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时间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施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都在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从企业内部挖潜。对于施工企业主要抓的就是项目管理,包括抓质量、抓成本、抓安全、抓人力等等,下面仅就施工项目的成本、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有效降低项目成本风险
建筑施工合同是承发包双方为了完成某项特定的工作内容、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协议,任何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都是以合同为基础的,建筑施工合同对工程的质量、进度、费用都有明确的规定,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就是对合同中约定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项目实施时,强化合同管理意识,全面、细致了解合同的有关条款,并认真研究分析,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和认识要达成共识,对履行合同条款应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要做到心中有数,抓住重点及关键点,提早部署,提早预料合同履行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对当前人、材、机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行情,分析合同实施过程中成本的可控因素及不可控因素,合理安排工期,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将合同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编制成本计划,实行项目目标成本管理
建筑企业项目成本计划是根据市场信息结合项目的特点,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控制目标。成本计划是建立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的,编制成本计划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同类工程项目的成本指标,明确项目进行中各项生产耗费的计划总水平,确定项目总投资应实现的计划成本及成本降低额。通过项目的成本计划,确立项目成本控制目标。项目成本计划是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指导性文件。根据每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控制目标,把目标建立在项目上,使成本控制目标更具操作性。
3、加强项目现场管理,全面实现目标控制
3.1加强人工费的现场管理,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建筑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成本控制情况。在现场管理中,充分考虑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协调性等特点,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面,合理配置现场工作面的施工人员,既要保证施工生产的需要,又要避免出现窝工、怠工现象,提高定额水平和全员劳动生产力,严格按施工任务单进行计量和考核,实行多劳多得。在施工中,要做好各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费用。施工劳务队伍要选择成建制的、作风顽强的队伍,要选择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劳务人员,对不服从管理、或技术水平差的人员进行淘汰,实行动态管理。采用技术革新和劳动培训,不断提高劳务队伍的操作技能,注意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合理配置劳动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消耗,降低人工成本。
3.2严格材料管理,做好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
材料成本在整个建筑工程成本造价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建筑企业要控制好目标成本,必须要抓好“材料成本”这个关键环节,所以材料管理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节约材料费用,对降低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严格把好材料的采购、保管、领用及使用等关键环节,材料管理要从原材料的采购、供应等源头抓起,对于企业自主采购的材料,实行招投标制度,要做到“货比三家,竞价采购”,保证材料质优价廉。对于现场存放的施工材料,要根据各种材料的特点,分设不同的场地,采取防雨、防潮措施,妥善保管施工材料,避免因保管不善而出现的材料丢失或损坏,节约材料成本。施工过程实际耗用材料数量的多少也是控制材料成本的关键因素,施工班组应通过严格的制度来保证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领用和耗用符合规范,杜绝多领、冒领及浪费行为。材料使用中,要科学下料,合理利用边角料,尽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材料成本。
3.3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使用费
机械设备尤其是大型机械的使用一定要提早计划,提早安排,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调配工作,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机械进场,严格执行相关规程,按时检查机械设备、按时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防止带病运行,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职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机械设备台班产量。对于租赁或使用完毕的机械设备,应及时进行归还和撤场,避免因设备闲置而造成的浪费。凡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经济行为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行列,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所要耗用的工、料、机按目标成本进行支出和控制,预防和纠正产生的偏差,切实把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规定的范围内。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改变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
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定将如何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如何引进人才并且如何提高人才素养摆在工作的首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一种理念,就是企业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庞大的资本以及完善的设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具有高智商的人才进行管理,而且还要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改变观念,提高知识,学到新的技术,进一步提升认识,以便让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
2、创建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的管理。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要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展现出人力资源的前卫性以及长久性,研发具有高科技的企业经营理念,培养具有高技术的管理方面的人才,以防人力资源出现断层的现象,也可以确保人力资源不会出现空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能具备各种类型的人才,加快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3、创建不同层面的激励制度
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完善人才的激励制度,如此才可以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真正发挥出能动性以及创造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了这个目标,企业一定要进行制度化管理,不仅要发现人才,还要将制度与考核进一步完善,创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聘用制度,让人才得到公平、公正的审核。并且要创建多样化、有针对性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本着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掌握人员的需求、心理构建以及价值取向,通过相应的激励最大程度地激发出人才所拥有的实力。
4、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其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对内能激励职工锐意进取、奋发向上,重视职业道德,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精神;对外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可以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进行,达到共生与双向互动。通过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各个管理环节,最终产生管理改善、组织力提升的效果。
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若想在建筑市场开拓市场,促进自身发展,不仅要提高财力、物力方面的竞争力,更要关注企业人才方面的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控制成本,将是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成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企业的领导和工作者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邓晓诗.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重庆与世界,2011(15).
