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步骤

研究性学习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步骤

研究性学习步骤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刘鸿瑞(1980―),男,本科,助讲,研究方向:中职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现在兴起的一种课堂研究类学习的方式,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来对知识进行获取、应用,并解决具体的问题,着重在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本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分析了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以期对中职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职教学;国际贸易课程;研究性学习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利用以往的学习步骤往往很难达到相应的目标,为此就需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好地应用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其关键就在于研究,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定主题进行研究,以科研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存在很大的主动性,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以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升。中职毕业生应该具有基础的理论和动手能力,为此不但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课程的理论,还需要将这些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自己的学习信心,在就业的时候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二、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题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选择,让学生解除畏难心理,不要对课题产生恐惧,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尝试精神,让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真正得到快乐,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诸如在讲授关税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安踏、福建鞋业等案例来进行“关税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的课题研究,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要看到企业在关税变化时候的反应,这样就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的感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协助学生进行调查。

仅仅依靠课本并不能支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取得更好的研究性学习效果,研究性学习就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开放当前的网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经贸资讯;第二,建立资源库,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教师应该建立资源库,及时分享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这样就能养成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态度;第三,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争取相应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进行调查和实践,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3)交流研究学习的成果。

分享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并且对其中比较优秀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4)总结学生的研究性成果。

总结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具体的评价应该以教师评价为核心,以学生互评为辅助,实现多元的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的时候要尽量全面,更好地展示整个研究性学习各个步骤的优缺点,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下次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使其更具指引性。

三、总结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自主学习,但是并不是毫无节制和约束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改变观念,要让学生自己投入到科研中去,激发创新性思维,不是将答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了取得更好的研究性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聘请相关的资深人士、教师来开展讲座,积极和海关、商检、外贸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进行实训争取一定的平台。第三,教师要扩展自己的知识。例如,可以进修商务师、报关员等资格,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更好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辅导。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步骤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在国外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习等,是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和大力实施的一种新课程。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国已将研究性课程纳入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我理解,国外语言学习所倡导的基于项目的语言教学方法(project-based language learning)跟国内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一方法集中体现并贯彻了语言的“学”和“用”的统一:语言学习者通过实施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研究项目而达到学习和运用语言、发展多种技能的目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组集体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研究。我通过前一阶段的摸索与实践,在开展了不下十个集体性的学习小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项目后,积累了一些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材料并进行了一些思考。

2 高中英语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 语言学习本身的需要: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其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协商去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下,引导学生从完全接受性的学习转向学会主动学习。这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也使他们获得了以前课堂上所没有的感受。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合作性、创新性的特点,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2.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研究性学习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意志力。

2.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需要:只重视学习成绩,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习惯了个体竞争的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团队合作要求。这都是传统教育造成的学生心理偏差。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对集体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鼓励学生发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一般英语研究性学习都是团队合作下开展的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3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开展方法

按照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开展和实施英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有的阶段几乎是可以同时开展,就比如在这一学期,我采取了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共同提出课题,并提出研究方案,让学生更加具有主人翁精神和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把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开展时间节约了下来,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下面的研究和学习中去。下面我就几个主要步骤的开展和实施指导方法进行阐述。

第一步骤:准备并提出研究主题建议。教师通过研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指导,选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提出预想结果。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要注意几个原则:

(1)适应性原则:课题的选择难易程度都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范围不能过大,要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到自己所学知识,最后学习探索到了新知识又复习和巩固了已学知识。

(2)开放性原则:因为语言是具有最大的运用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选题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出堂和书本,通过媒体,网络,调查等多种渠道和灵活方法去收集信息资料。

(3)社会性原则:在决定研究性课题的时候,应强调英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当然也可以包含情感类教育,这样更加适应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4)实践性原则:这是研究性学习区别与其他学习课程的一个最重要特点。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社会调查,信息收集与整理,结论表述与分析验证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获取亲身参与研究与探索的经验,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逐步地培养学生形成了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就知的积极态度,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第二步骤:具体实施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选好具体的课题以后,就要全面开展课题研究了。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以明确方向。然后利用多种手段,分头进行材料收集。教师要避免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在资料整理加工上对要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接着仍然是根据研究目的进行材料的分析与提炼。提炼之后的材料才是我们课题报告的直接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个方面的指导:

