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学思维活动的。它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有极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逻辑思维的基本形成是概念、判断、推理,但在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一些具体环节上又要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这些都是逻辑思维因素,教学时都应充分挖掘,把它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材中逻辑思维各因素不是孤立的,常常是几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应培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呢?
一、激发良好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前提。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因素,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理清思维顺序。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顺序清晰化,层次化。而理清思维顺序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开端和转折。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开端。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D发展D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点,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这就是我们备新课前的重要环节:找准知识的“生发点”。 找准知识的生发点,再配以生动有意义的情境,学生的后续学习会变得目标明确而且饶有兴趣。例如:在教学“众数”这一知识点时,我把教材中选队员的例题改正一道卖服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某品牌童装各种尺码的日销售情况,来判断如果自己做老板,你将如何进货。学生非常有兴趣,有人选中位数90来决定自己该多进哪个尺码的货,也有人选平均数95.5,但当有人说出多进110(题目中的众数)这个尺码的衣服时,全班同学都为他的道理折服,因为数据显示这个尺码的衣服卖出去的量最大,重复出现了7次,说明来买这个品牌这种款式衣服的家长和孩子大部分都是这个身材……,在这样的“生发点”的引入下,学生的思维能够朝着正确、生动的方向发展下去,而且还“体验”了一把做老板的“隐”。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甲计划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1/3。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6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1/3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1/3”,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精心设计练习。数学是练出来的。
下面从充分备课、巧妙设疑、适时引导、加强互动四个方面,探讨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充分备课,寻找启发点
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备课,吃透课本,只有在准确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列出课本上所要求的知识点、制定学案之外,教师还应深入分析如何去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换.要想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启”的愿望,认识“启”的作用,了解“启”的对象,掌握“启”的时机.这也正是教师充分备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时,教师备课需要从教材中寻找启发点,为启发式教学作准备.教师可以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细胞膜中的知识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相结合,建立联系,比较分析“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胞吐与胞吞”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这些都可以作为启发点.
二、巧妙设疑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增加课堂提问,巧妙设疑.在提问和设疑时,教师要注意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启迪性,是否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应当适中,若过于简单则起不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若难度过大,则往往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丧失学习信心.
例如,在讲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教师可以合理设疑: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适时引导
传统教学过分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曲解了学习的本质,变成了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启发式教学则强调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启发式教学并不等同于“放鸭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掌握引导的“度”.引导过多,则变成了“填鸭式”教学,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过少,则变成了“放鸭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从下手.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导思路、导方向、导应用.
例如,在讲“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时,教师讲解光合作用,可以逐步引导:初中时我们都学习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什么是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绿色植物的什么地方进行的?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转化.追根溯源,能量的最终源头是来自太阳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用什么捕获光能?让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知识点.
又如,在讲“细胞呼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细胞呼吸分为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两个步骤去理解记忆,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不同点,糖酵解的反应物是什么,产物是什么,三羧酸循环的反应物是什么,产物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去总结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是怎样的过程,做到引导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四、加强互动
一、比较异同训练
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是找同找之异,异中之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得相当普遍,频率也高,它不仅适用于理解性的问题,也适用于学习基础知识。如我在教完《变色龙》一文后,让学生把这篇作品与以前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研究,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两文惊人的相似。两位作者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的年龄只差一岁,两文的写作时间仅差一年。此外,两位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在情节上都突出一个“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个“变”字,艺术表现手法上都突出一个“比”字,所写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个“小”字,而表现的主题都突出一个“大”字。研究分析这些异同,都有助于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头脑中的火花,从而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效果。