关键词: 毕业论文管理 管理体制 管理制度 管理细则 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架起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就业以后的动手能力。作为负责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对全院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确保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本二级学院建院之前,农学、生命科学两系已经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建院以来,对我院原有工作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遗留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各级管理层次权责不够清晰,管理制度不够细化,管理模式低效繁杂,质量监控未充分发挥实效,等等。导致部分学生轻视毕业论文,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对待毕业论文;部分指导教师管理不到位,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去,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
二、探索与实践
2009级学生是我院建院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更好地组织完成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教学任务,解决遗留问题和新问题,我们针对2013届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工作。
(一)健全管理体制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在第七学期开学初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抓、负总责。小组成员由院务工作委员会和实践教学办公室人员组成,最终形成“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实践教学办公室——教学部——指导教师——学生”的六级管理体制。同时,明确职责分工。由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学院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委员会下设专业答辩组开展答辩工作。本着“提前安排、及时准确、细心周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依据学校文件相关精神,理顺思路、精心策划,起草《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经过多次面向全院教师征求意见与讨论修改,《细则》正式出台并执行。《细则》共分十一章,四十四条,十九附件。《细则》正文部分涵盖组织领导、选题与任务下达、开题与中期检查、撰写、评阅与答辩、毕业论文档案提交与归档等重要内容;附件部分涵盖写作模板、表格模板、装订要求等具体规范。《细则》将毕业论文二次答辩制度加以重新明确和规范;力争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的遗留问题;对各类要求加以细化。另外,在工作中还逐渐形成了集中讨论制度、公示制度等尚未成文的工作程序。
(三)加强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是制度运行的保障,是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有效监督。通过充分发挥六级管理体制的作用,做到从学生选题到论文档案材料归档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院还充分发挥二级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同步督导。《生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中对二次答辩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申请二次答辩的各种情形,尤其强调禁止抄袭、编造,以及非本人亲自完成论文的各种行为。《细则》同时规定学生不能进行一、二次答辩或认定一、二次答辩不合格的各种情形。另外,通过成立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建立论文后评估机制。学院根据专业情况,将毕业论文审核小组划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在组长的安排下,将学生提交的纸质版、电子版材料进行逐一审核。同时,每组指定人员就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的英文部分进行审核,重点检查中、英文是否对应;用词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语法问题,等等。只要审核中发现问题,就立即反馈学生进行修改。规定审核次数不多于三次。最终仍不合格者,提交毕业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四)重视意见反馈
在毕业论文工作执行过程中,学院重视广大教师、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改进各项工作。学院通过公共邮箱对相关工作开展公示,在规定时间内接收教师的意见反馈。在答辩期间,学院为各答辩组印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要求广大师生对发现的问题、今后需要坚持的和今后需要完善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时采纳。
通过收取2013届《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情况反馈表》显示,广大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明管理工作已收到了一定成效。
三、关于今后工作的思考
(一)适度扩大二次答辩的群体
目前,我院所采取的二次答辩措施主要倾向于那些无故不参加毕业论文各环节和各种评定中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考虑采取随机的方式抽查部分学生进行二次答辩,适当选取优秀论文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体现其监督检查、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适度改变一人一题的方式
今后工作中,考虑根据指导教师、学生本人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将一人一题适度改为多人一题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适度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根据不同科研课题的特点,学院考虑与各专业协调培养方案,将毕业论文工作适度提前。这样既保证了低年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又保证了毕业生论文工作不与考研复习、就业等工作相抵触。
