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主探究式学习

自主探究式学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主探究式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主探究式学习

自主探究式学习范文第1篇

1提供探究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真正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地教学氛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讲故事、设悬念、激兴趣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要探究的问题及提供探究的材料。这些问题和材料,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应能激发学生迫切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要和学生处在平等地位,向学生充分提供探究机会,留有充足的探究空间,要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2独立探究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学习新内容时,要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探究、独立求知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探究问题的方法。凡是学生能自学课本解决的问题就给学生留有独立探究的时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应对自己理解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对尚未理解的问题逐项列出等待与他人合作时解决。如在“学习长方体特征”时,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学具,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分类整理。长此以往,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想开阔,使其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1优化组合,建立一个合理的互动互助小组。小组分配原则是可操作性,凝聚力大。可以四人一组,其中优等生一名,中等生两名,后进生一名。小组成立后,允许学生自由调整,选出组长。小组成立后要定期对组长进行培养,使组长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小组长是合作的核心人物,相当于老师的助手,应定期轮换,以防小组内“小权威”一言堂,同时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3.2合作探究,体验成功。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在组织每一次合作探究时,教师应根据合作探究的问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合作探究时间。教师要以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随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愿意与同伴交流。要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发言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具有知难而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如在教学“商不变得性质”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提出了许多问题:①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②商为什么会不变?③商不变的条件是什么?④商不变有什么用途?小组长纪录下组员提出的问题,小组内展开激烈的争论。当交流到商不变所需要的条件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对被除数、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商是不是变化?其他同学立即举例验证,否定了该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经过大量举例验证,确定了商不变所需要的条件,对商不变的性质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全班集体探究

全班集体探究是建立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信息,为学生提供了组与组之间的合作、竞争、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竞争意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价,能促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取舍、提炼、加工。

教师随机或有意指定一个小组发言,由小组成员优先补充,其他小组对上述汇报做出评价,并提出自己小组的补充意见和不同见解。此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站起来发言,同时提出自己小组在小组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同学自由质疑共同探究解答。通过全班的交流与探究,学生能获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思维更广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有的小组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有的小组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把梯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经过全班合作、探究、交流,使每个学生最终都能获取四种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弥补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交流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理解深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主探究式学习范文第2篇

1合理的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料,我们要以教材为范本,不依赖于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教材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另一个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很好的使用教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致力于挖掘教材的内在本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要勤读书刊,参与数学和教学研究,积累研究的经历,使我们的“半亩方塘”不断汲纳“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凭借教材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有的放矢。

1.2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得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学生总不是一听课就掌握了的,但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仔细钻研教材,结合回忆教师的课堂讲解,一般能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也能为灵活运用打下基础。同时,教材上所列例题,一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钻研例题,反复推敲,也能收到广开思路之效;特别是在学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后,解题要点、书写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题为样板,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就更为重要了。

2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对师生互动的活动,能通过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平等民主的态度,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使之感受到这些知识是由他们自己头脑探索、研究和产生出来的,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在学习多边形时,可以播放一些照片,就是我们熟悉的建筑物,墙壁、地板、推拉门等等让学生知道这些美丽的图案与数学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教师进而问:“你知道一些推拉门设计成四边形而为什么不设计成三角形的吗?有的图形能做成地板砖而有的为什么就不行呢?”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了,积极思考,争先发言。在气氛愉悦中完成本节课。

3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3.1展好奇心,激发发展学生的探索欲望。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过:“科学始于好奇”。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探究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充满好奇时,才迫不及待地对它产生刨根问底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强烈,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又活泼的境界才是我们上课最需要的。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如设计这样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你心里想一个数,不用告诉我。现在把这个数乘以2,减去2,然后再把所得的差乘以2,减去4,最后把所得的数除以8,你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说:“3。”老师问:“你原来想的数是8,对吗?”学生道:“是”又试了几次,每次都是那么准。老师问:“你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时学生对这个问题充满好奇,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引导学生讨论后,教师立即点拨:“请你们用方程试一下好吗?”引入课题,学生会很兴奋的完成这节课的内容。

