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因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09-01
随着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的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给出了更加完整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即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方法,通过现代的媒体技术及与媒体技术参与下的教育技术活动;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从这些基本概念入手,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是一条捷径,分析和判断在推广中的困难更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
1 人的因素与对策
在此谈人的因素,主要是谈我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人的因素,也就是从教育的一线出发来分析这个重要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是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影响人的因素的一个主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率走低,教育行业成为人们向往的热闹行业,新生力量的进入尤为困难,即便加入也无法发挥其优势,因其业务能力和熟练程度也无法用途主要课程和学科建设,图有雄心与壮志,无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环境,课件制作和运用无法得以实现,教育技术的推广有很大的困难。对这些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应放手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才能促进教育基础学科的现代教育基础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青年老师担子重,背负着家庭的重担,无暇顾及新知识的学习与更新,只注重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知识积累,多数已不能研究新的知识与技术。甚至有人为抵触情绪,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纸上谈兵,属光说不练型或光练不说型,对现代教育技术知之甚少。老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更是少得很,但其优秀的教学经验,如能充分利用将收到更加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要特别重视教育的这种经验,将其与现代订结合,会收到极其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教育从事管理理论中的年龄结构理论、学历结构理论和智能结构理论的综合应用,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积极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多数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业务知识掌握极其熟练,但对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备的掌握和运用就相对较差,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育活动中的电脑知识的掌握更是少之又少,现在需要他们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不要说是自己编制教学课件,就是拿别人编制好的课件,他们在讲解和运用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须先对教师进行普遍而全面的教育技术的系统培训、轮训,把教师的技术培训作为整个现代教育技术推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各类教学软件、电子邮件和外存储设备等,达到熟练运用这些设备来进行教学的目的。除了让老师熟练运用这些设备资源外,还应该掌握教育技术中的观念和思想,这也是指导教育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问题。
2 物质因素与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住手,现代的科学技术又以现代的科学设备为生成环境,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基础也无法谈及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推广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路。在这条道路上最大限度的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我所说的物质建设。现代的教育设备的数量和先进的程度实在是不容乐观,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投资方向普遍是从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从重点中学到普通中学。二是学校自我的教育技术意识薄弱,特别是老的领导干部从自身的情况出发,不愿投资于垢教育动手术,认为这种投资其收益是后人的事,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对教育投资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记得某个学者这样来评论教育技术的“教育技术是把双刃箭,对于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来说,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使其如虎添翼;而对于那些没有条件、无能力的学校会变得更加显得是一个障碍”。
3 技术因素与对策
在现代教育技术推广中,技术因素有硬件技术因素,软件开发因素,软件应用因素,以及教育技术本身的技术因素等,从对教育技术概念来分析,还存在着教育过程的技术因素和教育效果的技术分析因素。就这要求我们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推广部门对教育技术学中的和谐因素进行细化,分清主次,轻重,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掌握技术应用中的关键环节,更好的将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因素主要是教育软件的开发和教育软件的应用两大部分,就目前教育软件开发的现状来看,极少我们自己研发的教育教学软件,多数以国外的教学软件为主,其可操作性和应用性虽能满足的需要,但没有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自己的特点,另外,我们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所开发公司开发的软件,缺乏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因素,从书本上照搬教学内容,无生动性和先进性,不能把成功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总结出来,精练出来,加以分析和完善,变成广大教师共同财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而是以营利为目的打着名师的幌子,行挣钱之实,这就需要从事教育工作者和从事教育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从硬件的技术的建设入手,将教育技术纳入正常的教学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与学科教师紧密配合,一起研究,逐渐形成基于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教学效果的目的,从现代教育的概念来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也是容易比较被人们忽视的重要的技术因素。
针对教育技术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一是硬件技术,这种技术也是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条件限制;二是软件技术,在软件的开发方面,特别是针对教育方面的软件的开发也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教育行业所应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分析、系统管理、结论分析等软件基本上都是国外大公司开发的软件,这种技术的落后是教育的大忌,我们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软件产业,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三是教育自身的理论技术即教学本身理论与方法,如何应用这些软件和硬件的前提条件就是用较为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对教育技术进行实施和监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在我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一项全面的、长期的、技术性的工作,在推广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多方面的因素,应尽量避免,不管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使我们的教育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关键字】主题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59―03
一 主题学习模式
主题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模式,它是以较大的主题作为整合课程的设计出发点,围绕主题设计跨学科的、由多样性活动组成的课程单元,在这些多样性活动组成的课程单元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独立或者合作地开展学习活动,获取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或者开展超越学科的探索活动,发展获取信息的技能,以及高级思维能力[1]。主题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将课程内容以主题或者专题的形式进行有机的组织,并以课堂讲授、操练与练习、探究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以资源和工具的形式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各类活动提供支持。
主题学习模式汇集了革新教学模式的许多优点,概括说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 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课堂讲授,技能类的教学以教师演示加上机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对教学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评价以书面考试为主,辅之以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考察,难以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的考核与评价。
