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这种认识不精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的原因。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概念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
物理学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这些方面的区分度一般较大,容易起到鉴别概念的作用。例如:压力和重力。压力的形成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表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此时也仅仅是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但在许多情况下,压力并不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如用手握住物体时,手对物体的压力;用力往墙壁上按图钉,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看,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二、概念内涵的比较
物理概念内涵的比较是易混概念之间最实质、最重要的比较。一般说来,易混概念往往描述的是同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属性。因此,区分这样的易混概念,要特别指明它们分别描述了同一对象的哪些不同属性,明确理解它们的不同的物理内涵。例如,平均速度和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但要分清前者是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而后者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它的物理意义、定义方式、单位等内涵,对表达式中的这些内涵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
三、通过解题训练强化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动能和势能”这一节概念性知识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一些现象的分析,给出了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并通过的大量提问然后让学生判断物体在那种情况下有动能或势能,那种情况下没有动能或势能。如:停放在教学楼前的老师们的汽车,它有动能吗?有重力势能吗?有弹性势能吗?对于这种简单问题,学生会马上做出回答,没有,在设问,为什么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利用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因为车停放在楼前,有一个“停”字,我们就知道它没有运动或它是静止的,而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时而产生的,所以停着的车不具有动能,另外,它就静止在地面上,相对地面没有被举高,所以不具有重力势能。至于弹性势能,其实,他的车轮跟地面相互挤压,发生了微小的形变,所以有弹性势能存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分析讲述: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拉伸的橡皮筋具有什么能?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反复举例练习后进行总结: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不具有动能。凡是相对于参考点是被举高了或在高处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反之,不具有重力势能。凡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反之没有。实验见证,通过采用这种及时举例反复训练的方式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能取得很大的实效。
四、发散思维,深化概念
1、概念求同。在物理学中,同一个物理量有不同的定义,同一定义有不同的名称。通过“求同”的方法去深化概念,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个物理量。例如,在讲“重力”时,建立起概念(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重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物体在月球表面是否受到重力,那么概念又是如何定义呢?”经过交流与讨论,可以初步认识到:月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月球吸引而受到的力,也叫重力。所以,学生可以自己判断:重力并不是只指地球的吸引力,其概念得到了深刻认识。
2、概念求异。初中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的意思把握不准。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其概念(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理解成: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此时,教师要解释清楚“容易”与“能”,“不容易”与“不能”的区别,学生从而认识到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五、适当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感知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初中;物理;核心概念;传递;策略
对于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核心概念的有效传递非常重要,这是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的根基。在针对核心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取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并且要将很多理论知识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与吸收,这也是提升知识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
一、利用实验教学作为有效导入
概念的教学可以有很多展开模式,对于有的核心概念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来作为有效导入,这往往能够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多物理学概念都是在实验过程中提炼而来的,很多概念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加以体验与验证。基于物理学科的这一特征,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将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融合,透过有效的实验过程来帮助学生对于概念形成更为直观的理解与感受。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实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概念的生成,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概念的体现方式。这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所在。
例如,“比热”这个概念的教学,“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是重点内容,对于这个概念的教学可以很好的利用实验来作为教学导入。在实验时要渗透控制变量法,同时要注重实验的严谨性:
实验观察:“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现象。
控制变量:要保证比较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必须排除对“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对实验条件进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温相同,两者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对于这个实验而言,一定要突出物体吸收的热量和物质种类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让“比热”的概念更直观的得到体现。有了这个实验过程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会更为深刻,对于这一核心概念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二、合理的利用比较教学法
物理课程中的很多概念还存在一些相似性与相关性,学生也很容易将这些概念弄混淆。针对这种类型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教学法,透过将类似的或者相关联的概念进行直观比较来突出概念的特点,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相互间的差异。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的深化了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很好的避免学生对于概念的混淆与滥用,这样才能够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更深入的掌握。在进行比较教学法时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只有在具体的背景条件下相互比较的两个概念的特征与差异才会更好的得到体现,这也是更好的发挥比较教学法的效用的一个前提所在。