二、逆向思维训练
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由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他运用了逆向思维: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实践证明,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的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逆向而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考后,产生一种质疑的品质。逆向阅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如此。我们都懂得“说谎是可耻的”这个道理,但把这个观点当作写作的内容,就缺少创新,论述流于一般。如果从相反的方面提出论点:说谎也能表现人的高尚品德,那这种见解就新颖、独特。我让学生为这个观点找论据,在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言:面对生命垂危的人,家人、亲戚朋友说的大多是谎话,连作风严谨的医生也不例外,这些谎话显示了人们的爱心;做了好事不肯留下真实姓名、地址的人,具有美好的心灵;《藤野先生》中鲁迅也说了谎话,他决心弃医从文,但当先生问起时,他却说要去学生物,说先生教给他的知识还能用得到,他的谎话体现了师生情深。
之后有学生根据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写出了《龟兔第二次赛跑》《龟兔第三次赛跑》,这是根据赛跑结果进行了逆向思维,三次赛跑体现了龟兔不同的心态,这就有了新意。
三、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想像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绘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思维可以通过情节续写、内容(下转180页)
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形式多样,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
学生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应在操作中进行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扩写进行训练。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像: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同学们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至极……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想像思维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四、系统化训练
语文知识面广、量大,怎样有效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面对当前多角度、结构化和大覆盖的考试试卷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
【关键词】直觉思维 飞跃 严密
Cultivation of instinctive mathematics thought ability
Zhong Jizhai
【Abstract】The instinctive thought is the main form of people’s thought, is the base of the creationary thought, so it needs encyclopedical knowledge, rich association of ideas, proper analogy, reasonable extending and developing as well as the rat-fuck courage and courage and insight. It is one kind of thought that sublimed and produced on the basis of the strict logic thought practice.
【Keywords】Instinctive thought Overflying Strictness
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由于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常常掩盖了直觉思维的存在和作用,以致人们误认为只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对数学学习才有作用。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老师把证明过程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能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他们往往把成功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据调查“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如何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直觉思维虽然是飞跃的,不见严密,但绝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它来自对已有成果的深刻认识和冷静审查,它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恰当的类比、合理的延拓以及标新立异的勇气和胆识,它是在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基础上升华而产生的独辟蹊径的构想。因此,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1.优化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一位学者指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的见解。”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推进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为直觉思维创造条件。数学学科也一样,只有掌握好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会聚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形成立体的网络思维,从而获得直觉的判断和联想。正像阿提雅说的:“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在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现在的学生不是不敢提问题,更主要的是不会提问题。教师埋怨学生学习不深入,不会钻研,不会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可能有这样两个因素:其一教师没有教或启发学生提问题;其二没有给充分机会让学生提问。数学思维往往从问题入手,在教学中,首先,要善于通过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多种假设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把有待探索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理论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教师质疑,挑战各种问题。例如在初一几何的教学中,老师一般会讲到这样的一个题目:“两条直线如果有两个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重合为一条直线是根据什么?”同学们很快地会答出根据的是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那如果把这个题目给它稍为改变一下:“两条直线如果有两个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就有无数个点重合,对吗?”通过这样的改动,学生的直觉思维更能得到锻炼。所以在设置数学例题时一定要把握好。其次,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内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猜想、跳跃的方法直接而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在解题训练中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的触及到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解题训练中更应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直觉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教师应采取积极鼓励的策略,让学生运用直觉思维方法来解题,明确地提出把直觉思维贯穿在解题训练中,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对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平时解题中鼓励学生寻求“一题多解”,归纳“多题一解”。例如:已知a,b,m∈R+且a
