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我国高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要比高中生大,这是因为高中毕业面临的升学和择业更为迫切。

在社会中还存在不少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无法得到调节而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种种悲剧也给许许多多的家长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伤痛。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自我减压法:

面对学习和工作力而产生的种种心理上的问题,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调解。

1、不要把目标定得高于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时间,将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编定先后次序,然后依次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可减低同时展开多份任务而又无法完成所带来的压力。

3、课余时应做适量运动,既可强健身体,亦可减压,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减轻肌肉疲劳。

4、遇到困扰或情绪低落时,可与家人或朋友倾诉,通过与同学,同事的沟通获得支持和关怀,亦可发泄情绪,以下提供两种心理宣泄FLASH,可点击下载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这对松弛绷紧的神经至关紧要,对于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6、如果实在感觉压力太大,无法应承致使情绪低落,不妨去听听CD,看看电视剧,或者到酒吧去坐一坐,哪怕偶尔“疯狂”消费一把也可以。当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办法,不可频频使用,更不能成为你懒惰涣散的借口。

7、养成持之以恒,平衡有序的生活习惯,不要做“书呆子”,别放弃享受美食,享受户外活动或发展个人兴趣所带来的乐趣。

二、病症的心理调适

如果面对学习压力造成的种种生理上的不适,可借助以下办法使之得以缓解。

1、头痛:以拇指轻按太阳穴,眉头及耳背等部位,再以画圆法轻轻按压。

2、肌肉痛楚(如肩部及腰部不适):可做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坐直身子,放松肩部,两手放背后,十指互扣然后用力向后拉,如此这般重复多次。

3、胃痛:因耽误进餐时间引起胃痛,可喝一点温牛奶,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求助于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其核心部分就在于信息技术课程。按国家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形势要求开展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规律。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层面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提出到实施仅仅两年多,加上国际上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队伍力量薄弱,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相当不成熟,尤其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远未形成一定的共识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全面铺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十分不利,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对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而提出的。“行动研究”一词,一方面是指行动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就在于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其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模式、课程评价量规等将成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尽快改变“行动在先,研究在后”的不利局面。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师在职发展问题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国依据计算机教育理念、目标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怎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承担起教育信息化基层尖兵的责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几所著名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在职培训”这一理念而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此次行动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希望通过对教师较长时间段内的专业发展状况跟踪,分析专业发展状态变化的原动力,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以及面向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四)学校发展、学习环境改善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细胞——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展,更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结果的关键因素。

(五)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手段单一,状况令人担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方面。不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在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里,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于评价的问题。什么样的评价适用于信息技术,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探索

同所有的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学科也应有自己的教学理论。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刚刚诞生,因此,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它的建立付出努力。但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近两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并且保留着大量并不适应教育改革的、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此次行动研究将在研究课程实施的同时,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如何建立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如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开发与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试图立足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方案。

二、指导思想

(一)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释的。无论是理论研究的依据、素材、问题的引出,还是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所有的问题——不论是实践层面上的还是理论层面上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研究、检验。

(二)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层面问题,但目的是为了透过课程的实践表象抓住课程设计的本质

课程的一切问题,从表象上来看都体现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或者说课程研究者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出现在课程的实施这一阶段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关注的不仅是课程实施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环节的研究寻找、验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面向过程,面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强、变化迅速、难以书面表述等特点,其课程评价将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程度这一关键“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进步”将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仅仅是“变化”。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关注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真正能动、自主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与课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整个研究活动中的许多具体项目更应该由教师设计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学者的“指示”下完成。

(五)校长

在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变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长通过变更学校的学习环境影响课程的实施作为学校的行政主管,校长对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整“学习/教学环境”,间接地通过学生和教师来实现的。因此,行动研究必须关注校长的行为,加强对校长这一学校特殊角色的研究。

三、基本设想主要观点: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重点;②通过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探索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方法;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研究内容与子课题设计本课题分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和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研究(分别简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三类子课题。其中,理论研究已经基本确定研究方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研究方向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政策、设计、实施等方面开展理论性的研究,为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课题研究周期为1~2年)。已确定的研究方向如下:1.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2.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研究3.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4.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5.信息伦理与法规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7.学校发展与信息化学习环境改善研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区域发展、教学研究、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等视角开展实践性研究,适合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作为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主要研究方向(建议):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性研究。包括区域整体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例如:h省(l市、n区)、区域特色性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例如: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区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研究等。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包括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质化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等。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策略及模式等。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发展。包括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培养研究、教师培训研究等。

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本次问卷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选择题24题,自主性问答题2题。参加调查的人员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在校生,人数340人(涵盖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兼顾文理科),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内容统计如下: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从课内诗歌学习状况、课外诗歌阅读情况、课内外诗歌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问卷及统计数据