总之,毕业论文工作既是对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检验,又是对管理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考验。我院将继续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建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2]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3]周文刚,卢欣欣,崔仲远.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改革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1-113.
(本文为贵州民族学院校级课题《欧盟竞争法有关本身违法原则的立法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的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立足于欧盟成员国关于竞争法本身违法原则的立法与实践分析,反思中国现行体系下的竞争法制度中关于本身违法原则的应用。
关键词:欧盟竞争法本身违法原则立法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欧盟竞争法本身违法原则的概述
欧盟的竞争法律制度起源于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共体条约),其竞争法从《罗马条约》派生而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由欧共体委员会制定的旨在促进竞争的法规;另外就是欧共体各国依据国情、参照欧共体条约原则制定的反垄断法规。
在欧共体立法上,当时的欧共体条约第85条和第86条(现在的第81条和82条)规定了适用于限制竞争性做法和滥用支配地位的一般规则,确立了欧盟的反托拉斯法制度。1962年,欧盟理事会通过了第一个实施第81条和第86条的条例,即第17号条例,规定了监督制度和执行程序。从此,欧共体的竞争法律制度开始正式实施。2004年欧盟已扩大至25个成员国,第17号条例确立的法律实施制度暴露出严重的滞后和不足,欧盟开始对反托拉斯制度的根本改革【1】。改革的重点是欧共体条约第81条和第82条的实施制度,虽然改革并不触及第81条和第82条本身,但却涉及这两条的违法认定,涉及到程序及实体部分。
另一方面,欧共体成员国的立法在某些情况下,各成员国的国内竞争法也将发挥作用。一是在共同体的法律没有规定,且只涉及到对本国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国内法律。二是成员国法律是对共同体法律没有涉及到的领域的补充。三是成员国对并购说明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一般来说各成员国的竞争法律制度大都规定的比欧共体法律更严格。
二、欧盟竞争法中本身违法原则的立法与实践分析
(一)欧盟竞争法本身违法原则在立法与实践中的应用
欧共体条约第81条(第17号条例确立的反托拉斯法执法制度)含有三个款项,第1款禁止与共同市场不符的限制竞争性协议,第2款规定该类协议自动无效,第3款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宣布第1款不适用。在该条款谈判、制定之时,来自各国的代表都支持以禁止性原则为基础的制度,但在具体界定解除第1款所含的禁止的条件上遇到了困难。谈判者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豁免制度,另一种是直接适用例外制度。共同体条约第81条第3款是上述两种主张妥协的产物。最后条文采用了否定式用语,“第1款的规定可以宣布不适用”,给予了立法机构从两种制度中选择的自由。
欧盟委员会还积极寻求与成员国当局合作,在国内法院、国内竞争当局和欧盟委员会之间分配案件,邀请企业多多利用国内程序,实施第81条第1款和第82条。但一方面,企业仍需要取得欧盟委员会的豁免,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通知欧盟委员会来中断国内程序。欧盟委员会做出的非集中化、分散化的努力存在障碍。
鉴于统一适用竞争规则的必要性以及提供充分的法律确定性和向监管机构提供必要信息的要求,欧盟理事会于1962年制定的实施竞争法规则的第17号条例,建立了预先通知基础上的欧盟委员会集中豁免制度【2】。豁免制度确立的是一种事前控制制度。随着成员国的不断扩大,处理通知的负担增大,欧盟委员会的能力和资源明显不足。通知处理程序繁杂、耗时,在协议获得豁免前,企业的相关利益一直处于不确定状态,也损害了法律的确定性。这些都反映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盟委员会采取了措施【3】。欧盟委员会还通过发放安慰信(消极批准信或豁免信)的非正式方式,处理通知。但由于这种形式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决定”,不具有约束成员国法院的法律效力,其作用受到大大的限制。
(二) 欧盟竞争立法与实践中本身违法原则向合理性原则的转变
欧盟竞争立法中本身违法原则向合理性原则的转变是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制度来实现的。
在竞争当局网络合作方面,根据竞争当局网络合作准则,所有竞争当局都有权适用第81条和第82条对案件的有效分配负责。同时,每一网络成员在决定是否调查案件时,都保留完全的裁量权。除了各成员间的密切合作外,成员国当局不得做出与欧盟委员会决定相矛盾的裁定。
对于欧盟委员会与成员国法院的合作,主要根据欧盟委员会与成员国法院合作准则来处理。在没有必要同时适用国内竞争法时,国内法院也可以适用第81条和第82条;在对影响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的协议适用国内法时,应同时适用欧共体规则。
在对新问题的非正式指导上,根据新问题非正常指导准则,对于适用第81条和第82条中的新问题,应企业的要求,欧盟委员会可以给予书面的非正式指导(指导信)。指导信的首要目的是帮助企业自我评估,没有法律的约束力,但在相关程序中可以成为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欧盟竞争法本身违法原则的适用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反垄断法规则存在的缺陷
1.我国反垄断法规则在理论上的缺陷
首先,立法上存在多元价值目标的冲突。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4】至少包括以下几类: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然而这些价值目标并非总是彼此一致,而是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反垄断法的制定就是多元价值目标的冲突与选择的过程。由于反垄断法内含彼此冲突的多元价值目标,这使得传统法学赋予法律概念承载价值共识的基础功能难以实现。在反垄断法的规则用语中,“不公平”、“没有正当理由”等较为模糊的语言也是价值目标不明确的体现。
