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开展概念教学

如何开展概念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开展概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开展概念教学

如何开展概念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物理概念教学 新市民子女 有效教学

概念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是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步。在初中这个物理学习的启蒙阶段,搞好物理概念教学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在笔者所教班级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村新市民子女,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人都存在物理基础薄弱、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的概念学习都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无法真正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物理概念,从而影响了接下来的物理学习效果。物理教师如何针对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学呢?

一、以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形成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应当按照概念形成的规律,从感性经验入手进行概念引入。物理学科是一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很多的生活现象、生活经验对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都具有显著的帮助作用。说到生活经验,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往往在生活经验上有着较丰富的体会,如果把物理概念同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则对于他们的概念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到杠杆的概念时,笔者就给学生列举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包括用开瓶器开瓶盖、用羊角锤拔钉子、用撬棒撬石头、用剪刀剪东西等,这些生活实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举出这一系列的实例以后,笔者就让学生总结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很大的生活现象中的相同部分。在一步步引导下和学生的相互讨论中,学生逐渐总结出了这些生活现象中的两个共同点,第一,无论是开瓶器、羊角锤、撬棒还是剪刀,它们首先都是具有一定的硬度的物体。第二,这些工具都有一个固定的旋转动点。一旦找出了这两个共同点,杠杆的概念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了。这种以生活实例作为引子的概念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抽象的物理概念,还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以故事创设有趣的概念情境

兴趣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重要内驱力。在新市民子女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这是一门不能跟“语数英”相提并论的副课,因此,很少有学生会对物理产生兴趣,再加上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因此,他们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普遍存在不重视、没兴趣等问题。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讲解概念的时候,就经常给学生穿插一些物理学史、物理小故事等,很多时候,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很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氛围得到明显改善。在教学“浮力的作用”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怀丙和尚智捞铁牛”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一年山西省河中府连降大雨,导致河水暴涨,结果把一座黄河上的浮桥冲坏,浮桥两端重达数万斤的铁牛也被冲进了河里,铁牛本身重达数万斤,再加上深陷于淤泥之中,当地人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法将铁牛拖上岸,于是当地官府贴榜招募能够从河底捞出铁牛的人。这时候,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来到了这里,说他有办法把铁牛捞上来。”说到这里,笔者停顿了一下问道:“你们能够猜出怀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吗?”问题一出,立刻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待学生讨论完以后,笔者接着给学生讲故事:“怀丙让人们弄来两艘大船,并在船上装满沙子,然后开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接下来再用一根粗壮的木头横架在两艘装满沙子的船上,然后在木头上拴上铁索,再让人潜入水中将铁索的另一端牢牢地拴在铁牛上,这时候,怀丙再命人把船中的沙子卸下来,船逐渐上浮起来,而随着船的上浮,铁牛也被成功地从淤泥中拉了出来。”在故事的铺垫下,整个课堂不再处于紧张的氛围中,学生愉快地听故事,并且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了浮力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可以说完美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以实验辅助概念教学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通过实验手段,可以展现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因此,在实施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学会以实验的手段辅助概念教学。事实上,来自于农村的新市民子女,实验技能往往是他们较突出的薄弱点,因此,多开展一些物理实验,对于强化他们的实验能力是非常有效的。笔者在给学生讲“压强”的概念时,就在课堂上当堂给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实验的器材很简单,就是一个装有沙子的容器和四个角全是钉子的小桌子。首先,笔者将小桌子放在装满沙子的容器中,结果小桌子的四个钉子桌腿明显陷进了沙子之中。接着,笔者再将桌子翻过来,桌面朝下地放在沙子上,结果发现,桌子几乎没有发生下陷的现象,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总结两次实验的差别。经过讨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两次实验中桌子与沙子的接触面积不同。结论出来以后,笔者又将一个砝码置于桌子之上,结果本来还纹丝不动的保持在沙子上方的桌面开始下陷。接下来,笔者又增加了一个砝码,桌子下陷得就更明显了。这时候,笔者再让学生总结两次实验,学生很轻松地总结出两次实验压力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就这样,通过这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影响压强的两大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都处于引导者的位置,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和规律的事情都是由学生完成的。这种以实验辅助概念教学的方式不但让概念教学显得更加浅显易懂,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等一系列的实验能力。

概念教学作为物理教学活动的基石,它的质量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物理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重视物理概念教学,不断优化概念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冠峰.也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新课程(上),2011,06.