采用信息技术支持的主题学习模式开展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特点,克服课堂教学受客观教学条件限制较大的局限性,通过以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以活动化和基于资源的形式进行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开展自主探究式、协作式等多种模式的学习。主题学习模式支持信息化教学评价,运用量规、电子学档、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表现进行全面的考察。
2 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题模式的学习中,学习目标关注体验知识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题学习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特别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媒体形式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以及网络上丰富的信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2]。
二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这对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质和技能,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高师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开展情况不理想。综合笔者主讲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现状和国内文献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技能,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开发等。但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激增,教学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对公共课性质的“现代教育技术”更是无法开设上机实验教学,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培训。对技能类的教学只能采取课堂上教师演示甚至黑板板书讲解,课后由学生自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教学内容繁杂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知识范围大而全,教学重点不突出[3]。
3 教学方法僵化授课对象是全校师范生,学生众多,教学多采取传统的集体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僵化。
4 教学评价过于片面[4]课程采取的考核方法大多是“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期末理论考试往往占有较大比重,造成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拟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进行基于主题学习的课程设计,期望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入手探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技能在师范生中的普及和提高。
三 基于主题学习的课程设计
面向高师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相关技能,其中许多内容涉及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按照主题学习的要求,在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划分出若干主题单元,分别开展主题学习。
1 主题单元设计
笔者使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的教材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杨世伟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该教材在介绍了教育技术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从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CAI课件、网络教育应用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理论和相关技术。开展主题学习模式的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主题单元,确定各单元的教学内容,然后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表1为以《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蓝本设计的基于主题学习的单元设计。
2 学习过程设计
主题学习强调学习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于资源的主动探究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主题学习采用课堂教学加网络学习的形式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题学习的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
学习过程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板块,总共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展示学习范例,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接受学习任务。第二阶段,教师创设网络学习环境,包括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和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和自己搜集的资源开展主动探究式学习,也可通过平台与其他学生开展协作学习。第三阶段,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或者课堂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完成作品后上传网络教学平台。第四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总结学习的情况。
3 教学评价设计
传统的评价方式采取期末考试加平时考察的方式,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主观随意性强,又往往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难以真实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开展以学生为本位、与教学结合紧密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基础。笔者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主题学习开展信息化评价:制定评价量规,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开展学习评价。
(1) 评价量规
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它通常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具有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5]。采用评价量规可以避免评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能够从多重视角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图2所示为“多媒体课件开发”主题单元评价量规的一部分。
(2)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也称为同侪评价,允许学习者(包括自己)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将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有效改进和补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也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起到有效的考核作用。
图2所示为笔者采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展自评互评加教师评价的教学评价结果示意图。评价流程为:1)学生上传作品。2)学生对作品(包括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3)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4)系统将综合评分与评语展示出来。5)学生依据评语来修改作品。6)再重复上面1-5 步。7)完成,得到最终评价。评价分值包括三部分:“评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其中教师评价可设置权重值,最后总计成绩由这三部分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而成。
以上设计方案在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试行。在教学开始前,由笔者构建Moodle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创建课程。教学开始后,按照教学计划分主题开展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与学习。所有的主题教学结束后,统计学生所有作品的得分,得到平均值,结合课堂考勤就是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一道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为了解方案的效果,在教学结束后笔者利用Moodle平台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8.2%的同学认同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有90.5%的同学认为采取传统教学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比传统教学更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且能对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监督与促进作用。
四 总结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之一,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本应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列,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用甚少。笔者希望通过这方面的尝试能够为推动相关研究,并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案例。相信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将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发展而更加广泛的开展开来。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用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2:30.
[2] 余小爱.主题学习模式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小学电教,2007,1:66-68.