导学生从多种方法解题,如作差比较、作商比较、执果索因的分析法、由因导果综合法、反证法、增量换元法、主元换元法、放缩法、构造函数、构造直线的斜率、利用定比分点公式证明、数形结合等近十几种解决方法,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进入另一个天地。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宽松的环境,切不可训斥、挖苦,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无拘无束、尽情驰骋。
4.在巩固练习中培养数学灵感。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在复习中应该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在中学不管什么考试,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选择题,这可能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吧。当然在复习中也应该实施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练习,这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直觉思维是一种科学素质,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总之,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加强直觉思维的培养,充分和谐地发挥左、右脑的思维能力,培养既科学严谨又勇于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云章、马复.数学直觉与发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创新思维 思维训练 教学改革
后金融危机时代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如何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在全球资源战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一、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动力,而创新思维则是人创新能力、创新活动的原始起点和基本前提。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
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其中与众不同法则是学生需要着重锻炼的思维之一。与众不同法则的核心是一种主动挑战的理念,即敢于做少数人,敢于突破环境束缚,敢于违背多数人的意见。与众不同法则包含三重涵义:一是多元化是一条自然法则,客观存在多样性的发展空间二是盲目从众是危险的,真理有的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三是思维的盲区无处不在,与众不同的诀窍在于发现常人的思维盲区,并获得成功。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需要基础知识的支撑,它是学生专业能力及社会综合能力上的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提升。但是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积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教学弊病:
1.不能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的重要性,致使学生感觉无法学以致用地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感觉学习普遍缺乏挑战性和新奇性,感到学习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意散漫的学习态度难以激发探索精神。
2.学习环境过于单一
现在高职学生授课的教室,基本上是理论与实践课分开。理论课的环境布置只是讲台、投影仪、黑板和课桌,学生仅跟着教材的思路,听老师讲PPT,做一些案例分析,与现实脱节甚远。实践课上学生只是做大量的习题和软件操作,老师仅提供极少的辅导。例如在理论课的汇率变动教授中,学生只根据老师所给资料,不能主动搜索信息得到最新的汇率动态和各方思想碰撞,从而融汇自己的观点,最终只能片面地纸上谈兵。这样理实分开的模式,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践割裂,学习灵感受外界因素约束。
3.培养思维方式单一
大学生要学习几十门课程,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视野和想象力应日渐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思维变得更加敏捷。但由于各课程纸笔考试的标准化单一模式,一般仅强调知识的识记和分析,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僵化死板,容易孤立、机械、片面地看问题,无形之中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单一、直线式,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性。
4.创新思维训练案例
《国际结算》课程是高职院校为适应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而开设的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必修主干基础课,该课程对于将来国际贸易相关工作人员熟悉国际结算和金融理论知识,培养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以《国际结算》之融资(1课时)为例探索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室,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基础是信用证的特点、类型、流程和结算工具的翻译。
教学模拟的场景是浙江民营外贸企业面临内外夹击的融资难问题。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信用证结算流程、利用信用证进行融资、防范风险并探索用其他方法解决融资难问题。教学步骤如附表所示:
步骤一:角色扮演
国内一方面自2011年以来CPI屡创新高,2011年7月高达7.5,原材料和工资大幅涨价;另一方面国家货币政策收紧,中小企业贷款大部分来源于小额贷款公司或者民间高利贷,月息5分是民间借贷的普遍行情,年利率为60%。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6.3左右,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汇率风险提高。浙江民营外贸企业某老板资金短缺100万,作为公司的高参,请你出个与众不同的主意,利用信用证开证解决资金问题。(可以上网查资料,也可以场外求助)
步骤二: 2011年05月14日都市快报案例解析
进口企业与外商签订铜进口合同后,就可向银行申请开立90天或180天远期信用证。企业完成进口后将货物在国内快速转手,相当于变通得到一笔短期银行融资。通过反复运作,还能变相延长资金的使用时间。对于国内身处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而言,贸易融资无疑极具诱惑。
步骤三:小组讨论从政府、市场、企业层面分析,如果长期操作可能发生什么问题?
步骤四:案例解析
位于上海的中储临港保税区里(保税区即货物到港未缴税之前可以存放于此),现在仍堆着近三万吨进口电解铜(即纯铜)无人问津。201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政策的出台,这条原本一本万利的融资通道也被堵上。
步骤五:小组讨论从进、出口两个角度分别寻求其他融资方式(合计至少8种)。(可以上网查资料,也可以致电外贸企业相关人员)
步骤六:个人回答如何在中国充满挑战的金融生态系统里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外贸民营企业老板。
三、总结
创新思维既要靠必要的知识教育启发、培育和滋养,更要靠大量实践活动的激发、调动和强化。因此,创新思维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但是这样的教学实践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会站在管理者的立场,通过团队合作多方查找信息,快速分析当前和未来金融形势,用独特的方法合理合法地抓住机会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适应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易诚,梁称福.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7(5).
[2]夏季亭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英才高职论坛,2008(3).
[3]唐殿强.简明创新能力教程[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本文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国际结算》(双语)重点课程建设2011年-2013年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