(1)研究方法的指导。一般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问卷调查,专题讲座,网络资源,电影评述,资料反馈等教师要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性指导:要求学生注意资料来源的可靠性,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结论的科学性。这期间也可以根据现实的材料对自己原先的设计进行修改和加工,鼓励学生有创新的研究方式和技巧。

(2)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辅导。思维方式的指导: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就很好打的创造了师生互动情境,鼓励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根据创设质疑情境的特点,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意见。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心理素质的重视与指导:心理学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它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行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关心、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努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还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社会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

第三步骤:研究性学习结果总结与展示。学生在完成了某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反映的研究目标、过程和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和获得新感想写成书面报告。撰写研究报告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导教师要涉及基本格式,内容结构等具体的要求指导。基本格式大同小异,一般由标题、摘要、研究背景、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分。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中,表现形式的类型纷繁多样,内容范围非常广泛。根据表现的状态可分静态表现和动态的表现;根据展示面向对象不同可分为对内展示和对外展示;根据展示作用可分为外显展示和内化展示;根据展示的时间可分为过程性展示和结果性展示;根据展示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班级展示和年级展示等;同一主题也可进行不同侧面的展示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调查得到的资料、观察发现的新知、与翻译分析的趣事,用口头叙述、彩笔描绘、故事展示、英语演唱等方式展现出来,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学习。

还有很重要一点是研究性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以科研的精神与态度、活动的体验与收获为主;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研究学习的开展为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在评价时,要体现这些基本的人文精神,不要使过程评价异化为过程中的阶段结果评价。

最后,由于研究性学习这是个全新的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实施的摸索阶段,大家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 以上只是本人在实践中得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看法,肯定有许多疏漏错误之处,切望提出指正。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中国大学教学》,2008-12-23

[2] 霍益萍.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J]. 教育发展研究,2001(5).

[3] 霍益萍,张人红.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为[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4] 董洪亮等.研究性学习活动材料与过程指导.高一. 2010(8)

[5] Beckett, G. B. & T. Slater 2005. The project framework: a tool for language, content, and skills integration. ELT Journal 59/2:108-116

[6] Brinton, D.M., Snow, M.A., & Wesche, M.B. 1989.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 New York: Harper & Row.

研究性学习步骤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条件 评价 动机

一、研究性学习兴起的思想背景及时间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在我国一直是个“流浪汉”,但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在国外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

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斐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

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应工业化时代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受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

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欧诸国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有两大类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种学习方式,如张肇峰认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第二种观点则是将研究性学习做了广义与狭义上的区分,认为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理念,而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则指一类课程,比如霍益萍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处理、分析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尽管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存在分歧,但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积极运用调查、访问、实验、测量等手段进行学习,要求学生有极大的学习自主性与热情。

2.强调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传统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知识的运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强调实践与创新。

3.强调直接经验与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关注生活中、现实中的问题,学习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到实践中检验答案,所有学习过程都紧贴生活,这与传统间接经验的学习形成互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1.内在动机。研究性学习是自觉、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高难度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当学习者拥有强大的内在动机,才能激发并保持持久、坚定、不怕困难与失败的学习行为,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包括元认知过程。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探索自然世界与生活世界从而获得知识、建构意义。进行资料搜集、调查、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交流、讨论、计划、执行、修正等一系列活动。从认知层面来看,这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注意、记忆、思维、创造、反思、监控、调节、评价,等等。

3.批判思维。批判思维具有分析性、策略性、独立性、正确性、全面性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

4.创新。研究性学习提倡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习者突破定势思维,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种种对已有知识的新的认识或重新组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

5.实用智力。实用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但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而且要求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学习者要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要与社会打交道,要充分整合环境资源。因此,学习者的实用智力是必不可少的。

6.意志控制。意志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它其实更像科学研究的过程。在一个项目或主题的学习中,通常学习是很枯燥和艰辛的,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拥有坚强意志力的学习者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执行学习计划,达成原定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明显的自主实践性。所谓实践性是指研究性教学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做”、“考察”、“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2.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给予个体充足的自由空间。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个体主动进行的,学习步骤大都由个人安排,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给予个体安排学习活动的自由。

