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

近些年来,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工程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大幅度增加了对林业建设的投入,社会各行各业投资造林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对肇东市林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森林资源持续增加,绿化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生态肇东、和谐肇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在发展林业生产过程中,也一定程度存在重造轻管和对森林病虫害重视不够、防控不力等问题,造成了森林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发生面积的相应增加,给全市林业建设造成了重大影响,对全市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保护造林绿化成果,促进肇东市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1提高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林业,林业也是国民经济建设重要的基础产业。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将直接导致林木生长和质量下降,甚至造成林木大面积死亡,特别是检疫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将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危害,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所以在认识上要充分提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

2在具体防治措施上进行强化,提高防治效果

2.1加强宣传报道

按照国家林业局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强化舆论宣传”的要求,制定出台了《肇东市有害生物防治宣传报道方案》,对宣传报道的指导思想、任务、宣传重点、途径与形式、奖励措施、组织领导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全市各级森防站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要一抓到底。

2.2认真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要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市、乡两级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及时掌握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和动态。要充分发挥测报站点的作用,及时对本地主要森林病虫害特别是危险性和突发性重大森林病虫害搞好调查,在查清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及时预测预报信息。落实森林病虫害测报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测报工作和主测对象,加强对测报人员技术培训管理,逐步提高测报水平,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辖区内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准确依据。同时,要进一步改善测报系统,完善测报方法,建立测报信息档案数据库,定期森林病虫害测报信息,努力提高测报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2.3突出重点环节,科学除治

各地要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落实主体责任,切实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除治工作。对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下达限期除治通知书,依法督促责任单位和个人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根据肇东市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森林植物种类分布状况和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坚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大力推行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无公害防治技术,提高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比例,保证人畜安全,保护有益生物,防止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2.4加强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各乡镇要积极采取有效办法加强防控,保护地方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安全。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引入渠道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检疫调入物品,严防将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引入我市。二是要及时收集、掌握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信息和发生动态,积极开展专项调查和普查,加强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三是要制定本辖区《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实施方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发现疑似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等异常情况,要根据《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的规定及时报告和处理;一旦确认有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要立即启动应急实施方案,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蔓延。

2.5加强检疫工作

森林植物检疫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蔓延的有效预防性措施,各地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规范检疫执法行为,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逃避检疫、违规检疫等行为。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森林植物调运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的传播。二是建立和完善产地检疫合格证制度,特别是林木种苗的产地检疫要有新的突破,努力把检疫对象堵截在调运之前。三是开展调运进入我市的森林植物的复检工作。将结合种苗管理和木竹加工经营市场管理,采取集中检查和平时复查相结合的措施,重点加强调入我市的种苗和木制品的复检。四是严格执行“两证”(运输证、检疫证)查验制度,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检疫执法联合大检查活动,林业、农业、铁路、交通、邮政、商检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和技术交流,密切协作,共同做好检疫工作,严厉打击违反检疫规定的不法行为。

2.6加强科研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

各乡镇要结合肇东市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病虫害基础理论和防治应用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主要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生物制剂、仿生制剂和无公害防治应用技术。同时,要从规范引种管理、品种选育、林分抚育管理、营造混交林等方面加强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纯林、低效林进行全面改造,优化林种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系统自我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要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制,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防治水平。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防治示范等形式,帮助各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掌握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和水平。

3加强领导,推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事关林业生产安全,关系到林业事业的成败和生态建设大局。各乡镇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组织机构建设,实施人才战略,把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上来,确保此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投入,提高防治能力。要明确防治的责任制度,解决好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三是要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逐级落实防治责任,提高防治效果,确保肇东市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作者:孙涛 单位:肇东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5(6).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第2篇

关键词:营林工作,森林病虫害,生物技术,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

0前言

森林病虫害被认为是“不冒烟火灾”,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灭绝性损害。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它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远远超于其他森林灾害,直接威胁森林系统的生态稳定性,破坏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营林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力度。

1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

1、1现阶段我国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与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连年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我国所造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林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有害生物传人发生,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较大面积的流行发生,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损害。而且人类对原始天然林的大规模开发,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现有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衰退,这样的森林资源条件势必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1、2在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程度严重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1、3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种森防法规、制度建设十分不完善,森防工作基础设施差,致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经严重紧缺。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泥石流、火灾等灾害的预防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各部门都能够严肃认真对待,而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森林病虫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远远高于其它森林灾害。

