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迅速发展,在我国的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交通运输管理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实现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发展。
1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的范围
交通运输的管理内容有很多,针对不同的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全面的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例如,信息技术可以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车辆收费系统、车辆导航系统、智能警察、调度系统和交通事故处理系统中应用,发挥有效的作用,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1.1 信息技术在车辆调度中的应用
车辆调度是交通运输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运输的管理中,是一项比较困难的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运输工具数量的增加,为交通运输的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交通运输中的通讯联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是交通运输车辆调度管理中有效的信息传递方法。信息技术在车辆调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之间通讯,已经从仅仅是提供听觉信息的语音传输逐渐实现可以提供视觉信息的信息传输。例如,信息技术中的交通运输车辆调度,可以直接对交通运输的车辆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综合考虑之后,向不同的交通运输部门传递调度信息。
1.2 信息技术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应用
交通运输的管理过程中,对交通事故的处理管理十分重要,是维持交通运输秩序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交通运输工具。因此,我国的交通拥堵状况比较严重。当某一时间段内,在一条道路中行驶的交通运输车辆过多的时候,或者交通信号灯发生故障的时候,就会容易造成交通运输事故。我国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需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加强对交通事故的管理。信息技术在交通事故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行实验模拟,结合在事故现场所勘查到的资料,实现对交通事故的处理,可以提高交通事故处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的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保证交通运输的有效管理,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但是,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信息技术考核制度、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不足等。
2.1 缺乏完善的信息技术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建立信息化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但是,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考核机制,不能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良好效果。例如,一些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虽然在交通运输的管理过程中,实现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却没有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考核中。交通运输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发挥的应用效果。
2.2 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在交通运输的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但是一些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投入的信息设备比较落后或者设备老化,在基层工作中网络的接入量比较差,设备的故障维护条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交通运输的信息化管理。
3 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信息化认识
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考核制度,实现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适应更多的交通运输管理要求。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例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可以建立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及时的解决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保证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顺利应用,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实现交通运输的管理和信息化发展。
3.2 实现多元化发展
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发挥交通行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为交通运输的管理提供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发展模式。为了适应日益增加的交通运输管理要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结合不同方面的交通运输管理内容和要求,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提供良好的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在很多的领域都实现了智能化发展。在交通运输的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的智能化发展。例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在应用RFID技术,实现对交通的智能管理,应用ITS技术,实现对运输的智能管理。
3.3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的基础工作
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交通运输管理的技术革新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实现信息化发展,不仅仅是在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要转变交通运输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从基础工作中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对交通运输的管理。