高中生诗歌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

(一)课内诗歌学习状况:

1.你认为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的诗歌篇目的数量( )

A.太少 B.合适 C.太多

2.你是否喜欢中学课本中的诗歌作品( )

A.喜欢 B.不喜欢

C.有一些有兴趣 D.无所谓

3.你更愿意学习哪一种诗歌( )

A.中国古代诗歌 B.中国现代诗歌

C.外国诗歌 D.都不想

4.你觉得旧体诗和新诗你更愿意朗诵哪一种( )

A.旧体诗 B.新诗 C.两者都适宜

5.你学习诗歌主要是为了什么( )

A.提升人文素养 B.增加日常谈资

C.提高考试分数 D.个人爱好

6.诗歌的哪个特征最让你喜爱( )

A.语言精练、文辞优美、音律和谐

B.意境深远

C.内蕴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操

D.蕴含哲理

7.你读一首诗最先关注的是什么( )

A.语言 B.哲理 C.内容 D.手法

8.你记忆背诵的诗歌大概有多少首( )

A.60 B.100 C.150 D.200

9.你认为什么是诗歌品鉴( )

A.对诗歌情感内容等有一定的认识

B.得到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

C.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的体验

10.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教授的阅读方法对你阅读诗歌是否有帮助( )

A.帮助很大,触类旁通,读懂其他类似作品

B.效果一般,一些诗歌还需要个人体验

C.只对诗歌鉴赏的考试有帮助

D.没有什么帮助

11.诗歌教学对你的情感体验有怎么样的影响( )

A.能够在特定场景下激发我的情感体验

B.使我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准确

C.使我有更多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

D.没有什么影响

12.诗歌教学对情感价值的张扬是否让你对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

A.让我对发现生活、生命的意义有了很大的帮助

B.我能够更多地关注生命

C.对待生命的态度看法有一些改变

D.没有体验感悟

13.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关注,你体验诗歌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

A.很有帮助,体验诗歌情感更加准确

B.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诗歌情感体验较好

C.有一些提升

D.没有变化

14.你认为现阶段的诗歌题考查对你解读诗歌有什么作用( )

A.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B.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类诗歌有了更好的把握

C.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D.让我觉得诗歌鉴赏是很机械的行为

15.课内诗歌学习后,你对诗歌的兴趣( )

A.增加了 B.没有变化 C.兴趣降低

(二)课外诗歌阅读状况

16.你课外读诗歌吗( )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不读

17.你购买过诗人的诗集吗( )

A.购买过 B.没有

18.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主动阅读诗歌作品(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从不主动阅读

19.你主动阅读诗歌时,一般选取什么类型( )

A.古典诗词 B.特定作者

C.现代诗歌 D.外国诗歌

20.你对诗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 )

A.课本 B.课外读物 C.网络 D.其他

21.在日常写作中,你是否引用诗句以增强表达效果( )

A.经常 B.从没

C.不自觉引用 D.特意追求引用效果

22.当你有情感需要抒发时,能否用诗句表达你的情感意图

( )

A.能 B.不能 C.没有想过

23.你平常写诗歌吗( )

A.不写 B.偶尔 C.老师要求写才写

(三)课内外诗歌活动(以下写在问卷上)

24.你参加过哪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 )

A.诵读比赛 B.写作比赛 C.诗歌品读会

D.选修课 E.其他

25.参加这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比如:读诗时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触景生情,更愿意也更容易用诗意的语言抒发个人情感体验等)

26.请写出一首或一句对你影响最深的诗歌。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三、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在分析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1.目前约九成的学生对课本中诗歌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表示肯定,认为目前中小学课文中的诗歌数量适中,有较高的学习兴趣。67.6%的学生更愿意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在诗歌学习目的方面,选择“提升人文素养”的占57.8%,选择“个人爱好”的占19.4%,均高于选择“提高考试分数”的16.4%。这说明学生在诗歌学习时,功利性目的并不是特别突出。在学生记忆背诵课内诗歌数量方面,能记忆背诵的篇目达60首的占24.4%,达100首的占40.0%,达150首的占19.7%,达200首的占15.9%。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收录诗歌85首,初中阶段收录诗歌89首,高中阶段必修课本收录诗歌27首,共计201首。可见,学生对已学习过的诗歌的识记有限,考试要求的必背篇目记忆清晰准确,除此之外的篇目主动记忆率不高。