3.生成性。课程具有计划性的一面,但它的本质却是生成性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随着学术研究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问题往往不断生成。

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得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更多地参与步骤安排。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培养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标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5.开放性。打破传统的封闭性学习状态,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研究性学习在其内容、过程安排和得出结论中都享有充足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把内容固定在单一的学科内容中,而是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范围内。

6.互动性。研究性过程中非常强调互动,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上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并且互动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有口头表达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的过程,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7.整体性。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即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而个体的整体性并不是不同学科汇杂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和自我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课题主题的选择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应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

8.探究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和认识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等方式,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校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又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现象的探究思考;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问题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

2.生成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课程构建角度来说,具有生成性特点。与传统课程构建的方式和过程有很大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由专家学者预先设计及组织安排的,而是一个自我生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完成的。

3.非线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内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非线性结构。与一般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不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本位的课程,而不是知识本位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由学生个人经验的过程构成的,而不是由某些科学概念、规则、范畴构成的。它强调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逐渐积累直接经验。由于经验形成的复杂性,它不像学科知识那样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无法通过演绎推理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因而其构成及序列是难以确定和排列的。

参考文献:

[1]庞维国.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李静.试论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

[3]魏青云.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滨州师专学报,2004.

[4]郑流爱,吕准能.关于研究性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3.

[5]杨明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

[6]高飞,秦赟.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研究性学习步骤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合作;兴趣;思维

近年来我们学校多次举行“研究性课题”的讨论和实施方案,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一高二年级各学科都确定了研究性课题,学生都踊跃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本人就此谈谈生物“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和一些想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生物必修本中有“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选修本中有“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等10个课题。新大纲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由于学校基础条件较差,又是刚开始使用新教材,因而每个课题的研究活动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我校在开展“研究性课题”教学中,要求教师制订几个课题以供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题大多只有一个课题名称,而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偏重,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为此在研究性课题――“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细化、确定研究题目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涉及面较广,应首先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联系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引导学生尽量地细化题目,选择确定一个较小的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具体进行研究。例如,“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先将其细化为“萘乙酸(NAA)对苹果(梨、杨、柳等)插条生根的影响”等若干个子课题,然后再指导学生结合具体实际(材料的选取、器材的准备、药品的配制、时间场地、方式方法等)选定具体的研究方向,突出各自的特点。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学生活动的全面性,即有尽量多的研究方向、尽量多的子课题。

二、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

题目确定后,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是否有一个科学、详细的实施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题目,即所确定的较小范围的有具体方向的研究课题;目的,即通过活动要明确的问题,掌握的方法和提高的能力;理论依据,包括实验原理、假设、预期结果等;材料,包括时间、范围、内容、场地、仪器、药品等;方法、步骤,指采用的具体方法,活动的具体步骤,研究的主要方面,记录的主要素材(现象、数据)等等;结果结论,根据对素材的整理分析、推断而形成的科学、系统、确切、理性的结果结论。

下面是一个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设计案例:

实验题目:2,4-D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实验原理:2,4-D对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假设),能延迟的开花时间(预期结果)。

目的要求:学会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巩固理论知识。

实验器材:盆栽(5组,每组2盆~3盆)、2,4-D母液、小喷雾器、移液管、烧杯等。

实验步骤:

a.配制浓度分别为0.01mg・L-1、0.1mg・L-1、1mg・L-1、5mg・L-1的2,4-D溶液。

b.选取5组盆栽(每组2盆~3盆)编号,放置在光照、通风、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相同环境下管理。

c.分别用配制好的4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喷洒编号1组~4组的植株(第5组作为对照组)

d.实验记录:定期观察、测量、记录的发育情况。

e.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可靠性(出现误差的原因);绘出浓度与时间的函数图表;分析2,4-D浓度与花芽分化时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思考题:用2,4-D处理植株对花蕾大小、植株的大小是否有影响。

注意,在指导学生制订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提醒学生:科学性,即严密的理论依据,严格的操作过程、步骤;可行性,即切合自己实际,简单可行,效果明显;创新性,即突出自己的特点,有创新意识。

