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改革的内涵

课程改革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改革的内涵

课程改革的内涵范文第1篇

课程改革以前,我国中小学生就普遍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双基”,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之一,国际数学教育成就调查以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明显好于很多西方国家学生. 但是当今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的高低,已经并不仅仅在于其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在于他探索、研究、创造能力的高低,所以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已逐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甚至整个人类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数学教育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新课程改革以前,接受式学习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21世纪所需求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大相径庭. 为了顺应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我国原有的教学大纲正在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探究式教学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 在新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有助于帮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以及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发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我国,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探究学习的价值:只有通过积极思考领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教学中除了需要教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究知识产生的背景,发现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四基”的背景.

对于数学探究教学的含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关于探究教学的界定,本文把“数学探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过程. ”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再现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它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它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可表现为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兼顾了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从定义中还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表明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

对中学数学探究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经济发达地区,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程度较好,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仍不够高,数学成功感受不强.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数学学习的认同,需要调动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种数学学习方法,继续加大研究和实施力度.

第二:二、三线城市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情况较差,访谈中发现和领导的工作理念有一定的联系,而校领导的工作理念又受到行政干预的制约,这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只有对校领导的考核制度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对其行政理念进行干预,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一线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班级较多,每班人数平均比二、三线城市的班级少5~10人左右,班级人数少,教师的工作量就少,这样更加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因此加大二、三线城市教育资源投入,降低班级平均人数应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展开.

第四: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不同城市随经济发达程度递增,教师培训质量递增,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接受更快,理解更深,使用更加熟练. 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培训质量不够,基层教研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培训力度不够,知识与技能更新较慢. 因此,应加大基层教师培训力度,省直力量多进基层,让二、三线城市拥有和一线城市一样的和专家交流的机会.

第五:加快高考改革步伐. 高考指挥棒仍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成绩至上理论在一线教学中仍有很大的市场,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尤其是二、三线教师仍然在采用题海战术,对探究式教学使用较少.

课程改革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策略

当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变和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从满足数量的需求向质量的提高的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多侧面、多层次的,我们在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素养、行为方式、教育教学能力等都提出了质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呢?

(一)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专业发展所表述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教师是专业人员。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教师地位之政府间会议”,并在会议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师工作看作一种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与维持。以这种形式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1]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只要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这种观点仅仅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没有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人、全面培养人的素质是每个教师所要承担的共同任务。因此,教师应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并根据行动结果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完整地考虑教育情境的各个层面,理性地与学生沟通、互动。

(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无论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还是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都只强调学生的发展,忽视了教师的发展,造成了教师发展的滞后。而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师生要结成学习共同体。这意味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看成其主要的教学目的,还应认识到自己也是发展中的个体,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使自身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环境之中。

(三)教师是学习者

传统教育学的观点认为,教师的职业是“一劳永逸”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及专业技能足可以用来教授学生,不需要根据知识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量。这种看法,严重地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阻碍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与学生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

(四)教师是研究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与有利的研究位置。基于这样一种对研究的理解,把研究看作是教师应有的态度,对于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示范者的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赋予教师角色以新的内涵,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就应积极回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在改革中寻找教师发展的时机,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那么,新课改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一)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改革也因教师活跃的身影和创造的激情而充满活力。这就是说,课程改革可以使教师创造出千百种特色,每一种特色都可能开创课堂生活的一个新纬度。而教师对其特色的发挥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课程改革顺利地开展下去。

(二)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最主要变化是角色的变化。传统观念只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中,教师必须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从知识权威转向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要力求成为研究型教师,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本真生活的重新挖掘,是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指明了教师的发展道路。[2]新课程改革汲取了历次课程改革的教训,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程结构,留给师生比较充分的创造空间。

(三)课程改革推动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实践性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它是行动性、经验性的,而非理论性、抽象性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其他知识是截然不同的,它必须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经由实践与体验来获得。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特殊要求。这也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获得发展的最重要的通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自主过程,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科学的教师发展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它不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包括坚持终身教育观和坚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观。

坚持终身教育观目前,终身教育的理论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成为包括教师在内的现代人都应该具备的重要观念。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结构的变化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技能与思想观念,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一方面要加深学科专业功底;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结合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实际,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等。

