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范文第1篇

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出现了“一风吹”的现象,有三个倾向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在大一学生中就开始搞研究性学习;二是在基础课中推行研究性学习;三是在学生中普遍推行研究性学习。应该说,在文科类专业、应用类专业中研究性学习,问题还不明显,学生的学业基础损失还不太大。但对理科类专业、基础学科类专业而言,问题就十分突出。学生忙于四处找题目,缺乏基础,跨学科去研究,急于拿出一个东西来表明自己已获得成果。这导致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缺少老师的系统讲授,静不下心来系统学习。其知识结构方面的缺失和后续学习能力的缺乏,都将在根本上影响他们的发展。这样不能说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研究性学习,要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准确定位。教师教的每一门课,既有自己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这门课在整个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应是没有准备不可随意进入的、没有基础很难达到的较高学习境界。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要把握好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准确定位。

大学本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必须循序推进和认真规范。其一,研究性学习理念要明确。大学本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必须秉承“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理念,要明确所谓研究,一定要基于学习,是在全面学习基础上的研究,不能脱离体系缺啥补啥地学习。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大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教育领域提出的全新概念。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育部的这个文件虽然针对基础教育,但文件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完全相符。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形式。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各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计算机更新学习与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学会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对于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注重应用、发展技能为其主要目标取向。高级语言、数据库的运用,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操作等实践性的课程,占课程的主体内容。而“在做中学”又是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的基本途径。而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础,选择与学生专业内容、生活实际相关联,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对课题的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既通过直接经验获取了知识,也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与就书本内容泛泛学习、脱离实际地完成既定的实验相比,有着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意义。

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分支很多,内容庞杂。如果只按规定课时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是博而不精;如果想深入学习,那又会受到课时的严重制约。研究性学习可以在课外进行,同时,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够有效缓解课时有限的矛盾,而且可以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在某个方向上深入研究,培养特长,从而形成“多能一专”的能力结构,使“因材施教”得到更好地落实。

第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实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经历一定的科研体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这种科研能力的培养,决不仅仅局限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些实践环节中,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内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在承担着这种培养责任。研究性学习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其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责任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丰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领域各大主要分支,如,计算机原理、高级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网络程序开发等。这些领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可以和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能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专业领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途径丰富,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

其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物质条件充分。目前各高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并且大多可与互联网相连,加之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持有量,以及社会有偿提供的机器数量,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硬件条件上不存在大的障碍。

第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相对其他实践方式而言,大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兴趣更加浓厚。虽然有不少学生喜欢计算机的网络游戏等娱乐功能,但绝大多数人仍希望能够利用计算机自主开发一些成果,在运用和驾驭计算机方面体会成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这方面的平台,势必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

目前,就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状况来看,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各学科单独开设课程,这样的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课程相对独立,有着自己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现更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在课外进行,而在学年教学计划中,会留出一定课时作为结题时间。欧美很多国家以及日、澳等国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都采用这种形式。另外一种是对原有教材的再开发,即,在原有课程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设置课题,将原有内容拓展或深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目前我们国家中学阶段各科的研究性学习多采用这样的课程设置。基于这样的课程设置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看成是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模式。

就目前的各方面条件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不适合采用第一种课程设置。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对计算机各领域的涉及面较宽,内容丰富,同时,应用性也较强,但都不够深入。这恰恰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为课程设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更适合采用第二种课程设置形式。课题可以选择教学内容中各知识模块的深入发掘或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运用。如,在语言学习中,可以以“质数检验”为课题,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在数据库的学习中,可以以“班级成绩管理系统”为课题,进行数据库软件开发;在网页制作的学习中,可以以个人、班级和学生社团等网页的开发为课题等。以教材知识为背景,以这些课题为研究目标,从而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为主。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为以下步骤:

1.确定知识背景

选定某个知识模块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知识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获取或应用此类知识,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明确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等自由提出。但最好是通过师生合作,对课题的内涵和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共同确立研究课题。