3.2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设计教学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巧妙的问题情景,例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情景设计可以这样:有一个小朋友正在把三根小木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可是怎么也搭不成,他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帮他想一想吗?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13cm,9cm,6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然而把最短的边剪去2cm观察又会出现什么呢?教师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①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②最短边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接”?若能连接是否组成了三角形?③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接”?学生通过实验后正确回答,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接”构成三角形?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再让学生回答小朋友为什么搭不成的原因,再次把学习气氛推向。经过这样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并积极去探索,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能归纳出结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3增强课堂练习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探究技能的有效途径。如精心设计一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的练习,或解法灵活的开放性题目,或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选答题,使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以有效的发展和训练。例如,在“乘方”一节内容的引入中,设计把一张纸对折20次有几层楼高的活动,或讲愚蠢国王奖赏发明象棋的大臣多少粒小麦等故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另外,还可以尝试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如:“假设――”、“列举满足条件的事例”、“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除了某个结论,还有吗?”、“还存在那些可能”、“想想不同位置”等问题。

自主探究式学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以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法构成的学习体系。教师要探究如何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运用到数学课堂上,首先应该将三个要点分开来讨论、分析,这样才能搞清他们各自的贡献,然后再找寻这其中的联系,研究这三种学习方法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研究教学策略时,要注意分析教学主体在此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让教师更有目标、方向地开展课堂教学。

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推行之后,自主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到每一节课堂中,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行为,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中培养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并不能放权,而是要对学生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要学会自己质疑、探究、分析,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要做到“教、学、练”合一,不应该一味地将教师传授、灌输知识作为课堂重点,应该鼓励学生充分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探索来满足求知欲望,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

我们提倡的自主学习,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也是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抛弃之前的旧思想,避免“满堂灌”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把握学习的节奏,根据个人在课堂上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新的解题方法,遇到难题时要理清思路,沉着应对,尽量不向教师求助。对于模糊的知识点,要通过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联想,与教师和同学在学习中进行广泛讨论。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似乎不那么重要,但实际上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对课堂的整体把握一定要找准方向。

例如,在学习厘米这个度量单位以及如何运用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厘米有多长,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找找看,学生自己带来的物体中,还有学生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随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3厘米长?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学生有什么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索,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结合这些形象的想象和例子,学生能够更好地衡量1厘米长度,从而能够在学习中运用厘米这个度量单位。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现在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多、好奇心强,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一个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防范。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点把握。

1.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的绝大多数课程内容是适合进行合作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等原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会产生很多“不适应症”,所以教师在选择合作学习的课题时,应该经过适当分析和比较,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以难度适当的学习内容为基础,进行新式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合作交流,提高特定课程内容的学习效率。

2.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不仅是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更是学生合作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分组时应该采用“小规模、多角度”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保证学生在小组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小组人数应该保持在4-6人为最佳,分组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年龄特点、智力情况等因素,小组内的成员应该包括优生与后进生,避免以成绩为标准的区分原则,保证学习小组的多样化特点。小组内成员合作学习时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内应该有各自设定的角色,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员间可以转换角色定位,这样才能够做到充分体验各种角色,让优生带动后进生,缩小学习上的差距,共享学习的喜悦和收获。

3.小组合作和集体交流缺一不可

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既定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单独的小组学习结束后,要进行全班的交流评价,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具有多样性,每个小组通过齐心协力的努力,对既定知识和内容做出了适当解答,而在小组学习结束之后,通过全班规模的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各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竞争、提升,可以说这是对小组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每小组派代表将小组内的交流结果进行介绍,其他学生可以自己发表意见和看法,这样就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探究学习是拓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数学知识除了既定的原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原理知识来解决问题,深化对定理和原理的理解。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教师也要结合教材的编排设置,从教材中发现可以运用的素材,让学生以探究的形式来探索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收获解题的思路,进而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让学生在获得丰富感性经验的同时,练习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则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

通过对三个要点的独立分析,我们了解到这三个要点都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三点之间的紧密联系,自主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基础和指导理念,只有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后两种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模式才能够顺利进行,学生的自主性也能得到充分保证,由此可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三种指导观念可以联合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依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最终达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更多思考、学习、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掘更多的乐趣,发现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静.自主探究与适时引导[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1).