[3] 李明扬.《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9:6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学习方式 理论 策略 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杨志坚(1973-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教育学院生化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李贤阳(1977-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教育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研究;廖必峰(1987- ),女,江西宁都人,赣州市章贡区第二保育院,小教一级,主要从事幼儿教学教育的研究。(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1-02
上世纪末,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开始兴盛,在新世纪的前十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体系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极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机动性,因需学习、因时因地学习、因材施教真正得以实现。传统的教学过程正在被颠覆,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变革,教学模式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①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我国已确定在全国中小学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程标准体系。显然,“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重点,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一定承续性,甚至交叉性,但又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型学习方式。”②此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形成与实施推广,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创设了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使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教育朝着有各自学校特色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向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实际教学偏离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师生以知识和教学资料为媒介的互动活动,既不能拘泥于文本和知识,又不能丢弃文本和知识。二是把书本作为唯一学习资源,学校课堂作为唯一学习场所,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种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知识割裂的现状使学生不能快乐地体验和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其交互式及联网等特性决定了它在转变人们的学习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现代学习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学习方式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解释并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是学习者的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形式各因素的总和。也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是组合性的概念。还有人认为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方面的基本特征。”③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转变是指从单纯地、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运用现信息技术并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构建知识意义。
2.素质教育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目标要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激发人的智慧潜能,提高人的自主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④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学习方式转变就是要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和对教师实现超越,加强学生独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课程改革新理论、新理念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评判依据。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要以三个基本概念(自主、合作、探究)和从三个维度(自主性程度、合作性程度和探究性程度)来判断学习方式转变成功与否。“基于新课标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为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关键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由于个人能力倾向、个性风格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必然会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学习方式。”⑤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提供导向依据。信息技术正在对课程的传统理念、内容、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影响和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必将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目标、方法及评价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涌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⑥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环境和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主要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尤以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最迅速,应用也最广泛。计算机网络特别是校园网不仅要用来支持教师的教,更要用来支持学生的学,并要成为学生进学习的常用基本工具。因此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环境中自由选择感兴趣并适应自己现有知识意义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其转化为能力与习惯,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⑦
校园网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的加强,为网络教学提供物质基础。现在各个学校都在不断地加强校园网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把校园网与Internet连接,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网上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现在的教师都比较好地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不断实践和体验,掌握网络学习的特点和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元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行为,形成乐于学习的内在的意志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策略
1.利用现代教学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并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环境下,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改变,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主要的自学行为。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通信以其操作便利、互动方便、资源丰富等特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式。使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发现学习和创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⑧
2.利用信息技术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通信应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因特网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人员和环境影响的特性,学生学习行为彻底得到释放,“主要学习行为有个体主动学习:学生利用网络交互特性,就个人特殊问题单独向老师请教,也可和同学、老师展开学习讨论,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主动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得到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全面发展;互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映射关系,互动交流活动明显增加,交互合作学习成为主体,学生此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沟通和分享;共享学习:学生通过校园网和同学、老师共享学习信息资源,也可通过因特网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空间变成了一个无限扩展的世界,可以利用网络上一切资源服务于学习。”⑨基于网络系统的开放特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来共享和选择。
3.利用寓教于乐、拓展新知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学科教学中,利用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从而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作能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互动创新的灵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意义,提高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⑩
4.利用情境激励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学生在学习中心情的愉悦程度决定了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想学、爱学的内容,把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喜欢课堂,享受课堂。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学习理论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引发学习动机,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构建,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分析归结、创造想象等探讨性活动来体验探讨的乐趣,品尝创新的快乐。
5.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思维培养策略来改变信息获取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学生、教师、学习小组、教材、学习资源之间组建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立体化网络,使教学信息在多维信息传递网络系统中不断发展和扩大。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理论和转变的各种策略,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适合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新型学习方式,来作为一个整体性教学框架,对学生的具体学习作明细的指导,在具体教学和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中应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与细化。
[注释]
①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②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构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23.
③⑥李贤阳,黄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与探析[J].福建电脑,2011(8):206,207.
④邹尚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⑤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
⑦刘力,吴国平,薜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理论的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9):88.
⑧王志勤,蒋海晖.网络,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色彩[A].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北京:发现杂志社,2007:496,497.
