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直接金融体系

直接金融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直接金融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直接金融体系

直接金融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 市场主导型 银行主导型

一、引言

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的。金融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不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所形成的不同层次和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组织体系。目前,世界各国(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但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另一类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金融中介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两种制度孰优孰劣,很难比较。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制度分别加以考察,试图从中找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思路。

二、金融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的70%来源科技创新。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的取得与其完善的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支持密不可分。

(一)美国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扶持

美国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首先表现在直接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投资中。联邦政府的设有专门的研究与发展经费预算,除了直接投向政府各个机构所属的科研单位外,还以直接拨款的形式对私人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科技项目进行投资,政府通过对科技研发的直接参与,来引导社会投资的流向。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通过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利用直接经费资助、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等财政手段来支持企业增加科研投入。

(二)美国间接融资体系的融资支持

在美国的科技融资体系中,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的作用也不容小视。在间接融资中,贷款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决定着科技型创新企业融资活动的成功与否。美国利用完善的担保体系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间接融资风险分担体系,为间接融资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条件。美国专门设立小企业管理局,为广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不仅如此,美国还利用其发达的资本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让银行以小企业管理局担保的企业贷款为抵押,在债券市场出售债券,加快回收资金,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三)美国高效的资本市场

1.美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美国的资本市场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处于最顶端的是纽约证交所(NYSE)和NASDAQ市场。纽约证交所定位于全球性的蓝筹股市场,NASDAQ市场则主要面向成长性企业。目前,纳斯达克市场已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据统计,美国高科技产业中80%以上的上市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第二层级是公开报价系统。主要包括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和粉单市场,主要为未上市公司证券和下市股票提供交易的平台。第三层级是地方性的柜台交易市场,据统计,大约有10000余家区域性的小型公司的股票在该市场交易。第四层级是私募股票交易市场,该市场通过Portal系统,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交易私募股份提供平台。

总的来说,美国多层次高度细分的资本在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上市标准,分别与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从而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2.美国为数众多的风险投资对于科技创新的推动

伴随着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是为数众多的风险投资。美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国家,硅谷已经成为高科技与风险投资完美结合的典范。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风险投资更集中于高科技行业,据统计,其在计算机软硬件、生物、医药、通讯等高新产业的投资比重高达90%以上。不仅如此,美国的风险投资投资阶段也集中于创新企业的导入期和成长期,通常这两个时期也是企业融资需求最旺盛的阶段。另外,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尤其是NASDAQ市场的建立,为风险投资提供了畅通的推出机制。

三、金融中介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一)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非常发达

与美国的科技创新融资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不同,日本的科技融资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这与日本中介(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有关。

日本采取的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制,一般称之为“主银行制度”。相比美国,日本的证券市场发展比较缓慢,直接融资比重较小,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始终是日本企业首要资金来源。

日本的银行体系非常发达,主要包括以都市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和以地方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劳动金库等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都市银行业务范围以大城市为基础,并在全国设有为数众多的分支机构,与财团资本有着十分密切联系,实力雄厚,放款对象偏重于大企业。除了大型银行以外,日本还存在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协会加盟行(简称第二地方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劳动金库等。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经营灵活,它们的存在较好的弥补了大银行业务的空白地带。

(二)日本政府对科技金融的重视

日本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主要体现在通过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向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日本先后成立了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开发银行、商工组合中央公库、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财政借款和发行债券,他们虽然分工不同,但目的和宗旨基本一致的,都是通过以较之商业性金融机构优惠的利率水平、贷款期限和融资条件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贷款和金融服务,确保企业创新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

(三)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为了解决日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问题,日本建立了完善的担保体系。日本的担保体系主要由日本信用保证协会、中小企业信用保险金库和商工会和商工会议所组成。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及有效运作,降低了企业融资的难度,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四、对我国建立科技研发金融支撑体系的借鉴

(一)政府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不管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还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政府在科技创新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法律和完善相关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支持。此外,政府的作用还体现在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来统领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各种财政手段,比如直接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来激发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二)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必不可少

科技创新离不开政策性金融的支持。通过政策性金融的诱导作用,吸引大量的商业信贷和民间资本投入到科技研发活动中来。因此,尽快建立相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我国当前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任务,可以仿照美国硅谷银行的模式成立我国的科技银行。同时,还要从立法、机构设置、资金来源以及经营机制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保证政策性金融机构效能的发挥。