其次,反垄断法的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天然诟病。经济分析方法是当代反垄断法的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经济学理论在现代反垄断法的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博弈论先后在反垄断经济学中占据了主流位置,但是由于它们的研究分析方法各不相同,理论结论更是充满分歧,这意味着反垄断法实务部门采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经济学的发展并没有真正解决反垄断法规则的模糊性问题,反而使反垄断法呈现出更加的不确定性。
另外,反垄断法体现的国家干预理念与市场经济倡导的个人自治理念的冲突。尽管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是多元化的,但是通过反垄断法的实施消除因垄断导致的限制竞争后果仍然是反垄断法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基本共识。国家运用反垄断法实际是对传统个人竞争自由(意思自治)范畴的干预。
2.我国反垄断法规则在适用上的缺陷
让我们以具体规定来说明我国反垄断法在适用上的缺陷。比如,《反垄断法》第十八条规定了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因素,其中明确的认定因素就有五类:前三类是依据该经营者自身的情况进行判断,后两类则是依据其他经营者的情况进行判断。那么在认定市场支配地位时,这五类认定因素如何适用?在具体案件中,这五类认定因素是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是以某些认定因素作为核心因素,其他因素作为辅助因素?尽管《反垄断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可以根据经营者的市场份额推定其市场支配地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市场份额是核心因素,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份额并不能反映市场的竞争状况,还需要考虑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潜在竞争程度),因此市场份额也仅仅是“推定”因素。
(二)欧盟竞争法本身违法原则对我国的启示
欧盟反垄断法制度以保护欧共体共同市场的公平竞争为主旨,将企业作为重要的法律主体,其对国有企业的豁免予以了严格控制,更侧重于对垄断及限制竞争行为的调整,同时实行域内域外双重效力原则。研究以反垄断与反限制竞争为核心的欧共体竞争法律制度,对我国进行反垄断立法具有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第一,我国的反垄断立法应采取低度立法原则【5】。在我国,根据目前企业规模和经济集中度不高、分散低效经营制约经济发展的现状,深化改革,促进竞争,提高规模经济和行业集中度,建立起有效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应成为我国中长期的重要宏观竞争政策,扩大企业的平均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的反垄断法应借鉴欧共体的低度立法原则,允许垄断地位或市场支配地位的合法存在,只就滥用垄断地位或市场优势地位破坏竞争的行为予以限制或禁止,使反垄断法更好地体现中国国情。
第二,赋予我国反垄断法以有限制的域外效力。鉴于我国市场正日益成为许多国际型大企业角逐的竞技场,在进行反垄断立法时,应借鉴欧共体竞争法在域外适用中的这种“同一经济实体规则”,在赋予我国反垄断法以域外效力的同时,规定域外适用的限制条件,既强调域外适用,又注重该种适用与国内市场的联系,尽量避免或减少因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而与他国发生争议。
第三,应使我国反垄断法与国际竞争法接轨。欧共体竞争法作为国际竞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对欧共体成员国的国内立法及其他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竞争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其内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反垄断与反限制竞争的要求与成果。因此,在进行我国反垄断立法时,应就欧共体竞争法在规范限制性商业作法、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企业兼并等反竞争行为时所采取的调整方法及所确立的各项原则制度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选择其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成份予以借鉴。
注 释:
【1】这一进程于2004年初结束,2004年5月1日在欧盟扩大至25个成员的这一天,正式实施新的制度。
【2】这样的条例涉及排他性经销协议、排他性购买协议、汽车经销与服务协议、特许经营协议、技术转让协议。上述协议主要为纵向协议。集体豁免条例涉及的横向协议有专业化合作协议、研发协议。其他还有保险业的某些协议等。
【3】首先,欧盟委员会引入了“对竞争的明显影响”这一概念,通告,指出竞争影响微不足道的协议,不属于禁止的范围。欧盟委员会还公告,澄清通常不具有限制竞争目的或效果因而不为第81条第1款所禁止的限制性做法的条件。这类公告涉及商业的指令易合同、企业合作协议、分包协议、契约式合营企业。
【4】在这些价值目标中,既包含传统的公平、自由、效率等抽象价值,还包含保护中小企业、缓解产业危机等现实的政策目标。
【5】对市场垄断结构的规制,各国反垄断法采取了不同立场并据此划分出反垄断法的高度立法原则和低度立法原则。高度立法原则下,独占、寡占被严格限制或禁止,垄断地位或市场优势地位本身都被视为违法,予以控制。在低度立法原则下,独占、寡占被容许存在,垄断地位或市场支配地位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当行为人滥用垄断地位或市场优势地位破坏竞争时,法律才予以控制。
参考文献:
[1]沈敏荣.法律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规则分析中俄民间贸易[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王晓晔.竞争法研究[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3]吕薇. 英美反垄断法的比较与借鉴[J]. 经济研究资料,2003,8.
[4]李剑、廖红伟. 论反垄断法规则模糊性的原因[J]. 当代法学,2010,5.
[5]韩立余. 欧盟反托拉斯法的现代化[J]. 法学家,2004,5.
[6]郭声龙. 垄断认定标准的模糊性与我国反垄断制度的建立――从美国反托拉斯法到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J].商场现代化,2008,7.
[7]陈兵. 本身违法原则的早期特征对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启示[J].法学杂志,2006,2.