坚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观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及其教学方法一旦形成,便会受用终身,无所谓发展。这种观念的长期存在,不仅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还缩小了教师的视野、活动领域,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实践。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应该明确教师是专业人员,并且是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人员。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如果教师停滞不前,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自己的发展,使自己落后于社会,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二)加强教学实践与行动研究,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实践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应加强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实践。

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它是解决教育研究中理论脱离实践的有效途径。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我国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而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性十分明显,无论是研究的目的、研究的主体、研究的过程还是研究的成果都离不开实践。其次,教育行动研究比较简单易行,广大教师可以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一边学习,一边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观念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还有利于教师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对教师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自身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学校要不断地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证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来支撑,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的有利保证。

完善教师教育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虽然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阶段有不同的划分,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教师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目前,教师教育已经建立了教师的职前专业准备、入职专业辅导、在职专业提高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改善教师待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部支持教师自身利益的实现,可以使其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改善教师的待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改善教师的待遇包括改善教师精神方面的待遇和物质方面的待遇。

教师精神方面的待遇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是随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的提高而逐渐提高的。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根据对教师的了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形成对教师的期望,这种期望使他们从多角度来评价教师,发现教师的优点并尊重教师。另一方面,教师会根据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期待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不断地按自己的期望影响教师,教师也不断地朝着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积极的期望会影响教师的自信心,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物质方面的待遇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教师的基本利益得到了保障,教师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才能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待遇的提高,还有利于吸收其他专业人员加入到教师专业队伍中来,这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oyle,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deprofess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In Eric Hoyle and Jacquetta Megamy(Eds.)W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 1980: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London:kogan Page,1980:(42).

[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4).

课程改革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内涵;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23-01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至少有这样一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脑海:新《课程标准》“新”在何处?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现实指导意义究竟如何体现出来?必修教材中的“阅读鉴赏”课文篇数增多,教材的练习与训练题减少,学生不多做题,考不好怎么办?三年下来能应对高考?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对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一)新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的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三)新课程的目标

(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二、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认识

(一)新课改的变化

1、“走班制”让高中“大学化”

变化:实施新课改后,高中学生将根据需要,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夹着椅垫、背着书包每天穿梭在不同教室里“走读”,像大学生一样,与不同的同学去不同的教室上课,将成为今后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一道奇特风景。

2、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课表

变化:以往高中实行了几十年的“统一”课程表将结束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课程表,两个完全相同的课表将很难看到。

(二)新课改面临的问题

1、教师压力大怕与高考对接不上

高中新课改给高中教师们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当年参与初中新课改的教师相比,他们可能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教学理念、课堂内容虽然变了,但牵动千家万户的高考“指挥棒”仍未变,因此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

2、家长怕孩子吃亏顾虑多

采访中发现,即将到来的高中新课改,令大部分学生家长心里都“七上八下”的,非常矛盾。许多家长表示,一方面,希望新课改能真正让孩子提高综合素质,扭转以往高中课程“死读书”、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给孩子减负。另一方面,国家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还是以分数为重要衡量标准,这些选课、“走班”、研究性学习是否会耽误了孩子的学业,现在还未可知。

(二)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的新课程改革

1、教师关注“学”,学生互相“交”

要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必须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课堂上多向交流的渠道。

2、撞破“铁屋子”,多开几扇“门”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开放可使学生在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的思考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生发出奇思妙想,生成新的学习内容,使生命个体得到发展。教师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3、教材选定:“新面孔”教材已初步审定

高中新课改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教材将全部换成“新面孔”。据介绍,改革之后的课程与教材将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培养,突出“选择性”、“探究式”和“多样化”。

除此之外,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变观念,教材内容和知识需要进一步的认知,保证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来强调联系和概括归纳,从个体至整体、从具体至系统。作为人民教师的教育职责,应本着立足现实,立足“学以致用”的观念,饱含提高学生综合的素质的愿望,以身作则,积极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趣味性及人文性),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完成基础知识(以课为单位)的教学之外,花少量时间、跨时空、跨学科地广泛联系、引导和点拨,以拓展学生思维,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切实增强学生的认识、思辨、审美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取得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内涵范文第4篇

陕西省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首先是由于它是全面提高质量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强教育先抓质量,强质量先抓课堂。课堂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纵观中外教育教学改革,无不是把课堂教学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其次,在当前突出地强调课堂教学改革,又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不适应质量提升的要求。应该说,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省以“聚焦课堂”为主题,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较大成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各市县及学校在继承传统、学习借鉴先进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形成了许多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和亮点,涌现出许多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教改典型。

