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第1篇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创新一、当前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师生的集体忽视

体育教学应是师生双向互动的,然而在越来越激烈的升学压力下,许多中学教师与学生已形成默契,即默默淡化体育课程这一概念,更有甚者,学校的体育课程形同虚设。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进入中学后由于升学压力加剧,学生们在数不清的试卷与习题的题海战术中对体育课的意识已然淡薄,考生们更愿意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温故知新。加之教师偶尔借用体育课讲解习题,尤其是临近中高考的学生们,学校对其要求严格,导致体育课程的开设只是个摆设。有些中学甚至一学期下来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屈指可数。人们在日益紧张的升学压力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忽略了体育课程的意义。体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户外参与能力,不仅仅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也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劳逸结合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然而多数家长与教师的固定思维,并未将体育课程真正当作一门课程来看待。其次,一些中学并未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这就可能致使教师因欠缺专业特长而含糊授课。也可能存在这种现象:许多学生在一学期或是中学毕业后,对于体育课程的概念仍然停留在跑步做早操的浅层意识。

2.体育课程项目的单一

中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即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小范围的活动,这种方法也只是给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一个短暂的放风时间,加之体育课程的不规范化、不系统化,使得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多半是在稀里糊涂的聊天与无意识的游走中度过,体育课程本身的意义却并未发挥。现阶段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许多运动是由学生集体完成,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所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尽相同,体育课程项目的单一性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1.加强师生的健康意识

对体育课程的忽视,大体上也是对健康的忽视。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解除疲劳,户外运动时呼吸的新鲜空气也有益人的身心。中学阶段是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黄金时期,更应注重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首先,教师应带头加强体育健康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实践中去,可以尝试着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在体育测试中可以加入笔试部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并且,硬性测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探索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习课,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培养学生看图模仿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新的动作。教学方法应从单向传授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也可以班级为集体,成立小组,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不仅可以有益身心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知能力。另外,还可通过分组比赛的方式在班级举行小型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除了正确指引学生,还应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在师生双向互动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共同进步。

3.体育课程项目的多样化

在大学教学中体育课程项目丰富多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擅长的类别。在中学阶段,体育课程项目则被规定在一个笼统的范围内,限制了学生的特长发展。在中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中,学校不妨尝试着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喜欢与擅长的体育项目作个归纳。然后进行排课、分班,在学期末进行测试时测试学生所选体育课程项目类即可。这种类似大学的体育选课模式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特长化,既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体育课程里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身体锻炼,又因为所选课程的班级是所有人员的重新组合,而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新的环境也能激发其探知学习的意识。只有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体育课堂,才能使得其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真正学到知识,如此,体育课程的价值也得以发挥。

三、结语

体育课程在多数人看来只是一门“副课”,是作为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而存在,也因此在学业繁重的中学阶段体育课程常常似有若无。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跟进,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中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创新的首要即师生共同学习,这也是摆脱传统教学观念挑战新的教学方式的第一步。其次,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程时应考虑到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差异性,积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体育课程模式的创新才能更进一层。

参考文献:

\[1\]柯昌恩.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创新探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2).

\[2\]屈杰,张慧春,隆胜军.湘西中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体育学刊,2001,(03).

\[3\]李世英.浅谈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构思\[J\].福建体育科技,2002,(02).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职业体能 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①。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性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技能,技能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1.职业体能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教育,体育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体育一方面具有普通高校体育的共性,即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品质与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的任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又不同于普通高校,其教育教学具有定向性、实用操作性及专业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具有其个性,即要为职业的特点服务。充分认识体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使高职院校在完成一般普通教育任务的基础上,开展适当的职业体能训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体能的提高,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因此构建良好的高职职业体能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体能的重要途径。

2.核心概念界定

2.1职业体能

体能又称体适能,是指身体各部位或各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涵盖范围较广,如速度、反应、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软性、协调性和敏捷性等。

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下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及人体对工作环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

2.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具体化的教学系统与过程,是综合性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其为教学思想及理论指导提供基本框架和结构,这样确定的体育教学任务是相对稳定和平衡的。不同种类的教学活动是桥梁与媒介,使教学系统、过程、方法互通的途径与方式,是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教学模式具有五个特点,包括理论性、直观性、对应性、稳定性、整体优化性。而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反馈与评价、教学方法手段和程序是教学模式的主要要素。

