长在幼儿评估和干预中的参与以及对家长的培训和支持;注重相关服务人员的专业交流和协作;重视幼小衔接问题。此外,学前特殊教育也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鼓励特殊幼儿通过积极发起游戏活动、有意识地参与活动并与同伴的互动来促进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发展适宜性教育也适用于特殊幼儿教育。因此,学前特殊教育的服务项目繁多、内容广泛(如游戏治疗、行为分析治疗、职业治疗)、形式多样化(家庭为主的、机构为主的、普通或特殊幼儿园为主的),强调个别化目标的实现,以及通过支持家庭和维护家庭利益来促进特殊幼儿的发展。
通常,对学前特殊教育服务质量评估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法律(如《特殊儿童教育法》,即IDEA)已规定的实施细则上。但这些细则往往强调是结构性质量,而非过程性质量。从过程性质量的角度而言,最具权威的标准来源于全美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于2005年推广的“有效实践”(Recommended Practices)。“有效实践”总共有240条标准,包含五大领域:评估、儿童为中心的实践、家庭为基准的实践、跨学科的服务模式和科技实践。“有效实践”验证了影响学前特殊教育理论的实践效果。有些主要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引导的实践,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如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nt)、强化(Reinforcement)以及以同伴为中介的策略(Peer—mediated Strategy)等;有些则以理论为主要支持,实证研究较少,但是在实践中一般得到一致的认可(如,合作教学、对家长的支持等)。但总体而言,针对这些实践并无相关的质量评估工具和方法,相关的质量研究也未曾查到。
3 学前融合教育的定义及其对质量的新挑战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提倡学前融合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进入普通托幼机构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幼儿人数不断增长。最终,随着各国政府支持融合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学前普教和特教开始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解答什么是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文献常使用“全纳教育”来指称融合教育。两者区别是:前者作为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强调不管特殊幼儿的残障程度如何都应进入普通幼儿园,在任何时段都与普通幼儿一起参与任何活动。而后者则允许根据特殊幼儿的情况,通过各种灵活形式使其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包括半日融合半日个别化指导,幼儿园以外的专业康复机构训练与幼儿园融合相结合,或者反融合,即普通班幼儿到资源教室与特殊幼儿一起进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因此,融合教育的说法更符合中国国情。
随着探讨的深入,学者和家长们提出了一系列关心的问题:(1)如何能确保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同时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2)是否使特殊幼儿进入高质量的普通幼儿园便能确保他/她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3)针对不同特征和需求的特殊幼儿,其教育质量指标是否相同?专家们普遍认为:普通幼儿教育的质量指标和发展适宜性教育同样适用于特殊幼儿教育,它也是融合教育的基础条件。基于普通学前教育与学前特殊教育存在很多共性,许多专家积极倡导两大课程的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其可行性。
但是,学前特殊教育和普通学前教育在核心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上的确不同。单纯地发展适宜性教育(DAP)无法完全满足特殊幼儿的教育需求。首先,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学前特殊教育认为需要对特殊幼儿的缺陷进行预防性的干预(即积极地预防因已存缺陷造成的对其它领域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弥补性的补救。因此,个体化的、目标导向的、系统化的干预是它的核心特点;而且,普遍认为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相反,DAP强调的是幼儿自发的、兴趣为导向的、游戏为主的建构主义式教育。虽然,DAP也强调个体适宜性教育,但是它的含义仅指灵活安排环境、材料、课程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由此可见,尽管DAP强调的个体适宜性为融合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它的个体化含义还很模糊,这与学前特殊教育中的个别化教育还是有区别。后者需要通过对个体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优势做综合性评估,然后再确定符合其需要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情境等。而且,评估要求是多元化的和跨领域的团队合作形式,并须定期执行来检验干预的效果,以便随时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其次,从教学方法而言,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具备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性(efficiency)、功能性(func—tional)、规范化(normalized),即干预方法能使幼儿有效地习得技能,能有效率地使用干预方法,习得的技能便于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运用,并且,干预方法的选择以接近普通自然的方式为导向。由此可见“个别化”是融合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能否处理好这个核心问题是确保不同的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园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关键所在。
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融合教育并非简单指特殊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的班级中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反之,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和相关服务支持来体现的。但是,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教育环境中所需的相关服务的概念和质量指标的解析相当欠缺。更重要的是,这些质量指标和服务概念如何在普通幼儿园教育中具体展现,又该如何有效地评价其融合教育实践的质量水平?长期以来,大家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这对推广本来就错综复杂的融合教育服务体系和其质量提升都带来了困难。因此,对融合教育作出完整的定义用以引导质量界定和评估工作是极其必要的。
