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银保业务;保险证券化;资金融通

一、引言

在中国,自从恢复保险业以来,理论界人士和实务部门专家曾经对我国的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体制等进行探讨。但是,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也可以说过去的一些传统原则、习惯势力一直在影响我们的保险事业。当确认了保险公司的性质和职能,保险业经营的思想、展业方针以及管理方式以及保险公司的社会经济地立,都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同时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保险既是社会财富的保障机构, 又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机构。发挥以上两方面的作用是保险公司最基本的职能。可见,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恢复保险业的时候,国内外的客观形势就决定了中国的保险业应该向金融型方向改革:使保险公司应成为独立的经济法人,保险公司应该独立自主地运营自有资金,即保险公司可以进行投资经业务,也可购买政府债券、股票以及公司债券等发挥融通资金的功能作用。

二、从现代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看保险在金融领域的创新

保险的功能是由保险的本质决定的。从传统意义上讲,保险的功能为损失补偿、防灾防损、风险分散等,因此由此而设计出的保险产品只是突出了保障性。这种性质在金融领域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已不再具备影响力,所以要使保险业进一步创新。金融业是由银行、保险、证券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的,保险业在金融业的职能创新应包括向银行和证券两方面发展。

(一)保险业向银行业渗透:银保业务融通

加强银行保险合作是实现银行、保险的双赢之举。

1、对银行而言:

(1)通过与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利用银行现有机构进行销售保险产品活动,不增加投资,不垫付资本金,从而攫取低成本、低风险的业务收入,能够成为银行利润的一项来源;

(2)银行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尤其是在信贷领域的合作,能够使保险成为银行化解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

2、对保险公司而言:

(1)保险公司利用银行来销售保险产品,能够使用较低的销售成本从而达到较高的效率,能够更好的覆盖市场和客户;

(2)保险公司借助银行与客户之间已经形成的信任关系以及银行的品牌优势,可以有效地缩短保险产品和潜在客户之间的距离。

(3)能够拓宽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渠道以及扩大对市场的开发深度,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因此,加强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合作,对促进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共同发展是极极其有利的,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的金融服务水平,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强金融业的实力以及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保险业向证券业渗透:保险证券化

保险和证券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呈现出既竞争又融合的最新态势,保险业突破传统领域向证券市场接近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被业界称为“保险证券化”。

保险证券化,是指保险的有价证券化,是指保险通过制度安排进入到资本市场,并且通过有价证券形式销售保险产品、获取收益并且分散风险的过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发生过几次比较大且严重的灾害损失,仅仅凭借保险业的力量很难为这些巨大的损失提供保障。因此,如果没有这种将这种所承保的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的办法,保险行业将无法设计和发行对巨灾风险有全面保障的保险产品。保险的证券化对于完善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把保险建成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称“新国十条”),“新国十条”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从全局的视角去看保险业的发展问题,即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国家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看保险业的发展问题,从金融的视角看,新“国十条”则提出要把现代保险服务业建设成为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

保险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金融领域,保险业总量小、地位低和作用弱的现象十分突出,我国保险业的资产占比不足5%。新“国十条”提出,到2020 年,保险深度要达到5%,保险密度要达到3500 元/人。但是2013 年年底数据显示,我国保险深度为3.03%,保险密度为1265.67 元/人(209.1 美元/人)。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保险行业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但是我认为,到2020年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因为保险业和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国际经验表明:一个稳健的资本市场,必有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做后盾,因为,保险投资是资本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机构投资者,是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保险业不发展,资本市场就别想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促使保险费用增加,保险费用增加则会加快资本市场资金来源,资本市场资金来源加快则会使资本市场稳定,而资本市场稳定则会进一步导致保险业盈利增加。

保险作为金融市场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其资金来源也是金融市场资金来源的一个可靠而稳定的保证,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有理由优化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培育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最终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我国应该重视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扩大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改变保险资金回流银行储蓄的状况,将有利于优化我国的金融机构,建立市场经济下完善的金融体系,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本运作效率,把保险建成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宝清.全金融保险公司是保险业的改革方向[J].中国经济问题,1985(01):17-20.

