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科学的学生观

简述科学的学生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科学的学生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科学的学生观

简述科学的学生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信心 有效动力 成功的关键 自主 自信 自强 自立

范德比尔特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这说明自信心是成才的重要条件,它在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多方面地注重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就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就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1]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买哪些花?三八节到了,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同时,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2]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余几个?”这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3]

四、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五、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且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能力、有自信的人。因此,数学中的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

总之,面向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依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找到适合建立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途径,把自信与希望、善良与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儿童的自身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01期76页

简述科学的学生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无可厚非,在现实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轻能力、重知识,把教材作为“教条”. 笔者认为,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受到无情的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也往往会被教师无情地扑灭. 长此以往,会对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没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不可能称之为创新人才. 基于数学学科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笔者认为,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问题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只有心中有疑问才会更深入地去思考数学问题,最终才能发现问题,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然后让学生猜测金字塔的底部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猜测是正方形,有的学生猜测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猜测是圆形……看到学生有这么多新奇的想法,于是我便再次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塔基的底部截面图,原来金字塔是塔基竟然是正方形. 得到最终的答案之后,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抛出问题:“在2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掌握了关于直角的知识,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确定直角的呢?”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了,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再如,笔者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我市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假设要使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的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那么我市2010年和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的平均增长率应该是多少呢?问题提出之后,我要求由学生分组完成或者由学生独立完成,最终列出方程. 然后再通过学生列出的正确方程式,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给“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命名. 最后,笔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0?那么,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是否也有这样的限制呢?接着再请学生自编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通过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在无形中被学生掌握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这些问题情境必须要可以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否则则无任何效果可言.

二、运用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多向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思维素质之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但是思维活动往往非常单纯,因此,这个时候对他们加强创新思维训练非常重要. 比如,笔者在对绝对值进行阶段复习的时候出示例题:假设正向运算|±2| = 2,则逆向运算就会有|x| = 2,则x = ±2 ;再如,当a + b = 5,且ab = 7,求a2 + b2的值. 此时如果觉得正向运算太繁琐,则可以尝试运用逆向运算分析,就可以找出和已知条件a,b的关系,可以运用恒等的变形方法快速求得a2 + b2 的值,即它的值应该为:a2 + b2 =(a + b)2 - 2ab = 25 - 14 = 11. 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学会使用逆向运算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者,在进行有关运算过程的讲解中,我们教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找出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1)10 = 1,20 = 1,那么■0 = 1;(2)应用方差与标准知识,求出任何五个连续整数的方差是2,标准是■;(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高与它的中位线相等;(4)若一次函数y = kx- b满足kb < 0,且函数值随x 的减小而增大,那么,可以判断它的图像大致是下图中哪一个呢?

本题由已知条件判断k < 0,b > 0,而-b < 0,故选B.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多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短期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三、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所以,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每名学生的课堂参与,重视每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从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笔者在执教“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堂后来被称之为具有神奇效果的数学课:

简述科学的学生观范文第3篇

1.胆怯心理。胆怯是一种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一部分女生性格趋于内向,由于胆怯,她们缺乏正常人应有的胆量和追求。在数学课堂上,如被提问或板演就十分恐慌,本来可以答得很好的问题,她们却面红耳赤、回答不理想,甚至答不出来,有的干脆不吭声,让老师无法掌握她们的情况;学习中遇到困难去请教同学会感到不体面,难以启齿。在这些胆怯心理的束缚下,挖掘不出她们的潜力,开发不出她们的聪明才智,也就显示不出她们的活力。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女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她们思想、品质、意志、态度上的问题,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女生大多数都上课纪律好,作业能完成,能熟记概论定理公式等学习内容,但是灵活运用性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有些女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或者遇到较难的题不会做,又不愿意问老师和同学,时间长了,便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产生怀疑,便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对学习数学丧失信心。

3.爱“虚荣”爱“面子”。有部分女生,虚荣心强,对穿衣着装很在行,作业不会做不向同学请教,名其曰“借同学的本子看看”,然后就偷偷地抄作业,时间长了,学习成绩自然下降,且养成了“懒”的思想,更不愿意花时间费脑筋去学习数学,成绩很难提高。

4.依赖心强,缺乏竞争意识,一般女生都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满足于现状,不肯花大力气学习,不爱钻研,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缺乏竞争意识,对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竞争性强的活动不敢参加,久而久之,很难挖掘出自己的潜力,且错过许多施展自己潜能的机会。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帮助女生排除各种消极的学习情绪,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促使她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好数学。教师可从下面五个方面做起:

1.做好女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她们从思想上重视数学学习,分析出在数学学习方面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使她们有意识并主动去克服这些影响自己学习数学的因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注重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女生的求知欲,选择适合她们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培养她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她们产生自卑感时,教师要多给予关心和鼓励,同时不忘对她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她们解决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激发她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3.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女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例如回答问题的机会,通过说一说,练一练,做一做等让她们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对于有见解的思维方法教师要给予重点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从而培养女生的成就感,增强她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简述科学的学生观范文第4篇

【案例呈现】在本校组织的一堂数学常规教学课上,我校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执教。在进行“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性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将一根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学生的回答相当踊跃。学生甲回答:“两个,若只用一个钉子钉,木条会转动。”这时学生乙补充说:“用一个钉子也可以,只要增加木条与墙面的摩擦力,木条也可以固定。”学生纷纷议论。该教师可能因为是有不少老师在听课,对这个意外的回答也不加以评判。或许是受刚才学生的“启发”,接下来又有不少学生发表看法。学生丙说:“用一个钉,然后用胶水粘在一起.”学生丁马上说:“一个也不用,全部用胶水粘住就可以了。”其他学生开始笑,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兴趣也非常高。