同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精彩

去年年底,陕西省教育系统在宝鸡召开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之所以在宝鸡召开,主要是宝鸡市在推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行政推动力度大。在宝鸡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宝鸡市教育局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采取了行政主导、强力推荐的工作方式,科学实施“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建立了行政、教研、师训、督导“四位一体”的推进机制,建立了年终考核、经费支持、以奖代补、多元评价、宣传表彰的保障机制。2012年、2013年宝鸡市用于教改的资金均超过1000万。这种以行政为主导、多方跟进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具有示范意义。二是整体推进力度大。宝鸡市的教改实验,是市域整体规划分步实验推进。全市12个县区都参与了改革,实验校达到573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3%,覆盖各个学段。这给全省带了一个好头,给省上在市级层面推进课堂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三是探索改革力度大。宝鸡市牢牢抓住“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一核心问题,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初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回答了在课改环境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什么,怎么改”这个关键问题,提升了市域范围内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在全省具有示范意义。

西安:科研探新路,改革奏强音

多年来,西安教育系统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心,以教科研课题为依托,以教师培训为抓手,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改工作已进入到从常态化到特色化的纵深发展阶段,呈现出课堂教学高效化、校本研修专业化、资源开发多元化的特色。积极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在近期召开的中小学校本研修推进工作会上,确立首批中小学校本研修实验基地学校30多所,举办了“西安市首届校本研修论坛”,编辑出版了《西安教研》校本研修专刊,成立了“西安市中小学校本研修专家指导组”,通过专题培训、专家指导、校级交流、骨干培训等形式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工作。西安市在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咸阳: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积极、稳妥、求实、创新地开展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及与之相关工作,把“三课”(课程、课堂、课题)作为课改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中小学新课改工作主要应该“做什么”;把“三分”(分步推进、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作为课改工作的基本策略,明确市县级中小学教改应该“怎么做”;通过“三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保证工作的通畅、落实,增强课改工作的活力。在“三课”、“三分”、“三机”的“333”总体架构下,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把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把校本研修作为落实课程改革要求的转手,把学科教学管理作为课程实施有序进行的保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延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

审时度势,主动作为,积极改进,近期在宜川县召开延安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现场会,推广宜川中学的课改经验,把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定为今后的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积极总结与推广宜川中学经验,特别是在探索构建“两个自主”、践行学生发展理念方面,敢于大胆尝试、有效突破,为学校内涵发展注入活力。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校长,重点在管理。要求市县级中小学校长率先垂范,发挥带头作用,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履职情况进行平时考核和年度考评,实现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课程改革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课程改革 英语教学改革

引言

2008年,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后简称学院)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合格后,随即着手实施进一步的发展――内涵建设。学院的内涵建设首先从课程改革开始,从2009年开始,学院对所有课程逐步进行了改革、巩固提高,并组织了部分课程申报精品课程,取得了较好成绩。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于2010年申报,进行了部分专业的改革试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通过审核。

截至2013年底,学院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轮。2014年春节刚过,学院就迎来了学院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同时,学院领导在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对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进行彻底改革。

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大学英语的彻底改革,源于对以下现状的考虑:一是学生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兴趣减退,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风气较差;二是由教务处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以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导向,此形式不仅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答题效果差,不能通过考试,而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了较大的浪费;三是在每届毕业生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英语考试不及格而不能毕业;四是学生学习英语多年听不懂、说不了,而且英语教学的课时对专业课的扩展形成了障碍。因此,学院领导果断决定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原则

1.目的:不误人子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

2.原则:a因材施教,人人成才;

b.兴趣提升,巧用方法;

c.实用为主,注重能力;

d.服务专业,服从大局。

(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工作会议上,学院领导提出课程改革的计划后,教务处就立即着手实施。先由各专业负责人根据本专业特点,确定相关专业《大学英语》的开课学期及课时。之后教务处再进行审核,给专业负责人反馈意见。专业负责人根据教务处意见进行调整和修改。如此反复几个回合后,教务处终以文件形式正式向基础部下达教学任务。