(三)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商业银行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可以为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科技研发融资需求,从而形成大银行支持大企业科技创新,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局面,实现银行和科技创新的无缝对接。另外,科技创新的每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融资需求,银行可以通过持续性的金融创新来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四)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必要因素

美国和日本的经验都表明,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科技研发金融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担保,降低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从而促进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美国和日本的担保体系共同之处在于担保机构依法设立、担保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健全的资金补偿机制、注重风险控制等方面。而这恰恰是我国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要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

(五)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美国科技创新的强大实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拥有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资本市场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高效率的融资机制,同时资本市场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机制。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也离不开风险投资的培育,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力量。因此,大力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培育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对于科技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定东,胡定核.借鉴外国经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支持科技的体系[J].经济体制改革,1997(3).

[2]严长德,孙杨.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国际经验及启示[J].金融纵横,2007(21).

[3]巴曙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城市金融论坛,2000(1).

直接金融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中介组织;金融服务功能;提升策略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进行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源动力。国家进行科技创新必须具备缜密的、完善的系统体系,如: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I、科技中介机构、资本市场等,这些都是促进科技体系发展的必要因素。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化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众所周知,任何科技成果都不可能自发的向生产力方向转移,需要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媒介实现科学技术与市场的有效连接。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形态各异、种类繁多,但是很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都表现为低效率的政府行为、低效益的企业自组织结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完善。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要想尽快提升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就必须尽快提高科技中介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从而为推进区域科技的创新奠定基础,尽快提升科技中介组织机构的金融服务功能。

一、我国科技中介组织金融服务中现存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科技中介组织中金融服务的现状来看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服务功能还十分之后,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各级不断增长的科技服务的需要。例如:对于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规范化的金融服务还存在问题,特别是在资产、信用担保、信息咨询、资金支持等服务项目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

(一)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并不均衡

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是在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地域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造成的。正是基于此,科技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市场需求总量、市场结构等存在着不均衡,例如:各地区的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是发展较快的,但是真正将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进行融合的中介机构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就造成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或金融部门有大量的资金但是无法进行放贷,而对于一些科技企业而言却由于资金匮乏无法实现技术创新。

(二)科技评估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进行科技评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级政府机构,业务服务的类型基本是以科技规划评估、对科技项目的立项的评估、科技项目执行的评估、科技项目执行验收的评估等内容为主的。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科技评估需求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对融资方、投资方的需求,因此,这就形成在科技评估能力与需求之间的一种矛盾,而这一矛盾则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核问题。

(三)信用担保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信用担保机构的品种较为单一,信用担保机构较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也缺乏力度。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信用担保机构的匮乏、风险分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信用担保机构存在较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项目评估、资信机构,再加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造成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

(四)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健全,很多投资都集中到科技发展投资上,使得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迅速。但是,在实际资金运作中,由于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十分有限,很多企业作为风险投资的主体,在市场中还尚未形成主导地位,很多科技风险投资基本都是由当地政府部门来承担。另外,我国对风险投资的运行效果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风险投资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高科技源头的投资项目严重不足、科技中介的配套服务尚不健全,特别是科技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还不顺畅。

(五)专业人才匮乏

在科技中介组织中,主要的业务人员基本都是科技人员出身,他们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拥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这些拥有科技方面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才而言,对于市场运行规律、资金运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等并不擅长,当客户需要进行金融方面的专业咨询时,根本无法及时为客户提供相关的资本市场、财务管理、投资等方面的信息咨询。

二、提高我国科技中介组织金融服务功能的有效策略

科技中介组织机构是进行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性环节,它的存在使得科研成果、科技咨询、市场需求之间构架起一道桥梁,为投资方、资金需求方提供一个相互合作的平台使得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得到极大发挥,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提供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有效盘活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市场,提升了中小企业的存活率。我们在借鉴与研究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关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找到提升我国科技中介组织金融服务功能的主要策略。

(一)争取政府在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中介组织金融服务功能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是保证其功能高效实现的基础。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上已经积聚了一定的资金力量,但是这与整个市场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并充分发动社会投资的力量,在保证制度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资金的高效、合理配资,同时,还必须尽快完善资金责任风险、保证资金退出渠道的畅通。在这些政策支持与资金的保证下,才能真正调动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保证投资利益的实现。