自IDEA2004颁布后,美国学前特殊教育出现了以幼儿发展和学业成就为导向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促使美国学前普教和特教开始联手制定融合教育的定义和质量标准,以避免实践工作者进入误区。终于,在2009年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DEC)和全儿教育协会(NAEYC)联合发表了关于早期融合教育的立场声明:“早期融合教育包含了一系列的价值观、政策与教育实践,以支持每位婴幼儿及其家庭,无论其能力如何,都能作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完整一员,广泛参与各种活动和情境。
同时,此声明强调了从以下三方面来判断融合教育效果的理想性:第一,特殊幼儿、教师和家长具备归属感和成员权利;第二,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和友谊;第三,最大程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该文进一步指出以下三大特征可用来衡量特殊幼儿是否享受到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第一,可接近性,即特殊儿童能够自由地使用她/他的教育环境和环境中的各项设施和活动。第二,参与度,即环境和活动的设计能保证特殊儿童有意义地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第三,支持性,即建构一个完整的支持系统,以实现以下目的:(1)培养和促进教师和家长的专业能力;(2)出台合理的政策和资源保证措施,以促进家园合作和专业人士协作;(3)构架多种特殊儿童服务模式并提高相关服务人员专业水平。
的确,此定义反映了学前教育与学前特殊教育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累积的对有质量的融合教育的共识。它为实施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让专家们看到了目前所有的质量标准不足以合理地评估学前融合教育。因为学前融合教育代表了广泛、复杂的实践系统,导致幼儿教师和专家们均缺乏对服务质量内容的共识。其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如何确保个体化的干预和发展目标在普通教育服务体系中发挥最大化利益。这个矛盾可能会因为中国的国情(如班额大和集体教学)而变得更加突出。
4 中国文化情境下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构想
目前在中国,特殊幼儿连入园都困难重重,何来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之谈?撇开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与落实不谈,我们的具体困难有:(1)班级规模大;(2)集体活动过多,缺乏对个别儿童的关注和支持;(3)普通教师缺乏融合教育的经验和方法;(4)专业教师缺乏,也没有相应的职称系列;(5)特殊设备缺乏;(6)没有适合特殊儿童的课程和评估工具;(7)政府虽重视但资金投入和具体实施计划不到位;(8)没有相关支持和服务等等。普通幼儿园即使接受了融合教育的价值观,学习了融合教育的方法,也无法有效地推动和确保特殊幼儿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因此,即使特殊幼儿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种种途径而进入高质量的普通幼儿园,也往往只能得到低质量的学前教育。
重重困难恰恰折射出对实施融合教育和理论创新的极度渴求。国内长期以来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定义、评估和指导中并没有包含特殊幼儿的需要。在这个讲究评价的教育时代,最能影响幼儿园定位和教师行为的,无疑是对其进行的评价的导向、内容和指标。由此可见,对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进行界定并制定相关评估标准意义重大。作者认为,推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探索中国文化情境下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理论基础,并且把这些内容体现在质量评估项目中,通过教育评估来促进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并逐渐丰富实施融合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内容。为此,在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以及国内融合教育的初步探索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中国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雏构如下。
第一,质量的前提条件:融合教育源自教育公平的思想,即保障所有儿童的基本教育权。作为基础教育重要部分的学前教育,它的基本教育权利包含个体适宜性、文化适宜性和发展适宜性的要求。同时,它还包含避免社会性排斥要求。学前融合教育是一种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政策和实践。认同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首先须肯定的是它的价值观,其次才是它的实践方法和有效性。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代教育改革的走向(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证明这一前提是正确的和坚实的。
第二,质量因素关系结构: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反应出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因素。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模型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框架。根据这一模型,特殊幼儿在融合教育中的体验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融合策略实施(Microsystem),家庭观点(Mesosystem),社会政策(Exosvstem)以及社区和文化(Macrosystem)。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相互牵制,动态地影响特殊幼儿的受教育质量。同样,在中国要实现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需要动员全社会,建构起一整套的教育服务体系和支持系统。
第三,质量方向和定位: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和全儿教育协会于2009年对融合教育和相关特征(即可接近性、参与度和支持系统)的定义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实施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明确指出了质量的方向和定位。
第四,质量关键内容: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育过程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和成人的互动质量,以及相关的针对特殊幼儿的教育策略和支持系统的有效落实。在此理念指导下,来自其它国家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效率性、功能性和普遍性均有待进一步的化验证。幼教专家和教师们须不断研发促进特殊幼儿交流、参与的教学策略和适合国情的相关支持系统。
第五,质量关键难点:如何平衡参与普通幼儿班级的教育和个体化教育的最大程度实现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中国的国情下,如何协调和平衡两者的冲突,需要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明确。
参考文献
1 BHanns T,Clifford R M,Cryer D.Early childhood en—vlronment rating scale—revised edi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5.
