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和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走进课堂。多媒体是9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能更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里更是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1 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使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中,有两则文言文格式的寓言:《矛与盾》、《郑人买履》。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如果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本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容易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动画《矛与盾》、《郑人买履》及相关的课件。在教学时让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观看动画,在动画的刺激下,学生不但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直观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了两个心理实验。基中一个是关于人们的各种感官与信息获得的关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得的信息80%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他的另一个实验是记忆持久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的内容70%。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文为主,并配以声音、动画等,它作用于学生主要是视听结合的信息。因此,它很符合学生接收信息和贮存信息的规律的。而且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教学生字“鼎”字时,结合这一生字的笔画较多、笔顺较难记牢的特点,我运用了《现代汉语字典》这一教学软件,通过该软件的能显示字的书写过程这一特点,多次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该生字的书写过程,并让学生跟读生字读音,根据出示的意思理解生字。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使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生字。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育;作用;问题
一、认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枯燥的教学趣味化,可以说,多媒体的运用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新飞跃,对教学效果的再次提升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创设以形象为主体,丰富的、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将课堂生动化、形象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通过对记忆效率的研究表明,学习相同的内容,若单纯使用听觉,三个小时后记忆保持率为70%,三天后下降为40%;若视觉、听觉并用,则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率为90%,三天后仍能保持75%。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单一通过音乐来烘托情境,运用图像来展示情境,使用文字来诠释情境,但三者往往不能做到很好结合。然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打破了课堂的传统规则,做到声、像、文的相互并用。通过将所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充分表达,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与联想的多样性、丰富性是阅读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语感的形成和情感的陶冶。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进行简单的勾勒,然后用多媒体中的单一形式放在阅读训练之前或之时来演示,这样安排的最大弊端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二)分散学生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一种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往往与注意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过分强调课件的生动精美,往往喜欢在课件上添加一些动画图案,有时往往会适得其反。老师应注意课件的制作,尽量减少对其他动画图案的使用,而用改变字体颜色、强化关键词句等方式标出重点,能将多媒体分散注意力的缺点转化为吸引注意力的优点。
三、科学认识、合理改进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有弊,要想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正确定位
任何现代教学手段都应该为教学服务,作为现代教育手段中佼佼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它是配件,是辅助工具,是弥补传统教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不足的手段。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过分依赖多媒体,则会导致多媒体喧宾夺主,可能会适得其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的恰当应用提供保证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成为运用现代技术的先行者。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还是教师观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但是,有些老师为了课堂现代化,而追求“拿来”主义,他们认为:只要找到相同教学内容的课件,就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他们忽略了教师教学风格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同一个课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教师的课堂。对于老师来说,仍需加强学习,掌握课件制作技术,亲自编写制作,才能有效地将多媒体技术与自己的教学相融合。同时,还有部分老师为了课堂现代化,而追求“盲目”主义,将多媒体技术看作上课的必胜法宝,篇篇用、堂堂用,教学效果却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为多媒体技术的恰当使用提供保证。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利有弊,它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谨记它仅仅是配合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语文教学的工具,其最终目的还是为语文教学服务。对于它,我们需要有热情拥抱的举动,但也应该有冷静审视的头脑,不断然拒绝也不盲目追赶,以教学效果作为衡量的标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认识,合理改进,为多媒体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其在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十则[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4.
[2]郑长兴.没有校园的大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1:88.
[3]靳玉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6:69.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语文教学 课件形式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5-01
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使教学显得活泼、轻松,教学效果好,因而深受学生欢迎。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课堂就会成功。笔者就这方面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
一个好的语文多媒体课件应包括:
(一)音乐。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选用一些相关的音乐,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一文时,我们就可以选用《好汉歌》作为课堂情境创设的材料,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氛围。
(二)录音。这方面的材料主要用于课文的范读。尤其文言文古诗词、优美的现代文等。它可以克服我们老师朗读的不足,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章的美妙之处。如在教学《乡愁》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在网上找相关的朗读录音,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作者那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台湾同胞对大陆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视频。这方面的材料主要用于小说的教学,诗词赏析等。如我们在教学《泰坦尼克号(选段)》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的相关影视片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主人翁那忠贞不渝的爱情。
(四)Flas。这方面我们主要用于幻灯片的制作中,我们在制作幻灯片时,如能插入形象的flas,会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课件的生动、直观、有趣。