3.构建职业体能的教学模式

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我们以以下五类为例:静态坐姿类主要是会计、文秘、行政办事员、IT行业等岗位;静态站姿类主要是营业员、酒店前厅接待、空中乘务员等岗位;流动变姿类主要是营销(推销)员、导游等岗位;工场操作姿态类主要是机械、生产线操作工等岗位;特殊岗位姿态类主要是警察、野外作业人员等②。我们根据五大类的姿势要求和特点构建职业体能的教学模式。

3.1职业体能的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促进高职五类学生更好地发展是职业体能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五类学生的职业特点是职业体能教学工作的核心,为了使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专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体育应树立终身体育观和职业体能发展观。教师是促进者,指导学生探索生活与学习,因此教师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体育教学与职业体育进行整合,促进学生的职业性发展,达到职业体能的教学要求。教师还应对以往的教法、教材、结构及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点和职业特点,教师应对学生的身心和职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而特殊对待。在锻炼学生职业体能的同时,开展关于职业体能发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及业课外俱乐部活动,以突出职业体能教学的实用性、专业性等特点,为终身职业体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3.2职业体能的教学目标

职业体能的教学目标是充分利用体育资源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职业发展,目的是通过锻炼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本行职业的专业技术,提高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满足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青年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发展未来职业工种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合作性和现代化性。

3.3职业体能的教学程序

职业体能教学有它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教学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对所教授的班级学生进行专业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性和工作环境进行阶段性职业体能教学设计和评价。根据阶段性的职业体能教学设计进行课时计划的编写,最后才可以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均衡发展。

3.4职业体能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影响职业体能教学模式发挥效力有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首先教师不仅要有体育的专业技能(如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还要具备职业体能技能(如海上运输专业学生应学会游泳和平衡能力、铁道供电专业应学会爬杆和悬垂能力等)。

4.结语

职业体能课程的构建,不仅要考虑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还要考虑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职业身体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运动训练、职业保健体育是高职学生健康、高效地从事未来职业的重要手段,开展职业体能教育教学是实现高职学生优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的特点与学生的优质就业是高职职业体能课程教学的宗旨,加深职业体能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与途径。发挥体育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行业、企业、职业的人才需求要素融入高等职业体育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职业氛围,培养职业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促进职业体能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职业体能教学模式,利用体育课程的特点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挥学科自身独特作用,开展不同职业特色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是今后高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注释:

①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

②武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体能培养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3.3.

参考文献:

[1]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

[2]武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体能培养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

[3]曲宗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317.

[4]刘雪冰,黄金鹏,吕少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VOL21(125期)2000(4):48-51.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2+2”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65-001

一、引言

学校体育中包括了多层面的教学目标,有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学年、学期、单元目标等。这些目标存在差异性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体育目标的多元化特征也引发了对教学目标设置的思考,因此经过三年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学习效果比对,提出对,认知、技能、兴趣、竞赛这四个点课程教学目标。良好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立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论述

1.课程教学的认识方面

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运动项目的特有文化知识与赏析。比如学生选修了跆拳道课程后,通过教学至少让学生知道它是起源韩国的还是日本的?为什么竞赛前要相互行礼?考级时基本技术完成后为什么要加入太极八章?赏析比赛时知道什么是有效得分,什么是犯规,在教学中加入相关知识点的讲述,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二)掌握相关运动生理知识。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加入一定的运动生理知识,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正确的认识;确保在运动中不受伤害的同时,能做出简单合理的基本治疗。让学生知道身体主要肌肉群的分布与职能;三是拥有制定运动处方的知识。能够在需要锻炼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在力量练习时知道运用何种练习方法,知道基础的营养膳食的搭配。

2.课堂教学的技能方面

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开展体育活动和竞赛的根本。但也要将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分类整理出来,找出每个环节的核心技能,也就是该项运动能够进行活动与比赛的基本技能,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尽快的投入到竞赛活动中来,在竞赛中熟练并强化运动技能。以篮球教学为例,传统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步法、运球、投篮和上篮、突破、防守、战术、比赛等环节。其中各项又细分为多个运动技能,以步法和运球为例,包含了基本站位、侧滑步、交叉步、后退跑等等;运球分为左右手运球、高低运球、运球转身、双手体前运球等等。我们所教授的学生多为普通学生(特招学生训练除外),而体育课的性质也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身体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门课程,而非培养专业的运动员。如按照传统内容教学,学生经过4周篮球课,前两周没摸到篮球,后两周就在那运球,且不说效果怎么样,学生的兴趣到是降低了不少。不妨教学中挑一些核心技能来教授,让学生能快速投入到简单的比赛当中,学生在比赛中发现为什么突破不了?为什么防守不住?那么在有需求的情况下再进行技能教学效果会有一定提高。

