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虫害防控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粘虫和麦蜘蛛等“四病四虫”, 防治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0%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力争达100%,防治效果85%以上,总体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重点病虫和次要病虫,采取综合技术与配套措施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注重安全用药,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华北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和赤霉病。
黄淮麦区以麦蚜、赤霉病、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为主,兼顾条锈病和麦蜘蛛。
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纹枯病、麦蚜为主,兼顾麦蜘蛛、粘虫。
西北麦区以条锈病、麦蜘蛛和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蚜。
西南麦区以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麦蚜、麦蜘蛛、赤霉病。
(二)主要技术措施
1.小麦赤霉病
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一是选用耐病品种。病害常发区应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耐病良种,如鄂麦、扬麦系列等耐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控制盲目引种高感品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能力;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并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三是主动用药预防。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病害流行威胁麦区,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抓住小麦扬花初期主动施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流行威胁大的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早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喷雾,要用足药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在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高抗药性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药剂,以保证防治效果;如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需隔5~7天防治第二次,确保控制流行危害。其它病害偶发区,可结合麦吸浆虫、穗蚜、白粉病等病虫防治,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实行兼治。
2.小麦条锈病
以推进菌源区治理为基础,种子药剂处理和早春发生区控点保面为配套,春季流行区大区应急处置为关键的综合防控策略。一是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的种植,实施菌源区治理。西北和西南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和秋苗菌源区,采取生态治理、消灭自生麦苗、推广抗病品种、适期晚播、秋播拌种和秋苗防治等措施,降低菌源量,延缓病害扩散蔓延。二是全面推进种子药剂处理。大力推进种子药剂包衣或拌种,控制苗期侵染危害,减轻中后期流行威胁程度。三是实施分区应急防治。西南、汉水流域等主要冬繁区,封锁发病田块,控点保面,减少外传菌源。西南、西北常年早发区、重发区前移防治关口,阻止菌源向黄淮海麦区扩散蔓延。西北冬麦区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将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黄淮海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区,3月下旬~5月上旬,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
3.小麦纹枯病
一是适期播种,控制冬前过分早播,减轻冬麦区冬前侵染发病程度,降低春季病情扩散流行基数;合理用种和密植,防止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蔽,减少病菌侵染。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控制小麦旺长;加强田间管理,早浇、轻浇返青水,雨后及时排水。二是播前药剂种子处理。种子药剂拌种或包衣可选择安全性较好的三唑类药剂。三是适期药剂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左右时,叶面喷雾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井冈霉素等,隔7~10天喷药1次,黄淮重发区需连喷2~3次。要用足水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麦白粉病
以推广抗病品种为基础,采用铲除初侵染源、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冬前铲除初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群体密度,合理施肥灌水,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播前实施药剂拌种或包衣预防。药剂拌种包衣同条锈病。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 一般可采用三唑酮拌种或包衣进行预防。也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安全性较好的唑类药剂拌种。三是春季喷药防治。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一般喷药1~2次。
5.小麦吸浆虫
重点抓好蛹期撒毒土和成虫羽化初期喷药等防治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减少成虫羽化、产卵数量,控制危害。一是选用抗虫品种。吸浆虫重发区,因地制宜选种穗型紧密、内外颖包裹紧、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汁不易外溢的抗耐虫品种;或与油菜、蚕豆等作物实施轮作,以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危害损失。二是蛹期防治。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cm3)有虫蛹2头以上时,可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带露水不要撒施毒土,另外,要借助树枝、扫帚等及时弹落沾浮在麦叶上的毒土,充分发挥药效。三是成虫期防治。在小麦抽穗期,每10复网次有10~25头成虫,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生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
6.小麦穗期蚜虫
严格把握防治指标,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时,益害比低于1:150头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病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7.麦蜘蛛
