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公平;公平意识;自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22-3
一、何谓“自助课堂ABC”
“自助课堂ABC”在课堂结构上由三种版式的学案和四个活动环节组成,是一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堂发展模式。
三版式学案分别是:A版助学案,B版导学案,C版复习案。A版助学案(见表1)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在集体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见表2)主要是为A版助学案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同时精选一些用于学生集体竞答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促进学生的自助提升。针对高中知识易忘难学、复习迎考缺乏复习时间(尤其是等级学科)等问题,C版复习案(见表1)对此做了提前准备。在自助课堂上,学生可以将B版导学案中的答案要点和错题粘贴到C版复习案上,也可以写一些知识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样,它在新学阶段就为后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实现复习自助。
表1: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AC版
A版助学案(自助生成)C版复习案(自助复习)
××课题
主持学生:
问题1:。
(问题1一般设置为主旨类)
问题2:。
(问题2一般设置为主要内容类)
问题3:。
(问题3一般设置为延伸或细节理解类)
问题4:。
(问题4一般由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其他组回答)
说明:1.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PPT等。
2.每个问题的得分由主持人、各组组长、老师各一票(制)组成。
3.问题4存在问题设置得分和回答得分两种情况。
4.在自主学习时组内可以先行分工。答题要点、感悟或错题粘贴
日期:本组得分:
表2: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B版
B版导学案(自助提升)
一、问题13解答要点/重点解析二、判断题三、选择题
从具体的课堂流程来看,学生的自助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自助课堂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完成。这四个活动环节是:
1.组内自主。教师首先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牌的形式)选出本节课的学生主持人,然后,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前后文联系,简要导入新课,发放“A版助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全班学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A版助学案”上提供的问题与要求。时间约10分钟。
2.组际互助。学生主持人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签)确定每一组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依题序组织整个回答过程,每一组同学则派代表依次回答问题,并提供本组思考的问题,各组也可以针对其它组的问题与回答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主持人根据他们的回答通过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加分,教师则在黑板上写上各组组别,记录成绩,参与问题设计与答案的讨论。时间约16分钟。
3.学案助导。教师发放“B版导学案”(见表2),每组根据“B版导学案”上的答案要点或解析,自我检讨自己答题的缺陷或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陷,回答较好的加分(方式仍实行一票制)。接着,在主持人组织下,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B版导学案”上设计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答对+2分,答错-2分)。时间约11分钟。
4.总结反思。老师简评学生自助学习情况,统计各组总分,宣布获胜组和失败组,由胜利组确定自己还是对方表演节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当堂或课后将本课(答题)要点、错题、感悟粘贴/写到右边的“C版复习案”,作为备考复习资料。时间约8分钟。
二、“自助课堂ABC”的公平性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本身具备公平性,要求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曾经在问卷调查后仔细研讨过影响高中生公平意识形成的不利因素,他们认为,与课堂教学方面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有三点:教师自身公平意识不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师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公平话语权缺失;不公平的教育过程,助长学生的自私观念。[1]“自助课堂ABC”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因此被称为公平课堂模式。
1.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时至今日,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课堂的话语支配权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或看客。通常所认为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由于醉心于形式设计,所谓的主体性也只是一种被抽去了本真意义的“虚位”存在,即便是想努力展示学生主体性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公开课,仍渗透着教师精致布局的课堂流程和话语掌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师主导的呈现方式,由强调课堂着力前移为课前下功夫,逆转了挥之不去的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僵局。从“自助课堂ABC”三个版式的学案看,A版助学案通过组内自主和组际互助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以知识辅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提升,C版复习案以课堂向课后延伸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助巩固;从“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来看,课堂基本处于学生自己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之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扭转教师教学中的负激励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题组认为,学习动力问题是很多表面教育问题(包括一定范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和持久性因素,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切近的因素、最为高效的途径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与反复训练,而是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就是说,学生持久学习是需要持续动力助推的,而学生学习动力衰竭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薄弱学校的情况就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把相当部分精力合适地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上来,倒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没有注重动力激发,但通常的激励模式往往是分数、标杆、批评等压力激励模式,这些模式短期看是有一定效果的,长期看,在不可及的现实面前,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不断增添学习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采用小组竞赛和娱乐奖惩制相结合的方式,增添了激发学习的多维动力因素,比如:参与与贡献增加了学习快乐,表现与荣誉带来了学习自信,比较与借鉴培育了学习斗志,知识逻辑关系背后所反映的生活元素增添了学习的生活趣味等,这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使得那些后进学生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3.注重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