3.课堂教学的兴趣方面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引导、推动、维持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力量。学生有兴趣就会有积极学习的心态和行动,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反之亦然。兴趣度是有迁移性的,那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优化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教学方法等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要避免为了追求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偏离原本体育课程教育意义的一些教学活动。

4.课堂教学的竞赛方面

成立运动项目赛事小组,进行整体的赛事策划、组织、执裁记录、庆典等环节,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融入进去、根据自己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的角色进行展示。同时让竞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多次尝试多种角色,也是对其多元化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也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下树立起团队合作能力,加强自主练习度,提高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篮球教学为例,在运动技能学习时加入团队运球大赛、投篮环节加入投篮大赛、以及后期的三对三、五对五比赛等。整个比赛都将学生划分竞赛小组,每次比赛都是以团队成绩来进行团队横向评比。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技能练习与学习热情焉能不高?

三、关于教师在认知、技能、兴趣、竞赛四点素质要求

毛振明教授提出,“一个好教师既要具有运动技能,还要拥有教学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也需要综合素质的养成。(一)认知方面:教师要掌握有关体育学科知识及运动生理学、训练学、预防与救治等专业知识;要掌握学校体育的教学规律。(二)在技能方面:教师要拥有良好的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知道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学个体怎么去教、怎么去分规划、怎么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等。(三)兴趣方面:教师自身先要对运动项目有热情有兴趣。准确掌握运动项目的兴趣点,把教学和兴趣结合起来。可改变项目规则,降低竞赛难度等,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四)竞赛环节:教师自身一定要熟悉运动项目的组织策划流程、竞赛裁判法、赛事评比等。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体育课程目标是在3年的教学改革实验性教学的过程后,通过与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学习效果评价对比产生的,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新课程目标的实施对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顺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课堂学习效率;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运动素质的养成,团队行为能力的提升;教师完善的教学素养四个方面均有了一定提高。推理得出课程目标的改革要符合不同时期、不同客体对体育课程的要求。课程目标的改革是有一定目的性和时代性的。

项目来源: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编号:YETP1969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必修 普修 选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3

一、前言

目前,高中体育课程呈现出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各学校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依据课程标准、本校校情学情,设置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如:“三年三次选项”模式、“三年二次选项”模式、“三年一次选项”模式、“必修分散或集中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更多地考虑了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加深了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但在实践中一些课程设置对教学也带来一些局限性,比如过早选项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选项过多势必造成教学难度的加大,教学过程的混乱;三年选一次则会造成学生学习单一,兴趣减退;一些必修模块分散学习,从技能学习上分析则容易造成技能学习的不完整性,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的现象等等。针对这些情况,依据高中课程理念,通过近几年我校高中体育教学课程的开设与实践,目前我校构建的是“必修+普修+选修”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即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习修必修课程,在高一第二学期开设普修课程,高二、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程。

二、“必修+普修+选修”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中三年6学期开设“必修+普修+选修”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模式理念秉承“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身心健康水平。通过让学生掌握1-2项有趣的体育项目,逐步让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一)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必修模块学习,内容安排以田径与体操为主,设置4-5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为5-7个课时,学生与教师根据开学初的安排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同时轮换进行下一个单元教与学,即学生换项目不换老师。

(二)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普修模块学习,授课班级设置为男生班与女生班,授课内容为即将开设选项项目的基础知识与简单的基本技术,同时衔接初中的内容,每个项目设置6-8个课时,教师教授同一个项目不轮换,学生根据安排学习完一个项目单元后轮换进行下一个项目单元学习,即学生换项目也换老师。

(三)高二、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学习,选修项目设置4-6项,开设的班级一般5-7个,同一个项目由同一个教师授课,学习时间2年,中途不进行第二次选项,若个别同学有换项的意愿,根据情况可以作适当的微调。

三、开设“必修+普修+选修”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一)必修阶段

(1)高中阶段仍属于学生终生体育的奠基阶段,应体现“宽基础,厚能力”的特点,刚踏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为15至16岁,他们的身体素质还比较弱,还不能完全承受较大的运动与对抗,而一些必修内容如田径与体操对促进学生身体体能发展与健身有着特殊的作用。

(2)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体育学习基础和习惯不尽相同,通过一段时间必修内容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意识与行为习惯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能为后阶段教学打下基础。

(3)根据技能学习的完整性,在高一年级进行必修内容教学,有利于技能系统的学习,学生兴趣的延伸;也有利于教师对同一类文本进行解读与研究,使教学开展得充分、有序、深入。