4 总结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交通运输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交通运输的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为交通运输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磊.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7,31(21):133-135.
[2]徐丽敏.浅谈加快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大观周刊,2012, 36(22):14-15.
【关键词】运筹学;交通运输管理;实际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运筹学作为一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学科,已经渗入到了很多领域上,尤其是在农业、工业和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在进行运筹学的教学中,虽然它属于软科学的中的一种,只是通过理论知识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它存在比较强的逻辑思维,在人们学习形成了很大的阻碍。运筹学是系统工程学和现代管理学中的一种基础理论和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运筹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管理行业中,对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运筹学概论
运筹学又被称之为作业研究,是指以应用数学和形式科学的跨领域研究,利用像是统计学、数学模型和算法等方法,去寻找复杂问题中的最佳或近似最佳的解答。它经常用于解答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对于运筹学知识的研究我们主要采用的实分析、矩阵论等方法进行研究,以便挖掘更多的知识。
我们在运用运筹学在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时,一般都是采用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建立模型、制定解法这四个方面入手,运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问题的实质,这样的处理方案,把复杂的问题瞬间简单化,从而方便人们的解决。所以正是由于,在解决问题是有着系统、全面的分析方法,我们才在各个方面,广泛的运用运筹学。而且在学习中,也有着许多专业和运筹学密不可分,例如应用数学、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都和运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古代,运筹学就开始运用在人们的社会中,但是当时却少一种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人们只能把运筹学通过一种思想传递的方式,在社会中进行运用和传播。当时人们对于运筹学的理解还比较片面,而且涉及范围也比较狭窄,主要就是运用在战争中而对于运筹学的真正发展,那还是在20世纪40年代,那时候运筹学的思想主要是英国和美国提出并用于社会的发展当中,而真正引入我国的时候,是20世纪50年代末。对当时来说这些先进的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因此在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下,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运筹体系,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运筹学的特点
对运筹学特点的分析,是运筹学发展、前进和开展新思想的唯一方法。目前我们归纳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2.1主要使用数学方法
运筹学在教学和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们对运筹学进行学习时我们不仅要求人们要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还要有着一定的数学基础。在对运筹学进行定义的时候,我们就把数学方案作为协助运筹学发展的一件工具。而且这门应用科学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许多数学提供的信息和技巧,才能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2.2以优化思想为核心
运筹学主要就是以最简单的方法对实际科学,做出最优化的判断,以最优化的方法,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往往会使得人们在社会中得到最大的收益。由于运筹学以这样的思想为核心,因此这就让运筹学形成了一门独特而又严谨的科学。
2.3多学科交叉
运筹学思想广泛解决不同学科领域的问题。解决实际中提出的决策问题,为决策者选择理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它综合运用心理学、经济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既提供量化因素,也进行定性分析,最终能向决策者提供建设性意见,并收到实效。
2.4 应用性
我国在1956年曾用过“运用学”的名词,到1957年正式定名为运筹学。不管是最初仅应用在军事上,还是到最后应用到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运筹学都是扮演着“工具”的角色。运筹学既对各种经营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又涉及到组织的实际管理问题,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筹学从来自于企业和生活的实际案例出发,了解事实,理清问题结构,对问题进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运筹学软件求解,最终服务于实际生活。
2.5多分支性
运筹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结构体系,严谨的科学方法的学科。并已有众多分支学科,包括数学规划、图论与网络、排队论、存贮沦、决策论、对策论、设备维修更新理论、搜索论、可靠性理论等。而且每一个分支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渗透多个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3.运筹学在交通运输中的理论体现及应用
3.1教学规划论
数学规划论可以处理成千上万个约束条件和变量的大规模线性规划问题。研究内容与生产活动中有限资源的分配有关,在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应用规划、目标规划等。从解决技术问题的最优化,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决策分析部门都可以发挥作用。具有适应性强,应用面广,计算技术比较简便的特点。具体地讲,线性规划可解决交通运输系统中物资调运、配送和人员分派等问题。我国曾经利用线性规划理论进行水泥、粮食和钢材的合理调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动态规划可用来解决诸如最优运输路径、资源分配、运输凋度、库存控制、设备更新等同题;应用规划论典型的例子就是“运输问题”,即将数量和单位运价都是给定的某种物资从供应站运送到消费站,在满足供销平衡的同时。定出流量与流向,达到总运输成本最小。应用规划论还可以解决运输系统中合理选址、车辆调度、货物配装、物流资源(人员或设备)指派、投资分配等问题。
3.2图论