[8]张剑虹.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缺陷及完善――以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为例[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一、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看美国金融海啸发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迅速发展,产生了诸如债券、汇票等有价证券,股份公司的发展又形成了大量股票,从而产生了巨额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指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能给所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或者说,虚拟资本是同国际资产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可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各种凭证。
第一、银行资本的物质构成具有虚拟性
1,有价证券具有虚拟性。银行资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汇票。二是现金(金或银行券)。另一部分则是公共有价证券,如国债券、国库券。马克思是把银行资本第三部分有价证券称为虚拟资本,而且这种资本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关系的广泛发展,资本越来越虚拟化,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马克思说:“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虚拟资本作为银行的资本是因为:一是可以获得定期收人,通过定期买卖证券大量赚钱;二是可以通过掌握股票、债券控制企业;三是可节约自己的预付投资。
2,金融衍生工具也是虚拟资本。随着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系统工程和国际互联网技术等向金融领域渗透,特别是现代数学、博弈论、数理统计及信息经济学等也被运用到金融领域中去,出现了Blrdck-schole定价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它们是期权定价理论的基石和金融创新理论之一。在这些影响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工具,诸如各种各样的期货、期权以及互换、远期利率协议、承诺、上限和下限、票据发行便利等等。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在形式上是金融改革创新的结果,但其本质上也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深化,是金融信用的延伸与发展,展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衍生信用”和“虚拟货币”等概念的规定,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
第二、虚拟资本的固有特性诱发金融风险
虚拟资本也是商品,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买卖,但虚拟资本的有价证券价格的独特运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的急增,有价证券投机活动就会盛行,虚拟资本的迅速膨胀往往快于实际资本的增长,使资本的所有者与资本的职能相脱离,使它们的票面价格往往与市场买卖价格相背离,必然使它们成为投机的对象,加剧欺诈、勒索等活动,最终导致资产贬值,形成“泡沫经济”现象。马克思说: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它们有权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发生变化”,“这种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的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
马克思把虚拟资本价格回落称为一个复归原点的运动,他说:“一旦风暴过去,这种证券就会回升到它们以前的水平。”这种“回归性”显示虚拟资本价格的暴涨必然要下跌,“泡沫经济”必然要破灭。有价证券股票、债券与金融货币市场中的汇票的暴跌,往往反映着“经济过热”或“泡沫经济”及通货膨胀或是上市企业业绩下降,经济结构出现不利增长的态势。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具有剧烈的冲击,尤其在开放的资本市场中甚至有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与金融货币危机的可能。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虚拟经济的交易特点所决定的。虚拟经济与实物的相分离意味着“信用货币的贬值会动摇一切现有的关系”。
信用危机导致虚拟资本那种带来收入的特性将大大丧失,虚拟资本量也将大大减少。马克思说:“虚拟资本,生息的证券,在它们本身是作为货币资本而在证券交易所内流通的时候,也是如此。它们的价格随着利息的提高而下降。其次,它们的价格还会由于信用的普遍缺乏而下降,这种缺乏强使证券所有者在市场上大量抛售这种证券,以便获得货币。最后,股票的价格也下降,部分是由于股票有权要求的收入减少了,部分是由于它们代表的往往是那种带有欺诈性质的企业。在危机时期,这种虚拟的货币资本大大减少,从而它的所有者凭它在市场上获得货币的力量也大大减少。”
美国金融海啸爆发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它具有必然的规律性,但也有人为的因素。
1,经济周期所致。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不断交替的周期性波动,一般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是十年一次,经济周期决定金融周期,两者基本一致,这次美国金融海啸是受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的结果,无疑具有规律性。正如IMF研究部主任迈克・穆莎所说:“银行业所经历的困难,某种程度上都与宏观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周期有关。银行在繁荣期内常常发放一些风险很大的贷款,而这些风险大的贷款到了萧条期就会发酸,即变成呆账。”
2,人为的次贷危机的作用。次级贷款一般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次级抵押贷款贷款者信用以及还贷能力低,但贷款利率高,而收益也高。“9・11”以后,美国政府为防止经济衰退,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降低信贷利率,鼓励房地产迅速发展,以求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逐次调低到1%。在利益驱动下银行等贷款机构不断降低贷款门槛,给信用低或不具备贷款条件和还贷能力的人贷款买房地产。2006年底开始,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但利率上升,贷款者无法还贷,引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断繁升。大量银行、投资机构、财务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连续不断出现亏损和倒闭,让人眼花缭乱,在这过程尽管布什政府出台了各种救市方案,但依然无济于事,最终引爆了震惊世界的金融海啸。
3,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不力。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追求高额利润,为达到目的必须依赖虚拟资本的高扩张、快速循环来实现。而虚拟资本的特征就是以少量的资产,通过负债融资,大规模扩张,获取比原资产高出几十甚至几百倍的利润。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美国实行宽松的金融监管政策,导致金融衍生品滥用,对冲基金大量涌现。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提供流动性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形成大批投机行为,造就了美国金融衍生迅速大量繁殖与成长,从而使美国的经济一定程度上成了空壳经济,泡沫经济,特别是,使美国乃至全球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链条捆绑在一起,美国这个链条环节出现了问题后,便出现连锁反应,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总而言之,经济周期具有它的固有规律性,谁违背了它谁便会遭到惩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
次美国金融海啸之所以在美国发生,本质上就是由于美国的经济政策过“左”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而遭到惩罚。
美国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