如何开展概念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真备课;知识衔接;教学方式;探究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地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迫在眉睫。如何适应新课程理念,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呢?这对高中的物理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教学设计要明确清晰、系统科学,教学目标应该难易适中。开展活泼严谨的课堂教学,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定位,不断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明确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物理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呢?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妥善地处理好教学中出现的突发状况,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要保证教学过程的清晰与科学,明确教学内容与目标,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数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清晰、系统科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学生也才能在最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收获,实现真正的高效率。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也要处理好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难易适中。

二、注意知识衔接,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降低要求,放慢进度,单元过关,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在教学别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使知识合理迁移,并在迁移中得到深化。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情境,提供学生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其关键是通过对演示实验和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保证知识有效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讲解、讨论、动手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简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进行“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先让学生比赛吹硬币“过桥”,比比看,谁做得最好。一听到做游戏,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个个跃跃欲试,反响十分热烈,课堂效果非常好。接着,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动手制作机翼模型,可以同桌共同制作一个模型,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做起来十分认真,参与性很高。这样一来,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就在自己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可谓一举多得,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开展物理探究教学

如何开展概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有效;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85-2

学科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载体,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如何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程,如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有效性地开展化学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全面发展是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探讨、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化学学科特点,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从而有效性地进行化学教学。

一、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重视新课的导入

(1)通过趣味实验现象,引入新课。例如:在讲“绪言”时,就可以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汽水”、“魔棒点灯”,“无中生有”,学生们会很兴奋,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都想知道为什么?然后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就能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也会让他们感觉到化学世界真的很奇妙,促使他们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2)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引入新课。化学是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的,对于那些源于生活,始于生产的化学知识的讲授,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引入,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出处处有化学,生产上处处用到化学。

(3)创造“情境”,引入新课。对于“化学用语”、“化学计算”这些较为枯燥的、抽象的教学内容的引入,更要注意灵活变通。如第一节的教学课就可以开始创造学习化学用语的“情景”,在用化学药品做实验时就可以在盛有物质的试剂瓶上,写出物质名称并标出化学式,在介绍这些物质名称时,再补上一句“化学上用‘某某某’来表示。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上只要有机会就反复地强调,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为将来的新课导入打下很好的基础。

2.充分利用好实验的魅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自身一大优势,具有神奇的魅力。它揭示物质世界的无穷奥妙,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引导其积极思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许多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也是通过实验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设计、预做实验,当实验现象不明显,要及时和同行相互讨论、积极改进,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中实验成功,确保实验精彩;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进学生情趣高涨,以积极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

3.开展多样的化学活动,做好家庭小实验

在课堂之外,组织、开展多样的化学活动。如:在班级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举行化学知识讲座,开展化学知识竞赛,参观实验室,调查家庭周围空气、水污染情况,一方面既缓解了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巩固、提高化学知识,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补充相关家庭小实验:如介绍软、硬水后,让学生寻找厨房中的物品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在讲金属时通过指导“铁生锈”的实验从中探讨:铁生锈条件是什么?如何防止铁生锈?这样既锻炼学生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就化学而言,可以从中加强他们的判断、观察、动手、科学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生对初中化学中的概念等理论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因此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不能就概念讲概念,而是应通过以相近概念的辨析让他们准确掌握概念内涵、外延,理解概念的本质,从中培养判断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知识来自于实验中,因而如何观察实验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他们如何观察。例如为了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可以事先准备许多蜡烛,通过蜡烛的燃烧,一一介绍观察要点,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并一起进行实践;在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必要的讲解、演示以外,坚持在以后的几节课中每次找几位同学上台演示,让其他同学充当评委,人人参与,这样既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又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四十五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

科学探究是一种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在新的教材中提供了一些探究的实验,实际上这还不够,我们也可以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在实验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合理组合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互相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这样既培养了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让他们体验合作益处,共享合作的乐趣,也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探究科学的方法,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

1.加强教师的感染力

感染力是教师以自身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一个缺少耐心、表情冷漠、语言含糊不清、讲话嗦的教师,试问:会有多少学生在他的课堂上积极主动接受他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感染力的提高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注重情感交流,创设平等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是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所期待的结果。事实上,许多时候看到的却是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影响课堂教学进行的现象,这一切其实都在于师生间情感交流不够,在于教师心中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在于缺乏对待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的态度。其实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这群学生是情绪强烈而瞬息多变的群体,是失望和希望并存的群体。如果教师能够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节课,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个学生,没有讽刺、挖苦、体罚的现象,把尊重、理解放在第一位,注意情感交流,创设平等氛围,就会使学生在兴趣、情感的驱使下,能轻松完成学习内容,也会积极地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发挥多媒体等辅助设备的作用

如何开展概念教学范文第4篇

一、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包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关资料的搜集及实验操作、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对物理现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中正确地理解概念.