1、4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使得一些森林病虫害依然大范围、大幅度发生。现在人们已经避免营造人工纯林,进一步扩大混交林的比例。在林木育种、造林、抚育过程中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适宜环境。

1、5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力度不够,致使森林病虫害不能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发生。

现阶段我国森林病虫害防疫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无法实现全方位的有力监管,无法保证造林苗木的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有境外病虫害由于检疫力度不够,随着进口森林植物及其制品在我国境内迅速扩散,并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生态灾害。

1、6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不能很好地多方面结合其他防治方法使用

当病虫害暴发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长期发展下去使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得不到保证,防治效率低,而且由于化学药品在森林中的广泛使用,势必会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森林病虫害的继续发生。

2森林病虫害的几点防治对策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2、1培育健康森林,从根本上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完善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切实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混交林,必须彻底解决现阶段人工林树种单一、抵御森林病虫害能力低的问题。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做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枝抚育间伐等,不但可以增加林木的年成长量,还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树木对森林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其健康成长,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渐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这种工作方法转变为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上来,从治标转为治本。

2、2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决策信息

建立完备的预测预报系统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措施。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信息,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此在森防工作中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所负责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调查监测,准确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各级部门要加大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规范制度的健全,尽可能做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务必定期监测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真正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及时除治,做到治早、治小、治少。

2、3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度,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

由于经济往来的加多,现阶段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人导致本地区大面积、大规模爆发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或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外来侵入。认真抓好种苗产地检疫检验,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用于造林。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及繁殖材料要进行隔离试种,发现危险病虫及时处理或销毁。坚决杜绝类似美国白蛾在我国大范围爆发的现象再次出现。积极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对检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更好地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2、4加大科技森防,努力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各级部门应当围绕当前防治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寻求多方合作,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切实提高森防工作的技术水平,选用先进的森防手段,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2、5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第3篇

课程标准改革传统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是专业课,改革后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是专业技能课。传统的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就可以;改革后的课程目标是能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和技术措施,能正确掌握安全、合理配制和使用农药的技能,能熟练使用植物保护机械,达到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要求。传统的内容目标是掌握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园林植物病原及所致病害识别基础,掌握昆虫基本形态、生物学特性、种类及识别要点,掌握农药基本知识,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原理及方法等相关知识就够了;改革后的是能正确识别和诊断本地区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病原类型,能根据当地病虫发生发展规律,调查、分析和确定发生危害的程度,具备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能力,会正确配制和使用农药和熟练使用植物保护机械,了解并掌握完成一个工作项目的基本步骤及其关键要素等技能,注重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是按照以教师传授知识为表现形式,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中突出“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的完成达到能用什么、做什么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职业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围绕未来具体的就业岗位建设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了解其兴奋点,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实践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生产实践、总结反思、反馈评价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体按照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现以四个项目中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例介绍如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和具体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接到教师发给的任务单(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开始了解具体任务并根据需要咨询教师;接下来,制定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计划,每组防治计划都要经过与教师的探讨而确定(决策);然后,实施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计划,实施完成后采用小组自查、小组互查、老师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最后,教师对每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评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几种适合高职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现场教学法、双循环教学法、行动引导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等多种适合高职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具体情境的实施。现场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园、校内温室、苏萌园林科技有限公司等),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观察病虫为害的真实情景,并在现场进行识别和鉴定乃至实施防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逐渐培养职业能力。

双循环教学就是以“学习园林植物保护就是为了给植物‘治病、杀虫’”(这里仅用这两个方面来代表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个最终目的为指南,遵循园林植物保护的学习规律,把园林植物病虫害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治病、杀虫”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项目实例来组织教学,紧紧围绕“园林植物病虫害”这个主题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进行园林植物病害、虫害识别和鉴定以及防治、测报等过程中掌握园林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而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反过来促进病害、虫害识别、鉴定、防治、测报等能力的提高,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具有未来岗位需要的能力。行动引导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采用行动引导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素质必然会提高。这个素质指的是思维和行为方法(如在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鉴定时的思考过程、农药的配置等)、动手能力和技能(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测报能力)、习惯和行动标准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讨论分析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个工作任务(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学习目标的完成,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的理解。在小组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会及时给予指导。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性强、图片资料多,更适合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论坛等效果的完美表现,使该课程更加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消化与吸收。如我们可以用实景图片来表达植物发生虫害、病害的为害状,用动画来模拟昆虫的运动、取食、、产卵等行为,用播放国内外优秀的科教纪录片(如美国探索频道的、英国BBC的等)来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同时通过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改革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与评价来保证。学生的课程成绩考核与评价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考核,以考勤、平时表现、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二是课程的综合知识考试成绩,主要是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为主,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于项目与任务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评价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第4篇