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到形式公平还是不行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私观念和伪装表现,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公平形式与内容脱节不无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公平文化素养,破除对公平的狭隘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打破授课一言堂,只要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训练时间,就是把公平还给学生了。本质上,公平是一种自由。之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是压抑的、不公平的,不是说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忽视或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导学案”本质上改变不了它“导教案”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自助课堂ABC”模式在课堂公平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尝试,该模式在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思考、阐述和讨论问题的自由,此外,课题组还在A版助学案中设计了“留白”,即问题4一般由各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各组讨论和回答。这样,课堂就增添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而然地会在他们的意识中埋下公平的种子。
三、“自助课堂ABC”的限度
可行性是“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研讨和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觉得该模式并非具有普适性,而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即限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模块和课型方面的限制。
“自助课堂ABC”模式着眼于学生自助学习的可实现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并希望学生在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中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材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不能偏高,可以与之匹配的显然是一些偏文学科,事实上,“自助课堂ABC”模式的设计本身就带有文科的眼界。当然,在文科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宜采用该模式。
2.教师能力、学生素质方面的高要求。
从现象上看,“自助课堂ABC”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弱化”了,但实际上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能预判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方向,在“助学案”、“导学案”的设计上要精炼、科学,A版问题、B版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与筛选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识和解读疑难,为学生答疑解惑。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简短讲话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它要求教师在自助课堂上有所节制,既要避免按耐不住上演越俎代庖,也要避免过度放任导致状况失控。“自助课堂ABC”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是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它要求学生主持人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局面协调和掌控能力,它要求全体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秩序意识和公平意识等。
3.课堂节奏、时间方面的制约。
“自助课堂ABC”模式的四个环节是连贯和紧凑的,由于学习自主和自我管理,它所引发的各种意外状况会比较多,从而给课堂推进的节奏带来影响,有些问题比较重要,但学生可能一带而过,有些细节和问题可能并不特别重要,却会被他们不断讨论。除了课堂节奏的问题,时间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课堂安排的容量来看,密度比较大,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时间上的限制,比如第一环节,时间设计为10分钟,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教师导入,选出主持人,学生阅读教材和问题,组内分工和组织答案等,如果说第一环节还可以控制的话,第二环节讨论的不可控性就大为提高了,类似的问题在第三和第四环节都有存在,所以,自助课堂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上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约束性因素不是用来作为否定与回避的借口,而是需要我们提高的路径和动力。而且,随着“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它的适用性也会相应增强。
四、结语
南京市文枢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推出的“自助课堂ABC”模式在培养学生公平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肯定,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说明,这一课堂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公平意识。只是,从该模式基本要求的苛刻性来看,从课堂实验中的一些缺陷来看,“自助课堂ABC”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
论文摘要:训话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决定了训话学是一门全新的、现代的综合应用的学科。作为其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体系也不能只停留在掌握字词、了解句式、背诵篇目等较低的教学层面上,而应以中学教材中文言单元篇目为基本素材,辅以一定量的课外古代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思路,进而训练学生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技能,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比照训话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力求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方面探索一条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三点启示:i.改进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的旧模式;2.引进体验学习的新模式;3.大胆采用体现个性和创新的发现学习模式。
训话,包括训话工作和训话材料。训话工作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古代的经学家通过释经来传经。“以这种注释工作为基础,又发展出纂集与考证这两种更深人的训话工作”而训话学则是以前代的训沽材料和前人的训话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这门应用科学应当属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分部,但随着它所依赖的基础理论已改变面貌,其内容结构也相应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它即使不再更名,也已不再是旧训话学,而是一门全新的、现代的综合应用的学科”。吕叔湘先生认为,训话学至少可分为四个部分:
(1)一个字(词)的意义分析,包括平面的和历史的—这是词典学(lexigraphy );
(2)通贯性的词义研究—这是语义学(seman-tics );
(3)汉语中的同源词(字)、通假字、方言本字的研究,以及与汉藏语系中个别的语言的同源词的比较研究—这是语源学(etymology );
(4)虚字研究(如《经传释词》)、释语序研究(如《古书疑义修例》)—这是语法学(grammmar)。