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甚至有些同学更极端,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A物体重15 N,将其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对A施加一大小为7 N,方向竖直向下的力,求此时,A对地面的压力?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并画出重力与压力的示意图,借助这个示意图学生能够很直观的看到重力与压力的不同,这个例子也很有代表性的向学生们直观的呈现了二者间的差异。这才是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借助这个有效的对比不仅消除了学生认知中的偏差,这也让学生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有了更好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
三、对比生活实现概念的建立
有的核心概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对于这一类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生活来帮助学生实现对于概念的逐步建立。教师可以以生活中某个知识点的体现来作为教学引导,并且透过相关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来逐渐将学生引入知识教学中来。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生活化的类比教学形式,可以将物理概念与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者现象进行类比,来化解学生在理解上的认知障碍。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教学方法,这也是让很多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并且保障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更好的吸收的一种教学方式。
例如,“电压”这个概念,从其本质上看该概念与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不过初中物理教材中没有交代,而是单刀直入。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合理,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也会觉得比较突兀。为了化解这一障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进行对比的方法。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对比分析,从现象的观察中总结得出水要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引导学生从电路、电流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类比,进而建立概念。有了这个生动形象的类比过程后,学生对于电压这个核心概念立刻有了非常直观的体会,对于概念的实质也形成了更好的认知。教师要善于结合核心概念的特点来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对于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将会是很大的促进。
核心概念的教学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这是让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多样化核心概念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实验教学作为有效导入,也可以合理的利用比较教学法,还可以对比生活实现概念的建立。教师要善于结合核心概念的特点来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不仅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吸收,这也会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牢固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娜,李美娜,王玉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前概念的转变策略探讨[J].科技信息.2014(03)
[2]修绍虎,赵立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转化前科学概念负迁移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0)
[3]王书元.初中简单电路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4]丛立新,史磊,吕旭其.物理前概念及干预教学实验研究总报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2)
1. 运用情感、情境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有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积极状态,并从中激励出创造性的火花。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前阶段,身心发育都尚未成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感性知识大于理性认识,而对事物的探究更是兴趣大于理智。针对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学生与概念学习之间的情感纽带是首要目标。情境教学中的刺激行为一般包括情感刺激与情境刺激两大部分,情感与兴趣的建立都需要外部环境的刺激。刺激的作用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学习所带来的影响,刺激的结果是个体的反应。但很显然,个体的反应绝对不是行为主义者所描述的仅仅是联结那么简单,我们可以发现刺激给个体的情绪变化造成的影响越大,那么对个体的学习影响也越显著,所以说,刺激所引起的情感活动所导致的感性认识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感性认识的获得。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刺激往往都能带来正面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是学生习得的知识的外延,没有这种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基础,学生知识的掌握就是不牢固的,知识结构就是不完整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用适度的刺激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感性认识,并唤起学生记忆深处的感性认识,使之相互协调。
情感刺激属于主观方面的因素,而情境刺激则可认为是客观环境刺激,通过情境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属于浅环境刺激层次,来源于内部驱动力。
2.充分利用相关物理前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知欲望,同时应该注意对学生大脑中已形成的物理前概念进行正确引导。生活经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一般客观事物的直觉认识,例如:照镜子――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用放大镜看书――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烧水――沸腾;晒衣服――蒸发;坐汽车看到树向后退――运动的相对性,等等。有些前概念是正确的,它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推、拉、提、压等概念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学习;而有些概念是错误的,这类概念也叫错误概念或相异构想,这一类概念对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有干扰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往往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等等错误的前概念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干扰作用。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学生长期生活经验的反映在头脑中的积累而形成的,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反复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前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深刻,可谓根深蒂固。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这种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感性认识,并对错误概念采取措施。
再者,学生头脑中前概念范围宽泛,教师在运用感性素材唤醒前概念意识的时候,应当对即将要教授的概念内容有针对性、有策略性地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内容自发地进行归纳、总结,而避免引起思维的混乱。
3.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对概念做进一步的理解