关键词: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会计学》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等,都对专业后续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以图获得有益的教学信息,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会计学》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最为典型的概念如“核算”,学生通常将“核算”理解为计算,认为会计核算就是将会计成本分步骤计算出来,这是典型的概念理解不准确、不全面的现象。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过于机械,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内涵,导致概念理解的准确性不高。如,对“流动资产”概念的理解,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能机械地理解概念,对哪些资产应纳入“流动资产”的范畴、哪些资产不属于“流动资产”等没有全面把握,造成概念理解混淆。
2、对会计业务流程的把握不全面。在《会计学》课程结构布局中,关于会计核算流程的讲解,通常放在后面的章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在讲解会计基础性概念及会计核算工具等内容之后,才涉及会计业务流程等内容的讲解。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章节内容在会计核算流程中的位置、作用等没有全面理解,导致思维混乱。许多学生以独立章节思路来理解各个知识点,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没有提高理解的难度和深度,容易出现结构性逻辑混乱等现象。
3、对具体会计核算业务的把握不到位。对刚开始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要准确理解会计核算内涵,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一些具体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其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存在会计科目的记忆不完整、会计科目运用准确性不高、会计科目借贷规则的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应记入借方的科目被放在贷方,应记入贷方的科目记入了借方等现象。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准确理解会计科目,导致会计科目运用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造成学生《会计学》课程学习质量不高的原因
1、部分概念过于抽象。在《会计学》课程中,部分概念过于抽象导致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一些课本在解释概念时,常用较为专业的会计术语,导致学生自学难度较大。由于学生尚未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而对概念的理解容易出现理解不全面、不准确,甚至出现理解错误的现象。如,“会计要素”概念的解释就较为专业,课本常用对象概念来解释要素内涵。学生对对象概念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对要素概念的理解也不充分。此外,一些概念的表达不充分,没有直观的图像来表达等,也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2、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结构的能力有待加强。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对独立章节的理解较为充分,但对知识结构的掌握不全面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还没有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对知识结构的构造等还不清晰。因而,容易出现学生对独立章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中的位置、作用不清等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需要不同章节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时,学生的反应能力较差,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迷茫的现象。此外,学生容易出现知识点灵活运用不足的现象。在一些知识点的学习时,对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熟悉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并学会灵活运用,来提高理解的质量。然而,由于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没有完全把握,容易导致出现理解难度较大的现象。
3、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安排在概念讲解的时间较长。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采用丰富多彩的图形资料来表达,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对概念的理解也有所提高。此外,相对于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较为充分;而采用单一讲授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有限。这说明教学方法选择及组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较为直接。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接受能力较强,对单纯讲授的接受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教学信息资源,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提高《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1、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会计学》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采用具有直观感觉优势的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案例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判断是否适合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讲解。对于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知识,合理组织案例内容,能带来直观的效果;对于不适合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内容,若强制使用案例教学方法,通常达不到需要的教学效果。在组织案例内容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分析思路,按照逻辑结构的先后顺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保证备课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背景进行讲解,能提高理解的深度。由于学生了解案例发生所面临的特定税法环境,对案例的流程有全面了解,因而能提有效高案例分析的全面性。