[2]郭琳.保险在金融领域中的职能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0(08):37-40.

[3]高舜嘉.论充分发挥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01):42-45.

[4]刘江林.加强银保合作,促进共同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7(11):63-64.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中介 功能 发展 研究

一、金融中介的功能

(一)便利支付结算

商品交易和劳务提供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产生货币收支的问题。金融中介的基础功能就是货币收支的便利支付结算,也就是指金融中介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系统,为客户之间完成货币收支和债权债务清算所提供的服务。金融中介便利支付结算不仅缩短了交易时间,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等待时间成本,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而且使交易变得更为顺畅、使交易行为普遍化和规模化。

(二)促进资金融通

在资金融通过程中,金融中介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从事居间连接活动,把资金供求双方连为一体。金融中介通过吸收存款、发放金融债券或者发行其他各种金融工具,从各方面聚集资金,再通过一定的专业化运作将资金提供给需求者,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并最终实现价值增值。金融中介的运作极大地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降低了资金融通的成本,使大规模的融资成为可能。金融中介通过资产转型,使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助于社会资金的融通。

(三)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中介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变更来降低交易成本,进而通过促进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促进自身的发展。比如,商业银行的前身货币经营业就是在降低交易成本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货币经营业通过货币兑换、货币收支、货币的保管降低了商人们进行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有了货币经营业,商人们节约了为了兑换货币而去寻找交易方的时间成本,货币收支和保管降低了商人们异地进行贸易需要携带货币的成本,货币经营业对不同货币成色的甄别也节约了商人们鉴别货币的成本。

(四)改善信息不对称

金融业务的开展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而信息的不对称对信用的扩张具有抑制作用,只有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得到不断的改善,金融中介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比如商业银行通过其规模优势来收集信息,可以相对更准确地判断资金需求者的信用状况,进而更有效地使资金配置给最有效率的资金需求者,以提高整个社会资金运用的效率。随着对信息需求的扩大,专门从事信息搜集和咨询的金融中介不断兴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两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这类金融中介通过搜集大量的信息来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以使资源能够更有效地流到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企业,最终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

(五)转移与管理风险

人们无论是在生产活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有效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是减小社会经济波动,是人们维持生产和生活平稳进行的有力保障。随着概率理论和数理统计的诞生和发展,保险公司能够把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有效地分散风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海上保险的出现降低了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在遭遇不测后的经济损失,促进了欧洲十五、十六世纪的跨国贸易,为欧洲的物质繁荣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为社会生产活动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金融制度管控金融中介的发展

金融中介经营的是货币信用这种特殊的商品,其本身具有较大的风险。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严格监管金融中介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业的过度繁荣,目的是防止金融业过度繁荣而导致金融风险的失控。假如政策的制定者不能很好的判断什么样的制度能够较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因而就会突显一些法律法规或不能起到较好的限制作用、或限制得过于严苛,以至于限制了金融中介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和管理风险功能的发挥。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是形影相随的。当法律法规对金融中介限制的不合理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社会对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和管理风险的巨大需求就会催生金融中介的金融创新。换言之,在不合适的政策制度的存在是常态的情况下,社会对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和管理风险的不断需求和控制金融中介风险之间的矛盾是导致金融制度和金融创新之间矛盾运动的根本原因。

三、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中介的成长

金融中介的发展从长期来看是由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的,这是因为无论是金融中介的资金来源还是资金运用都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发达,其金融中介也必然随之创新发展。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繁荣虽然会在短期内出现,但是这往往会催生金融泡沫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纵观历史,无论是十八世纪英国取代荷兰成为金融中心,还是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金融中心,都取决于这两个国家在当时的生产力和实体经济所取得的重大进步,进而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背景下,一国的金融中介不再只为本国经济提供金融服务,而是作为国际分工中的金融部门,为全世界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解决资金的配置问题。所以,影响其金融中介成长的不仅是本国的实体经济,还有他国的实体经济。

四、结论

金融创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制度对金融中介的发展都有刺激作用,但是这并不是根本原因。金融中介的发展根本上是通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和有效管理风险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来实现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能促进金融中介发展,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革命都能使金融中介成长,也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制度的改弦更张都能推动金融中介的繁荣。只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和有效管理风险的金融创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制度的变革才会使金融中介日臻成熟。