(二)加强对担保机构的完善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对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在宏观上进行指导,并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管理与监督。值得提醒的是,在宏观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出现政府的过多行政干预的问题。另外,还必须构建完善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在担保机构内部构建风险准备金制度,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计提风险准备金。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很多风雨,再加之中小企业的自身经营存在很大风险,如果只是单纯地依赖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补偿是很难维续的,因此,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有政府牵头,建立由银行、企业共同支持的风险担保基金、再担保基金。

(三)加强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对相关专业人才队伍进行建设与培养,例如:可以引进既具备了经济、金融、科技、企业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又拥有对未来风险进行预测、处理、承受的专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聘请国外风险投资方面的专家做顾问,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提供咨询服务;联合国外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为我国培养一大批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

总之,随着我国新经济常态的到来,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功能得到拓展与延伸。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尽快提升科技中介组织金融功能的发挥,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劲松,王悦.面向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体系及科技服务功能研究[J].商业经济,2014(6).

[2]黄冕.湖南“两型产业”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直接金融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3-0055-04

“因矿而兴,矿竭城衰”是很多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轨迹,不计成本、不顾长远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枯竭城市污染严重、生态脆弱和工人下岗等一系列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研究其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发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战略选择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此类城市的经济金融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资源枯竭型城市,从定性角度看,是指如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型城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面临如资源枯竭、技术手段落后、经济条件和城市区位不占优势等问题,无法继续扩大开采范围,导致支柱产业倒塌的一类资源型城市。从定量的角度看,路卓铭(2007)认为,资源产业从成熟阶段向衰退阶段过渡的标志是:宏观上,资源开采总计超过已探明资源经济可采储量的70%,保有可采储量的服务年限已不足15年,资源产业的销售额、利税额和就业人数开始出现连续且非周期性的下降,资源型主导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呈现不足;微观上,采掘成本上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亏损企业增多,企业普遍感到经营规模扩张受到资源供给的较强约束。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产业后侧和旁侧产业竞争优势逐步消失,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

(一)资源可开采年限日益缩短

矿产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其资源必然会有枯竭的一天。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建设的8000多座矿山,其中2/3已进入“老年期”,且440座矿山即将闭坑。“十五”以前,东北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中央下放到地方的国有大型煤矿共94个,东北就有28个。而目前辽宁的本溪、北票煤矿已整体破产,抚顺、阜新、南票煤矿的部分矿井已经关闭。河南省三门峡市已发现的矿藏达66种,占河南省已发现矿种的60%,已探明储量的有50种,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但随着矿产开采强度日益加大,资源可采年限迅速缩短。按目前实际生产能力估算,三门峡市的主要矿产(黄金、白铝、黑煤)最多只能开采15年。

(二)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

资源型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城市资源,由此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则是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一旦支柱产业或支柱企业受宏观调控出现衰退,或因资源枯竭导致企业大幅减停产,整个城市经济可能陷入困境。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以三门峡为例,2004―2007年该市资源行业收入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8%、80%、86%和89%,矿业对工业的支撑度在70%左右,影响波及面达到80%以上,资源型行业的衰退对城市经济的打击可能是巨大的。

(三)产业转型的人员安置成本过大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采掘加工业从业人员高度集中,部分地方占比高达65%以上 (不含农业),优势产业互补不足,产业链条未能拉长,造成在产业重点转移中,从业人员相互接纳安置难度增大,若不妥善处理,将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辽宁现有矿山企业7000多家,从业人员458万人,其中相当部分属下岗失业人员。

(四)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不佳

一方面,受“重生产、轻生活”和“重经济建设、轻市政建设”思想的影响,我国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债较多。另一方面,高强度的开发,使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辽宁省182家矿山企业占地2202平方公里,其中7处采煤沉陷区面积达270平方公里,涉及住宅面积663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1万户、33万人。沉陷区内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也制约了资源枯竭城市的战略转型。

(五)转型的有效信贷供给不足

金融在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贷投向集中问题突出。信贷投入过度集中于资源型企业或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合理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以三门峡市为例,2008年1―9月份,大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比重达79.2%,是中小企业的2.62倍。二是金融发展相对经济增长存在差距,金融机构存差明显扩大,如三门峡市存差从1999年的25.8亿元上升至2008年三季度末的189.75亿元。在2006年,按照三门峡市“发展精细化加工,壮大民营经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思路,需要近500亿元的资金融入,除去金融中介融资和直接吸引外商投资,仍有近200亿元的资金缺口无法满足。