三、总结、交流研究成果

本阶段是整个活动过程的高峰和重点,也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可分两步走:一是归类整理,即把每位学生或小组的活动成果、报告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归类。二是总结交流,对本次活动中有创新意识的、方法科学、可行性强的、预期效果显著的、环节齐全、步骤严格等代表性的题目,单独整理撰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形成典型材料或案例,采取展示会、答辩会、报告会等各种方式在全体同学中交流,也借此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归宿的活动课程。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看,它具有如下优点:

1.研究性学习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

参加任何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都需要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运用和发展多种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合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中,给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方法对头,才有可能顺利完成任务。从收集信息到信息收集后的处理和分析,从调查研究到研究报告的撰写,从设计实验到实验实施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中,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3.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形成,还能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四、在“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1.认识不到位

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以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2.时间得不到保证

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的选择,到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总结交流,周期较长。而现行的教学内容偏多,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即使实施,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有始无终。

3.能力差距大

受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制约,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少,以致于学生形成的能力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五、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计划中的必修内容,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它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合力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教育无限发展的空间。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出发,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做好组织和具体的指导工作。

2.掌握方法为研究性学习铺路架桥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之前,要进行方法论的指导,降低操作的难度。教师可就处理信息的方法、实验设计程序、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格式等,开设专题讲座,增强可操作性。

3.理顺关系,使研究性学发展

首先,要定位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是配角。学生是策划者、操作者、自我评价者,是主角。要突出自我,探索研究,呼唤创新。其次,协调好主、客观因素。

4.总结经验,让研究性学习螺旋式上升

在每次研究性学习实施后,师生要及时总结。总结是评价的基础,总结是为了开拓未来。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后,总结出的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并转化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技能,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也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教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28-49.

研究性学习步骤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这正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方式对所学内容加以分析和判断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不能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历史探究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为基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是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思维得到发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得到培养。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汉代的历史后,为了培养学生研究文物的能力,笔者向学生出示了秦砖、汉瓦和画像石三副图片(见下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这些图片告诉了你那些历史信息?

再比如在学完了有关北宋的经济状况后,笔者用幻灯打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主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2、图中的河流名称是什么?通过此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来自什么地方?3、北宋后该城市的商业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二、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如在学习了《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也拥有当时最大的殖民地,为什么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反而很快衰落下去?而英国、法国等国则不同,尤其是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于是,我让学生再次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并作如下研究提示:1、西班牙、葡萄牙在15~16世纪的国情怎样?2、西班牙、葡萄牙通过殖民掠夺的财富转化为本国的资本了吗?为什么?3、英国同法国相比有什么优势?以英法争霸为例,1689~1763年接连四次的英法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反映出什么问题?

一些研究证实,学生的提问可以促进其注意力、口语表达能力、读写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课外主题研究

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历史教材内或历史教材外选择与历史学科领域有关的某些特定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该学习模式一般包括“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具体的实施步骤是:

(1)、确定研究主题(或专题、课题)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进入问题情境,主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学生选择怎样的研究主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研究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研究主题的确定,一般要经历两个步骤:(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自主发现问题,初拟研究主题。(2)、整理筛选,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初拟的大量主题进行研究分析。因为许多学生凭一时的兴趣初拟主题,造成有些主题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有些又过小或过于抽象,研究无从下手;也有许多主题相似或相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整理,最终确定研究主题。

(2)、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好主题后,学生最好组成2~4人的小组,以小组形式实施研究。要制定好研究计划,以防研究小组出现无序和松散状态,导致研究的失败。

研究计划的内容要尽可能详尽,包括:成员的组成、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研究的目的、方式、步骤、用时与进度等。

(3)、搜集和处理信息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图书文献、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和各种途径(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广泛收集资料,并对此进行整理,得出研究结论。

(4)、总结交流

这是主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形成对研究主题比较全面的认识。

课内问题式研究性学习和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两种模式比较。见下图

从表中可以看出,课内问题式研究性学习和课外主题式(或专题、课题)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历史教学中主要的两种研究性学习模式。两种模式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归宿。

总之,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历史教学应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以主人公的姿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动探究,师生协作,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尹风勇 谈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年 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