例如,在讲“速度”概念时,针对学生对“运动”现象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的现状,我设置了以下的情境:

1.同时开始运动的步行者和骑车者,我们如何去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2.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去比较参赛者的快慢?

3.百米短跑运动员和奥运长跑运动员,我们又如何判断他们之间的快慢?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开展自主讨论,师生汇总大家自主探讨的结果,逐步引出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所涉及的关键词“路程” 、“时间”,从而得出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二、在物理规律形成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

物理规律和定律是前人在无数次的反复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结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通过实验,再现物理图景,借助物理事实,让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还原物理规律的产生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介绍:经历了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笛卡尔的完善,牛顿的“总结补充”,最终才形成了牛顿第一定律.在教学中,教师将每一步细化、放大,给学生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现象逐步总结、归纳,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又如,在讲“焦耳定律”时,教师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师生一步步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得出必须控制变量,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事实证明,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更能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喜悦和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

事实证明,要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理清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这样,学生知识的掌握才是鲜活的、有生机的.在物理学习中,有的学生虽然能将题目做出来,但对物理过程或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却说不出子丑寅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暴露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感悟,不断总结.

例如,1个瓶子能盛1kg的酒精,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水?对此题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要知道瓶子能装多少千克水,需知道瓶子的容积.由瓶子能盛1kg酒精和酒精的密度可知酒精的体积,而酒精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容积,即水的体积.这样,教师借助典型例题的分析,将问题的思路及思考的过程充分暴露,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开展自主学习

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由探索获取的知识最深刻、最难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自学活动,让他们阅读、思考、相互讨论、主动发现知识并理解知识.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认同感,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我提问:怎样测量导体的电阻?立马就有学生说根据欧姆定律R=U/I,只需知道R两端电压及通过的电流,就能测量出导体的电阻.教师对这些同学给予了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这种方法的不足:这种方法只能测得一次电流、电压值,得出的电阻值误差较大,因而需要进行改进.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此时,学生对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自然了然于心.

如何开展概念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理 研究性 教学

在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通过研究性的方法,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物理概念的所反映和揭示的物理本质,认识一类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认识到揭示物理现象的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过程的物理规律,是构成物理教学的基石。

要达到上述的目的,首先要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使物理概念不仅揭示一类物理现象,而且突出它的本质属性――抽象性,从不胜枚举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本质属性,同时又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使思维发散又巧妙收拢,如何归纳又如何总结,这不仅仅是教学程序的变化,而是如何培养,培养成什么能力的教学思想的更新。具体讲,是以原有的思想和教学模式来对待“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观、学生观?还是以研究性的态度对待新型的教学观,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人才作为教学的目的。用旧的观念对待新的课程观所起到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旧观念对待旧课程观的危害,因此,在新课程即将实施的今天,用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对待教与学,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定位与学习的事情。

例如:力概念的形成和深化,经历了如下阶段:

1、定性分析(受力分析)与定量计算,从本质上突出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通过分析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深化;

2、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加速度作为桥梁解决两类问题的思维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中把握力的瞬时性;

3、从力在空间位置上的累积效应――做功过程,从而实现物体之间不同形式能的相互转化,深化力的做功结果;

4、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引起物体状态量――动量的变化,深化力的冲量效应。

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物理问题,加深了对力的理解。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不失时机地将能力的依存点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自我呈献出来,即根植于教材,读有字书,识无字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的前提首先是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根据实际应用提出:如何改变电流的大小,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从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进而以欧姆定律为中心,研究直流电路,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在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中,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各种问题。在规律的应用和深化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点,设计程序性问题,把获取的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能力的提高,这是传统教学的思维方法,而“研究性学习”为教育思想的教学,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的导入点,这不仅是教学顺序的颠倒,而是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更新。“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是对电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根据实际,不妨设计如下程序问题:

1、设计一实验方案,如何测定待测电阻的阻值?

2、用电器阻值与安培表相比阻值较大或较小时,采用什么方法连接?

3、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较小,且想得到连续变化的电压,电路如何连接?

4、给出两个阻值差别较大的用电器和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安培表和内阻较大的伏特表,如何测定各用电器的电阻?设计出电路且写出实验测定的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