由此可见,训话学以自己的成果充实了已有的现代科学和发展出新的现代科学之后,一门或数门新的学科将在它的基础上产生并日渐丰富。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作为训话学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未减少,相反,新编教材(2000年以来各地高一、初一新编教材)较之旧教材而言,不仅增加了单元,扩大了文言文的阅读量,而且还要求学生积累较多的语言素材,并进一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既然训话学提供了一种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思路,作为其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体系也就不能只停留在掌握字词、了解句式、背诵文言篇目等较低的教学层面上,而应以中学教材中的文言单元篇目为基本素材,辅以一定量的课外的古代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思路,进而训练学生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技能,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比照训话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力求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方面探索一条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改进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的旧模式
训话学的产生得益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训话学的萌芽大约始于东周,至今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最初的训话不过是古代文献中偶或出现的训释形式,到了汉代,便发展成为系统的、完整的注释书和训话专书。训话也正是从古代传统的接受教育模式中受到启迪,并为传统的接受教育服务,因为“不论就著述的目的还是编写的方式来看,它都是经学的附庸。作为汉代古文大师贾边的学生、被称作“五经无双”的许慎,他著《说文解字》的目的也是为了传播和解释古文经典。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采用了口头传播与书面传播两种方式。在口头传播中,古代典籍的艰涩费解,加上口头传播带来的遗漏和疏误,要经过传播者的口头解说才为受众(学生)所知晓。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书籍传播模式,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和效能,但仍不能改变受众被动接受的传统地位。直至今日,传统的接受学习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在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创新意识的推动下,许多教师对学习方式做了完整的计划和精心的组织,努力改进讲授技巧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加强直观教学与演示,运用现代声像技术与计算机强化讲述效果,力图借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者听讲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努力使学习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配合”。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大量的基本字词(实词、虚词)、句式、语法,还是需要教师通过接受学习的模式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有靠接受学习的模式,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记忆并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初步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也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实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根本上看,认为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以灌输为主,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注人”,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势必“致使学生很少有参与、思考、探索和钻研的余地”。接受学习使传播者(教师)与受众(学生)的地位高下与主动被动关系保持不变,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一堂生动丰富的文言文接受学习教学课,尽管可以让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地记忆文章内容,尽管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简单的辨析技巧,甚至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哲学意识,但是,如果受众(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发生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视野与思路的开阔,甚至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业潜能,也就无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终极目标。这与训话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也背道而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胆引进其它先进的学习模式便成为十分必要。
二、引进体验学习的新模式
体验学习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学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基础是在反复实践过程中的内省体察,是通过学习者不自觉或自觉的内省积累而把握自己的行为情感,认识外在的世界,所以它必然是种个别化的学习,它的学习效率更高,质量也更高。从某种意义而言,训话也是一种体验学习的结果,它是研究者(著作者)还处于学习者地位时通过反复的内省体察,运用形成的学习技能,达到认识外在世界的结果。例如,大量的、有系统的训话材料是因为研究者依照自身内省体察各自从某一角度而汇集聚成最早的纂集:《尔雅》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说文解字》依据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释名》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方言》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前人的这些成果,无一不是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检索出有价值的信息,或在不同的著作或篇章中选择相关的信息,进而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矛盾,伴以大量的联想、提取、建构、解构的思维活动,不断修正、处理、确认,使信息符号与个体头脑中的信息符号以至记忆表象结合起来,从而接纳理解新的信息或修正固有认识,最后成为个人认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学文言文教学当中,体验学习主要体现在通过技能技巧的学习来深化其学习成果,并通过反复实践来强化内省体察,从而形成研究和学习古代文献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将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为指导学生学习推断文意,阅读篇章,可以引进和采用“以义求义”的判断词义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持久而固定的阅读古代文献的技能技巧。例如:
(1)利用语境的限定判断词义
“既驰,三辈毕,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根据语境,上文“三辈毕”说总共是“三次”,上文“一”作“一次”解,推断“再”为“两次”而非“第二次”。
(2)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判断词义
“不稼不墙,胡取禾三百亿兮?”(《诗经·伐檀》)
根据《诗经》创作和反映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奴隶尚未意识到其劳动成果被剥削,故“取”不译作“霸占”,而作“占有、取有”解。
(3)利用特殊的表达方式来推断词义
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淮南子》)