(4)必修阶段采用换内容不换老师的形式,教师将尝试不同的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全面发展。

(二)普修阶段

(1)高中阶段的普修学习是学生从体育基础学习到选修学习的过渡过程,学校开设满足条件的项目体验,让学生全面熟悉、了解即将开设的选项项目。学生通过阶段性普修学习,了解、认识到不同选修内容的项目特点,了解自己在各选修学习项目上的潜力,寻找自己真正的体育兴趣,培养相对稳定的爱好,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为高中体育选修学习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克服正式实行选项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而且还为学生体育运动专长的形成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打好了基础。

(2)教师对学生的项目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一些项目人数过多的调配有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学生不仅学习不同项目,而且在学习中还对不同项目的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下一阶段对老师做出选择。

(三)选修阶段

(1)高一年级的学习为学生从模块到项目的选定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运动专长,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高二、高三年级中最大程度地开设选项课教学,保护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技能水平得到强化,从而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2)教学对教师的专项知识、技术技能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专项技术的发展,开发了教师资源,让教师教有专长,教有特色,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四、小结与分析

(一)“必修+普修+选修”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体现了课程开放的有序性,这种构建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与技能习得的规律,又能保证学生选准个人体育兴趣方向,促进其体育能力、专项技能与锻炼习惯的养成。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优化 “三自主”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 实验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在新世纪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采取的新举措。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课程之一。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选择任课教师、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本文通过对“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三自主’教学进行实验研究,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找出推进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合理结论和建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齐齐哈尔大学大一、大二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与本文研究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找出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并进行归纳和总结,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和参考文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国内开展“三自主”教学模式的知名大学教授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这些学校开展“三自主”教学模式情况和优缺点,并把本文的研究方案进行咨询,了解实施的可行性。

1.2.3 实验法

对本文的研究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教学实验,试验后,把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得出研究结果,并进行分析。

1.2.4 问卷调查法

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制定调查问卷,向学生进行发放,了解他们的感受;对专家发放问卷,以了解他们对实验结果的意见和建议。

2 “三自主”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学生选课注重学分,不注重兴趣爱好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育爱好,有的学生爱打篮球,有的学生爱跳健美操,有的学生爱跑步,平时学生在练习自己喜欢的项目时,他们会特别认真、特别投入的进行,对其身心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学校规定学生的体育课必须修够学分,而且体育课的成绩与其评优、评奖学金、入党等项目挂钩,所以学生在选课时都会咨询学哥学姐们,哪位老师好过,哪位老师容易给的分数高,然后他们就会选哪位老师。由于不是自己喜爱的项目,这样导致这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运动激情,甚至有时在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时,跟老师讨价还价,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锻炼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三自主”教学模式也就起不到原来的效果,更谈不上终身体育目标的贯彻了。也就影响了大学体育精品课的建设。

2.2 学生选课偏爱室内项目,缺乏吃苦精神

北方的天气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夏天天气炎热,春秋天气刮风,有时还有扬沙天气,所以在室外上体育课是比较苦的,老师和学生都要克服天气因素的影响,才能上好体育课。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吃苦精神相对弱些,特别是女生,为了逃避室外项目,想方设法的选室内项目的体育课,有的甚至装病逃避室外项目,申请到保健班,这样导致室内项目爆满,室外有的项目却选不够,使真正喜欢室内某一项目的同学却有可能选不上自己喜欢的项目,形成恶性循环。选上室内项目的同学为的是逃避天气不认真上课,室外一些学生是被迫选择不喜欢的项目也就更不能认真上了,这样就谈不上通过体育课达到健身和学习健身的效果了。

2.3 教师上课注重形式,不注重结果

体育教师上课是按照大纲和教案进行的,这样一些教师就仅仅是向学生介绍自己所备课的内容,至于学生学还是不学,学到什么程度,我一概不管,我只等考试给你打分,这样学生学的也没有兴趣,教师教的也没有激情,就更谈不到培养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方法,也就不会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由于教师的考核有学生的评价分,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自己的得分高一些,就没有原则的对学生进行忍让,甚至是讨好学生,学生上课可以随便,想上就上,不想上就可以见习,甚至是可以随便不来上课,这样的上课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没有任何意义。

2.4 考试评价注重成绩,不注重进步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会有差别,而且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只是后天练出来的,也会受到基因的影响,可能练习一生他们的一千成绩也不会得到满分。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中学时就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也没有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所以到大学后,要想一学期或者一年两年内使他们的成绩能够提高多少,那是不肯能的,所以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包括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学生选择项目的测试都是只看学生最后的得分,而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对待是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5 场地器材不足,导致项目开设受限