参考文献

[1]王广谦.金融中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华颖,曲东.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浙江金融,2011,(10).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资本市场 财务风险 战略管理

现在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来意义是指长期资金的融通关系所形成的市场。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资本市场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其原始内涵,而成为社会资源配置和各种经济交易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功能可以按照其发展逻辑而界定为资金融通、产权中介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

1.融资功能本来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即是纯粹资金融通意义上的市场,它与货币市场相对称,是长期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因此,资金融通是资本市场的本源职能。

2.配置功能是指资本市场通过对资金流向的引导而对资源配置发挥导向性作用。资本市场由于存在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而投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始终具有明确的逐利动机,从而促使资金流向高效益部门,表现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3.产权功能资本市场的产权功能是指其对市场主体的产权约束和充当产权交易中介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产权功能是资本市场的派生功能,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信息和提权中介服务而在企业产权重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确认和评估,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控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风险管理学源于保险学,风险管理通过控制对策处理损失风险,如果在实施控制对策后损失仍然可能发生,则可运用财务对策。财务对策是将损失转移给他人,或将损失留给组织或家庭内部。但在财务独立经营的资本财务时代,风险管理应当成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控制机制

选择合理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处理好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在适度集权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应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从集团全局出发,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集团财务部门加强对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方面问题的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市场化建设,以及内部结算的建设来优化财务管理行为。为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集团财务管理应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快信息的集成化速度。在企业中实施企业资源规划系统通过将企业流程再造及供应链管理纳入企业财务资源规划系统,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既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企业财产安个和财务活动效益性的有效于段。

二、完善企业集团治理机制

防范财务风险企业集团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内部各成员企业中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相互约束、相互抗衡,限制委托关系的道德风险。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合理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处理好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在适度集权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应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从集团全局出发,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集团财务部门加强对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方面问题的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市场化建设,以及内部结算中心的建设来优化财务管理行为。要确保集团公司拥有整个集团的财务资源的控制权,而子公司等成员公司拥有资源的使用权。

三、强化企业集团战略管理

规避财务风险战略管理也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关系企业集团生死存亡的不再是某一项业务的具体经营,而是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规则。合理的长期目标与有效的执行计划能够为企业集团的后续发展指明方向,保证整体运营不出现大的偏差,防止出现企业集团财务危机。强化战略管理,就要强化对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评价的管理。战略分析要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威胁,同时还要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相对地位,具有哪些资源与能力。其中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尤为重要,外部环境对企业集团具有不可控制性,因而企业只能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企业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与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企业战略,以降低因财务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战略制定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目标。战略评价就是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还要根据战略评价的结果和企业情况的发展变化,即使对所制定的战略进行调整,以保证战略对企业经营的指导的有效性。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计量、监控和评估需要获取并处理全面、及时、准确、大量的数据,这些都需要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需要建立贯穿公司各个层次、各个部门、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集团通过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将企业集团内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各种信的快速传递、准确获得。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控制,可以在集团内部充分调配资源,提高资源整合优势。各种信息的有效获得,也为各种决策的制定及财务风险预测和危机预警提供基础保障。同时,风险管理系统还包括完备的财务风险风险报告制度,财务风险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企业集团整体财务风险现状说明、风险检测指标分析及风险防范措施、财务危机发生概率指标分析及危机处理措施等,同时要对财务风险严重的单个子公司进行特别说明,分析情况,提供改进建议等。财务风险分析报告,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及时获得各种风险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

参考文献:

[1]杨长斌:《浅析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答理》.《现代商业》,2007年第27期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4篇

一、对保险功能认识的演变历程

时至今日,我国关于保险功能的学说主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之为“单一功能说”,也即传统的保险功能说,认为保险只具有经济补偿(或给付)的功能;第二阶段可称为“二元功能说”,这种学说除了认识到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之外,认为保险还具有资通的功能;第三阶段可称之为“三元功能说”,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上任后关于保险功能的阐述为代表,认为保险同时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三项功能。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样,对保险功能的认识,也取决于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对保险功能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而每一次认识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的变迁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推进,对保险功能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到成熟、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功能的内涵、外延不断地得到扩大。“三元论”的保险功能说就是这一认识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