西北麦区于返青至拔节期,西南麦区于苗期、早春拔节期,华北和黄淮麦区于返青至抽穗期防治。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采取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振动麦株等农业防治措施。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药剂种子处理技术
以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为重点,兼顾麦蚜、地下害虫、耕葵粉蚧、丛矮病(灰飞虱)等,采取技术方法统一、集中连片推进的方式,提高拌种或包衣对种传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及部分苗期病虫的防治效果。种子处理药剂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三唑酮、噻虫嗪、吡虫啉、辛硫磷等,应严格把握拌种或包衣用药剂量、时间等,避免药害发生。同时拌杀虫剂和杀菌剂的,要先拌杀虫剂后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再拌粉剂。
(二)“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
针对条锈病,由专业化防治组织实施带药侦查,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策略,控制病情扩散蔓延;对吸浆虫、麦蚜等要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防治,坚决控制危害。
(三)关键季节气传病害预防技术
针对赤霉病,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形势,对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部流行威胁大的地区,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组织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喷药预防。
(四)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交织发生危害的关键期,选用对路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既可防病治虫,防早衰,又可抵御“干热风”等自然灾害,达到一喷三防、省工节本和增产保产的目的。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主峰期用药。
五、关键工作措施
(一)加强监测预警。要规范性做好小麦病虫害的系统监测和大面积普查工作,及时准备掌握病虫发生动态。要通过病虫电视预报、广播、手机短信、明白纸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及时将监测预警与防治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及时、有效防治。
(二)做好宣传发动。针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暴发性和大区域流行性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要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增强基层干群关注和参与程度,增加群众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防治处置率和覆盖率。要充分用好一喷三防资金,及早做好应急防治物资和药械准备,一旦出现大面积流行趋势,迅速实施应急防控。
关键词:野木瓜;茶叶;方竹;三大产业;病虫害;综合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11302
1引言
正安县位于遵义东北部,地处长江上中游乌江干流芙蓉江支流中上段,位于云贵高原北部娄山山脉东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28°09′~28°51′,东经107°04′~107°42′,北接重庆南川区,东北毗邻道真县和务川县,东南与凤岗县和湄潭县交界,南靠绥阳县,西北与桐梓县接壤。土地面积2595km2,有林地面积19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6.28%,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劳务输出大县。正是因为正安县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很适合发展野木瓜、茶叶和方竹产业,但是随之而来的病虫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害虫种类逐年增加,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2三大产业病虫害概况
2.1野木瓜病虫害
野木瓜病毒主要有叶枯病、立枯病等。
野木瓜虫害主要有桃蠢螟、星天牛、蚜虫、食心虫、菜青虫等。
2.2茶叶病虫害
茶叶病害主要有茶芽枯病、茶炭疽病、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等。
茶叶虫害主要有尺蠖、毛虫、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橙瘿螨等。
2.3方竹病虫害
方竹病害主要有竹丛枝病、竹煤病、竹赤团子病、竹黑痣病、竹黑粉病、竹秆锈病等。
方竹虫害中危害竹苗害虫有蛴螬、地老虎、蛞蝓、蝼蛄、蟋蟀等。危害竹苗嫩叶的害虫有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竹螟等。
3三大产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3.1野木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野木瓜病害初发时用多菌灵、叶枯灵、百菌清、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其中叶枯病7~9月危害严重,危害叶片。防治方法:冬季清洁田园;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喷雾。虫害发生后可喷“菊乳油”、“功夫乳油”等杀虫剂予以防治。其中桃蠢螟以幼虫蛀食果实。防治方法:冬季清洁田园;幼虫初孵期用2.5%敌杀死3000倍液喷雾。发现星天牛,成虫可人工捕捉,幼虫可用药棉蘸氧化乐果原液塞入蛀孔内,用黄泥封实洞口毒杀幼虫。结果期,要采用生物措施和人工措施消灭害虫。
3.2茶叶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茶园病虫害防治是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之适当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等,从而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
农业防治:修复生态,创造不利于害虫和杂草孽生,有利于各种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中耕锄草,消灭有些害虫蛹和幼虫;冬季清园,剪走枯枝、病虫枝和细弱枝;摘除茶毛虫卵块蓑蛾护囊等。
生物防治:构造复合型人工生态保护天敌;人为释放天敌,增加天敌数量。
物理防治: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害虫成虫,用性信息素防治茶毛虫。
化学防治:必须做到合理用药,把化学农药用量压到最低限度,以保证白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家和国际上规定的农药残留极限,切实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
3.3方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竹丛枝病又名“扫帚丝病”,防治方法:在竹枝上喷洒波尔多液,以预防病菌感染。竹煤病的防治方法:以消灭蚜虫为主,如用乐果等可防治蚜虫的若虫。竹赤团子病的防治方法:喷石硫合剂。竹黑痣病的防治方法:历年发病重的竹林可试喷1%波尔多液。竹黑粉病的防治方法:如竹林内出现少数竹株发病时,应及时砍除病竹(最好在黑粉飞散前),并把有黑粉的小枝烧毁,以免蔓延。竹秆锈病的防治方法:发病轻的竹林,应及早砍除病竹,烧除病部;发病重的竹林喷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氨基苯磺酸,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3次,效果较好。