论文摘要:“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文章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对“经济数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提出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21世纪的中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呼唤现代教育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培养具有主动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造人才。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当今的教育对教育者提出,必须掌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估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从而真正确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时展需要的差距颇大。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普及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的热点话题,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更有效地传播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增强团结协助精神,就成为大学数学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经济数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是为培养现代化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及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增强学生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需要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从以往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经济数学基础”这门课一直是学生学习的瓶颈。一些中学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从心底里排斥学习该课程,也有一些学生认为经济数学课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功能作用不明显而缺乏学习兴趣,还有部分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希望老师尽量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多增加教材外的内容。要同时解决这三类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显得有些吃力,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才会让教师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它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扩大学生应用经济数学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改变教学现状,首先应调整课程教学体系结构
1.坚持“数学为体,经济为用”教学原则
根据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确定了“数学为体,经济为用”的基本原则。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包含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必要的数学基础,并将数学与经济有机融合,强化数学的工具作用,努力做到“问题为‘的’,数学为‘矢’,有的放矢”。即在每章的开始都用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引例”,并以此引出相关的数学工具,如由边际成本的概念引出导数的概念及应用,由利润什么时候最大引出函数的极值概念和求法,由耐用消费品的销售曲线的大致形状引出曲线的凹凸性概念及判定,由某产品的产量的变化率求其总产量引出积分概念等。通过这些数学知识的学习,得到“引例问题”的最终解释或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
2.把握分层要求,合理组织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体系按照本科、专科、高职高专三个层次分别要求,进行模块设计。专科教学内容由预备知识、一元函数微积分、概率论简介、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等四个模块组成;本科教学内容在专科基础上,增设二元函数微分学、数理统计等本科教育必备的内容,同时增加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视野。高职高专内容在专科的基础上删减一元函数微积分里的与经济问题联系不大的部分内容,如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广义积分等,从而便形成了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以培养能力为重,以必需够用为度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拘泥于理论推导和较繁杂的运算技巧。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数学概念,尽可能不以严格的“定义”形式出现,而是结合自然的叙述,辅以各种前景材料,顺势引人,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在引例和应用等方面力求联系经济有关的问题,在概念、定理和性质的叙述中力争用图表和几何直观来解释,并且在文字叙述上深人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自学。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模式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环节
经济数学课程,以往多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粉笔+黑板”模式,老师满堂灌学生大量练的方式方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效率,如课堂信息量大,能分析和强化难点,且用课件呈现的知识点比较直观和形象,给学生留下印象深刻等。例如在讲解定积分概念时,可以利用软件先画一个漂亮的形状不规则的孤岛,然后向学生提问怎样求它的面积,从而引进曲边梯形的概念,这样比直接给出曲边梯形概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接着利用Powerpoint软件通过自定义动画让曲边梯形底边无限细分的效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可以轻松化解如何求曲边梯形的面积这个难点,从而顺利地引进定积分概念。
但考虑到经济数学的数学性,也不能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如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计算过程还是用黑板书写思路清晰,节奏得当。因此针对经济数学基础的课程特点,需要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优化教学环节。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近些年高校扩招,很多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都需要合班上课,因而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教学课时的压缩导致习题课时间也相对减少,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发适合各层次各类别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同学已接受并喜欢网上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如课程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数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需分步设计并完善:
(1)整合本课程多种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字教材、音像教材、教案、课件、试题和学生常见疑难问题等信息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充实,加强对教学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化、整合,为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积累丰富的素材。
(2)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传统优势
在内容讲解、例题讲解、总结、复习等栏目中,将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单元对电视录像资源进行巧妙的切割、细分,完善利用,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学和复习的网上课堂,营造一个个别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3)构建课程学习综合网站
教学综合网站可以设置课程介绍,课程学习,课程应用,课程测验和数学简史等几大块内容,让学生对经济数学课程有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对数学发展的历史有个简单的了解,做到学时能心中有数,学后能温故知新。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中职教学 计算机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20-02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众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教育领域而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必然能够(事实上已经)促进教育的极大发展。从教学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这把利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必将渐入佳境。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作用
按照有关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即把涵盖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手段组成的系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②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体教学法;③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模拟音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上已成为信息时代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引发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深刻革命。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如何进一步探索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构建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核心话题。另外,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即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2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创新与运用
我国的中等职业(以下简称中职)教育,历经多年,成果丰硕,但是现在却面临多重窘境:生源质量下降,就业形势严竣,社会声誉受损……究其原因,在外是受力于整个社会变革的冲击,在内却是自身教育的疲软乏力,其核心是教学质量的不尽人意。中职教育似乎急需一针强心剂。当然,党和政府在中职教育上现已给予必要的重视和行动,如实施免学费政策和助学金制度、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加强中职就业指导,等等。但是,身为中职人的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勤练内功,创新探索,以期在中职教学改革上有所作为。我们知道,新时期的中职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和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中职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到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
下面以中职计算机教学为例,从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两方面,谈谈在优化中职教学方面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1 推动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两个途径
2.1.1 教师要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和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运用于教学工作,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学习和具备现代信息素养,才能活学活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当今,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开发在内的、以计算机多媒体系统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职教师更应该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学习的表率和标兵。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2 学生要转变被动“接受者”角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一般是以教师为主,着重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讲授,自始至终都是教师主动传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学习的活力和能力。新式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主,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过程。教师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平台,并给予正确引导和适当帮助,学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并通过巩固练习与相互合作,最终实现对计算机有关知识的有效掌握和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充分提高。对中职学生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系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条件,从而取得应有的学习成效。
2.2 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三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