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习作教学的概念

习作教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习作教学的概念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操作系统》 线程 教学方法

1.引言

在《操作系统》课程中,线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但由于其抽象性,学生在掌握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历来都是教学难点。我在参加全国高校操作系统课程培训交流时,发现很多授课老师对线程的概念很含糊,解释不清为何线程切换付出的时空代价比进程切换小,学生更是一头雾水。本文有针对性地采用实例教学和原理比较教学,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采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开学生的谜团,彻底理解线程的概念。授课中先以生活中生动的实例解释概念,使学生产生最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然后从原理出发,揭开线程的面纱。

理解线程,必须首先掌握程序、进程的概念,本文首先介绍程序、进程和线程的关系与区别,其次进一步从原理出发解释进程和线程切换过程及切换中系统付出的代价,最后提出通过线程仿真编程使学生彻底掌握线程的概念。

2.程序、进程和线程的关系与区别

2.1程序和进程

程序(Program)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而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命令序列的集合,是存储在外存储器的,是静态的。而进程(Process)则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是动态的。对此概念的理解可以使用例子:可以把一首歌曲的曲谱看成是程序,根据曲谱演奏音乐就是进程,曲谱可以长期保存,而演奏是个动态的过程,同一个曲谱可以多次演奏,一次演奏也可以综合多个曲谱。

关于进程的进一步讲解如下。

程序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占有计算机的各种资源才能运行。如果任一时刻,系统中只有一道程序,即单道程序系统,程序则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独占计算机全部资源,整个程序运行的过程就非常简单,管理起来也非常容易。比方说当今的房价和租金都非常高,如果一个职员A独自租了一套房子,他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去卫生间就去卫生间,就没人和他抢占资源。但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处理能力,现代计算机系统都是多道程序系统,即多道程序并发执行。程序的并发执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资源的共享与竞争,它会改变程序的执行速度。好比上例中由于租金过高,A经济压力过大,只好和B合租一套,当A想去卫生间的时候,如果此时B在使用卫生间,则A只得等待,影响了A的节奏。如果程序执行速度不当,就会导致程序的执行结果失去封闭性和可再现性,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制约、控制各并发程序段的执行速度。由于程序是静态的,我们看到的程序是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它无法反映出程序执行过程中的动态特性,而且程序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申请资源,程序作为共享资源的基本单位是不合适的,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它能描述程序的执行过程而且可以作为共享资源的基本单位,这个概念就是进程。

2.2进程和线程

在操作系统中引入进程的目的是使多个程序并发执行,改善资源利用率及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再引入线程(Thread)则是为了减少程序并发执行时付出的时空开销,使操作系统具有更好的并发性。

“线程”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实际上它是进程概念的延伸。如果一个程序只有一个进程就可以处理所有的任务,它就是单一线程的。如果一个程序可以被分解为多个进程共同完成程序的任务,这个程序被分解的不同进程就叫做线程(如图1),也叫轻量级进程(Light Weight Processes)。线程有几种模式,如单线程、单元线程模式和自由线程模式。

为了使学生理解线程概念,可以将程序比喻成一个搬家的过程:将所有物品从一所房子搬到另外一所房子。如果采用单线程方法,就需要你自己完成从打包到扛箱子、运输再到拆包的所有工作。如果使用多线程的单元模式,表示邀请了几位朋友来帮忙,每个朋友都负责一个单独的工作,并且不能帮助其他人,他们各自负责自己空间内的物品搬运。如果采用自由线程模式,邀请来的所有朋友就可以随时在任何一个房间工作,共同打包物品。例子中搬家就是运行所有线程的进程,参与搬家的每个朋友所承担的工作都是一个线程。显然使用线程能够更有效、更迅速地执行程序。

3.对线程的进一步理解

线程为轻量级进程,也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元,线程不能够独立执行,必须依存在某个进程中;进程则被称为重量级进程,它是系统分配资源的单位,可拥有多个线程,能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由图2表示。