二、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经验

(一)市场主导型:代表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三国的共同特点是幅员辽阔、矿藏丰富、人口稀少,三国城市转型主要由资源型企业自主抉择。金融通过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企业活动,在城市转型中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一是金融提前介入企业转型。引导企业建立预警系统,帮助企业有步骤地公布公司发展和转型计划,给公司、地方政府、工人及其家庭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逐步关闭工厂或是放弃一个矿区城市,促进企业实现有序转型。二是努力扩大政府救助政策效果。金融积极配合政府的紧急援助、再培训、搬迁等政策,实行工作分享策略,扩大政策实施效果。三是实行差别信贷政策。在北美,部分资源型城市由大型人口居住中心和中心城市资源区组成。人口居住中心的信贷支持重点为城市建设、科技服务产业等,信贷支持和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由无人居住带、移动性城镇地带、长期通勤地带构成的中心城市资源区,则根据企业发展周期,按照市场规律适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四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结合转型实际,建立社区赔偿基金和专项保险机制,创新信托、金融衍生交易、风险投资、担保、融资租赁、货币经纪、资产管理等领域新型金融产品等。

(二)政策主导型:主要代表国家为日本

日本矿产资源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决定了日本政府对资源型产业的重视。一是将煤炭区域振兴纳入法制轨道。日本资源型产业主要是煤炭产业,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特定产业结构改善临时措施法》等相关法律。二是出台财政税收优惠措施。大力兴办工业开发区,针对转型企业和资源转型地区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推动结构优化。三是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转型。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金融机构做了大量工作。如依托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地域振兴整顿公团”,对进入产煤地域的企业实施长期低息设备资金融资和长期运转资金融资;采取设立中小企业转产基金、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加速设备折旧并鼓励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作用等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等。

(三)混合型:主要代表为欧盟

欧盟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以德国鲁尔、法国洛林地区为代表,政府与金融机构在转型中充分发挥了合力作用。一是金融信贷直接参与政府的整体转型规划。鲁尔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实施退二进三政策,金融适时调整信贷导向,退出传统资源性产业,进入以生态、信息、电子、服务等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二是政府在对传统矿区清理整顿时设法保全金融资产。政府在对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效率差的煤矿企业施行关、停、并、转过程中,采取债务转移、资产重组、财政贴息等措施保全金融资产,有效防范了信用环境和金融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三是政府与金融联手建立转型地区社会保障机制。鲁尔工业区社会包袱沉重,德国政府向失业者和社会成员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补贴,金融保险机构实行责任保险赔偿机制等措施,保障转型调整中的利益平衡和社会稳定。四是成立专门的转型配套金融机构。1984年,法国政府出资成立矿区工业化基金,1990―2000年每年提供1500万欧元,帮助矿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此外,法国政府还组建了“矿区再工业化金融公司”,该公司创建后15年来,资本从1000万法郎增加到

1.2亿法郎,为230个企业提供了2.8亿法郎贷款,新创造就业机会2.1万个。

三、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战略选择研究

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面临更多的困难。为有效推动转型,我国金融业应准确把握资源城市转型中的产业支撑点、经济增长点、支持着力点,针对不同类别形成不同的信贷供应与金融支持重点,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一)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全力支持垄断优势产业扩大市场份额

1. 凸显资源型城市品牌价值,多种金融模式支持扩张,信贷措施全面跟进。资源型城市具有区位重要性和地位特殊性等品牌优势,应按照主业突出、行业领先、辐射带动的要求,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利用增量投入、存量调整、联合重组、低成本扩张等金融模式做强做大一批集团企业,积极向外地或国外开拓,向相近或相关产业开拓。很多资源型城市在精细加工、土建、通风、排水、人才、技术方面有突出垄断优势,可以对外承揽产品精深加工、隧道开挖、桥梁建设等项目。在此类产业扩张的过程中,信贷措施应全面跟进,协助政府构筑“大信用”机制,注重引导,主动提供配套的信贷政策服务。

2. 构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打造“商业金融+项目金融+资本市场”融资平台,助推“大企业带动大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此类产业上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在继续发挥间接融资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构建企业直接融资平台,适当放宽资源型城市支柱企业的上市条件,鼓励企业利用债权融资、项目融资,并协调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努力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基础项目建设的软贷款。