图论是一个古老的但又十分活跃的分支,在物流中的应用非常显著。其中最明显的应用体现在运输问题,比如城市间的物资调运、车辆调度时运输路线的选择等。运用了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最短路、最大流、最小费用等知识,可求得运输所需时间最少、路线最短、费用最省的路线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另外,运用图论的知识绘制铁路运输系统线路图、公路网的设计和分析、市内公共汽车路线的选择和行车时刻表的安排、出租汽车的词度和停车场的设立等,可辅助决策者进行最优的安排。
3.3排队论
排队论主要研究各种系统的排队队长、等待时间和服务等参数,解决系统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之问的平衡问题。以较低的投入求得更好的服务。现实生活中排队现象普遍存在,如运输站车辆进出站的排队,商店顾客排队付款、客服中心顾客电话排队等待服务等。交通领域中也有多见。在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台的设计与管理中运用排队论进行定量分析,运用排队论知识对其进行优化和设计,并建立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台与工作人员的配备模型,对避免盲目确定收费亭建设规模大小,提高收费站服务台的服务和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4对策论
对策论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最佳的竞争策略。以便战胜对手或者减少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行业也充满了竞争。例如在一个城市内有两个配送中心经营相同的业务,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双方都有多个策略可供选择,可以运用对策论进行分析,寻求最佳策略。又如,某一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要与铁路系统争夺客源,有多种策略可供选择,也可用对策论研究竞争方案,最终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对策论可以在竞争性定价、新服务的推出、销售计划的制定、加强广告与宣传、新设备的引入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强化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
(一)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按照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级设置,做好相关预案衔接和动态管理,细化制订岗位应急手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化、电子化建设,研究交通应急救援社会协作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应急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修订应急预案。做好预案修订和完善等工作,各单位要每半年一次(上半年5月份,下半年11月份)对预案数据进行更新调整,根据要求做好《市公交车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内河水上交通突发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工作。
二、强化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保障
(一)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应急队伍与兼职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交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力争年底基本建成适应基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需要的应急队伍。建立健全应急专家队伍,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
(二)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编列应急资金年度预算,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专项资金,加强专项资金和经费的使用管理,研究社会应急救援补偿机制,确保经费保障到位。
(三)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建立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健全应急物资装备信息化管理制度,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应急处置技能提升
(一)拓展应急管理宣教形式。积极开展交通运输应急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单位、进站场、进工地、进家庭“五进”活动,通过多媒体、宣传栏、内部网站、板报等平台,利用讲座、培训和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抓好日常应急教育,提高交通从业人员应急防范意识和业务技能。
(二)扎实开展应急演练。结合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工作特点,年内重点组织开展水上应急处置、恶劣气候路桥抢修抢通、车辆运力紧急调度、公路水运工程防坍塌防高空坠落、车辆消防逃生、停车站场车辆紧急疏散、危险品运输应急处置等科目应急演练,演练可采取实战演练和模拟推演的形式,通过演练提升交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四、强化应急管理平台建设
(一)落实专人维护管理。各单位要以应急管理平台建设为契机,落实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负责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信息收发、日常管理、检查维护及数据更新等工作。
(二)做好数据分类上传工作。各单位要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及时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管理专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案例等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实现应急资源统一管理。
五、强化应急管理日常工作
(一)严格应急工作情况报送。各单位要明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本单位应急工作情况的报送,对倾向性、预警性信息及时汇总、分析、研判和报送,不得信息倒流、迟报、漏报和误报。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向市局应急办报告上季度应急工作情况,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应急处置、特点分析、趋势研判、对策建议等内容。重大突发事件按突发事件处置规定及时上报。
(二)严格履行应急值班值守职责。各单位要做好应急值守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严肃值班工作纪律,主要领导和分管应急处置工作的负责同志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确保能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一、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1.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影响