线程和进程的关系如下:线程是属于进程的,线程运行在进程空间内,同一进程产生的线程共享同一内存空间,当进程退出时该进程产生的线程都会被强制退出并清除。线程可与属于同一进程的其他线程共享进程拥有的全部资源,但是其本身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只拥有一些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如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栈)。此外,由于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具有相同的地址空间,在同步和通信的实现方面线程也比进程容易。在一些操作系统中,线程的切换、同步和通信都无须操作系统内核的干预。

由于进程是一个资源的拥有者,因而在创建、撤销和切换中,系统必须为之付出较大的时空开销。在系统中设置的进程,其数目不宜过多,进程切换的频率也不宜过高,这就限制了并发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引入线程后,因线程基本不携带资源,切换时系统付出的时空代价远小于进程的切换,在这点上,很多老师讲解不清为何线程携带资源少,切换时付出的时空代价也小,下面分别介绍进程切换和线程切换的过程,以便帮助老师和学生理解线程切换的代价为何远小于进程切换,进而对线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3.1进程的切换过程

进行进程切换就是从正在运行的进程中收回处理器,然后使待运行的进程占用处理器。这里所说的从某个进程收回处理器,实质上就是把进程存放在处理器的寄存器中的中间数据找个地方存起来,从而把处理器的寄存器腾出来让其他进程使用,被中止运行进程的中间数据则被存在进程的私有堆栈中。让进程占用处理器,则是把该进程存放在私有堆栈中寄存器的数据(前一次本进程被中止时的中间数据)再恢复到处理器的寄存器中,并把待运行进程的断点送入处理器的程序指针PC,于是待运行进程就开始被处理器运行了,也就是这个进程已经占有处理器的使用权了。这好比教室的切换,第一大节课结束后,正在使用教室的老师和学生带着自己的物品离开教室,老师会记住这堂课讲到课本的第几页,然后第二大节课在该教室上课的老师和学生进入该教室,开始上课,这就是教室使用权切换的过程。

在切换时,一个进程存储在处理器各寄存器中的中间数据叫做进程的上下文,所以进程的切换实质上就是被中止运行进程与待运行进程上下文的切换。在进程未占用处理器时,进程的上下文是存储在进程的私有堆栈中的。

在进程切换时,被中止进程保护断点和待运行进程恢复断点的示意图,见图3,被终止进程需将处理器PC寄存器、PSW等寄存器的值保存至被中止进程的私有堆栈,SP寄存器等值则保存至进程控制块;待运行进程则从进程控制块和私有堆栈中取出PC值、SP值、PSW值等上次被中断时各寄存器的值并送入处理器的各个寄存器。在该过程中,需要保存和恢复的数据很多,系统付出的时间和空间代价比较大。

3.2线程切换过程

线程作为独立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只拥有在运行中必需的少量资源(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栈),它和同属一个进程的其他线程共享进程拥有的全部资源。

在进程切换时,涉及当前进程CPU环境的保存及新被调度运行进程的CPU环境的设置,需要保存和恢复大量的数据。而同一进程的线程切换则仅需保存和设置少量寄存器内容,程序和数据的地址空间不变,即不涉及存储器管理方面的操作,故其切换代价远低于进程。但如果从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就会引起进程的切换。

4.通过仿真实验掌握线程的概念

在深入理解线程的概念后,对于程序设计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使用VC或JAVA语言多线程技术编写线程的同步与互斥程序,使他们通过学习和实际动手编写程序更好地掌握线程的概念,提高思考和编程能力。

5.结语

线程是操作系统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因其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一直是教学难点之一,本文的实例教学和原理比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线程的概念,实践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操作系统学习的兴趣,后期的编程仿真增强了学生的编程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汤子赢,哲凤屏,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渝,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赵正德,吴绍春,陶永振等.“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4):16-18.