3.1 在已有的对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中,主体思路是强调运用情境化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兴趣,对物理的抽象内容有形象化的认知,所以情境的创设大多着重新颖性、趣味性、刺激性等,这些策略的形成主要还是因为初中生抽象对象思维能力的局限。然而,笔者认为,抽象的本质越清楚才知道如何将之形象,对于教师来说,创设行之有效的情境应建立在对物理本质透彻分析、对抽象对象(概念、规律)深入研究,对教材整体架构、内容的前后联系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虽然初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但是,教学对象的能力层次越低,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尤其在对概念这样一个抽象内容的教学上,所以,教师本身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架构,了解各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2 将抽象的概念情境化固然有助学生的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情境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为情境而情境”的情况,因为牵强附会的情境只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图像教学 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初中物理中,图像是指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两个相关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图线。通过图像,不仅可以直接看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总结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图像而且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等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科学的图像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像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
二、根据图像的内涵进行教学
图像是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物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是指物理概念规律,而“形”则是指概念规律的直观表达,分析图像的过程就是分析“形”的过程,从而更深入地认识“数”,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探索两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而这正是图像的内涵。在对图像的“数”与“形”进行分析时,可从图像的点、线、面方面进行分析。
利用点进行图像教学:在图像上,点代表的是物理状态,以点为分析着手,就需要重点分析该点所能反映出来的物理意义,一般来说,可重点分析图像上四个位置的点:图像与横轴、纵轴的交点,图像与图像的交点,图像上的最高点或者最低点,图像上的拐点。
利用线进行图像教学:在图像中,线可以表达当一个物理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物理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在利用线的特征开展图像教学时,教师除了要掌握图线所表达的规律外,还要具体分析图线在横轴或者纵轴上的投影线、割线等能力。比如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中,为了研究物质密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出三个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图像,由密度公式可知,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是正比例函数图像,因此,越靠近纵轴的图像密度就越大。教师在分析该图像时,可以利用线靠近轴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
利用面进行图像教学:图像中的面是指面积,表现方式有两种,但是因为初中生的能力有限,所以图像面积教学可以作为拓展训练。
三、根据图像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
(一)利用物理实验获取相关物理量的数据,绘制成物理图像。
在初中物理中,有“晶体熔解与凝固过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记录相关实验数据,在实验完成之后,在温度T与时间t的直角坐标系中,将晶体熔解与凝固过程用图线描绘出来,在形成图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绘线过程进行观察,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和理解。
在利用图像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介绍形成物理图像的过程。同时,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物理图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建立坐标,并科学地对坐标进行分度,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描点、成线的方法。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控制条件分析图像中蕴含的物理规律。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保证数据真实性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态度,绘制出科学的物理图像。
(二)利用理论研究得出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绘制成物理图像。
在初中物理中,物体吸热与放热公式为Q=cmΔt,可以将这个物理公式看做是函数关系式,进而绘制出热量与温度变化图像。在形成这个物理图像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除了可以用文字或者数学解析式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外,还可以通过图像直观表达。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物理图像认识相关物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抽象思维能力,还学会运用多种方式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四、从图像的信息收集进行教学
在物理图像中,是以图形的方式描述相关物理信息,学生在认知物理图像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图像的形状、走势、点、斜率等,在分析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所需的用于推理、分析、判断的信息。
光照射的强度会影响光敏电阻的阻值,光强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光的强弱程度,照射光越强,光强就越大,为了研究光强与光敏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相关实验数据绘制出光强与光敏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要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采集相关的图像信息,并利用知识能力加工信息,最后分析与推理出相关的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在收集图像信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获得相关信息,分析光强与光敏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图像教学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图像教学时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既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图像形成的过程,更要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分析图形,从而开展有效的基础教学。初中物理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帮助学生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方法,图像教学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翠玉.浅谈初中物理图像教学[J].中学物理,2014(14):50-51.
关键词:中学物理 教学策略 制定 选择
教学策略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现在已成为教学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真正对一线教师有用的系统的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多,而这恰恰又是一线教师所需要的。为此,有必要从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谈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策略既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包括方法的选择、组合和实施。由此可见,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 确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在中学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当中,应该如何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呢?