交通运输企业的投资活动主要是指对内投资,营改增的实施,对企业的投资起到促进的作用,使技术与设备更新的频率加快。在营改增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在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方面将更加积极,加强投资,不仅可使企业效益得到提升,也可将新增的固定资产以价款的17%作为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也达到降低经营成本和税负的目的。但是,营改增对小型企业投资并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对企业营运活动产生影响
首先,营改增对企业的销售活动产生影响。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交通运输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不可以直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客户要想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等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由主管税务机关处获取,如此一来不仅比较麻烦,也使客户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对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客源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企业运输服务的销售。在价格相等的情况下,客户更希望向一般纳税人企业购买劳务,从而更好地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对企业的生产及销售起促进的作用。而小规模纳税企业,其客源减少将阻碍企业营运能力的增强,使企业竞争实力减弱。
其次,营改增对企业对联业务的开展产生影响。营改增前企业联运业务是以差额计征营业税,也就是收入扣除支付价款得到的差额作为营业额,所以不会发生重复征税。营改增实施后,企业可抵扣进项税额使重复征税避免。
3.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
成本中可抵扣项目所占比例对增值税税负产生较大影响,所以营增改实施后,可以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所以使重复征税避免,并且,需要注意增值税税率相比于营业税增加了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行业的一般纳税人企业,虽然重复征税的情况得到避免,实际税负减轻,然而对于少数企业而言,实际税负减轻或增加均有可能,利润也是如此,这与可抵扣的成本与含税收入的比例关系密切。营改增实施后,交通运输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广泛有所下降,利润增加,这主要取决于增值税的性质及特点。营改增的实施,必定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税负,在劳务提供价款收取相同的条件下,必定增加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利润。
4.对企业纳税筹划的影响
营改增对纳税筹划产生影响,主要在节税筹划方面得到体现。根据相关规定,试点纳税人的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公共运输服务,缴纳增值税的计算可以采用简易计税的方法,并且选择之后3年内不可改变。企业为了在营改增政策下得到适应,节税筹划的实施十分必要。在计税方式的选择方面,企业需要考虑全面,选择一个最合理,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税负的方法。然而企业在选择计税方法时往往存在较大的难度,使企业纳税筹划的实施受到阻碍。
二、营改增下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1.结合经营业务实际选择合理的纳税义务人
交通运输企业财务部针对税率变化明显的情况,需要强化税务筹划,对税率变化的影响积极应对。而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存在一定区别,通常根据企业实际进项税额抵扣率选择纳税义务人。如果进项税额抵扣率大于7%或8%时,则选择一般纳税人。如果进项税额抵扣率小于7%或8%时,企业应选择小规模纳税人。
2.企业需要制定科学的采购策略,降低采购环节的税负
营改增实施后,交通运输企业需要强化采购环节管理,抵扣增值税采购产品的选择应当合理。当小规模纳税人供货方的增值税率为6%,价格平衡比大于94.34%时,应从小规模纳税人供货方采购货物;当平衡比小于94.34%时,应从一般纳税人供货方采购。当小规模纳税人供货方的增值税率为4%,价格平衡比大于96.15%时,采购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供货方;价格平衡比小于96.15%时,采购选择一般纳税人供货方。此外,企业日常经营也应考虑质量、价格以及采购数量等因素。
3.企业应加强财务建设
因为人力成本以及路桥费等不能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因此企业需要强化自身财务核算制度的建设。不仅要对财务人员实施营改增的专项培训,使其营改增节税意识增强。财务人员也应对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动态进行了解与掌握,同时根据目前税收政策制定有效的避税措施,使企业的税负降低。
4.企业应强化发票管理
交通运输企业应有效落实发票管理工作,积极获取进项税发票以及使可抵扣项目尽可能增加。针对企业的修理修配费用以及燃料费在分散购买燃料费及修理费时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存在困难,企业可以对这些费用采取集中支付、分散使用的方法,从而使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用来抵扣销项税额增加,且对企业进项税发票集中管理有利,保管方便。此外,企业也需要统一检查交通运输工具的修理修配费用。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127-02
全面预算管理的出发点为效益,导向为目标,通过货币、数量等方式对企业预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与实现方式加以明确,进而有效调整、控制企业与各个部门项目管理活动,为组织和协调企业各项活动提供有利条件。按照“分散权责、集中监督”的原则,有效配置项目资源,达到企业发展目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运用中交通运输行业已进行初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该体系为全面预算管理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实施提供了根本依据。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其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为有效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必须与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预算管理特点相结合,综合运用系统性的理念,全面整合交通运输经济内各项资源,从战略高度进行交通运输经济全面预算管理整体构建,为交通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交通运输经济内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精神面层
精神、目标、哲学与道德为单位精神文化的重点。精神属于向上、积极型,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单位经济效益目标。从道德角度分析,道德规范在预算编制者与执行人员心中充分融入了诚信、守信与职能履行等内容,并自主参与预算控制整个过程,达到软性约束。如道德缺失,员工以自身利益出发,预算目标制定时则会对预算夸大或降低,进而对预算执行、后期考评的合理性、公正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制度层面
