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其实现了讲授和讨论两大教学方式的整合。“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讲授是为了基于独立思考的内化,而内化的成果则通过社会化学习在讨论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证了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与传授知识和开发思维同步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精力和时间集中在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给予课堂更多的灵活性,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对分课堂”三个环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很多共通点,其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内容应不受教材和大纲束缚,鼓励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教师通过引导促进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互动。在互动中,知识得到应用和深化,学生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2]。
2 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创新思维教学
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技能训练,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在课程设置基本工作环节上,强调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契合,但却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相对忽略了对学科体系的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关注。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均是一门创意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学科的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其对思维能力高度依赖。而设计就是创新,创新必须要有思维模式的驾驭。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设计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学模式的探索应该基于整个课程体系。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是“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创意思维”和“产品专题设计”等,此类课程融入大量的课题式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创新思维训练贯穿始终。从教学内容看,各个课程有渐进式的特点,体现了设计学科发展和行业实操运作的一般流程特点,创新思维训练也应反映各门课程的特点,体现思维的渐进性与设计流程的阶段性和阶梯性。
3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设计专业创新思维教学的融合
设计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主动性的强烈需求。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活跃的课堂讨论更有利于创意的爆发;创新必须升华为思维模式才更有效的指导实践。因此“对分课堂”是适合设计学科教育的良好方法。对于设计专业而言,创新需要交流,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一起探讨、学生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创新设计思维的教学过程与“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很多的相似点,也说明“对分课堂”符合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要求[3]。
设计学专业教学可以通过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基于“对分课堂”的创新思维融合训练有以下特点:
1) 针对传统创新思维训练模式思路固化问题,通过“对分课堂”理念的融入,作为新的教学形式输入,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训练思路。
2) 完善当前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块,通过对分课堂与创新思维的融合,进一步优化当前创新活动相关的课程体系。以點带面,细分创新思维课程的教学节点,与对分课堂教学环节对接,实现全面融合。
3) 突破设计类课程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通过项目研究,打破现有格局,开创新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针对创新思维相关课程,开发更多的训练模块,并逐成体系。
4) 研究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课堂互动方法,利用“对分课堂”的课堂教学原理,优化当前设计类课程的创新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5) 加强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技能与思维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优化设计类课堂教学流程,完善课程创新模块体系,兼顾技能培训与创新思维教学,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6) 创新思维训练与“对分课堂”的融合,是“对分课堂”在具体创新思维类课程中的新形式,也是“对分课堂”理论的具体实施与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在相互的融合中必定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4]。
4 基于“对分课堂”的创新思维训练教学研究
4.1 课程的设定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规划应用能力培养重点课程,整理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加以深化,体现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思维渐进规律和各个课程创新思维训练的衔接点。创新思维的需求应以就业需求导向反推,确立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思维能力。在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思维能力框架下再细分每个课程思维训练内容。课程内容设定重点在于知识内容的应用层面以及思维训练的过程设定上。在实际课程教学设定上,教师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环节和特点书写教案和开展教学。设计专业课程一般四节课为一次课,课时连续并有充裕的时间开展“对分课堂”的各个环节。课程设定可以一次课的两轮循环对分,也可以两次课的轮流对分。
4.2 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
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教学手段,泛雅便是其中一个的网上教学平台,它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资源,结合手机端“学习通”,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多元化选择。“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可以结合泛雅学习通平台得到更好的实施。首先,平台有在线学习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前把知识资料上传,便于学生课前学习;其次,平台有丰富的功能,能够提供反馈和在线统计信息,教师能够比较方便地了解学生对知识吸收的过程;最后,平台具有讨论板块,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在课堂上自由的开展各类讨论活动,学生能够实时查看和反馈,有效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4.3 以产品设计课程为例的训练模式安排