根据训话学中的“互文”(非修辞学的“互文”)为避免重复,在同一语境中,用同义词互训的原理,推断出“跳”与“极”同义,都作“到”解。
通过以上反复的实践和内省体察,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技能技巧,为继续学习古代文献提供持续不断的学习基础。
高考为了加强对学生体验学习能力的测试,在《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提出了三点要求:(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并能提炼表达,或对选项的表达加以正确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与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人某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些都要靠学习者通过反复实践,通过自身内省体察,通过体验学习,才能将其准确地揭示出来。 三、大胆采用体现个性和创新的发现学习
无论研究训话学还是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采用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辅以一定的体验学习模式,无疑是把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人新的学习和研究之中。训话学为中学文言教学提供了一种学习性的参考,它不是类似工具性特征的字典辞书,而是一种学习方法体系。其核心内容是教会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古代文献的特点,并进而引导学习者培养自我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以利于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
人类即将进人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时代,每个民族都要需要整体提升学习能力以缔造学习化社会。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由此,体现个性和创新的发现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现学习,亦称探究学习,是指人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
发现学习也是人类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一切科学发明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发现学习的关键是提出问题及解释,验证问题解释。只有当学习者在自己发现或接受他人的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提出假说,解释并进行验证评价之后,发现学习的任务才会最终完成。
训话中的考证与发现学习不谋而合,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要综合运用训话学形音义统一的方法,利用文献语言与已有的训释材料,利用已知词来求得未能肯定的词义,利用老结论来证新结论”。
考释与证明合称考证。考释指找出已经作出训释的原始依据,或对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找出这个词在该文中的使用义,并用这个词义来疏通文意。证明则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的正确性。
考证材料的三个步骤与发现学习的过程十分相似。一般考证材料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即是因疑而发,是有针对性的。同样,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没有“疑”就难有理解,而没有理解,新信息就不能成为个人认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发疑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拜倒在书籍面前,缺乏批判思维能力,是主体性不强的表现,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取证是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加以编排,以证明结论的可靠。考证材料没有固定形式,唐代的疏所作的二度注释中有些内容已是考证,后代的考难,考疑材料或以专书形式出现,例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等;或以笔记的形式出现,如钱大听的《拾驾斋养心录》等;或夹杂在日记式的随笔中,如李慈铭的《越漫堂日记》等。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它都不能停止在文字文本的观看或个人思考的层面上,而一定要与学习者(或研究者)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学习者(或研究者)不但要学会搜集现成的数据、搜集文字材料或实际生活中的证据,而且要学会验证,学会证实或修正个人的认识,证实或修正书籍中的观点。验证也最终成为研究学习的目的或归宿。只有学会验证,学会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技巧去解决实际问题,改造实际情况,人们的认识才会产生新的飞跃。
释理是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释理是考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证据而无释理,是为堆砌,不可能有说服力,释理错误,则证据不能起证明结论的作用。
释理讲求层次和逻辑,它体出了发现学习中创造思维的特征。它要求能打破习惯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式”;不固执己见,克服思维的僵硬性,做到新颖独特;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见解。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借鉴训话学原理,引进发现学习,引导学生不囿于一种方式,能随机应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善于从多种可能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建筑工程;模式
中高职教育工程作为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提高我国人力资源供给,进推动经济转型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加速了中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因此强化中高职教育的融合连接,是完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国家接连创办了高职院校,进一步衔接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创办在实质上推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60年代,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被各个发达国家所重视,到80年代后期,趋向于现代的几种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渐具雏形。
1国外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模式
学习国外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模式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意义,德国-法国的模式具有一种补习性质,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补习培训,以到达更高学历的要求,让他们顺利实现与高阶职业教育相衔接。英国-澳大利亚的衔接模式则是由国家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出具认可凭证,不同层次的职业资格与相应教育文凭之间的等值关系也需认可,保证二者有同等升学、就业的效力。获得职业资格的学生可以继续接受更高等教育。关于职业资格考核,学生需要获得学业认可,并且累计学分符合标准才可。美国-俄罗斯实行的是高等职教一体化,教学大纲与课程相衔接,中等与专科层次的职教大纲、课程一体化,保证这两个层次的大纲和课程顺利衔接。
2国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美国的“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得到了实践,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是:①设有企业、工协等模式外组织,与学校协商签订契约后设立企业和职业学校间的职责,建立合作关系;②这种教育模式下,共有三种学习活动:以工作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学校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及两者联合。这种教育模式在美国的实施效果十分显著。例如,波士顿的公立学校、教育协会与当地的企业、行业协会共同订立的“波士顿教育协定”。根据这一协定,签署者要按照协定要求,为学生提供暑期职业培训,双方包括企业专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均有共同指导学生职业培训的责任。日本的职业教育兴起与发展均晚于欧洲发达国家,但是日本如今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日本职业学校与企业也有联系,与企业开展引导学生进企业实践的活动,既增强其实践能力,也帮助学生们了解日后工作环境、工作文化,从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单位与岗位。而澳大利亚的职教模式则是以行业为主导和以能力为基础的职教体系,而且被认为极具活力。