[4]徐钦桂,杨桃栏.比较教学法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95-99.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技师学院;英语教学;合作学习策略

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技师学院的英语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方法,方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一种学习策略,现笔者将以新课改理念为导向研究技师学院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一、紧紧围绕单元教学合理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

技师学院英语教师在英语合作学习教学中要紧扣单元学习进程与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英语合作学习任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运用单元所学英语知识、语言技能与学习方法,而且有助于促进中

职生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提高英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目的性、挑战性、协作性、交际性、可操作性等几点原则。比如技师学院英语口语合作学习任务形式可以采用话题讨论、情景会话、角色扮演、口头报告、演讲、采访、讲故事、辩论、课文剧表演、调查报告等形式。比如:在‘`Let' s celebrate”一单元,技师学院英语教师可以提出“Our favorite festivals”的话题,让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分别谈谈自己所喜爱的节日及喜爱原因,经过比较选择以后集体加以描绘,再向全班同学推荐本小组最喜爱的节日及喜爱原因;比如在“May day "一单元中,技师学院英语教师可以设计“Our school”的口语合作学习任务,先让学生集体观看本学校的专题宣传短片,再让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与所见所闻描述“Our school”,在小组汇总以后由合作学习小组组成在班级课堂上进行演讲。

二、科学安排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合作学习小组,合理的进行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笔者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分组原则来划分学习小组。在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设计。笔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别、英语成绩、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名学生。这样能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尽量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小组合作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合作程度,确保小组每位组员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负起必须承担的责任。每组6名学生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

总结人:负责叙述合作小组的主要结论及答案

检查者:负责确保合作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准确叙述出本组得出的答案及结论

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小组其他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出现的所有错误

联络员:负责本合作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联络和协调工作

观察员:负责注意本合作小组的任何活动情况,并为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合作小组的决议以及编写本合作小组的报告

上述这些角色对于小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是很重要的,所有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及扮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三、建立合作学习的QQ群和微信群

在信息化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即时聊天工具的产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有网络,就像仍在眼前一样没有距离感。现在学生都人手一个QQ账号或微信账号,针对这一事实,教师首先建立一个班级QQ群、微信群――我们的英语之家,将班级内的所有的学生都拉进班级QQ群、微信群里,关于英语学科的最新通知、学习要求、学习资料、学习成绩等都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要求学生每天登陆QQ群、微信群,及时收发信息;再根据分组情况,每个小组建立单独的讨论组,讨论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合作学习的课后学习工作,并上传合作学习结果。合作学习QQ群、微信群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课后合作学习的有效衔接,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结果的评测。

四、建立网络交互式学习平台

现在,网络迅猛发展,我就借助网络来进行课程的上网并建立了合理的作业考核系统,同学们学习课程了之后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巩固学习及网络考试,让老师更快捷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

五、结束语

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倘若技师学院的英语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策略,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

作者介:刘丽艳(1984-),女(汉族),湖南衡阳,衡阳技师学院,学士学位,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娟.论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思考[J]. 华章. 2016 (16)

[2]陈佳.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3]李文娟.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4]孙红梅.寻求“合作学习”的多元模式[J].中国教师.2016(02)

[5]贾锦蓉.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6(01)

[6]赵锐.浅谈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J].职业技术.2016(06)

[7]王金平.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10)

[8]高广芹.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字】改进学习方式“观察”“思考”“探究”“实习作业”阅读自学合作交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

【正文】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的要求。

一、概念课中,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合作交流能力

很多教师都认识数学的概念课较难上,用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当然是难上的,且学生要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又没去认真的看书复习,效果也就不好,若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自学,合作交流,也就好上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对概念的理解、记忆也就更加深刻了。

例如,高中数学的第一课,即必修1的第一节“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一小节的新概念、新符号较多,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的这些点,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进行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要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交流阅读后的认识,也可以由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后回答题,再由教师给出评价。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观察”、“思考”及“探究”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中设置大量“观察”、“思考”及“探究”栏目,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使用这些栏目设置的问题,对实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上述要求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差,懒性强,再加上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教师都勿视或淡化了这些栏目设置的问题,使新课程的教学又回到了课改前的老路上了,也就谈不上去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了。

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就能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问是创新的开始,“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示范提问的方法,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1、观察。例如,在教材中的“1.3.2奇偶性”这一节的开始就设置了一个“观察”:

观察图1.3-7(函数f(x)=x2与f(x)=|x|的两个图象),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图1.3-7

(1)这两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x-3-2-10123

f(x)=x29410149

x-3-2-10123

f(x)=|x|3210123

这个“观察”意在让学生通过函数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表格探究数量变化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值都成立,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成立(奇)偶函数的概念。在教材的P38同样设置了一个函数f(x)=x和相类似的观察来帮助学生学习奇函数。