3. 丰富中间业务种类和金融创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对于此类资源型产业,金融机构应大胆介入,延伸中间业务种类,积极办理抵押贷款、承兑汇票等业务,如发行和承销企业融资券,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外汇交易、衍生交易、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通过加强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联系与合作,推进综合业务的开展,如适时推动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浮动利率存款品种,发展避险型金融衍生工具等。同时引入发展资源型企业的融资租赁,积极探索资源证券化和资源勘察权证券化,以及资源型投资信托金融产品等创新手段,并加强电子网点建设,把商业银行的国内外网点优势结合起来,提高资金清收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二)调整信贷结构,强力扶持循环经济加速形成替代产业集群

1. 金融应采取对衰退矿业的补偿基金等措施,搞好尾矿、贫矿的回收采选、伴生金属矿的冶炼和副产品的开发,走循环经济、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主体资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通常说来,煤矿的回采率为50%至60%,即使是枯竭的煤矿,也有一些伴生的能源或非主体矿物能源并没有开发。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金融首先应加强对衰退矿山深部探矿的资金支持,建立矿山企业的反哺机制与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补偿基金,在矿业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暮年矿山的反哺基金,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矿业城市的留成比例,争取可持续发展时间;其次应合理搭配对不同链条、不同环节的资金投放量,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信贷模式,资金向对伴生(共生)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如煤矸石、尾矿等)化害为利的循环产业进行倾斜。

2. 金融机构需发挥其资本与产权的纽带作用,使此类企业产生连锁效应和支化效应,推动产业链集群的形成。一方面金融业要以股权、产权为纽带进行多层面、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兼并和重组,推动每个节点企业和下游企业构成“网状结构经济”,重视发展自身产业链上的节点分支产业,使每个下游产业再分形为另一个细化产业,高度关联的分工专业化和交易便利性结合后,将实现产业结构梯度调整。例如煤炭业不能单单停留在原煤开采销售层面,随着产业链条不断拉伸,洗选、焦化等日渐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金融应明确信贷重点,支持产业细分。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及时满足此类企业资金需求;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商业银行要给予适当授信权力,按组织存款的适当比例投放到产业链条延伸建设之中,做到贷款审批与管理相一致,实现贷款权责对等;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申报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向产业集群链上的细分行业给予信贷倾斜。

3. 建立银企对接平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创新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担保贷款难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采取财政出资、企业出资、社会募集等政策运作或商业运作形式,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推进担保业务发展,缓解区域资金供给压力、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由于财力限制难以组建担保公司等信用中介机构的资源型城市,应将其列入地方政府规划,运用预算积累资金予以解决。针对区域内中小企业家庭式管理突出、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下、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等现实状况,推行“一企一议”,努力开发一些适宜中小企业应用的金融产品,解决企业“缺血”现象。

(三)倡导信用观念,努力降低资源枯竭产业金融资产损失

1. 金融应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此类企业及时关、停、并、转,使信贷资金及时抽回并对业已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清收。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切实面临转型困难、实力不济的资源产业,金融机构应主张其适时关、停、并、转,并为此类企业寻找下家,使信贷不失时机地从衰退产业中抽回:一是进一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抓紧清收,充分利用呆账贷款核销,最大限度地减轻经营包袱,不断建立新的效益增长点;二是调整负债结构,进一步改善软硬环境,增加存款总量,同时合理调度资金,减少内部各种无效资金占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三是对按法定程序破产、金融债权已做出安排的企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减值准备计提力度,及时核销剥离不良资产。

2. 完善资源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金融机构在关、停、并、转过程中,要根据贷款规模、期限,从此类产业中分批、分类、分阶段地退出,对因政策性关停的资源产业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进行一定补偿,以最大程度保全信贷资金的完整性。二是对以物抵贷形成的不良资产可出租、租赁或以物入股,对随时间推移贬值幅度较大的尽可能拍卖、转让,必要时以大的折扣置换资金,尽量减少抵贷物资价值损失。三是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各级政府要妥善处理企业改制与支持金融部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关系,做到不偏袒企业,严格执行不落实金融债务不予办理改制手续、不颁发新的营业执照等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企业改制中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债权。四是要努力构建新型的政银企关系,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培育信用评价机构,加大对恶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惩治力度。只有不断改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吸引资金聚集,产生资金的“洼地”效应,促进区域资金、要素流动,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

