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标与课程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体育教学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当前,体育教学要求日益提高,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针对学生情况,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应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首先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是把握体育教学改革正确方向的前提,自从中学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之后,有人认为体育教育已经发展为健康教育。
一、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应该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1、体育课程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2、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不是以知识传授和智力游戏为主要手段。
3、体育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既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目标为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方法,也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一项目标。
4、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主的一门课程。
5、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及社会生物科学等相关课程共同完成. 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只有深入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和要求才能更好地了解课程标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治运用,从而达到提升体育课的质量。
二、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但学生身心处于发育过程,发育尚未成熟,有些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都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应该引导学生的兴趣成为情趣,进而掌握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那种让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爱怎么样学就怎么样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实际上是放弃了教育的职能。
“学生是以接受别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前人的经验。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要积极掌握提倡“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知识来源掌握获取知识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知识技能都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的。只有把学生个性的发展融洽在教学任务中必须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必须要依赖良性的教学管理,才能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对传统教材进行现代化和改造,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选择还要以传统教材为框架,对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革,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运动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如:铅球、跳高、蹲踞式起跑、前滚翻等趣味性较差,技术要求高,难以掌握,又无益于终身体育的项目可只作介绍或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比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学生“玩”的过程中讲解一些动作要领,提出一些动作要求,让学生更好地“玩”让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动作方法,又“玩”得开心。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是新课改对传统体育教材的需要,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动作,又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十分重要。要精选既受学生喜受,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另外还应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课程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有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后,就更加有利于培养终身的体育观。
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落实《课程标准》是的目标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上四种:成绩良好和较差的,对某些项目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针对这几种情况采用不同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不能认为学生成绩差或不感兴趣就放弃教育。由此提出二个问题进行探讨。
1、关于运动技能学习问题。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比较重视技能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了“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的重要性. 但是有人认为“会学”比“W会”更重要. 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能无关紧要,关键要学会如何锻炼,如何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把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锻炼能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2、关于学生运动兴趣问题。
过去的教学对学生兴趣关注不够,从而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此《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强调,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前提”。但本人认为“教学必须从学生兴趣出发,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把学生运动兴趣当作教学的唯一依据的说法,从而忽视对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对意志的培养的忽视,是错误的。
一、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小语教法课中存在的不足
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逐渐显露出了小语教法课中的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随着师范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小语教法课,很多学生易于在课堂上出现走神、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多数教师只是一个人在对知识进行讲解与传授,一味的照本宣科,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使教学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教法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更无法在未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忽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方式,也能够有效检验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质量。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小语教学提出了更多的实践性要求,实践成为了提升师范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意灵活设计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将新课标要求真正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小语教学法的渗透模式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推进,势必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小语教法课分为理论课、示范课和试讲课三个模块来展开教学,在每一个模块中渗透改革内容,建立完善的渗透模式。
(一)理论课中的渗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向学生讲解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新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不同的新教学理念,使新课标内容能够渗透于理论课教学活动当中,将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程之初,我往往会印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明确中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实现目标,这是教法课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的教法教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的课文体裁,传授不同教学方法,在学生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转变以往自己是课堂主导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促进情感交流,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亲密的良师益友,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示范课中的渗透――开展多元化示例教学