关键词:森林健康;营造措施;改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75-02

人类需要健康的身体,陆地生态系统需要良性循环,森林更需要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健康成长。森林健康问题在林业生态建设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中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实施将架起我国林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桥梁,将从根本上转变林业粗放型经营的局面。森林健康的基本内涵为:通过对森林的科学营造和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自身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现在和将来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的需要。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干旱少雨、地下水位降低明显。持续干旱不但增加了植树造林难度,甚至使一些成林也出现了枯萎死亡现象。由于整体树势减弱,造成各种森林病虫害及次生灾害发生。面临如此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则,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若违背自然规律将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一、营造健康森林措施

1、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

以县为单位,在借鉴过去土壤调查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按不同树种详细划分造林立地类型,因地制宜,从根本上解决适地适树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施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将各种类型造林模式纳入各级政府地方标准,实行标准化造林,解决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跨越,为营造健康森林打好基础。

2、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

地带性植被是大自然经过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择优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于能够通过封育恢复及人工方法促进其恢复原生植被的,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不必再引进外来树种。对无法恢复原生植被的,在营造生态林中应首选乡土树种,提高树种适应性。在造林规划中,应择优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乔灌木,进行优化组合,营造多类型森林,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发展。做到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乔木营造要以防护林为主,减少片状纯林数量。平原农区,应以乔木防护林及速生丰产林为主,在生态与经济效益问题上,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重点发展杨树、泡桐及果树经济林。沙区要以乔、灌为主,重点治理沙源。山区发展要以用材林和经济灌木林为主,适当发展常绿树种。

3、加强种子繁育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随着造林苗木品种单一和无性系繁殖苗木比例不断增加,给森林病虫害暴发埋下了隐患,对森林健康形成了潜在威胁,该问题将严重影响林业事业健康发展,如何保持物种基因的多样性问题,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针叶和阔叶纯林严重发生森林病虫害,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在九江市不少地方出现,损失严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必须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纳入造林规划设计,从选育良种、培育壮苗、造林、抚育、管护、采运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森林病虫害防治因素,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验收。

二、改造措施

1、加大现有林抚育间伐力度

从现在林分状况看,以往营造标准要求乔木造林密度大多过大。从现存人工林看,土壤水肥供应严重不足,使树木产生恶性竞争,造成林分整体树势衰弱,为一些森林病虫害的大流行创造了条件。现在应立即对林内枯死及发病严重的林木进行卫生伐,清理病源物,之后应有计划进行抚育间伐,最后达到合理密度。

2、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

以往由于栽植品种不适及未达到适地适树要求的林分,现在大部分已形成小老头树,并成为森林病虫害暴发的发源地。对这部分林地应进行超强度改造,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但是对于天然次生林应以减少人为干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尽量保护原生植被。

3、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

采伐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周边现有林情况,更新树种要合理搭配,科学布局,更新林分要与周边林分形成块状或带状混交。今后采伐应以隔带间伐为主。不应提倡皆伐或只控制采伐强度的单株间伐。采伐应分3步实施:第1步带状间伐;第2步带状更新;第3步隔3―5年后,将剩余带进行采伐及更新,使更新林分形成不同树种、不同品种和不同林龄的混交林,以形成稳定生态系统。

4、结合树种和造林地特性,适地适树,科学造林在绿化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培育中,从树种和造林地选择(适地适树)、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都需根据土壤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立地类型是造林设计中落实技术措施的基本单元,无论山区或是平原都根据土壤某些属性如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等择其要者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因子。在造林中树种选择是关键环节,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生态特性与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以获取最大效益。松柏类是主要造林树种,但它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才会有达到高产。北方平原造林树种有杨树、刺槐,但它们生态特性各异。杨树好水肥,并能充分发挥其速生优势;刺槐抗逆性强。因此,在水肥条件好的土壤上栽植杨树更为合适。造林前整地可以改善土壤透水性与通气性,易于幼树根系扩展,有利于成活与生长,是一项重要的造林措施,但各地要因地制宜。平原宜林地多沙质潮土,肥力贫瘠,同时造林苗木较大,非常适于大穴或撩壕整地(深宽约1m),这样可扩大幼树营养范围,增强水分保蓄能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养分耗用多,林地又多贫瘠,应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树木生长需求,适时施用化肥。