2.在“诗歌最令人喜爱的特征”方面,“语言精练、文辞优美、音律和谐”与“意境深远”二者平分秋色,总占比达到84.7%。可见,在诗歌阅读体验中,外在感性认知与内在情感共鸣是决定诗歌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读一首诗时,42.2%的学生最先关注语言,36.2%的学生最先关注内容。这一数据说明,高中生在诗歌阅读体验中,诗歌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容对学生喜爱诗歌的程度有很大影响。有六成的学生认为诗歌品鉴是指“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的体验”,这同样说明外在感性认知与内在情感共鸣对诗歌阅读体验的重要意义。

3.有33.5%的学生认为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老师传授的阅读方法对其阅读诗歌帮助很大,48.8%的学生认为作用有限。这个调查结果显示诗歌教学对学生诗歌阅读有一定帮助,但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而言,在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和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方面,诗歌教学有积极意义。此外,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对诗歌情感的关注能提高体验诗歌的能力。

4.针对现阶段诗歌文本的考查形式,负面评价的比率较高。选择“对自己解读诗歌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和“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类诗歌有了更好的把握”的比率为49.7%,选择“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和“让我觉得诗歌鉴赏是很机械的行为”的比率为50.3%。

5.在课内诗歌学习对学生诗歌读写兴趣的影响方面,37.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诗歌的兴趣,54.3%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还有8.7%的学生认为兴趣降低了。可见,现阶段诗歌教学有一定价值,但问题严重。

6.学生课外诗歌阅读情况好于预期,有58.9%的学生能在课外阅读诗歌,56.5%的学生曾购买过诗人的诗集,这项数据从高一到高三呈现上升趋势。32.9%的学生在小学主动阅读诗歌,38.7%的学生则从初中开始。这说明课外诗歌阅读是具有一定基础的,是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时,超过四成的学生倾向选择古典诗词,可见古典诗词对学生的影响力大。

7.学生主要通过课本与课外读物了解诗歌,这两种情况各占四成。学生对课外诗歌阅读有较强的意愿,有约八成的学生愿意引用诗句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强化个人情感的抒发。有近七成的学生能够偶尔写诗歌,或在老师要求下创作诗歌。

8.通过对课内外诗歌实践活动的调查发现,大约有五成的学生曾参与与诗歌有关的活动,主要形式为参加诵读比赛和听讲座。诗歌创作、诗歌品读会活动的普及率则较低。90%以上参与过诗歌相关活动的学生都认为,参与这些活动,对个人诗歌的情感体验有帮助,使他们能通过诗意的语言强化情感体验。在对“影响学生最深的诗歌或诗句”的调查中,有约五成的学生写出了课本之外的诗歌或诗句,其中,中外诗歌比例约为9:1,古今诗歌比例约为7:3。

四、高中生学习诗歌的意义

通过这次的数据采集,我们对高中生课内诗歌学习状况、课外诗歌阅读情况、课内外诗歌活动三个方面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还原诗性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语文诗歌教学对诗性重视不够,学生对诗歌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不高,但学生在诗歌阅读上的热情、对诗歌美的追求并未消退。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功利性目的并不是特别突出,他们更渴望通过阅读诗歌丰富自我的情感经验,在想象和共鸣中感受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体验。可见,感性的“诗性”存在于每个个体的内心,是人们共有的情感追求。这些使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还原诗性成为可能。

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一、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

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中学课程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变化,它的提出意味着现代高中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并且在基础教育中将得到全面的落实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开放性是指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去选择探究的内容和主题;实践性是指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亲自参与,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我们教师调整教学理念进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其目的是在实施主动、灵活、钻研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能够提升自身能力。

二、科学设计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据此,探究性学习设计必须要科学首先要考虑到学习者、目标、方法和评价,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础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注意开展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参与的,要结合需要探究的主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主题应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这样探究问题的价值才会更大设计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实例来达到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真正目的。

2.课题研究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我们只有保证课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不半途而废所以,在课题选择上不仅要符合学生当时所具各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3.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的设计写好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应采取其他辅助教学形式,例如,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活动中开展研究;留为作业,在课下或假期中研究;小组的专题讨论;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通过一些社会实践,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应用一些数学思想等多种方式。

4.评价程序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完成过程的评价尽量使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总体上: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奖相结合、管理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体验和感受,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自我发现欣赏自己的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及潜能、特长的发展,达到以评促展的目的。

具体上:除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还要重视课题的实施过程,全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评价的权重向量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果,而且重视学生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多种收获和体验、多种能力和品质通过研究结果,了解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是知道还是真正理解,对其他学科的涉足情况,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和开放精神;以小组为单位,兼顾个人表现,对学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尤其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对其学习的影响。

高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下面我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1、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

2、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3、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模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4、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将数学开放题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载体,首先必须有适合的问题,如何编制能够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生的参与,必将促进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走进“研究性学习”吧!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2] 程太生、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