3.成立课题小组

采用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来成立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人数根据课题需要而定,过多和过少都不合适。

4.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小组确定后,要根据本小组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既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同时也要保证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有所收获。

5.开展研究

将确定的研究方案具体落实。学生分工合作,教师要适时指导甚至要参与其中。教师的工作应侧重组织和引导,测重研究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态度与精神的渗透和示范,而不是对课题结果直接地帮助。

6.形成结论

课题小组将各自的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7.提交成果,交流总结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小论文、多媒体演示、实验报告等不同的形式提交或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并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完善认知结构。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传统学习评价有很大的不同。

1.评价目的

研究性学习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掌握科研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针对研究结果评价。

2.评价原则

应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通过评价来指导、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3.评价指标

要对课题、过程、方法和结论整体评价,突出过程评价。

4.评价标准

标准要灵活,不能一刀切。要突出个性化,对不同的课题、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对每个学生自身特点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个体的纵向比较,淡化整体的横向比较。

5.评价方法

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对集体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以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28-02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作为担负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当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不断培养出既能参与研究性学习,更能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师。

一、高师研究性学习的四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个别教师开始关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状况,自发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向部分师范生介绍“研究性学习”基本知识,组织小范围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这一阶段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基本处于放任状态,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规模小,参加人数少,涉及面有限。

2.初级阶段:“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许多师生关注的热点,他们开始学习和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现状、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开展一些探究性实践活动。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相关实践活动多集中在对中小学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素材的收集、整理或重复试验上,研究工作也仅限于研究性学习对基础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以及中小学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3.中级阶段:“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知识在全校范围内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或课题项目小组,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重点由“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转向“高师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比较研究、必要性研究、实践方法研究,同时探讨研究性学习对高师学生的影响,研究渐趋系统、深入。

4.高级阶段:重点开展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工作。学校设有研究性学习的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开展研究工作,有关研究课题获省部级以上立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普遍、系统、规范的特点,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如组织师范生就“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各项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培养、训练和研究工作,更侧重于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二、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策略

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包括探究活动的启动能力、选题指导能力、课题论证能力、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成果形成指导能力、自身总结提高能力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发展能力等。2000年,我校成立了课题项目研究小组,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和研究工作。2003年,“高师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申报并通过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立项。两年来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我们深感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工作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其培养策略是:

(一)深化高师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开放知识体系的师范生

基础教育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门活动课程,而且也在各个学科中广泛开展。它有不同的层次水平和多种形式,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探究活动可包括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课外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有多有少,教师指导的程度有强有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研究内容既可是单一学科的,也可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高师课程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式和新变化,使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由专一向综合转化,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狭窄向宽泛转化,努力培养具有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师范生。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

高师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结合其特点,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框架以及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开展。

1.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复杂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效。多数大学生由于在中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类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是一种既复杂又新鲜的思维刺激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开展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多方面要素,学生必须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增进对研究性学习本质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实践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师范生“研究性学习”应用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提高。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可包括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性学习、中小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等等。

2.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知识目前尚处于不断深化发展阶段,不宜用一、两套僵化的教材来限制学生的认识发展。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通过比较、讨论和实践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真知。特别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鼓励他们的质疑、探究精神,允许保留不同观点和意见,包括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作用、意义、方法等核心理论的争鸣和实践等。

3.摆正任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无论对任课教师还是渴望求知的师范生,它都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应当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放下架子,把自己定位为普通的学习者和探究者,与学生一道经历“研究性学习”知识的探究历程。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教师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不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4.重视师范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反对片面强调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倾向。教学中应提倡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开展“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探究。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它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意识、精神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师范生只要具备了再学习的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点、价值、机制、理论基础、研究模式、研究策略乃至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逐渐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也不应要求师范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去被动地学习所谓“完整、全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基础理论”,而应将他们自己的动机、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以积极快乐的心态与客观世界对话,做名副其实的学习兴趣与研究方向统一的探究者。