方竹虫害防治:一是进行土壤害虫调查。如虫口密度大,可用敌百虫粉剂散于地表,再翻入土中,半月后播种和栽苗。同时结合整地捕杀。二是苗后发现地下害虫危害苗根,用敌百虫500倍液或马拉松800倍液在苗行开沟浇灌毒杀。对地老虎、蛞蝓等可采用鲜草在苗床诱集捕杀。三是对一些吸食叶汁的蚜虫、介壳虫等,用乐果3000倍液、敌百虫或马拉松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
竹笋害虫防治:竹子笋期害虫有竹笋夜蛾和竹象鼻虫。防治方法:出笋前用敌百虫50%可湿性粉剂或马拉松稀释成800倍液,喷洒林地。出笋后用上述农药隔一周喷洒一次,亦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成竹害虫防治:常见的成竹害虫有竹螟、竹蛾、竹蝗、竹蚜虫、竹青虫、竹螨等。防治方法:局部发生食叶害虫,可用敌百虫或马拉松1000倍液喷杀。大面积发生时则用90%敌百虫50倍液喷杀。对于吸食汁液的蚜虫、竹螨可在其活动期用5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喷杀。每10d喷1次,连续2~3次即可见效。
4存在的问题
正安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在省、市、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4.1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大,防治难度较大。二是病虫种类增多,危害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4.2制约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三是防治经费短缺,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5对策与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报工作。三是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四是加大资金投入。
正安县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加大了“四个转变”的新进程,即防治思想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防治策略由以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转变,防治模式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防治效果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全县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性防治”新理念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而以“监测+预防性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要内容的低成本可持续控灾新防治模式正在推行,从而使正安县真正发展成为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特色产业大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森林病虫害防治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47~49.
[2]李淼,马义华,余国权.金佛山方竹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世界竹藤通讯,2007(3).
[3]郭桂义,胡孔峰,孙慕芳,等.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6(3).
[4]胡小国.野木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
[5]郝锦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收稿日期:20130803
2009年,我们主要进行了技术培训,森防法律法规宣传,重点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及预测预报,对常发病虫害制定了有效的防治方案,深入基层督促实施,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加强美国白蛾的防控,强化林业植物检疫,严厉打击逃避检疫非法调运行为,确保了林果生产的安全,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给我县的任务指标。全县现有森林面积123.85万亩,全年预测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5.5万亩,实际发生6.1万亩,发生率4.93%,防治面积5.9万亩,防治率达到96.72%,测报准确率90.16%。产地检疫种苗面积2000亩,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24%,检疫木材150立方米,检疫苗木40万株,林木种子5吨。应施调查监测面积96万亩,调查监测面积96万亩,监测覆盖率100%。
一、狠抓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壮大技术队伍
首先搞好专职和兼职检疫员的培训工作,对一些危险性病虫害的识别及发生规律、扑灭措施进行系统讲解,掌握我县重点发生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专、兼职检疫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将培训的专、兼职检疫员分成四组由他们亲自担任培训教师奔赴我县的各个重点乡镇和重点村,对林农、果农进行现场讲解,使他们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提高了林农、果农的技术水平,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一年来共培训专、兼职检疫员20人,培训林农、果农达1800人次,为森防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确保森林植物的安全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搞好防治的基础,是确保森林植物安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对这项工作我们明确专人负责,分别在常宁乡、柏树乡、北水泉镇各建立了一个林果病虫测报点,对全县常发病虫害进行调查监测,对越冬前的虫口基数进行了样方调查,由技术人员负责各种数据、虫情、病情的搜集,预测预报病虫害的宏观趋势并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分析最佳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措施,并编写印发虫情简报,发送到全县各乡镇,指导果农、林农搞好病虫害防治,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根据市林业局关于加强草地螟监测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我站于六月份组织实施了草地螟在林区的调查检测工作,并协同植保站搞好技术指导。
三、加强森防法律法规宣传
根据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林防总[2009]18号和省森防站(*森防字[2009]5号及市森防站下发关于开展“森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我站于7月份组织了森防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共进行普法宣传6次,技术培训3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张,为扩大宣传面,我们还在“*县森防网”开辟宣传栏目,上传了宣传视频供大家分享学习。通过宣传,提高了全县人民对森防工作的认识,同时也提过了森防工作的社会地位。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指导,搞好服务
为了使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真正见到实效,在搞好病虫害测报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制定防治方案,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督促检查防治方案的执行,落实防治措施,为果农、林农排忧解难,提供全方位服务,有条件上网的我们也使用网络进行远程指导。