美国金融危机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实体经济。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中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约为0.34,即美国GDP每增减1%,中国GDP就增减0.34%。美国的金融巨头雷曼、美林、AIG等相继,造成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并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这里,仅以出口企业为例。中国每年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5%左右。危机导致美国进口需求大幅下降,2007年,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2008年我国出口下降20%以上。2009年1月,出口进一步下滑。我国出口增长的下降,必然造成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汽车、纺织品、家具、房地产等实体经济,又特别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更甚,企业产品出口大量受阻,利润骤降,倒闭企业剧增。而且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其影响程度还未见底。从而造成了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小于劳动力的供给,使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成为党和政府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经济问题就会变成社会问题。
二、美国金融海啸的启示:基于法律监督机制的思考
美国金融海啸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衍生金融品的膨胀,实质上也是虚拟资本的膨胀造成的。美国金融海啸的发生昭示我们:必须加大对虚拟资本的风险防范力度,特别是应将法律监督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结合起来,使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点。就一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般应从如下考虑。
启示一:防范金融海啸,必须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推动国际金融法律监管机制的建立。
1,国际社会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如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通过的《防范金融危机宣言》。宣言强调,各国监管当局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加强金融市场透明度及监管机制,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根据公认和强化的国际行为准则,促进和保护世界金融市场的诚信,防范金融风险。
2,国际社会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在《宣言》框架下,应进一步完善或制定国家之间或地区的金融监督合作法律,积极采取一系列重大行动,防范金融危机,如欧共体成员国、东盟成员国等应进一步完善或签订谅解备忘录等金融监管区域合作协议。如1998年3月,我国在北京与法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签署了《证券期货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这种双边的谅解备忘录是通过两国就金融监管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共识,通过签订协议来明确双方在这一领域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合作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它有效地改善金融机构资本状况,刺激本国经济增长,防止金融危机在本地区成员国爆发,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文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涉及防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极少等。同时与金融发达的亚洲与世界各国签署的备忘录太少,难以应对像衍生金融工具引发的金融危机。所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同韩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美国、德国、澳洲、加拿大等金融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的金融监管合作,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势在必行,如签署发表联合声明,以及诸如《本币互换协议》、《金融合作基础建设协议》等文件,进一步增进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3,区域间的合作。在加强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同时加强我国地区之间的合作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如广东与香港、澳门之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下,完全可以签署《衍生金融产品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法律的层面上加强合作,防止金融危机在该地区发生。
启示二:防范金融海啸,必须进一步完善世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体系,促进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现阶段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体系,主要是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各国国内法,监管的国际组织有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券业协会、国际会计师协会、三十集团、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研究集团等。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组织也颁布了一些统一的国际规范性文件,但很少,更谈不上形成法律体系。如国际证监组织1993年的《衍生品市场、产品和金融工具的监管》等。这些规范性文件主要是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组织所的,但这些国际组织的级别并非国际组织中最权威的,因而难以监管美国、英国等经济大国的金融衍生品,这次金融海啸在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爆发就是权威的证明。
美国金融海啸昭示人们,必须进一步完善世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
1,提高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法律组织的级别。由原先国际证监会组织等,调整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金融机构与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组织共同,或分级别。
2,统一的国际规范性文件,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3,完善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如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主、客体法律制度、宏观调控以及保障制度,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危机的预警、防范和处理等制度安排。
启示三:防范金融海啸,必须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维护我国金融经济稳定发展。
1,进一步完善《证券法》。我国颁布的金融证券法虽然不少,截止2007年8月,已达72部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欠缺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法律法规的内容要完备,而且各项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系统的覆盖面要完备;有关条款也应具体明确。修订后的《证券法》,对法律责任的条文有30多条,但绝大多数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民事责任的规定只有5条。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是市场的主体,范围广大,直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对保护我国证券市场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证券法》作为规范证券市场根本大法已不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以美国金融海啸为鉴对《证券法》进行大修订,特别是增加证券市场中的民事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刻不容缓。