一、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描述。它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根据这些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可以说教学目标不仅制约教学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总体教学策略。传统的物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过度的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记忆而忽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东西,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为了高效地完成任务,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只好是灌输式的教学策略。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标准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均提出了相应要求,而且还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探究教学策略。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其次,根据细化的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内容的教学策略。 内容不同,具体教学目标不同,所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应该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关系就不应再人为的拔高,同时相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比较传统的讲授法或者是浅层次的探究,而不宜深层次的探究。相反,对于浮力大小的有关内容,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因此,浮力大小的教学就应该采用探究的教学策略。
二、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来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整节课的内容;另一个是一节课里面具体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要着重作好以下三点:
第一,必须根据整节课的内容性质确定课型,然后根据课型制定整节课的策略。一般来说,中学物理的主要课型有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实验课教学、习题课教学、复习课教学等。不同的课型一般都具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一旦确定了课型,整体的策略也就确定了。
第二,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制定初步的策略。主要包括整节课的总体规划和时间分配。一般来说,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教学环节主要有课题引入、新课教学、课堂练习等。各个环节也都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因此,教师在备课时的应该根据不同的环节确定教学策略。
第三,根据具体内容特点来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不同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根据其特点来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同样是概念(规律)的教学,但是不同的概念对学生的理解来说其特点就不同。有的物理规律对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如空气有重量、大气有压强等,学生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这种情况下理解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采取直观的教学策略,想方设法把明显直观的现象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有了足够感性认识为基础再加上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抽象,概念的形成才成为可能。
三、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和思维特征两个方面。在学习兴趣方面,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他们对演示实验大多呈现较强烈的直接兴趣,特别对课堂中成功而有趣的实验表现出较自觉的注意,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在演示现象上。同时,初中学生还具有较强烈的操作欲望,尽管他们的操作动作还很不协调,五观协同配合能力上有待提高,但大多数初中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操作欲望。因此,教学策略应多演示,而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操作。在思维特点方面,初中学生的思维基本上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这就导致他们的思维往往具有片面、肤浅和动摇的特征。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在教学特点中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要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训练他们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陈述能力,物理语言的使用力争准确而规范;还要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保持课堂气氛活跃而不混乱。
(二)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教学策略
学生的现有水平主要指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等。实践表明,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无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那么所制定或选择的教学策略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效,因为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应设计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是制定或选择教学策略的前提,那么对学习者初始状态的分析则是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为此,教师在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时应当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研究学生在课题学习前的认知水平、情感特性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
(三)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制定教学策略
课堂生成是指那些在教学活动中,在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所产生的观念、问题、困惑等。不同学生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知识水平和兴趣,必然会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出现“见仁见智”的反映。而这些反映是教师在课前无法预设的, 它是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在对话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课堂的互动当中会生成各种出乎意料的想法,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实际生成及时制定教学策略。
四、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
(一)根据教学风格选择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独特风格和表现, 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rigorenko &Sternberg将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认知风格这一维度加以划分,分为 7 种:(1)立法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创造和提出规则,依照自己的方式教学,喜欢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执行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按照既定的规则、程序解决问题,喜欢按事先计划好的活动进行教学;(3)评判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判断和评价事实、程序和规则,喜欢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分析或评价任务;(4)整体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面对全局性、抽象性的问题,偏好总体性、概念性、观念性的教学任务;(5)局部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细节性、具体性的教学任务, 完成工作时能够深思熟虑;(6)激进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超越现有的规则和程序,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任务;(7)保守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熟悉的教学任务、教学情境,喜欢遵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这里可看,出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时最好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二)根据教师的教学技能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对于物理教师来说,应当具备以下几种技能:(1)演示与示范的技能,如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动作示范、学习示范等;(2)指导科学探究的技能,如指导学生收集文献、信息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观察测量、记录数据、设计绘图、推理论证、解释结论、交流表达的技能等;(3)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如进行案例分析、指导科学实践活动、进行野外考察活动等。 具备这些教学技能是科学教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学技能并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己教学技能情况来制定教学策略。
五、根据教学条件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条件是影响教学活动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有形条件和无形条件两种,有形条件是指学校或者社会可以用于课程教学的条件包括内部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无形条件是指学校或者社会的规章制度以及风俗习惯等。因此,在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时要事先了解这些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条件不满足就重新制定或选择教学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影响教学策略制定的因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等。因此,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必须统筹兼顾,同时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力争达到教学策略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杨琦.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J].教育研究,1995(5).
[4] Rosalind Driver,Edith Guesne,Andree Tibergien Children ’Ideas In Science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5)chapter1.
[5] posner, G、J,strike, K、A,Hew son ,P、W、8LGertaog,W、A、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 centralchange、science Education,1982.
[6] 乔际平,刑.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7] 邵华.捕捉生成中的美丽―浅谈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J].全球教育展望,2008(3).
[8] 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