商业保险最初发轫于14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海上保险,是从行会合作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员既是保险人又是被保险人。此没有引进精算技术,仍处在保险的低级形态,保险的唯一功能就是经济补偿,体现为会员之间的保险分配关系。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数理技术支持,保险的功能发挥受到很大限制。17世纪后半叶,保险精算学产生,使意义上的人寿保险转化为现实意义上的人寿保险,开创了人寿保险发展的新局面。从数理技术上来说,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移手段,主要是运用风险汇聚机制,集合具有风险厌恶偏好的投保人并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对少数发生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进行经济补偿和给付,从而实现风险在投保人之间的分散,这就是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给付功能。保险经营技术的解决,大大促进了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的发挥。这一阶段,社会对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有了充分认识,传统的“经济补偿说”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

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金融市场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动脉。现代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储蓄资源进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作为金融产业链中的一环,保险业承载和发挥了资金融通的功能。保险业的金融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承保业务获取并分流部分社会储蓄,另一方面又通过投资将积累的保险资金运用出去,满足未来的支付需要。保险体系吸收的资金(特别是寿险)大部分是长期资金,这是其区别于银行储蓄资金的主要特点。随着保险业的壮大,西方发达国家中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发挥资金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优点,通过持股和相互参股方式,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稳定力量,作为金融中介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其资金融通的功能逐渐深入人心。这一阶段一直延续至今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对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也是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和保险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一般来说,不同时代、不同经济背景的学者,对保险相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难有统一,但对于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则出现显著的趋同现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保险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国际化、专业化的显著趋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保险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在发挥传统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的同时,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人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协调社会经济生活、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经济学家彼得。F.德鲁克说,保险和风险管理对于促进西方世界在18、19和20世纪的经济进步所起的作用与和商业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彼得。L.伯恩斯坦在《抗争命运:值得注意的风险》一书中也指出,一个社会理解、度量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主要区别之处。因此,此次吴定富主席高度概括和总结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可视作对保险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内在特征的客观认识,是对保险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总结。

二、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体现及提出意义

(一)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

从本质上讲,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是通过促进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对于金融推进经济增长的方式,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国的金融体系通过提高资本积累率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要倚重储蓄性金融机构和积极引进外资;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通过提高社会资本配置的效率,来帮助经济发展,因此金融机构对于生产率和经济效率的促进功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资本积累。而保险恰恰具有这两种观点所主张的特点,保险业通过集聚风险补偿基金提高了社会的资本积累率,同时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特有的交换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器”和“助推器”的双重作用,为社会经济健康运行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传统的保险单一功能说,认为保险人仅仅是一种风险传递机制。但事实上,保险这一功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能还没有保险的其他要素重要。因为,保险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平衡表,还为经济活动和长期增长提供其他有力支持。美国保险学者小哈罗德。斯凯博在1998年就曾指出,保险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诸如替代政府安全保障、推动贸易和商务、鼓励减损、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等七种重要服务。现代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学说也为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持。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股东、债权人、职工、管理人员、关联企业和顾客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共同组织,是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一组契约的集合体。因此,现代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必须考虑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实施有效治理,这种理论强化了企业的社会管理责任。保险企业在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和日常经营时应注重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反过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又会推动保险业的发展,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客观联系。一般来说,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各个子市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保险市场也是如此。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一国的保险市场越发达,越有效率,对经济的繁荣贡献就越大。

因此,经济补偿是保险的基本功能,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是保险的衍生功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得到不断加强,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实践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二)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体现