2,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制度。我国制定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法规极少。目前主要有2007年的《期货交易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等十几部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本身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更谈不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笔者认为,制定单独的《金融衍生品监督管理法》现在是一个好时机。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特别是金融机构的金融衍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果立法跟不上,一旦我国某个时期经济出现紊乱,很容易造成大的问题。同时,在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未造大破坏之时,对金融衍生品进行单独立法也是我国金融机构真正走向世界的需要。
3,要进一步加强网上银行的监管。网上银行也称
虚拟银行,新式的网上银行包括有虚拟家庭银行、虚拟私有银行、虚拟银行金融业以及虚拟金融世界等,它实际上是银行业务在网络上的延伸,因而它几乎包含了所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其特征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既然网上银行也称虚拟银行,而且绝大多数业务属虚拟资本。网上银行的虚拟性特点,它实质上也是金融衍生品,因而它具有风险性。除了像幽灵一样计算机病毒侵袭外,更可恨的是网络黑客成灾,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同时我国计算机系统的薄弱性,也会造成计算机技术和产品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完善性。这些特殊性要求我国加快和完善电子商务立法体系。2003年2月1日,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电子商务法一《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正式实施。随后几年我国陆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几部重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显示了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电子商务立法水平还远不适应我国经贸发展的需要,还没有形成体系。当务之急是建立我国的网络银行安全体系,从而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安全与稳定,防止金融海啸的发生。
启示四:防范金融海啸,必须将法律监管与宏观调控政策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
法律监管与宏观调控政策是互相作用的,两者互相匹配,才能有效防范金融海啸,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1,扩大内需
我省的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靠“三来一补”起家,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依然是外向型的,产品主要靠外销,但受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美元贬值,购买力大下降,产品出口国对我国的产品需求骤减,国际市场订单大幅减少,同时我国的结构性矛盾恰好就是出口比重大,内销比重极少。所以,必须加大扩大内需力度。
一是出口转内销。特别是注重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农村商品市场销售基地,政府应加大对生产厂家的支持力度,采取更加优惠政策,鼓励产品下乡,增加产品在农村的销售量,提高生产产品的经济效益。
二是调整开拓国际市场结构。我国对美贸易大,就广东而言,占40%。在对美贸易受阻的情况下,应主要扩大东盟、南美、中亚等市场。东盟国家是华人聚集地,对我国的产品需求大,而南美、中亚等国家,与我国也有一定的贸易往来,扩大出口这些地区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三是国家扩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消费需求。如“三农”建设、交通和能源重点工程、节能工程和循环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的投入,从而扩大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四是加大全民社会保障力度。如果全民都有社会保险,生活有了保障,广大群众就会无忧无虑地买车、买房、旅游、消费,就会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五是各省、市可以发行购物券。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全国各地的做法应有不同,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为,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可以指定在哪些行业购买,也可以不指定,购物券的发行要适度,不能一窝蜂而上,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诱发通货膨胀。
六是把扩大内需保增长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改革、保民生结合起来。特别是要调整出口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从而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
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继续扩大预算赤字,扩大政府投资,激活市场需求,从目前的投资状况看,主要用于基础项目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继续扩大社保和医保的覆盖面,加大农业直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减免税收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减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供给,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如可以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免征基数、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等。但必须对我国的税收政策进行及时的调整,就广东而言,必须及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是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等等,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
二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地说货币政策包括三大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同时也包括利率、汇率等。要有效地应对当前的金融海啸,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有步骤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再贴现率等,但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与经济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05-03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学科分支,在本科计算机类各专业中都开设一些软件工程的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设置软件工程的研究方向,开设高一级的软件工程课程。本文中,软件工程课程群是指包括各层次的软件工程类课程。另外,软件工程又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早年在研究生中讲述的内容现在放在本科中讲。因此,这些课程存在定位不明确,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本文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对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要求,阐述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定位、课程设置、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1定位
首先分析社会对各层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我们认为计算机类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他们应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概念、方法、原理,参与和/或从事软件开发的某些活动(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软件工程方向的研究生主要着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毕业后主要承担系统分析员和/或系统设计员角色,甚至承担项目经理的角色,他们应掌握软件工程的研究动态,了解软件工程最新的研究成果,具备有关软件的系统分析、构架设计和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本科生软件工程课程群应以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线,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编程能力、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软件工程课程群应以研究课题为主线,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最新的研究动态,对其中若干个研究方向有深入的了解,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基本的软件项目组