“产品设计”作为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涉及众多创新思维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非常适合“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本校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课程一共72课时,理论授课课时和实践课时分别是32:40。此设定的初衷是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加实践环节。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是根据行业的一般运作流程而设定,模拟工作项目过程。教案根据“课次”来编写,摒弃了章节罗列方式,体现了课堂的实施细则和过程。课程可以划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课程概论(4课时),模块二、设计调研(16课时),模块三、设计分析(20课时),模块四、设计实施(32课时)。模块一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充分讨论,有利于打破沉闷的理论教学。模块二开始建立固定的小组并贯穿整个课程,分组是为了模拟公司企业的项目管理形式。模块三和模块四,是产品设计课程创新思维训练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的主要战场。基于对分课程的创新思维融合训练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实施[5]。
5 结语
一些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思维训练相关的课程,从而更加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其他基础教育的设计课程,学生往往就会忽略在思维训练课程中的思维方式,以固有的思维去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他设计课程设置中加入思维训练的相关课题。同样,在图形设计课程中,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逐渐开拓设计思维,寻求更多图形设计的方式方法,达到创新学生思维的目的。
1.想象力与趣味性
对于刚开始接触图形设计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使他们对于图形的变形感兴趣,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传授技能的应用。引发趣味性是最重要的,也是学好设计的关键,它会让学生积极地展开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只有对于图形设计产生趣味,才能主动地去想象、联想,接受教师所讲授的设计方法,从而开拓设计思维并逐渐发现更多的设计方法,促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个循环开始于先让学生对于身边熟悉的图形进行创意变形,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构思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利用收敛思维将图形进行反复设计、推敲,最终将其结合,通过新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
2.创造力与知识储备
当学生对图形设计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之后,便会主动地去尝试各种思维方式和设计手法,但是对于图形的设计不可能凭空去创造,这就需要学生充实自己的头脑。雄厚的知识储备会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并通过专业的设计反映在图形上。这种视觉上的语言不仅需要长时间专业知识的积累,更要求学生多阅读非专业性的书籍,进而使自身的修养扩展到文化的层面。当然与此同时专业经验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俯瞰世界。
从专业的设计中总结经验会让我们的思维得到拓展,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最终应用在图形的设计之中。不过常规性的知识与经验也会束缚我们的思想,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羁绊,这就需要教师做更深入的指导和启发。图形设计本身就是思维运动的过程,创新思维可以帮助视觉形象和内容主旨准确地表达。只有打破思维的局限,将异于常规的要素进行理性地分析并组织起来,这种分析才可能是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头脑风暴等,然后通过感性的设计将其表达,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达到课程的最终目标。
3.潜能力与独创性
在短短几周的图形设计课程中,教师能教授给学生的只能是设计的方式方法,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最终需要掌握的是怎样去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做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发挥自我的潜能力。除了阅读相关书籍和总结设计经验,还应该对图形做重复性的设计。所谓重复性的设计,不仅仅指的是从经典图形中去临摹和借用,还应该主动地观察身边一切事物,在自然中去发现可能为设计所用的符号、图形,并从中提取出草稿,再经过逻辑思维进行反复的修改完善,这样的图形设计才是用心去思考的,也是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力的结果。如果教师懂得挖掘学生的潜力,每位学生都会设计出富有独特个性的图形。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想法、理念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在图形设计课程中,学生独特性品质的培养是创新思维训练的关键。
4.表现力与传播性
设计者对于图形的设计是希望能够更加直接地表现诉求本身,通过理念信息的传达来实现最终的传播,所以教师在课程设置中也应该添加相关内容,把对于图形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同样应用在相关媒介中,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从创意到设计以及如何应用于成果都要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最后达到理论与实践、创意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目的。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思维的引导,以免学生走入设计即为了设计本身的误区。设计是一种方式,学生在训练中要学会利用这种方式,让观者对图形的设计进行阅读,理解图形深层次的概念,达到表现设计者意图的目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强调表面形式做刻意变形。社会已经进入到读图时代,读者在图形观看、看懂、产生兴趣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图形表现和传播的重要性,所以在图形设计课程中,要求教师和学生也要注重图形设计表现力和传播性的创新思维训练。
二、结语
求异思维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大胆设想,对于同一个已知条件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追求在解题思维上面的标新立异,这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另一个关键点,倘若学生能够通过求异思维,便能够将很多数学问题简单化,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纸盒等于一腰上的高。如图,给出了条件有:在ABC中,AB=AC,D是出现在BC上的随意一点,DEAB,DFAC,垂足确定为E、F,BG是一条垂直在AC上的线段。求证:DE+DF=BG。这道题,我们可以明白,求证的方法较多,可以用边求证,也用意用角来求证,此题可以用面积法与图形法来进行求证。法一,根据已知条件利用面积法:并将A点和D点连接起来,通过条件得出SABC=SABD+SACD可以推出BG•AC=DE•AB+DF•AC,因为AB=AC,那么BG=DE+DF。法二,可以结合之前学习过的相似三角形知识,BED∽CFD∽C,可以推测出DE、BE=BD、BC,DF、BG=DC、BC。由此可见,DE+DF、BG=BD+DC、BC=1,也就可以得出DE+DF=BG。法三、运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以得出的是,DE=BD•sin∠ABC,DE=BD•sin∠ABC,DF=DC•sin∠C,BG=BC•sin∠C又∠ABC=∠C,可以得出的是DE+DF=BD•sin∠ABC+DC•sin∠C=BD+DC)•sin∠C=BG。题中通过运用多种思维,就能够得出遗体多种解法和多种答案,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其实也是求异思维中的一种形式,通常是指对某种常用的思维方式进行反向思维,已取得最终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但不是让学生对正向解决问题的举措进行否定。调查显示,现阶段很多学生在解题中总是按照常用解题思维来解题,即读题——了解题意——套用公式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课本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很多教师在出题上也有所变化,题型也越来越具有灵活性,部分题已经不是正向思维就能够得出结论,而是需要“反其道而思之”,方可知道结论。部分题型正向解答会异常复杂,而方向思维后可轻而易举的得出答案,针对现今的考题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平时的课后作业中多选择一些需要运用逆向思维才能够解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学习逆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三角形中,∠A+∠B=90。,那么可以了解的是∠A与∠B互余,倘若通过逆向思维也可以得出∠A与∠B两角互余,那么∠A+∠B=90。由此可见,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运用这些相关逆向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从而逆向问题逆向解决。