1.稳定经济生活,为社会提供“安睡保险”。保险通过预先确定的支出将未来不确定的可能损失固定下来,从而稳定个人、家庭和组织机构的财务状况,有利于形成经济安全的心理预期,为经济生活平稳运转创造条件,客观上起到了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守夜人”角色的作用。现代保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原来许多不可保的风险逐渐变成可保风险,保险服务的领域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宽,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越来越凸现出来。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政府负担。保险还被广泛用于解决政府公共政策问题。人寿保险对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经合组织(OECD)早在198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曾指出:寿险保单的销售无疑减轻了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压力。同年,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10个经合组织国家的社会保障开支和寿险保费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保险业有效地分担了部分社会保障财务的压力。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已经成为当前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内企业加入WTO之后面临的竞争加剧,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养老、医疗、失业三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缺口每年大约为673亿元。同时据社会保障部门估计,转制成本大约为20000亿元左右。如此大的债务规模再加上每年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短期内完全要政府解决确实不现实也不可能,但社会保障却不能产生断层。另一方面,我国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生活保障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老年护理、企业年金、健康、医疗、费用等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商业保险需求,具有极大的潜力,这为我国商业保险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减轻政府压力、促进国企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促进资本有效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险人在进行承保和资金运用活动时,要收集有关企业、项目和经理人的大量信息。一般单个储蓄者或投资者缺乏时间、资源或能力来收集这样大量的信息,而保险人具有优势,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本和承担风险。同时,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行使“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的权利,对于经营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力地制约着经营者的违规行为,形成有效的外部治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解决委托——难题,推进资本的合理配置,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作为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激活储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其传导机制存在多种途径。保险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在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方面有三个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一是降低结合储蓄者和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二是创造资金流动性;三是有利于形成投资的规模经济。与商业银行相比,保险公司的长期负债和稳健的现金流量,是政府和企业理想的长期融资渠道。一国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与其对市场的依赖性成正比,与其对金融中介的依赖性成反比,也就是说取决于信息对称的程度。因此,保险公司的金融中介作用,在新兴国家金融市场比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更大。对于我国还不完善的金融市场来说,保险业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具有巨大的潜力。

5.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现代经济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对金融的专业化和灵活性要求也越高。如果可供选择的保险商品种类丰富,保障充分,贸易和商务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则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例如,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促进对外贸易、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手段,素有“商务活动的剂”之称,也是保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领域。据统计,全球贸易额的12%- 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日本为50%,英国为45%,法国为21%,韩国也达到14%。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已经初步发挥了作用,但整体水平较低,获得出口信用保险保障的出口贸易额仅占出口总额的1.1%,投保企业只占全国外贸企业总数的2.7%,这说明我国保险业对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不足,在该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

6.有利于构建国家公共事务应急体系。一个国家有无完备的公共事务应急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美国风险管理和保险专家C.小阿瑟。威廉斯博士指出,灾害降临到富国和贫困国家的几率是相同的,比如日本的地震、孟加拉国的洪水,但一个如果能够控制和减轻这些灾难,该社会便可以更好地把资源运用到和社会发展中。社会里,各种巨灾风险和突发事件如影随从,对一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我国1998年的洪灾、2003年2月和5月的新疆伽师地震、今年的非典型肺炎事件等。而且,随着进步和世界力量的演变,巨灾风险不可测的程度加深,而且一旦发生,危害程度更加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将远甚于从前,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2001年“9. 11”恐怖事件、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事件等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建立必要的公共事务应急体系加以应对。现代商业保险通过设立新型险种、创造巨灾债券等保险衍生产品、综合运用再保险等方式,有助于化解巨灾风险造成的消极后果,在一个国家的应急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我国为例,非典疫情爆发后,各家寿险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非典保险,为社会提供了风险规避机制,缓解了人们的焦虑心情,对稳定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截止到2003年5月12日,我国寿险公司共接受非典索赔 236例,赔付104例,总赔付金额为88.68万元。

7.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社会和经济的运转时常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消除各个要素彼此之间的摩擦,减少冲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保险业对此也大有可为。如,责任保险有利于当事人履行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解决纠纷,协调民事关系。发达国家有完备的责任保险体系,如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执业责任保险及公众责任险、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等,被保险人一旦出现责任事故,可以很快通过保险公司解决,不必纠缠于旷日持久的官司,减少了社会的摩擦和冲突,整个社会运转效率高。近年来,我国医疗事故纠纷频繁发生,巨额诉讼案例呈上升趋势,国内务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医患各方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尽管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但充分说明了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大有作为。