五、搞好产地和调运检疫,加强检疫管理,严厉打击逃避检疫非法调运行为
为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蔓延,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和赋予的职权,我们不定期地对调运木材、苗木等林产品的车辆进行了抽查。对非法调运苗木及木材的车辆进行了严肃处理,并补检,签发了检疫证,同时向他们讲解了非法调运的危害性,使调运检疫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六、切实加强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严防美国白蛾传入我县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提高了对美国白蛾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工作。按照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09年度美国白蛾监控方案》的通知,各乡(镇)都成立了美国白蛾防控领导小组,落实了防控责任,加大了监测力度,制定了上报制度。
八月十六日接到市美国白蛾调查的紧急通知后,我们意识到美国白蛾对我县的威胁日趋严重。尽管是在与北京相邻的怀来县东花园发现的,但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张家口已经出现美国白蛾,发生地已逐渐逼近我县。为此,我们及时组织本站技术人员深入到全县重点监测点,进行督导检查,重新明确了检测任务,要求各监测点查防员必须恪尽职守,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同时,我们协同各检测点查防员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重点调查了交通道路和村镇周边的树木,到目前为止,未在我县境内发现美国白蛾。
在监测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美国白蛾入侵,保护我县生态安全。
今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明年我们要更加努力,开拓进取,为我县林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七、2010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搞好科技培训。在森防检疫工作现阶段,原有的防治、检疫措施和技术环节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此,我们从明年开始将下大力狠抓科技培训,重点培训我县常发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委派专兼职检疫员深入各乡镇重点林区、果区进行现场培训与指导。
(二)、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设立病虫测报点,明确专人负责,认真调查并收集相关信息,对全县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测预报,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以专兼职检疫员为依托,成立病虫害防治专业队,对全县病虫害的预防和除治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按照“四率”指标,严格目标管理,圆满完成省、市核定的指标任务。
(四)、加强美国白蛾和红脂大小蠹的防控监测工作。两虫已分别在周边县怀来和涿鹿被发现,如果蔓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对造林绿化成果的破坏将是致命的,对我们来说,2010年的防控任务将非常艰巨,这也是我们森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需要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积极配合。
一、工作思路
2012年的植保工作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的精神,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种植业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工作目标,以主要作物防灾减灾为主线;主攻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病虫害源头“三个防控主战场”;通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强化植保工作措施,加快基础条件建设,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扎实推进植保植检防灾减灾工作,促进夏粮早稻增产、秋粮稳定,努力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二、目标任务
2012年植保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确保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重大疫情不恶性蔓延,飞蝗不起飞危害,小麦、水稻、玉米主要作物病虫危害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大力推进绿色防控,蔬菜、水果、茶叶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5%,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推进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四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力争产地检疫率和重大疫情处置率达到80%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全力做好重大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警,完善国家重大病虫监测预警数字化平台建设。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明确属地责任,强化重大病虫防控措施落实。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三大机制,突出主要作物、重点区域、重大病虫,落实防控关键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继续督促各地建立健全重大病虫防控指挥机构,明确防控责任,强化部门协作,落实防控资金和物资。二是指导各地制定防控方案,分区域、分作物、分病虫提出防控对策措施。小麦主产区要加强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胞囊线虫等病虫防控;南方稻区要突出抓好“两迁”害虫、螟虫、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防控,东北稻区要突出抓好稻瘟病预防控制;玉米主产区要重点抓好玉米螟和二点委夜蛾的监测防控;蝗虫、草地螟等突发性病虫发生区要完善防控预案,做好应急防治准备。三是开展防控督导检查,在重大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我部将及时组织种植业系统司局级干部带队开展防控督导行动,检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适时召开防控动员会和现场会,加强宣传发动,及时组织各地开展防控行动。