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就要开始学习实用性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引入一线小学名师的视频课、带学生去附近小学见习听课、教法老师自己“下水”教小学语文课等方式,渗透新课标内容。让学生用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去听课、评课,畅所欲言,教师再加以总结、引导,这样无论是别人教学的优点还是不足,都能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取长补短,更好的设计、实施自己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语文的丰富内蕴,真正实现小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渗透。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内容的教学时,我给学生放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视频《长相思》,学生们被王老师诗意的教学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引导艺术所折服,评课时热烈发言,对这堂课在设计、实施中的教学智慧挖掘很深,有的学生甚至还敢于质疑不足,引发了学生们更激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了新教学理念,掌握了教学技能。
(三)试讲课中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学生在理论课程和示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就有了一定掌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展示课模块中,教师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教学比武”。
当学习完一个课型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课文,充分准备一个星期之后进行展示。在讲课的过程中,倡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践行新课标理念。当学生试讲完之后,由全班同学针对参赛选手的教案和上课表现分组讨论,派代表陈述打分理由及所打分数,投票选择出最佳“教学能手”。最后教师还要及时做出点评与总结,肯定优点指正不足。通过学生的实践展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授课技能,更好地渗透了新课标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洋溢着时代气息,强调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育原则,使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有了质的变化。面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高师声乐教育改革也己提上日程。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只有培养出适应基础教改新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才能更好地贯彻和执行改革的目的和意图。自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音乐课程被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在2011年教育部针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整和完善。基础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歌唱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反射到了高师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的培养模式中。因此,需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构建声乐课程的综合性设置,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一、打破师范声乐教学上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创新型,而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师范教育,在各项事业改革的大潮面前也面临着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传统的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基础上,即专业音乐教育加教育教学类课程。这种直接的套用模式显然过于单纯和理想化,造成了学生重专业技能、轻教学理念的行为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不热爱教学、不懂得教学的局面,
一味追求舞台表演艺术,对教学工作只是按部就班,依大纲行事,缺乏探索教学、安心教
育的意识。必须实现以教育技能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实施的今天,这种模式逐渐脱离了培养目标。也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同时还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声乐课一般是贯开展大学的所有阶段。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歌曲、本土的地方民族音乐。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秒之处。
二、声乐教育要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
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围绕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性地从声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创新的精神,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重视声乐理论教学
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音乐教师,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有较强的声乐歌唱能力,还要有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以及声乐唱歌的教学能力等。但多年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多以示范性的教学方式,缺乏声乐理论的教学。尤其是在一对一的声乐课中,很多教师只是注重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声乐理论没有系统的讲授,导致未来的中小学音乐准教师只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没有掌握必备的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只知道自己歌唱,而无法进行教学,讲不出唱的理论。而实际上声乐的教学内容不只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运用,还有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理论知识就像一颗树的根基,如果没有扎实巩固的声乐理论做指导,那只会停留在一种感性的、表面的认识,将会给声乐学习和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就会影响到学习和工作。所以,要把声乐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根据声乐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来开设声乐理论课,从音响学、生理学等角度进行全面的讲解, 比如:歌唱的姿势、发声基本原理、发声器官的构成、声乐与艺术语言、声乐发展史等。从而让学生认知与了解声乐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音乐素养,为声乐技能教学做好理论储备,为今后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成为不仅能唱,又能讲授如何唱,具有较强声乐唱歌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
(二)集体声乐教学的尝试
一对一教学是传统的、沿用至今的声乐教学方式。它能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综合素质等特点,选择适合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材施教,充分地开发学生音乐潜能, 突出学生的艺术个性,有很强的针对性,声乐教学果明显,符合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好途径。但是,针对我们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适用,我们将来面对的中小学,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而不是专业学生。
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尝试集体声乐教学。集体教学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很大的教学优势,比如:歌唱的姿势、正确的呼吸方式、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发声器官的构成、喉咙的打开、共鸣训练等等。同时在中小学中开展合唱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方面合唱教学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合唱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协作精神和高尚完美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占有很重要的位也可以利用集体声乐教学进行合唱、重唱形式的声乐训练,如:男女生合唱、对唱、二重唱、三重唱、小组唱等。把集体声乐教学与一对一声乐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声乐教学方式,让一对一学习与集体课学习互补,营造出“活生生”的教学形态,在集体声乐教学中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交流合作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三)重视声乐实践教学
声乐是也是一门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属于舞台艺术实践的范畴。不能因为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忽视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艺术实践是在声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延伸与完善,是声乐课堂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现方式。缺乏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声乐教学需要依靠丰富的声乐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声乐技巧作为基础,而艺术实践却是我们声乐课堂的一种真实的反馈,理论与技巧的最好表现形式。把声乐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声乐教学,为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地进行创编实践活动,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声乐艺术潜力,锻炼他们在各种晚会中、音乐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节目的编排能力。将声乐的节目多样性的展现,比如:情景剧、音乐剧、歌伴舞、合唱等。通过声乐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声乐理论知识,还巩固了声乐技能技巧,使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从而培养他们具有多元化的教学能力。所以,重视声乐实践教学,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振兴民族在于教育,振兴教育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培养出适应中小学《标准》要求的音乐教师,这将是高师音乐系科今后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与创新,让声乐教学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教育出版社,1999.