5、在森林经营中坚持营造健康森林

对有林地中幼林的抚育间伐,成过熟林的采伐利用及天然次生林的改造,都需根据土壤立地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普遍良好,幼树密度多达10万株/hm2以上,相互挤压,生长受到抑制,亟须疏伐抚育,但限于当前人力物力,不可能全面实施,只能选择土壤立地条件好的地段进行抚育疏伐。我国各林区分布有大面积天然次生林,它们所在的土壤条件不同,生长各异,应根据土壤肥瘠分别采用隔带补植目的树种、去劣留优或封山育林的改造措施。成过熟林的采伐可导致采伐地土壤及小气候的剧变,影响日后森林恢复,因此不同林分采伐方式选择是很重要的。通常土壤肥力好的林分采用皆伐,伐后人工造林;肥力差的采用渐伐方式,伐后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更新;综合作用和影响下营造健康森林。

作者单位:刘海林 木兰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武苏海 木兰县林业局建国林场

参考文献:

[1]张慧,杨学民.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体与基本步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0―43.

[2]杨清培,杨光耀,李鉴平,等.森林健康项目信丰示范区主要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技,2009(4):1―4,12.

病虫害调查方法与步骤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网络教学资源;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53-03

“植物保护通论”是园艺、农学等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农业应用课程。在学习上既要重视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更要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我校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逐步推进,要求课堂讲授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的要求。因此,针对园艺、农学类专业和本课程的特点,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

结合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我们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充分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构建多元化网络教学平台,以解决现行教学中班级人数众多、教学学时有限、实验教学环节动手操作不够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植物保护通论”课程多元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

一、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架构设计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为纸介质资源、多媒体资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较多学者认为:以主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体、多形态、多功能、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立体化教学包(主教材+教学辅导教材+实验教材+CAI 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提供了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形成了一个能够让师生更加方便、更加自主教学环境。[1]但这种提法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学习日益流行的今天,已不能满足新技术、新环境、新的教学模式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智能PDA等移动终端的大规模普及,“手机网民规模在2012年增长迅速,并于年中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而在大学生群体中,通过智能手机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学习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2]因此,立体化教学资源中应包含支持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

同时,高校教学应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除了课本教材外,还应引入生产实践一线有关的真实案例、真实工作方法等。高校教师兼具教学、科研两重任务,如果能将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到课堂中,将可以大大缩小课堂和社会生产实践的距离。具体到本课程而言,是指林业、农业、经济作物领域的农民、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际举措,我们将科研过程中开发的三个专业数据库作为网络课程的拓展资源。

根据这种思想,“植物保护通论”课程教学团队初步构建了“网络课程网站为核心载体,移动学习网站为补充,专业数据库网站为拓展”的三位一体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贯彻了笔者所提出的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的构想,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到多元立体化教材的三大组成要素,最核心的是网络课程,由专题式探究学习平台以及学习资源如教学大纲、学习课件、实验指导等构成,移动学习网站是网络课程的补充,以友好的HTML5界面呈现给移动端用户,两者共享一个数据库,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的一致性以及维护的方便性;而作为专题式探究学习平台的拓展资源,3个专业数据库拥有独立的数据库,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植物病虫害基本信息、防治信息、花卉及稻米种植技术等田间生产的真实数据,可作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使用。PC端用户可通过计算机访问网络课程,而移动设备端用户则访问专门的移动学习网站。

二、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3]笔者们采用ASP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了“植物保护通论”网络课程。在教学资源上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习课件、实验指导、课程术语、FAQ(常见问题解答)、教学视频、图片资源、试题库等内容。在教学活动上,对部分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探究专题进行学习,根据探究学习一般的操作程序,把每个专题活动分成4个基本步骤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小组交流、成果展示来设计探究主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搜集证据”模块,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及3个专业网络数据库系统(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花卉病虫害诊断与监测系统、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的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某些探究活动还需要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来获取证据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三、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提供的优势所进行的学习,其特点是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下进行的更自由的学习。[4]由于手机的屏幕尺寸有限,以往为PC机所设计的网站往往不方便学习者浏览使用,专门为手机进行优化的网站将更方便用户浏览。针对这种情况,建立移动学习网站,可以完善课程的学习资源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技术路线选择