基于全面预算体系建立,需推行民主分权式领导体制。通过治理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合理构建,及单位组织网络的完善,可达到明确机构责权的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与完善过程中,需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与单位自身综合实力、管理水平相结合,制定科学有效的预算目标。同时,在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还需将其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
(三)行为层面
在制定预算管理方法时,要求单位管理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发展眼光,确保预算管理对单位长远发展有利。并确保员工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有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四)物质层面
市场开拓与良好的产品、服务密不可分,是提升单位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保障。稳定产值对预算管理而言,可防止突发事件影响预算目标的程度。基于预算体系建立,需为员工创建良好工作、生活的环境,尽可能降低制定目标的缺陷,缓解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单位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二、交通运输经济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
交通运输行业从事货物、旅客运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全部从事运送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的集合。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也应与新形势发展相适应,实现投资与管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此过程中,部分运输单位主要采取“收支两条线”结合“资金限量控制与预算定额包干”的方式,对各个单位、部门进行预算管理,利用报账核算的手段控制财务。但因各单位对预算管理意识不足,在成本控制、协调分工措施、信息集成等方面措施不到位,将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单位预算管理目标。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预算机构设置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大量交通运输单位的预算管理机构并没有设置于预算上方,又对预算具备管理调整功能,无法将预算管理机构的所有职能全面履行。大多数预算编制工作需预算管理结构完成,但具体应用中预算机构往往极少参与编制预算工作,这不仅增加了预算数据准确确定的难度,更无法有效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预算目标不清晰
战略性目标为预算的主要内容,但大量交通运输单位并没有将预算纳入发展规划,致使预算目标只有短期行为。同时,预算目标下达时间延迟也是导致预算目标不准确的主要因素,这样将存在预算编制不及时等问题。如预算目标下达滞后于编制、执行预算,则无法确保其准确性,更会对实际预算造成严重影响。
(三)预算编制方式单一
现阶段,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广泛用于交通运输行业,进而产生多样化运输组织形式,这类生产力调整都需单位对各项成本支出费用进行详细计算,以此实现预算目标。但我国交通运输单位成本费用预算编制通常选取收支弹性预算方式,可把成本费用和一定生产预算指标相关联,为评价预算指标提供依据,但其无法将单位原有预算内的影响去除,导致预算指标无法根据现有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也不能有效监控单位资金。
(四)预算结果无考核,缺少激励与约束机制
现阶段部分单位预算考核选取的指标为财务指标――利润盈亏。但在交通运输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财务指标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非财务性指标对单位的影响作用不断提升,基于此,需将多元化指标适当添加到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内,由多角度、全方面对单位实施考核。如预算考核结果奖惩无法和工资绩效挂钩,则不能将预算管理激励机制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下,也会丧失预算考核的作用。
三、交通运输经济中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一)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是基于单位决策程序,进行清晰目标设定,为销售、生产、分销与融资活动指明方向,且利用预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预算财务报表体现出来,以此对未来一个时期单位财务状况与其经营成果加以预计。为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预算。业务预算和单位经济活动存有密切联系,利用销售、生产与成本费用等方面预算对单位经营决策结果进行充分反映,这也是全面预算的根本工作,其准确性将对全面预算最终评价起到影响作用。
2.财务预算。为对财务收支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做好财务预算工作。财务预算是指预算过程中和单位现金收支、经营成果与财务有关情况进行有效预算,其内容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与预计的资产负债表等。现金预算是预算过程中预先评估单位生产经营与有关投资活动的企业现金收入、支出等情况,以此将预算过程中的现金收入、支出进行充分反映。作为一个综合性报表,预计损益表能够对预算过程中存在的收入、成本费用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反映,随后综合考虑企业预算收入、有关成本费用,并达到单位预算目标。在预算期末单位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情况进行充分反映为预计资产负债表。
3.资本预算。固定资产投资、权益性投资及债券等方面的预算为资本预算。利用资本预算可将单位资本运营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并能把所有者权益的数量、来源体现出来。
(二)合理设定全面预算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前期工作起决定作用。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第一步,预算目标如何确定对其发展极为重要。在整个预算管理中预算目标的正确确定与分析对其作用发挥极为重要,要求其具有层次分明的目标。将单位总目标进行一层一层划分,对各个部门及岗位职责加以明确,才能实现有效管控,达到管理目的。
目标还需具备可操作性,在对单位现状充分考虑的前提下,与市场变化预测相结合,通过数据对该预测结果加以说明,只有这样才能实施预算目标。预算目标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存有紧密联系,只有确保目标具备可操作性,才能达到分解目的,才能更好实现详细目标分解。
(三)健全交通运输全面预算编制制度
和其他行业全面预算相比,交通运输行业全面预算具有一致性。全面预算应建立于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与筹资预算编制的前提下,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汇总整理,最终体现出财务预算的形式。交通运输行业的特殊性,对其生产经营起决定作用。其预算编制内容主要包含:客货营销预算、运输生产预算、运输收入预算等。在客货营销预算、运输生产预算中可选取滚动预算编制的方式实施逐期编制;运输收入与营业收入可选取弹性预算编制方式进行预算编制;并通过零基预算等方式进行采购预算、运输支出预算进行编制。
(四)完善交通运输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