自主探究式学习范文第4篇

一、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从一个简单的知识拷贝过程转变成学生在接受知识本身的同时,体验到自我获取知识的乐趣、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的过程。所以,我们牢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落实好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的过程

1. 会预习。借助自读课文、教材、工具书、因特网以及生活实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

2. 会提问。质疑是探究的开始,所以学生要对预习或学习过程中没了解、不理解的问题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学生可以围绕学习内容展开思路,多提出假设和问题,学生不仅要自已思考,而且要借助小组的力量加以探讨,以疑促思、促学。

3. 会讨论。从自主学习的策略来看,就是指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积极主动地发言,清楚地表白自己的观点,并吸取同学们的有益的观点,及时修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4. 会学法。如,怎样记单词、生字。背课文,怎样分析课文,如何写作,如何解答数学题等等。具体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几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已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5. 会反思。会总结和反思自已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已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合作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合作学习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做到会组织、会帮助、会评价,才能增强课堂的互动作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三)探究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即在学科领域、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体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种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朝鲜语文讲读课教学实验中,我们在提出学习目标和思考题的前提下,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第一单元,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及语法知识,从而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其他单元,应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按照事先给定的思考题,解答问题。最后,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一个范文,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并让学生加以展现。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其他学科教学中,教师同样在课后为下一节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给予社会调查内容,让学生形成小组合或大组合,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探索。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并和学生共同讨论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以至形成了各种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尝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平时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让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让问题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学生的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学习物理课第二册第十章情报的传送时,我们要让学生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当教师在强调观察现代化的通讯用具,并理解各种通讯用具的特点和发展经历时,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网上查询,一一解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尽量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自主探究式学习范文第5篇

一、营造激情四射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全国特级教师韩军说过:“我有一个大的梦想,就是把语文课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我想,语文是有灵性的,语文老师应该是思想者,而不是布道者。语文老师的语文气质会影响整个班的语文气质,语文老师是一个激昂慷慨的艺术家,学生也就是一个个热爱艺术的享受者。学生的感情像一座将爆发的火山,语文老师要有创设激情氛围的语文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千年前的《诗经》留给我们生命的痕迹,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诗经》里的每一位作者,带着千年的感动,用我们的激情点燃学生对《诗经》的激情。诗仙太白癫狂时所作的《将进酒》,给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伟人的孤独,我们语文老师课堂上就是李太白,我们跟着太白的思路忧伤,我们跟着太白的思路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宣言。一首《山居秋暝》我们就是王维,我们带领学生走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境界,品味唐诗的风韵。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育家李镇西说:“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陶行知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语文的素质教育,应该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难题。语文课时最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语文课也是最能合作的课堂,在合作中开拓学习语文的思路。老师要以合作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当中,老师最好从讲台上走下来,以学习者的姿态向学生请教迷惑自己的问题,老师毕竟不是全知全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合作队伍中,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学生敞开胸怀,善于听取他人的观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老师在合作学习中好比战场上的指挥官,学生好比冲锋的战士,老师既要组织好课堂,又要懂得决策谋划。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只负责提出问题,自己不参与当中,一切由学生把握;有些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合作解答,老师不做点拨;还有的老师选出学生代表,让学生代表替代老师的角色主持课堂。这样几种合作形式看似很民主,把课堂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老师放开不管,这是对合作学习的误解。老师是课堂的第一负责人,老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发自肺腑的尊重学生,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青春的激情,努力让学生在帮助他人,学习他人的过程中,享受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语文教学就是得学会与学生合作。老师总结的问题要有可研究性,对普遍问题要做到清楚归纳,对个别问题要有针对性,这是师生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分出学习小组,老师是总策划,各个组的组长是负责人。组长组织问题的归纳和整合,由组长把小组问题在班上提出。比如让语文合作办报纸,小组每人负责一个版面,让学生出题,互相出题,互相作答,对作文的评价,老师提出规则,小组之间互评,背诵也让组长检查,学生间互查。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的集体智慧的喜悦,学生对语文的教育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巧设问题,激发探究热情

“探究”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老师在备课中不仅要把知识备到,还要备好自己的学生。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式课堂,语文老师容易驾驭课堂,但探究式的学习在课堂是弹性很大,会出现老师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对老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探究式的语文课堂是思考的课堂,老师是思想者,而不只是传授者。老师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知识的面也要非常广。有些语文老师不敢让学生在课上探究,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不会回答,在学生面前失去尊严。如果语文老师能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学生给老师解答一个问题,对学生的鼓舞非常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会有所提高。接受式语文教学老师总是把提前准备好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老师很轻松,在课堂上老师主宰课堂,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没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老师的思想就左右了学生的思想。接受式培养的学生听话,遇到新问题不能迅速反映,对知识也不能举一反三,也不会有多大的创造力。而探究则不然,它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对未知世界好奇心学习语文,学生的情感会被激发。学生会为了弄懂一个问题查找大量的资料,会主动和同学合作,向老师请教。探究式的课堂,是思想碰撞出火花的课堂。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再是过去那种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成绩会提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