如,有些教材在处理会计核算业务时,将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同时纳入教材,对学生的税法知识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税法背景进行简单讲解,能辨析税法差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对案例内容进行专业处理时,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特点来判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有效手段。对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2、加强课堂实际操作和辨析,提高师生互动能力。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表明,实际操作对记忆的刺激作用较强,记忆效果也较明显。学生除了直接感知教学内容之外,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流程等都有直观认识。根据《会计学》课程的特点,适当安排课堂实际操作内容,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在《会计学》课程中,关于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核算业务等内容,均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教学方式来实现。特别是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内容,其可行性操作较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准确理解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填写要素,理解其填写规则。对于填写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要素,能及时改错,印象较为深刻;对于操作流程规范等,能理解其顺序;对于填写错误等问题,能采取正确的会计方法给予更正等。由于课堂操作具有直观优点,因而学生的接受程度较高。此外,采用课堂讨论等方式,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讨论时,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要预先告知学生讨论的内容,要告知学生资料搜寻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保证课堂讨论质量。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保证课堂讨论在合理范围之内展开,避免由于讨论内容的无约束性,导致内容偏离主体的现象。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明显错误,要及时更正,避免出现误导行为。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梳理逻辑思路,为今后的讨论活动提供可借鉴资料。
3、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教学实践是《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目前,《会计学》课程可供教学实践的基地较多,如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委派中心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在会计实践过程中,明确实践的重点,是决定实践效果的关键。对于刚接触会计内容的学生而言,直观接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能产生直接的视觉效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接触不同单位的会计凭证,了解其具体处理方法,能提高认识。此外,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感知会计工作氛围,全面了解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对其操作规范等都有直接影响。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对学习的目标及学习重点等都有重新认识,对学生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引导教学实践活动时,一定要协调好教学内容对接关系。要解决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要保证实践活动满足课堂教学需要,避免出现教学实践冲击教学活动的现象。对于过分偏重教学实践活动,或过分偏重课堂教学的行为,都应尽量避免。
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直接认识,以辩论分析方法来加强理解深度,以实践操作方法来提高学生业务处理能力等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李峰.英国格拉摩根大学会计教育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0.
开设体育课程除了能增强学生的体魄以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这非常符合我国当下对培养综合人才的要求。因此,当下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体育教育,为培养综合性人才而努力。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强化体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1.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概念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已经深化到各个学校中的今天,依旧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体育教学观念还是秉持着传统的思想,并未做到科学化、现代化。因此,进行强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调整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是其中一项。体育教学理念就相当于体育教学的方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促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仅仅局限一门课程中,而是从增强学生体魄出发,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认真对待体育教学无论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还是领导都未能够做到认真对待体育这门课程。几乎很少有领导层在会议桌上就体育教学相关内容进行深刻的讨论,也很少有体育教师就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行深刻的思考,也很少有同学努力认真的进行体育项目训练。总体来说,体育教学未能得到认真对待。而笔者认为提高体育教学很简单,只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认真对待体育这门课程,加强体育课程的重视,体育教学质量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3.加强体育课堂管理相对于其他教学课程来说,体育课堂教学过于混乱,教学组织过于自由,整个课堂状况可以用“松散”来形容。此种状态当然不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要想改善目前高职院徐奥体育教学质量就需要加强体育课堂管理。加强高职院校体育课堂管理的具体内容是要求学生参与到各种体育项目中,杜绝自由活动行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项目;制定明确的体育课堂要求,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自由”的活动而非松散活动。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