(五)因特网网页。因特网是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场所。在这里,学生能找到他们想要的更多的东西,还能够使学生养成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如果把课件和因特网有机地融合,我们的课件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制作、应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结合实际、根据所需。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认真地制作、筛选,避免拿来就用,甚至照搬照用的做法。尤其是我们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我们更是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认真的修改。因为,别人的课件,是结合他的教学实际制作的,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实际。
(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操作要克服随意性。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必须要结合每篇文章的特点,摆正多媒体课件的位置。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辅助工具,绝对不可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教师东指西指,学生东看西看”等只图好看而不重实效的现象。
(三)教师要提防被多媒体课件替代。多媒体课件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它绝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所有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只要想到上课(尤其是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等),就认为只有运用多媒体课件才有好的教学效果。二是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必须要有教师多方位的感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性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如,示范性朗读时,教师富有情感的“现场直播”和“机械”的美术字相比,都会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教师的艺术魅力。
反思一:视听灌输忽视了学科的特点
当前的不少语文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学生们一直在抬头看屏幕,却很少低头看书、写字。将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还美其名日“学科整合”,却不知这严重背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们沉浸在一片热闹声中却对语言文字无所感悟。
一位教师在上《太阳》一课时,先问学生是否会唱《种太阳》这首歌,当许多学生说不会时,她就让学生跟着多媒体来学,足足花了8分钟。紧接着,她又让学生观看《后羿射日》的故事,又用了7分钟。满以为这位老师会让学生读书了,然而她却又“兴致勃勃”地播放起了《宇宙的奥秘》专题片来,这又花去了9分钟。一节课过去了一大半,而学生还未来得及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还是一片空白。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门类,语文的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某些认知学科,如自然课,如果有疑难解决不了,运用多媒体,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问题就迎刃而解。而语文学科则不同,它需要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理解来提高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反思二:喜新厌旧抛弃了传统的手段
现代教育媒体的出现是否说明传统手段可以取消呢?笔者听过一些公开课,发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课本竟一次也没有打开过,课文内容投影在屏幕上。有的老师不论是出示几个词句,还是一个小练习,都要使用投影,把小黑板、生字卡片等弃之不顾;有的老师甚至用电教媒体代替板书,代替实验。笔者认为,这种“喜新厌旧”的做法是不当的。
一位教师在教《乌鸦喝水》时,使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乌鸦把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结果,许多学生注意办集中到乌鸦的神态、动作上,并且由于制作技术原因,动画中瓶子里的水是升得比较快的,学生对“一颗一颗”、“渐渐”等重点词的理解、体会并不深。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乌鸦喝水》时,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准备了瓶子、石子做实验,还请学生上台动手试一试,并提醒学生观察瓶子中的水,放进一颗石子是看不出水明显升高的,让学生了解到乌鸦的耐心,对渐渐升高有感性的认识。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传统的许多教学手段,和小黑板、挂图、卡片等使用起来十分便捷,有时效果也是很好的。
反思三:影像冲击 丢失了个性的感悟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时下多媒体影像视听的冲击下。已很少见了。
一位教师在上《第一场雪》公开课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她将文中“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内容都分别制作成了精美的动画。满以为这下可算帮了学生的一个大忙。可当老师请学生结合下雪的情景谈感受时才发现。平时思维挺活跃的学生,怎么也说不出新意来。
语文学习的出发点是语言文字,归宿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也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许多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就以录音代替教师的范读,师生对话成了人机对话。难怪有人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语文课变得没有语文味了。这里说的语文味实际就是读中悟、读中品,在品悟中提升能力,陶冶性情。
反思四:视觉呈现折断了想象的翅膀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的大量介绍。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培养的好时机。可一位老师却用多媒体将圆明园的图片一一展示了出来,可当学生想象时,说来说去却还是刚才图画的内容。殊不知,就是那接二连三的画面挤满了学生的大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当前,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总是要将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让学生欣赏,美其名日“形象地理解”。实际上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视频,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多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
一、形声构图,体验情感美
学生作品大多具有美感物态化的特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和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然而,学生受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与学生情感的参差、拗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文字语言有声的口头语言与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带有极强感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兴趣”的心弦、产生“美”的情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如《荔枝蜜》一课,我是这样设计课件的:紧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线索,先是以平面连环图式再现作者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不小心让蜜蜂蜇的经过,让学生理解感受作者“不大喜欢蜜蜂”的情感疙瘩;其次播放“参观养蜂大厦”的录像,让学生认识小蜜蜂的生活特征;最后以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蜜蜂采花酿蜜图,农民勤劳插秧图,配以重点文段呈现,让学生领悟小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对于重点段落,我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播放录音,让学生体会、跟读,自读,掌握语气、语调、节奏轻重等,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颤动”,自觉地随同作者一同地进行对人、事、物的体验、思索和感悟,化为融合着自己灵魂个性的精神血脉,渗入心田,释放活力。
二、 创造情境,学会创造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和作者生活时代的反差,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此时,如果教师把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揉在一起,重现作者的写作背景,渲染气氛,将学生拉回到作者写作的年代里,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背景,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以初一上册《春》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真正再现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春天的大自然的情境,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让人触景生情。这个时候,学生会展开想象,描绘春天的景象、声响、香醇、动感、情思,很快地理解春天的新、美、力的特征,由衷地赞美春天的景象和活力。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学生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语文说话和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可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在对比中鉴赏美,在想象中领略美
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教学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教学这类课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