以上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无论你如何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教师若不掌握教学中“生成性”的特点和对策,难免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两个片段加上平时听课时的观察让我们看出教师对“生成性”认识至少还存在如下低效甚至无效的错误倾向:

倾向一 盲目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互动生成,想方设法促进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动,生成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学生的生成并不都是有用的,对于学生的生成,我们何时该放大,何时该适当延时,何时该果断搁置,何时该因势利导,心中无底,体现出盲目的肯定生成。

倾向二 随意化

生成应该有预设、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的,但许多情况下却将教学预设视为可以随意更改、可有可无的临时方案。在教学中随意变更教学环节,或随意升降教学要求。无指示性的提问促进着无目标的生成,使教学变得犹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混乱而随意。

倾向三 泡沫化

无论预设生成还是非预设生成,都离不开真实的、自然的课堂生态环境。但在实际的观赏课中,生成存在人为的、虚假的、雕饰的痕迹太重,看似美丽,却不实在,犹如泡沫,只能眩人眼目,而无实际意义,生成者只陶醉在虚假的美丽之中,达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有效生成策略

1、以学生“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

【案例呈现】在学习数的规律时,我曾经遇到这样一道练习:在3,6,8,9,18这5个数中,哪个数与其他4个数不同?写完题目,我想,这个题目太容易了,学生的回答肯定与我的预设设相同的,答案是8。当我在写其他题目时,已经有不少人举手了,于是我叫了最早举手的学生回答。 转贴于

“这道题的答案是8。”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因为3,6,9,18都是3的倍数,而8不是,所以当然选8了。”

这个答案和我预设的一模一样,我很满意。但是这时有学生举手了。

“老师,我可以对刚才的题目谈一点自己的不同看法吗?”我选了3为答案。“

“我觉得其他4个数,它们都是合数,而3是素数。”

对啊,这不也是一种规律吗?连我都没有想到。也许是受这位学生的启发,有学生说18也可以作为答案,因为只有18是一个两位数。

学生在以“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的过程中,他们把枯燥的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引领。

2、以促进“过程生成”为目的的“师生交互反馈”

“师生交互反馈”是伴随“有向开放”而生的一个步骤,它可以是在“有向开放”基本完成后的继续,“师生交互反馈”不仅可以激活各种新资源,而且可以初步筛选和提升已有资源的质量。

【案例呈现】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学生上“射线”时,当学生已经了解了射线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举例。老师:我们可以把太阳光或者手电筒射出的光线看作是射线。一生马上举手:那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光线总被东西挡住了。我认为头发是射线。这样的意外出现后,该教师巧妙的回答了一句话,让全场听课老师惊讶后又感叹。该教师说:那我们来假设一下,假如你的每一根头发都是笔直地生长,在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这位教师用幽默的两个假设就搞定了这次教学意外的生成,也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真是巧妙之举。

简述科学的学生观范文第5篇

质疑是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质疑同样是一种能力.学生如何运用质疑,运用效果如何,都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BP(]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质疑

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师道尊严,“师云亦云”,教师在学生中间是高高在上、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地服从,这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用说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教师要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要缩短与学生物理和心理上的距离,这样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BP)]

一、创设生疑情境,使学生能质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例如,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一课中,笔者提出问题:有一笔交易,甲在一个月的30天内每天给乙1万元,但在这个月内,乙必须第一天给甲1分钱,第二天给甲2分钱,第三天给甲4分钱,……即后一天给甲的钱数是前一天给甲的钱数的2倍,你更愿意做甲呢还是做乙?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己的疑问:1.是甲合算还是乙合算?2.如果让交易公平的话,可以怎样修改规则?这两个问题正好是掌握这一公式的关键.这种在知识的关键处有意识地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质疑

质疑是一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后,对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常常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A.提不出问题.B.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C.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D.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光有质疑的动机,不掌握质疑的方法,也很难进行有效的质疑.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质疑释难的方法.

1.改变属性

改变属性提出问题的步骤是:

(1)一一列出所研究对象(概念、命题、问题等)的各个属性(如条件、结论等).

(2)改变某一个(或几个)属性,并观察、思考问题是否发生改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改变属性的方法有特殊化、具体化、一般化、归纳、推广、类比等.

(3)根据以上各种情况的分析提出问题.

例如,已知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它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是α,β,γ,求证cos2α+cos2β+cos2γ=1.此题涉及到属性1: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它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所夹的角分别是α、β、γ;属性2:三个余弦值cosα,cosβ,cosγ;属性3:三个角的余弦平方之和等于1.在证明完此题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激变某个属性探索出新的命题.

2.逆向思考

通过考虑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公式、法则能否逆向使用?如何运用“补集思考”提出问题,运用“执果索因”反思问题条件.如关于函数的单调性,可由“已知函数f(x)的解析式,求证f(x)在某区间上为增(减)函数”提出能否构造这样一种题型“若含参数a的函数f(x)为某区间上的增(减)函数,求参数a的范围”.例如,已知f(x)=x2-ax在区间[0,+∞)上为单调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又如,抛物线y=x2+2kx-2k,y=x2-2kx+k+6,y=2x2-(4k+1)x+2k2-1中至少有一条与x轴有公共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从正面考虑条件“至少有一条”情况繁杂,运用“正难则反”,“补集思考”,转化为先求三条抛物线都与x轴没有公共点,再求补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追问过程

在学习中可引导学生对数学中定义、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解题过程是怎样探索的?错误的解法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应用于实践等进行提问.如学习正、余弦定理时,可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公式是怎样发现的?(2)公式是怎样证明的?(3)定理中涉及四个量,已知其中三个可求另一个,由此可编出几类题目?(4)公式在生产、生活中有何应用?怎样测角、测距等问题,要求学生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后编写应用题.

4.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