3. 加强金融保险业与资源型产业的结合,解决此类企业市场退出后社会安置问题。此类企业在改制、改组过程中历史包袱较为沉重,除进一步搞活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将此类企业的下岗职工合理安置在资源型城市的服务业、旅游业外,还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金融在安置人员上的作用,切实解决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金融应加强保险业与资源产业的合作,加大与资源开采业配套的养老保险、责任赔偿制度建设。同时鼓励政策性银行设立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安排一部分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扶持资源型城市建设能够充分吸纳就业的项目,在剥离企业办社会、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建议政府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创造就业岗位,安置下岗职工,鼓励下岗人员创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振兴东北办课题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研究[R].内部研究总报告,2006:3.

[2]巴曙松.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4.

[3]路卓铭,于蕾,沈桂龙.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

直接金融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

我们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我们要能够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科学地进行处理,让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进行发展。当前,由于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就导致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分析,能够帮助于我们对这两者的了解,并且也能够更好地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好地得到发展。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作为金融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而存在的,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金融体系才被提出和发展,同样地,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同样能够应用到实体经济当中,可以这样说,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是离开不了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体经济除了提供经济基础,还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当中缺少了实体经济,那么金融体系当中就会发生资本的改变,在投资市场当中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资本的进入,这就容易造成无法很好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市场失调的情况也会因此发生。而长久以往,金融体系也会受到威胁,甚至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瘫痪。因此,实体经济是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础而存在的,金融体系是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独立发展的。

2.金融体系的构建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体系能够充当实体经济的支付中介,通过金融体系这一支付中介,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完成其原始资本的积累,实体经济的原始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实体经济自身的范围就能够得到一定的拓展,除此之外,由于生产量增加而带来的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使得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得到增长,并且使得实体经济更够更加完整。实体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支撑,而金融行业是经济发展以及增长的纽带和驱动力,它能够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资金作为支撑,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良好,这能够帮助我国的就业压力有效得到缓解,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因此更加快速。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剩余的资金进行一系列的投资,最终使得剩余资本的价值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我们就当前我国的金融相关行业的现状来看,很多投资者及相关人员并不能够自身的职责进行很好地践行。相关数据也表明,做为我国实体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在贷款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中小企业向银行进行贷款往往要受到很苛刻的条件的限制,贷款的额度甚至也只有15%。由于银行贷款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更加困难,资金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而中小企业除了能够帮助我国的经济增长,对于我国就业压力的缓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关数据表明,中小企业能够帮助缓解我国70%的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在实体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就业问题也会更为严峻,就业问题又很容易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多中小企业当中,如果银行贷款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这些企业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对资金进行筹集,比如民间信贷等等,而民间信贷等筹集资金的方式比起银行贷款往往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遭到了限制,同时也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的方法

1.通过对实体经济效用的推动来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实体经济要能够对自身的位置进行摆正和重视,现有的交易应该要向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对于未来的发展问题,实体经济要能够在交易过程当中对自身进行定位,通过市场的需求来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帮助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同样地,金融体系的完善也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这二者进行联合,通过这二者的相互作用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说,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这二者实际上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我们可以进行举例:随着我国当前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始资本也不断被创造,在金融体系当中有越来越多的原始资本,大量的原始资本使得金融体系的规模得到扩大。这样一来实体经济就会进入到市场当中,更多的资本需求也随着衍生出来。金融体系也会通过这些资本的需求的引导而不断得到发展。要想使得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在金融体系当中融入就需要对实体经济进行改革,改革要从根本上进行才能使得这二者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不断促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

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起着直接影响作用的,原因如下:(1)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使得利率得到升高,这样一来就会带动储蓄利率的升高,储蓄当中会有更多的资本的进入,大量的资本进入使得储蓄的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2)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使得融资的途径直接得到改变,储蓄也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企业进行融资会更加方便和直接;(3)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模式使得来自政府的干预以及影响大大减少了,而市场调节的作用则大大增大,资本配置也势必会朝着更为合理、公平的方向发展;(4)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了,这样一来金融市场当中的监督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会进一步得到提高;(5)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会使得金融市场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也会进一步使得金融体系的层次更为丰富。总而言之,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促进实体经济更加稳定地发展。