3国内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体制不灵活
国内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内部被分割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系统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管理系统,造成每个地域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学制结构不统一,课程内容不规范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我国要构建开放、系统、灵活的管理体制,才能适应市场以及企业对职教的需要。
3.2衔接模式不灵活
关于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世界各国大概有这样几类:①由国家确认的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模式;②经补习后达到更高一级学历模式;③课程与大纲直接衔接模式。这些模式,为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国目前的衔接模式主要为: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对口入学、自主招生、高职单招以及仍在试行中的注册入学和分级制度。而且试行模式大都先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开始,其他地区仍是以传统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为主。而传统衔接模式只注重形式,并没有关注其真正的内涵,无法提供给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的机会,并不利于学生成为技术型人才。
3.3专业设置不统一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专业并不对应,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学时往往发现并没有对口专业,中职教育专业较多,而高职却相对少,并不对口,客观上扼杀掉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更重要一点,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标准,这样极易导致专业设置混乱盲目,较随意,没有整体把控。
3.4课程开发不科学
各中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极大的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课时安排也不合理。中等职业学校轻视文化课,文化课课程安排混乱,课时较短,有些学校甚至没有文化课安排。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使得与高职的文化基础课程无法衔接,间接阻碍学生进一步深造可能。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将中高职教育区分侧重点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处理能力等。
3.5技能训练和技能等级衔接不畅通
一部分中职学校,尤其重点职业学校,注重在实际训练中提升学生操作动手能力,为日后参加工作提供基本竞争力,而某些高职学校在实际训练、技能培养方面尚有欠缺,有些学校在设备、方法、教学、实操管理中甚至不如中职院校,反而形成中高职技能训练课互不衔接问题。
3.6师资队伍薄弱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每年数量都在增加,教师的学历也在提升。但纵观整个国内的教育可以得出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需要一批双师型队伍,他们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群教师,要严谨认真稳定以及专兼结合,教师们要在理论知识上抓住要点和难点以及在实践上做出示范,指导学生要会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每个地区的师资队伍也非常不平衡,这就需要学校要利用好资源,加强对教师的实践锻炼和能力提升,让每个地区的教师都在之前的能力水平上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培养出一批师资雄厚的教师团队。
3.7市场制度不规范
在现实生活中,招聘单位只是追求高学历的人才,许多中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被排斥在外,只是因为他们没有高学历,没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就被阻挡在了门外。但是因为就业市场需求,许多单位都需要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人员,可是他们并没有被录用,让毕业后的职业技术人员无处可去影响了中高职教育发展。
4国外模式对该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启发
4.1横向扩展模式
比如德国的学校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会在职业教育各阶段的时候考取不同职业的资格证书,然后他们利用这些资格证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凭证,也就是说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
4.2纵向延伸模式
例如美国生涯和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分别获得跟工作相同范围内的职业资格,每一个资格证书都是从低级到高级。根据考级的证书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学习意味着能力拓展提高。
4.3横纵延伸扩展模式
例如欧盟,它开发的一个培养高素质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工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在职业教育各个阶段获得的层次和资格证的不同,也就是说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和从业能力的提升。
5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提出建议
5.1加强专业课程标准衔接
解决中高职专业设置不对口,阻碍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问题,需指定统一的衔接标准,确保中高职院校在升学中不存在专业不对口,课程内容不一致等问题。
5.2开展预科教育
为确保中高职院校顺利衔接,可在中职学校开设高职预科班,面向所有中职院校各专业的毕业生。预科班的开设,以高职院校为主,中职院校为辅,高职院校提供教师及教学经验等,中职院校辅佐开设,弥补二者在学习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配套。
5.3找准通道,发挥最大作用
高职首先要找准生源的数量、生源的渠道,然后制定出严谨科学的准入标准,高职要按照专业目标分类,对技术能力强和职业能力要求高的专业要扩大招生量;其次,探索招生的新方法,入学考试的关键环节,这样不仅会给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带来自,对学生也是特殊的对待,同时给了企业一定的选择权。企业和学校合作,让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学校合作的企业里面去工作实习,企业的员工也可以去高职院校学习,这些都需要企业和学校沟通好,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好方法。
6结束语
中高职一体化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新形势,相关部门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技术完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制定一套新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让我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向更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琳达•克拉克.职业教育:国际策略、发展与制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贺晓兴.教育管理辞典[M].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