接到教学任务后,基础部一边向语言教研室传达教学任务,一边给教师做好思想工作,保证任务的顺利落实。语言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牵头,组织教师设计、实施具体改革。

(三)具体改革内容

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选用外研社出版的《希望英语》和《新视野英语教程听说教程》一、二册搭配使用。由于本学期是3013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因此根据两种教材的第二册进行改革。

结合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研室经过多次研讨,决定对《希望英语2》和《新视野英语教程听说教程2》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分别选取五个话题进行读写和听说教学。

1.教学要求

按照教务处计划,大学英语第二学期的教学要在九个教学周内(即半个学期)进行每周4个课时的授课。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摆脱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的束缚(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且学生毕业不再受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等级证书的影响),从为学生职业和能力发展方面考虑,以实用为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语法、翻译等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推崇视听说、交际、项目任务等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针对班级人数较多的实际情况,提倡推广分组教学的方法。

3.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项目中,考试方式的改革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也是学院最关注的。因为考核方式的改革一定会对本课程的及格率造成直接影响,影响学生的毕业率。在具体实施中,语言教研室把考核内容分为考勤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阶段性测试和额外加分六个部分。

考核方式改革力度最大的地方在于阶段性测试,即取消统一的期末考试,而以分散于平时的四到五次阶段测试代替,以面试的形式进行。在测试中,教师根据平时教授内容,确定不同分值的测试项目:可背、可读、可说、可写、可唱等,依学生熟练程度打分,期末累积;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根据具体差异或等级设置不同的分值,累积;额外加分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鼓励性的补充项目,如抄写单词、课堂演讲等,相当于学生的第二保障。

(四)改革结果

1.成绩。从期末成绩看,课程改革实现了提高及格率这一直接目标。每个班几乎全部通过,不及格人数较多的班也在五个以内,而且多数学生的成绩在八、九十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优秀,甚至得了满分。同时,极个别不及格的学生成绩特别差,三四十分、二三十分,甚至零分都有。

2.能力。与以前统一出题考试相比,本课程目前的改革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大幅降低了要求,因此,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掌握大幅缩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兴趣。在学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要求下,尽管各一线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变换花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但不少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一天不如一天,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上课就是浪费时间。

二、改革后的体会

(一)改革要有充分的准备

1.思想准备

改革前,从学院领导到一线教师、从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人员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的改革,所有相关人员必须愿意改革、知道怎么改革、怎么实施,不能勉强改革、被动改革,或者思想不统一等。

2.组织准备

在组织上,从领导到基层人员都应有科学严谨的组织机构,并且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意识。

3.目标准备

改革目标的内容要尽可能细化、合理化,更要根据学院和学生的实际,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努力使英语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可设定阶段目标和学期目标,并对每一种(信息)来源都应予以一定的考虑。同时,目标的设定要在较大程度上听取基层人员的意见,避免“下硬任务”。

(二)改革要有坚实的保障

因英语表达介质的特殊性,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必须同时在对一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管理上得到保障。对一线教师的管理,主要在于对老师具体教学过程的监督,其教学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合理实施,是否有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是否公正客观;对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主要在于其工作是否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是否有利于教师教学,是否有利于计划和制度的落实;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在于其活动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和学,是否有利于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在具体实施中,以上三类人员及相关部门和领导要及时充分交流,奖惩分明,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课改要有高效的协调

课程改革不是哪个人或者哪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学院的系统工程。在课程改革中所涉及的教学、管理,甚至后勤保障人员都应无条件地互相支持、互相补充。虽然分工不同,但目标都应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具体工作中反应迅速、协调高效。

(四)改革要有较强的原则

改革必然会影响到一些人或事,但只要处理好,那么成功是不难取得的。英语课程改革势必会触动一些学生和老师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原则就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守护神”了。

各类人员,无论身份和地位,都应有较强的原则。老师要为学生做榜样,领导要为员工当模范。在一些涉及公平和权威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原则,避免人为干预成绩,形成“双重标准”。

三、结语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上的大胆尝试迈出了学院内涵建设和跨越式发展的一大步,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对后续工作同样重要。为了学生成才和学院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这一系统工程必须在准备、计划、制度和实施等方面,继续加强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的交流、协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改革,取得“多赢”的满意结果。

参考文献:

[1]郭伟锋,刘娟音.工学结合新导向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J].消费电子,2013,11.