(二)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促进粮棉油增产增收。2012年继续在800个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重大病虫源头区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一是扶持一批防治示范组织。继续实施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加大对500个规范化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的技术和物资扶持力度。二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服务样板、培育骨干防治队伍、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防治组织品牌。三是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开展统防统治现场观摩活动,加强典型案例的总结和宣传,新增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亿亩。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扶持,力争在药剂补助、作业补助和技术扶持措施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促进园艺产品安全生产。2012年将率先在园艺作物标准园区、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大力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重点区域蔬菜、水果、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普及率由目前的50%左右提高到80%以上。一是以部名义召开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近年绿色防控经验,研究部署“十二五”绿色防控工作推进措施。二是建立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在园艺作物优势区域建立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蔬菜50个、水果30个、其他作物20个,每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10000亩。集成推广一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配套技术,推广一批安全有效的防控产品。三是加强安全用药指导。召开安全用药研讨会,研究部署推进农药安全使用的具体措施;开展高效、安全药剂及配套使用技术的筛选和示范,强化安全用药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指导;组织编印《农药安全使用挂图》和《农药安全科学使用培训指南》。
(四)广泛开展疫情宣传周活动,强化重大疫情监管阻截。一是开展植物检疫宣传周活动。拟于5月中旬安排一周时间开展全国性的集中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植物检疫法规,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识别、危害、防控方法和技术。二是组织检疫联合执法行动。组织有关省(区、市)开展跨地市、跨县区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加强对种子苗木生产和销售重点区域进行检查,查处和曝光一批检疫违规案例。三是制订检疫员考核管理办法,推行检疫员统一考试制度。四是开展疫情阻截防控。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和重大疫情风险分析制度;推进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沿边四大阻截带建设;在新疆、甘肃、江西、重庆、广东等省开展重点疫情防控补贴试点。五是强化产地检疫监管措施。探索建立种苗繁育企业和生产基地的备案制度和植物疫情传播可追溯体系。
(五)完善数字化平台建设,强化病虫监测预警。一是完善国家重大病虫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指导省级构建数字化监测网络系统,全力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蝗虫、草地螟、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二是加大病虫预报信息力度,适时开展病虫发生信息电视、手机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工作,确保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三是继续推行重大病虫害值班周报制度,3-9月份对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马铃薯晚疫病、水稻“两迁”害虫、蝗虫、棉铃虫、草地螟、玉米螟等重大病虫害实行发生防治信息周报制度,同时密切关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二点委夜蛾、玉米粗缩病等新上升病虫草鼠害发生动态,确保重大病虫监测及时、预报准确。
(六)创新专家指导方式方法,强化植保科技支撑作用。一是拟成立农业部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专家组,下设5个专题指导组,建立植保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决策和会商机制。二是组织开展百名植保专家巡回指导活动。围绕粮食生产、园艺作物绿色防控和农药安全使用等生产实际需要,组织专家筛选推荐一批植保新技术,在病虫害发生防治关键季节开展巡回指导,并建立一批专家指导点和联系点。三是组织开展植保重大关键技术协作研究。加快二点委夜蛾、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新发植物疫情等发生规律和监测防控技术的协作研究;组织智能化测报工具、高效施药机械、农药减量使用等植保装备及其配套技术的联合攻关,为植保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yzz123”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林业生态建设营造林主要措施和做法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昆明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要求,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亲自部署空中航线视廊、省市联动绿化造林、桉树替换改造、森林乡村、美丽公路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每年召开专题工作大会,于2018年召开《昆明市“十三五”生态建设营造林工作推进会暨2018年护林防火工作总结会》。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各有关精神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认真组织,周密安排,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扎实做好全市林业生态建设营造林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各年度内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
制定措施,贯彻有力。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云南省2016年~2020年林业双增目标责任状》,市政府分别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昆明市2016年~2020年林业双增目标责任状》,同时出台了《昆明市国家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方案》《昆明至丽江至大理、昆明至景洪至磨憨高速公路绿化美化实施方案》对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结合昆明市实际,为加速推进各项林业生态建设。
规范管理,扎实推进。一是认真把握住“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原则,各年度林业生态建设营造林工程项目严格按照相关规程和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有调度、季度有督查、年终有核查。二是强化督促检查和指导。林业生态建设营造林任务实行市、县两级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过程中有督促、有检查、有指导,加强信息调度和报送,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和进展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