场地器材是开设项目的基础,也是上好这一项目的基础。由于学生选课具有偏向性,主要选择好过的项目或者是室内项目,这样这些项目的老师就会有太多的学生,导致上不过来,场地器材也就不够用,通常是进行人为的调整,使一些学生自己或者统一调到别的项目的老师那里,这样就违背了“三自主”的原则。若果在学生喜欢的项目上多些投入,包括场地器材以及师资力量上,就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上自己喜欢的项目,达到“三自主”的目的,更不用说大学体育精品课的建设了。

2.6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激励少,导致体育教师缺乏教学和科研动力

体育教师上课环境是比较苦的,上课不只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强度也是比较大的,需要认真备课,考虑如何组织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能达到运动量而又不使学生厌烦等等,这些都是要认真考虑的。但是从国内的大环境上,学校对体育教学都是不太重视,所以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也就很少,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比其它的专业的老师得到的要少,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是这样,导致一些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没有动力,也就缺乏进取心,这样也就不会有创新,不会有发展,使大学体育精品课建设的主力军动力不足。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制定室外上课奖励机制

通过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69%的学生希望选到室内项目,特别是冬天的那个学期,21%的学生喜欢室外项目,特别是喜欢滑冰课,10%的学生觉得室内室外都无所谓(见表1)。而对其选择的原因进行调查过程中,选择室内项目是因为喜欢这一项目的只占29%,因为天气原因(即怕冷、怕热等)而选择室内项目的学生占55%,因为其它原因的占16%。所以通过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室内项目并不是因为喜欢这一项目,而是通过选择室内项目来逃避冬天的滑冰课和逃避室外天气对自己的影响,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是女同学。

通过本文的优化“三自主”的实验研究,在选课时对所有选课的学生下一个通知,所有选择室外项目的学生都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加分,而选择室内项目的学生没有这一项加分,实验后,效果显著,选择室内项目的学生比例降到41%,选择室外项目的学生比例增到38%,所以通过这一举措的调整,会使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得到加强,使真正喜欢室内项目的学生能够更容易选择到自己喜欢的项目,使室内项目的器材和场地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室外项目也有更多的生源选课。

3.2 制定差别化上课体系

通过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学生觉得所选项目所教授的内容能完全掌握的占13%,能掌握大部分内容的学生占27%,只能掌握小部分内容的学生占49%,完全不能掌握的学生占11%(见表2)。对所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学生能完全掌握所授内容的比例比较少,而且能完全掌握和掌握大部分内容的学生比例之和还不到50%,只能掌握小部分内容的学生几乎占到一半,所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接受所学内容还是有所困得的,个体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

通过本文的优化“三自主”的实验研究,对学生进行差别化上课,由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接受能力有所差别,所以将学生按照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在上第一节课时进行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的考核)进行分组,分为A、B、C三个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高级组,不同的组所授内容要所差别,从低到高,这样不同组的学生所掌握的内容都对自己来说难易适中。从实验后的调查结果和考核情况来看,79%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够完全掌握和掌握大部分内容,实验效果显著,对推动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3.3 制定差别化过程评价体系

通过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学生对现施行的考核评价形式的满意程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57%的学生对现在施行的考核评价形式不太满意,有21%的学生基本满意(见表3),所以可以说明现有的评价形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优化“三自主”的实验研究,对学生进行差别化的过程评价,由于上课时采用了差别化的上课,评价时,对于不同组的学生根据学生上课过程的认真程度,上课过程的进步水平,对其进行评价,在采用这一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后的调查中,有85%的学生对这一评价模式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所以这一评价体系对学生上课积极性的调动有所帮助,对于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有所促进。

3.4 进行开放场地授课

场地器材不足或太固定也是一些项目开设不好,学生不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调查,有13%的学生是因为这一项目的场地不好或者器材没有吸引力。通过本文优化“三自主”的实验研究,我们把一些项目的场地进行调整,学生的选课比例明显提升。以定向运动为例,定向运动项目一直以来都是以百米定向和校园定向为主,由于项目本身特点的原因,定向运动需要学生跑的比较多,再加上学生对校园都比较熟悉,没有新鲜感,使很多学生觉得没有意思,特别枯燥。通过调整,将这一项目的场地从校内移到校外,比如社区当中、公园当中、湖边、江边等等,这些大家不太熟悉而又有意思的场地,在这些场地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