8.推动科技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高风险、高投入是高新技术的一大特点,为了保障风险投资的安全和持续投入,必须从制度设计上予以保障。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国际上盛行商业保险与高科技联姻,保险公司通过合理地风险投资的保障费用,承保高新技术项目,万一项目不成功时,由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风险;保险公司还通过开展高新技术转让保险,促进科技成果进入技术市场和提高成交率,提高采用高新技术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全面认识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意义

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全面科学认识保险的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保险实践,推动保险业的全面进步。

1.有利于提升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加快保险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迅猛,持续保持了年均30%的增速,保险各项功能得到较大发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我国保险业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横向看来,当前我国保险市场的整体规模还很小,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与国内证券业、银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业和社会中地位较低。据统计,截至到2002年底,全国保费收入3 053.1亿元,保险业总资产为6 494.1亿元;而截止到2002年10月底,全国证券公司资产总额为6 660亿元,同期证券市价总值为38 329.13亿元,流通市值为 12484.56亿元;截止到2002年9月底,银行业总资产为193 778亿元。因此,充分认识并发掘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将保险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社会各界增强对保险业的认同感,有利于保险业更好地走入千家万户,服务社会,造福民众。

2.有利于促进保险经营主体拓展经营思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管理功能的提出,从认识上延伸了保险服务的外延,对于保险经营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引导保险公司更好地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在经营活动中勇于创新,关注被保险人利益,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塑造保险业的诚信和负责形象,更好地发挥商业保险应有的作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有利于正确处理保险业发展与监管的关系。保险监管机关的指导意见和言论往往对保险经营主体有较强的“窗口效应”,影响深远。促进保险业发展是当前保险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监管的目标是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业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功能,也是加快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保险监管者对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有利于保险监管机关系统内统一监管认识,理顺保险监管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关系。我国未来保险监管发展的趋势是,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并重,更加重视指导性规章和意见的作用,这些都需要保险理论上的拓宽和创新为其支持。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提出,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窗口指导”效应。

三、充分发挥保险社会管理职能的对策

(一)保险理论界要加强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为保险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理论研究者必须用发展与开放的眼光来审视保险功能的内涵,深化对保险功能的认识,将保险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并以此来指导和推动保险实践的创新活动。

(二)保险经营主体在经营实践中,应开拓创新,全面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当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保险公司建设。推进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完善股份制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强化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注重控制经营风险,完善经营管理考核体系。时机成熟时可推动保险公司上市,有利于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偿付能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竞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险业唯有自身健康,才能为社会提供健康服务。

2.产品创新。注重发掘市场需求,坚持消费者导向,创新产品结构,满足社会的保障需求。尤其是注重发展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医疗责任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子女婚嫁保险、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积极探索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我国进出口事业提供保障;探索农业和保险的新路,为解决“三农”提供支持。

3.理顺保险销售体制。充分发挥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市场作用,完善保险市场主体结构,改革保险营销员制度,加强对保险兼业点的管理,理顺保险手续费问题,树立品牌经营意识,在全社会培育诚信经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误导欺诈问题,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努力提升保险业的社会形象。

4.延伸保险业服务的触角。配合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提高承保大型风险项目的水平,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保险保障;探索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渠道,可考虑通过购买债券和参与信托投资计划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开发新险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范文第5篇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消息,《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已于近日出台。

报道说,该指引的制定体现了审慎监管的原则,将有利于指导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更好地发挥资金融通功能,提高保险业资金运用管理水平,切实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

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指引》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突出保险资金的特性,注重保险资金管理的规范化;二是强调资金运用的专业化管理;三是兼顾先进性、适用性和创新性。《指引》作为指导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本指引的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运营规范、管理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体系,制定完善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制度,并充分考虑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监督与评价等要素。

这位负责人说明,该指引所称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体系是指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维护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健和保障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对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措施方法的总称,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他强调,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建立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体系应遵循独立制衡原则、全面控制原则、适时适用原则和责任追究原则。风险控制体系包括资产负债管理、资产战略配置、资产存管、投资决策管理、投资交易管理、风险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会计核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全过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