(三)广泛搜集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素材

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师范生未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让师范生接触和熟悉一定数量的研究性学习实例和素材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要求师范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发展定位,广泛搜集和交流中小学相应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以及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素材,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并从中总结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中学与小学、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学科与学科、国内与国外、研究性学习方法与传统学习方法的研究性学习比较研究等工作,以促进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提高。

(四)参与低年级和中小学课外“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

我们根据自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让高年级学生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低年级课外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活动,既能让他们分担一部分组织和管理工作,锻炼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又能利用他们的经验来促进活动的开展。此外,我们还鼓励并提倡广大师范生到附近的中小学开展相关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践,既获得了难得的锻炼机会,又缓解了中小学指导力量的不足的矛盾。

(五)结合教育实习开展调研活动

师范生毕业前为期4~5周的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其调研活动的好机会。师范生一方面可以考察实习学校以及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了解中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做法和先进经验,收集素材,交流体会;另一方面还可尝试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六)重视“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评审、总结和交流

对研究性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和交流的工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提高指导能力的机会。为此,我们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研究课题的评价工作。他们不仅要对各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评判,而且要考查各小组成员参与研究的态度和贡献的大小,据此做出公正的评价。其他学生则通过参与所在课题组的课题总结、代表答辩、成果汇报工作以及后续课题的论证及确定工作,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进行思想碰撞。这些工作使他们能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和素材,进一步促进了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提高。

(七)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范文第5篇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7

【原刊页号】45~46.54

【分 类 号】G382

【分 类 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刘云

【作者简介】刘云,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 要 题】探究与创新

【正 文】

研究性学习是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推进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弊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课程式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3课时);二是学科渗透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占10%左右)。本文谈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均指的是第二种实施方式,其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研读教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环节组成。其构成见下面的模式框架图(师生活动策略)。

一、研读教材,提出问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读教材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实现“三自一提出”(即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如高一思想政治第六课《银行与储蓄者》的教学,便可指导学生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并列表比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债券和股票的异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异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异同等;同时,提出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银行与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如何?存款储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居民收入增多了如何投资理财?等等。

二、分析问题,形成课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如在《银行与储蓄者》一课的学习中,有教师以新闻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的第一次上调利率”为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①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利率手段,上调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②存贷款利率上调之后我们应如何投资理财?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研究,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占有的信息资料、人际关系资源条件等选定有研究价值且自己能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形成《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家庭投资方案设计》等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课题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阶段,由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搜集处理信息、成果表述四个环节组成。具体实施过程如前面模式框架图所示。

第一个环节是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情况,以共同兴趣、乐于合作、特长互补为原则组建课题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做好协调工作,提醒学生在自愿组合时,要注意把擅长社交、写作和电脑操作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个环节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预测,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研究的计划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因为学生在结果预测、活动计划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较薄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分工协作,带着问题分头收集信息,研究处理信息资料。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在研究中去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充当咨询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咨询;充当协调者,协调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当监督者,督促学生严格执行研究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工作。

第四个环节是汇总资料,形成并表述研究成果。教师要事先与学生商量并确定课题研究最终的成果表述形式。如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课件、光盘、板报、展板、模型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述的有效形式。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始终对研究的主体、内容、方式、过程有清晰明确的了解,便于最终研究成果的形成。

四、成果展评,升华延伸

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展评阶段,由成果展示、综合评价、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组成,是学生实现自身研究价值、共享研究成果的过程。

成果展示环节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形式可以是论文答辩、成果报告会、辩论会、小型展览、小品汇报演出以及自编报纸、刊物的展示、交流等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交流展示形式。例如,高一年级可举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讨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展览、《市场诚信面面观》小品汇演、《高中生消费观念现状调查》报告会等;高二、高三年级可采取《用发展观点看中国世界年》——2005年辉煌成就报告会、《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情况》汇报会、《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成果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