目前移动学习网站在开发技术上一般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应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 无线标记语言 )进行开发,可通过WAP浏览器进行访问,因而可以向下兼容部分非智能手机,但页面较简单;方案二是应用HTML+CSS+JavaScrip模式(亦称为HTML5模式),页面内容表现形式丰富,但需要智能手机安装特定的浏览器。考虑到目前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相当高,且采用HTML+CSS+JavaScrip模式已是业界的主流开发模式,我们采用基于jQuery Mobile框架进行开发, jQuery Mobile是一款开源的JavaScript 类库框架,利用它开发者能以较低成本开发出跨各种主流的移动操作平台,兼容大多数移动浏览器的移动学习网站。

2.学习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形式是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仅仅是作为网络学习的拓展。因此,移动学习网站的学习内容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转移,更多的考虑学习资源的实用性和便捷性,选取学生最关心的内容如完成作业、实验过程的操作、考试和考核的完成等作为移动学习网站的重点。移动学习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且移动学习环境的不固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种学习属于“微型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短小精悍,知识单元既要足够短小以便于学习的随时随意发生, 也要保证知识单元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5]根据以上原则,移动学习网站设计了课程信息、课程学习、实验视频、测试练习四个模块。

(1)课程信息:最新的课程通知,方便学生随时查询课程安排,如何时交作业、何时进行实验、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2)课程学习:包含名词术语、常见问题解答、实验手册三部分内容。主要目标是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可以在备考、备实验、做作业过程中方便地查阅到相关的学习内容。

(3)实验视频:实验操作的过程是技能的训练,通过视频的方式讲解关键步骤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由于视频格式的学习资源占用的存储容量大,花费的网络流量大,因此我们将实验视频制作为5到10分钟的微教学视频。

(4)测试练习:具有交互与反馈功能的练习题目。将各章节的知识点按照考试的题型要求,组合成模拟考试测试题,供学生在考前复习热身使用。

四、基于物联网的专业数据库网站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近年来专注于信息技术与植物保护的结合,相继开展了基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承担了“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花卉病虫害诊断和检测系统研发与应用”等省级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开发了三个信息系统(花卉病虫害诊断与监测系统、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这三个系统都密切贴近农林生产实践一线,已经投入实际应用。例如“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在某企业的有机米生产管理中得以应用,“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在省内多个森林病虫害检疫站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这三个系统收录了大量的植物病虫害基本信息、防治信息、花卉及稻米种植技术等田间生产的真实数据。

1.花卉病虫害诊断与监测系统

借助Web技术与网络数据库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起花卉病虫害知识库、病虫害常用化学农药使用知识库,通过智能化人机查询借口,为花卉生产者提供花卉病虫害的诊断及防治服务,提高花卉病虫害防治效果,推动花卉的种植与生产,普及南方经济价值高的花卉品种生产知识。为广大花农提供花卉病虫害诊断,并对该种病虫害进行分析,找出防治方法。提前对病虫害进行预测,为花农提供治理方案,提前防治,减少花农滥用农药,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本系统在提供病虫害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病虫害图片采集、视频录像、与专家在线视频通讯、实时诊断。

2.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借助Web技术与网络数据库技术,根据有机米生产常涉及到的有机米生产过程监测业务,开发一个可以对有机米生产的种植、加工、销售进行全程监测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有机米生产的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400多个指标项的监测数据进行详细管理,实现数据企业内共享。

3.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

系统核心功能是对常见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诊断及防治。实现了对42种常见林业虫害、 5种杂草害、5种病害的智能化在线诊断及防治功能,用户可根据观察到的虫害(草害、病害)的外部表征提请诊断,专家系统根据知识库存储的有害生物知识元、规则进行推理诊断,给出诊断结果并将推荐的防治措施提供以友好的网页形式反馈给用户。此外,作为智能化诊断的补充,系统还具有专家在线诊断功能,用户可通过系统向行业专家提请诊断请求。

五、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教学应用展望

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建成之后,将大大丰富课程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之余开展学习。在系统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计算机回顾整个章节的内容,开展实验准备、进行测试练习。在一些零碎的时间片段(如等公交车、晚上临睡前等)利用移动设备访问移动学习网站,记忆一些名词术语、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将以上三个专业网络数据库融入到相应的章节中。例如,在“第二章 昆虫学部分”设计相应的实践主题,利用“外来生物专家系统”的昆虫数据,让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该实践主题就是要学生搜集一种昆虫的信息,按系统的格式进行提交,可以丰富系统收录信息的详实。这样让教学内容得以脱离书本贴近社会生产,实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

参考文献:

[1]余朝文,张际平.基于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70-7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2年03月)[OL/DB]:http://.cn/hlwfzyj/hlwxzbg/201203/P020120709345263447718.pdf.

[3]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