[4]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2005.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一、新《课标》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一百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了百年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中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转载自第一http://。)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虽然表述的重点在语文能力方面,但也对相应的语文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因此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1)“互动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而非主导地位。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请同学用简短的语言来形容祖国的名胜古迹,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有的说长城,有的说鸟巢,有的说趵突泉。这样以来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且训练了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大家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从而很好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多得啊!
(2)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多媒体技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当我们在课堂上遇到仅通过语言讲授任觉得效果不够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解决,它能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人其中,并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三、突出抓好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教学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半壁江山”。(1)从七年级开始,就把审题指导当作作文教学的重点,常抓不懈。要训练学生对各类作文的审题。(2)注重作文模式的教学。范文引导,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捷径。建议我市中等程度语文水平的学生用美文引路,按文体、结构特点、选材特点、写作亮点归类,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感悟优秀作文的写作模式,提示学生该怎么开头、怎样扣题、怎样点题、怎样议论,让学生心中有一个作文的“格”。这种注重作文模式训练的教学方式对我市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学生是相当受用的。(3)作文教学要全面“开花”。从近年各地的中考试卷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种类型的作文题主导了中考作文的大局,这种多样化的作文命题还会继续保持下去。我们作文教学要做到各种作文体裁、作文技法都要训练。(4)狠抓作文内容――回归作文教学的根本。现在不少学生作文追求华丽的辞藻,而作文内容实则空洞,这是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中考作文评卷越来越重视作文内容的评分。学生就应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加深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对外界事物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在思维方式上,学生要注重拓宽、加深,具体表现为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刻的思维,同时运用辩证思维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分析事物,使作文真正“言之有物”。(5)中考作文强调对错别字的考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高考语文专家陈佳民老师认为,会不会写错别字,变成有无学问有无文化的一大标准;是自己写的错别字,就应该为此负起责任。陈老师还提出设想,整篇作文没有出现错别字的,评卷可加2-3分。这为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6)书写是作文的“第一要务”。不写潦草字,注意分段,注意书写规范,注意文面,是我市作文教学每个年级都必须抓好的一项长期工作。
四、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
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误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际上,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固守课本、课堂和学校,未能有效拓展语文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接,语文仍然处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状态。
1.语文教学存在“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这与时代的发展要求明显不符。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
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忽略语文基本功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在语文基本功和学习习惯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要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等。短短几条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长时间慢慢培养。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好习惯没养成,新课程标准的美好愿望就只能化为泡影。学生在基本功和学习惯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书写潦草,错别字多。二是标点混乱,行段不分。三是作文功底薄弱,态度不端。从评判的角度来看,作文功底具体表现为立意准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感情真挚、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迹工整。作文功底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写作态度不端的现象。四是阅历贫乏,语言表达单调枯燥。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生活阅历还非常狭窄,基本停留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导致生活内容和生活体验的贫乏,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仍停留在书本上,缺乏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思考。
二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对策
语文教学要打破僵化局面,必须认真分析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影响,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让各种新的理念和做法得以贯彻,取得实效。
1.走出“重讲解,轻阅读”怪圈,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展的必需。教学中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应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让学生熟悉新授课程的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2.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为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反思现实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很少关注标点符号的学习,也很少会从标点符号入手来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在写作教学中,标点符号又很难成为教学的重点,仅靠教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浮光掠影式的点评是不够的,不仅要把标点符号当做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手段。
其次,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分段、概括段意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摆脱教学中繁琐分析的桎梏,避免忽视阅读体验的教学误区,语文课程标准中基本没有涉及“段落”这个概念,教学中也不再过多提倡划段分层,更多地强调整体把握和感知。阅读教学中段落层次的缺位,造成了学生写作中段落层次意识的淡化。
再次,要完善作文教学指导。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在语文课改大潮中,作文教学理念确实更新了不少,更加注重对写作兴趣和信心的培养,而对写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仍然停留于过去的水平。由于作文教学周期长、投入多、要求高、见效慢的特点,大量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水平,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深其对整个社会的认识。这不仅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准备,也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