摘 要:学生思维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国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了小学数学教学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国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曾经说过,我国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我们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民族进步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数学是学生思维能够得到训练的主要学科,这取决于数学教学本身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数学的教学成功与否对孩子们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总结了一下几点:
一.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前提
教师教学思想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是严肃的乌鸦式的教条学习,还是一种自由交流,自由思考,大胆想象,善于发问的学习情境。前者是应试教育的有效方法,但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并相互交流,积极主动去追求知识才是当前小学老师应该做的。正确的小学教学思想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
1.创设善于发问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不严肃,不呆板。老师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不应注重问题结果的对与否,应当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难题,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颠倒以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注重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没有严格的对与错,只有简单还是复杂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片面去追求简单的问题解决方法。因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因此问题的多样性解决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求不规则的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我们通常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将不规则多边形切割成2个或多个规则的四边形或三角形,算出每一个图形的面积,然后求出总和。另一种思维就是可以将不规则多边形补成一个规则的多边形,算出总面积,最后再减去多加的面积。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应该让学生们去学习去接触。至于怎么去“割”,怎么去“补”又有很多种方法,都可以让孩子们去大胆思考,大胆提出来,哪怕显得有点麻烦,但对孩子们创新思维的锻炼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注重实践,让学生动起手来
思维是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因此思维来自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几何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当多让学生们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大胆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实践中的学习往往印象较为深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善于创新的能力。因此注重实践,也是正确教学思想的内容之一,教务工作者应当多注重实践,多让学生动起手来。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却不会解决同一类问题。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略加改动,却又无所适从,这些都是反应了学生思维灵活能力弱。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让他们懂得“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举一个例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出一个题干,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不同的学生去解决,在该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会被调动起来,去想问题去解决问题,问题的多样性以及解决方法的多样性都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思维灵活,是思维训练的基本内容,它可以让学生做到学习不呆板,可以更有利于接受其他的思维训练。因为思维灵活不仅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内容之一,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训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墨守成规,能独树一帜,能从新的角度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正因此创新思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务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能力
探索是学生寻求新知的生命线。学生学会探索就象征着学生们接受新知由被动的教学转变成积极主动的追求知识。探索属于创造性的思维,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锻炼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在不断的探索中锻炼自己的探索能力。例如在讲解数学“通分”内容时,我们比较3/4与4/5的大小时,我们有很多种途径去解决这个数学问题:(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先自己探索,先不讲最有效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们去自由思考,最后去总结去对比,哪个方法更有效更快一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努力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总结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从大量而繁琐的数学材料中总结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总结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我们教务工作者慢慢引导,慢慢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只有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才可以得以形成,否则总会摸不到事物的本质,即使思维发散,思维创新,也是徒劳无用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宏伟的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国的教务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相信随着我们大家的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全方位的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一个有效的训练。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会伴随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从而让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国家与民族的进步贡献他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08-01
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1、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二、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1、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2、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