织和管理能力。
2课程设置
软件工程课程群按学生的层次可分为本科生软件工程课程群和研究生软件工程课程群,按课程类别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根据上述定位,本科生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必修课包括软件工程和软件实践,有些学校在软件工程课中包括足够的实践时间,可将它们合并成一门软件工程课。选修课可根据各校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如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也可将研究生的某些课程作为本科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
研究生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必修课可包括高级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和专题讨论,其中专题讨论没有固定的教材,它以若干专题(如软件复用技术、模型驱动体系结构、软件产品线等)的最新论文为主,以报告和讨论的形式进行。选修课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如需求工程、软件过程、形式方法等。
3教学内容
本节参照国外相关的资料,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给出软件工程课程群中各必修课的知识单元。
3.1软件工程(本科生)
本科软件工程课程的内容应覆盖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计算机科学方向)中有关软件工程的主要知识单元,该课程以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着重国内比较流行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和常规的软件测试方法。同时对一些较新的软件开发模型、方法和技术(如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模型和方法、敏捷开发方法、CMM&CMMI、Web工程等)做简单的介绍,以便学生今后自学。
3.2软件实践(本科生)
该课程是本科软件工程课程的一门后继实验课,以某种软件开发方法(如面向对象方法)和软件过程(如统一软件过程RUP)为基础,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以及测试等基本步骤。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3高级软件工程(研究生)
该课程选择当今软件工程研究的热点课题作为主要内容,其知识单元可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软件产品线、软件体系结构、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面向方面程序设计(AOP)、需求工程、面向对象测试技术、逆向工程和再工程、Agent技术、形式方法、高可信软件,开源软件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门高级软件工程课程中很难详细介绍上述所有的内容,各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研究方向,选择几个(以3~5个为宜)知识单元作重点介绍,对其他知识单元可只做简单的介绍。
下面给出几个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CBSE)主要包括:CBSE基本概念,软件构件规格说明,构件模型,基于构件的开发过程,基于构件开发的语义完整性,构件组装和集成,预测系统的可信度,软件产品线体系结构中的构件,商用第三方构件(COTS)及构件获取技术,基于构件的软件体系结构,基于构件软件的测试与质量保证,构件的可变性机制,软件构件库,构件交易,构件描述与检索等。
软件产品线(SPL)主要包括:软件产品线的基本概念,软件产品线的基本活动(核心资产开发,产品开发,管理),领域工程与应用系统工程,SPL经济学,软件产品线实践域,软件产品线实践模式,产品线组装,基于产品线的应用系统开发技术等。
软件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软件体系结构的原则和实践,体系结构框架/方法,体系结构模型与MDA,集成框架,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分析,体系结构风格,软件体系结构文档,软件体系结构评估与确认,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体系结构模式,企业体系结构等。
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主要包括:MDA基本概念,MDA规格说明,MDA模型(CIM,PIM,PSM),模型转换,模型语言(如可执行的UML,对象约束语言OCL等),元建模,MDA过程,领域建模,系统模型,平台无关建模,平台特定的实现等。
3.4软件项目管理(研究生)
该课程的知识单元包括: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敏捷项目管理,外包管理,软技能等。下面给出其中若干个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
综合管理:项目,项目范围陈述,项目管理计划(编制过程,内容),项目执行的管理,项目评价,项目的监督和控制,集成的变更控制,实施报告,配置管理,关闭项目。
范围管理:启动过程,项目选择方法,项目合同,范围管理计划(编制过程,范围陈述,范围定义),创建WBS,范围验证过程,范围蔓延,范围变更控制过程,目标管理(MBO),影响曲线。
时间管理:活动定义过程,活动排序过程,图示方法(优先图示方法(PDM),箭头图示方法(ADM),条件图示方法,图形评价和评审技术(GERT), 项目网络图,关键路径方法(CPM),计划评价和评审技术(PERT)等),PERT对CPM的估算,活动资源估算,活动持续时间估算,估算工具,进度表开发过程,进度控制过程,净价值术语和公式。
成本管理:资源计划编制过程,成本估算(术语,过程,COCOMO模型,工具),成本管理计划,成本预算过程,成本基线,项目投资需求,成本控制过程,实施度量,预测完成,净价值术语和公式。
质量管理:质量计划编制过程,质量保证计划,过程改进计划,质量保证过程,质量控制过程,统计质量控制(SQC),质量改进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组织计划编制,项目管理中人的因素,责任委派矩阵,获取项目组,员工获取过程,项目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项目组(建造过程),小组动力,管理项目组,角色与责任,领导风格,能力类型,冲突管理,6动机理论,小组性能估算,管理知识员工。
沟通管理:沟通计划编制,沟通管理计划,信息分发,沟通模型,沟通风格,沟通方法,沟通链接规则,沟通障碍,沟通技巧,绩效报告,管理涉众,管理收尾。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计划编制,实用方法,风险标识,风险分析(定性分析,可能性与风险影响,定量分析,灵敏性分析,决策树分析,预期货币价值,概率方法),风险响应(计划编制,工具与技术),可保险风险,风险监督与控制过程,影响曲线。
采购管理:采购计划编制,购买和获取计划,合同计划,成本补偿合同,固定价格合同,工作陈述,申请计划编制过程,请求供方响应,申请过程,供方选择,源选择过程,谈判,合同,合同管理,合同变更控制,合同收尾。
敏捷项目管理:Agile宣言和原则,迭代与演化开发,产品业主,敏捷管理需求,敏捷估算与计划编制,敏捷设计,敏捷文档,敏捷软件构造,敏捷编程,人员管理问题,敏捷质量保证,敏捷项目管理,项目评审,敏捷度量。
外包管理:识别全球业务机遇,组织模型与商业策略,全球项目的特征和挑战,全球项目经理的技能,国际及多种文化的交融,IP保护与其他法律方面,采购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法规,试验计划,风险管理,软件过程与实践的改进,建立团队,需求管理及客户/供应商关系,开发方法学,全球软件开发(GSD)与全球软件工程(GSE),沟通、协调和协作,离岸项目的管理,克服距离和时间,文化交叉的处理,全球项目的安全问题,全球项目收尾,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及知识管理。
软技能:领导能力,批判性思考,职业道德规范,自我激励,诚实,小组工作,风险捕获,适应性,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承受、压力管理,创造性,影响力,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能力,多文化处理能力,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口头沟通,文字沟通,细心周到。
4小结
本文介绍了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设计,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各校的特点,对上述课程设置、知识单元、知识点进行裁剪。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各课程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为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作者简介
钱乐秋(1942-),男,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