直接金融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相互影响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概念

金融体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金融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体系层面: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同,经济体系的概念都各不相同。不同国家,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都不尽相同,这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欠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来说要完善许多。金融体系的的建立也与各个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有的是由市场经济来掌控,有的则是由金融机构来制定。实际运用层面。从这个层面上看,金融体系可以看做是一个经济活动的框架,而这个框架又有交易平台、监管机构、市场资产联合三个部分构成。企业、产业的经济活动在这个框架中,从而就形成一个动态的金融体系。因此,企业要想长远长足的发展,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去了解金融体系以及市场的稳定性。总体来说,金融体系能够给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有利于资本在市场上的流通以及整合社会资源,这都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金融体系还有指导资源配置、加强风险管理、实现企业融资等功能。

实体经济包括所有的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两个方面。从经济学的含义上看,这两个方面面涵盖了人类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行业如意衣、食、住、行、等行业都非常深刻影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它是人类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础。实体经济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说,实体经济是保障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的基础,也是关键。通过实体经济活动,可以进一步的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丰富精神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中,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大概是一个协同发展的形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实体经济的重点在于如何创造利润,倾向于效益的追求,导致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出现“代沟”。因此,就需要重点去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积极发展各生产要素。金融体系的机构对于资源的优化分配存在漏洞,比如企业融资的一大途径贷款,这个资金的借贷方面就有着明显的不足。一大批资质不足,企业效益不高企业能够轻易的拿到资金扶持,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失,而对于竞争力高、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产业获得的资金扶持就相对减少。不在少数的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金融体系失控。所以,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调节,使实体经济能够良性发展,健全金融体系,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能够更好的协调发展。

金融体系需要与实体经济相匹配,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势及时的去完善金融体系,使两者能够协同发展。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金融体系可以推动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可以做出预判,减低实体经济发展的风险。同样,实体经济的的良性发展可以保障金融体系的完备性。所以,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是否健全完善是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

(一)金融体系的自身运行规律。金融体系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它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泛,研究起来很困难。因此我们可以从“投机”来进行一个简单的研究。

金融投机就是在市场饱和时以低廉的价格进行囤货,在市场出现需求的时候再卖出。这种交易投资者与产品的生产没有任何联系,只需要掌握好投机就可以获利。这种投资方式,有利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也避免了在供不应求是不良企业坐地起价,扰乱市场秩序,降低了商品价格波动,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

从表面上看,一些金融体系的交易与实体经济没多大关系,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脱离。金融体系有价格发现、风险控制的作用,所以,这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一步。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匹配程度。在很早,一些经济学家就发现,通过金融体系可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增大政策优惠,积极引进外资,外企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但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一些人已经开始意识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是那么简单。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有一个限度的,当达到这个限度之后,反而对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阻碍作用,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讲的“阀值效应”。

“阀值效应”说明过度复杂化的金融体系会减低政府部门的监管范围。过度的国际化,导致金融市场的范围扩大至全球各个角落,而全球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只能依靠各个国家地区的监管。但各个国家职权部门的监管权力不能扩大到其他国家地区,金融市场却是全球性的,所以金融市场的安全性缺失,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引进了外资,但是利润分成却比投资者少的可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低。所以,需要政府职责部门的介入进行限制,从而加快作用优化配置,从而使金融体系能够良性发展。

四、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为了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体系就必须要进行自由化改革。职权部门需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具体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来保证市场的稳定性。

(二)完善实体经济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都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资本市场的改革势在必行。

直接金融,也就是资本市场。经济金融,则是一系列金融机构。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作对于实体经济来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金融机构则起到了纽带作用,连接着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要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就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宣传,积极传播各类金融信息,资本市场也要进行制度的完善,保障实体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金融体系发展发挥实体经济的更多作用。要对实体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支持一批有资历、有前景的企业进行产业化改革,进行资本积累,然后融入金融体系,扩大金融体系规模。而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就需要去发现这些有潜力的企业,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能够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逐步向市场化发展,所以金融体系也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健康,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结束语

金融体系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对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协同关系需要更深更广的去研究。避免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出现脱节,更好的去发展经济。(作者单位:池州学院商学院)

课题名称: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付志忠.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消费导刊,2014(12)

[2] 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

[3] 韩远哲.关于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