2、思考。例如,在教材中的“1.1.2集合的基本关系”这一节的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思考”:

数有相等关系、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数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材用这一“思考”来启发学生类比熟悉的两个实数之间的关系,联想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这种由某事物已有的性质,以类比、联想的方式猜想另一类相似事物的性质,是数学逻辑思考的重要逻辑思难方法。这种“思考”出现在教材的很多地方,教学时应抓信机会让学生充分思考和积极探,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探究。例如,在教材中的“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这一节的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根式的概念源于方根的概念,根据n次方根的意义就能得到常用的等式,但“是否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成立”是不能由n次方根的意义直接得出的。因此教材P54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P54的例1进行自已探究,从而归纳出以下结论来,

当n为奇数时,;当n为偶数时,

三、实习作业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普通高中课程培养目标中提到,普通高中课程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至用”,“学”的终极目标在于“用”。在人教版的高中数学教科书中,许多章节后都设置了“实习作业”这一栏目。笔者在必修1的教学过程中,借学校10月份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时机,把这教材P44题目为“亲自了解函数的发展历程及其应广泛应用”这道实习作业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设计好学习任务、学习基本流程、实习作业评价标准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布置给全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实习作业体现了数学文化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发展历史及在这个过程中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直接到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等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自己的收集、筛选、整理,形成简明的文字材料——实习报告,更好地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也品尝分享得知识的快乐;在学生方式上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实现了“让教师做最好的导演,让学生做最好演员”的目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经备课组评价后,做得较好的作品也在学校集中展示和收藏。

以上仅是笔者为贯彻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实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使用教材的几个例子。在高一年所学的数学必修1、2、3和4的教材中设置了许许多多的“观察”、“思考”、“探究”及“实习作业”的栏目,我们不能在”怕麻烦、时间紧”的借口中加以略过,且应在教学过程中多花点时间来研究如何充分地利用,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栏目,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去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人教版)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关键性概念的界定

习作评改:习作评改应该是习作前提出的训练要求,虽然每次习作的目的和训练重点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离不开“中心、内容、表达、语言、文字”五个方面,中年级学生一般要求学生写完后能自己修改,把句子改通顺,点好标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修改自己习作的好习惯,还会欣赏和评价别人的习作,学会和同学分享自己习作的进步和快乐!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特多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习作评改策略:是以习作为载体,从习作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习作评改”的训练,使阅读、写作、评改,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同学自评自改,和同学之间互相评讲互相修改,师生之间沟通交流评价。这样以评带改、以评促改的评改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触动和发展,习作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因此习作评改的训练在整个语文习作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

二、研究主要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从习作评改中学会规范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谋篇布局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语言,并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所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听取同学的评价,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会欣赏同学的习作,评价同学的习作,给同学良好的修改建议。学会和同学分享习作的快乐,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2. 认真把握年级习作要求,充分挖掘习作评改的训练点,选择恰当的训练时机,激发孩子写话兴趣。

3. 结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构建习作评改的训练体系,探索小学中年级习作评改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前①采用“综合调查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通过考察、问卷等形式,准确了解三年级习作能力很作文评改水平的现状,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以便进行实验研究;②文献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③综合实践法:在习作评改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学习,不断改正提高!

2.研究中①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以研究提高课堂习作评改效果,将研究成果直接注入课堂之中。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着重实践层面上方法与策略的研究;②集众家之长法。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内容研究,集众家之长,结合本年段实际进行研究;③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

3.研究后采用“经验总结法”,将小学语文中年段作文评改的事实材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分析,总结经验,并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来指导小学语文中年段的作文评改策略研究的开展,并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

四、研究措施

1. 现状调查。在实施研究过程中,我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以研究提高课堂仿写效果,将研究成果直接注入课堂之中。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着重实践层面上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2. 策略研究。根据调查报告进行有效策略的研究。如变换习作书写方式、创设评价习作、欣赏习作、分享习作快乐的情景、积累好词佳句应用于补充修改习作、增加习作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发生活习作大课堂、丰富写作资源等。

习作教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只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